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我的十七年半還給我!
這十七年半,既痛苦又漫長。什麼壞事也沒做的我,
為什麼得過著這樣的日子呢?
不是一年兩年,而是十七年半。
我是清白的,為什麼要讓我受這種摺磨?
失去自由的這十七年半是絕對不可能要迴來的,
我隻祈禱日後不要再有人發生類似的遭遇。
一九九○年,日本足利市發生一起女童命案。隔年,菅傢利和遭警方逮捕,經起訴、刑事鑑定等過程,於2○○○年判處無期徒刑。二○○八年以再次DNA鑑定證實菅傢並非真兇,二○一○年宣判無罪。本書為菅傢利和與其辯護律師閤著,描述菅傢自遭受逮捕、刑求認罪、誤審至無罪釋放間的經過及其心路曆程。
本書特色
★「蘇建和案」當事人蘇建和、真理大學法律係副教授吳景欽、江國慶案及蘇建和案義務辯護律師團成員尤伯祥專文推薦。
★深入解密日本世紀大冤獄「足利事件」,揭露審判過程的重重黑幕。
★被強迫的不實自白、經修改的目擊證言、誤導性的心理鑑定、不完善的DNA判讀……麵對無法信賴的司法製度,如何保護自己?
作者簡介
菅傢利和 Toshikazu Sugaya
「足利事件」冤案被害人。一九九一年因□木縣足利市女童命案而遭逮捕。他在公審期間雖始終主張無罪,仍於二○○○年遭確定判決為無期徒刑,並收監服刑。二○○九年六月四日,因DNA再鑑定結果,證明其為無罪而釋放。距離被逮捕已過瞭十七年半。
佐藤博史 Hiroshi Sato
律師。早稻田大學客座教授。一九四八年齣生於日本島根縣。一九七一年東京大學法律係畢業。一九七四年執業律師。二○○四年東京大學法科大學院客座教授。 自二審開始,即為足利事件的辯護人,始終主張菅傢無罪。至今仍為解開足利事件之謎與檢察官及法官奮鬥中。代錶著作:《刑事辯護之技術與倫理:刑事辯護的 心.技.體》(2007年,有斐閣齣版)
譯者簡介
王信仁
颱灣高雄人,日本京都大學大學院法學研究科碩士。研究領域為憲法、社會法。現為律師。
楊名豪
颱灣颱北人,京都大學法學研究科博士後期課程在籍中。研究領域為國傢責任、國際海洋法。
陳明楷
颱灣彰化人,京都大學法學研究科博士後期課程在籍中。專攻民事法,現撰寫傢族法論文中。
監譯∕怡青
不務正業的律師。目前正為如何從輔大跨文化研究所翻譯班日文組畢業而苦惱。雖以當專職譯者為職誌,但還是屈服於五鬥米選擇瞭本業。
審稿者簡介
吳豪人
輔仁大學法律學係專任副教授、日本京都大學法學博士。曾任颱灣人權促進會會長,現為颱權會執行委員,颱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執行委員。
推薦文一
蘇建和
「蘇建和案」當事人,於一九九一年被控犯案宣判死刑,全案纏訟達二十一年,二○一二年八月因事證不足判決無罪定讞。
這些變成冤案的過程,若除去人名,套用在我們任何人身上,我們人人都有可能是冤案的被告,不是嗎?嚴守「證據法則」,並落實「無罪推定原則」,纔是你我最基本的人權保障。
希望《冤罪》這本書的譯作齣版,可以讓颱灣社會對於「被告」及「壞人」,有更多不同麵嚮的認知與啓示。
推薦文二
吳景欽∕真理大學法律係副教授
很難得有一起案件,不僅被翻案成功,更促使刑事司法的重大改革與科學鑑定的進步,足利事件,堪稱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典範。如今,很高興看到由足利事件的主角菅傢利和與其辯護律師佐藤博史所著的《冤罪》一書,不僅是第一手的資訊,更能從中得知當事人的心路曆程,不管是法律人也好、非法律人也罷,肯定能從此本小書中,得到相當大的啓示。
推薦文三
尤伯祥∕江國慶案及蘇建和案義務辯護律師團成員、民間司改會執行委員
偏好自白傳統的司法實務,在處理倚賴自白起訴的案件時,一旦案件廣受社會矚目,輿論普遍要求定罪,則齣錯的風險其實不容小覷,而且目前的製度其實無法有效防堵這種風險的實現。從警方、檢察官到法院,案件經過漫長的流程而判決確定。在這個流程裏,辦案的檢、警人員可能頂不住破案的壓力而屈服於不正取供的誘惑,難以迴頭。辯護人麵對自白的沉重壓力,也極易因束手無策而心灰意懶,草率辯護。最緻命的是,負有落實無罪推定原則、庶免錯殺無辜之責的法院,其實經常欠缺挑剔自白的意願與能力,於是最終大傢一起與無辜被告落入虛僞自白的陷阱裏,無以自拔。
我國似乎沒有從足利事件及江國慶案學到什麼教訓。看來,這種實務文化還會與我們常相左右很長一段時間。那麼,誰會是下一個掉進自白陷阱的倒楣鬼呢?
說實話,這本書讀完之後,我有點想放棄對這個社會的希望。作者所描述的那個世界,充滿瞭黑暗和不公,讓人感到絕望。我一直相信法律是公正的,相信警察是保護人民的,相信檢察官是維護正義的,相信法官是主持公道的。但是這本書卻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書中主人公的遭遇,讓我感到無比的憤怒和悲哀。他被無辜地指控,被不公正地審判,被殘酷地懲罰,他的生命被徹底地摧毀。而那些應該保護他的人,卻成為瞭傷害他的人。我無法理解,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我無法接受,這樣的事情竟然真實地存在於我們的社會之中。這本書讓我開始懷疑,我們所生活的這個社會,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社會?我們所信仰的價值觀,到底是什麼?我們所追求的夢想,到底有什麼意義?當然,我並不是說我們應該徹底放棄希望。相反,我們應該更加努力地去改變這個社會,去追求一個更加公正、更加美好的未來。這本書提醒我們,要時刻保持警惕,要勇敢地麵對現實,要為那些被不公正對待的人發聲。
评分這本書讀起來真的讓人喘不過氣。我平常是做法律相關工作的,所以對一些法律程序和術語並不陌生,但這本書所呈現的,遠遠超齣瞭我所能想象的。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獨特,他沒有采用煽情的口吻,而是像一個冷靜的觀察者,客觀地記錄下每一個細節。這種冷靜反而更具力量,因為它讓讀者能夠更加清晰地看到,整個冤案是如何一步步地被製造齣來的。書中對於證據的分析,對於證人證言的質疑,對於法律條文的解讀,都非常深入透徹,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專業素養和嚴謹態度。更讓我感到震驚的是,書中揭示瞭司法係統內部的種種問題,例如辦案壓力、人際關係、以及對“破案率”的過度追求等等。這些問題並非個例,而是普遍存在於許多司法體係之中。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法律並非萬能的,它需要依靠良知和道德來約束。如果法律被濫用,如果權力被腐蝕,那麼它就會變成一把鋒利的武器,用來傷害無辜的人。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法律書籍,更是一本社會批判書籍。
评分這本書的敘述方式非常引人入勝,作者用一種近乎紀錄片的方式,將整個冤案的過程呈現齣來。他沒有采用華麗的辭藻,也沒有采用過多的修飾,而是用樸實無華的語言,將每一個細節都清晰地展現在讀者麵前。這種敘述方式,讓讀者能夠更加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主人公的痛苦和絕望。書中對於人物的刻畫也非常生動,每一個角色都栩栩如生,讓人印象深刻。無論是主人公,還是警察、檢察官、法官,都有著各自的性格和命運。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他們劃分為“好人”和“壞人”,而是試圖去展現他們人性的多麵性。這種刻畫方式,讓讀者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他們的行為和動機。這本書也讓我開始思考,我們應該如何去評價一個人?我們應該如何去判斷一個人的善惡?我們應該如何去理解人性的復雜性?這些問題,沒有簡單的答案。這本書提醒我們,要保持謙遜的態度,要尊重每一個人的獨特性,要避免簡單地貼標簽。它不僅僅是一本故事書,更是一本關於人性的書。
评分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僅僅講述瞭一個冤案的故事,更深入地探討瞭人性的復雜性和社會的黑暗麵。作者並沒有將所有的責任都歸咎於那些直接參與冤案的人,而是試圖去理解他們背後的動機和壓力。他指齣,在司法係統中,每一個環節都存在著潛在的風險,每一個參與者都可能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例如,警察為瞭破案,可能會不惜一切代價;檢察官為瞭升遷,可能會選擇性地起訴;法官為瞭維護權威,可能會忽視證據。這些因素交織在一起,就可能導緻冤案的發生。作者的這種分析,讓我感到非常深刻。它提醒我們,要認識到人性的弱點,要理解社會的復雜性,要避免簡單地將責任歸咎於某一個人或某一個機構。這本書也讓我開始反思,我們應該如何去構建一個更加公正、更加透明的司法體係?我們應該如何去保障每一個人的閤法權益?我們應該如何去防止冤案的再次發生?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認真思考,都需要我們共同努力。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法律書籍,更是一本哲學書籍。
评分讀完這本書,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颱灣社會近年來對於司法公正的討論日益頻繁,各種新聞事件也讓我們對法律體係的信任感時常動搖。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是在這個敏感時刻投下瞭一顆震撼彈。作者以冷靜而剋製的筆觸,細緻地還原瞭一個個令人發指的細節,從最初的偵查階段,到漫長的審判過程,再到最終的判決結果,每一個環節都充滿瞭對人權的踐踏和對真相的扭麯。我尤其震撼的是,書中對於警察辦案程序、檢察官起訴邏輯、以及法官判決依據的剖析,簡直就像一把解剖刀,將司法係統的黑箱運作暴露在陽光之下。作者並非一味地控訴,而是通過大量的證據和邏輯推理,一步步地揭示瞭冤案産生的根源,以及每一個參與者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這不僅僅是一個人的悲劇,更是一個社會製度的悲劇。讀完之後,我開始反思,我們對於“正義”的定義是否過於簡單?我們對於“權威”的信任是否過於盲目?這本書提醒我們,要時刻保持警惕,要勇敢地質疑,要為那些被不公正對待的人發聲。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冤案的書,更是一本關於良知和責任的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