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庭辩护技术

法庭辩护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法律
  • 辩护
  • 法庭
  • 诉讼
  • 技巧
  • 实务
  • 案例
  • 证据
  • 刑法
  • 民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特色

  本书系日辩连(日本辩护士连合会)为因应日本裁判员制度的集作,以一件「杀人未遂案件」的拟例为共通基础事实,全书共12章分由各专家(主要为律师)执笔,深入析述案例于各诉讼阶段的辩护技术。日辩连为配合日本裁判员新制实施,认有强化法庭辩护技术之需要,乃延揽美国法庭技术研究所(NITA)师资赴日讲授法庭辩护技术,本书可谓系受NITA课程的影响而诞生。未来我国之人民参与审判制度何去何从,固未有定论,但他山之石仍可攻错,本书部分章节述及交互诘问、言词辩论等技术部分,对我国现制实务仍有相当助益。

《审判的艺术:从证据到说服的实践指南》 本书并非一本关于法庭辩护技术的教科书,它更像是一本深入剖析人类心理、逻辑推理与沟通艺术的综合指南,旨在揭示庭审过程中“人心”与“事实”如何相互作用,最终导向裁决的复杂机制。 本书以人类认知偏误、叙事构建与情绪管理为核心视角,探讨了在高度结构化且充满对抗性的法律环境中,信息如何被加工、扭曲和重塑。它将法庭视为一个微型的社会剧场,参与者(律师、法官、陪审员甚至证人)都是受制于自身经验、文化背景和即时情感的个体。 第一部分:人性的迷宫——认知偏差与法律判断 本部分重点解析人类大脑在处理法律信息时不可避免的缺陷。我们不再纠结于具体的辩护技巧,而是深入研究影响判断的底层机制。 第一章:确认偏误与先入为主的印象 本章探讨法官和陪审员在接触案件初期,特别是通过控辩双方的开场陈述(而非证据本身),是如何迅速形成初步判断的。我们会分析“锚定效应”如何在量刑和责任认定中发挥作用,以及如何利用或对抗这种非理性倾向。内容涵盖心理学实验如何揭示“第一印象”对证据评估的系统性偏差。 第二章:记忆的脆弱性与重构 我们不谈如何“引导”证人,而是聚焦于人类记忆的科学本质——记忆的易逝性、被暗示性污染的可能性,以及“伪记忆”的形成过程。本章将介绍认知神经科学对目击者证词可靠性的最新研究,并讨论如何通过交叉询问,在不直接攻击证人诚信的前提下,暴露记忆的内在矛盾与不确定性。 第三章:情感溢出与逻辑的失陷 在法庭上,情感是强大的催化剂。本章分析了恐惧、同情、愤怒等基本情绪如何绕过理性分析,直接影响陪审团对“合理怀疑”标准的理解。我们将探讨“道德愤怒”在特定案件(如涉及弱势群体的案件)中的放大效应,并讨论如何构建一个既能引起共鸣,又能在逻辑上站得住脚的叙事框架,避免情感诉求沦为煽动。 第二部分:叙事重塑——信息建构与意义赋予 庭审的核心是“故事”的竞争。本书认为,最好的“辩护”并非对事实的简单罗列,而是成功地为事实赋予了更有说服力的“意义”。 第四章:结构性叙事的构建:起承转合 本章超越了传统的时间线叙事,探讨了如何构建具有内在逻辑一致性和情感张力的“法律故事”。我们将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英雄/反派”原型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陪审团对当事人的定位。内容将涉及如何将零散的证据点(如物证、时间记录)编织成一个流畅、合乎情理的因果链条。 第五章:关键“转折点”的刻画 每一个成功的法律叙事都需要一个或多个关键的“转折点”(Turning Point),这是故事从一种可能性转向另一种可能性的决定性瞬间。本章研究如何通过精确选择和呈现证据,在庭审过程中逐步建立并最终引爆这个转折点,迫使听众接受新的解释框架。 第六章:沉默的语言:非语言沟通的解码与运用 本部分不教授“肢体语言技巧”,而是着眼于如何解读和利用环境、空间、时间流逝等“沉默的元素”来强化或削弱一个叙事。例如,证据展示的顺序、休息时间的长度、法庭站位的微妙变化,如何共同向听众传递关于“可信度”的信息。 第三部分:跨越鸿沟——沟通的精准性与适应性 本部分关注的是信息在不同接收者之间传递时的“损耗”与“变异”,以及如何针对性地优化信息输出。 第七章:针对专业听众的“技术翻译” 法庭上充斥着技术性、专业性的术语(医学、金融、工程等)。本章分析了如何将高度专业化的证据转化为法官和非专业陪审员可以理解的、不失精确性的“通用语言”。这涉及避免使用晦涩的术语,以及如何利用类比和视觉辅助工具来“桥接”知识差距。 第八章:质疑的艺术:而非攻击的哲学 有效的交叉询问并非旨在彻底摧毁证人的品格,而是旨在暴露其证词中与核心事实存在偏差的部分。本章探讨了如何通过精心设计的引导性问题,让证人自己“揭示”其证词的局限性,从而将焦点从“谁在撒谎”转移到“哪个版本的事实更接近真相”。 第九章:最终陈述的认知落点 终结陈词是听众认知负荷最高、注意力最易分散的时刻。本章分析了如何设计一个简洁有力、高度聚焦的终结陈词,确保核心论点能够被有效“写入”听众的长期记忆中。这包括对之前所有叙事元素的系统性回顾和最终的情感校准。 --- 《审判的艺术》的目标读者: 本书面向所有对人类决策过程、法律心理学和高风险沟通感兴趣的专业人士和严肃的读者。它适用于: 法律学者与学生: 提供一个超越具体法规的、更具人文和科学深度的视角来理解司法实践。 情境分析师与谈判专家: 借鉴法庭上信息高度集中、对抗性强的环境,提升其在复杂冲突解决中的策略制定能力。 希望提升沟通说服力的非法律专业人士: 了解如何在任何需要以逻辑和情感双重维度影响决策的场合中,构建更具穿透力的论证。 本书不提供“如何辩护”的速成秘籍,而是提供一幅关于“人类心智在压力下如何运作”的详尽地图,帮助读者理解,审判的最终结果,往往取决于谁能更有效地驾驭这幅地图上的地形。

著者信息

 

译者简介

张家瑜律师

  日本一桥大学大学院法学硕士,现任台湾优衣库有限公司法务经理,并为台北律师公会国际事务委员会委员;于本书负责翻译之章节为第1章~第3章。

孙斌律师

  台湾大学科际整合法律学研究所硕士,现任万国法律事务所律师;于本书负责翻译之章节为第4章~第7章。

洪维德律师

  日本一桥大学大学院法学博士(刑事法专攻),现任寰瀛法律事务所律师,并为台北律师公会刑事法委员会委员、人民参与审判因应小组成员;于本书负责翻译之章节为序言、共同设例、第8章~第10章等。

张玴铭律师

  日本北海道大学法学硕士,现任常在国际法律事务所律师;于本书负责翻译之章节为第11章、第12章。

郭怡青律师

  台湾大学法律学系毕业、辅仁大学跨文化研究所翻译班中日文组肄业,现任律州联合法律事务所律师,译有「法律是什么?──法哲学的思辨旅程」(商周出版)一书;于本书负责翻译之章节为第13章、第14章。

图书目录

译序 罗秉成  i
序 宫崎 诚  iii
第二版前言 高野 隆  v
共通设例──杀人未遂案件  001
第1章 裁判员裁判与法庭辩护技术 高野 隆  005
第2章 法庭辩护技术的基础 Matthew Wilson/河津博史  025
第3章 说服心理学 藤田政博  043
第4章 法庭辩护的准备 山下幸夫  061
第5章 裁判员的选任 西村 健  081
第6章 开审程序 后藤贞人  097
第7章 开审陈述 河津博史  107
第8章 主诘问 高野 隆  127
第9章 反诘问I:总论 高野 隆  157
第10章 反诘问II:弹劾 秋田真志  169
第11章 证人诘问中的书面与物的运用 高野 隆  209
第12章 诘问证人时的异议 河津博史  255
第13章 最终辩论 四宫 启  267
第14章 量刑情状辩护 后藤贞人  299
主要文献  331
执笔者一览  349
 

图书序言

译序

  台北律师公会(下称本会)为因应司法院所拟「人民观审条例草案」修法意见,于去年(2012年)成立任务编组「人民参与审判因应小组」(下称本小组)预为各项修法建言准备。为借镜国外经验,本会于2012年6月9日主办「日本裁判员制度」座谈会,邀请高野隆、河津博史两位日本辩护士,讲授「裁判员制度之实施对刑事辩护活动及律师执业环境之影响」及「裁判员制度下的有效辩护技术」,并获赠日本辩护士连合会(下称日辩连)出版之「法庭辩护技术(第2版)」一书(下称本书)。鉴于本书极具实务参考价值,本小组乃于2012年11月7日决议译介本书,洽请洪维德律师、孙斌律师、郭怡青律师、张玴铭律师及张家瑜律师分章合译,并经本会理监事会同意编列预算,制印分赠本会会员参考。

  本书系日辩连为因应日本裁判员制度的集作(2007年初版、2009年二版),以一件「杀人未遂案件」的拟例为共通基础事实,全书共12章分由各专家(主要为律师)执笔,深入析述案例于各诉讼阶段的辩护技术。日辩连为配合日本裁判员新制实施,认有强化法庭辩护技术之需要,乃延揽美国法庭技术研究所(NITA)师资赴日讲授法庭辩护技术,本书可谓系受NITA课程的影响而诞生。未来我国之人民参与审判制度何去何从,固未有定论,但他山之石仍可攻错,本书部分章节述及交互诘问、言词辩论等技术部分,对我国现制实务仍有相当助益。

  本会首次译介日本实务书籍供会员参考,一方面希能对日后引介国外法律实务研究开路;另一方面也期许借此激发我国辩护实务研究风气,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本土的」法庭辩护技术着作相映成辉。是为序。

人民参与审判因应小组召集人
罗秉成 律师
2013.7.26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