路人變被告:「走鍾」的刑事司法程序/Convicting the Innocent-Where Criminal Prosecutions Go Wrong

路人變被告:「走鍾」的刑事司法程序/Convicting the Innocent-Where Criminal Prosecutions Go Wrong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刑事司法
  • 冤案
  • 法律程序
  • 錯誤定罪
  • 證據
  • 辯護
  • 司法公正
  • 法律推理
  • 法律製度
  • 程序正義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特色

  本書針對美國250件因DNA證據而獲平反的案件進行分析,完整呈現冤獄成因及改革方案。曾榮獲美國律師協會2012年銀法槌榮譽奬(Silver Gavel Award, Honorable Mention),2011年憲法紀實奬(Constitutional Commentary Award)。透過本書,讓我們一起看見冤案,然後思索改變。

推薦序(節錄)

  就作者而言,從事DNA的重新鑑定,讓冤罪的情形頗為嚴重的事實得以浮齣颱麵,這纔是寫這本書的真正原因。當然作者花這麼多的精力,並不僅是為瞭揭弊而已,其更進一步想要透過冤罪的氾濫情事,鼓吹刑事訴訟製度的改革。--李茂生(颱灣大學法律學院)

  檢討冤獄纔能避免冤獄,本書的案例顯示,僞科學證據不會隻齣現在一個案件上,隻有消滅僞科學證據纔會停止下一個悲劇。尤其科學鑑識若不檢討改善,即使時空環境不同,但相同的鑑定人員、相同的鑑定方法、相同的研判邏輯,你我都可能是下一個倒楣的路人。--李俊億(颱灣大學醫學院法醫學科暨研究所)

  本書中提到的冤案形成原因,諸如錯誤的自白、錯誤的指認、鑑識瑕疵等等,在颱灣有著相同的問題。在颱灣原本即缺少對於冤案成因的係統性分析,冤獄平反協會希望介紹本書,藉此引發颱灣對於冤案形成的原因有更多的討論。--盧映潔(中正大學法律學係)

  颱灣不缺冤案,卻沒人研究冤案。這不止是颱灣司法「審、檢、辯、學」的共同怠惰而已,更是法律專業靈魂的集體墮落。本書是個起步,希望可以為我們逐漸麻木的司法末梢神經帶來一些刺激。--羅秉成(冤獄平反協會)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Brandon L. Garrett


  作者現任教於維吉尼亞大學法學院,為Roy L. and Rosamond Woodruff Morgan講座教授,研究及教學領域包括刑事訴訟法、錯誤判決、人身保護令、公司犯罪、科學證據、民權、民事訴訟以及憲法。他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曾受雇於無辜計畫(Innocence Project)發起人Barry Scheck及Peter Neufeld於紐約的律師事務所,參與無辜計畫的平反行動。

譯者簡介

張芷盈


  颱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碩士

何承恩

  颱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博士班

圖書目錄

作者中文版序 01
推薦序/當路人變被告 李茂生 07
推薦序/誰是下一個倒楣的路人 李俊億 13
推薦序/主宰他人的榮耀 盧映潔 19
推薦序/司法脫綫 正義離綫 羅秉成 25
導讀:麵對刑事司法,應戒慎恐懼 金孟華 29
第一章 前言 001
第二章 錯誤自白 025
第三章 指認錯誤 077
第四章 鑑識瑕疵 145
第五章 依謊審判 203
第六章 清白受審 249
第七章 無辜認定 305
第八章 沉冤昭雪 363
第九章 改革司法 413
附錄 473
附註 495
緻謝 585
中英文名詞對照 595

圖書序言

作者中文版序

Brandon L. Garrett 維吉尼亞大學法律學院教授


  各位女士先生,麥可.莫頓是無辜的,這並不是我說的,而是證據並不足以認定他有罪。

  上麵這段話是一九八七年麥可.莫頓的辯護人在結辯時所說的話。莫頓在德州被指控是殺害他妻子的兇手。律師接著說他知道陪審團成員心中的疑問一定是:「如果不是麥可做的,那是誰做的?」律師無法迴答。「如果我有這問題的答案,我早就告訴你們瞭。」

  檢察官有答案,員警也有答案,但他們沒有讓大傢知道。審判結果,莫頓被判處二十五年有期徒刑。直到二○一一年,案情逆轉,莫頓透過DNA鑑定結果獲得平反後,他的律師發現有證據在審判中被檢察官隱匿。在證人供述中,莫頓的兒子以及其他證人都曾指齣一個陌生的入侵者纔是真正的兇手。警察與檢察官都知道被害人的信用卡曾經在距離德州一百哩外的聖安東尼奧被使用。然而,在一九八七年的時候,被告完全不曉得這些資訊。二○一一年時,在現場附近找到的一條血手帕被送驗。新的DNA鑑定確認莫頓並非兇手。鑑定結果顯示,兇手是另外一名前科纍纍的男性,現在他正因為這起案件準備接受審判。二○一三年,史無前例地,這名檢察官(後來轉任法官)因為當年在莫頓案中隱匿證據而被控藐視法庭,他被判決有罪,拘役十天,並且失去他的法律執業資格。

  莫頓案的結果極不尋常,因為政府極少對於造成冤案的公務員進行調查,更彆說是認定公務員必須負責。如果政府沒做任何調查,讓大眾知道這些冤案是怎樣形成的就顯得更加重要。在美國,已有超過三百件冤案透過判決確定後的DNA鑑定獲得平反。平反(exoneration)這個字是指政府透過新的證據來推翻原判決。我的書檢視其中二百五十件案子。這本書在二○一一年齣版,莫頓案是在本書齣版後,又再透過DNA獲得平反的六十幾個案件其中之一。

  沒有其他國傢有這麼多人透過這麼明確的DNA證據來證明無辜,因此,美國以及世界各國都對這些冤案平反經驗感到相當好奇。這些案件可以告訴我們冤案為何發生以及該如何防止。這些獲釋者的故事不僅發人省思,同時也讓我們知道該如何改革刑事司法製度。

  本書在颱灣的齣版讓我感到非常榮幸,特彆是能由冤獄平反協會的陳又寜律師負責統籌翻譯。我期待美國這些平反的故事與教訓有助於理解颱灣的冤案成因。畢竟,冤案已經在全世界引發討論,在之前,許多國傢會質疑無辜的人怎麼有可能被判有罪,但現在都同意這是有可能發生的。沒有什麼比看到一個無辜的人在被關多年之後走齣監獄更悲哀、更戲劇化,也沒有什麼可以彌補他所失去的精華歲月。雖然監獄的大門已在他身後關上,刑事司法係統的工作並未就此瞭結。我們必須迴頭去看究竟哪裏齣瞭錯,以防止錯誤在未來繼續發生。

  如果有人細心看過這些案件,他可以發現,這些都不是單一個案,而是係統性錯誤的錶徵。這些冤案有很多共通的特點。一份錯誤自白很可能跟全世界的其他錯誤自白相類似。畢竟,盡管偵訊程序可能有所差異,但在一間偵訊室裏可發生的事情非常簡單:「員警需要一份自白,並透過對被告施壓來取得。」如果被告是無辜的,一份自白,即便是錯誤自白,也是法官與陪審團難以忽視的強而有力證據。我是透過一個故事來展開這本書的書寫,羅納‧瓊斯案,錶麵上看來他的自白內容是如此可靠,法官甚至不覺得有作DNA鑑定之必要。最終,DNA證明他的清白。藉由論述自白是如何可能被汙染,以及這些錯誤自白錶麵上看起來是多麼真實,我期待能夠對全世界的法官有所啓發。

  刑事偵查的其他錯誤也有著普遍性的特色:他們是劣等技術、缺乏紀錄與驟下結論的産物。一位目擊證人可能深受長久以來所使用的暗示性指認程序所害。在不同的司法體係與法律文化之中,被汙染的綫民證詞、調查員警的隧道視野、錯誤的鑑識科學、無效的辯護以及檢方的不當行為都有造成冤案的可能。刑事調查在任何地方都會引起類似的問題。各國關於被冤者的釋放程序雖有不同,然而,由於法官對於法安定性的重視,以及不願認真看待嚴重錯誤可能發生的心態,確定案件如何能被重啓調查的規範反而不是那麼重要瞭。

  近年來,齣現越來越多比較法性質的冤案研究與預防資料,包括研討會、專書與文章。全世界也開始討論最佳做法與改革。在美國,特彆是在過去十年,無辜計畫的冤案救援模式推展迅速,在澳洲、加拿大、愛爾蘭、荷蘭、紐西蘭、英國以及颱灣都有這類的組織成立。事實上,正是貝利.榭剋(Barry Scheck)與彼得.紐菲爾德(Peter Neufeld)在紐約卡多索法學院所創辦的「無辜計畫」啓發瞭颱灣冤獄平反協會的成立。現在,這些冤案救援組織共同成立瞭一個「無辜網絡」(Innocence Network)。

  同樣從美國開始,近三十年的社會科學研究提供瞭一套關於改善證人指認準確度的有力模式。在這本書齣版之後,紐澤西州採取瞭一個完整規範法庭上的證人指認證據的社會科學架構。英國則是透過建立「刑事案件審查委員會」審查冤錯案。這樣的改革方案在最近也被挪威所採納。此外,脅迫程度較低的偵訊程序也同樣在發展當中。在加拿大,改革主要集中在關於綫民證據的處理。現在,從美國部分州、到荷蘭、再到中國,部分的警詢過程都已錄影。在世界各地也正在進行能夠使得鑑識技術更具有科學根據的研究。另外還有一些地方正在調整再審新證據的認定標準。

  我們永遠不可能知道有多少人被冤判。我書上所提到的案件通常都是因為運氣好纔重見曙光。有些案件經過上訴法院、確定後救濟程序法院很仔細的檢驗,法官、陪審團以及律師都相信這位被告有罪,結果卻證明他們是錯的。之所以有許多人可以透過DNA來獲得平反,往往隻是因為剛好有生物性證據被保存。在美國,有一群律師在一九九○年代開始尋求DNA鑑定。在其他國傢,沒有這麼多因DNA或其他類型的平反案件,但這不代錶他們的司法係統比較不會齣錯,這反而意味著,我們必須對於這些國傢的案件更加審慎檢視。我希望您會喜歡我對於美國這二百五十件冤案最終是如何透過DNA證明無辜的說明。冤案是一個全球性的現象,沒有人可以去忽略這些冤案悲劇帶給我們的教訓。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老實說,這本書讀起來有點壓抑。它沒有像其他法律書籍那樣,強調法律的莊嚴和神聖,而是赤裸裸地揭示瞭司法係統中的種種黑暗麵。它讓我看到瞭,在追求正義的道路上,存在著太多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書中反復強調“程序正義”的重要性,這讓我深有體會。程序正義不僅僅是指遵循法律規定的程序,更重要的是要確保每一個被告人都能獲得公平的對待,都能充分錶達自己的觀點,都能得到公正的審判。作者用大量的案例來證明,即使證據確鑿,如果程序不公正,也可能導緻冤假錯案的發生。這本書也讓我對“量刑”問題有瞭新的思考。在颱灣,量刑往往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例如被告人的社會地位、傢庭背景、以及輿論壓力。這導緻瞭量刑的不公平性。作者認為,量刑應該更加客觀、透明、和標準化,應該以罪行的嚴重程度為唯一標準。這本書雖然讀起來讓人感到沮喪,但它也給瞭我希望。它提醒我們,司法係統並非完美無缺,但我們可以通過不斷的努力,去完善它,去捍衛它,去追求真正的正義。

评分

這本書讀起來有點像偵探小說,但比偵探小說更讓人毛骨悚然。因為偵探小說畢竟是虛構的,而這本書講述的,卻是真實發生在我們身邊,甚至可能就發生在你的身上、我的身上的故事。它沒有用晦澀難懂的法律術語,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復雜的刑事司法程序拆解開來,讓我們這些非法律專業人士也能理解。作者特彆強調瞭“證人證言”的不可靠性,這讓我大吃一驚。原來,證人的記憶是如此脆弱,容易受到暗示、壓力、甚至自身情緒的影響而扭麯。書中舉瞭一個例子,講述瞭一個案件中,目擊證人的證詞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瞭巨大的變化,最終導緻瞭無辜的人被判刑。這讓我意識到,我們不能盲目相信證人的證言,而應該對其進行嚴格的審查和核實。這本書也讓我對“辯護律師”的角色有瞭新的認識。在颱灣,很多人對辯護律師存在偏見,認為他們是為壞人辯護。但作者指齣,辯護律師是保障被告人閤法權益的重要力量,他們有責任確保司法程序的公正性。沒有辯護律師,就無法實現真正的公平審判。

评分

讀完這本關於刑事司法程序的書,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一直以來,我們對法律的認知多半停留在電視劇、新聞的片段式呈現,覺得隻要證據確鑿,正義自然會到來。但這本書卻像一記重錘,敲醒瞭我們對司法係統的天真幻想。它細緻地剖析瞭從偵查、起訴到審判的每一個環節,揭示瞭其中潛藏的種種漏洞與危機。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確認偏誤”的探討,也就是辦案人員在初步形成某種假設後,會傾嚮於尋找支持該假設的證據,而忽略或淡化不利證據。這種認知偏差,在實際案件中往往會導緻冤假錯案的發生。作者並非一味地批判,而是冷靜地分析瞭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例如辦案壓力、製度缺陷、以及人性本身的弱點。更重要的是,書中提齣瞭許多可行的改進建議,例如加強對辦案人員的培訓,完善證據規則,以及引入獨立的監督機製。這本書不僅僅是法律專業人士的必備讀物,對於每一個關心社會公平正義的公民來說,都具有重要的警示意義。它提醒我們,法律並非萬能,正義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守護。

评分

這本書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好像經曆瞭一場深刻的社會教育。它讓我對颱灣的刑事司法係統有瞭更加全麵的瞭解,也讓我對正義的含義有瞭更加深刻的思考。作者在書中提齣瞭很多尖銳的問題,例如“如何平衡社會治安和個人自由?”、“如何防止冤假錯案的發生?”、“如何確保司法程序的公正性?”這些問題並沒有簡單的答案,需要我們每一個公民共同思考和探討。書中對於“供述證據”的批判,讓我印象深刻。在颱灣,供述證據在刑事案件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但作者指齣,供述證據往往是不可靠的,因為被告人可能受到威脅、恐嚇、或者誘導而做齣虛假的供述。作者建議,應該限製供述證據的使用,應該更加重視客觀證據,例如物證、書證、以及鑒定意見。這本書也讓我對“媒體審判”的危害有瞭新的認識。在颱灣,媒體經常會對刑事案件進行炒作,對被告人進行先入為主的定罪。這種媒體審判,往往會影響司法程序的公正性。作者認為,媒體應該客觀、公正地報道刑事案件,應該尊重被告人的閤法權益。這本書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的佳作,它不僅能幫助我們瞭解刑事司法程序,更能幫助我們思考社會公平正義的問題。

评分

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僅僅關注刑事司法程序本身,更關注的是這個程序背後的人性。作者沒有把辦案人員簡單地定義為“好人”或“壞人”,而是深入地剖析瞭他們的動機、壓力、以及價值觀。他指齣,辦案人員也麵臨著巨大的壓力,他們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處理大量的案件,他們需要麵對來自上級、同事、以及社會的各種壓力。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很容易做齣錯誤的判斷,或者采取不恰當的手段。書中講述瞭一個案件,講述瞭一個警察為瞭破案,使用瞭非法的審訊手段,最終導緻瞭一個無辜的人被冤枉。這個故事讓我感到非常震撼。它讓我意識到,即使是那些為瞭維護社會治安而努力的人,也可能犯錯。作者認為,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從根本上改變辦案人員的觀念,需要加強對他們的職業道德教育,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監督機製。這本書也讓我對“司法改革”有瞭新的認識。司法改革不僅僅是修改法律,更重要的是要改變人們的思想,要建立一種更加公正、透明、和負責任的司法文化。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