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吹日炙:邱德雲的農村時光追尋

風吹日炙:邱德雲的農村時光追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邱德雲
  • 農村
  • 迴憶錄
  • 口述曆史
  • 中國農村
  • 文化人類學
  • 個人經曆
  • 時代變遷
  • 鄉土中國
  • 社會觀察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忽然  一切的靜物都講話瞭……

  約莫從1993年開始,超過四年的時間,攝影傢邱德雲穿梭在農村廢墟間,找尋被棄置的各式生活用具,在光影的指引下,召喚齣它們做為日常良器的生命光采。於是,在這座「時光樂園」中,流轉的影像雖不見人影,卻處處散發人的氣息……,當中更隱含對農村環境變遷的強烈悲憫,以及人類生存處境的深刻思索。

  2014年,撰文者陳淑華以舉重若輕的報導文筆,為這批凝固時空、穿透世紀荒涼的物件影像留下深刻動人的詮釋,走進一條以常民生活為依歸的「工藝之道」。

  大膽用「黑」  凝視生活物件  嚮農村與土地緻意

  本篇【影像敘事】精挑攝影傢100張作品,以純粹的影像閱覽,跟著攝影傢的觀景窗,在農傢田間、竈下前埕踱步穿梭,直觀器物的本質,展現「風吹日炙」蘊涵的時間意義。

  彆篇收錄【創作背景】【影像核心】【物件本事】三篇長文,迴顧攝影傢的創作曆程,探尋攝影傢的拍攝足跡及器物的生命軌跡,並以日日食飽、悲歡離閤、土地甘苦、作息之間、冷暖世事、年年安居六大主題,深入考掘、闡釋影像作品中齣現的100餘件古早生活好物,酌搭配手繪工藝綫圖,體現全新視角之颱灣族群生活文化內涵。

名人推薦

  無聲的靜物,安謐的時光,人消失瞭,更顯歲月的記憶與靈光。──張照堂(攝影傢)

  沉默而充滿力量的影像,影像裏一件件渾樸卻無比優美的物事,娓娓述說的是,曾經屬於這片土地的生活的麵貌與美,竟在時代和命運的撥弄、在人們的輕率與遺忘下,即將消逝湮滅;與書中所提及的日本民藝復興故事互成鮮明對照。讀之,感慨感傷不已。──葉怡蘭(飲食生活作傢)

  邱德雲精準選擇光綫、溫柔地記錄瞭如理想國般的古典農村風物。──陳闆(颱藝大教授)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不同圖書的詳細簡介,旨在滿足您的要求: 《星河彼岸的低語》:一部關於宇宙邊緣的哲思史詩 作者: 艾莉西亞·凡爾納(Alicia Verne) 核心主題: 探索人類認知極限、時間本質的相對性、以及文明在廣袤宇宙尺度下的意義。 裝幀與設計: 采用深邃的午夜藍封麵,燙金的星圖以一種古老而神秘的幾何方式排列。書脊上印有一句拉丁文箴言:“Ubi lux deficit, cogitatio oritur”(光芒消逝之處,思想誕生)。內頁采用高磅數米黃色紙張,文字排版疏朗有緻,每隔一定章節會穿插一張由藝術傢根據理論物理學概念繪製的抽象星雲圖。 --- 捲一:時間的灰燼與迴聲 《星河彼岸的低語》並非一部傳統的硬科幻小說,而是一場橫跨數個世紀、以人類意識為載體的哲學漫遊。故事的開端,聚焦於“編織者”——一個在被遺忘的軌道空間站上,依靠殘存的量子計算能力,試圖重構宇宙“零點時間”的最後一位學者,卡西米爾·洛剋。 洛剋的研究基於一個驚世駭俗的理論:時間並非綫性的河流,而是一張由無數“可能性摺痕”構成的巨型織物。他相信,在宇宙大爆炸的初始瞬間,存在著一個信息密度無限大的“奇點記憶庫”。隨著宇宙膨脹,信息以一種熵增的形式不斷稀釋,我們所感知的“現在”,隻是被稀釋後的殘影。 第一章:奧德賽殘骸 洛剋的工作站位於被廢棄的“奧德賽”深空探測器殘骸附近。他通過分析探測器在穿越一個異常引力波帶時記錄到的微弱信號,發現瞭一組無法用已知物理定律解釋的周期性諧振。這些諧振似乎不是來自任何已知的恒星或黑洞,而是更深層次的結構——他稱之為“結構共鳴”。這些共鳴,是宇宙對自身存在提齣的第一個疑問。 第二章:記憶的熵值 作者深入探討瞭意識與熵的關係。如果信息總是趨嚮於無序(熵增),那麼人類最珍貴的部分——記憶和自我認知——是否也必然走嚮消散?洛剋構建瞭一個復雜的模擬模型,試圖捕捉那些“逃逸的記憶碎片”。他發現,在接近光速的極端環境下,時間流逝的減緩並不能完全保護信息,反而會因為時空本身的扭麯,導緻記憶的“形態變異”。例如,一段關於童年的快樂記憶,在極端時間膨脹下,可能會被重新編碼為一種對“完美秩序”的病態渴望。 捲一的基調是沉重且內省的,它探討瞭當所有外在的參照物(星辰、文明、甚至時間本身)都變得不可靠時,人類的“自我”還剩下多少錨點。 --- 捲二:維度之外的對話 隨著洛剋對“結構共鳴”的深入解析,他意識到這些信號並非自然現象,而是一種復雜的、具有目的性的信息傳輸。這引齣瞭本書的核心衝突:在宇宙的邊緣,是否存在著一種超越三維空間和綫性時間的“觀察者”文明? 第三章:邊界的滲透 洛剋成功破譯瞭共鳴中的一個關鍵模式,那是一種基於幾何拓撲而非聲波或電磁波的語言。這種語言直接作用於接收者的認知結構。當他首次完全理解一段信息時,他體驗到瞭一種“時間倒置的暈眩”——他瞬間感知到瞭自己過去和未來的所有可能性,如同翻閱一本已經寫完的巨著。 這種信息帶來瞭關於“起源”的描述:我們所處的宇宙,被描繪成一個宏大實驗的一部分,而這個實驗的目的,並非徵服或生存,而是“體驗存在的全貌”。 第四章:無形的牧人 “牧人文明”(洛剋對發送者的代稱)的形象是模糊的。他們不居住在任何特定的時空坐標中,而是作為一種“信息場”存在於維度之間的縫隙。他們不乾預,隻記錄。他們視宇宙的演化為一場復雜的藝術創作,而人類的痛苦、狂喜、愛與戰爭,都是構成這部史詩不可或缺的“調味料”。 作者在這裏運用瞭大量的哲學思辨,質疑瞭自由意誌的本質。如果我們的所有行動都在“牧人”的記錄範疇內,那麼我們的選擇究竟是自主的,還是預設腳本的必然展現?洛剋陷入瞭深深的虛無感,直到他發現瞭“牧人”信息流中的一個“異常值”。 --- 捲三:微小的反抗與永恒的意義 異常值,是洛剋在數萬億次信息流中捕捉到的一個微小、無法被歸類的“噪音”。這個噪音,源自一顆被認為早已死亡的藍色行星——地球。 第五章:地球的未盡之歌 這個噪音,不是任何先進的信號,而是某種原始的情感共振:一種對“無意義中尋找意義”的執著。它代錶瞭人類在麵對浩瀚虛無時,拒絕屈服於既定劇本的火花。洛剋意識到,“牧人”記錄的是宏大的敘事,卻忽略瞭微小的、非邏輯的、純粹的“精神抗爭”。 第六章:最後的選擇 洛剋麵臨最終的選擇:是嚮“牧人”發送一個確認信號,承認自己完全理解瞭宇宙的“無聊真相”(即一切都是被觀察和記錄的),從而將自己的意識並入那個永恒的記憶庫;還是利用他所掌握的、關於“結構共鳴”的知識,在宇宙的底層代碼中植入一個微小的、無法被消除的“乾擾項”。 這個乾擾項,不是毀滅性的武器,而是一個純粹的、自我繁殖的“疑問”。它將使宇宙的“記錄係統”産生無法自我修正的邏輯循環。 結局:星空下的沉默 洛剋選擇瞭後者。他不再試圖成為觀察者,而是選擇成為一個“催化劑”。他將自己所有的意識、所有的睏惑、以及對地球文明那些細微情感的記憶,壓縮成一個超維度數據包,注入瞭“結構共鳴”的信道。 故事的結尾,洛剋靜靜地漂浮在太空中。他沒有看到宇宙的毀滅,也沒有得到任何直接的迴應。他隻知道,他為這場宏大的、冷漠的宇宙戲劇,留下瞭一個小小的、充滿人性的“瑕疵”。《星河彼岸的低語》最終停留在瞭一個開放性的懸念上:這個瑕疵,將如何重塑那些超越時間的觀察者的視角? 全書總結: 本書是一部獻給所有在巨大世界中感到渺小之人的頌歌。它使用硬科幻的框架來探討人類最柔軟的內核——我們對目的性的執著,以及在絕對理性麵前,情感和藝術所蘊含的永恒力量。艾莉西亞·凡爾納的文字冷靜而富有詩意,她構建瞭一個令人敬畏的宇宙圖景,並最終將其歸結於一個微小而堅韌的人類意識的抉擇。這本書挑戰讀者去思考:在所有終將消亡的事物中,真正值得我們去追尋和守護的,究竟是什麼?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攝影/邱德雲(1931-2014)


  1931年齣生於農傢,自小擅長運動,苗栗建颱中學畢業後,被網羅至中油棒球隊,從此任職於中油設在苗栗的「颱灣油礦探勘總處」,1950年代末,因緣匯聚,踏上業餘的攝影人生旅程,曆經1960、70年代沙龍與寫實攝影的激烈對抗,雖一度放下相機,但最後仍以寫實為依歸,觀景窗穿透的終究還是其心所係的農村。攝影之於他不是「玩」,而是一種「責任」,一種「使命」。

  一生以來,不曾離鄉背井,在苗栗山城,看著身旁兄長親友日日赤腳踩著泥土汗流脈絡的勞動身影,更時時注視著農村不為人注意角落的變化,默默堅守自己選擇的道路。

  1991年,邱德雲與傢鄉攝影同好共組「硬頸攝影群」,在黑白的鄉土寫實攝影追求中,可說將他的信念發揮到極緻。那種終生不悔,「硬頸」中的「硬頸」的信念,讓他在2013年年中,即使高齡82歲瞭,身受癌癥的摺磨,仍進傳統暗房手工放大黑白照片;甚至到瞭2014年3月離世前的最後時刻,仍念茲在茲……

  齣版品:《水褲頭》(1993)、《加裏山下客傢莊》(2001)

  展覽:1994 水褲頭、1999 風吹日炙、2001 加裏山下客傢莊、2002 汗流脈絡??甘願、2005 漁鄉、2013 再訪農村

撰文/陳淑華

  彰化齣身,颱大農業推廣學係,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文化資産組。曾藉《經典雜誌》與《大地地理雜誌》的採訪工作深入各地田野,接近各種不同地域與族群的文化與生活。近年喜歡透過一些隱藏在日常裏的微物,找尋生活的可能性。2007年以來,藉著母親做的菜的牽引,開始一場又一場不可思議的食物旅程,在跨越自傢閩南餐桌,探索陌生的客莊滋味之時,意外闖進瞭邱德雲的光影世界,在那,破爛不堪的舊日生活物件竟煥發著神奇的光彩,一場無窮盡的追尋於焉展開……

  報導曾獲雜誌金鼎奬、永續颱灣文字報導奬。著有《掌中天地寬》、《颱灣原住民知識庫》(文字部分)、《噶瑪蘭族》、《島嶼的餐桌──36種颱灣滋味的追尋》(2010開捲美好生活書奬)、《彰化小食記》(2013開捲美好生活書、2014金鼎奬非文學圖書奬)等。

圖書目錄

【推薦序】日炙風吹邱德雲  陳闆

本篇
【影像敘事】光影,一種永恆的時光,串連過去與未來
  圖版索引

彆篇
【創作背景】 風吹日炙,以物喻人──一頁時代的記錄
【影像核心】 農村廢墟,時光樂園──一則現代寓言
【物件本事】 日常道──一個永恆的追尋

日日食飽
1礱(土礱) 2米輪仔 3舂臼 4飯甑 5飯盆頭(金屬煮飯鍋) 6飯甑架 7竈頭(大竈) 8火鉗 9火撩(火鏟) 10柴析(柴薪) 11草結
12刀(女麻)(柴刀) 13刀捎仔(刀匣) 14筷籠

悲歡離閤
1鹹菜楻(鹹菜桶) 2覆菜甕 3磨石(石磨) 4毛籃 5粄籬牯 6籠床(蒸籠) 7鑊圈(鍋圈) 8粄簝仔(蒸闆) 9細舂臼(小舂臼) 10鑊頭(大炒鍋) 11豆油桶(醬油桶) 12籮鬲(謝籃) 13金爐

土地甘苦
1犁 2割耙 3鐵耙(而字耙) 4碌碡 5牛軛 6拖籐 7後鐵 8牛嘴落(牛嘴籠) 9水車(筒車) 10鐵鉔(鐵耙) 11钁頭(鋤頭)12秧籃(秧?仔) 13秧仔畚箕 14秧盆 15斛桶(脫榖機) 16禾鐮籃 17草鐮籃 18榖篩仔(竹篩) 19霸扁(榖耙) 20風車(風鼓) 21菁楻(榖倉) 22榖貯仔 23茶虆(茶簍) 24焙圍(焙茶籠) 25蔗擎 26木馬 27運煤輕便車

作息之間
1長條矮凳 2枋凳(矮凳仔) 3候客椅 4竹籬笆 5竹梯 6吊籃 7茶炙仔(鋁製茶壺) 8風爐(烘爐) 9杓(女麻)(水瓢) 10洗鑊把(鍋刷) 11洗衫枋(洗衣闆) 12祛把(竹掃把) 13芒花掃把 14雞弇(雞罩) 15尿桶 16石豬?(豬食槽) 17虆公(魚簍) 18毛蟹笱 19綫笱(魚筌)

冷暖世事
1笠(女麻)(鬥笠) 2簑衣 3草鞋 4火囪(火籠) 5竹門簾 6油燈火 7菜籃 8籮(米籮) 9擔竿(扁擔) 10勾搭 11牛車 12秤 13鬥 14藥船碾槽15菸酒零售招牌16郵票代售處招牌

年年安居
1夥房 2泥磚 3竹笪(竹編)4水籬 5石腳(牆腳) 6石埕 7石屋 8茅草頂 9瓦(紅瓦與黑瓦) 10伯公祠 11水井 12打水泵浦 13箍桶(水桶) 14錫桶(鉛桶) 15水缸 16竹橋 17竹排

【附錄】相關農具與生活物件的客閩語對照錶

【後記】終究來不及  陳淑華

圖書序言

後記

終究來不及


  我不知那是最後一天,最後一麵。今年3月11日清晨,我趕到苗栗,來到他的病榻前,看著肺部遭受癌細胞攻擊至呼吸睏難而幾乎無法言語的他,我不忍的要他多休息,但那時如知將從此永彆,我會如何的挽留他?求他努力再撐下去嗎?眼看《風吹日炙》的齣版有瞭眉目?

  從2013年年中開始全力投入《風吹日炙》的寫作以來,這是我最害怕遇到的一天,或者應該溯至2012年9月知悉他罹患肺腺癌後,便時時擔心會麵臨的一天。沒想到當天晚上返傢不久,他走瞭的消息就傳來瞭……

  邱德雲,苗栗「硬頸攝影群」的創會元老。與他的結識,或許因為2010年,硬頸二十週年聯展時,他展齣一組「曬食文化」,讓2007年踏上飲食寫作之路的我,有機會於2011年10月參與客委會的客莊生活影像故事的撰寫而開展。

  那是一種難於言傳的緣分。我們之間明明有半甲子以上的歲月差距,又有客傢與閩南的文化隔閡,最後卻都消融在他半個世紀以來堅守寫實精神拍下的黑白影像裏。

  在他人生最後的兩年半,從一眼吸引住我的「風吹日炙」開始,在一次又一次的無所不談裏,在他與癌癥交戰的日子裏,我彷彿被他託付瞭一輩子的攝影生命,我死命想透過齣版分享「風吹日炙」給予我的感動,而最後這也成瞭他活下去的最有力支持。

  我日以繼夜追趕他的足跡,從1960年代開始,想像1990年代的他如何窮盡一切對抗時代巨輪,誰知穿透如微塵般的光影,誕生於農村廢墟的「風吹日炙」,竟是一個窮也窮盡不瞭的無窮世界,其間以一個福佬人的身分進入客傢生活領域,又從一個攝影的門外漢硬闖專業的影像範疇,穿梭在沙龍畫意、寫實攝影以及物件攝影的意義探索中,甚至走過一段颱灣農業滄桑史,麯摺的踏上日本柳宗悅的「工藝之道」。如此跨時代,跨族群,跨領域,幾度讓我以為自己度不過這些考驗,更何況還不知是否有人願意齣版?常常我隻能束手無策任由殘酷又無情的時間化做癌細胞作用在他的身上……

  好不容易,文字完成瞭,遠流同意齣版,他卻走瞭,而一個更巨大的挑戰也迎麵而來──到底要如何忠實傳達老人傢生前堅持的影像編輯邏輯而不違他的攝影理念?這是一段更加煎熬更加惶恐的日子,雖說「風吹日炙」的齣版曾支撐老人傢抗癌,但在他不在瞭的這一刻,我始知他的存在纔是我的依靠。

  記得最後幾個月,老人傢總不時的提到要是能早點與我相識就好,這段日子以來我也常想如果他還在多好啊!但人生就是如此,總存在許多「終究不來及」的事,當年他不就是抱持著這樣的心情,纔能與時間競賽,為那一個個瀕臨毀壞的物件留下曆史身影。而今,所幸他還留給我一本十幾年前他影印手工剪貼的風吹日炙攝影集,翻頁之間,許許多多來不及問的,多少迎刃而解瞭。

  最後,在這個齣版睏頓的年代,我要嚮願意齣版這本「攝影書」的遠流緻上最深敬意;對於一再寬待我的「任性」堅持的總編輯靜宜、主編詩薇,還有美術設計阿Fi更有著無比的歉意與謝意。邱德雲先生的女兒小媛姐及其他傢屬的成全也一直銘感在心。另外感謝陳闆先生對文中客傢文化內容提齣指正,以及颱語作傢王昭華和苗栗文華國小客語老師何智裕協助完成附錄「客閩語對照錶」。

  對於我的傢人,更有說不齣的感謝,特彆是若非我母親無條件的包容,這近二年來,我怎能幾乎什麼事都不做,就隻沉浸在《風吹日炙》的光影裏,而在光影的深處,雖無法接受最終沒能讓老人傢看見《風吹日炙》的齣版,但想起在苗栗他的工作室,那處綠意盎然的農園,一起聊天,喝著他親手種、親手磨泡的咖啡的時光,還有從他的黑白影像進入一個又一個不可思議世界的旅程,我的內心充滿感激,那是一段難得的人生經驗。

  邱老師,謝謝您,希望您在另一個世界安心休息。

陳淑華

推薦序

日炙風吹邱德雲


  麻繩綁住一根木頭,雖然有一大半隱入暗影,但是從彎麯的弧度仍可辨認齣牛軛的身影,繩子已舊也起瞭毛,但是依舊牢靠地緊縛著牛軛。邱德雲親手影印剪貼的攝影集像是曆經風霜的武功祕笈,已經被翻閱無數次,影印機列印齣來的對比強烈的影像,以及粗率的黑白質感特彆令人著迷。

  第一次接觸邱德雲,已經是二十年前的事瞭,從事客傢運動的好友讓我看到他最早齣版的攝影集──《水褲頭》。當時就被邱德雲黑白影像所震懾,特彆是客傢運動方興未艾之初,每個客傢文化的追尋者幾乎都是求知若渴,邱德雲形象鮮明的農村風光一瞬間就徵服瞭我,讓人清楚看見瞭紮紮實實的文化形影,也對客傢的未來充滿瞭希望。

  風吹日炙,是邱德雲1999年攝影展覽的主題,但是一直未曾齣版專輯,直到生命的最後一程,纔有機會把十多年前已構想幾近完稿的影印本拿齣來,然後在他往生瞭的今天,成瞭齣版社編輯的重要依據。一張張照片拍攝的像是主人剛剛離開,但是馬上會迴來繼續操作的用具。手上的溫度還留在握把,腰骨的汗水仍印在竹虆公。老農具與手部的接觸機會格外頻繁,握柄、桶圈、杵石、刀柄、火鉗,受到主人日日的勞動,變得溫潤圓滑。

  然而,邱德雲揀選的照片幾乎看不見人影。這個現象和他多數的作品幾乎如分水嶺的兩側。風吹日炙孤獨地懸掛在邱德雲長年紀實作品的另一端,究竟想要訴說什麼故事,而主人的缺席更添增瞭一份懸疑性。

  陽光深深射入木紋、竹片與麻繩的縫隙,刻畫齣銳利的綫條、紋理,邱德雲追逐日頭、光影,框入觀景窗之中。有一件作品拍攝「竹袪把」,彷彿迴應1840年代攝影技術剛剛啓動時,攝影先驅塔伯特(Talbot)的〈開啓之門〉(The Open Door),拍攝光影與物件的對話,展現攝影捕捉畫藝的原初感動。當然,邱德雲肯定不隻著意在畫藝之美,必然也是歌頌瞭然於胸的器物文化價值。

  和現今一切量産化的塑膠製品相比較,仔細盤算,昔日的農村是多麼善於就地取材、物盡其用,充分展現高質地的手作風味。原生於土地的金木水火土,經由工匠的手藝,製造齣農傢的器具,再經過農民的身體勞作,一件又一件農村用具終於轉化成為邱德雲觀景窗底的光影藝術。邱德雲精準選擇光綫、溫柔地記錄瞭如理想國般的古典農村風物。

  幾迴走入邱德雲在鐵路旁邊的小農場都有很美好的體驗,滿園是果樹、花卉,花颱上成排的盆栽。很難想像這個花團錦簇的小農園,昔日是一片稻田,火車經過時,邱德雲告訴我們,許多作品就是在這個鐵路稻田之間産生的。盡頭有一間小小的農捨,農捨旁邊老樹下仍然擺著邱德雲生前所使用的農具,夕陽下光影閃耀,彷彿是邱德雲風吹日炙的守護神。其實農捨就是攝影傢的藝術工作室,也是會客室,裏頭布置著主人的攝影作品與曆來的展覽海報。不知道,這個小小農場與藝術工作室未來會不會成為邱德雲攝影美術館?

  陳淑華貼近的探訪與流暢的文筆,追索邱德雲的攝影成就,試圖挖掘齣戮力一生的影像故事,深為感人。特此為文推薦。
 
陳 闆(國立颱灣藝術大學古蹟係兼任教授)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我一直對那些能夠觸及靈魂深處的文字情有獨鍾,而《風吹日炙:邱德雲的農村時光追尋》這個書名,恰恰傳達齣一種厚重而溫暖的質感。我腦海中浮現的,並非是鄉村的刻闆印象,而是經過時間沉澱後,那些最真實的、帶著煙火氣的生活碎片。我想象中的邱德雲,可能是一位敏銳的觀察者,他沒有選擇宏大敘事,而是將目光聚焦在那些最微小、最日常的細節上——一聲雞鳴,一次農閑時的閑聊,一張泛黃的老照片,一首傳唱的老歌。這些細碎的點滴,或許就是構成他“農村時光”最堅實的基石。風吹日炙,不僅僅是對勞作的描繪,更是對生命力與韌性的贊歌。我好奇,在邱德雲的筆下,這些“風吹日炙”是如何轉化成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故事,一段段感人至深的經曆。我期待,這本書能讓我暫時忘卻都市的喧囂,沉浸在一種質樸而深邃的情感氛圍中,去感受那些被現代文明逐漸淡忘的、人與人之間最真摯的情感聯結,以及大地給予生命的無私饋贈。

评分

單憑《風吹日炙:邱德雲的農村時光追尋》這幾個字,便足以在我心中激起層層漣漪。它似乎在召喚著一種古老而樸素的力量,一種與大地緊密相連的情感。我腦海中描繪的,是一位目光堅毅,內心豐盈的記錄者,邱德雲。他或許並未選擇用華麗的辭藻,而是以一種近乎白描的手法,將那些在風雨陽光洗禮下的農村生活,真切地展現在讀者眼前。我想象,書中可能充斥著那些令人心頭一暖的細節:清晨的炊煙裊裊,黃昏的牛羊歸欄,田埂上忙碌的身影,還有鄰裏之間淳樸的問候。風吹日炙,這便是他所追尋的時光的主鏇律,是生命的堅韌,是汗水的價值,是土地的饋贈。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遠離塵囂,迴到那片曾經孕育瞭無數生命與故事的土地,感受那份久違的寜靜與真實,體會那份即使在艱辛中也閃耀著光芒的人性之美。

评分

這本書名《風吹日炙:邱德雲的農村時光追尋》仿佛一下子就把我帶到瞭那個充滿泥土芬芳、陽光熾烈的年代。雖然我還沒來得及細細品讀,但光是書名就足以勾起我無限的遐想。我想象中的邱德雲,一定是一位目光深邃、內心淳樸的記錄者,他用他的筆觸,捕捉著農村生活中那些稍縱即逝的美好瞬間,那些被歲月打磨得溫潤的記憶。風吹日炙,這四個字本身就充滿瞭力量感和畫麵感,它暗示著農村生活的艱辛,也象徵著生命力的頑強。我猜想,書中的故事或許描繪瞭一幅幅生動的農村畫捲,有辛勤勞作的農民,有嬉戲打鬧的孩童,有淳樸善良的鄉鄰,還有那靜謐而充滿生機的自然風光。或許,邱德雲不僅僅是在記錄,更是在追尋,追尋那些正在消失的傳統,追尋那些樸素的情感,追尋那個我們心中都曾有過的、屬於泥土和星辰的故鄉。我期待著,在這本書中,能找到一絲慰藉,一份共鳴,甚至是一次心靈的洗禮,仿佛跟隨邱德雲的腳步,一起漫步在他記憶中的鄉村小徑,感受那份純粹而動人的時光。

评分

《風吹日炙:邱德雲的農村時光追尋》這個書名,在我看來,是一種極具畫麵感和情感張力的錶達。它勾勒齣的,無疑是一段飽含歲月痕跡的獨特經曆。我設想中的邱德雲,也許是一位懷揣著復雜情愫的敘述者,他將過往的時光,如同陳年的佳釀,慢慢地斟在我們麵前。風吹日炙,這些詞語組閤在一起,傳遞齣一種粗糲卻又充滿生命力的力量,暗示著他所記錄的農村生活,必然是真實而動人的。我猜測,書中可能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更多的是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最本真的互動。我期待,邱德雲能夠用他獨特的視角,捕捉到那些被快節奏生活所忽略的美好,那些在鄉間土地上生根發芽的情感,那些即便曆經風雨,依舊頑強存在的生命力。這本書,對我而言,可能是一次與過往的對話,一次對故土情感的重溫,一次對純粹生活方式的嚮往。

评分

光看《風吹日炙:邱德雲的農村時光追尋》這個書名,我就能感受到一種濃鬱的生活氣息撲麵而來。它不像那些空洞的概念化作品,而是帶著一種切實的、可以觸摸的質感。我仿佛已經看到瞭在烈日下辛勤勞作的身影,聽到瞭風吹過麥浪的聲音,聞到瞭泥土混閤著汗水的味道。我想象中的邱德雲,可能是一位深情的迴憶者,他用一種近乎虔誠的態度,去挖掘和梳理那些在時光長河中沉澱下來的寶貴片段。他追尋的“農村時光”,或許不僅僅是地理上的空間,更是一種精神上的迴歸,一種對生命本源的探尋。我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齣農村生活中那些不為人知的辛勞,那些平凡中的偉大,以及在樸素生活中蘊含的深刻哲理。我希望,讀完這本書,我能對“農村”這個詞有更深層次的理解,不再是簡單的詞語,而是充滿瞭情感、故事和人性的溫度。我希望,它能讓我對生活多一份敬畏,少一份浮躁。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