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日炙:邱德云的农村时光追寻

风吹日炙:邱德云的农村时光追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邱德云
  • 农村
  • 回忆录
  • 口述历史
  • 中国农村
  • 文化人类学
  • 个人经历
  • 时代变迁
  • 乡土中国
  • 社会观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忽然  一切的静物都讲话了……

  约莫从1993年开始,超过四年的时间,摄影家邱德云穿梭在农村废墟间,找寻被弃置的各式生活用具,在光影的指引下,召唤出它们做为日常良器的生命光采。于是,在这座「时光乐园」中,流转的影像虽不见人影,却处处散发人的气息……,当中更隐含对农村环境变迁的强烈悲悯,以及人类生存处境的深刻思索。

  2014年,撰文者陈淑华以举重若轻的报导文笔,为这批凝固时空、穿透世纪荒凉的物件影像留下深刻动人的诠释,走进一条以常民生活为依归的「工艺之道」。

  大胆用「黑」  凝视生活物件  向农村与土地致意

  本篇【影像叙事】精挑摄影家100张作品,以纯粹的影像阅览,跟着摄影家的观景窗,在农家田间、灶下前埕踱步穿梭,直观器物的本质,展现「风吹日炙」蕴涵的时间意义。

  别篇收录【创作背景】【影像核心】【物件本事】三篇长文,回顾摄影家的创作历程,探寻摄影家的拍摄足迹及器物的生命轨迹,并以日日食饱、悲欢离合、土地甘苦、作息之间、冷暖世事、年年安居六大主题,深入考掘、阐释影像作品中出现的100余件古早生活好物,酌搭配手绘工艺线图,体现全新视角之台湾族群生活文化内涵。

名人推荐

  无声的静物,安谧的时光,人消失了,更显岁月的记忆与灵光。──张照堂(摄影家)

  沉默而充满力量的影像,影像里一件件浑朴却无比优美的物事,娓娓述说的是,曾经属于这片土地的生活的面貌与美,竟在时代和命运的拨弄、在人们的轻率与遗忘下,即将消逝湮灭;与书中所提及的日本民艺复兴故事互成鲜明对照。读之,感慨感伤不已。──叶怡兰(饮食生活作家)

  邱德云精准选择光线、温柔地记录了如理想国般的古典农村风物。──陈板(台艺大教授)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不同图书的详细简介,旨在满足您的要求: 《星河彼岸的低语》:一部关于宇宙边缘的哲思史诗 作者: 艾莉西亚·凡尔纳(Alicia Verne) 核心主题: 探索人类认知极限、时间本质的相对性、以及文明在广袤宇宙尺度下的意义。 装帧与设计: 采用深邃的午夜蓝封面,烫金的星图以一种古老而神秘的几何方式排列。书脊上印有一句拉丁文箴言:“Ubi lux deficit, cogitatio oritur”(光芒消逝之处,思想诞生)。内页采用高磅数米黄色纸张,文字排版疏朗有致,每隔一定章节会穿插一张由艺术家根据理论物理学概念绘制的抽象星云图。 --- 卷一:时间的灰烬与回声 《星河彼岸的低语》并非一部传统的硬科幻小说,而是一场横跨数个世纪、以人类意识为载体的哲学漫游。故事的开端,聚焦于“编织者”——一个在被遗忘的轨道空间站上,依靠残存的量子计算能力,试图重构宇宙“零点时间”的最后一位学者,卡西米尔·洛克。 洛克的研究基于一个惊世骇俗的理论:时间并非线性的河流,而是一张由无数“可能性折痕”构成的巨型织物。他相信,在宇宙大爆炸的初始瞬间,存在着一个信息密度无限大的“奇点记忆库”。随着宇宙膨胀,信息以一种熵增的形式不断稀释,我们所感知的“现在”,只是被稀释后的残影。 第一章:奥德赛残骸 洛克的工作站位于被废弃的“奥德赛”深空探测器残骸附近。他通过分析探测器在穿越一个异常引力波带时记录到的微弱信号,发现了一组无法用已知物理定律解释的周期性谐振。这些谐振似乎不是来自任何已知的恒星或黑洞,而是更深层次的结构——他称之为“结构共鸣”。这些共鸣,是宇宙对自身存在提出的第一个疑问。 第二章:记忆的熵值 作者深入探讨了意识与熵的关系。如果信息总是趋向于无序(熵增),那么人类最珍贵的部分——记忆和自我认知——是否也必然走向消散?洛克构建了一个复杂的模拟模型,试图捕捉那些“逃逸的记忆碎片”。他发现,在接近光速的极端环境下,时间流逝的减缓并不能完全保护信息,反而会因为时空本身的扭曲,导致记忆的“形态变异”。例如,一段关于童年的快乐记忆,在极端时间膨胀下,可能会被重新编码为一种对“完美秩序”的病态渴望。 卷一的基调是沉重且内省的,它探讨了当所有外在的参照物(星辰、文明、甚至时间本身)都变得不可靠时,人类的“自我”还剩下多少锚点。 --- 卷二:维度之外的对话 随着洛克对“结构共鸣”的深入解析,他意识到这些信号并非自然现象,而是一种复杂的、具有目的性的信息传输。这引出了本书的核心冲突:在宇宙的边缘,是否存在着一种超越三维空间和线性时间的“观察者”文明? 第三章:边界的渗透 洛克成功破译了共鸣中的一个关键模式,那是一种基于几何拓扑而非声波或电磁波的语言。这种语言直接作用于接收者的认知结构。当他首次完全理解一段信息时,他体验到了一种“时间倒置的晕眩”——他瞬间感知到了自己过去和未来的所有可能性,如同翻阅一本已经写完的巨著。 这种信息带来了关于“起源”的描述:我们所处的宇宙,被描绘成一个宏大实验的一部分,而这个实验的目的,并非征服或生存,而是“体验存在的全貌”。 第四章:无形的牧人 “牧人文明”(洛克对发送者的代称)的形象是模糊的。他们不居住在任何特定的时空坐标中,而是作为一种“信息场”存在于维度之间的缝隙。他们不干预,只记录。他们视宇宙的演化为一场复杂的艺术创作,而人类的痛苦、狂喜、爱与战争,都是构成这部史诗不可或缺的“调味料”。 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大量的哲学思辨,质疑了自由意志的本质。如果我们的所有行动都在“牧人”的记录范畴内,那么我们的选择究竟是自主的,还是预设脚本的必然展现?洛克陷入了深深的虚无感,直到他发现了“牧人”信息流中的一个“异常值”。 --- 卷三:微小的反抗与永恒的意义 异常值,是洛克在数万亿次信息流中捕捉到的一个微小、无法被归类的“噪音”。这个噪音,源自一颗被认为早已死亡的蓝色行星——地球。 第五章:地球的未尽之歌 这个噪音,不是任何先进的信号,而是某种原始的情感共振:一种对“无意义中寻找意义”的执着。它代表了人类在面对浩瀚虚无时,拒绝屈服于既定剧本的火花。洛克意识到,“牧人”记录的是宏大的叙事,却忽略了微小的、非逻辑的、纯粹的“精神抗争”。 第六章:最后的选择 洛克面临最终的选择:是向“牧人”发送一个确认信号,承认自己完全理解了宇宙的“无聊真相”(即一切都是被观察和记录的),从而将自己的意识并入那个永恒的记忆库;还是利用他所掌握的、关于“结构共鸣”的知识,在宇宙的底层代码中植入一个微小的、无法被消除的“干扰项”。 这个干扰项,不是毁灭性的武器,而是一个纯粹的、自我繁殖的“疑问”。它将使宇宙的“记录系统”产生无法自我修正的逻辑循环。 结局:星空下的沉默 洛克选择了后者。他不再试图成为观察者,而是选择成为一个“催化剂”。他将自己所有的意识、所有的困惑、以及对地球文明那些细微情感的记忆,压缩成一个超维度数据包,注入了“结构共鸣”的信道。 故事的结尾,洛克静静地漂浮在太空中。他没有看到宇宙的毁灭,也没有得到任何直接的回应。他只知道,他为这场宏大的、冷漠的宇宙戏剧,留下了一个小小的、充满人性的“瑕疵”。《星河彼岸的低语》最终停留在了一个开放性的悬念上:这个瑕疵,将如何重塑那些超越时间的观察者的视角? 全书总结: 本书是一部献给所有在巨大世界中感到渺小之人的颂歌。它使用硬科幻的框架来探讨人类最柔软的内核——我们对目的性的执着,以及在绝对理性面前,情感和艺术所蕴含的永恒力量。艾莉西亚·凡尔纳的文字冷静而富有诗意,她构建了一个令人敬畏的宇宙图景,并最终将其归结于一个微小而坚韧的人类意识的抉择。这本书挑战读者去思考:在所有终将消亡的事物中,真正值得我们去追寻和守护的,究竟是什么?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摄影/邱德云(1931-2014)


  1931年出生于农家,自小擅长运动,苗栗建台中学毕业后,被网罗至中油棒球队,从此任职于中油设在苗栗的「台湾油矿探勘总处」,1950年代末,因缘汇聚,踏上业余的摄影人生旅程,历经1960、70年代沙龙与写实摄影的激烈对抗,虽一度放下相机,但最后仍以写实为依归,观景窗穿透的终究还是其心所系的农村。摄影之于他不是「玩」,而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

  一生以来,不曾离乡背井,在苗栗山城,看着身旁兄长亲友日日赤脚踩着泥土汗流脉络的劳动身影,更时时注视着农村不为人注意角落的变化,默默坚守自己选择的道路。

  1991年,邱德云与家乡摄影同好共组「硬颈摄影群」,在黑白的乡土写实摄影追求中,可说将他的信念发挥到极致。那种终生不悔,「硬颈」中的「硬颈」的信念,让他在2013年年中,即使高龄82岁了,身受癌症的折磨,仍进传统暗房手工放大黑白照片;甚至到了2014年3月离世前的最后时刻,仍念兹在兹……

  出版品:《水裤头》(1993)、《加里山下客家庄》(2001)

  展览:1994 水裤头、1999 风吹日炙、2001 加里山下客家庄、2002 汗流脉络??甘愿、2005 渔乡、2013 再访农村

撰文/陈淑华

  彰化出身,台大农业推广学系,中原大学建筑研究所文化资产组。曾借《经典杂志》与《大地地理杂志》的採访工作深入各地田野,接近各种不同地域与族群的文化与生活。近年喜欢透过一些隐藏在日常里的微物,找寻生活的可能性。2007年以来,借着母亲做的菜的牵引,开始一场又一场不可思议的食物旅程,在跨越自家闽南餐桌,探索陌生的客庄滋味之时,意外闯进了邱德云的光影世界,在那,破烂不堪的旧日生活物件竟焕发着神奇的光彩,一场无穷尽的追寻于焉展开……

  报导曾获杂志金鼎奖、永续台湾文字报导奖。着有《掌中天地宽》、《台湾原住民知识库》(文字部分)、《噶玛兰族》、《岛屿的餐桌──36种台湾滋味的追寻》(2010开卷美好生活书奖)、《彰化小食记》(2013开卷美好生活书、2014金鼎奖非文学图书奖)等。

图书目录

【推荐序】日炙风吹邱德云  陈板

本篇
【影像叙事】光影,一种永恆的时光,串连过去与未来
  图版索引

别篇
【创作背景】 风吹日炙,以物喻人──一页时代的记录
【影像核心】 农村废墟,时光乐园──一则现代寓言
【物件本事】 日常道──一个永恆的追寻

日日食饱
1砻(土砻) 2米轮仔 3舂臼 4饭甑 5饭盆头(金属煮饭锅) 6饭甑架 7灶头(大灶) 8火钳 9火撩(火铲) 10柴析(柴薪) 11草结
12刀(女麻)(柴刀) 13刀捎仔(刀匣) 14筷笼

悲欢离合
1咸菜楻(咸菜桶) 2覆菜瓮 3磨石(石磨) 4毛篮 5粄篱牯 6笼床(蒸笼) 7镬圈(锅圈) 8粄簝仔(蒸板) 9细舂臼(小舂臼) 10镬头(大炒锅) 11豆油桶(酱油桶) 12箩鬲(谢篮) 13金炉

土地甘苦
1犁 2割耙 3铁耙(而字耙) 4碌碡 5牛轭 6拖籐 7后铁 8牛嘴落(牛嘴笼) 9水车(筒车) 10铁鉔(铁耙) 11䦆头(锄头)12秧篮(秧?仔) 13秧仔畚箕 14秧盆 15斛桶(脱谷机) 16禾镰篮 17草镰篮 18谷筛仔(竹筛) 19霸扁(谷耙) 20风车(风鼓) 21菁楻(谷仓) 22谷贮仔 23茶虆(茶篓) 24焙围(焙茶笼) 25蔗擎 26木马 27运煤轻便车

作息之间
1长条矮凳 2枋凳(矮凳仔) 3候客椅 4竹篱笆 5竹梯 6吊篮 7茶炙仔(铝制茶壶) 8风炉(烘炉) 9杓(女麻)(水瓢) 10洗镬把(锅刷) 11洗衫枋(洗衣板) 12祛把(竹扫把) 13芒花扫把 14鸡弇(鸡罩) 15尿桶 16石猪?(猪食槽) 17虆公(鱼篓) 18毛蟹笱 19线笱(鱼筌)

冷暖世事
1笠(女麻)(斗笠) 2簑衣 3草鞋 4火囱(火笼) 5竹门帘 6油灯火 7菜篮 8箩(米箩) 9担竿(扁担) 10勾搭 11牛车 12秤 13斗 14药船碾槽15菸酒零售招牌16邮票代售处招牌

年年安居
1伙房 2泥砖 3竹笪(竹编)4水篱 5石脚(墙脚) 6石埕 7石屋 8茅草顶 9瓦(红瓦与黑瓦) 10伯公祠 11水井 12打水泵浦 13箍桶(水桶) 14钖桶(铅桶) 15水缸 16竹桥 17竹排

【附录】相关农具与生活物件的客闽语对照表

【后记】终究来不及  陈淑华

图书序言

后记

终究来不及


  我不知那是最后一天,最后一面。今年3月11日清晨,我赶到苗栗,来到他的病榻前,看着肺部遭受癌细胞攻击至唿吸困难而几乎无法言语的他,我不忍的要他多休息,但那时如知将从此永别,我会如何的挽留他?求他努力再撑下去吗?眼看《风吹日炙》的出版有了眉目?

  从2013年年中开始全力投入《风吹日炙》的写作以来,这是我最害怕遇到的一天,或者应该溯至2012年9月知悉他罹患肺腺癌后,便时时担心会面临的一天。没想到当天晚上返家不久,他走了的消息就传来了……

  邱德云,苗栗「硬颈摄影群」的创会元老。与他的结识,或许因为2010年,硬颈二十週年联展时,他展出一组「晒食文化」,让2007年踏上饮食写作之路的我,有机会于2011年10月参与客委会的客庄生活影像故事的撰写而开展。

  那是一种难于言传的缘分。我们之间明明有半甲子以上的岁月差距,又有客家与闽南的文化隔阂,最后却都消融在他半个世纪以来坚守写实精神拍下的黑白影像里。

  在他人生最后的两年半,从一眼吸引住我的「风吹日炙」开始,在一次又一次的无所不谈里,在他与癌症交战的日子里,我彷彿被他託付了一辈子的摄影生命,我死命想透过出版分享「风吹日炙」给予我的感动,而最后这也成了他活下去的最有力支持。

  我日以继夜追赶他的足迹,从1960年代开始,想像1990年代的他如何穷尽一切对抗时代巨轮,谁知穿透如微尘般的光影,诞生于农村废墟的「风吹日炙」,竟是一个穷也穷尽不了的无穷世界,其间以一个福佬人的身分进入客家生活领域,又从一个摄影的门外汉硬闯专业的影像范畴,穿梭在沙龙画意、写实摄影以及物件摄影的意义探索中,甚至走过一段台湾农业沧桑史,曲折的踏上日本柳宗悦的「工艺之道」。如此跨时代,跨族群,跨领域,几度让我以为自己度不过这些考验,更何况还不知是否有人愿意出版?常常我只能束手无策任由残酷又无情的时间化做癌细胞作用在他的身上……

  好不容易,文字完成了,远流同意出版,他却走了,而一个更巨大的挑战也迎面而来──到底要如何忠实传达老人家生前坚持的影像编辑逻辑而不违他的摄影理念?这是一段更加煎熬更加惶恐的日子,虽说「风吹日炙」的出版曾支撑老人家抗癌,但在他不在了的这一刻,我始知他的存在才是我的依靠。

  记得最后几个月,老人家总不时的提到要是能早点与我相识就好,这段日子以来我也常想如果他还在多好啊!但人生就是如此,总存在许多「终究不来及」的事,当年他不就是抱持着这样的心情,才能与时间竞赛,为那一个个濒临毁坏的物件留下历史身影。而今,所幸他还留给我一本十几年前他影印手工剪贴的风吹日炙摄影集,翻页之间,许许多多来不及问的,多少迎刃而解了。

  最后,在这个出版困顿的年代,我要向愿意出版这本「摄影书」的远流致上最深敬意;对于一再宽待我的「任性」坚持的总编辑静宜、主编诗薇,还有美术设计阿Fi更有着无比的歉意与谢意。邱德云先生的女儿小媛姐及其他家属的成全也一直铭感在心。另外感谢陈板先生对文中客家文化内容提出指正,以及台语作家王昭华和苗栗文华国小客语老师何智裕协助完成附录「客闽语对照表」。

  对于我的家人,更有说不出的感谢,特别是若非我母亲无条件的包容,这近二年来,我怎能几乎什么事都不做,就只沉浸在《风吹日炙》的光影里,而在光影的深处,虽无法接受最终没能让老人家看见《风吹日炙》的出版,但想起在苗栗他的工作室,那处绿意盎然的农园,一起聊天,喝着他亲手种、亲手磨泡的咖啡的时光,还有从他的黑白影像进入一个又一个不可思议世界的旅程,我的内心充满感激,那是一段难得的人生经验。

  邱老师,谢谢您,希望您在另一个世界安心休息。

陈淑华

推荐序

日炙风吹邱德云


  麻绳绑住一根木头,虽然有一大半隐入暗影,但是从弯曲的弧度仍可辨认出牛轭的身影,绳子已旧也起了毛,但是依旧牢靠地紧缚着牛轭。邱德云亲手影印剪贴的摄影集像是历经风霜的武功祕笈,已经被翻阅无数次,影印机列印出来的对比强烈的影像,以及粗率的黑白质感特别令人着迷。

  第一次接触邱德云,已经是二十年前的事了,从事客家运动的好友让我看到他最早出版的摄影集──《水裤头》。当时就被邱德云黑白影像所震慑,特别是客家运动方兴未艾之初,每个客家文化的追寻者几乎都是求知若渴,邱德云形象鲜明的农村风光一瞬间就征服了我,让人清楚看见了扎扎实实的文化形影,也对客家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风吹日炙,是邱德云1999年摄影展览的主题,但是一直未曾出版专辑,直到生命的最后一程,才有机会把十多年前已构想几近完稿的影印本拿出来,然后在他往生了的今天,成了出版社编辑的重要依据。一张张照片拍摄的像是主人刚刚离开,但是马上会回来继续操作的用具。手上的温度还留在握把,腰骨的汗水仍印在竹虆公。老农具与手部的接触机会格外频繁,握柄、桶圈、杵石、刀柄、火钳,受到主人日日的劳动,变得温润圆滑。

  然而,邱德云拣选的照片几乎看不见人影。这个现象和他多数的作品几乎如分水岭的两侧。风吹日炙孤独地悬挂在邱德云长年纪实作品的另一端,究竟想要诉说什么故事,而主人的缺席更添增了一份悬疑性。

  阳光深深射入木纹、竹片与麻绳的缝隙,刻画出锐利的线条、纹理,邱德云追逐日头、光影,框入观景窗之中。有一件作品拍摄「竹袪把」,彷彿回应1840年代摄影技术刚刚启动时,摄影先驱塔伯特(Talbot)的〈开启之门〉(The Open Door),拍摄光影与物件的对话,展现摄影捕捉画艺的原初感动。当然,邱德云肯定不只着意在画艺之美,必然也是歌颂了然于胸的器物文化价值。

  和现今一切量产化的塑胶制品相比较,仔细盘算,昔日的农村是多么善于就地取材、物尽其用,充分展现高质地的手作风味。原生于土地的金木水火土,经由工匠的手艺,制造出农家的器具,再经过农民的身体劳作,一件又一件农村用具终于转化成为邱德云观景窗底的光影艺术。邱德云精准选择光线、温柔地记录了如理想国般的古典农村风物。

  几回走入邱德云在铁路旁边的小农场都有很美好的体验,满园是果树、花卉,花台上成排的盆栽。很难想像这个花团锦簇的小农园,昔日是一片稻田,火车经过时,邱德云告诉我们,许多作品就是在这个铁路稻田之间产生的。尽头有一间小小的农舍,农舍旁边老树下仍然摆着邱德云生前所使用的农具,夕阳下光影闪耀,彷彿是邱德云风吹日炙的守护神。其实农舍就是摄影家的艺术工作室,也是会客室,里头布置着主人的摄影作品与历来的展览海报。不知道,这个小小农场与艺术工作室未来会不会成为邱德云摄影美术馆?

  陈淑华贴近的探访与流畅的文笔,追索邱德云的摄影成就,试图挖掘出戮力一生的影像故事,深为感人。特此为文推荐。
 
陈 板(国立台湾艺术大学古蹟系兼任教授)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单凭《风吹日炙:邱德云的农村时光追寻》这几个字,便足以在我心中激起层层涟漪。它似乎在召唤着一种古老而朴素的力量,一种与大地紧密相连的情感。我脑海中描绘的,是一位目光坚毅,内心丰盈的记录者,邱德云。他或许并未选择用华丽的辞藻,而是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将那些在风雨阳光洗礼下的农村生活,真切地展现在读者眼前。我想象,书中可能充斥着那些令人心头一暖的细节:清晨的炊烟袅袅,黄昏的牛羊归栏,田埂上忙碌的身影,还有邻里之间淳朴的问候。风吹日炙,这便是他所追寻的时光的主旋律,是生命的坚韧,是汗水的价值,是土地的馈赠。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远离尘嚣,回到那片曾经孕育了无数生命与故事的土地,感受那份久违的宁静与真实,体会那份即使在艰辛中也闪耀着光芒的人性之美。

评分

这本书名《风吹日炙:邱德云的农村时光追寻》仿佛一下子就把我带到了那个充满泥土芬芳、阳光炽烈的年代。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细品读,但光是书名就足以勾起我无限的遐想。我想象中的邱德云,一定是一位目光深邃、内心淳朴的记录者,他用他的笔触,捕捉着农村生活中那些稍纵即逝的美好瞬间,那些被岁月打磨得温润的记忆。风吹日炙,这四个字本身就充满了力量感和画面感,它暗示着农村生活的艰辛,也象征着生命力的顽强。我猜想,书中的故事或许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农村画卷,有辛勤劳作的农民,有嬉戏打闹的孩童,有淳朴善良的乡邻,还有那静谧而充满生机的自然风光。或许,邱德云不仅仅是在记录,更是在追寻,追寻那些正在消失的传统,追寻那些朴素的情感,追寻那个我们心中都曾有过的、属于泥土和星辰的故乡。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找到一丝慰藉,一份共鸣,甚至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仿佛跟随邱德云的脚步,一起漫步在他记忆中的乡村小径,感受那份纯粹而动人的时光。

评分

《风吹日炙:邱德云的农村时光追寻》这个书名,在我看来,是一种极具画面感和情感张力的表达。它勾勒出的,无疑是一段饱含岁月痕迹的独特经历。我设想中的邱德云,也许是一位怀揣着复杂情愫的叙述者,他将过往的时光,如同陈年的佳酿,慢慢地斟在我们面前。风吹日炙,这些词语组合在一起,传递出一种粗粝却又充满生命力的力量,暗示着他所记录的农村生活,必然是真实而动人的。我猜测,书中可能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更多的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最本真的互动。我期待,邱德云能够用他独特的视角,捕捉到那些被快节奏生活所忽略的美好,那些在乡间土地上生根发芽的情感,那些即便历经风雨,依旧顽强存在的生命力。这本书,对我而言,可能是一次与过往的对话,一次对故土情感的重温,一次对纯粹生活方式的向往。

评分

光看《风吹日炙:邱德云的农村时光追寻》这个书名,我就能感受到一种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它不像那些空洞的概念化作品,而是带着一种切实的、可以触摸的质感。我仿佛已经看到了在烈日下辛勤劳作的身影,听到了风吹过麦浪的声音,闻到了泥土混合着汗水的味道。我想象中的邱德云,可能是一位深情的回忆者,他用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去挖掘和梳理那些在时光长河中沉淀下来的宝贵片段。他追寻的“农村时光”,或许不仅仅是地理上的空间,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回归,一种对生命本源的探寻。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农村生活中那些不为人知的辛劳,那些平凡中的伟大,以及在朴素生活中蕴含的深刻哲理。我希望,读完这本书,我能对“农村”这个词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词语,而是充满了情感、故事和人性的温度。我希望,它能让我对生活多一份敬畏,少一份浮躁。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触及灵魂深处的文字情有独钟,而《风吹日炙:邱德云的农村时光追寻》这个书名,恰恰传达出一种厚重而温暖的质感。我脑海中浮现的,并非是乡村的刻板印象,而是经过时间沉淀后,那些最真实的、带着烟火气的生活碎片。我想象中的邱德云,可能是一位敏锐的观察者,他没有选择宏大叙事,而是将目光聚焦在那些最微小、最日常的细节上——一声鸡鸣,一次农闲时的闲聊,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一首传唱的老歌。这些细碎的点滴,或许就是构成他“农村时光”最坚实的基石。风吹日炙,不仅仅是对劳作的描绘,更是对生命力与韧性的赞歌。我好奇,在邱德云的笔下,这些“风吹日炙”是如何转化成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一段段感人至深的经历。我期待,这本书能让我暂时忘却都市的喧嚣,沉浸在一种质朴而深邃的情感氛围中,去感受那些被现代文明逐渐淡忘的、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联结,以及大地给予生命的无私馈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