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风险的公私协力:国家任务变迁的观点

环境风险的公私协力:国家任务变迁的观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环境风险
  • 公私合作
  • 国家任务
  • 环境治理
  • 风险管理
  • 政策分析
  • 中国环境
  • 协同治理
  • 公共管理
  • 可持续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如果要讨论当代影响人类社会永续发展最大的难题,离不开人类利用环境资源所衍生的问题。如果要讨论人类因应环境问题之际最难处理的问题,就属不确定风险的问题了。政治体制在面对问题、处理问题,公与私、政治系统与社会系统承担所要解决的事务也常因为时代的变动而在两者间有所消长。制度也在这两者之间不断地互动中形成,法律系统当然也不例外。当两者有共同所要追求的目标,或两者有一定程度的交集时,「协力」的观念于焉形成。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辛年丰


  现职
  逢甲大学土地管理系助理教授

  学历
  辅仁大学法学士
  辅仁大学法学硕士
  国立台湾大学法学博士

图书目录

推荐序/叶俊荣
自 序
摘 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问题意识与本文研究重点/1  
  壹、 问题意识:从三个本土案例谈起/2
  贰、 本文研究重点/5 
 第二节 本文论点/11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架构/13
  壹、 研究方法/14 
  贰、 研究架构/17
 第四节 公私协力的概念釐清/20
  壹、 概念理解的回顾/20
  贰、 本文所指涉的公私协力/28

第二章 国家任务变迁因素的探寻
 第一节 历史的观察/44
  壹、 剧烈变迁模式/44
  贰、 缓和变迁模式/50
  参、 公私协力的发展/57
 第二节 国家任务的形成/59
  壹、 国家任务起源于公领域占有的转变/60
  贰、 国家任务与社会的对话/61
  参、 当代社会与国家对话的重要性/79
 第三节 国家任务变迁的因素/84
  壹、 立宪主义国家运作的重要因子/85
  贰、 国家任务的变迁因素/88
 第四节 历史的启示与未来的因应/94
  壹、 国家任务发展的内在动因及调整方向/94
  贰、 国家任务发展的外在动因及发展走向/95
 第五节 小 结/99

第三章 环境风险与国家任务的扩张
 第一节 环境风险的出现/104
  壹、 从现代性风险到环境风险/104
  贰、 危险与风险学理上的一般认识/108
  参、 本文认知的环境风险及范畴/111
 第二节 增加国家负担的其他外在因素/119
  壹、 全球化/120
  贰、 人口增长/121
  参、 自然资源短缺/123
 第三节 环境风险的特色/125
  壹、 天灾性/126
  贰、 公共性/127
  参、 风险传导的特殊性/128
  肆、 溢流性/129
 第四节 环境风险造成国家任务的扩张/131
  壹、 环境问题与国家任务的消长/131
  贰、 从社会现实到国家任务/135
  参、 环境风险造成国家任务的扩张/142
 第五节 小 结/148

第四章 环境风险与国家任务的转型
 第一节 环境风险下国家决策的理论依据/152
  壹、 传统因果关系理论认定的侷限性/152
  贰、 环境风险下因果关系理论的变革/158
  参、 因果关系缓和的两种模式/162
  肆、 预警原则在因果关系理论的细致化运用/175
  伍、 环境风险下因果关系的运作模式/189
 第二节 行政介入的判断因素/190
  壹、 传统行政介入判断模式的质疑/190
  贰、 环境风险的成本效益分析及公平性考量/192
  参、 决策因素的细致分析/195
 第三节 环境风险造成国家任务的转型/197
  壹、 从预防到预警/198
  贰、 从究责到价值保护/204
  参、 管制手段的再进化/206
  肆、 全球行政法的连动/210
 第四节 国家任务转型与私部门量能发挥/219
  壹、 从环境风险特色到国家任务转型/219
  贰、 私部门量能的发挥/223
 第五节 小 结/224

第五章 公私协力因应环境风险的正当性
 第一节 公部门面对环境风险的困境/228
  壹、 传统管制的侷限性/229
  贰、 公部门量能的不足/229
  参、 行政公共性范围的扩大/230
 第二节 引进公私协力的理论基础/231
  壹、 社会需求的公私协力法制/232
  贰、 公私协力的宪法依据/239
  参、 公私协力法制的极限/243
 第三节 公私协力的管制/263
  壹、 公私协力追求价值的确认/263
  贰、 介入管制的必要性/270
 第四节 公私协力运作的可行性/279
  壹、 环境风险国家任务与公私协力的调和/280
  贰、 执行任务的效率要求/282
  参、 全球化下私部门跨域协力的连动/286
 第五节 小 结/300

第六章 公私协力因应环境风险的类型及程序建构
 第一节 既有法制的探讨/305
  壹、 既有管制结构回顾/306
  贰、 公私协力的类型化/310
 第二节 环境风险思维下制度建构的基础/312
  壹、 风险沟通的必要性/313
  贰、 资讯流通机制的建立/329
  参、 决策效能的需求/338
  肆、 突破公私界分的藩篱/339
 第三节 公私协力的类型与相关法制/341
  壹、 私部门协力的类型化及特殊要求/342
  贰、 公私协力处理环境风险任务的相关法制/350
 第四节 公私协力下程序与制度的应然性探讨/353
  壹、 制度及程序建构的基础思考/353
  贰、 各种类型的制度及程序建构/354
  参、 从类型化的考量重点到制度建构/362
 第五节 再访既有法制/364
  壹、 从公私二分到公私混杂/365
  贰、 从逸脱监督到公法原则的引进/368
  参、 从后续担保到事前防弊/373
  肆、 从开发本位到预警本位/375
 第六节 小 结/378

第七章 结 论
 第一节 环境风险运用公私协力的制度建构/382
  壹、 制度建构的理论核心/382
  贰、 环境风险下採行公私协力的制度建构/383
 第二节 案例检证/387
  壹、 美丽湾开发案/388
  贰、 慈济大爱村案/389
  参、 毒性物质污染案/390
 第三节 本文贡献/392
  壹、 环境风险下决策主体与社会的网络式对话/392
  贰、 环境风险概念釐清与国家任务的发展/395
  参、 公私协力有助于环境风险所生任务的达成/398
  肆、 法制度检讨与兴革方向/400
 第四节 未来与展望/402
  壹、 网络式对话模式具体运用的情形/402
  贰、 环境风险的地方治理/403
  参、 预警原则内涵的具体化/404
  肆、 环境风险对侵权行为法的影响/405
  伍、 公私协力契约模型的建构及制度调和/408
参考文献/411

图书序言

推荐序

  环境、永续、风险、灾害、国土、能源、城乡等课题,在全球化与气候变迁的催化下,已成为相当复杂并且环环相扣的问题,根本无法借由单一的知识与专业来解决,而必须透过多元、跨域、开放、参与的过程来形成决策。这过程当中,政府除了必须积极面对承受因应气候与环境变迁所带来的财政担负及灾害冲击外,不能消极应付,沉溺于空泛口号与连自己都没有信心的形式规划。相反的,政府应积极整合内部不同部会,中央地方连结、加强民间参与,扭转议题成为积极对台湾有益的方向。尤其台湾在面对气候变迁课题上,已经饱受灾害,加上国土利用上所产生社会正义的矛盾与困境,更不应坐视「虚无因应」的情境发生。诚实且积极地面对气候变化与环境变迁,减缓与调适台湾国土、人民权益与财产的损害、给土地和产业新的机会。辛年丰博士透过这本书所要诉求的,正是再唤起我们对环境的未知与不确定的重视。作为辛博士的指导教授,很乐意为本书提点重点,并推荐给关心环境生态与永续发展的读者。

  本书除了是国内法学领域中罕见研究环境风险的论文外,更从公私协力观点,面对环境风险所衍生的调适与救灾问题。书中所提出的制度建议除了可以反应台湾当前政策与制度量能的不足外,所提出的制度建议也都相当可行,值得有关机关重视。作者所採取的研究方法,与传统以法律释义学来讨论研究课题的方法很不相同,他引领读者回到法学的公共性问题,并以公共性的观点贯穿全书的讨论,举凡公私协力范围的界定、国家任务的变迁、环境风险所生事务的治理、公私协力的发展及环境风险背景下的制度建构,都与公共性的治理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辛博士观察西方立宪主义国家的运作历史,讨论国家与社会如何互动,特定出使任务产生变迁以及诸多变迁的原因,据以推断出环境风险的背景下,国家所要承担的任务已经面临了变迁与扩张。在另一方面,公私协力本身也是此等历史洪流中的产物;然而,公私协力的发展本身也有值得检讨之处。

  本书检讨了当前法律制度如何面对环境风险,据以类型化,并根据不同的类型提出制度兴革的建议。在当前人类社会面临诸如气候变迁等环境风险的情况下,除了带给我们对既有制度有更多的省思之外,也具体地指引出制度变革的方向。如同台湾社会的法制随着时代的进展多次面临转型一样,环境立法当前面临气候变迁等许多环境风险的问题,也同样面临转型。本书所讨论及建议的,正可以回应社会与环境所面临的转型问题,而作者所主张的,正是希望转型可以朝向正义的方向进行,而这也是本书所传达的重点。

  对于生长在天灾频繁的海岛台湾的子民,反省环境生态、能源、永续这类的课题特别有意义。我们常常透过灾害来学教训,每一次也都觉得因此得到刻骨铭心的反省。但是,健忘的社会很快又遗忘了那种感觉。这种制度性的健忘,不是只有在台湾,包括日本福岛的复合灾害也是一样。面对福岛灾害,很多人都刻骨铭心,但最后反应到现实世界里,会发觉我们真的有在回应吗?如果有,是虚应故事,还是玩真的?是屈服于现实民主政治或民意政治下,做给人家看的,还是真的为了台湾长远的生存和发展,以及环境的永续而做?一把尺用来衡量,一个镜子来照妖,或许是当前最需要的。

                                              国立台湾大学讲座教授
                                                     叶俊荣
 
自 序

  台湾面对什么样的环境问题?国土的千疮百孔、自然生态的破坏、气候变迁的冲击、各种污染的扩散与估计的困难……等问题都是我们可以想像得到的。这些问题在在让人们的生存面临威胁,并考验国家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好让我们能够在未来世代面前抬得起头。当这些问题普遍得到不同领域人们重视之际,法律系统当然不能置身事外、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而应该严肃地看待这样的问题。

  如果要讨论当代影响人类社会永续发展最大的难题,大概离不开人类利用环境资源所衍生的问题;如果要讨论人类因应环境问题之际最难处理的问题,大概就属不确定风险的问题了。事实上,由多数的人所组成的政治体制,总是在面对问题、处理问题,公与私、政治系统与社会系统承担所要解决的事务也常因为时代的变动而在两者间有所消长;制度也在这两者之间不断地互动中形成,法律系统当然也不例外,在这互动之中,与其说两者是一种区分与隔离的关系,不如说两者处于合作与竞逐的关系。当两者有共同所要追求的目标,或两者有一定程度的交集时,「协力」的观念于焉形成。

  以上的概念共同构成本书讨论的主轴,也希望可以透过本书的讨论,让台湾在借私部门的能量处理环境风险之际,能够兼顾诸多的价值,并形成一套制度来选出能与国家适当地进行合作以处理事务的私部门,更希望本书的讨论能对人类社会追求永续发展有所裨益。毕竟,制度是人设计出来的,改革让人类能够不断地进步,在既有的制度产生问题时,不墨守成规,对既有的制度做突破尤其具有必要性,在我们面对环境风险问题的此时此刻,而现有的制度不足以因应问题时,所企求的就是制度的改变与突破,这正是本书进行研究的主要目的。

  本书能够顺利出版,除父母及许多师长的鼓励是不可或缺的动力外,首要感谢的是叶俊荣教授,透过他的引导,及与他进行多次的讨论,才有机会让本书朝向明确的方向来进行研究,在结构上也可以更为完整;此外,也要感谢许宗力教授及张文贞教授在写作的过程中给予许多宝贵的意见,除了加深了本书的深度外,更让本书的讨论可以更为聚焦;李建良教授及施文真教授给予作者的忠告,更是让这本书能够更完备问世的重要关键。当然,更要感谢台湾大学法律学院给予的宝贵机会,让一本以A4纸装订成册的博士论文,经审查后有机会正式出版;此外,科际法律研究所柯亦儒同学的费心校对,可以让本书减少诸多错误。希望本书的出版,可以带动对不确定性环境风险问题的重视、对既有制度所酿成的社会问题进行反省。确实,作者也明白法律的运作不能与社会脱节,市民社会的觉醒与重视更是法律变革的重要因素,也希望这本书能够唤起更多爱好土地的同好共同为哭泣中的台湾土地祝祷。

                                                     辛年丰
                                                   2013年12月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环境风险治理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作者对于公私协力模式的探讨,让我意识到,仅仅依靠政府的单打独斗,是难以解决环境问题的。我们需要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促进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沟通与合作。这本书让我联想到台湾近年来兴起的“社会企业”模式。社会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例如,通过开发环保产品,减少污染排放,改善环境质量。这种模式,与书中提到的“共创价值”理念,不谋而合。然而,台湾的社会企业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例如,融资渠道狭窄,政策支持不足,以及缺乏市场认可。政府应该加大对社会企业的扶持力度,为其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此外,这本书也让我思考,如何提升民众的环保意识,鼓励民众积极参与环境治理。我认为,教育是关键。我们需要从小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让他们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以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同时,政府也应该加强环保宣传,提高民众的环保素养。只有全社会都参与到环境治理中来,我们才能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评分

读完这本关于环境风险治理的书,我脑海里浮现的是台湾这几十年来的环境运动史。从早期的美丽岛事件,到后来反对核四、反对桃园机场扩建等等,每一次的抗争,都深刻地反映了公民社会与政府之间,在环境议题上的复杂互动。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我们过去所强调的“对抗”,是否也能转变为更具建设性的“协力”?台湾的特殊政治环境,使得公私部门之间的界线往往模糊不清,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常常与政府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盟,这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环境政策的推行。作者对于公私协力模式的探讨,对于我们来说,无疑是一剂清醒剂。它提醒我们,仅仅依靠政府的管制,或是公民社会的监督,都难以彻底解决环境问题。我们需要更深入地理解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诉求,找到一个能够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点。书中的案例分析,虽然主要集中在欧美国家,但其背后的逻辑与台湾的处境,其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例如,书中提到的“风险沟通”的重要性,在台湾的重大建设案中,常常被忽视。政府往往缺乏与民众进行充分沟通的意愿,导致民众的不信任感加剧,最终引发更大的冲突。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环境风险治理,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是一个政治、社会、文化等多重因素交织的复杂过程。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读起来有点吃力。作者的理论框架过于抽象,案例分析也过于集中在西方国家,与台湾的实际情况相差甚远。我是一名在环保组织工作多年的基层人士,每天面对的是具体的污染事件、复杂的利益纠葛,以及民众的愤怒与无奈。这本书的学术性太强,缺乏实践指导意义。它虽然提出了“公私协力”的概念,但并没有详细说明,如何在台湾的特定环境下,将其付诸实践。例如,台湾的环保法规相对完善,但执行力却常常不足。这是因为,政府部门往往受到来自企业和地方势力的压力,不敢严格执法。在这种情况下,仅仅依靠公私合作,恐怕难以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对于“风险”的定义过于狭隘,仅仅局限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而忽略了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更广泛的风险。台湾地处地震带和台风路径上,面临着巨大的自然灾害风险。如何将这些风险纳入公私协力的框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总而言之,这本书对于学术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但对于像我这样的实务工作者来说,帮助有限。它更像是一份理论报告,而不是一本能够指导实践的工具书。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相当独特,它没有像许多环保书籍那样,一味地强调环境破坏的严重性,而是将目光聚焦于“协力”的可能性。这让我感到耳目一新。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将政府、企业、公民社会视为相互对立的个体,认为环境问题必然是利益冲突的产物。然而,作者却指出,在某些情况下,这些不同的主体,可以通过合作,共同应对环境风险。这种观点,对于台湾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台湾的经济发展,高度依赖于出口导向型产业,这些产业往往伴随着严重的环境污染。如果政府一味地采取强硬的管制措施,可能会导致企业竞争力下降,甚至引发经济危机。因此,我们需要探索一种新的治理模式,即通过激励、引导、合作等方式,促使企业主动承担环境责任。书中对于“共创价值”理念的阐述,让我深受启发。它认为,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也可以为社会创造价值,例如,通过开发环保技术,减少污染排放,改善环境质量。这种理念,与台湾近年来大力推行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不谋而合。然而,要真正实现“共创价值”,还需要政府的积极推动,以及公民社会的有效监督。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思考框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公私协力模式的运作机制,以及其面临的挑战。

评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国家任务变迁”的分析。作者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在环境风险治理中的角色也在不断变化。从早期的“管制者”,到后来的“协调者”、“促进者”,甚至“赋权者”,国家的角色转变,反映了社会对环境问题的认知和期望的改变。这对于理解台湾的环境政策演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回顾台湾的环保史,我们可以看到,政府在不同时期,采取了不同的治理策略。在经济起飞的时期,政府为了追求经济增长,往往对环境污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直到八十年代,随着民众环保意识的觉醒,政府才开始加强环境管制。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威胁日益严重,政府也开始积极推动节能减碳、发展绿色能源。然而,台湾的政府转型,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例如,政府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政策执行力不足,以及受到来自企业和地方势力的阻挠。这本书提醒我们,要实现有效的环境风险治理,需要政府进行深刻的改革,转变治理理念,提升治理能力。它也强调了公民社会的重要性,认为公民社会的监督和参与,是推动政府改革的重要力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