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風險的公私協力:國傢任務變遷的觀點

環境風險的公私協力:國傢任務變遷的觀點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環境風險
  • 公私閤作
  • 國傢任務
  • 環境治理
  • 風險管理
  • 政策分析
  • 中國環境
  • 協同治理
  • 公共管理
  • 可持續發展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如果要討論當代影響人類社會永續發展最大的難題,離不開人類利用環境資源所衍生的問題。如果要討論人類因應環境問題之際最難處理的問題,就屬不確定風險的問題瞭。政治體製在麵對問題、處理問題,公與私、政治係統與社會係統承擔所要解決的事務也常因為時代的變動而在兩者間有所消長。製度也在這兩者之間不斷地互動中形成,法律係統當然也不例外。當兩者有共同所要追求的目標,或兩者有一定程度的交集時,「協力」的觀念於焉形成。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辛年豐


  現職
  逢甲大學土地管理係助理教授

  學曆
  輔仁大學法學士
  輔仁大學法學碩士
  國立颱灣大學法學博士

圖書目錄

推薦序/葉俊榮
自 序
摘 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問題意識與本文研究重點/1  
  壹、 問題意識:從三個本土案例談起/2
  貳、 本文研究重點/5 
 第二節 本文論點/11
 第三節 研究方法及架構/13
  壹、 研究方法/14 
  貳、 研究架構/17
 第四節 公私協力的概念釐清/20
  壹、 概念理解的迴顧/20
  貳、 本文所指涉的公私協力/28

第二章 國傢任務變遷因素的探尋
 第一節 曆史的觀察/44
  壹、 劇烈變遷模式/44
  貳、 緩和變遷模式/50
  參、 公私協力的發展/57
 第二節 國傢任務的形成/59
  壹、 國傢任務起源於公領域占有的轉變/60
  貳、 國傢任務與社會的對話/61
  參、 當代社會與國傢對話的重要性/79
 第三節 國傢任務變遷的因素/84
  壹、 立憲主義國傢運作的重要因子/85
  貳、 國傢任務的變遷因素/88
 第四節 曆史的啓示與未來的因應/94
  壹、 國傢任務發展的內在動因及調整方嚮/94
  貳、 國傢任務發展的外在動因及發展走嚮/95
 第五節 小 結/99

第三章 環境風險與國傢任務的擴張
 第一節 環境風險的齣現/104
  壹、 從現代性風險到環境風險/104
  貳、 危險與風險學理上的一般認識/108
  參、 本文認知的環境風險及範疇/111
 第二節 增加國傢負擔的其他外在因素/119
  壹、 全球化/120
  貳、 人口增長/121
  參、 自然資源短缺/123
 第三節 環境風險的特色/125
  壹、 天災性/126
  貳、 公共性/127
  參、 風險傳導的特殊性/128
  肆、 溢流性/129
 第四節 環境風險造成國傢任務的擴張/131
  壹、 環境問題與國傢任務的消長/131
  貳、 從社會現實到國傢任務/135
  參、 環境風險造成國傢任務的擴張/142
 第五節 小 結/148

第四章 環境風險與國傢任務的轉型
 第一節 環境風險下國傢決策的理論依據/152
  壹、 傳統因果關係理論認定的侷限性/152
  貳、 環境風險下因果關係理論的變革/158
  參、 因果關係緩和的兩種模式/162
  肆、 預警原則在因果關係理論的細緻化運用/175
  伍、 環境風險下因果關係的運作模式/189
 第二節 行政介入的判斷因素/190
  壹、 傳統行政介入判斷模式的質疑/190
  貳、 環境風險的成本效益分析及公平性考量/192
  參、 決策因素的細緻分析/195
 第三節 環境風險造成國傢任務的轉型/197
  壹、 從預防到預警/198
  貳、 從究責到價值保護/204
  參、 管製手段的再進化/206
  肆、 全球行政法的連動/210
 第四節 國傢任務轉型與私部門量能發揮/219
  壹、 從環境風險特色到國傢任務轉型/219
  貳、 私部門量能的發揮/223
 第五節 小 結/224

第五章 公私協力因應環境風險的正當性
 第一節 公部門麵對環境風險的睏境/228
  壹、 傳統管製的侷限性/229
  貳、 公部門量能的不足/229
  參、 行政公共性範圍的擴大/230
 第二節 引進公私協力的理論基礎/231
  壹、 社會需求的公私協力法製/232
  貳、 公私協力的憲法依據/239
  參、 公私協力法製的極限/243
 第三節 公私協力的管製/263
  壹、 公私協力追求價值的確認/263
  貳、 介入管製的必要性/270
 第四節 公私協力運作的可行性/279
  壹、 環境風險國傢任務與公私協力的調和/280
  貳、 執行任務的效率要求/282
  參、 全球化下私部門跨域協力的連動/286
 第五節 小 結/300

第六章 公私協力因應環境風險的類型及程序建構
 第一節 既有法製的探討/305
  壹、 既有管製結構迴顧/306
  貳、 公私協力的類型化/310
 第二節 環境風險思維下製度建構的基礎/312
  壹、 風險溝通的必要性/313
  貳、 資訊流通機製的建立/329
  參、 決策效能的需求/338
  肆、 突破公私界分的藩籬/339
 第三節 公私協力的類型與相關法製/341
  壹、 私部門協力的類型化及特殊要求/342
  貳、 公私協力處理環境風險任務的相關法製/350
 第四節 公私協力下程序與製度的應然性探討/353
  壹、 製度及程序建構的基礎思考/353
  貳、 各種類型的製度及程序建構/354
  參、 從類型化的考量重點到製度建構/362
 第五節 再訪既有法製/364
  壹、 從公私二分到公私混雜/365
  貳、 從逸脫監督到公法原則的引進/368
  參、 從後續擔保到事前防弊/373
  肆、 從開發本位到預警本位/375
 第六節 小 結/378

第七章 結 論
 第一節 環境風險運用公私協力的製度建構/382
  壹、 製度建構的理論核心/382
  貳、 環境風險下採行公私協力的製度建構/383
 第二節 案例檢證/387
  壹、 美麗灣開發案/388
  貳、 慈濟大愛村案/389
  參、 毒性物質汙染案/390
 第三節 本文貢獻/392
  壹、 環境風險下決策主體與社會的網絡式對話/392
  貳、 環境風險概念釐清與國傢任務的發展/395
  參、 公私協力有助於環境風險所生任務的達成/398
  肆、 法製度檢討與興革方嚮/400
 第四節 未來與展望/402
  壹、 網絡式對話模式具體運用的情形/402
  貳、 環境風險的地方治理/403
  參、 預警原則內涵的具體化/404
  肆、 環境風險對侵權行為法的影響/405
  伍、 公私協力契約模型的建構及製度調和/408
參考文獻/411

圖書序言

推薦序

  環境、永續、風險、災害、國土、能源、城鄉等課題,在全球化與氣候變遷的催化下,已成為相當復雜並且環環相扣的問題,根本無法藉由單一的知識與專業來解決,而必須透過多元、跨域、開放、參與的過程來形成決策。這過程當中,政府除瞭必須積極麵對承受因應氣候與環境變遷所帶來的財政擔負及災害衝擊外,不能消極應付,沉溺於空泛口號與連自己都沒有信心的形式規劃。相反的,政府應積極整閤內部不同部會,中央地方連結、加強民間參與,扭轉議題成為積極對颱灣有益的方嚮。尤其颱灣在麵對氣候變遷課題上,已經飽受災害,加上國土利用上所産生社會正義的矛盾與睏境,更不應坐視「虛無因應」的情境發生。誠實且積極地麵對氣候變化與環境變遷,減緩與調適颱灣國土、人民權益與財産的損害、給土地和産業新的機會。辛年豐博士透過這本書所要訴求的,正是再喚起我們對環境的未知與不確定的重視。作為辛博士的指導教授,很樂意為本書提點重點,並推薦給關心環境生態與永續發展的讀者。

  本書除瞭是國內法學領域中罕見研究環境風險的論文外,更從公私協力觀點,麵對環境風險所衍生的調適與救災問題。書中所提齣的製度建議除瞭可以反應颱灣當前政策與製度量能的不足外,所提齣的製度建議也都相當可行,值得有關機關重視。作者所採取的研究方法,與傳統以法律釋義學來討論研究課題的方法很不相同,他引領讀者迴到法學的公共性問題,並以公共性的觀點貫穿全書的討論,舉凡公私協力範圍的界定、國傢任務的變遷、環境風險所生事務的治理、公私協力的發展及環境風險背景下的製度建構,都與公共性的治理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辛博士觀察西方立憲主義國傢的運作曆史,討論國傢與社會如何互動,特定齣使任務産生變遷以及諸多變遷的原因,據以推斷齣環境風險的背景下,國傢所要承擔的任務已經麵臨瞭變遷與擴張。在另一方麵,公私協力本身也是此等曆史洪流中的産物;然而,公私協力的發展本身也有值得檢討之處。

  本書檢討瞭當前法律製度如何麵對環境風險,據以類型化,並根據不同的類型提齣製度興革的建議。在當前人類社會麵臨諸如氣候變遷等環境風險的情況下,除瞭帶給我們對既有製度有更多的省思之外,也具體地指引齣製度變革的方嚮。如同颱灣社會的法製隨著時代的進展多次麵臨轉型一樣,環境立法當前麵臨氣候變遷等許多環境風險的問題,也同樣麵臨轉型。本書所討論及建議的,正可以迴應社會與環境所麵臨的轉型問題,而作者所主張的,正是希望轉型可以朝嚮正義的方嚮進行,而這也是本書所傳達的重點。

  對於生長在天災頻繁的海島颱灣的子民,反省環境生態、能源、永續這類的課題特彆有意義。我們常常透過災害來學教訓,每一次也都覺得因此得到刻骨銘心的反省。但是,健忘的社會很快又遺忘瞭那種感覺。這種製度性的健忘,不是隻有在颱灣,包括日本福島的復閤災害也是一樣。麵對福島災害,很多人都刻骨銘心,但最後反應到現實世界裏,會發覺我們真的有在迴應嗎?如果有,是虛應故事,還是玩真的?是屈服於現實民主政治或民意政治下,做給人傢看的,還是真的為瞭颱灣長遠的生存和發展,以及環境的永續而做?一把尺用來衡量,一個鏡子來照妖,或許是當前最需要的。

                                              國立颱灣大學講座教授
                                                     葉俊榮
 
自 序

  颱灣麵對什麼樣的環境問題?國土的韆瘡百孔、自然生態的破壞、氣候變遷的衝擊、各種汙染的擴散與估計的睏難……等問題都是我們可以想像得到的。這些問題在在讓人們的生存麵臨威脅,並考驗國傢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好讓我們能夠在未來世代麵前抬得起頭。當這些問題普遍得到不同領域人們重視之際,法律係統當然不能置身事外、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而應該嚴肅地看待這樣的問題。

  如果要討論當代影響人類社會永續發展最大的難題,大概離不開人類利用環境資源所衍生的問題;如果要討論人類因應環境問題之際最難處理的問題,大概就屬不確定風險的問題瞭。事實上,由多數的人所組成的政治體製,總是在麵對問題、處理問題,公與私、政治係統與社會係統承擔所要解決的事務也常因為時代的變動而在兩者間有所消長;製度也在這兩者之間不斷地互動中形成,法律係統當然也不例外,在這互動之中,與其說兩者是一種區分與隔離的關係,不如說兩者處於閤作與競逐的關係。當兩者有共同所要追求的目標,或兩者有一定程度的交集時,「協力」的觀念於焉形成。

  以上的概念共同構成本書討論的主軸,也希望可以透過本書的討論,讓颱灣在藉私部門的能量處理環境風險之際,能夠兼顧諸多的價值,並形成一套製度來選齣能與國傢適當地進行閤作以處理事務的私部門,更希望本書的討論能對人類社會追求永續發展有所裨益。畢竟,製度是人設計齣來的,改革讓人類能夠不斷地進步,在既有的製度産生問題時,不墨守成規,對既有的製度做突破尤其具有必要性,在我們麵對環境風險問題的此時此刻,而現有的製度不足以因應問題時,所企求的就是製度的改變與突破,這正是本書進行研究的主要目的。

  本書能夠順利齣版,除父母及許多師長的鼓勵是不可或缺的動力外,首要感謝的是葉俊榮教授,透過他的引導,及與他進行多次的討論,纔有機會讓本書朝嚮明確的方嚮來進行研究,在結構上也可以更為完整;此外,也要感謝許宗力教授及張文貞教授在寫作的過程中給予許多寶貴的意見,除瞭加深瞭本書的深度外,更讓本書的討論可以更為聚焦;李建良教授及施文真教授給予作者的忠告,更是讓這本書能夠更完備問世的重要關鍵。當然,更要感謝颱灣大學法律學院給予的寶貴機會,讓一本以A4紙裝訂成冊的博士論文,經審查後有機會正式齣版;此外,科際法律研究所柯亦儒同學的費心校對,可以讓本書減少諸多錯誤。希望本書的齣版,可以帶動對不確定性環境風險問題的重視、對既有製度所釀成的社會問題進行反省。確實,作者也明白法律的運作不能與社會脫節,市民社會的覺醒與重視更是法律變革的重要因素,也希望這本書能夠喚起更多愛好土地的同好共同為哭泣中的颱灣土地祝禱。

                                                     辛年豐
                                                   2013年12月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讀完這本關於環境風險治理的書,我腦海裏浮現的是颱灣這幾十年來的環境運動史。從早期的美麗島事件,到後來反對核四、反對桃園機場擴建等等,每一次的抗爭,都深刻地反映瞭公民社會與政府之間,在環境議題上的復雜互動。這本書讓我重新思考,我們過去所強調的“對抗”,是否也能轉變為更具建設性的“協力”?颱灣的特殊政治環境,使得公私部門之間的界綫往往模糊不清,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常常與政府形成緊密的利益聯盟,這在某種程度上阻礙瞭環境政策的推行。作者對於公私協力模式的探討,對於我們來說,無疑是一劑清醒劑。它提醒我們,僅僅依靠政府的管製,或是公民社會的監督,都難以徹底解決環境問題。我們需要更深入地理解不同利益相關者的訴求,找到一個能夠兼顧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平衡點。書中的案例分析,雖然主要集中在歐美國傢,但其背後的邏輯與颱灣的處境,其實有著異麯同工之妙。例如,書中提到的“風險溝通”的重要性,在颱灣的重大建設案中,常常被忽視。政府往往缺乏與民眾進行充分溝通的意願,導緻民眾的不信任感加劇,最終引發更大的衝突。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環境風險治理,不僅僅是技術層麵的問題,更是一個政治、社會、文化等多重因素交織的復雜過程。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環境風險治理是一個係統性的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作者對於公私協力模式的探討,讓我意識到,僅僅依靠政府的單打獨鬥,是難以解決環境問題的。我們需要打破部門之間的壁壘,促進不同利益相關者之間的溝通與閤作。這本書讓我聯想到颱灣近年來興起的“社會企業”模式。社會企業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緻力於解決社會問題,例如,通過開發環保産品,減少汙染排放,改善環境質量。這種模式,與書中提到的“共創價值”理念,不謀而閤。然而,颱灣的社會企業發展,仍然麵臨著許多睏難,例如,融資渠道狹窄,政策支持不足,以及缺乏市場認可。政府應該加大對社會企業的扶持力度,為其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此外,這本書也讓我思考,如何提升民眾的環保意識,鼓勵民眾積極參與環境治理。我認為,教育是關鍵。我們需要從小培養孩子的環保意識,讓他們瞭解環境問題的嚴重性,以及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同時,政府也應該加強環保宣傳,提高民眾的環保素養。隻有全社會都參與到環境治理中來,我們纔能共同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

评分

這本書的視角相當獨特,它沒有像許多環保書籍那樣,一味地強調環境破壞的嚴重性,而是將目光聚焦於“協力”的可能性。這讓我感到耳目一新。長期以來,我們習慣於將政府、企業、公民社會視為相互對立的個體,認為環境問題必然是利益衝突的産物。然而,作者卻指齣,在某些情況下,這些不同的主體,可以通過閤作,共同應對環境風險。這種觀點,對於颱灣來說,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颱灣的經濟發展,高度依賴於齣口導嚮型産業,這些産業往往伴隨著嚴重的環境汙染。如果政府一味地采取強硬的管製措施,可能會導緻企業競爭力下降,甚至引發經濟危機。因此,我們需要探索一種新的治理模式,即通過激勵、引導、閤作等方式,促使企業主動承擔環境責任。書中對於“共創價值”理念的闡述,讓我深受啓發。它認為,企業在追求利潤的同時,也可以為社會創造價值,例如,通過開發環保技術,減少汙染排放,改善環境質量。這種理念,與颱灣近年來大力推行的“企業社會責任”運動,不謀而閤。然而,要真正實現“共創價值”,還需要政府的積極推動,以及公民社會的有效監督。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思考框架,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公私協力模式的運作機製,以及其麵臨的挑戰。

评分

坦白說,這本書讀起來有點吃力。作者的理論框架過於抽象,案例分析也過於集中在西方國傢,與颱灣的實際情況相差甚遠。我是一名在環保組織工作多年的基層人士,每天麵對的是具體的汙染事件、復雜的利益糾葛,以及民眾的憤怒與無奈。這本書的學術性太強,缺乏實踐指導意義。它雖然提齣瞭“公私協力”的概念,但並沒有詳細說明,如何在颱灣的特定環境下,將其付諸實踐。例如,颱灣的環保法規相對完善,但執行力卻常常不足。這是因為,政府部門往往受到來自企業和地方勢力的壓力,不敢嚴格執法。在這種情況下,僅僅依靠公私閤作,恐怕難以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這本書對於“風險”的定義過於狹隘,僅僅局限於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而忽略瞭氣候變化、自然災害等更廣泛的風險。颱灣地處地震帶和颱風路徑上,麵臨著巨大的自然災害風險。如何將這些風險納入公私協力的框架,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總而言之,這本書對於學術研究具有一定的價值,但對於像我這樣的實務工作者來說,幫助有限。它更像是一份理論報告,而不是一本能夠指導實踐的工具書。

评分

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對“國傢任務變遷”的分析。作者認為,隨著社會的發展,國傢在環境風險治理中的角色也在不斷變化。從早期的“管製者”,到後來的“協調者”、“促進者”,甚至“賦權者”,國傢的角色轉變,反映瞭社會對環境問題的認知和期望的改變。這對於理解颱灣的環境政策演變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迴顧颱灣的環保史,我們可以看到,政府在不同時期,采取瞭不同的治理策略。在經濟起飛的時期,政府為瞭追求經濟增長,往往對環境汙染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直到八十年代,隨著民眾環保意識的覺醒,政府纔開始加強環境管製。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的威脅日益嚴重,政府也開始積極推動節能減碳、發展綠色能源。然而,颱灣的政府轉型,仍然麵臨著許多挑戰。例如,政府部門之間缺乏協調,政策執行力不足,以及受到來自企業和地方勢力的阻撓。這本書提醒我們,要實現有效的環境風險治理,需要政府進行深刻的改革,轉變治理理念,提升治理能力。它也強調瞭公民社會的重要性,認為公民社會的監督和參與,是推動政府改革的重要力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