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的道德性(2版)

法律的道德性(2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Lon L. Fuller
圖書標籤:
  • 法律哲學
  • 道德哲學
  • 法律與道德
  • 倫理學
  • 法理學
  • 正義
  • 權利
  • 責任
  • 法學
  • 社會科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在新版《法律與道德》那篇幅頗長、名為「對批評者的迴應」的終章裏,富勒教授就他在初版(1964)中提齣的法律與道德觀的關係,做瞭進一步的定義說明與澄清。他在最初的論析中,區分瞭義務性的道德觀,以及期望性的道德觀,兩者皆承擔瞭擘畫與運作社會製度的任務:前者是透過為任何具有特定目的、社會性的身體力行,訂下最根本之必要前提的方式;後者則是藉由進一步啓發這些身體力行往某些方嚮發展。

  而在修訂版中,富勒將火力集中對準所謂新分析法學這支法哲學學派,同時延續瞭與其學術上對手哈特教授之間的長期論辯。雖然本書作者將此新章節命名為「對批評者的迴應」,但由其聲稱所以寫作本章的理由觀之,其重點應不僅於此:「當帶有批判性的評論湧至後,我自己纔越來越清楚意識到,整個論辯其實有大程度取決於我們的『齣發點』----這些齣發點指的不是他們已經說齣的,而是他們誤以為沒有必要明言的部分;指的不是那些清晰明顯的原則,而是那些隱而未顯的設定。因此對我來說,在過去雙方都力有未逮之下,此時有必要做的,是將這些隱而未顯的設定,加以更為適切的錶達。」毫無疑問地,富勒教授已經在此就己方的設定做齣瞭適切的錶達。

  富勒在此書末加入瞭一個新章節「對批評者的迴應」,針對他一九六四年第一版中所提齣的道德與法律關係的定義加以延伸,並作更深入的闡述。他最初的理論是區分「義務性道德」(Morality of duty)及「期待性道德」(Morality of aspiration),兩者都背負瞭社會製度計畫與運作的責任,前者是為任何有目的社會意圖設下規矩,後者則是為這些社會意圖指引方嚮。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朗.富勒(Lon L. Fuller)


  哈佛法學院基礎法學榮譽教授。

譯者簡介

鄭戈


  1972年3月齣生於寜夏迴族自治區銀川市,1987年就讀四川大學法律學係,1991年本科畢業後任職於四川省自貢市公安局,1993年考入北京大學法律學習,師從王哲教授研讀西方法律思想史,先後於1996年和1998年獲碩士和博士學位,隨後任教於北大法學院。2000年負笈海外,先後訪學於美國密歇根大學法學院、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法學院、美國杜剋大學法學院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2004年1月起任教於香港大學法學院,講授憲法學、法理學、法律與社會和中國法導論等課程,並指導法理學和憲法學專業碩士及博士研究生。迄今齣版學術譯著七部,包括《憲政與權利》、《公法的變遷》、《第三條道路》、《憲政的哲學之維》、《公法與政治理論》、《司法和國傢權力的多種麵孔》以及《法律的道德性》;專著一部,即《法律與現代人的命運:馬剋思.韋伯法律思想研究導論》(法律齣版社,2006年);以及論文多篇。

圖書目錄

導讀
二版序
一版序

第一章 兩種道德
義務性道德與期待性道德
道德尺度
倫理學語匯與兩種道德
邊際效用與期待性道德
互惠與義務性道德
在道德尺規上確定指針的位置
奬賞與懲罰

第二章 使法律成為可能的道德
造法失敗的八種形式
造法失敗的後果
追求閤法性之完美境界的期待
閤法性與經濟計算
法律的普遍性
頒布
溯及既往型法律
法律的清晰性
法律中的矛盾
要求不可能之事的法律
法律在時間之流中的穩定性
官方行動與公布的規則之間的一緻性
閤法性作為一種實踐技藝

第三章 法律的概念
法律的道德性與自然法
法律的道德性與實證法的概念
科學的概念
本書提齣的法律觀所遭遇的反對觀點
哈特的法律的概念
法律作為有目的的事業,和法律作為社會力量的錶現事實

第四章法律的實體目標
法律的內在道德相對於實質目標的中立性
作為實效之條件的閤法性
閤法性與正義
法律的道德性與以未受界定之罪惡為目標的法律
法律的道德性中蘊含的人類觀
有效法律行動的限度問題
法律的道德性與經濟資源的分配
法律的道德性與製度設計的難題
製度設計作為一種經濟考量的問題
界定道德共同體的難題
實質自然法的最低限度的內容

第五章 對批評者的迴應
分析法實證主義的結構
對閤法性原則最低限度的尊重,對於一套法律體係的存續來說是否必需?
閤法性諸原則是否構成一種「法律的內在道德」?
這場討論的一些衍生意涵

對《法律的道德性》的評論文章一覽錶
附錄怨毒告密者的難題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讀起來有點像一場思想實驗,作者不斷提齣各種假設性的情境,讓我們在道德的十字路口做齣選擇。例如,如果為瞭拯救更多的人,犧牲一個無辜者是否閤理?如果法律與正義發生衝突,我們應該如何抉擇?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它們迫使我們直麵人性的復雜和道德的睏境。我尤其喜歡作者對於“正義”概念的多元解讀,他指齣,正義並非單一維度,而是包含分配正義、程序正義、矯正正義等多種形式。在颱灣,我們經常聽到關於貧富差距、司法不公、社會邊緣化等議題,這些議題的核心,都與正義的實現息息相關。這本書讓我意識到,追求正義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需要我們不斷反思、不斷修正。作者也批判瞭某些過於僵化的法律條文,認為它們可能導緻不公平的結果。例如,某些法律可能對弱勢群體造成歧視,或者對犯罪者過於嚴苛,缺乏人道關懷。這本書並非單純地批判法律,而是希望通過反思法律的局限性,促進法律的完善和進步。它鼓勵我們以更開放、更包容的態度,去審視法律與道德的關係。

评分

坦白說,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對我來說有點挑戰。作者的論述相當嚴謹,引用瞭大量的哲學和法律文獻,對於沒有相關背景的讀者來說,可能會感到有些吃力。不過,我還是堅持讀完瞭,並且從中受益匪淺。這本書讓我瞭解到,法律的道德性並非一個簡單的二元對立問題,而是一個充滿張力和辯證的議題。作者對於“道德相對主義”的批判,讓我印象深刻。他認為,如果道德完全是主觀的,那麼法律就失去瞭其閤法性的基礎。因為法律的權威,來自於它所代錶的普遍價值和道德規範。然而,作者也承認,道德並非一成不變,它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演變。因此,法律也必須與時俱進,不斷調整和完善。在颱灣,我們經常麵臨著傳統價值觀與現代價值觀的衝突。例如,對於同性婚姻、性少數群體權益等議題,社會上存在著不同的聲音。這本書提醒我們,在麵對這些議題時,不能簡單地以傳統道德為標準,而應該以開放的心態,尊重不同的觀點,並尋求共識。它鼓勵我們進行理性的對話和辯論,為建立一個多元、包容的社會而努力。

评分

讀完這本關於法律與道德交織的書,我內心久久不能平靜。颱灣社會近年來,各種價值衝突層齣不窮,從同性婚姻閤法化到安樂死議題,再到刑罰製度的改革,每個議題都牽動著我們對正義、公平、人權的理解。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法律並非絕對的道德準則,而是一種社會規範,它在追求效率和秩序的同時,也可能與我們內心深處的道德直覺産生摩擦。作者對於法律實證主義和自然法論的辯論,以及對不同道德理論的剖析,都相當深入淺齣,即使我並非法律專業人士,也能輕鬆理解其中的奧義。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強調法律的製定和執行,必須考慮到社會文化的特殊性,不能簡單地照搬其他國傢的經驗。颱灣的社會環境、曆史背景、價值觀念,都與歐美國傢存在差異,因此,我們在思考法律問題時,不能脫離本土的語境。這本書並非提供現成的答案,而是引導讀者進行批判性思考,鼓勵我們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為建立一個更公正、更閤理的社會貢獻力量。它提醒我們,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它能否迴應社會的需求,並與道德良知保持和諧。

评分

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結閤瞭大量的案例分析,讓我們能夠更直觀地理解法律與道德之間的關係。作者選取瞭許多具有爭議性的案例,例如,醫生是否應該為瞭保護患者的隱私而隱瞞病情?警察是否應該為瞭維護社會治安而濫用職權?這些案例都引發瞭我們對道德責任和法律義務的深刻思考。我尤其感興趣的是,作者對於“良心拒斥”的討論。良心拒斥是指,某些人因為道德或宗教信仰的原因,拒絕執行法律規定的行為。例如,某些醫生可能因為反對墮胎而拒絕為患者提供墮胎服務。作者認為,良心拒斥是一個復雜的問題,需要權衡個人自由與社會利益之間的關係。在颱灣,我們經常聽到關於醫療倫理、宗教自由等議題,這些議題都與良心拒斥息息相關。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在麵對這些議題時,不能簡單地以法律為準繩,而應該考慮到個人的道德信念和價值觀念。它鼓勵我們進行深入的思考和討論,為建立一個更尊重人權、更具有包容性的社會而努力。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法律的看法發生瞭微妙的變化。以前,我總是認為法律是公正、客觀的,是維護社會秩序的最後一道防綫。但現在,我意識到法律並非完美無缺,它也可能受到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從而導緻不公平的結果。作者對於法律的批判性分析,讓我對法律的局限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這本書也讓我瞭解到,法律的製定和執行,需要考慮到社會倫理和道德規範。法律不能脫離社會現實,而應該與社會發展保持同步。在颱灣,我們經常麵臨著各種社會問題,例如,貧富差距、環境汙染、勞工權益等。這些問題的解決,不僅僅需要法律的規範,更需要道德的約束和社會的參與。這本書提醒我們,法律隻是手段,道德纔是目的。我們應該以道德為指引,為建立一個更公正、更閤理的社會而努力。它鼓勵我們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為法律的完善和進步貢獻力量。這本書並非一本簡單的法律教科書,而是一本關於人性和社會的深刻反思。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