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刃有餘:任安篆刻印跡(禮物套書)

遊刃有餘:任安篆刻印跡(禮物套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篆刻
  • 印章
  • 書法
  • 藝術
  • 設計
  • 文化
  • 傳統
  • 禮物
  • 任安
  • 收藏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莊子.養生主》

  即使堅硬如石,篆刻傢亦能以心神意念,從容不迫地在方寸之間雕刻齣圓潤流動、舒密細膩的一片天地:那是山川流水的靜謐,是母親哺育幼子的安好,也是君子剛正的氣魄。作者任安專研銅器、古文,並從事書法篆刻創作,日日與銅器、銘文、璽印、篆刻、漢字、書法為伍,久而久之,已然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暇時讀書有得,便欣然奏刀。本書為任安的治印集粹,集吉祥語、《詩經》、唐詩與古文,共分四個主題:

  【以受多福】說吉語印
  集祈福吉語、勵誌箴言,流露中國人深切又普遍的價值觀與生命觀。

  【穆如清風】詩經頌歌
  《詩經》擷英,歌頌有德長者與新婚夫婦。

  【閑情逸緻】詩文佳句
  集古文唐詩,幾許「閑情」偶發「逸緻」,都在在流瀉著印人與古人的對話。

  【惟吾德馨】陋室銘、愛蓮說
  集(唐)劉禹錫與(宋)周敦頤的代錶作,以道德彰顯陋室的「不陋」和蓮花的「齣淤泥而不染」。

本書特色

  *本書為古文字專傢、書法篆刻傢、故宮博物院研究員任安的篆刻作品集。
  *詩文佳句入印,是以另一種視角啓發讀者對詩文的想像。
  *書中各印均加附印說,陳述選字與布局之創作曆程,讀者可感受篆刻傢的匠心獨韻,領略漢字工藝之美。
  *篆刻小辭典,提供篆刻基本知識與概念。
  *禮物套書包含《以受多福》禮盒,內含「以受多福」印章(附印泥)、「諸事皆宜」紅包袋(三款共六個)、「遊刃有餘」紙膠帶、「福逸滿蓋」印譜,組閤成精美禮物套書,送贈親友就是一份最好的祝福。

  《以受多福》禮盒,內含:

  「以受多福」印章、印泥各乙個

  印章:「以受多福」印拓,材質為鬆木,完成尺寸為3.1cmX2.6cmX2.5cm
  印泥:紅色,尺寸為3.5cmX3.5cmX1cm

  「遊刃有餘」紙膠帶乙捲
  印有四種「遊刃有餘」印拓,尺寸為2cm寬X10m長。

  「諸事皆宜」紅包袋六個
  三款:「四方來賀」、「天作之閤」、「壽如金石」燙金印拓,每款兩個,共六個。尺寸為9cm寬X18cm長

  「福逸滿蓋」印譜乙張
  集書中133個印拓,尺寸為14cm寬X20cm長。
《翰墨丹青:中國傳統繪畫技法與賞析》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係統梳理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深度專著,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個全麵、立體且深入的認知框架,探討從筆墨基礎到意境營造的完整脈絡。全書內容涵蓋瞭中國畫的哲學根基、曆史演變、核心技法以及審美範疇,力求展現中國藝術思維的獨特性與博大精深。 第一章:筆墨之源——中國畫的哲學基礎與文脈溯源 本章深入探討中國畫區彆於西方繪畫的核心特徵,即“筆墨當隨時代”與“寫意”精神的哲學基礎。我們將追溯中國書畫同源的觀念,解析“氣韻生動”作為最高審美準則的內涵。重點剖析儒、釋、道思想對中國繪畫的影響,特彆是道傢崇尚自然、禪宗強調當下體悟如何在筆觸和構圖中體現為“不著一筆,盡得風流”。 曆史脈絡方麵,本章詳述瞭從魏晉的顧愷之到唐代的吳道子、閻立本,再到宋元時期的李唐、馬遠、夏圭,直至明清的“四王”及“四僧”,不同曆史階段的繪畫流派如何確立瞭山水、花鳥、人物三大畫科的基本範式與審美取嚮。尤其關注隋唐盛世對人物畫的規範化確立,以及宋代院體畫如何將技法推嚮高峰。 第二章:基礎功力——綫條、皴法與墨色的精微掌控 中國畫的錶達力量,首先體現在其對“綫”的運用上。本章細緻分解瞭中國畫十八描的運用範圍與特點,從剛勁有力的蘭葉描到柔美婉轉的鐵綫描,解析綫條如何承載物體的結構與神韻。 墨法是中國畫的靈魂。本章係統介紹瞭“墨分五色”的理論實踐,詳細闡述瞭“焦、濃、重、淡、清”五種墨色的調配技巧,以及如何在同一畫麵中實現墨色的層次變化。著重介紹“破墨法”與“積墨法”在錶現山石、樹木時的效果差異,以及如何通過控製水分,使墨色在宣紙上産生“潤、燥、飛白”等豐富肌理。 皴法作為塑造物象體量感和空間感的關鍵技術,本章將重點解析曆史上著名的皴法體係,如董源的披麻皴、範寬的雨點皴、李唐的斧劈皴等,並提供具體的習練步驟圖解,指導讀者如何通過皴擦點染,賦予山石以生命力與厚重感。 第三章:花鳥之韻——寫生與寫意的平衡藝術 花鳥畫是中國畫中錶現生命力的重要門類。本章分為工筆與寫意兩大體係進行闡述。 在工筆部分,聚焦於唐代以來對細節的極緻追求。詳述白描技法,如何通過精準的綫條勾勒齣花卉的骨骼與脈絡。隨後過渡到設色,介紹中國傳統礦物顔料的特性,如硃砂、石青、石綠的暈染技巧,以及如何通過罩染、提白等步驟,實現畫麵光影與質感的完美結閤。 在寫意部分,著重解析“寫”的內涵。探討如何用寥寥數筆,捕捉花鳥的瞬間動態與精神氣質。以寫竹為例,解析“一節一節畫不成,一節一節畫得完”的寫意心法,以及梅蘭竹菊“四君子”所蘊含的文人精神象徵。通過對徐渭、八大山人等大師作品的賞析,引導讀者理解寫意花鳥中“似與不似之間”的微妙境界。 第四章:山水意境——空間、結構與氣勢的構建 山水畫不僅是地理的再現,更是“可行、可望、可遊、可居”的精神傢園。本章緻力於解析中國山水畫的空間組織邏輯。 首先闡述“三遠法”——高遠、深遠、平遠——的運用,講解中國畫如何通過移步換景的方式,在二維平麵上創造齣多層次的縱深感。接著,深入探討構圖的奧秘,包括如何通過“計白當黑”的留白手法,處理虛實關係,營造空靈之境。 氣候與時間感的錶現是山水畫的又一難點。本章專門解析“晴、雨、煙、雪”四種氣候的繪畫錶現手法,例如如何用淡墨暈染錶現煙嵐的繚繞,如何用濃墨重彩錶現雨雪的厚重。並通過對巨碑式山水(如北宋範寬)與文人山水(如元代倪瓚)的對比,幫助讀者理解不同時代畫傢在錶現宇宙觀上的差異。 第五章:人物造型——寫實與傳神的融閤 中國人物畫的曆史源遠流長,本章聚焦於如何通過外在造型體現內在精神。 分析“顧影弄形”與“傳神寫照”的辯證關係。講解早期人物畫的造型特點,如周昉的豐腴與吳道子的飄逸。重點講解人物畫的骨法用筆,如何用綫勾勒人體結構,再輔以皴擦渲染體積感。 本章尤其強調“神態”的捕捉。通過對眼神、衣紋(特彆是曹衣齣水、吳帶當風的衣紋錶現)的深入分析,指導讀者如何在錶情和動態中注入人物的性格與情緒。同時,探討曆史題材繪畫中,如何通過服飾、道具的環境設置,準確傳達曆史場景與人物身份。 第六章:審美範疇與收藏鑒賞 收束全書,本章將視角轉嚮藝術的鑒賞層麵。解析中國畫的“雅”與“俗”的界定,探討“士氣”和“匠氣”的區彆。介紹中國畫常見的題跋、印章的文化意義,以及它們如何與畫麵內容形成相互補充、烘托意境的作用。 最後,提供基礎的裝裱知識與作品的保護常識,幫助讀者從欣賞者轉變為更具實踐經驗的藝術愛好者和收藏者,從而能更全麵、深入地理解和珍視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永恒價值。 本書圖文並茂,配有大量古代名傢原作高清細節圖,旨在為藝術院校師生、傳統文化愛好者以及緻力於深入瞭解中國美學體係的讀者提供一份紮實而富有啓發性的參考讀本。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任安


  本名遊國慶。中國文學博士,專研銅器、古文字、書法、璽印,並從事書法篆刻創作。曾任《印林》雜誌總編輯,兼任中央、輔仁大學副教授。

  現任國立故宮博物院(颱北)研究員,從事器物銘文、璽印篆刻、漢字書法研究,撰述有相關論文五十餘篇。多次主辦故宮西周金文、璽印、曆代銅器等大型展覽,並齣版研究專輯圖錄。

  二○○四年跨界與颱北市國樂團閤作展演「俠客行詩書歌樂音樂會」(元月)及第一屆漢字藝術節「飛墨」(十二月)書法與音樂的跨類結閤演齣。

  二○一一年六月於國父紀念館舉辦個人書法篆刻展「放歌」,十一月獲「中山文藝創作奬」。

  著作有:《故宮西周金文錄》、《韆古金言話西周》、《印象深刻—院藏璽印展》、《韆古金言話鍾鼎》、《遊國慶書法選集》、《禪心妙道——佛光菜根譚書法集》、《二十件非看不可的故宮金文》、《趣味的甲骨金文》、《漢字新視界》DVD、《杜甫夢李白——任安篆刻李杜詩百方及解說》、《吉金耀采——院藏曆代銅器展》、《彝銘篆印——故宮文物月刊選輯》等。

圖書目錄

序四
篆刻小辭典一○
印拓索引二五六

第一部以受多福:說吉語印一八
楔子             二○
印說:仁者壽 二四、以受多福 二六、以介眉壽 二八、保延壽而宜子孫 三○、大富貴亦壽考 三二、天保九如 三四、蔔雲其吉諸事皆宜 三六、安好 三八、侶鶴四○、令德 四二、馬到 四四、勿伐 四六、樂在其中 四八、宜有百金 五○、善壽 五一、永壽 五二、齣入大吉 五三、壽如金石 五四、弗災 五五、頌福 五六、貓蝶 五七、平安 五八

第二部穆如清風:詩經頌歌六○
楔子             六二
印說:【有德頌】──有馮有翼 七一、有孝有德 七二、豈弟君子 七三、其儀不忒 七四、如圭如璋 七六、令聞令望 七七、顯允君子 七八、網紀四方 七九、溫恭朝夕 八一、執事有格 八二、穆如清風 八三、其詩孔碩 八四、先民是程 八六、大猷是經 八七、繼猷判渙 八八、維周之楨 八九、譽髦斯士 九一、厥猷翼翼 九二、遐不作人 九三、時萬時億 九四、孔惠孔時 九六、遹駿有聲 九七、思皇多士 九八、展也大成 九九、其命維新 一○一、萬民所望 一○二、降爾遐福 一○三、既溥且長 一○四、壽考維祺一○六、為龍為光 一○七、四海來假 一○八、長發其祥 一○九。
【新婚頌】──四方來賀 一二四、思輯用光 一二五、金玉其相 一二六、文定厥祥一二七、燕婉之求一二九、顔如舜英一三○、終溫且惠 一三一、何用不臧 一三二、樂且有儀一三四、善戲謔兮 一三五、維德之隅 一三六、不為虐兮一三七、允文允武一三九、敬恭明神一四○、宜室宜傢 一四一、子孫繩繩 一四二、令德壽豈一四三、永觀厥成一四四、天作之閤一四六、追琢其章 一四七、海外有截 一四八、丕顯其光一四九、何天之龍一五○、申錫無疆一五一
【有德頌】原典齣處 一一○
【新婚頌】原典齣處 一五二

第三部閑情逸緻:詩文佳句一六二
楔子             一六四
印說:閑風坐相悅 一六八、因之傳遠情一七○、自有歲寒心 一七二、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一七四、長歌吟鬆風 一七六、陶然共忘機 一七六、行樂須及春 一八○、相期邈雲漢 一八○、一生好入名山遊 一八四、清發 一八六、何當共剪西窗燭 一八八、萬裏眼中明 一九○、一片冰心在玉壺 一九二、舊時王謝堂前燕 一九四、獨釣寒江雪 一九六、白雲依靜渚 一九八、畫眉深淺入時無 二○○、欲窮韆裏目更上一層樓 二○二、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 二○四、泠泠七絃上靜聽鬆風寒 二○六、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 二○八、洋洋乎若江河 二一○、式微式微鬍不歸 二一二、恐美人之遲暮 二一四、真放在精微 二一六

第四部惟吾德馨:陋室銘・愛蓮說二一八
楔子             二二○
印說——【陋室銘】: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二二五、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二二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二二七、苔痕上階綠 二二八、草色入簾青 二二九、談笑有鴻儒 二三○、往來無白丁 二三一、可以調素琴 二三二、閱金經 二三三、無絲竹之亂耳 二三四、無案牘之勞形 二三五、南陽諸葛廬 二三六、西蜀子雲亭 二三七、孔子雲何陋之有  二三八
【愛蓮說】: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 二四一、晉陶淵明獨愛菊  二四二、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 二四三、予獨愛蓮之齣汙泥而不染 二四四、濯清漣而不妖 二四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二四六、香遠益清亭亭靜植  二四七、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二四八、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 二四九、牡丹花之富貴者也 二五○、蓮花之君子者也 二五一、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 二五二、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二五三、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二五四

圖書序言



  漢•揚雄《法言•吾子》:「或問:『吾子少而好賦?』曰:『然。童子雕蟲篆刻』。俄而曰;『壯夫不為也。』」「篆」亦通「瑑」,本義為雕玉,引申為一切雕刻。以「雕蟲篆刻」喻詞章小技,則似意謂「篆刻藝術」猶不及辭賦文學,實則揚雄當時並無民間治印之風,官印私璽,或銅或玉,均有專業,非童子所能玩,故其語意當指小孩拿刀隨意作木雕、刻鳥蟲紋飾,非明清以後始興之「篆刻藝術」。

  王壯為先生(一九○九—九八年),本名沅禮,是自河北易縣燕趙故地輾轉來颱的知名書法篆刻傢,因為喜好篆刻,又以生活所睏,必須掛牌鬻印,就曾反用揚雄語說:「揚氏稱壯夫不為,我則身為壯夫,偏要為之。」故自號「壯為」。

  鄙夫如我,既非壯夫,也不擅辭賦,童年又不喜雕蟲,但因自幼接觸書法、入大學初習篆刻,碩士研究戰國古璽、博士以西周金文為題,復嘗擔任颱灣第一本篆刻專屬雜誌《印林》雙月刊的主編。進入故宮博物院近二十年,日日與銅器、銘文、璽印、篆刻、漢字、書法為伍,久而久之,已然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暇時讀書有得,便欣然奏刀。齣差旅遊,也習慣攜印自隨,以刀筆作劄記,留下印跡鴻爪。

  迴顧前塵,自大學時代(一九八二—八五)以迄近日之零星治印,約五百餘方。

  遊蹤印輯有〈神州印跡〉(二○○六年十月,二十六方)、〈三韓印跡〉(二○○七年二月,十一方)、〈東京印跡〉(二○一○年十二月,十一方)、〈豫港澳京印跡〉(二○一二年四—六月,二十方)、〈知北遊印跡〉(二○一二年十一月—二○一三年四月赴北京故宮博物院學術交流半年,二百八十三方)、〈南京印跡〉(二○一三年十一月,十八方)、〈辛莊印跡〉(二○一四年七月,二十八方)、〈倫敦巴黎印跡〉(二○一四年十二月,四十二方)等近四百五十方。

  近十年始刻治套印:〈任運印蛻〉(二○○五年,十三方)、〈逍遙遊印蛻〉(二○○六年一月,十七方)、〈知足印蛻〉(二○○六年二月,十五方)、〈詩經擷英——新婚頌印譜〉(二○○七年一月,二十四方)、〈詩經擷英——有德頌印譜〉(二○○七年二月,三十二方)、〈愛蓮說印蛻〉(二○○七年三月,十四方)、〈陋室銘印蛻〉(二○○七年四月,十四方)、〈詩文佳句印蛻〉(二○○八—九年,二十七方)、〈吉語印蛻〉(二○○八—九年,二十二方)、〈赤壁賦名句印留〉(二○一○年十月,五十方)、〈楚簡老子名句印留〉(二○一○年十二月,五十方)、〈東坡詩文印跡〉(二○一二年十月,二十方)、〈李白詩句印痕〉(二○一三年七月,五十方)、〈杜甫詩句印痕〉(二○一三年八月,五十方)、〈書譜擷英印痕〉(二○一四年九月,一百方)等近五百方。

  綜上所治,平生篆刻尚不足二韆方,與前賢之動輒萬印者,實遠遠瞠乎其後。唯古今篆刻傢之精品印集不過數百方、得為人稱頌者亦不過數十方,乃至僅數方,藝術貴精不貴多,亦猶詩人創作比量,前以南宋陸放翁為夥,八十年間詩萬首,佳句甚多,確屬名手;後有清乾隆,作詩尤多,一生四萬多首,然能為人稱誦者幾句耶?

  以詩喻印,聊作作印量少之託辭。唯近年創作益多,風格漸顯,甲金籀篆、古文奇字、秦漢簡帛、隸分草行,襍然入印,或亦略有可觀者焉。

  承大塊齣版公司青睞,去年齣版瞭拙刻〈李杜詩句印譜〉百方(編按:收錄在《杜甫夢李白》一書),今年又擬齣版〈詩經擷英——新婚頌印譜〉、〈詩經擷英——有德頌印譜〉、〈詩文佳句印蛻〉、〈吉語印蛻〉、〈愛蓮說印蛻〉、〈陋室銘印蛻〉,催促加寫說明,以廣流傳。

  因此,譜中各印均加附印說,或記敘漢字源流,或陳述選字、布局之創作曆程,但為使行外讀者,藉此一窺篆刻方寸之間的經營苦詣,並進而能真正登堂、入室,得悉此「必有可觀者焉」的篆刻「小道」之美,故不避「老王賣瓜」之嫌,娓娓申說,方傢一粲、置之可也。
      
任安  遊國慶

圖書試讀

第一部:以受多福  說吉語印

【楔子】
「討個吉利」,是古今相同的心理。而「吉語」,則是自古至今人人想聽的吉祥話,特彆是在喜慶佳節裏,適切的幾句話語,總是既應時又貼心!

商代的甲骨文多為蔔辭,以占問吉凶,故有「弗災」(沒有災難)、「亡它」(沒有蛇患)等詞。

《易經》本為蔔筮之書,貞問吉凶,所以吉語也不少:如「元亨利貞」(創始通達,閤宜正固)、「無咎」(沒有過失)、「吉無咎」、「元吉」(大吉)、「含章可貞」(平時斂藏纔智不露,一旦從事自能緻勝)、「終吉」(總是吉利)、「自天祐之,吉無不利」(上天保祐,十分吉利)、「永貞吉」(永遠貞正而得吉)、「齣入無疾,朋來無咎」(齣入無患、交友無過)、「利有攸往」(行事吉利)、「勿藥有喜」(不須吃藥,病癒可喜)、「受茲介福」(受此大福)、「有慶譽」(獲福慶和佳譽)、「安節亨」(安於節製,可以亨通)等等。

商周銅器銘文,從祭祀先祖到冀傳子孫,顯示古人希望個人或傢族的官爵與榮耀,能長長久久、永遠保有。

西周早期開始齣現祈求子孫「永寶」、「永保」、「萬年永寶」等詞。

沿用至中期,又增加「子子孫孫永寶用」、「萬年永寶用」、「用丐永福」、「萬年用」、「萬年用享」、「用袚壽、丐永福」(袚,祈求,以求長壽永福)、「唯賜壽、萬年保」、「萬年子子孫孫永寶用享」等吉祥話。中期後段,銘文漸趨格式化、套子化,文末祈福語也多相似,「眉壽萬年用」及「萬年眉壽」(眉壽即長壽)、「永令」(永遠美好)、「多福」、「畯臣天子靈終」(大臣與天子關係永遠良好)與「萬年」、「子子孫孫永寶用」共組的復閤式頌福句也屢見,「萬年無疆」(永久無止境)的詞例,也與「子子孫孫永寶用(享)」一起齣現。

到西周晚期,銘末的吉語尤為普遍。宣王時的〈頌壺〉、〈頌鼎〉,銘長一百五十二字,銘文後段結閤稱揚天子、追孝先祖及祈願多福、永祿、長壽、冀傳後世等內容,竟寫成五十餘字的長文。

用戶評價

评分

這套《遊刃有餘:任安篆刻印跡(禮物套書)》的齣版,對於我這種長期關注颱灣藝術界動態的讀者來說,簡直是一個福音。任安老師在篆刻界的名號,我早已如雷貫耳,他的作品不僅僅是技藝上的精湛,更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個人風格。我一直很好奇,在現代社會,藝術傢是如何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又融入自己的創新,形成獨樹一幟的藝術語言的。《遊刃有餘》這個主題,也恰恰點齣瞭我對他作品一直以來的感受:行雲流水,收放自如,仿佛每一刀下去,都經過瞭深思熟慮,卻又顯得那麼渾然天成,不帶一絲的斧鑿痕跡。 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地剖析任安老師的創作過程,比如他選擇印材的心得,對不同石材特性的理解,以及如何根據印文內容和個人風格來構思印稿。篆刻不僅僅是“刻”字,更是“畫”字,是將文字的美感與圖形的美感融為一體的藝術。我希望書中能有大量的精美印章拓片展示,並且最好能配以詳盡的解讀,讓我能夠細細品味每一枚印章的布局、綫條、章法,以及其中蘊含的哲學思考。對於“禮物套書”的設定,我也充滿瞭好奇,它或許不僅僅是書本身,還可能包含一些與篆刻相關的附加品,例如精美的明信片、作者的簽名,甚至是一小方試刻的印石,這些都將大大提升這套書的收藏價值和作為禮物的獨特性。

评分

光是聽到《遊刃有餘:任安篆刻印跡(禮物套書)》這個名字,就讓我對它的藝術水準充滿瞭信心。在颱灣,我們對於傳統工藝美術的傳承和發展,一直有著很高的關注度,而篆刻正是其中極具代錶性的一門藝術。任安老師的名字,在很多篆刻愛好者心中,早已是質量的保證。我印象中,他的作品總是有一種沉靜而有力,古樸又不失活力的感覺,像是從曆史的長河中走來,卻又充滿瞭時代的呼吸。 我特彆喜歡“遊刃有餘”這個詞,它不僅是對篆刻技藝的贊美,更是對藝術傢內心狀態的一種寫照。能夠做到“遊刃有餘”,背後一定付齣瞭無數的汗水和心血,而最終呈現齣來的,卻是如此的輕鬆寫意。這本書作為“禮物套書”,也讓我覺得它不僅僅是給懂篆刻的人看的,更是可以作為一份有品位、有深度的禮物,贈送給那些追求生活品質、欣賞傳統文化的朋友。我猜想,這套書的內文排版和插圖一定會非常考究,能夠將任安老師的印跡展現得淋灕盡緻,或許還會附帶一些關於篆刻入門的知識,讓即使是對篆刻不太熟悉的讀者,也能從中獲得美的享受和對這門藝術的初步瞭解。

评分

《遊刃有餘:任安篆刻印跡(禮物套書)》這個書名,一齣現就抓住瞭我的眼球。在颱灣,我們對“禮物”的定義,總是帶著一份特彆的情感,它不僅僅是一件物品,更是心意的傳達和情感的寄托。所以,“禮物套書”這個詞,立刻讓這本書在眾多藝術類書籍中脫穎而齣,充滿瞭溫暖和期待。我忍不住去想象,這套書的包裝會是多麼的精美,會采用什麼樣的材質,什麼樣的色彩搭配,纔能配得上“禮物”這個稱謂,又纔能體現齣篆刻藝術的厚重與典雅。 任安老師的篆刻作品,我一直都有在關注。他能在方寸之間,將文字的綫條美、結構美,以及章法的變化,都處理得恰到好處,尤其是那種“遊刃有餘”的意境,更是令人嘆為觀止。我非常好奇,書中是否會收錄他不同時期的代錶作,並且能夠對這些作品進行深入的解讀,比如他對於印文的選擇,對於章法的創新,以及他對印石材質的獨特見解。我特彆希望能看到一些關於他創作過程的細節,比如他的刻刀是怎麼選的,他在創作時喜歡聽什麼樣的音樂,或者他靈感枯竭時是如何尋找突破的。這些生活化的細節,往往能讓讀者更貼近藝術傢,也更能理解作品背後的故事和情感。

评分

哇!看到《遊刃有餘:任安篆刻印跡(禮物套書)》這本書,真的讓我眼前一亮,迫不及待想把它捧在手裏好好欣賞一番。首先,這個書名就非常有感覺,“遊刃有餘”四個字,一下子就把那種對藝術揮灑自如、遊刃有餘的境界給描繪齣來瞭,讓人忍不住想象任安老師在印石和刻刀之間,是怎樣展現齣他的心性和纔華的。而且“篆刻印跡”這幾個字,更是直擊主題,讓我對書中將要呈現的那些充滿曆史韻味和藝術生命力的印章充滿期待。 最讓我心動的是“禮物套書”這個附加的描述。在颱灣,我們對於“禮物”的定義,往往包含瞭心意、品味和一份特彆的祝福。一套精心包裝的禮物書,不僅僅是閱讀的工具,更是一種收藏,一種傳遞情感的載體。我猜想這套書的裝幀設計肯定非常有講究,無論是封麵、內頁的排版,還是材質的選擇,都一定會體現齣對篆刻藝術的尊重和對讀者的誠意。我常常會把一些有意義的書籍作為禮物送給親朋好友,特彆是那些對傳統文化有一定情懷的人,一本高品質的藝術書籍,絕對能送到心坎裏。這本書的包裝,我仿佛都能想象到那種厚實、典雅的感覺,讓人在拆開禮物的瞬間,就能感受到一份沉甸甸的驚喜和對收到禮物者的重視。

评分

讀到《遊刃有餘:任安篆刻印跡(禮物套書)》這個書名,心裏就湧起一股莫名的親切感。在颱灣,我們對於“禮物”的理解,往往不隻是物質上的饋贈,更包含瞭一種精神上的交流和情感上的連接。所以,當看到“禮物套書”這個設定時,我立刻就覺得這本書非同尋常,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篆刻藝術的書,更像是一份精心準備的、充滿誠意的禮物,等待被打開,被珍藏。 任安老師的名字,在篆刻界可是響當當的。他的作品,總能給人一種沉靜而又有力量的感覺,那種“遊刃有餘”的姿態,仿佛是在與印石進行一場對話,每一個落刀都充滿瞭智慧和韻味。我一直都很好奇,他是如何做到在枯燥的印材上,刻畫齣如此生動而富有生命力的文字的?書中是否會詳細介紹他的創作理念,比如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他對文字綫條的感悟,以及他對傳統篆刻技法的傳承與創新。我最期待的,還是書中能有大量的精美印章拓片,並且最好能夠附上作者的親筆解讀,讓我能夠近距離地欣賞每一枚印章的細節,感受其中的妙趣橫生。作為一個有心送禮的朋友,我也在尋找這樣一本既有藝術價值,又充滿人情味的禮物,這本書,無疑是一個絕佳的選擇。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