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我的十七年半还给我!
这十七年半,既痛苦又漫长。什么坏事也没做的我,
为什么得过着这样的日子呢?
不是一年两年,而是十七年半。
我是清白的,为什么要让我受这种折磨?
失去自由的这十七年半是绝对不可能要回来的,
我只祈祷日后不要再有人发生类似的遭遇。
一九九○年,日本足利市发生一起女童命案。隔年,菅家利和遭警方逮捕,经起诉、刑事鑑定等过程,于2○○○年判处无期徒刑。二○○八年以再次DNA鑑定证实菅家并非真兇,二○一○年宣判无罪。本书为菅家利和与其辩护律师合着,描述菅家自遭受逮捕、刑求认罪、误审至无罪释放间的经过及其心路历程。
本书特色
★「苏建和案」当事人苏建和、真理大学法律系副教授吴景钦、江国庆案及苏建和案义务辩护律师团成员尤伯祥专文推荐。
★深入解密日本世纪大冤狱「足利事件」,揭露审判过程的重重黑幕。
★被强迫的不实自白、经修改的目击证言、误导性的心理鑑定、不完善的DNA判读……面对无法信赖的司法制度,如何保护自己?
作者简介
菅家利和 Toshikazu Sugaya
「足利事件」冤案被害人。一九九一年因□木县足利市女童命案而遭逮捕。他在公审期间虽始终主张无罪,仍于二○○○年遭确定判决为无期徒刑,并收监服刑。二○○九年六月四日,因DNA再鑑定结果,证明其为无罪而释放。距离被逮捕已过了十七年半。
佐藤博史 Hiroshi Sato
律师。早稻田大学客座教授。一九四八年出生于日本岛根县。一九七一年东京大学法律系毕业。一九七四年执业律师。二○○四年东京大学法科大学院客座教授。 自二审开始,即为足利事件的辩护人,始终主张菅家无罪。至今仍为解开足利事件之谜与检察官及法官奋斗中。代表着作:《刑事辩护之技术与伦理:刑事辩护的 心.技.体》(2007年,有斐阁出版)
译者简介
王信仁
台湾高雄人,日本京都大学大学院法学研究科硕士。研究领域为宪法、社会法。现为律师。
杨名豪
台湾台北人,京都大学法学研究科博士后期课程在籍中。研究领域为国家责任、国际海洋法。
陈明楷
台湾彰化人,京都大学法学研究科博士后期课程在籍中。专攻民事法,现撰写家族法论文中。
监译∕怡青
不务正业的律师。目前正为如何从辅大跨文化研究所翻译班日文组毕业而苦恼。虽以当专职译者为职志,但还是屈服于五斗米选择了本业。
审稿者简介
吴豪人
辅仁大学法律学系专任副教授、日本京都大学法学博士。曾任台湾人权促进会会长,现为台权会执行委员,台湾废除死刑推动联盟执行委员。
推荐文一
苏建和
「苏建和案」当事人,于一九九一年被控犯案宣判死刑,全案缠讼达二十一年,二○一二年八月因事证不足判决无罪定谳。
这些变成冤案的过程,若除去人名,套用在我们任何人身上,我们人人都有可能是冤案的被告,不是吗?严守「证据法则」,并落实「无罪推定原则」,才是你我最基本的人权保障。
希望《冤罪》这本书的译作出版,可以让台湾社会对于「被告」及「坏人」,有更多不同面向的认知与启示。
推荐文二
吴景钦∕真理大学法律系副教授
很难得有一起案件,不仅被翻案成功,更促使刑事司法的重大改革与科学鑑定的进步,足利事件,堪称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典范。如今,很高兴看到由足利事件的主角菅家利和与其辩护律师佐藤博史所着的《冤罪》一书,不仅是第一手的资讯,更能从中得知当事人的心路历程,不管是法律人也好、非法律人也罢,肯定能从此本小书中,得到相当大的启示。
推荐文三
尤伯祥∕江国庆案及苏建和案义务辩护律师团成员、民间司改会执行委员
偏好自白传统的司法实务,在处理倚赖自白起诉的案件时,一旦案件广受社会瞩目,舆论普遍要求定罪,则出错的风险其实不容小觑,而且目前的制度其实无法有效防堵这种风险的实现。从警方、检察官到法院,案件经过漫长的流程而判决确定。在这个流程里,办案的检、警人员可能顶不住破案的压力而屈服于不正取供的诱惑,难以回头。辩护人面对自白的沉重压力,也极易因束手无策而心灰意懒,草率辩护。最致命的是,负有落实无罪推定原则、庶免错杀无辜之责的法院,其实经常欠缺挑剔自白的意愿与能力,于是最终大家一起与无辜被告落入虚伪自白的陷阱里,无以自拔。
我国似乎没有从足利事件及江国庆案学到什么教训。看来,这种实务文化还会与我们常相左右很长一段时间。那么,谁会是下一个掉进自白陷阱的倒楣鬼呢?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讲述了一个冤案的故事,更深入地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黑暗面。作者并没有将所有的责任都归咎于那些直接参与冤案的人,而是试图去理解他们背后的动机和压力。他指出,在司法系统中,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潜在的风险,每一个参与者都可能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警察为了破案,可能会不惜一切代价;检察官为了升迁,可能会选择性地起诉;法官为了维护权威,可能会忽视证据。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就可能导致冤案的发生。作者的这种分析,让我感到非常深刻。它提醒我们,要认识到人性的弱点,要理解社会的复杂性,要避免简单地将责任归咎于某一个人或某一个机构。这本书也让我开始反思,我们应该如何去构建一个更加公正、更加透明的司法体系?我们应该如何去保障每一个人的合法权益?我们应该如何去防止冤案的再次发生?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都需要我们共同努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法律书籍,更是一本哲学书籍。
评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作者用一种近乎纪录片的方式,将整个冤案的过程呈现出来。他没有采用华丽的辞藻,也没有采用过多的修饰,而是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将每一个细节都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种叙述方式,让读者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主人公的痛苦和绝望。书中对于人物的刻画也非常生动,每一个角色都栩栩如生,让人印象深刻。无论是主人公,还是警察、检察官、法官,都有着各自的性格和命运。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他们划分为“好人”和“坏人”,而是试图去展现他们人性的多面性。这种刻画方式,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他们的行为和动机。这本书也让我开始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去评价一个人?我们应该如何去判断一个人的善恶?我们应该如何去理解人性的复杂性?这些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这本书提醒我们,要保持谦逊的态度,要尊重每一个人的独特性,要避免简单地贴标签。它不仅仅是一本故事书,更是一本关于人性的书。
评分读完这本书,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台湾社会近年来对于司法公正的讨论日益频繁,各种新闻事件也让我们对法律体系的信任感时常动摇。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在这个敏感时刻投下了一颗震撼弹。作者以冷静而克制的笔触,细致地还原了一个个令人发指的细节,从最初的侦查阶段,到漫长的审判过程,再到最终的判决结果,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对人权的践踏和对真相的扭曲。我尤其震撼的是,书中对于警察办案程序、检察官起诉逻辑、以及法官判决依据的剖析,简直就像一把解剖刀,将司法系统的黑箱运作暴露在阳光之下。作者并非一味地控诉,而是通过大量的证据和逻辑推理,一步步地揭示了冤案产生的根源,以及每一个参与者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悲剧,更是一个社会制度的悲剧。读完之后,我开始反思,我们对于“正义”的定义是否过于简单?我们对于“权威”的信任是否过于盲目?这本书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要勇敢地质疑,要为那些被不公正对待的人发声。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冤案的书,更是一本关于良知和责任的书。
评分这本书读起来真的让人喘不过气。我平常是做法律相关工作的,所以对一些法律程序和术语并不陌生,但这本书所呈现的,远远超出了我所能想象的。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没有采用煽情的口吻,而是像一个冷静的观察者,客观地记录下每一个细节。这种冷静反而更具力量,因为它让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到,整个冤案是如何一步步地被制造出来的。书中对于证据的分析,对于证人证言的质疑,对于法律条文的解读,都非常深入透彻,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专业素养和严谨态度。更让我感到震惊的是,书中揭示了司法系统内部的种种问题,例如办案压力、人际关系、以及对“破案率”的过度追求等等。这些问题并非个例,而是普遍存在于许多司法体系之中。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法律并非万能的,它需要依靠良知和道德来约束。如果法律被滥用,如果权力被腐蚀,那么它就会变成一把锋利的武器,用来伤害无辜的人。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法律书籍,更是一本社会批判书籍。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读完之后,我有点想放弃对这个社会的希望。作者所描述的那个世界,充满了黑暗和不公,让人感到绝望。我一直相信法律是公正的,相信警察是保护人民的,相信检察官是维护正义的,相信法官是主持公道的。但是这本书却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书中主人公的遭遇,让我感到无比的愤怒和悲哀。他被无辜地指控,被不公正地审判,被残酷地惩罚,他的生命被彻底地摧毁。而那些应该保护他的人,却成为了伤害他的人。我无法理解,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我无法接受,这样的事情竟然真实地存在于我们的社会之中。这本书让我开始怀疑,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我们所信仰的价值观,到底是什么?我们所追求的梦想,到底有什么意义?当然,我并不是说我们应该彻底放弃希望。相反,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地去改变这个社会,去追求一个更加公正、更加美好的未来。这本书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要勇敢地面对现实,要为那些被不公正对待的人发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