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说“法律不外乎人情”。中国人受到宗法伦理和儒家传统礼教思想的深远影响,在法律上有着跟西方社会迥然不同的独特观念 — 人情、天理、国法融和的法律观念。这个观念令古代中国人在法理上和政府官员的权量讼案考虑上,往往倾向于重情理、轻法律。在古代“判牍”(即现今法官判词)中,例子不胜枚举︰‧烈女为父报仇而手刃仇人,法官竟顾念她的“孝行”而没有严惩兇手。‧兄弟争财,县官不问原由,却先令双方互喊对方称谓以唤起“兄友弟悌”的伦理观来决案。‧原告被告上庭,地方官在双方皆有理下,各打五十大板结案,以止息诉讼于民间。本书分为法理篇、刑事篇和民事篇三个部分,以古时中国法官有趣但匪夷所思的判案例子,论述法与天理、法与人情、法与道德、孝道与犯罪、服制与刑罚、仁政与司法、无讼、息讼等体现传统中国法律制度特征的基本问题,也揭示中国法律传统典型特征。
作者简介
范忠信(1959~)
先后就读于西南政法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法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曾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委员兼科研处长、法律文化研究院院长、法律史重点学科负责人、博士生导师,现为杭州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法治中国化研究中心主任,并为中国法律史学会执行会长。着有《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精神》、《中西法文化的暗合与差异》等多种,发表论文数十篇。郑定(1963~2007)先后就读于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法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曾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工作,任法学院院长助理、副院长、《法学家》杂志副主编,兼任中国法律史学会执行会长等。着有《中国法制史研究通览》、《台湾的经济发展与法律调整》等。詹学农(1959~)先后就读于武汉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获史学学士、法学硕士学位。先后任职于郑州大学、国家民政部和中国新兴集团。现任中国嵩海实业总公司副总经理。参编了《中国乡镇政权建设》、《灾害管理》等书,发表论文数十篇。
读完这本关于中国法律思想的书,我总觉得心里像被一块巨石压着,那种沉重感并非来自晦涩的理论,而是来自对自身文化认同的深刻反思。作者试图勾勒出中国法律传统与西方法律体系截然不同的轮廓,强调了“礼”在维系社会秩序中的核心作用,以及对“法”的相对弱化。这与我们从小接受的现代法律教育,那种强调规则的普遍性、公正性和程序正义,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我一直认为台湾的法治建设,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日本以及欧美的影响,在追求效率和公平的同时,也逐渐淡化了传统文化中的伦理考量。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这种淡化或许也意味着我们失去了一些东西,一些能够弥补法律条文的僵化,维系社会和谐的柔软力量。书中对于“人情”的讨论尤其引人深思,它既是中国社会维系的润滑剂,也常常成为权力的遮羞布。我们常常在抱怨官僚主义、徇私舞弊,但又难以完全割舍“人情”在社会交往中的作用。这本书并非简单地赞美或批判中国法律传统,而是试图呈现一个复杂、多元的图景,迫使我们重新审视自身所处的文化语境,以及我们所追求的法治理想。
评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是结合了大量的案例分析,将抽象的法律思想与具体的社会现实联系起来。比如,作者对于中国古代的“冤狱”的讨论,就让我印象深刻。书中详细地分析了冤狱产生的原因,比如刑讯逼供、供词不实、官僚腐败等,以及当时的救济机制,比如复核、申诉、上疏等。这些案例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局限性,也让我对那些遭受冤屈的无辜者深感同情。作者也指出了,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虽然存在着种种弊端,但它毕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公正。书中对于“清官”的讨论也很有意思,它既是对传统道德的赞扬,也是对权力制约的一种尝试。我一直认为,台湾的法治建设,需要借鉴中国古代的经验教训,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监督机制,防止权力滥用。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法治建设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改进。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中国法律传统并非一个单一的、静态的概念,而是一个复杂、多元、动态的体系。它既包含了儒家、道家、法家等不同思想流派的元素,也受到了历史、文化、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作者试图还原这种复杂性,避免将中国法律传统简单地归结为某种单一的模式。这种学术态度值得我们敬佩。书中对于“礼”与“法”关系的讨论,尤其发人深省。作者认为,“礼”是中国法律传统的基础,而“法”则是“礼”的补充和强化。这种观点与我们现代法律体系中“法”是最高权威的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个人认为,在台湾社会,我们应该重新审视“礼”在社会规范中的作用,努力将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融入到法治建设中。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否定现代法律的价值,而是要在尊重现代法律的基础上,赋予它更多的文化内涵。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法治建设不仅仅是法律条文的制定和执行,更是一种文化认同和价值选择。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读起来颇为吃力。作者的文笔比较晦涩,而且书中涉及了大量的历史典故和法律术语,对于没有相关背景知识的读者来说,理解起来确实有些困难。不过,我还是坚持读完了,因为我觉得这本书所探讨的问题实在太重要了。它挑战了我们对于“法律”的传统认知,让我们意识到,法律并非是唯一的社会规范,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因素,同样在维系社会秩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者特别强调了中国法律传统中“教化”的重要性,认为法律的目的不仅仅是惩罚犯罪,更重要的是引导人们向善,提升道德水平。这种思想与我们现代法律体系中强调的“法律至上”原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个人认为,在台湾社会,我们过于强调法律的强制力,而忽略了道德教化的作用。近年来,台湾社会出现了一些道德滑坡的现象,比如食品安全问题、贪污腐败问题等,这或许就与我们对道德教化的忽视有关。这本书提醒我们,在追求法治的同时,也应该重视道德建设,努力营造一个更加和谐、文明的社会。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相当独特,作者没有采用传统的历史年表式叙述,而是从不同的维度切入,比如从宗法制度、科举制度、地方治理等角度,来探讨中国法律传统的形成和演变。这种方式虽然增加了阅读的难度,但也使得内容更加立体和生动。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明清时期“保甲制度”的分析,它既是一种基层社会控制的手段,也是一种预防犯罪、维护治安的机制。这种制度的运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地方乡绅的参与和协调,体现了中国法律传统中“权责分立”的特点。然而,这种“权责分立”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制衡,而是建立在等级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基础之上。作者也指出了这种制度的弊端,比如容易滋生腐败、压迫底层民众等。读到这里,我不禁联想到台湾的里长制度,它在一定程度上也承袭了这种基层自治的传统。虽然里长制度在台湾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其权力边界和运作机制也常常受到质疑。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在探讨法治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不能简单地照搬西方的模式,而应该结合自身的文化特点和历史经验,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