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高采烈签约买屋,却发现是凶宅怎么办?您知道在游泳池丢大便,会被移送法办?婚礼当天悔婚逃跑的新郎要负赔偿责任,奇怪吗?
本书分为房屋买卖、网路、刑事、宠物法律、民事、交通六大主题,借由真实新闻事件改编的案例,让读者了解法律适用的原则,遇到类似案例事实,积极面得主张权利,消极面得保护自己。走,就让我们一起同游实用的法律世界吧!
作者简介
邓湘全律师
.阳昇法律事务所 主持律师
.国立台湾大学法学士
.国立台湾大学法学硕士
.中华民国仲裁协会仲裁人
.台湾营建仲裁协会仲裁人
.经济部中小企业处荣誉谘询律师
.警察广播电台法律生活单元律师
.国防部国军辅导诉讼公聘律师
吕嘉坤律师
.阳昇法律事务所 律师
.国立政治大学法学士
Part1 房屋篇
1.不想买到跳楼屋,应知跳楼事!
2.买到有瑕疵的房子,该怎么办呢?
3.房屋与广告内容不符,可否主张瑕疵减价?
4.法定空地如何使用?
5.无权占有就要拆屋还地
6.顶楼加盖曾经烧死过人,算不算凶宅?
7.买到有瑕疵的房子,如何主张权利?
8.顶楼屋主看这边---大楼顶设置基地台要经过顶楼屋主同意
9.违章建筑之买卖问题
10.管委会可否处罚违反规约的住户?
11.房屋永久使用权之意思!
12.仲业之斡旋金、要约书,您知多少?
13.社区大楼铁栏杆掉落伤人,谁的责任?
Part 2网路篇
1.网路购物七日鑑赏期
2.网路诽谤知多少?
3.按个赞有错吗?
4.网路拍卖医疗器材,小心哦!
Part 3刑事篇
1.乱骂员工的法律责任!
2.沈迷网路不顾小孩之遗弃罪问题
3.对嘴演唱没有告知听众,是否构成诈欺?
4.想清楚再进去,不要无故侵入住宅
5.偷看简讯也触法,查女友小三遭起诉
6.龙发堂丢香焦公然侮辱罪成立!
7.应征工作交付提款卡,小心变成人头帐户
8.泼强硷,构成重伤罪
9.店家对客人强制搜身,小心触法
10.粪便哥,毁损他人之物的法律责任
11.通缉犯持假证件洽公,罪上加罪
12.Makiyo「重伤未遂」案
13.未经同意插电使用,小心构成犯罪
14.跑进公寓楼梯间按错电铃还不走,构成侵入住宅罪!
15.谎称票据遗失,小心成立诬告罪
16.过年过节、人情事理,可以送礼给公务员吗?
17.何谓易科罚金?
18.楼梯间装监视器是否侵犯邻居隐私?
19.指桑骂槐骂老母狗,是否构成公然侮辱罪?
Part 4宠物篇
1.打狗致死,可恶!有罪!
2.带狗游泳溺死不救,小心移送法办
3.再谈谈动物保护
4.饲主的法律责任
Part 5民事篇
1.疯狂购物男,法院裁定花钱需妻同意
2.夫妻讲情也讲钱--剩余财产分配请求权
3.购买新公司要注意什么事情呢?
4.未成年子女侵权行为损害他人,家长要负连带责任
5.商品礼券得否约定使用期限?
6.债务人脱产,债权人有撤销权可用哦!
7.子女不孝撤销赠与,强力请求返还
8.拾金不昧之报酬请求权
9.赌债是债?赌债不是债?
10.放炮不要炸伤人,小孩放了大人赔
11.诊断证明书的法律效力
12.失踪好久,怎么办? 3
13.养儿不见得防老啊!
14.爱人要回赠与啰!
15.恶父老病,子女仍要负担安置费?
16.是送我,还是借我名登记啊?
17.强制执行谁的货啊?
18.如何结婚?
19落跑新郎之损害赔偿责任!
20.聘金支票不得拒付
21.这是谁的小孩啊?
22.造成婚姻破裂有责任的人,是否可以请求法院判决离婚?
23.如何应付债务人恶意脱产行为!
24.婚宴餐厅提供服务有重大瑕疵,请求精神赔偿!
25.委託外遇抓姦,看清楚再签约吧!
26.恶作剧订餐、订Pizza、订饮料,缺德鬼的法律责任
Part 6交通篇
1.路霸霸路之法律问题
2.酒后驾车,警、民争议之处理
3.酒后驾车之刑事责任认定标准
4.酒后驾车刑责加重了!
5.绿灯行车撞伤抢黄灯之人,驾驶有罪吗?
6.行人违规过马路,发生车祸谁的错?
7.上下班指挥交通不当发生车祸,谁的责任?
8.开车门再不注意后方来车,车祸就赔惨了!
9.真奇了,公园打球竟弹到马路上发生车祸
10.撞到人应该报警或送医处理,不然被遗弃致死送办
11.真可怕,小猪从车上掉下来了!
12.任意拦车挡道构成妨害自由!
13.不当劝阻他人门前停车,小心构成恐吓罪!
14.假车祸要求赔偿,诈欺罪起诉!
序言
本书内容,大多是过去在警察广播电台生活法律单元的讲稿,改编集结而成。许多简单的法律观念,有些人常常因为法律文字的生硬难懂,就不愿意去了解,或是说不在乎身旁可能发生的法律事件,以致于遇到事情,手足无措,这种想法是有问题的。
毕竟日常生活,无一不是法律,其实人的一生中,有意无意,有缘无缘,平均一下,大概都有机会上一次法院,不管您愿意不愿意,或者是刻意不刻意,机会都是均等的。站在树下可能都会被雷打到,路边无意瞄一下怪人可能都会被搥,您说奇怪不奇怪?观察人们与法院的关系,大家都说最好不要碰到,最好是这样。就拿去医院这件事来说,众人都是能避免,就尽量不要上医院,试问那位仁兄师姊,没有上过医院?所以说,对于法律而言,不要只是看新闻的叙事,带过就算了,有应该要知道的重要观念,花很少的时间去记一下,或是告知有需要的人,相信可以减少很多纠纷,或是避免许多无谓的困扰。
一直纳闷为何电视或报纸的新闻,几乎都以「法律新闻」为主角。每天在电视新闻或报纸上的重头戏,都是社会法律事件的新闻,为何娱乐新闻不是老大?为何家庭生活新闻不会是头版?是否因为法律事件,经常都是光怪陆离,比较有卖点,不得而知。
不过,我们从经常性的法律新闻事件,挑出一些较有趣,或是与我们生活关系较密切的新闻,作为分析的题材,以此分享与听众朋友,不仅散播法律常识,也能传输一些有益的法律技术性知识。不论法律新闻的本质如何,在众多法律新闻叙述的事件中,有一些确实值得我们注意,若发生在我们身上怎么办呢?曾经有位客户,子女在外地念书,本想在大学附近某社区大楼,买间房子给子女就近读书,高兴下订后,发现之前楼上有人跳楼自杀,怎么办啊?子女还敢住吗?如果您是社区管委会主委,社区旗杆倒下砸死人,要您负责,这个主委以后还想干吗?人家无理激我、弄我,骂二句难道不合人情事理吗?每天上演太多太多的法律生活的故事,有上新闻的不过是冰山一角,没上新闻的成千上万。
举一可以反三,所以我们编撰本书,借由我们挑选过的案例,辅以白话方式的说明,使一般人都能了解这些生活上可能发生的法律常识,有时候,一个小常识可能替您省下千万元的花费,不要小看这些法律新闻背后所呈现的意义。
读完这本关于法律新闻学的书,我不得不说,它填补了台湾法律界一个长久以来的空白。长期以来,我们对于法律新闻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法律事件”的表面报道,鲜少深入探讨新闻传播本身对法律认知、法律程序,甚至法律制度的影响。这本书的作者,从新闻学的角度切入,细致地剖析了法律新闻的特殊性,例如法律术语的准确性、证据呈现的公正性、以及对当事人隐私的保护等等。更重要的是,它并非只是理论上的探讨,而是结合了许多台湾实际案例,例如重大刑事案件的媒体审判、民事诉讼中媒体对舆论的影响、以及法律修正过程中媒体的推动作用等等,让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法律新闻在台湾社会中的角色。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新闻自由”与“司法公正”之间平衡的讨论,这在台湾的媒体环境里,是一个经常被忽视却又至关重要的议题。这本书对于法律从业人员、新闻工作者,甚至是任何对台湾社会议题感兴趣的读者,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面镜子,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法律新闻的复杂性,以及媒体在法律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
评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关注法律新闻的“是什么”,更关注法律新闻的“为什么”和“怎么样”。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法律新闻的案例,而是深入探讨了法律新闻背后的社会、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例如,他分析了台湾媒体在报道贪腐案件时,往往会受到政治势力的干预,从而影响报道的公正性。他还分析了台湾媒体在报道弱势群体权益时,往往会受到商业利益的驱使,从而忽略弱势群体的真实需求。这种深刻的分析,让我对台湾媒体的运作机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也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建议,例如建议台湾媒体加强对法律新闻的专业培训,提高法律新闻的报道质量;建议台湾政府加强对媒体的监管,维护媒体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建议台湾公众提高对法律新闻的辨别能力,理性看待媒体的报道。这些建议对于改善台湾的媒体环境,提升台湾的法治水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本书读起来,让人感觉既震撼又启发,它不仅能够提升我们对法律新闻的理解,更能够激发我们对社会议题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读起来,感觉就像是坐在大学课堂里,听一位经验丰富的教授娓娓道来。作者的文笔非常流畅,即使对于法律和新闻学都没有深厚背景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其中的概念和理论。它不像许多学术著作那样晦涩难懂,而是用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将复杂的议题变得平易近人。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法律新闻的框架”的探讨,他指出,新闻媒体在报道法律事件时,往往会受到自身价值观、政治立场、以及商业利益的影响,从而构建出不同的叙事框架。这些框架不仅会影响公众对法律事件的认知,甚至会影响司法判决的结果。作者通过分析台湾媒体对特定法律事件的报道,揭示了这些框架背后的运作机制,让我对媒体的“客观性”产生了更深刻的反思。这本书也提醒我们,在接收法律新闻时,要保持批判性思维,不要轻易相信媒体的报道,而是要多方查证,才能得出客观公正的结论。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深入思考的好书,它不仅能够提升我们对法律新闻的理解,更能够培养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我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学术论文,但读完之后,我却大为惊喜。作者并没有拘泥于传统的学术框架,而是大胆地采用了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法律、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这种跨学科的视角,让这本书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加深刻。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作者对于“法律传播”的分析,他指出,法律并非只是由立法者制定、由法官执行的规则,更是一种文化符号,需要通过传播才能被社会所理解和接受。而媒体作为法律传播的重要渠道,其报道方式和传播效果,直接影响着公众对法律的认知和态度。作者通过分析台湾媒体对法律法规的解读,揭示了法律传播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例如法律术语的误用、法律概念的曲解、以及法律信息的碎片化等等。这些问题不仅会降低法律的权威性,还会影响公众的法律意识。这本书对于我们如何提升法律传播的质量,如何增强公众的法律意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们能够重新审视法律与媒体之间的关系。在台湾,媒体的影响力非常强大,它不仅能够塑造公众舆论,还能够影响司法判决。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对于媒体在法律领域中所扮演的角色,往往缺乏足够的重视。这本书的作者,通过深入的研究和细致的分析,揭示了媒体在法律传播过程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例如媒体对法律事件的过度渲染、媒体对当事人隐私的侵犯、以及媒体对司法程序的干扰等等。这些问题不仅会损害当事人的权益,还会破坏司法的公正性。作者也提出了许多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例如建议媒体加强自律,遵守职业道德;建议司法机关加强与媒体的沟通,及时澄清不实报道;建议立法机关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媒体的报道行为。这些方案虽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要真正实现,还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具有深刻思想性和现实意义的著作,它不仅能够提升我们对法律新闻的理解,更能够促使我们反思媒体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