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这本书的全部内容主要是在驳斥三本反核书籍。为什么要花这许多力气来驳斥这三本书?这三本书有什么特别?
今日台湾的能源政策极端错误,将陷国家及人民于极为危险的情境。能源政策的错误不只核能一端,但核能是整体能源政策极重要的一环。核能政策的一错再错甚至三错(核电不延役,核四公投、核四封存)说白了是骑驴政府「顺应民意,见风转舵」的表现。
但何以社会上反核民意如此强大?此实应「归功」于三十年来反核运动的成功。反核运动最成功的一点是成功影响舆论。三十年来错误反核言论充斥,不用说是一般民众,就是政府官员、民意代表、学者专家也一律被错误言论所洗脑。能源/核能相关知识涵盖极广,非能源专业人士难以窥其全貌,对涉及核能议题的新闻报导或相关书籍无法分辨其正误,极易受错误反核言论误导。去年美国有一本畅销书,书名为Signal & Noise(讯号与噪音),重点在于讨论在资讯氾滥的今日,如何分辨正确的资讯及
错误的噪音。在资讯爆炸的时代,这是极为重要但极为困难的议题,无怪乎该书成了畅销书。三十年来充满错误的反核书籍充斥坊间,但福岛危机后,此一现象变本加厉。社会上错误的噪音与正确的资讯相较,有压倒性的态势。日夜浸淫于大量错误资讯,又无能力分辨的全国上下,不反核者几希矣。
市面上反核书籍充栋,当然不可能全部指正。本书驳斥的三本书籍均有其代表性。第一本是彭明辉教授所着的《有核不可─拥/反核的33 个理由》。彭教授为清华大学工程教授,又是报章杂志专栏作家,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声望和影响力。其所着《有核不可》一书也是市面上反核书中「最有学问」的一本。书中资讯丰富,旁征博引。顶着着名大学工程教授光环所着貌似严谨的该书,极易「震撼」一般读者,甚至有一锤定言之势。但彭教对能源到底外行,貌似严谨的该书是从头错到尾,即使看来极有学问的该书也遭全面驳斥,其他资料贫乏,立论薄弱的反核书籍更不足论。
本书全面驳斥的第二本书为刘黎儿女士所着《台湾必须废核的十个理由》。刘女士学术地位,工程知识,当然不能与彭教授相提并论。但刘女士是国内反核大将,指标人物。刘女士反核书籍不是只出版了这一本,三年来刘女士竟出了四本反核书籍。反核几乎被刘女士当「产业」来经营,影响无数民众。刘女士有何特殊?为何如此受读者青睐?从某个角度而言,刘女士是「战地记者」,长居日本,对福岛事故后的日本以俨然有第一手资讯的姿态撰写专栏,与国内一般反核作者相较自有其优势。但刘女士的最大弱点就是毫无工程及科学背景,毫无分辨核能资讯的能力,亦疏于请教专业人士,只能如鹦鹉般的转述日本错误反核资讯。将刘女士《台湾必须废核的十个理由》一书全面驳斥可看出其相关知识薄弱。同样错误重复于四本书,驳一本书等于驳四本书,投资报酬率颇高。
第三本遭全面驳斥的是绿色公民行动联盟(绿盟)所编着的《核四真实成本与能源方案报告》一书。绿盟为国内重量级反核团体,该书印刷精美,资料丰富,是集多人之力而以重量级反核团体挂名出版书籍,可说是国内反核人士集思广益共同创作的反核书籍,自有其不同份量。但可叹的是该书立论薄弱,不堪一击。一般读者也可看出所谓「集体创作」反核书籍之水平也竟是如此不堪。
如前述,市面上反核书籍汗牛充栋,但本书所驳斥的三本书均有其代表性。如果如此具代表性的三本书籍,经仔细推敲都是后头错到尾,其余反核书籍更不足论矣。出版本书的目的是要让社会大众了解,三十年来大家所接受的反核资讯实为「噪音」。依噪音所凝聚的民意及形成的错误政策都是建立在流砂上的共识,极为危险。全世界都有反核言论,但如台湾般如此谎话连篇、肆无忌惮的实为罕见,不予以迎头痛击,无以震醒社会。
本书作者非仅本人一人,除摘录台电澄清资料外,许多文章作者都以谦虚态度不拟具名,但均为着名网站「核能流言终结者」成员,故本书作者由本人及「终结者」共同具名。「核能流言终结者」网站是一群有知识,有胆识又有责任感的年轻人为维护科学真理,端正社会风气而组成,个人极为敬佩。这些年轻人也正是台湾未来的希望,社会的栋樑,个人能与其共同具名出书实感荣幸。希望读者在读完本书后举一反三,看穿反核书借的虚假面面,转为支持对台湾极为重要的核能发电。
陈立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