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侵權分析理論及實務

專利侵權分析理論及實務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專利侵權
  • 侵權分析
  • 知識産權
  • 專利法
  • 實務
  • 理論
  • 侵權鑒定
  • 技術分析
  • 法律實務
  • 訴訟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專利侵權民事訴訟案件的技術分析,我國法院概以經濟部智慧財産局於民國93年發布的「專利侵害鑑定要點」(草案)為主要依據。本書收錄我國法院判決65則、美國判決53則,以前述要點所定之鑑定流程及內容為架構,以美國近年來的專利侵權訴訟理論及實務為主要內容,搭配中國最高人民法院所發布的「關於審理侵犯專利權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乾問題的解釋」及中國北京高級人民法院所發布的「專利侵權判定指南」,深入淺齣詳細解說「解釋申請專利範圍」、「文義讀取」、「均等論」、「禁反言」、「先前技術阻卻」及「逆均等論」等理論及實務。全書以作者倡議的「先占」概念為核心,貫穿前述各項理論,並從先占概念延伸「解釋申請專利範圍的指導方針」,藉以介紹解釋原則、方法的架構係統,進而釐清我國專利法有關解釋申請專利範圍所採行之摺衷主義、行政機關與司法機關應採行之解釋方法及禁止讀入原則之真義等。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顔吉承


  現職:
  經濟部智慧財産局專利高級審查官兼科長

  經曆:
  智慧財産法院主任技術審查官&技術審查官
  智慧財産培訓學院(TIPA)講師
  2013年版「設計專利實體審查基準」修訂小組成員
  2013年版「舉發審查基準」修訂小組成員
  2005年版「新式樣專利實體審查基準」撰稿者
  2004年版「發明專利實體審查基準」撰稿者
  司法院2004年函知各級法院之「專利侵害鑑定要點」撰稿者之一
  司法院「智慧財産專業法官培訓課程」講師
  智慧財産法院「專利侵害判斷理論與實務」講師
  智慧財産法院「設計專利新法及審查基準」講師
  學習司法官訓練班「專利說明書之撰寫及閱讀」講師
  經濟部專業人員研究中心「專利助理審查官訓練課程」講師
  經濟部訴願會「訴願案件審查實務研習」講師
  資策會「國內、外設計專利保護製度」講座
  專利師公會「專利訴訟技術審查實務」講座
  自強工業科學基金會「專利及智財工程人員培訓班」講座
  金屬工業發展中心「專利侵害鑑定」講座
  颱灣電子檢驗中心「專利侵害與迴避設計」講座
  鴻海公司「設計專利新製」講座
  光寶公司「智慧財産與專利解析實務班」講座
  光寶公司「專利侵害鑑定理論與實務」講座
  交通大學科法所專利實務班「設計專利申請、審查及侵害判斷」講師
  成功大學「工業設計保護暨新式樣專利」講座
  颱北醫學大學「申請專利範圍研究」講座
  中山大學「專利審查實務」講座
  颱北科技大學機械所「專利侵害鑑定實務」講座
  颱北科技大學智財所「設計專利侵害鑑定」講座
  明誌科技大學「專利法理論與實務」講座
  明誌科技大學「發明專利審查基準」講座
  明誌科技大學「專利侵權判決實務分析」講座
  義守大學「發明專利說明書撰寫及閱讀」講座
  南颱科技大學創新産品研習營「專利製度與申請」講座
  樹德科技大學「專利製度與審查實務」講座
  颱師大「全國高職技術創造力培訓與競賽」研習活動講座
  裕隆汽車製造股份有限公司副工程師兼專案經理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緒論
一、先占之法理
(一)何謂先占
(二)相關專利要件
1.新穎性
2.可據以實現要件
3.支持要件
4.先申請原則
5.擬製喪失新穎性
6.變更說明書等申請文件之實體要件
7.優先權
8.先用權
(三)先占法理之延伸
二、解釋申請專利範圍的指導方針

第二章 專利侵權及分析流程
一、專利侵權之基本概念
(一)民事侵權之構成要件
1.有故意或過失
2.有侵權行為
3.行為不法
4.侵害他人權利
5.有損害
6.有因果關係
7.有責任能力
(二)專利法相關規定
1.專利屬地主義
2.專利權期間
3.專利權內容
4.專利權之技術範圍
(三)專利侵權之民事請求權
1.損害賠償請求權
2.禁止侵害請求權
3.其他請求權
(1)銷毀侵權物請求權
(2)迴復姓名錶示請求權
二、專利侵權分析之流程
(一)流程圖
(二)流程概述
三、專利侵權分析二階段
(一)法律問題或事實問題
(二)馬剋曼聽證

第三章 解釋申請專利範圍
一、基本理論
(一)周邊限定主義
(二)中心限定主義
(三)摺衷主義
二、基本概念
(一)解釋申請專利範圍之目的
(二)解釋申請專利範圍之場閤及必要性
(三)解釋申請專利範圍之意義
1.最寬廣閤理解釋
2.客觀閤理解釋
三、解釋申請專利範圍之依據及基礎
(一)解釋申請專利範圍之法律依據
1.以申請專利範圍為準
2.得審酌說明書及圖式
(二)解釋申請專利範圍之基礎
1.內部證據
(1)申請專利範圍
(2)說明書及圖式
(3)申請曆史檔案
2.外部證據
(1)種類
(2)角色及性質
(3)使用字典的問題
3.適用順序
四、解釋申請專利範圍之一般原則
(一)解釋之主體
(二)解釋之時間點
(三)專利有效原則
1.必須涵蓋實施方式
2.不涵蓋先前技術
3.以最窄者為準
(四)公示原則
1.請求項整體原則
2.相同用語解釋一緻性原則
3.請求項差異原則
(五)辭匯編纂者原則
(六)禁止讀入原則
1.實施方式
2.符號
3.摘要
五、請求項之類型、結構及其解釋
(一)請求項之類型
(二)組閤式請求項之結構
1.請求項之前言
2.請求項之連接詞
3.請求項之主體
(1)上位概念
(2)擇一形式
(3)用語或標點符號
(4)錶現方式
(5)功能特徵
(6)步驟特徵之順序
(7)周邊元件與工作物
六、特殊請求項之解釋
(一)二段式請求項
(二)手段請求項
1.是否為手段請求項之判斷
2.手段請求項是否符閤明確要件之判斷
3.手段請求項之解釋及其步驟
4.步驟功能用語之解釋
5.電腦軟體相關發明之手段請求項
(三)製法界定物之請求項
1.製法特徵不具限定作用
2.製法特徵具限定作用
3.因應不同階段之解釋方法
(四)有關用途之請求項
1.用途界定物之請求項
2.用途界定方法請求項
3.用途請求項
4.有關用途之請求項的記載方式
(五)新型專利之請求項

第四章 解釋申請專利範圍進階版
一、專利法第58條第4項立法沿革
二、外國法相關規定
(一)歐洲專利
(二)美國
(三)日本
(四)中國
(五)實質專利法條約
三、我國法院相關判決
四、相關法製及實務
(一)專利法製之目的
(二)先占法理與專利權範圍之關係
(三)司法機關的解釋與行政機關的解釋
1.最寬廣閤理解釋原則
2.客觀閤理解釋原則
(四)美國Phillips v. AWH Corp.案
1.解釋申請專利範圍的原則
2.解釋申請專利範圍的基礎
(五)辭匯編纂者原則之真義
(六)禁止讀入原則之真義
五、實務問題
(一)審查程序的錯亂及睏境
(二)進步性判斷的謬誤及睏境
(三)均等論判斷的謬誤及睏境
(四)適用逆均等論的謬誤
六、如何正確解釋申請專利範圍
(一)說明書於解釋申請專利範圍的作用
(二)最寬廣閤理解釋與客觀閤理解釋
1.二解釋原則之異同
2.二解釋原則之調和
(三)「得」審酌說明書及圖式之真義
1.審酌說明書及圖式與禁止讀入原則
2.審酌說明書及圖式與辭匯編纂者原則
3.中國法院修正專利權範圍的類型
(1)請求項具有說明書中要解決的問題
(2)請求項不能實現發明目的
(3)請求項涵蓋既有技術
(4)請求項之範圍涵蓋說明書中明確排除的技術
(5)請求項之用語涵蓋申請、維護專利之過程中所放棄的技術
(四)禁止讀入原則之限製
1.每一個請求項應涵蓋至少一實施方式
2.申請專利範圍不得涵蓋申請曆史檔案中所揭露之先前技術
3.請求項中所載之發明應達成說明書中所載之功效
(五)先占之法理與申請專利範圍的解釋

第五章 發明專利侵權分析
一、專利權範圍與侵權分析
(一)專利權範圍
1.文義範圍
2.均等範圍
(二)專利侵權分析之攻防
1.解釋申請專利範圍
2.申請專利範圍與被控侵權對象之解析
3.文義讀取
4.均等論
5.均等論之限製
6.逆均等論
二、解析申請專利範圍及被控侵權對象
(一)解析申請專利範圍
1.解析申請專利範圍之目的及必要性
2.解析申請專利範圍之準據
(二)解析被控侵權對象
三、全要件原則
(一)定義
(二)比對方式
1.逐一比對
2.整體比對
(1)美國Hughes Aircraft Company v. United States案
(2)美國Corning Glass Works v. Sumitomo Electric USA案
(三)全要件原則並非判斷步驟
(四)實務操作三原則
四、文義侵權
(一)上位概念技術特徵之判斷
(二)附加原則之判斷
(三)手段請求項之判斷
(四)從屬專利之判斷
(五)文義侵權分析與新穎性審查
五、均等侵權
(一)均等論之意義
(二)均等侵權分析
1.判斷之主體及時點
2.無實質差異
3.三部檢測
4.可置換性
5.手段請求項之均等分析
6.改劣發明之均等分析
7.美國Warner-Jenkinson v. Hilton Davis案
8.日本Tsubakimoto Seiko Co. Ltd. v. THK K.K.案
(1)本質特徵
(2)置換可能性
(3)置換容易性
(4)先前技術阻卻
(5)禁反言
9.均等侵權與進步性
(三)均等論之限製
1.全要件原則之逐一比對
2.禁反言
(1)何謂禁反言
(2)禁反言之類型
(3)禁反言之特性
(4)禁反言之判斷
(5)美國Festo Co. v. Shoketsu Kinzoku Kogyo Kabushiki Co.案
3.先前技術阻卻
(1)先前技術阻卻之意義
(2)先前技術阻卻之適用場閤
(3)先前技術的範圍
(4)先前技術阻卻之判斷
(5)舉證責任
(6)先前技術阻卻與禁反言
(7)先前技術阻卻與專利無效抗辯
4.貢獻原則
(1)美國Maxwell v. J. Baker, Inc.案
(2)美國Johnson & Johnston v. R.E. Service Co.案
5.限製均等論的新理論
(1)請求項破壞原則
(2)特彆排除原則
(3)詳細結構原則
六、逆均等論
(一)逆均等論之意義
(二)逆均等論之分析
(三)主張逆均等論之風險
(四)逆均等論與均等論
(五)逆均等論與解釋申請專利範圍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說實話,一開始看到《智慧財産權導論》這本書的書名,我以為又是一本枯燥乏味的理論書籍。但當我翻開書頁,開始閱讀之後,我立刻被它吸引住瞭。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大學教授,但他並沒有用晦澀難懂的學術語言來講解專利侵權,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結閤瞭大量的案例,將復雜的法律概念解釋得非常清楚。它不僅僅講解瞭專利侵權的基本概念,還深入探討瞭專利侵權訴訟的各個環節,包括證據收集、庭審策略、以及和解談判。書中對於“專利侵權責任”的分析,讓我印象深刻,它詳細地介紹瞭不同類型的專利侵權責任,以及企業應該如何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而且,這本書還特彆強調瞭“專利侵權預防”的重要性,建議企業在産品研發階段就進行全麵的專利檢索和分析,避免後期陷入侵權糾紛。我尤其喜歡書中的一個案例,講述瞭一個小型科技公司因為侵犯瞭某大型公司的專利,最終被判賠償巨額賠款的故事。這個案例讓我深刻地認識到,專利侵權不僅僅會帶來經濟損失,還會對企業的聲譽造成嚴重的損害。這本書對於想要瞭解專利侵權,並製定有效的應對策略的企業管理者和法律從業者來說,是一本非常值得閱讀的書籍。

评分

這本《知識産權實務與策略》絕對是想進入專利訴訟領域的人必讀之作!我本身在一傢科技公司負責IPD,經常需要麵對潛在的專利風險,這本書的實用性真的太高瞭。它不像很多理論書籍那樣空泛,而是結閤瞭大量的案例,詳細地分析瞭專利侵權訴訟的各個環節,從初步的侵權分析、證據收集、到庭審策略、以及最後的和解談判,都有深入的探討。尤其讓我受益匪淺的是關於“等同原則”的解讀,颱灣的法院在判決專利侵權案件時,對等同原則的適用非常謹慎,這本書正好結閤瞭颱灣的實務經驗,分析瞭如何正確理解和運用等同原則,避免不必要的法律風險。作者對於專利的權利主張範圍的分析也相當透徹,能夠幫助我們更準確地評估潛在的侵權風險。而且,書中的案例選擇非常具有代錶性,涵蓋瞭電子、機械、化學等多個技術領域,對於不同行業背景的讀者來說,都能找到相關的參考價值。唯一覺得可以改進的地方是,如果能再增加一些關於專利無效宣告的實務分析就更好瞭,畢竟專利無效宣告也是專利訴訟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總而言之,這本書對於想要提升專利訴訟實務能力的人來說,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參考書籍。

评分

讀完《科技法律前沿》之後,我感覺自己對專利侵權這件事的理解,從一個模糊的概念,變成瞭一個有框架、有邏輯的體係。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律師,文筆非常流暢,即使是法律專業的學生,也能輕鬆理解其中的專業術語和法律概念。它不同於那些隻關注法律條文的書籍,而是從商業的角度齣發,分析瞭專利侵權對企業的影響,以及企業應該如何製定有效的專利風險管理策略。書中特彆強調瞭“預防勝於治療”的重要性,建議企業在産品研發階段就進行全麵的專利檢索和分析,避免後期陷入侵權糾紛。我尤其喜歡書中的一個章節,專門討論瞭“專利許可談判”的技巧,詳細地介紹瞭如何評估專利價值、如何製定閤理的許可費用、以及如何規避潛在的法律風險。這些技巧對於我們公司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當然,這本書也並非完美無缺,它對於一些新興技術領域的專利侵權分析,還不夠深入,希望作者能夠在後續的版本中,增加這方麵的內容。但總體來說,這本書對於想要瞭解專利侵權風險,並製定有效的應對策略的企業管理者和法律從業者來說,是一本非常值得閱讀的書籍。

评分

我最近在準備一個關於科技公司知識産權保護的研討會,為瞭更深入地瞭解專利侵權相關的議題,特地翻閱瞭《知識産權法律實務手冊》。這本書的結構非常清晰,將專利侵權分析的各個方麵都做瞭細緻的劃分,從侵權成立的要件、侵權行為的認定、到侵權責任的承擔,都有詳細的闡述。作者的寫作風格比較嚴謹,但同時也力求通俗易懂,對於一些復雜的法律概念,都會用具體的案例進行說明,這對於非法律背景的讀者來說,非常友好。書中對於“專利侵權訴訟的策略”的分析,讓我印象深刻,它詳細地介紹瞭原告和被告在專利侵權訴訟中,應該如何製定有效的訴訟策略,以及如何利用各種法律手段來維護自己的閤法權益。我尤其喜歡書中的一個案例,講述瞭一個颱灣的科技公司,因為成功地運用瞭專利侵權訴訟策略,最終贏得瞭官司,並獲得瞭巨額的賠償。這個案例讓我深刻地認識到,專利侵權訴訟不僅僅是一場法律的較量,更是一場智慧的較量。這本書對於想要瞭解專利侵權,並製定有效的應對策略的企業管理者和法律從業者來說,是一本非常值得閱讀的書籍。如果能再增加一些關於跨境專利侵權訴訟的分析就更好瞭,畢竟現在很多科技公司都有海外業務。

评分

《專利法精解》這本書,與其說是“精解”,不如說是“深入淺齣”。作者並非一味地堆砌法律條文,而是從專利製度的起源、發展、到專利侵權訴訟的實務操作,進行瞭全麵而深入的分析。我本身是法律係畢業,對專利法有一定的瞭解,但讀完這本書之後,仍然有很多新的收獲。它對於“專利權的邊界”的解讀,讓我耳目一新,它指齣,專利權的邊界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會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調整。書中對於“專利侵權舉證責任”的分析,也相當透徹,它詳細地介紹瞭原告和被告在專利侵權訴訟中,應該如何承擔舉證責任,以及如何有效地收集和呈現證據。我尤其喜歡書中的一個章節,專門討論瞭“專利侵權損害賠償”的計算方法,詳細地介紹瞭如何評估專利侵權的經濟損失,以及如何確定閤理的賠償金額。這些內容對於我們公司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當然,這本書也並非完美無缺,它對於一些新興技術領域的專利侵權分析,還不夠深入,希望作者能夠在後續的版本中,增加這方麵的內容。總而言之,這本書對於想要深入瞭解專利法,並提升專利訴訟實務能力的人來說,是一本非常值得閱讀的書籍。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