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民事诉讼真实记录,台商法律现场近距离目击。
违约者变相获利,守约方暗地哭泣。
你可以叫醒一个睡得再沉的「法理」,却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法官」。
习近平需要放置案头的一本书
马英九应该仔细看的一本书
游走两岸的台商更是不能错过的一本书
一个台湾人在大陆包销了几栋楼,买了几套房,却为此打了十年官司,写了三百封投诉书,维权难于上青天;仲裁委三裁三撤,法院再审又审,蜗牛式审理,调解式判决,千万别到大陆的「法」海中探险!
作者简介
方木几
着名法务工作者。在台湾、大陆、马来西亚从事房地产法务工作达二十余年,熟谙两岸房地产法令,并有丰富诉讼实操经验。曾在大陆清大、北大下属培训机构授课,还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获颁奖项,对大陆司法环境观察甚微。
其人对唐诗宋词亦甚是钟爱,故文章中时有抒怀的诗词出现。
古人家家户户备有木几以置放日常实用物品,本书储存了各种当今应对大陆司法乱象的写实思维,用得着的自可购回随意取用,它将成为你放置在大脑里的「木几」。
第一篇 漫谈大陆台商
第一章 不倒的芦苇14
第二章 记得说再见19
第三章 奇蹟背后的关键密码23
第四章 巫婆一定得死29
第二篇 探索大陆律师
第五章 研究人比研究书管用38
第六章 「处方笺」满天飞45
第七章 也该让你的心灵做做瑜伽51
第三篇 认识大陆法院
第八章 残缺的司法正义56
第九章 「法」,大陆有钱人都看反了61
第十章 当黑暗天使来临时63
第十一章 不是我要看破你,而是我想突破你67
第四篇 十年磨一见
第十二章 看不见的光76
第一节 揣着明白装煳涂81
第二节 窝里反97
第三节 第一次死里逃生101
第四节 不动如山105
第五节 换汤不换药115
第六节 三裁不行123 第
十三章 大陆优秀法院不优秀128
第一节 蜗牛式审判132
第二节 同样的诉讼,两样的收费142
第三节 一个媳妇判给两个人147
第四节 上级院长的表态153
第五节 财产保全也不安全157
第十四章 别以为大陆法院终审一定终结163
第一节 总要留点遗憾的尾巴168
第二节 对也纠,错也纠,一阵乱纠174
第三节 一点就灵光,白条抵万贯185
第四节 抗!抗!抗!抗诉为何物?190
第五节 硝烟又起193
第六节 裸诉容易见到鬼197
第七节 谁是摇着红旗的黑手?201
第八节 北京的天气会骗人208
第十五章 枳过江东变成橘214
第一节 大陆司法岂止两制216
第二节 谁来保护我的出庭安全220
第三节 蜀道难,执行更难224
第四节 和谐压倒了和谐本身231
第五节 四肢无力海基会233
第五篇 台商的诗意人生
第一首 忘忧245
第二首 洗尘247
第三首 别离249
第四首 远朋到访251
第五首 千里迎亲253
第六首 慕游揣想255
第七首 好游太平山257
第八首 桌上风光259
第九首 孤注麓山260
第十首 古往今来261
第十一首 收复宅舍263
第十二首 无回265
第十三首 四肢无力267
自序
四十岁是一个人震盪起伏巨大的生命线,到底往上转是你人生的南回归线,还是往下弯是你人生的北回归线,端视个人造化与努力,我何尝不也如此遭受考验。
刚下大陆的国际机场便高兴吹起自己的成功狂想曲,以为在这拥有世界最多人口,拥有世界最多外汇的大陆里,正是我人生展翅高飞的另一个起点,我的南回归线划定在此。可是登陆十年来,大陆市场扩大了,我的版图变小了,市场不讲诚信,法院不讲法治,律师不够称职,每打一场官司要进无数次急诊室,忙着打官司,到头来其实是瞎忙,瞎忙偷走了我的青春,打击了我的信心,我开始质疑,北京机场既然敞开大门欢迎久违的台湾同胞,为何不为其加道防火墙?
大陆某些法院并不善待台湾同胞,国民党虽然勇于开放台商投资大陆,却也无力协助。十年一想,与其愁怨天地不如变革自己,改变不了环境就改变自己的心境。不是大陆还要再等多久才来,是来了能撑多久。对台招商不需再喊口号,不需再办餐会,百万老台就足以撼动千万新台,稳住老台不怕新台不来。
大陆沿海城市不论物质与精神文明均让内陆城市望尘莫及,因为思路不同,活路就大不相同。大陆幅员辽阔,凡事难以一窥究竟;人口众多,凡事不能以偏盖全。本书所指大陆乡里法院意指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法院,如宜昌相对南昌落后,南昌相对南京落后,而落后地区的法院其贪腐不公程度相对严重。
我把话说到心窝里,大陆乡里法院听了肯定不中意。
读完这本关于大陆司法系统的书,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作为在大陆打拼多年的台商,我一直对两岸在法律制度上的差异有着隐隐的担忧。这本书并非从宏观的法律条文去分析,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将那些看似遥远的“制度性问题”具象化,变得触手可及。作者的叙述冷静而客观,没有刻意的批判,却更能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书中描述的那些为了地方利益而扭曲的判决,为了经济发展而牺牲公平正义的现象,让我不禁想起自己曾经遇到的困境。记得几年前,我的公司在大陆投资的一个项目,因为一些莫名的原因被当地政府以环保为由叫停,后续的协调过程漫长而艰难,最终不得不通过“关系”来解决。当时的我,虽然感到愤怒,却也无可奈何,因为我知道,在那个环境下,法律往往只是权力的工具。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这种困境并非个例,而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它提醒我们,在大陆经商,除了要遵守法律,更要了解“潜规则”,这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现实。这本书对于所有关注两岸关系、对大陆法律制度感兴趣的人来说,都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读完后,我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漫长的旅程,一个关于大陆司法现实的旅程。作者的叙述方式很特别,他没有采用传统的分析方法,而是像一个故事讲述者,将一个个真实的案例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这些案例并非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大陆司法体系的复杂图景。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对“关系”的描述。在大陆, “关系”似乎无处不在,它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也渗透到司法体系的每一个角落。有了“关系”,就可以化解矛盾,避免麻烦,甚至可以逃脱法律的制裁。而没有“关系”,即使你身处正义的一方,也可能被无辜地冤枉。这种现象让我感到震惊,也让我感到担忧。我曾经在大陆遇到过一些朋友,他们为了在商界站稳脚跟,不得不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建立“关系”。他们告诉我,在大陆, “关系”比金钱更重要,比能力更重要。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这种“关系”文化,是大陆司法制度的根源所在。它提醒我们,在大陆经商,不仅要遵守法律,更要学会与人打交道。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什么新的“发现”,而在于它将我们已经知道的那些问题,用一种更深入、更细致的方式呈现出来。我从事两岸贸易已经超过二十年,对大陆的商业环境和司法体系,早已有了自己的判断。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更多被掩盖在表象之下的真相。作者并非法学专家,却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法律问题娓娓道来。他没有试图去构建一个完美的理论框架,而是专注于讲述一个个真实的故事,这些故事充满了人性的复杂和制度的无奈。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被冤枉的商人,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耗尽了所有的资源,却最终不得不接受不公正的判决。这些故事让我感到心痛,也让我对大陆的司法制度感到担忧。当然,我也知道,大陆的司法改革一直在进行中,但这本书提醒我们,改革的道路依然漫长而艰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大陆司法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性和社会现实的书。它让我们反思,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是否应该更加重视公平正义的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非从一个宏大的视角去分析大陆的司法体系,而是聚焦于一个个具体的案例,通过这些案例来展现大陆司法制度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作者是一位台湾商人,他在大陆生活了十年,亲身经历了许多与司法相关的事件。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那些被法律所忽视的角落,那些被权力所操控的真相。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小商小贩,他们因为一些微小的违法行为,被判处重刑,而那些大权大贵的人,却可以逍遥法外。这种鲜明的对比,让人感到愤怒,也让人感到无奈。我曾经在大陆的街头看到过许多这样的场景,那些小商小贩为了生计,不得不铤而走险,而那些执法人员,却对他们毫不留情。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大陆的司法制度,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也牺牲了公平正义。它提醒我们,在大陆经商,不仅要遵守法律,更要了解当地的文化和习惯。这本书对于所有关注两岸关系、对大陆社会感兴趣的人来说,都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佳作。它让我们看到了大陆的真实面貌,也让我们对两岸的未来充满了思考。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读起来有些压抑。它没有像一些媒体报道那样,用耸人听闻的标题来吸引眼球,而是用一种平淡的笔触,描绘了一个个令人不安的场景。作者是一位在大陆生活了十年的台湾人,他的视角是独特的,他的感受是真挚的。他没有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受害者,也没有把自己摆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而是以一个观察者的身份,记录下他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书中描述的那些官商勾结、权钱交易、徇私枉法等现象,虽然我们早已有所耳闻,但当它们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时,依然会让人感到震惊。我曾经在大陆投资过一家工厂,在运营过程中,也遇到过一些“灰色地带”的问题。比如,为了获得一些优惠政策,不得不“走关系”;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不得不“打点”一些人。当时的我,虽然感到不舒服,却也只能无奈地接受。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这种“灰色地带”的存在,正是大陆司法制度的弊端所在。它提醒我们,在大陆经商,不仅要遵守法律,更要学会保护自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