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蒐集、处理及利用个人资料之公务机关、非公务机关为主轴,整理及引註大量实务见解,建构蒐集、处理及利用个人资料适法性之审查流程,完整介绍控制个人资料流动之方法及责任体系,并以16个案例案例详尽分析如何应用个人资料保护法。
本书特色
不可不知的个人资料保护法
社交联谊交换名片是否有个资法的适用?金榜题名有无涉及个资法的违反?
如何保障我们自身的权益?又如何避免误触法网?
作者简介
萧嘉豪
现职:公务机关个人资料保护法专人
学历:台湾大学工业工程学硕士
经历:律师高考及格
电子邮件:bwg062@gmail.com
第1章 个人资料保护法简介
第2章 个人资料保护法拼图
第3章 个人资料保护法─适法性、体系及责任
第4章 案例分析
第5章 特种个人资料专论
附录1:个人资料保护法修正条文对照表
附录2:个人资料保护法施行细则
附录3:特定目的及个人资料之类别
附录4:非公务机关之中央目的事业主管机关
附录5:中央目的事业主管机关依个人资料保护法第二十七条第三项规定订定办法之参考事项草案
序言
个人资料保护法自99年月立法院修正通过后,由于扩大适用于任何自然人、法人或其他团体,且个人资料保护法属科技法律,所涉范围包含法律、科技及管理三大范畴,造成社会大众对个人资料保护法产生不少误解,而屡屡掀起话题,尤其新兴资讯科技与个人资料间的交叠运用频繁,使得个人资料保护法当事人与蒐集者间处于紧张而混沌不明的状态,因此如何确保个人资料当事人之权益及促进个人资料之合理利用,清楚界定个人资料蒐集者之蒐集、处理及利用个人资料范围,使得个人资料当事人与蒐集者,在个人资料运用上彼此互利,成为重要课题。
我国个人资料保护法主要引进欧盟资料保护指令(95/46/EC),并参考德国联邦个人资料保护法、奥地利联邦个人资料保护法、日本个人资讯保护法之立法例,因此在诠释及适用上,除参考前开外国立法例外,更应结合司法院释字第603号解释所建立之资讯隐私权,重新诠释本土化之个人资料保护法,避免外国法所造成之冲击与扞格;另外,个人资料保护法之性质虽为普通法,惟适用有关民、刑事责任上多为民法、刑法之特别规定,因此本书利用现行民事、刑事实务见解诠释相关条文内涵,以避免未来司法机关与中央目的事业主管机关之相关见解欠缺可预见性或甚至产生歧异。
本书以「个人资料蒐集、处理及利用行为本质为中性,并不当然侵害当事人权利」为主要脉络,详尽介绍个人资料保护法之重要内容,如个人资料保护法修正重点、立法目的及特定目的、蒐集、处理及利用要件等,并以蒐集、处理及利用个人资料之公务机关、非公务机关为主轴,援引大量实务见解,建构蒐集、处理及利用个人资料适法性之审查流程,完整介绍控制个人资料流动之方法及责任体系;并以新法施行前后16个重要案例,以「案例」、「实务见解」、「问题与讨论」及「案例评析」方式剖析问题核心,并以新法重新诠释案例,希冀能让非法律专业之读者也能清楚了解个人资料保护体系,并正确理解并应用我国个人资料保护法。
本书得以出版,要特别感谢张雅惠在初稿阶段给予勉励与修正建议与五南书泉同仁在出版过程的鼎力相助。由于所学有限,论述难免粗浅或有疏漏,如有误谬之处,尚祈不吝指正。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提供了许多实用的建议和操作步骤。很多时候,我们都知道个人资料保护很重要,但却不知道该从何下手。作者在《个人资料保护法的第一堂课》中,用非常清晰明了的语言,告诉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个人资料。例如,作者教我们如何检查自己的隐私设置、如何删除不必要的账号、如何使用VPN等等。作者也提醒我们,要定期更新自己的密码,并且使用不同的密码来保护不同的账号。这本书还提供了一些实用的资源链接,例如个人资料保护委员会的网站、一些隐私保护工具的下载链接等等。最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在书中分享了自己的个人经验,告诉我们自己在保护个人资料方面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和挑战。这本书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带领我们一步一步地学习如何保护自己的个人资料。这本书不仅仅适合法律专业人士,更适合所有关心个人资料保护的台湾读者。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教你如何钻法律的空子,而是教你如何建立正确的观念。在台湾,我们常常听到“隐私权”这个词,但很多人对它的理解都非常模糊。有些人认为,只要不违法犯罪,就可以随意收集和使用别人的资料。有些人认为,只要同意了服务条款,就必须接受企业收集和使用自己的资料。但作者在《个人资料保护法的第一堂课》中,明确地指出,隐私权是一种基本人权,每个人都有权保护自己的个人资料。这本书深入浅出地解释了个人资料保护法的各项规定,让我们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作者也强调了“透明化”的重要性,也就是企业应该清楚地告知我们,他们收集了哪些资料,如何使用这些资料,以及我们如何行使自己的权利。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个人资料保护不仅仅是法律的问题,更是一个伦理的问题。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隐私,并且保护自己的隐私。这本书也提醒我们,要警惕那些过度收集和使用个人资料的企业,并且支持那些尊重用户隐私的企业。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时候!身在台湾,我们对个人资料的保护议题,其实一直都有些模糊地焦虑。新闻里常常听到个资外洩、诈骗电话、精准广告追踪,但到底这些事情跟我们有什么关系?我们又能做些什么?以前总觉得这些是科技公司或政府需要处理的问题,跟一般人无关。但读了这本《个人资料保护法的第一堂课》,才发现,个资保护其实跟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资料的守护者。作者用非常平易近人的语言,把复杂的法律条文和技术概念拆解开来,让我这种完全不懂法律的人也能轻松理解。书里不只是讲法律,更重要的是,它教你如何实际操作,像是如何设定隐私权限、如何辨识诈骗讯息、如何安全地使用网络服务等等。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强调了“知情权”的重要性,提醒我们应该主动了解企业如何收集、使用我们的资料,并且有权要求他们停止或更正。这本书就像是一份实用的行动指南,让我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个资被收集和利用,而是可以主动掌握自己的资料权利,保护自己的隐私。强烈推荐给所有关心个人资料保护的台湾读者!
评分我原本对个人资料保护这件事情,抱持着一种“反正我的资料也没什么价值”的想法。觉得那些科技公司收集我的资料,顶多就是给我一些精准广告,没什么大不了的。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发现,这种想法是多么的危险!作者在《个人资料保护法的第一堂课》中,用许多真实的案例来告诉我们,个人资料外洩的后果可能不堪设想。例如,你的个资可能被用来进行诈骗、身份盗用、甚至是被用来影响你的信用评级。作者特别强调了“资料最小化”的重要性,也就是我们应该尽量减少提供个人资料的数量,并且只提供必要的资料。这本书也教我们如何辨识那些可疑的网站和App,以及如何保护自己的网络账号安全。最让我受益的是,作者分享了一些实用的工具和技巧,例如如何使用密码管理器、如何开启双重验证等等。读完这本书,我开始更加重视自己的个人资料保护,并且采取了一些实际的行动。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法律书,更是一本自我保护的指南。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看到书名《个人资料保护法的第一堂课》,我以为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法律教科书,准备硬着头皮读完。没想到,读下去才发现,这本书简直是颠覆了我对法律书的刻板印象!作者的文笔非常生动有趣,就像跟朋友聊天一样,用许多贴近生活的例子来解释复杂的法律概念。书里没有一堆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法律术语,而是用我们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情境,例如网购、使用App、社交媒体等等,来告诉我们,我们的个人资料是如何被收集、利用的,以及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作者特别强调了“最小必要原则”,也就是企业只能收集他们真正需要的资料,不能过度收集。这个原则让我觉得非常重要,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为了方便,会毫不犹豫地提供自己的资料,却不知道这些资料会被用来做什么。这本书也提醒我们,要警惕那些“免费”的服务,因为很多时候,我们的资料就是他们获取利益的代价。读完这本书,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网络行为,并且更加小心地保护自己的个人资料。这本书不只是教你法律,更重要的是,它教你如何成为一个负责任的数字公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