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法註释书(四)

民事诉讼法註释书(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民事诉讼法
  • 诉讼法
  • 法律
  • 法学
  • 注释书
  • 案例
  • 实务
  • 裁判
  • 法律研究
  • 法条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特色

  本书系民事诉讼法第277条至第376条之2等规定之註释,内容包括重点内容导读、法条、立法沿革及理由、实务见解、对于重要争点并提示指标性判决,整理不同学说及实务见解等,并提出作者之个人看法,其目标系使读者能对于相关法条获取足够资料,以供研究或实务运用之基础。

作者简介

姜世明

  现职:
  政治大学法学院教授

  学历:
  台湾大学法学士
  台湾大学法硕士
  德国慕尼黑大学法学博士

  经历:
  政大法学院副院长、民法中心主任
  法官评鑑委员会委员
  律师覆审委员会委员
  民事诉讼法研究基金会董事
  公共工程委员会採购申诉审议委员会委员
  公共工程委员会技师惩戒委员会委员
  金融消费评议中心主任委员

  着作:
  民事诉讼法(上册)(下册)
  家事事件法论
  法律伦理学
  民事程序法实例研习(一)
  民事程序法实例研习(二)
  任意诉讼及部分程序争议问题
  举证责任与证明度
  律师伦理法
  民事证据法实例研习(一)
  民事证据法实例研习(二)暨判决评释
  举证责任与真实义务
  律师民事责任论
  新民事证据法论
  民事程序法之发展与宪法原则
  法院组织法
  民事诉讼法判解导读
  民事诉讼法基础论
  非讼事件法新论

民事诉讼程序与理论前沿:当代司法实践的深度解析 导言:当代民事诉讼的时代命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法治建设的日益深化,民事诉讼在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调整社会经济关系中的作用愈发凸显。然而,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自颁布实施以来,虽历经多次修订,但在应对诸如新型商事争议、跨境诉讼、诉讼效率提升以及司法公开透明化等新挑战时,仍面临诸多理论与实践的交锋点。本书聚焦于民事诉讼法领域中,那些尚未被完全固化为成文法条或处于司法解释持续更新迭代中的前沿议题、疑难问题,旨在为法律专业人士、法学研究者及关注司法改革的社会公众,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分析框架。 本书并非对既有法律条文的逐条注释与复述,而是立足于对现行法律精神的深刻理解,结合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指导性案例、典型案例,以及国内外司法领域的最新理论成果,对民事诉讼的程序构造、证据规则、审判体制及救济机制进行一次系统性的重构与审视。我们致力于在“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之间搭建坚实的桥梁,探讨如何在高效能的诉讼流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个案的公正裁决。 第一编:诉讼主体与管辖权的再界定 1. 当事人适格与诉的利益:界限的模糊与重塑 本书首先探讨了在复杂交易结构中,如金融衍生品纠纷、集团诉讼(或拟制集体诉讼)中,如何准确界定当事人的适格性。传统的“直接利害关系”标准,在面对多层穿透的股权结构或供应链金融的风险传递时,显得力不从心。我们引入了对“实质性权利义务关系”的穿透性审查理念,分析了最高法院在确认无偿代持、担保人责任追究等领域对既有规则的微妙修正。 特别地,关于“诉的利益”的存续与消灭,本书详细剖析了撤诉、履行不能、和解协议履行后的执行异议等环节,对诉讼利益丧失后程序终止的正当性进行了学理论证,并对照英美法系中对“可诉性”的更高要求,反思我国司法实践中对诉权滥用的限制标准。 2. 专属管辖与特殊地域管辖的冲突分析 在地域管辖的规则中,合同履行地、侵权行为地的认定,是长期困扰一审法院的难题。本书结合最新的司法实践,对“最密切联系原则”在多地履行的复合型合同中的适用性进行了深入剖析,并详细梳理了涉及互联网数据传输、跨境服务合同的地域管辖冲突的解决路径。此外,对于特定主体(如国有企业、金融机构)的特殊管辖协议效力,本书进行了严格的效力审查,强调了“意思自治”与“司法效率”的平衡点。 第二编:证据法则的精微化与技术化挑战 3. 证明责任的分配与举证责任的倒置:新兴领域的适用困境 现代民事诉讼中,信息优势和专业技术壁垒使得传统证明责任的分配原则遭遇挑战。本书将重点放在对“高度可能性的证明”在产品责任、医疗损害赔偿以及知识产权侵权案件中的具体量化标准上。我们特别关注了“推定的证明责任转移”机制——即在符合特定要件(如高度专业性、信息不对称)时,法院如何依法引导或要求被告承担举证责任,避免原告因客观原因无法获取关键证据而败诉。 4. 电子证据的“三性”审查与大数据取证的合法性边界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电子数据已成为主要证据类型。本书对电子证据的“同一性”、“完整性”和“可采性”的审查标准进行了细致的分析。重点探讨了云计算、移动支付记录、物联网(IoT)数据的调取与固定问题,以及在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等领域,法院对“爬虫数据”、“用户画像”等新型电子证据的审查尺度与技术鉴定要求。对非法获取或不当获取的电子证据(如违反信息安全管理规定的数据),其排除规则的适用界限进行了批判性考察。 第三编:审判流程的优化与裁判文书的精细化 5. 庭审方式的革新与混合诉讼模式的探索 本书认为,单纯的“口头化、直接化”庭审原则在面对复杂的专业技术案件时,可能适得其反。我们系统梳理了近年来法院推行的“要素式审理”、“证据开示制度”在我国的本土化改造,并探讨了如何通过预备程序、证据交换庭的高效组织,实现庭审的精简与聚焦。对于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等复杂案件,本书分析了类案集中审理对司法资源配置的优化效应。 6. 判决理由的充分性与说理的深度:从“摘要式”到“结构化” 裁判文书的说理是保障司法公正的最后一道屏障。本书对裁判文书中“事实认定”、“法律适用”和“自由裁量”三部分的内在逻辑关联进行了深入剖析。我们重点研究了最高法院对判决理由清晰度、逻辑严密性的要求,并选取了多份在说理深度上获得高度评价的典型判例,分析其如何有效回应了当事人的主要抗辩理由,避免了“机械司法”的倾向。本书强调,裁判理由的阐释,必须能够有效回应社会公众对司法公正的期待。 第四编:非常救济程序与司法权的自我约束 7. 申请再审程序的启动要件与“以审判为中心”的反思 再审程序作为非常救济手段,其启动的门槛和范围至关重要。本书聚焦于《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新的证据”、“原判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是伪造的”、“裁判违反法律确有错误”等情形的司法认定标准。我们详细分析了法院在审查启动再审程序时,应坚持的“初步审查”与“实质审查”的界限,以及如何防止再审程序被滥用为第三审的延续。 8. 司法公开的制度构建与人民陪审员制度的现代化转型 司法公开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本书不仅关注裁判文书的上网公开,更深入探讨了庭审过程的直播、电子卷宗的查询开放等“过程公开”的制度构建。同时,针对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改革,本书分析了新规下陪审员的选任标准、参与范围(特别是涉及技术性、商业秘密的案件),以及如何确保陪审员能够真正代表社会多元利益,而非沦为形式上的点缀。 结语:程序适应当代社会需求 本书通过对民事诉讼法核心机制的挑战性议题的深入探讨,旨在揭示当前司法实践中蕴含的张力与进步方向。我们相信,民事诉讼法的生命力在于其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关系和新兴法律需求的适应能力。本书提供的方法论和分析视角,是为推进我国民事诉讼制度向更公正、更高效、更具回应性的方向迈进提供的一份有益参考。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言 i
导论 1
民事举证责任法则导论 5
第277条 23
第278条 导读 148
第278条 149
第279条 导读 151
第279条 153
第280条 导读 173
第280条 182
第281条 213
第282条 导读 217
第282条 219
第282条之1 导读 232
第282条之1 242
第283条 258
第284条 导读 261
第284条 261
第285条 导读 270
第285条 278
第286条 284
第287条 292
第288条 导读 292
第288条 295
第289条 310
第290条 313
第291条 314
第292条 314
第293条 315
第294条 315
第295条 316
第296条 316
第296条之1 317
第297条 330
第298条 导读 334
第298条 338
第299条 341
第300条 341
第301条 342
第302条 342
第303条 344
第304条 349
第305条 351
第306条 358
第307条 359
第308条 362
第309条 363
第310条 364
第311条 364
第312条 365
第313条 366
第313条之1 367
第314条 367
第315条 368
第316条 369
第317条 369
第318条 369
第319条 370
第320条 370
第321条 372
第322条 373
第323条 373
第324条 导读 374
第324条 376
第325条 377
第326条 377
第327条 380
第328条 381
第329条 382
第330条 382
第331条 383
第332条 384
第333条 389
第334条 389
第335条 390
第336条 395
第337条 395
第338条 396
第339条 396
第340条 396
第341条 导读 398
第341条 402
第342条 404
第343条 406
第344条 导读 407
第344条 418
第345条 420
第346条 427
第347条 427
第348条 428
第349条 428
第350条 429
第351条 430
第352条 430
第353条 431
第354条 432
第355条 433
第356条 435
第357条 436
第357条之1 442
第358条 443
第359条 446
第360条 447
第361条 448
第362条 448
第363条 448
第364条 导读 452
第364条 452
第365条 453
第366条 453
第367条 454
第367条之1 导读 455
第367条之1 456
第367条之2 460
第367条之3 461
第368条 导读 461
第368条 465
第369条 472
第370条 473
第371条 474
第372条 474
第373条 474
第374条 475
第375条 475
第375条之1 476
第376条 476
第376条之1 477
第376条之2 478

图书序言

  本书系作者规划着作之民事诉讼法註释书系列之四,范围系民事诉讼法第277条至第376条之2等规定,内容除法条或制度之导读外,对于各条文之修正变革、立法理由、判例、解释、新近实务见解、学说争议亦加以整理及说明。而对于部分实务见解,其具有指标性者,亦予以评介研析,用供参考。

  在德国,基于法治国之法律安定性需求,对于重要法规之註释,不遗余力,甚至有诸多不同版本。其意义乃在于使法律利用者,便于取得相关法规适用之入径,并有助于学习者认识法律之多元视野形成,对于法庭上法律对话之友善情境塑造,亦得提供具信服力之讨论基础。

  在我国,对于此一攸关法治国建立之重要任务,向被忽略,以致对于法律之认识及法庭上心证形成与开示,无法具备透明可信之基础,其对于法庭上法律讨论之促进,易形成障碍,至为可惜。

  个人向认为,对于法官、律师而言,其实务操作准则,不能沦为空谈,法庭辩论应具体集中,因而註释书与手册系国内亟待发展之项目,且此亦为学术与实务可共同合作之领域。

  编撰註释书,耗费心力巨大,距离完工之日尚远,在家事公事忙碌终日之际,日积跬步,希有完成之日。

政大 姜世明
04.22.2013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