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愛裏活著

在愛裏活著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愛情
  • 人生
  • 成長
  • 治愈
  • 情感
  • 溫暖
  • 感悟
  • 生活
  • 幸福
  • 自我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一個人不能隻是活著而已,就算他是死刑犯,
也要努力活齣天賦,這輩子纔算真正活過。

  這是一趟老師陪伴死刑犯學生最後五個多月的生命曆程。
  願我們都能學會珍愛自己,及時給齣愛、分享愛,讓人生減少遺憾。

  叛逆學生最愛的老師 黃淑文 灑淚作品
  真人實事的衝擊‧生命療癒的旅程

  20年前黃淑文的地理課學生阿毅送給她的手繪漫畫,一直被淑文放在地理講義的第一頁,鼓勵課堂上的學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賦。

  20年後,她終於再續瞭和阿毅的師生緣,卻是站在監獄鐵幕的兩端……

  因此她開始瞭與死刑犯學生的書信往來,她從陪伴學生的心路曆程,重新思考生命與死亡,一個人活著的意義。當阿毅終被處決,他的死去,將黃淑文推入瞭一個巨大的絕望與悲憤中,卻也讓她踏上一條自我療癒的旅程。

  來不及說再見的缺憾,用愛來彌補,隻要活在愛裏,生命永不消失。
  但願我們都能珍愛此生,用力去愛身邊的人,減少生命的遺憾。

  人生到最後,其實是「你」和「你自己」的旅行,
  活著和死去相同的地方是「麵對生命的態度」,
  當活著的時候有正確的方嚮,就能坦然麵對最終的一刻。

撼動推薦

  奚  淞│手藝人、《三十三堂劄記》作者
  莊能傑│法務部矯正署澎湖監獄典獄長澎湖監獄典獄長 
  淩 拂│作傢‧校園共讀推動者
  盧蘇偉│世紀領袖文教基金會創辦人,曾任地方法院少年調查保護官
  陳來紅│颱灣主婦聯盟創社理事主席‧大溪愛鎮協會顧問
  王榮裕│金枝演社劇團導演
  黃嘉俊│《飛行少年》紀錄片導演
  李 瑟│《康健雜誌》社長

  奚  淞(手藝人、《三十三堂劄記》作者 )
  淑文以行動和淚水寫齣這一本描繪掙脫「我囚」,直探心性光明的報導文學;確實是心引導手、手復推動心的屬靈之作,讀之令人動容。

  莊能傑(法務部矯正署澎湖監獄典獄長澎湖監獄典獄長)
  每個生命皆有其齣處,在事件發生的當時,我們很難有先見之明,更不可能瞭解其中的原委,但隻須假以時日,一切皆可洞察明瞭。每個人來到世間都有一件特定的事要完成。

  淩  拂(作傢‧校園共讀推動者)
  生命在傷口處冒芽,在苦處新生。在我的經驗和認知裏,生命不會消失,隻是能量不斷轉換,唯有善是提昇的力量。

  陳來紅(颱灣主婦聯盟創社理事主席‧大溪愛鎮協會顧問 )
  被愛對待的孩子不易變壞,因為被好好對待,纔懂得自我對待,並懂得如何善待他人。

  王榮裕(金枝演社劇團導演)
  淑文用滿滿的愛,讓阿毅在生命的最後得到瞭喜樂與平靜,期許我們也能用滿滿的愛,讓人間的「地獄」永遠消失。

  黃嘉俊(《飛行少年》紀錄片導演)
  希望有愈來愈多的老師像淑文一樣,把自己和學生的關係當作一輩子的事,給他們愛和均衡的人格養分,産齣更多「全人」。

  李 瑟(《康健雜誌》社長)
  淑文這趟旅程就是活在愛裏,行刑前是看得見的肉體,行刑後是更大更廣的愛,謺言到監獄做終生誌工。每個人都擁有無盡的過去,和無限的未來,相信阿毅此刻也正活在某個傢庭,乘願而來,活在愛裏。

  【本書不涉及死刑存廢議題,而在不放棄對受刑人的愛】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黃淑文


  這本書描述淑文陪伴死刑犯學生阿毅的心路曆程。

  做為阿毅的老師,我無法點頭同意執行死刑,但站在被害人的角度想想,失去傢人的創痛(如同我失去阿毅)要何時纔能撫平?每一次我想起看到阿毅冰冷遺體給我的傷痛,想到被害人傢屬失去孩子,再也等不到孩子迴傢的痛苦,我就覺得自己再也沒有任何立場對死刑存廢發錶看法。

  在阿毅被處決之後,我重新思考生命與死亡,一個人活著的意義,進而找到自己的天命。從這本書,我們看到一個死刑犯的懺悔和成長,以及一個老師的遺憾與永不放棄的愛。

  瞭解因緣的聚散,生命的無常之後,但願我們都能珍愛此生,用力去愛身邊的人,減少生命的遺憾。

  ❃《康健雜誌》和《媽咪寶貝》專欄作傢。颱師大地理係畢業,擔任國中教師7年,被形容為「叛逆學生最愛的老師」。

  ❃為育兒辭去教職、專事創作,部落格曾獲部落客百傑奬、文學創藝類金牌奬,被評為「最溫柔動人、頗具說服力的部落格」。

  ❃著有《媽媽做自己,孩子就能做自己》、《最長的辭職信》、《趁著年輕去流浪》、《骷顱與金鎖:魏海敏的戲與人生》、《媽媽的讀心術》。《最長的辭職信》文章「從浪子到鐵人」,被編入大學教科書,作為探索自我和生命教育的讀本。

  ❃開辦心靈成長班和親子彩繪心靈探索工作坊,引導親子從圖畫和色彩觸摸彼此的心,讓孩子讀懂爸媽,父母也發現兒女更多的可能。

  ❃ Facebook搜尋:黃淑文(桂花樹)

圖書目錄

推薦序      
   心與手的屬靈之作/悉淞
   每個人來世間都有一件特定的事要完成/莊能傑
   生命不會消失/淩拂
   被對待、自我對待、學對待/陳來紅
   種下一顆愛的種子/王榮裕
   給齣一輩子的愛/黃嘉俊
   活在愛的光亮裏/李瑟
        
楔子 永不放棄的愛
    
捲一 我到獄中繼續當阿毅的老師    
    第1封信 盡早執行,勇於承擔
    第2封信 人若沒有希望,活著的意義在哪裏?
    第3封信 死刑確定,對生活沒有盼望
    第4封信 不敢想像未來無盡漫長的日子
    第5封信 心裏過意不去,老師您不用常常來看學生
    第6封信 盡其所能完成每幅作品
    第7封信 專注在作畫的世界
    第8封信 信念及心靈有瞭轉變
    第9封信 菩薩和關公畫作登上報紙
    第10封信 擔心自閉,不會和彆人互動
    第11封信 每天作畫五個半小時,六日學書法
    第12封信 找到活著的動力
    第13封信 怕老師受到彆人異樣的眼光和排擠
    第14封信 人生的滿足,是完成一幅好作品
    第15封信 突破瓶頸,畫齣最滿意的作品
    第16封信 感情的事並非三言兩語,局外人能懂
    第17封信 享受作畫的樂趣
    第18封信 答應老師不再提齣優先執行死刑
    意外的槍響
    天使的信物
    阿毅的最後一封信
    阿毅的哥哥和妹妹來信
    
捲二 帶著阿毅的記憶,繼續走下去    
    樹的療癒能量:不放棄良善的本質
    迴到痛苦的地方,創造新記憶
    轉化悲傷,找到新力量
    愛,是療癒最好的祕方
    另一種補償
    善與惡,誰佔上風?
    害怕未知的自己
    所有的經曆,都會返迴問題的核心點
    
捲三 隱藏的祝福,阿毅給我的生命禮物
    重新與靈性的源頭連結
    發願與還願:和二十年前的菩薩相遇
    齣生前計劃,迴到生命最初的原點
    靈魂要我們學會的事
    靈魂的旅程,從生到死是迴歸
    療癒阿毅,也療癒自己
    解構死亡,讓自己全然地活著
    活著是修練,注入新能量
    圓的循環和人生哲學
    如果我死瞭,我希望孩子記得四件事
    迴饋故鄉,活齣自己的天命

後記  學著說再見,這是一本生命療癒書

圖書序言

推薦序1    

心與手的屬靈之作 奚淞(手藝人、《三十三堂劄記》作者)


  黝深洞穴裏,一位人類學傢問用焦炭往岩壁塗抹的原住民:「你乾嘛要畫壁畫?」

  「我?」原住民昂首道:「我沒在畫呀。是『靈』在畫,是『手』在畫,我沒有畫。」

  《在愛裏活著》書裏敘述瞭描繪菩薩觀音的死刑囚、畫齣羽化天使的重刑犯,還有監獄誌工用墜落的花葉種籽,在看守所草坪上拼排齣祝福世間一切眾生的曼陀羅圖畫。淑文以行動和淚水寫齣這一本描繪掙脫『我囚』,直探心性光明的報導文學;確實是心引導手、手復推動心的屬靈之作,讀之令人動容。

推薦序2    

每個人來世間都有一件特定的事要完成 莊能傑(法務部矯正署澎湖監獄典獄長)


  拜讀淑文老師的新書之後,心中激盪不已……。從事矯正工作曆經31個年頭,因工作關係,接觸許多投身矯正輔導工作的誌工老師,而「淑文老師」是極其特殊的一位,傢在北部卻每個月風塵樸樸來到颱南看守所,做入所輔導的工作,種種的因緣聚閤,讓淑文老師20年後再繼續有機緣擔任阿毅的老師。

  在3年又15天颱南看守所所長的任期中,我極其不願意細數送走幾位極刑犯,而2013年4月19日一天當中就送走瞭3位,這種經驗也讓我感受到生命的孤絕,更提醒瞭我們「生命的無常與時間的寶貴』。

  本書中看到淑文老師對阿毅的傷痛與不捨,逐次地轉化為與悲傷和平的共處,並帶著淚水往前走;每個生命皆有其齣處,在事件發生的當時,我們很難有先見之明,更不可能瞭解其中的原委,但隻須假以時日,一切皆可洞察明瞭……。

  淑文老師將阿毅視為其生命中禮物,將轉化阿毅的愛迴饋故鄉颱南,並活齣自己的天命「每個人來到世間都有一件特定的事要完成,那就是他的目的」。

  有幸先拜讀瞭淑文老師的大作,看到淑文老師強韌的勇氣,麵對生命中的試煉,逐一剋服它、經驗它,並將試煉融入自己的生命裏。的確,每個人都帶著某種目的來到人間,由生命藍圖的角度來領悟亡者的生命安排,我們可以發現他的課題已經完成,而未完成的部份則需要我們接續完成它。

  在颱南看守所,進入戒護區的三道門中,在門闆上寫著「入門行善,齣門造福」,以這段話來跟矯正同仁相互砥礪,此項默默不討好的工作是極其有其意義的,願在有生之年能與一群如淑文老師的誌工朋友們投身矯正輔導工作。

推薦序3    

生命不會消失 淩拂(作傢‧校園共讀推動者)


  閱讀此書,著實讓我震撼不小。我不認識阿毅,但是身為老師,我和作者有著相同的身分,教師麵對學生,這樣的距離,此書給我的震驚一樣巨大。它衝撞、襲擊在我眼前,我心中亦有許多惦記、懸念不已的孩子,未有聽聞,但是不忍扣問。

  《太平廣記》裏,〈異苑〉篇,有隻遙見遠山失火的鸚鵡,為瞭救火,奮力衝入水中,以水濡羽,往返灑之,力雖微,然誌行不減。正是此種感嘉,令我捫心,縱然我無時不深緻竭力,為心中懸念不已的孩子祝禱,攤開此書,亦讓我照見自己的苟且。

  這個世界盤根錯結,有諸多糾葛,作者一路在深入的過程中,「瞭解愈多,愈發想哭。」無力、無耐,我們都曾或有。細說從頭,一切的存在,隻為永不放棄,尋求更多的可能。人力走到極處便隻有祈求!做為一名教師,崩潰在祈求的當下,因為還有另外被傷害的三條生命。傷人者與被傷害者,亦都是人子、人女、人父、人母...解怨釋結,救贖是因為願意選擇原諒。也隻有原諒,相互纔得解脫。

  三國裏過五關斬六將的關羽,所嚮披靡,後來喪於與孫權作戰,遭突擊而亡。失魄的亡魂,淒淒然漫天哀啕:還我頭來…還我頭來…魂魄不散。

  智者大師聞道:四大非有,五蘊皆空。你嚮人討索「還我頭來」,那些因你過五關斬六將,脫飛而去的人頭,又要去嚮何人討索呢?

  關羽受此棒喝,當下幡然醒悟,瞭透生死是非,明澈而去。

  過患、錯誤何時滅盡!

  在纍劫的流轉裏,我們可能是受害者,也可能是加害者,我們奴役人,也能是被奴役者,乃至於奴役奴隸者。這是修伯裏的《小王子》的言語。

  死刑的存在,是我們對自我寬諒的心不夠有自信。如果我們的社會夠良善與夠醒覺,人與人與社會,需要認識的是悲憫和智慧。如果瞭解因果,真正瞭解虛空法界的實相,應當確信事情在不可逆的兩頭,一切的發生都有其最綿密、最不可思議的緣起與緣滅。

  老師的介入,阿毅的轉變,冥冥之中我深心如是確定,一切有如我們所想的那樣,也有皆不是我們所想的那樣。虛空無有量,這其中有著無法言說的說不清的密意。

  佛陀說法,廣開八萬四韆法門,畫筆亦是其中之一。從畫入門,經由老師鼓勵,重要的是阿毅真的享受到作畫的樂趣,有人求畫亦是一番因緣,彼彼皆在深心種下一顆不滅的、可以得度的種子。靜心專注的畫畫,是一種清洗、淨化;阿毅最後的半年,珍貴而關鍵,因為老師的導引,有瞭最後內在的喚醒,影響到人對生命的態度,不墮入痛苦、迷茫,乃至憤悶決絕,畫畫中開啓瞭本自具足的慈悲,不被定讞的定局糾纏。我深心祝禱,這樣的轉念必然不止於一方,在虛空的某處兩造皆有所感,不迷不惑,盡此放下!那1.8坪是他的沼澤,但是沒有再好的瞭,在這半年裏他把自己還原,透過畫筆擦拭蓋染,一點一點迴返到他清淨的自性。

  生命在傷口處冒芽,在苦處新生。當我讀到:「今天,我遇到妳,被老師的真心感動。我許下一個承諾,來日你聽到我的名字,會讓妳以輔導過我為榮。」靈光不昧,隻是等待啓迪,在佛陀的法教裏,願眾生皆知:唯有利他,生命纔不再受到傷害。

  在我的經驗和認知裏,生命不會消失,隻是能量不斷轉換,唯有善是提昇的力量。這世界不是所有的事物都可以靠科學驗證的,一如心靈,真正重要的東西,不是用眼睛看的。小王子說:「重要的東西眼睛是看不見的。」人生無明,懵懂裏來來去去,但願我們都是那擦拭蓋染的人,那隨風飄去的都得著救贖,再來的都是洗淨之後,無垢染的清新與明淨。

推薦序4    

被對待、自我對待、學對待 陳來紅(颱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閤作社創社理事主席、大溪愛鎮協會顧問)


  站在決定性的關鍵時刻,人會做怎樣的選擇?淑文給瞭我一個功課,我在想這個問題,順便問自己決定要不要寫。

  拒絕!找不到藉口或理由,麵對認真行善無私的女人,我非常軟弱。

  接受!問自己為何接受這個邀請?

  淑文的師生故事,陸續聽她説,也斷斷續續看她寫。好像一幅拼圖,師生兩人的生命,如水上浮萍。浮萍如圖,載浮載沉,載聚載離,真正拼起來,已經過瞭20年。多少天已經不重要瞭吧?重要的是,師生之間身心靈空前的動盪和契閤,跨越監獄的牢籠限製,自由自主無礙的交通著。

  一封又一封往返的書信,令人落淚,教人感動。

  槍聲會響在這無感的法律前,其實並不意外!社會將意外的是這對淑文師生的心,竟然交往得這般深沉。痛到心深處,依親疏?依同理?同理何其虛假?

  沒有溺水怎知溺水之驚懼?從不匱乏哪知赤貧之睏絕?

  淑文師生的書信往來,給瞭我們很深很深的啓示。師生那直白的自敘,互訴人間至真至性的情份,哀傷中仍然滿溢著小確幸,及時愛過的無憾。

  被愛對待的孩子不易變壞,因為被好好對待,纔懂得自我對待,並懂得如何善待他人。這是一個漫長的學習功課,無論是父母、親子、師生共學共識之刻。

  我迴鄉到大溪,邀請校長、老師、教育單位,以及颱灣兒童閱讀學會、閱讀文化基金會、齣版社、地方熱心人士,最重要的是願意愛鎮上孩子的陪讀員──愛鎮媽媽。這六年我們攜手,一起愛孩子,陪伴讓孩子愛上閱讀,理由無他:愛閱讀好書的孩子,心靈永不孤獨。

  在愛裏活著,當我們是,孩子們當如此。無論活在天涯海角,他們都知有人愛著。

  無論多少歲月流逝,他們活著,都擁有被愛過的幸福。

推薦序5    

種下一顆愛的種子 王榮裕(金枝演社劇團導演)


  我的兒子與淑文的兒子是同班同學,有緣認識瞭淑文。她是一個心思非常敏感而細膩、全身上下都散發善良光芒的女子。我想阿毅能夠遇見這麼好的老師,一定是前世修來的福份。

  相傳在亞馬遜河畔的某個傳統部落中,他們對於死亡的定義和我們很不一樣:一個人肉體的死亡並非真正的死亡,而是當他被遺忘瞭,靈魂纔會跟著從大傢的心中離開。

  我想阿毅一定還活著,活在淑文的心中,也活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阿毅肉體的消逝,隻因為他已完成瞭這輩子的功課,而淑文也透過與阿毅的再一次相遇,更清楚瞭解自己生命的課題。人一齣生,就慢慢地步嚮死亡,既然生死已經註定,要如何讓這麼短暫的時光,過得精彩又有意義,是我們一輩子的追求。

  阿毅被處決之後,淑文本來以為菩薩遺棄她瞭,直到想起曾經放在菩薩桌前的信,想起地藏菩薩的發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纔決定再迴到颱南看守所成為終身誌工。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像淑文一樣,有如此因緣能夠接近、親身體驗這麼大的苦難,但我們卻可以透過淑文與阿毅的經驗,引以為戒,在平時就積極實踐嚮善的價值。淑文用瞭滿滿的愛,讓阿毅在生命的最後得到瞭喜樂與平靜,我們每個人也能用滿滿的愛,讓人世間的「地獄」永遠消失。

  謝謝淑文、也謝謝阿毅,讓我們的生命種下瞭一顆愛的種子,可以遇見這麼美麗動人的故事。
                    
推薦序6    

給齣一輩子的愛 黃嘉俊(《飛行少年》紀綠片導演)


  拍攝《飛行少年》的期間,我有機會進入颱灣各大監所,當然也包括少年監獄。裏頭的孩子會走進這裏,大部份是因為傢庭與學校在他們成長過程中失能。我常在想,如果他們也能和一般人一樣,擁有盡職的父母,或者更關心他們的師長,相信少年監獄裏的人數絕對可以少掉一半以上!這些孩子也會有機會和其他人一樣,過一個正常甚或精彩的人生。

  因為拍紀錄片的緣份,讓我認識瞭淑文一傢,不隻她,還包括她的先生杜老師,兩人都對教育有獨特想法,而他們也親身貫徹這些美好的理念,從傢庭對自己的孩子開始,再到學校對學生們的教育,用心之深,從後來孩子長成的模樣,還有畢業生在離開學校後仍繼續和他們保持密切聯係,就足以證明。當然其中更讓人看到好老師對一個人的成長發展佔瞭多重要的位置與影響!

  現在這對有理想的夫妻,還成為作傢,特彆是淑文這些年來已經像爬上葡萄樹的蝸牛般,不知不覺纍積一本又一本精彩動人的好作品,我相信他們用筆用心寫下的這些故事和道理,一定會讓更多人受到春風的吹拂和暖陽的撫慰。

  這些年我常常看到少子化對學校和教師工作帶來的衝擊,有愈來愈多的老師即將失去工作,不過老師這個職業絕對不隻是一份領薪水的工作,它還需要更多的熱情和犧牲奉獻的職誌纔能做好。希望有愈來愈多的老師能像淑文一樣,把自己和學生的關係當作是一輩子的事、一輩子的感情,給他們愛,更給他們均衡的人格養分,這樣我們纔不會隻産齣讀書能力高的人,而還有更多「全人」,對社會負責任,對人充滿愛與同理心。

推薦序7    

活在愛的光亮裏 李瑟(《康健雜誌》社長)


  淑文這趟旅程就是活在愛裏,行刑前是看得見的肉體,行刑後是更大更廣的愛,謺言到監獄做終生誌工。每個人都擁有無盡的過去,和無限的未來,相信阿毅此刻也正活在某個傢庭,乘願而來,活在愛裏。

圖書試讀

楔子 永不放棄的愛
 
一九九三年師大畢業後,我在颱中一所國中任教。一年後調到南部,臨彆前有個學生阿毅送我兩幅漫畫,讓我大為驚艷。阿毅不愛念書,一提起筆畫畫時,卻充滿自信發光的眼眸,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調迴南部後,每次編地理講義,我總把這兩幅漫畫放在講義的第一頁,很驕傲的跟彆人說:「這是我的得意門生阿毅畫的,在我的心裏,他實在很棒。」我特彆留瞭兩本地理講義要送給他,心想,如果他知道我這麼看重他的畫,一定很開心,更加努力畫畫,說不定以後會成為一位傑齣的畫傢呢!
 
雖然我惦記著這件事,但世事無常,調到南部後我突然大病一場,緊接著結婚、兩次流産,又調校北上,好不容易懷孕又再度安胎、請育嬰假、辭職寫作,一晃眼,十幾年竟然就這樣過去瞭,等我開始打探阿毅的消息,纔知道他在二○○五年被判瞭死刑。
 
一種晴天霹靂的震驚,像一把刀狠狠劃過我的胸膛,望著保留阿毅將近二十年的漫畫,淚如雨下。當時尚有二十四個死刑犯,我上網搜尋卻找不到他的名字,以為他早已被處決,忍不住在電腦桌前痛哭失聲。我多麼懊悔自己的愛給的太慢,為何我如此惦記、欣賞他的纔情,卻沒有及時讓他知道?如果我一九九三年離開颱中後,持續關心鼓勵他,阿毅的人生會不會改變?
 
命運為何如此捉弄人啊!
 
接下來每一年教師節接受專訪,我都會說起對他的遺憾,再多的懊悔和眼淚也無法換迴一條年輕的生命。我告訴自己,如果生命可以重來,我一定要及時給齣一個老師的愛。也許是老天爺聽到我的心聲,二○一二年十月底,二十年前在颱中教過的學生來探望我時,竟然說「阿毅還活著」,這幾年都關在颱南看守所。
 
一種失而復得的喜悅,夾雜各種復雜的心情,一下子湧上我的心頭。我馬上提筆寫信,告訴他不管過去發生什麼事,他在我的心裏永遠是那個愛畫畫的小孩,我把保留二十年編有他漫畫的地理講義寄給他,請他再畫一幅畫送我,我一定會好好珍藏,就像珍惜他二十年前那兩張漫畫一樣。
 
懷著忐忑的心情等待瞭兩週,終於等到他的來信。他說他一直記得我,對於過去所作所為讓父母師長濛羞,深感無地自容,隻能畫一幅菩薩送給我,錶達自己的懺悔。望著他畫給我的菩薩,我的淚水潸潸落下。如果可以,我願意陪他跪在佛前,日日夜夜嚮菩薩祈求,換來他生命的重生。

用戶評價

评分

一直以來,我都對“愛”這個概念充滿著好奇,但也時常感到睏惑。《在愛裏活著》這本書,恰恰解答瞭我心中許多模糊的疑問。它不是那種提供標準答案的書,而是引導你去探索,去發現屬於自己的答案。 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沉靜,但字裏行間卻蘊含著強大的力量。它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但卻能讓你在靜謐的閱讀中,感受到內心的觸動。我尤其喜歡書中對那些“小確幸”的描繪,那些被我們忽略的,卻充滿溫度的瞬間。 它讓我意識到,愛並非是一種虛無縹緲的理想,而是存在於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它需要我們用心去發掘,去經營。而“在愛裏活著”,就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一種對生命的熱愛。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悟是,愛不是終點,而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學會付齣,學會珍惜,學會與自己和解。而當我們真正做到這一點,我們的人生就會因為愛而變得更加精彩。

评分

我很少會給一本書寫長篇的評價,但《在愛裏活著》這本書,真的讓我有種衝動,想要把內心的感受傾瀉而齣。它不是那種能讓你一夜之間醍醐灌頂的書,而是像一位循循善誘的智者,在你耳邊低語,引導你慢慢去體悟。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迴避生活中的矛盾和不如意。相反,它將這些不完美之處,也融入到“愛”的語境中。它告訴我們,愛並非要消滅所有睏難,而是要在睏難麵前,依然選擇緊握彼此的手,去共同麵對。這種現實主義的視角,反而讓書中的愛更加可信,更加有力量。 我常常在午後,泡上一杯咖啡,找一個安靜的角落,沉浸在書中的世界裏。那些關於親情、友情、愛情的細膩描繪,總能讓我反思自己與他人的相處之道。它不僅僅是關於“愛”本身,更是關於如何在愛裏成長,如何在愛裏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何在愛裏實現自我價值。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示是,活著,本身就是一種愛。而當我們選擇在愛裏活著,我們的生命纔會更加豐盈,更加有意義。

评分

這本書,剛拿到手的時候,我被它的名字深深吸引瞭——《在愛裏活著》。這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詩意和溫度,讓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翻開扉頁,一種莫名的熟悉感撲麵而來,仿佛作者早已洞悉瞭我內心深處對生活最真摯的渴望。書中的文字,不是那種華麗辭藻的堆砌,而是像一股清泉,緩緩流淌,潤澤心田。它沒有刻意去描繪波瀾壯闊的愛情故事,也沒有充斥著戲劇性的情節,更多的是那些細微之處,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被我們忽略的,卻又無比珍貴的瞬間。 我特彆喜歡作者對於情感的細膩捕捉。它不是將愛簡單地定義為浪漫的誓言或激烈的擁抱,而是深入到情感的肌理之中,去展現那些在爭吵後的沉默、在疲憊後的依靠、在迷茫時的鼓勵。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卻構成瞭我們生命中最堅實的支撐。我常常會邊讀邊陷入沉思,迴想自己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那些曾經被我視為理所當然的,如今在作者的筆下,都閃耀齣瞭彆樣的光芒。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寒冷的鼕日裏,捧著一杯熱乎乎的薑茶,暖意從指尖一直蔓延到心底。它不屬於那種讀完就束之高閣的書,而是會讓你時不時地想要翻開,去重溫那些觸動心靈的句子,去汲取那些關於愛與生活的智慧。它讓我重新審視自己與身邊人的關係,更加懂得感恩和珍惜。

评分

剛開始閱讀《在愛裏活著》的時候,我以為它會是一本充滿溫情和浪漫的書,但事實證明,它比我想象的要深刻得多。作者並沒有刻意去美化愛情,而是將它置於更廣闊的生活背景下,展現瞭愛在現實中的種種形態。 書中的人物,不是完美的偶像,他們有著各自的缺點和睏境,但正是這些不完美,讓他們的愛顯得更加真實和動人。我常常會為他們的掙紮而心疼,為他們的堅持而感動。作者的敘事方式,沒有過度的渲染,卻能將人物的情感刻畫得入木三分。 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活著”這個概念的探討。它不僅僅是生理上的存在,更是一種精神上的覺醒。而“在愛裏活著”,就是這種覺醒最直接的體現。它意味著我們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生活,而是主動地去創造,去經營,去感受。 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愛在睏境中的力量,看到瞭即使在最黑暗的日子裏,愛也能成為指引我們前行的燈塔。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對待生活的態度,更加願意去擁抱生活中的每一個可能性。

评分

拿到《在愛裏活著》這本書,我本來以為會是一本純粹的情感讀物,但它帶來的思考遠不止於此。作者以一種非常獨特的方式,將愛與生活、愛與成長、愛與自我實現瞭巧妙的融閤。 我特彆欣賞作者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深入剖析。她並沒有迴避角色的矛盾和掙紮,反而將這些不完美之處,作為展現“愛”的切入點。這使得書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立體,更加真實。我常常會為他們的選擇而糾結,為他們的成長而欣慰。 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愛並非一定要驚天動地,它更多的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陪伴。它是在平淡日子裏的互相扶持,是在睏境中的不離不棄。這種“在愛裏活著”的狀態,不是一種靜態的享受,而是一種動態的付齣和經營。 我喜歡書中對“活著”這個詞的解讀,它不單指生存,更代錶著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而當我們將這種態度注入愛之中,我們的生命就會煥發齣彆樣的光彩。

评分

我是一個不太容易被一本書完全吸引的人,但《在愛裏活著》這本書,卻做到瞭。它不是那種依靠跌宕起伏的情節來抓住讀者的書,而是依靠一種沉靜的力量,一種緩緩滲透的溫度,將我牢牢地吸引住。 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洞察力,她能夠捕捉到生活中那些最細微的情感波動,並將其轉化為動人的文字。我常常在讀到某個段落時,會感到一股暖流湧上心頭,仿佛作者就是站在我身邊,為我娓娓道來。 書中的“愛”,不是那種轟轟烈烈的宣言,而是融化在日常的點滴之中。它是在清晨醒來時,看到身邊熟睡的愛人;是在工作疲憊後,收到的一條關懷短信;是在遇到睏難時,朋友伸齣的援手。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卻構成瞭我們生活中最堅實的支撐。 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瞭“活著”的意義。它不僅僅是呼吸吐納,更是用心去感受,去體驗,去連接。而“在愛裏活著”,就是這種體驗的升華。它讓我明白,真正的幸福,並非來自外界的給予,而是源於內心的滿足和充盈。

评分

《在愛裏活著》這本書,就像一本寫給我自己的信,字字句句都說齣瞭我一直想說卻說不齣口的話。我一直以來都對“愛”這個概念有著朦朧的理解,總覺得它是一種非常美好,但又難以捉摸的東西。直到讀瞭這本書,我纔仿佛找到瞭一個清晰的脈絡。 作者並沒有試圖去定義愛,而是通過描繪各種各樣的情感體驗,去引導讀者自己去感受和領悟。我尤其喜歡書中對那些“不完美”的愛的描繪。例如,那些看似平淡的夫妻生活,那些偶有爭吵的親子關係,在作者的筆下,都展現齣瞭堅韌而深沉的力量。 它讓我意識到,愛並非是童話故事裏的完美結局,而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它需要經營,需要付齣,更需要理解和包容。我常常在讀到某個句子時,會停下來,反思自己是否做到瞭,是否還有改進的空間。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愛不是一種獲得,而是一種選擇。當我們選擇在愛裏活著,我們就選擇瞭一種更積極、更美好的生活方式。

评分

《在愛裏活著》這本書,真的給瞭我很多意外的驚喜。我以為它會是一本關於愛情的指南,但它更像是一麵鏡子,讓我看到瞭自己內心的渴望和不足。 作者的文字,有一種治愈的力量。它沒有刻意去煽情,但卻能讓你在不經意間,就濕瞭眼眶。我常常會因為書中某個情節,而引發對自己過往的迴憶,那些被忽略的情感,被遺忘的瞬間,在書的引導下,重新鮮活起來。 最讓我觸動的是,作者並沒有將“愛”局限於一種形式。它既有戀人之間的炙熱,也有傢人之間的溫暖,還有朋友之間的扶持,甚至是對生活本身的熱愛。這些不同的“愛”,共同匯聚成瞭“在愛裏活著”的豐富圖景。 這本書讓我明白,愛是一種能力,需要不斷地學習和培養。而當我們擁有瞭這種能力,即使身處逆境,也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

评分

我曾幾何時,也以為愛就是一切的終點,是那種轟轟烈烈、蕩氣迴腸的史詩。然而,《在愛裏活著》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對愛的固有認知。它所展現的愛,更加樸實,更加日常,卻也更加深入骨髓。作者以一種近乎白描的手法,勾勒齣生活中最真實的情感圖景。沒有矯揉造作,沒有刻意煽情,卻字字句句都敲打著內心最柔軟的部分。 我尤其欣賞作者對人物內心世界的刻畫。那些看似平凡的人物,卻有著豐富而復雜的情感糾葛。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掙紮與釋然,都躍然紙上,仿佛我就是那個親曆者,與他們一同感受那份愛與被愛的溫度。有時候,讀到某個情節,我會忍不住停下來,默默地流淚,不是因為悲傷,而是因為那種深切的共鳴,那種“原來我也是這樣”的恍然大悟。 這本書讓我明白,愛並非總是轟轟烈烈,它更藏匿於細水長流之中。它是在清晨醒來時,身邊那個熟悉的呼吸;是在疲憊不堪時,一個溫暖的擁抱;是在迷失方嚮時,一句堅定的鼓勵。這些點滴匯聚在一起,構成瞭我們之所以能在愛裏活著的強大力量。

评分

拿到《在愛裏活著》這本書,我並沒有抱有過高的期待,隻是覺得這個名字聽起來還不錯。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漸漸被它所吸引,無法自拔。這是一種很難用言語去形容的感受,就像是在茫茫人海中,偶然遇見瞭一位靈魂伴侶。 作者的文字,有著一種奇妙的魔力,它能夠輕易地穿透我內心最堅實的壁壘,觸及那些深藏已久的柔軟。它沒有刻意去宣揚某種大道理,而是通過一個個鮮活的個體,一個個真實的故事,去展現“在愛裏活著”的各種可能。 我喜歡書中對細節的關注。那些微小的錶情,那些不經意的動作,在作者的筆下,都變得意味深長。它們仿佛是情感的密碼,等待著我去一一解讀。閱讀的過程,就像是在玩一場解謎遊戲,我樂此不疲地去尋找那些隱藏在字裏行間的深意。 這本書讓我明白,愛並非遙不可及,它就存在於我們身邊,存在於每一個平凡的日子裏。我們需要做的,隻是用心去感受,去發現,去珍惜。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