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捷运散步手帖(红线):从古老港埠到台北新地标,一窥【淡水—象山线】的街道风情与历史风华

台北捷运散步手帖(红线):从古老港埠到台北新地标,一窥【淡水—象山线】的街道风情与历史风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北
  • 捷运
  • 淡水象山线
  • 红线
  • 散步
  • 城市漫步
  • 历史
  • 文化
  • 台湾
  • 旅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1条捷运线x 16种散步路线x 92处古蹟景点x 50间特色店家……
水瓶子以「城市漫游者」的身分,游走街区风华、新城旧巷,
重新探索「新」(捷运)与「旧」(历史),追寻台北城的过去与未来。

  台北城的快速变化,有时已让我们失去了对过往时代的想像……

  象山站附近曾是日治时期军队驻扎地,战后则是四四兵工厂驻地。登上象山眺望远方,你能想像市民大道还没盖起来、台铁尚未地下化的时代吗?

  大安站出口后方的瑞安街,很久以前有个梦幻的名字「雾里薛圳」,原来是一条比瑠公圳还要早的水圳道,1736年才变成瑠公圳的支流之一。

  临近中山站的南京西路107巷、宁夏路一带,竟然是1893年刘铭传在台湾开辟的第一条南下铁路,附近还有大稻埕火车站,后来却不见了,为什么?

  剑潭山在日治时期被规划为台湾神社、后升级为台湾神宫,如今再也不见神社原貌,只有偌大的饭店与喧嚣的人车声。

  除了松山机场,1937年,日本人在淡水规划台湾第二座国际机场,而且还是一座水上机场,做为横滨飞往曼谷的中途站,后来因为珍珠港事件而停飞。

  台北城是一座拥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城市,捷运则是这座城市最新的交通工具。本书结合了「新」(捷运)与「旧」(历史)两种意涵与层次,由城市漫游者水瓶子带领读者搭乘捷运,用双脚实际探访从象山到淡水的16条私房散步路线,邀您一起来看见不一样的台北城。

本书特色

  私房严选:特别绘制【淡水—象山线】16条水瓶子独家散步路线图,搭着捷运就像进入一部时光机,窥探台北从清末建城至今一百多年的岁月印记。

  特别收录:整合1895年大稻埕铁道路线图、1897年台北古城手绘地图、1945-1974年台北市空照图。对照台北现今地图,观察台北城百年来的地形景观变化。

  惊喜企划:凭本书可享捷运红线附近24间特色店家提供的特别优惠!

名人推荐

  杨  烨  北投虹烨工作室文史工作者  热情推荐

  淡水线铁路时期,铁路扮演着通勤及货运的重要交通工具。随着捷运汰换登场,密集又方便使得沿线各站区域如放射线般,让人想一窥当地生活风景。以节能减碳大众运输搭配台北老地图来看台北文史,让人有如亲临当年时空,更细致地了解前人生活故事。

  在都市计画更新中,台北这个大城市不断地变换新面容,传统的城市肌理隐身其中。随着水瓶子散步后巷小弄,你会发现,人情味、传统生活况味,仍五味俱足、亲声细语地诉说日常的美好。

──杨烨/北投虹烨工作室文史工作者
《台北捷运散步手帖(红线):从古老港埠到台北新地标,一窥【淡水—象山线】的街道风情与历史风华》 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专注于台北捷运淡水信义线(红线)的站点指南或旅行攻略,而是聚焦于呈现一条贯穿台北都会核心地带、连接历史与现代的步行体验。我们旨在引导读者以一种更贴近土地、更深入观察的方式,去感受这条线路上所承载的城市脉络与生活气息。 城市脉络的深度探索: 红线,作为台北捷运系统中最为关键的一条线路,其站点串联起台北从早期开埠的港口风情到今日国际化都市的转变历程。本书避免了传统的景点罗列,而是侧重于挖掘每个站点周边环境的独特气质和历史层次。例如,当我们提及淡水站,关注的不仅仅是游客必到的老街,而是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逐渐被遗忘的港口记忆、渔村的日常肌理,以及其在不同时期作为交通枢纽的角色演变。我们试图捕捉的是,当昔日的船只不再停靠,如今的捷运系统如何赋予这片区域新的生命力和连接性。 从北端的淡水,一路向南,我们观察城市肌理如何从较为开阔的郊区景观,逐渐过渡到中段密集的商业与行政区域。这种空间上的变化,不仅仅是建筑风格的差异,更是社会功能、生活节奏乃至文化氛围的深刻转变。本书试图通过细致的文字描述和观察角度,让读者在步行的过程中,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这种“过渡”是如何发生的,以及每一个阶段的城市形态所反映出的时代特征。 街道风情的微观捕捉: 本书的精髓在于“散步”——一种慢下来的观察方式。我们强调的是在捷运站出口步行五到十分钟范围内的独特风貌。这不涉及对各大购物中心的详尽介绍,而是聚焦于那些容易被匆忙的旅人所忽略的细节: 巷弄间的时光切片: 深入那些隐藏在主要干道旁的小巷,记录那些保留了老式骑楼、传统铁窗花、或是手工艺小店的街景。这些地方往往是城市记忆的“活化石”,展现了台北市民真实的生活方式,而非被旅游业重塑的景观。 公共空间的叙事: 观察不同站点的公园、广场或街角的设计。这些公共空间如何被市民使用?它们的功能如何随着时间推移而改变?例如,某个广场可能曾经是集会之地,如今则成为现代办公楼间的休憩绿洲。书中的描述将聚焦于这些空间中发生的人与人、人与环境的互动。 地方语言与标识: 对沿线出现的特色招牌、地方性的俚语或独特的市场叫卖声进行细致的记录。这些“听觉”和“视觉”上的碎片,构成了构成一个街区独特“风情”的关键元素。 历史风华的深度对话: 红线所经过的区域,许多都是台北建城以来重要的历史节点。本书并非一本历史教科书,而是通过步行体验,将历史事件与当下的空间环境进行有趣的对话: 殖民地印记与现代重构: 在某些靠近市中心的站周边,我们可以看到日治时期留下的建筑风格,或是一些与早期市政建设相关的遗迹。本书不会简单地列出这些建筑,而是探讨它们在当代城市环境中如何被保留、改造或遗忘。例如,一座古老的公共建筑如何被现代玻璃幕墙的办公楼所包围,这种并置本身就是一种历史的张力。 商业中心的变迁: 探索不同时期商业中心的更迭。从早期的商业枢纽(如北投的温泉旅馆区,或某些老城区的传统市场),到中段以金融和百货业为主导的区域,再到信义区的全新CBD。我们探讨的是,是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因素促成了这些区域商业功能的转移和升级,以及这种转移对周边社区造成了哪些影响。 文化地标的沉淀: 探讨那些在红线上被赋予特殊文化意义的场所——无论是剧院、博物馆,还是某个具有特殊历史地位的学校。我们关注这些地标如何影响了周边社区的文化属性,以及它们如何与快速发展的现代都市生活共存。 超越“交通工具”的视角: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引导读者将台北捷运红线视为一条流动的、活生生的城市“河流”,而不是仅仅一个快速移动的工具。每一次“散步”都是一次对城市肌理的解构与重塑。我们鼓励读者放下地图上规划好的既定路线,选择一个出口,然后随意走进一条小巷,去倾听、去触摸、去感受这条连接着淡水河口与台北都会心脏的“生命线”所独有的韵律和故事。 本书提供的是一种观察城市的方法论,一种深入生活细节的视角,让读者能够从红线这条核心干线上,读懂台北这座城市深沉的历史底蕴与蓬勃的现代生命力。它是一份对步行者友好的邀请函,去发现隐藏在熟悉轨道之下的,那些鲜为人知却充满魅力的街道风情与历史回响。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水瓶子


  水瓶子是男人类水瓶星座,喜欢在无尽的深夜面对电脑萤幕,希望在有生之年完成拜访书写百大城市的容颜。

  迷上了无目的的城市散步,到世界各大城市留下足迹。走过一座桥,想像这条河流的身世,想要更了解背后的故事。喜欢逛美术馆,对一张画作背后的故事有浓厚求知的慾望,有更甚于八卦杂志的感知能力。沉溺于咖啡的香气与口感,享受各个咖啡馆的独特印象与美好时光。

  着有《我的书店时光》、《台北咖啡时光》、《台北小散步》、《台北咖啡印象》、《在城市的彼端,我站着》。

  部落格【水瓶子的城市旅行】trip.writers.idv.tw
  脸书【水瓶子粉丝团】www.facebook.com/writers.idv.tw

图书目录

1.象山站:象山步道与吴兴商圈
2.台北101/世贸站:台北101与巴别塔
3.大安站:安东街与瑠公圳隐没之地
4.东门站:永康街╳潮州街文创小店
5.中正纪念堂站:南海学园,真正的城南散步
6.台大医院站:考棚、明石町,今日南阳补习街
7.中山站:寻找刘铭传铁道遗迹
8.双连站:大稻埕,女性、音乐、跳舞、咖啡馆
9.民权西路站:美援时代,谁的中山北路
10.圆山站:圆山文化遗址,从垃圾堆到河口贸易
11.剑潭站:剑潭山,吵杂纷乱的山丘与消失的水潭
12.芝山站:芝山岩,一座城市多样性的秘密
13.唭哩岸站:唭哩岸老街,台北第一街
14.北投站:北投,一个区域、多样的族群遗迹
15.关渡站:郁永河裨海纪游,恐怖的关渡一游
16.淡水站:淡水,现代化设施,国际水上机场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淡水站:淡水,现代化设施,国际水上机场
 
大部分来淡水一游的游客,在没有老房子的老街买些小吃,边走边吃,到河边看看人头,或许搭乘渡轮到八里,或者看着夕阳西下,然后愉快地回家。1860年天津条约,淡水正式开港。除了西班牙人所建的红毛城和捷运站旁的英商嘉士洋行仓库,可能很少人知道淡水曾经被规划成国际机场。
 
水上机场与水上人家
 
这座水上机场是1937年日本在台湾规划的第二座国际机场(第一座是松山机场)。1930年,义大利人在此测试水上飞机,安全降落。1941年建设完成后,主要提供横滨飞曼谷长途航线的民航机在此中途加油。会规划成水上机场,跟淡水河中央有一个长型沙洲(浮线)有关,本来还计画规划成水陆双用的国际机场,因为沙洲刚好在河中央,可以做为陆上的机场跑道;而沙洲上放置测量风流设备,也可以做为飞机起降方向的参考。
 
建立一座机场需要众多飞航设施。这座机场在1941年开始使用后,因为珍珠港事件而停飞,1945年战后也曾经在日美协议下为「绿十字」飞行任务。根据当年水上飞机降落的照片,是在目前星巴克咖啡、马偕医生上岸处的石像位置,可以推知水上跑道很长。而目前指定为古蹟的部分仅存停机坪、牵引水上飞机上岸的熘滑台、几处防空洞等,在目前的淡水文化园区旁边。
 
淡水文化园区就是当年的英商嘉士洋行,是壳牌石油在台湾合作的公司。合作后设立炼油厂外销,仓库不但在淡水港旁,还有铁路直接连结到淡水站。二次大战期间,被日本政府强制征收;1944年被美军炸毁油库烧了三天,淡水人称为「火烧臭油栈」;而洋行内的建筑最早可以追溯到1870年代。一般人来淡水游玩,多半不会走到捷运站这头。走进这一区,看到壳牌的加油站,遥想1897年在这边储油买卖的石油公司,是怎样的荣景?
 
淡水在1860年开港,小小的山城沿着老街道盖满了红砖黑瓦做生意的房子,山上蜿蜒的老街跟目前的道路类似。后来着重基隆港的开发,淡水河上游又淤积不能通大船,也是因为这样的契机,让水上机场的规划在此实现。战后仓库的码头,自然成为一户户的水上人家。
 
看了许多淡水的老照片,会突然想起在威尼斯鱼市的场景,福佑宫前的市场不就是这样的景象?全台第一座灯塔在淡水,也是靠着香客的捐款;而小小的福佑宫还纪录了这段过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觉得,想要真正了解一个城市,最直观的方式就是去感受它的“脉搏”。而《台北捷运散步手帖(红线)》中的“淡水—象山线”,就像是台北跳动的一条重要动脉。从北端充满历史沉淀的淡水,一路南下,经过那些承载着城市记忆的老区域,最终抵达充满现代活力的信义区,这条线的变迁,本身就是一部台北的缩影。书名中的“街道风情”和“历史风华”更是深深吸引了我。我总觉得,一个城市最迷人的地方,往往藏在那些不显眼的小巷、街角的咖啡馆,或者那些静静矗立的老建筑里。这本书,似乎就是要把我们带离那些喧嚣的游客区,去发现隐藏在红线沿线,那些更加真实、更加有温度的故事。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非常细致的观察,比如某个老建筑的建筑风格,或是某个街区的生活方式,甚至是一些关于当地美食的独特见解。它不仅仅是一本介绍景点和路线的指南,更像是一本邀请你去“对话”这座城市的邀请函。

评分

我一直觉得,旅行的意义,在于沉浸。而《台北捷运散步手帖(红线)》似乎正是这样一本鼓励沉浸式体验的书。它把“淡水—象山线”这条线,变成了一条充满故事的“街道”。我个人是那种不喜欢被行程完全绑架的旅行者,更享受那种随遇而安的惊喜。这本书的定位,似乎正符合我的心意。“从古老港埠到台北新地标”,这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跨越,更是一种时间维度的穿梭。我想象着,在淡水河边,微风拂面,感受着海港的历史气息;然后搭乘红线,一路向南,体验着台北都市的脉搏,最终抵达象山,眺望整个城市的壮丽景色。书中提到的“一窥”,让我觉得它不是一股脑地把所有信息抛给你,而是留有余地,让你自己去探索,去发现。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非常具体、接地气的建议,比如推荐一家只有当地人才知道的小吃店,或者一个可以安静看书的咖啡馆,又或者是某个历史建筑背后不为人知的趣闻。让每一次下车,都成为一次充满意义的探索。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尤其是“散步手帖”这几个字,立刻让我感受到一种轻松、自由的氛围。我常常觉得,很多旅游书过于强调“必去景点”和“打卡路线”,反而失去了旅行应有的乐趣。但《台北捷运散步手帖(红线)》似乎提供了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从古老港埠到台北新地标”,这本身就描绘了一幅从历史到现代的画卷,而“淡水—象山线”这条主线,则像是一条脉络,串联起这一切。我特别好奇,书里是如何将“街道风情”和“历史风华”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是会介绍沿途的老街巷弄,记录下那些斑驳的墙壁和古老的牌匾吗?还是会讲述曾经在这里发生过的历史事件,或者介绍那些依然活跃在街头的传统手艺人?我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引导我,不仅仅是看到表面的风景,更能感受到这座城市深层的肌理。它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向导,但不是一个独裁的命令者,它会为你指明方向,但最终的发现,还需要你自己去体验。

评分

刚拿到这本《台北捷运散步手帖(红线)》,光是书名就让人充满期待!“从古老港埠到台北新地标”,这几个关键词直接点燃了我对淡水和象山线沿线的好奇心。我一直觉得,旅行中最迷人的部分,其实藏在那些不经意的小巷、老建筑的斑驳痕迹,以及当地人日复一日的生活节奏里。这本书显然抓住了这一点,它不是那种走马观花的景点介绍,而是希望我们能“一窥”街道风情和历史风华。我脑海里已经浮现出,在红线地铁里穿梭,仿佛穿越时空,从淡水河畔那充满海港气息的老街,一路走到充满现代都会感的信义区,这种对比一定非常有意思。我特别期待书里能分享一些鲜为人知的店家、隐藏在巷弄里的惊喜,或是关于那些老房子背后的故事。毕竟,很多时候,最动人的风景,往往是那些没有被过度开发的、充满生活气息的角落。这本书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慢旅行”指南,让我能用脚步去丈量台北的脉搏,去感受它从过去到现在,一点一滴沉淀下来的独特韵味。

评分

对于台北这座城市,我一直抱有一种特别的情感。它既有现代化的都市活力,又保留着一份难得的温情和历史的厚重。这本《台北捷运散步手帖(红线)》恰好捕捉到了这种矛盾而又和谐的特质。“淡水—象山线”,这条线跨越了从北到南的巨大地理落差,也串联了截然不同的城市面貌。我最感兴趣的是它如何描绘“古老港埠”的魅力。淡水,那个曾经繁华的港口,承载了多少故事?书里会不会带我们走进那些充满异国情调的洋行遗址,或者在老街上寻找一份地道的阿给?而到了“台北新地标”象山线,又会是怎样的景象?高耸的摩天大楼、时尚的购物中心,但作者是如何在这些现代化的背景下,挖掘出它独特的“街道风情”和“历史风华”呢?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们在仰望101大楼的同时,也能发现它脚下那些被遗忘的角落,或是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故事。它不仅仅是一本旅游书,更像是一位老朋友,用温和而细致的笔触,引领我们去发现台北隐藏的秘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