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以前大多数人称「盲人」为「瞎子」,是一种极不友善的称唿。想当然耳,以前的人文化水平、生活水准不高,一般称唿「瞎子」也就不太计较。现在的称唿就文雅多了,几乎都称「视障」,表示视力有障碍的人,更文雅和幽默的就叫我们这群人是「眼睛失去自由」的人。
不管怎么称唿,「盲」这个中国字,本身就很有形义上的清楚表达:「目」是指眼睛,「亡」代表「失去」或「死亡」,就这么一个字,代表了眼睛已经失去了它的功能,是看不见的…。
一个人到了眼睛看不见,不是仅用「痛苦」两个字就可以形容的,因为一切的「衣、食、住、行」都陷入在漆黑中,那是非常恐怖的;无法以言词来形容的。不信?您就试试看,将您的双眼用黑布蒙着,做一些简单的例行生活,例如:试着走到厕所方便一下、换件衣服…之类的,您将发现,平常那么「漠不关心」、「漫不经心」的小事您居然做不来?!是否该考虑以后要对自己的眼睛好一点,多照顾一点呢?
台湾有视力问题的同胞,包括严重近视、无法矫正或先天性弱视、全盲,或因疾病、意外的全盲者,据台湾卫生署九十二(西元2003)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包括近视及屈光问题的人数有一百七十万人之多;高度近视将导致飞蚊症,严重引发视网膜剥离……。此外WHO资料中指出2002年全球有一亿八千万的视障人口,全盲者佔了四千五百万,预估将于2020年时将倍数增加;这些人包括我自己,不仅可能造成家人的累赘,也是社福单位支出的大额开销,无可避免的各类身残,有因一时疏忽,有因遗传;事实已经造成,如何避免,以及如何借由社会各界力量,让这些人纵然不能活的自在,至少给他们机会,学得一技之长,学以致用,有最起码的生活技能才对,不是吗?
政府对一些环保观念做的不够好,这是环保团体常批评的事,这些环保人士所做的各项报告里,几乎只提到环境保护、爱护动物、生态平衡、爱狗爱猫、爱动物的诉求,就连原住民同胞所受到的帮助都比残障同胞更多。真叫人沮丧,新闻媒体报导猫、狗受遗弃的惨状,比残障同胞所面临的困境还更悲惨,这真的是一个很畸形的环境与现象;社福经费的减少,军购的大量增加,政客每次的选举,不是老年年金提高就是老农津贴大放送,或原住民的福利增加,怎不见全国身残同胞的福利如何提昇!?这是不正常人正常,还是正常的人不正常了?
这不是偏激的说法,台湾有太多处在阴暗角落的同胞需要被照顾,需要被用心、需要被关心;有一些大的财团和慈善机构,却为浮显其「沽名钓誉」往国外送金的举动,难道他们不知道「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隔壁」吗?在您的四周,应也会有真正需要您帮助的人,当您捐钱给「大」机构时,请看看您的周围,有没有现就迫切需要您帮助的同胞,让他得以延续他的生命?
会写下这些,就是有股莫名的力量在背后支持我,安慰我、鼓励我,不管是友情、亲情,各方面的感受中,就是有股冲动,非把这「钟声再响,我在慕光的日子」完成不可的使命感驱使下,「断断续续」以回忆及日记形式来完成它。也借此对「慕光」盲人重建中心及众多支持者回报、感恩;那么多为我们默默付出的义工,不计名利,您们是我们生命中的「贵人」,让我们可以「重生」,更让我活得有「尊严」与信心,我们将秉持您们给我的爱,延续下去,直到永远……。
笔者:曾庆昌
余胜唐序 国父说:聪明才智越大者,当服千万人之务,造千万人之福;聪明才智略小者,当服百十人之务,造百十人之福;至于全无能力者,当服一人之务,造一人之福。
生命的意义及价值,不在于活多少岁月,而在于对人社会有多大的光明面及贡献。
此书中之「传说中的大林老师」这一篇,这位大林老师本身是身心残障人士,其一生经历坎坷,受尽了折磨,忍耐过痛苦,流淌过热泪,尝过失败的辛酸,以其身心障碍的角色,散发出自生命的光和热,照亮并温暖周遭黯淡的灵魂,启发了生命的意义价值,这是传说中的大林老师对生命光度及亮度的价值意义。
宿命论者,总认为人一生的吉凶祸福乃前生註定,不是人力所能改变,也就听天由命。大林老师以自己的生命散发出他生命的光和热,乃其对生命务本之道的精神,真正创造了生命奇蹟。
人生在世的生命过程,各有不同的遭遇,有幸有不幸,若人人本着大林老师对生命务本之道的光辉创造、昇华了对生命的意义「求真、求善、求美」的努力奋斗,必能创造生活与生命的深度与宽度。
这是一种生命意义的启发,本书赚了我不少眼泪,启发了我对生命价值的良知务本之道,这是一本好书,我真诚的推荐给大家。
钟声再响见光明
声誉卓着书不尽
再生振臂展雄风
响亮群伦善美真
我辈维扬成大器
在心务实力创新
慕德向化方国行
光前裕后显门庭
的确贤才倍推崇
日增月盛集大成
子孝孙贤登龙门
奇门地理学社:余胜唐
周乐齐医师序 很感谢庆昌大哥给我这个学习的机会,当了十几年的眼科医师,一切所思所为,都着重在如何帮助病人预防、控制及治疗眼疾。虽然现今医学进步,仍有无法痊癒的疾病。一旦治疗无效,不管病因是遗传或环境,病程是先天或后天,病人是少或老,结果是失明或视弱;这不仅带给病人失望和无助,也代表我们的过失和无能。剩下能做的,除了介绍一些辅助器具,帮忙申请残障证明,就只有给他们对未来新科技的资讯和期望。相信这是所有医师最感挫折也最不愿面对的一刻。
庆昌大哥初次来门诊时,经检查发现患有色素性视网膜失养病,合併早发性白内障,当我为他解释病情演进并告知未来需要手术治疗时,就觉得他很开朗直爽,不过因为这是一种会遗传的疾病,可以感觉到他除了关切未来生涯的变化,更担心子女的健康。在顺利完成白内障手术后虽然改善中心视力,却仍然避免不了视野日趋窄缩的事实。有一天大嫂跟我说他去慕光上课了,我心中好奇:他坐得住吗?
这本书就是真实记录了他和许多病友在慕光盲人重建中心里许多师长的教导下如何互相扶助,克服种种身心困难,学习成功而开创新生的故事。除了对他们师生致上最高的敬意与赞叹之外,对我来说,更有一层救赎的意义。我们在养成教育中,追求的是成功和进步,欠缺如何面对失败而再起的勇气和智慧,于是不自觉地逃避或认为那是社会工作者的任务。我几乎不敢问我的几近全盲的病人:这些年是如何熬过来的,更不敢问他们对未来还有什么样的想像,只怕触痛彼此脆弱伤感的心,直到这一刻,我心中有了一个典范。
衷心盼望大家能珍惜健康!衷心盼望大家能勇敢睿智面对横逆!衷心盼望大家能互相扶持!衷心盼望大家能设身处地推己及人!
周乐齐
註:毕业学历:国立阳明大学医院系
现任:玉里荣民医院眼科主治医师
黄荣峰序 蜂蜜虽然甘甜,但感情比蜂蜜更甜,能清热解毒的黄莲苦,但和他们分离更苦….。虽是陈腔烂调,但却能贴切反映我此刻忐忑不安的心情。
一杯三十八度的高梁酒,一包普通到不行的蓝星牌香烟,我和这位「亦父亦友」的同类是这样开始认识的「陌生的师长同学」只有他在我进「中心」的第一天(那时的心情与其说是学习谋生的中心,不如说是限制行动的牢竉),给我一份像天使在唱歌的热情且温暖的问候!
他头发泛白,说话声音浑厚,年近半百的他身高、身材都不输我,和他找到的相似点是领有相同「障别」的护照(眼睛都不行,用白话来说就是虾仔),听他说话知道他有客家血统。
万万想不到我跟一个能当我爸爸的长者当同学,从说服自己接受这种环境到现在即将离别,庆幸我能认识这位「奇爸」,时间只有短短的九个月,也许是因为他年纪「稍长」,他对我们的付出是不求回报的,像哺育婴儿般一点一滴传授技巧给我,说句正格的不熟识的我们,他没有义务花费心力在我们身上,这就是我称唿他为「老大」的原因之一!
我的老大,年纪适逢青春年少时就遭遇丧父的打击,(他常以此事勉励我们至少还有父亲的呵护)跟着母亲过着我们想不到的艰苦生活,老大很感性的在中心庆祝母亲节的课堂上,狮子座的刚强个性完全失灵,泪洒教室。
我的老大很执着,出社会时的他为了同业的工作保障,不惜发动花莲县市所有的砂石车包围县政府,为的只是运输业的生存权益。
我的老大很洒脱,有钱的时候一天近几佰万的进出,到后来为了兄弟朋友背书负债几仟万,放弃兴建安养院的一生梦想。老大很坚持,他的身体能撑下去几年,甚至几个月他自己都没把握,拚命的只想把”钟声再响”这本书完成。
但老大很幸运,他有一位人人称羡的妻子、孝顺的儿女和一位拥有几十本着作博士的「麻吉」朋友,或许是上天弥补他吧!他的经济不是很富有,但他的精神理念一直支持他到现在。
少了他,「慕光」就少了一份「不安定」,我从来不知「不安定」也会是一种幸福,他会为了同学福利做应有的争取,同学间少了他就没有一个领导人统合所有意见!
他年纪大了,神经有点大条,常忘记自己上一分钟做了什么事,但所有的同学考试的成绩和未来工作的出路。却可以让他挂念好久好久!他的脾气严格说起来不算好,却可以让我们恣意的捉弄和开他玩笑;他环境不优渥但进了他家我可以茶来伸手、饭来张口,他就是这样的人。
我不知道这本着作何时会完成?虽然看过一些书,但第一次亲身体验到一个「盲人」用剩下不多的日子,用心察周遭的一切,写下的欢笑、泪水,用一公尺不到的视野,一字一字的表达!我问他预计这本书能卖多少?换到的答案是,多一个人了解「视障」,他的心意就有回报了。
他不是伟大,只是尝试「虾仔」从未做到的事,让一般人了解盲人、知道盲人在社会上也能独立谋生!
如今,高梁即将饮尽,菸草剩下灰烬,把种子撒落在文字中,都尽了所有心力,盼望所有读到”钟声再响”这本书的人,能灌溉书中的精神永续、流传。
加油了,我的老大─鲁肉 曾庆昌。
黄荣峰
释常谛序 佛门讲「因缘因果」,一切眼所见、耳所听、鼻所闻、舌所尝 、身所触、意所思,一切所呈现的都是「果报」。不论是「近因」,或是无量劫前种下的「远因」,当所有相关的「缘」积聚了,「果」就呈现了。当了解了因缘、因缘的关系,我们不但不会埋怨,甚而会更积极地在每一个当下「种善因」。
与秋芹菩萨在法鼓山圣严书院结缘,她是行大乘菩萨道的人,常常将佛法与人分享。日前将好同学同修—庆昌菩萨视觉逐渐退化及心情蜕变的记情文章,送到了我手中。连夜读完后,感动他以自己生命的故事激励受刑人,也动容于他对週遭的一切升起的感恩心。
电影peaceful warrior (深夜在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片中,一个各科成绩都拿A,从小在体操竞赛中次次领奖盃的柏克莱大学生丹尼米尔曼,在一次恣意超速的车祸后,受了重伤。经过身体的治疗、外界对他的回应、自己期待落后后,向心灵导师哭诉。就向导师回应说:「每一个事件的发生,都有其意义。」一般,庆昌菩萨虽然眼睛的视觉不在了,但是在重建院的日子,学习重新认识自己、认识生命的意义这个过程,也使重建院的同学对他深深地赞叹。生命重视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每一次与人的对谈、每一次按摩用手的接触,与更多人做生命的交流,彼此用生命的经验相砥砺,这是值得感恩的。
父母、师长的教导,使我们从小生活在「相对」的环境下,世间的一切彷如也只落在:对与错、黑与白、幸福不幸福等相对的观念禁锢中。甚至于,当自己生命遭受了困苦,也在与更苦的人相较下,有了庆幸与感恩的心。
但是,若能更进一步思考「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时,才会察觉,一世世不断地轮回与流转,只为了在当下的这一期生命中,善用每一个因缘好好学习,生命中经历的所有一切,都是协助成佛的增上缘。当万缘聚足时,即是生命圆满之时。这是一条「绝对」的路,一条永远不能再来一次的路,也是一条只有前进没有后退的路,一路走来,只有一个目标—「自我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释常谛 (出家法师)
苏菊珍序 用心读完「钟声再响—我在慕光的日子」一书,在书中转述您艰辛学习的过程,您非常的勇敢,人有健康才会有正念起,因为平时都无法控制自己,更何况健康亮起了红灯,您同修是菩萨,而您是大菩萨,这是法鼓山圣严师父在921地震受灾时所说:「受难家属是菩萨,罹难者是大菩萨。」您视力渐退所受的困难要不断去克服,所以说您也是大菩萨。
修德、修善,可改变命运,而您视力不佳,反而会来帮其他的患者,这就是慈悲的一面,您有一个好榜样,一般人才可以向您学习。多广结善缘,转恶为善,转恨为爱,这就是菩萨精神所在,一步一步做改变,去了解生命的价值在哪?只要有了正念,相信有更多的人生体悟,心灵环保也会更提昇,所谓「逆增上缘」,会帮助您有正向思考的理念。
「人」在过去生中所造的善业与恶业,这就是佛所说的『人生酬业』,不论善与恶,我们如果通通把它转成法缘,积德累功,做一个究竟的改善,而我们往往不了解生命意义为何?而生命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惩罚,只是一个会走动的肉而已,只要我们去实践,虽然不很完美,但一次一次透过失败,才能实践打破自己的面具,面具拿不掉,永远不能提昇自我,如同您书中提到和同学不断去透过学习,靠毅力一起克服前所未有的困难课程,这就是您可圈可点之处,不避讳而自然流露您与生俱来的个性。
圣严师父说:「对于自己一生的行为,不论是善是恶,都要感谢,因为那是历练的经验,应当无怨、无悔、无瞋、无傲,过去的已成过去,迎向光明未来,此时最为重要,只要运用您宝贵的生命走下去。」
虽然实质上您视力欠佳,可能看不到光明,但只要您的心是亮的、光明的,一样可以做得很棒喔!佛教主张,只要好好做人的奉献,最好修行,其他的该怎么,就怎样,一切顺其自然。
我们都忽略了平时要多祝福别人,同时也祝福自己,这些多次祈愿的深刻意义与情感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从祝福语的意念中充满快乐与法喜,相信您会有不同人生的体验。我常听师父开示,众生没智慧比瞎了眼更可怕,因为没有法身慧命,常会做出没智慧的事情,因为我们一念不觉,就会无明,无明来了,无法约束烦恼跟着来,经常都是烦恼在当家,不断恶性循环去了又来,来了又烦恼,所以不如意事碰到了,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这是圣严师父给我们的心五四运动,也是最好的心灵环保之一。
在2005年3月,家母往生,果建法师回俗家帮忙,对亲戚朋友和兄弟姊妹开示,法师说:不了解自己,要改变就不容易,心里要多练习柔软,旁人才能接受,智慧开人与人之间才会减少不愉快,不要去伤到别人,加以思索,思索一下,才不会又伤到别人,这就是修行,果建法师还说:「佛教是个人格的教育」,人格是什么?就是观念。心念、语言、行动都要善,那时你是快乐的,结善缘生活也是祥和的在多行善,不伤害众生,「恶」就会消溶,恶减少就是提昇了自我。
以上法语觉得法师开示很受用,在此愿与你分享共勉之!
平安吉祥!
苏菊珍
陈宜均序 手里捧着厚厚的一叠稿件,逐字逐句的解读那隐藏其中的更深一层的意念,让对「盲」一知半解的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普遍而言,一般人对「盲」的认识就是双目失明无法视物的弱势残障者,即使四肢健全,在生活上仍有着诸多不便:看不见,不能如常人这般看书写字;看不清,行走做事困难不易;看不到,工作上的竞争力减弱,更甚者只能倚靠政府补助勉强维持生计,亦或是自暴自弃的将自己投入更深的黑暗,终而走向死亡。
孰不知「盲」也是有分等级的,若不是看过了这篇文章,我想我也会同一般人有着错误的谬思,感谢上天给了我这个学习的机会,使我更清楚明白这些处于弱势的盲胞们并不如我们想像中的那般无助,他们纵使身残,立志向上的心境可不输给我们这些身体健全者,他们的勇气我们有目共睹,他们永不放弃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慕光」,仰慕光明,这是我对慕光的解释。对于眼前只见黑暗不见余光的身障者而言,光明无疑是可远观不可亵玩、可闻不可得的,而慕光正犹如黑夜中的一盏明灯,在视障者墨色的视野中带来光明,为他们照亮了道途,给他们指引方向,牵着他们勇敢的跨出步伐,不退缩的一步又是一步,慕光,这个名字之于一所盲人重建中心而言,真是再贴切不过的名字。
虽然我不曾体会过那种不见天日的感觉,但我对曾先生很是佩服。怎么说呢?先天性失明者我们暂且不谈,试想一下,惯于以目视物,有一天睁开眼却发现与闭者眼无异,张阖尽是无穷无尽的漆黑,除了恐惧,更多的是什么事都做不来的无力感,这对许多后天失明的人无疑是一大打击,失明绝不会是自愿的,然当面对这层瓶颈时,或许是视自己为累赘,轻易的放弃生命;又或者自暴自弃而毫无目的、心灰意冷的活着,将自己生活的重担全数交付于家人肩上,窝在家中当个安分守己的米虫等死…云云。如此消极的作法,除了给家人带来压力,也否定了自己存在的价值。眼盲做事确实不便,但不代表就是社会的累赘、家庭的负担,能够整顿心情重新出发,给自己和家人一个出路,对大家都好,而曾先生正是这样的人,如此也是我敬佩他的原因。
与光明为伍将近五十年的时间,却在一朝一夕之间,医生犹如宣判死刑的法官,语重心长的告知你此生后半辈子将与光亮无缘,这样的事实绝对令人无法接受。透过一行行文字的叙述,我得知曾先生也曾如同一般人那样,在绝望之余期待着奇蹟降临,更甚是失明一是都只是场梦,醒来后一切如常,彷彿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但他不同的地方在于,他接受、面对事实,并到慕光上课,为自己与家人的未来预留了后路,而非在家坐吃山空、食衣住行样样依赖发妻儿女,值得人敬佩。
与其待在原地等着别人来扶你,为何不动手试着自己站起?天助自助,求人不如求己,机会不会自己找上门,因此你必须自己去找机会。曾先生即是个例子,身体上的病痛并没有阻挡他的步伐,反而成为他与慕光邂逅的契机,也因此曾先生才会提笔写下他的切身经历,让我们这些身体健全者有幸拜读。
降临在别人身上的病痛意外,身为旁人的我们总是无法确切体会那种痛苦、那种绝望,有些人事不关己,依旧谈笑风生,有些人会跟着落泪、会同情、会尽其所能的捐款什么的,但这些都比不上切身经历过的,而政府的补助显然也不够周全,这些都是必须探讨的。
P.S. 这是一个国中三年级生写的文章吗?真是叫我感动万分,她那精辟的观察力、用心体会文章的文思,以及感同身受、悲天悯人的心胸,实让我惊为天人。
陈宜均
杨惠卿序 在一个昏睡的午后,刺耳的电话声那头传来一位女子 (我之好友) 热切且熟悉的话语,娓娓道来,诉说着她同学的先生不顺畅的遭遇,渐渐的,话语内容引起了我的兴趣,其中有关「视障」、「弱视」这个不太陌生的名词,似也切身,似也让我用了我不少个年头。
出生在花莲的一个小镇,小学五年级举家北迁,来到台北,父亲带我造访无数所谓的「名医」后,才恍然知悉视力改善的问题对我来说,可能是「无解」,短时间恐没啥办法可解决治癒。记得在当时,我没有难过,没有哀伤,就这样没有知觉的接受着这个讯息。
依着岁月流逝,在学习历程中,渐渐地;意识到视力不良带来的不便,曾经也因此流过泪,但流泪不曾使我的视力进步,也未见改善,然而,老天爷关了我一道门、却也为我开了一扇窗,也就是说,我有幅乐观的性格,这件事不曾让我难过太久,加上身边的人给了无限厚爱、关照,其实,这就够了,所以我没被困扰太久,老天爷为我开了一扇感恩的窗,使我用心且不用麻烦眼力的去体会大家的关爱。
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用心看人比用眼睛看人来的见效,表象是如此的不真实,将心比心、推心置腹,人与人相处方得愉快,圣严法师说过:「人的生命就是一种福报,若有健康的身体,且能有较长的人生,是很幸福的事。」、「佛看一切动物,都有佛性,人比其他类别的众生幸运得多,既已获得人生,便要好好的运用,不要当生命结束时,还不知人生是怎么一回事」。活在当下,在不完美的躯壳下,我们依然会过得很精彩。
我那热切且热心的朋友,要我为他的朋友写一篇短文,没有多问缘由就答应,但提起笔来,竟发现自己是如此的不擅,只能写写自己亲身经历,写着写着,觉得自己仍是被安排在幸福的那一群里。人的一生,总有不顺遂时,在顺境时,要惜福,在逆境时,不要轻易低头,试着改变环境,无法改变时,就改变心境,人随境转,境随心转,在浑噩的世界里,随时调整自己,还会有什么悲苦,娑婆世界,每个人皆为一个光明体,珍爱自己,用心看待每一事务,其实,这就够了。
杨惠卿
钟秋芹序 欢乐时光总是过得特别快,这两天有您们夫妻俩的相伴,台北的天空变得亮丽耀眼,空气里也飘着幸福的味道,因为有您们!
大哥,生命里总有很多的奇蹟发生,无论好与不好,只要我们秉持一颗接纳的心,相信有一天,它一定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哦!大哥您的视力受到影响,您并没有因此被打倒,您沉思写下篇篇动容文章,不论您写的是如何?抱怨、不平甚至发洩都好,但看到您和刘老师及汐止的一些好友侃侃而谈把酒言欢,这是最不容易做到的事,记得法国有位诗人雨果,他说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还宽阔的是天空,但比天空更宽阔的东西是人的胸怀,大哥您宽宏的胸襟,相信美丽的天空很快就会来临。
如果没有河床的沖刷,便没有钻石的璀璨,没有挫折的考验,就不会有不屈的人格及伟大的成就,大哥加油,您一定可以的!
信义和秋芹一家人期待您捎来陈宏感想喔!
愿 心安、平安
钟秋芹
前言 对一个已近48岁,眼睛才失去光明的我来说,心底的无奈与挣扎,犹如面对未来人生、家庭重担,那份惊恐、不知所措与深深的挫折感,宛如晴天霹雳,对于未知和逐渐来临的黑暗,直让人发疯、发狂;其实失去的并不是只有「视力」而已,有前半生打拼来的事业和未来的希望…..。
虽然妻子能体谅我将面临的混沌不明,但身为男人眼见妻子为家庭奔波,勤俭持家、锱铢必较的为了三个小孩的教育费和庞大的生活开支,不分假日,仅为业绩拼命,从不喊苦与抱怨,很难想像,她是怎么熬过的,可能坚韧的本性是女性特有的本质,但是,如果28年前我娶的不是她?!而是另外一个女人,她肯为我做这些吗?!想着想着,「好里加在」实在是一句好话,表示过去的选择是对的,同样的「早知道就怎样…」这句话是错的、后悔的,「好里加在」我娶了她,可是如今的我,而我只能坐在家中「无所事事」、「坐困愁城」,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内心的煎熬与无力感,每当夜深人静反覆不能成眠时,那种锥心之痛,面对黑暗的来临,真想以「死」来解脱一切,可是「死」真能解决一切问题吗?!
我虽无高堂要奉养(我16岁时丧父,47岁时丧母),但是,却还有三个子女需要爸爸,一位妻子需要丈夫,没有父亲的孩子,在人生的旅途上,虽不及母亲的重要与细心的呵护,自青少年已无父亲关爱的我,绝不想让我自己的子女,重蹈我的覆辙,可是现在的我能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