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遺山論詩絕句講疏

元遺山論詩絕句講疏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詩論
  • 絕句
  • 元遺山
  • 詩詞
  • 文學
  • 古典文學
  • 明代文學
  • 注釋
  • 賞析
  • 中國古典詩歌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論詩三十首》是金代文學傢元好問(遺山)之作,集中體現其詩學觀點,是文學理論批評史上重要著作。本書是陳湛銓教授為《論詩三十首》及元氏其他十三首論詩絕句所作之注釋及疏證。內容旁徵博引、論述嚴謹、考證詳備,時有精審之案語,是研究元遺山論詩絕句之最佳參考書。

  1、本書是第一部為《論詩三十首》進行箋註、疏正的學術著作。
  2、其所做注疏旁徵博引、論述嚴謹、考證詳備,且最貼近於著者本意要旨。
  3、本書作為作者在大學教學的講稿,且係遺稿,具有一定的學術收藏價值。
《山河入畫:宋代山水畫的意境與技法探微》 書籍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宋代山水畫這一中國藝術史上的巔峰成就,旨在勾勒齣北宋全景式的山水畫氣象,並細緻考察南宋文人山水畫的轉型與嬗變。全書共分五大部分,力求通過對代錶性畫傢的風格解析、核心技法的梳理,以及對“意境”這一核心美學概念的哲學探討,全麵呈現宋代山水畫的博大精深。 第一部分:北宋氣象:巨碑式的山水與天人閤一的哲思 北宋山水畫,以其宏大敘事和磅礴氣勢著稱,標誌著中國山水畫從早期摹古嚮獨立畫科的成熟邁進。本部分首先聚焦於“北宋三大傢”——範寬、李成、郭熙的藝術貢獻。 範寬的“紀念碑性”與“原生性”: 重點分析範寬的代錶作《溪山行旅圖》,探討他如何運用“雨點皴”和“全景式構圖”,將華北山脈的雄強與厚重感凝固於絹素之上。研究其作品中蘊含的道傢“法天象地”的思想,即自然界是至高無上的存在,畫傢的任務是“逼真”地再現這種莊嚴的秩序。 李成的“寒林氣韻”與“文人筆意”的先聲: 探討李成如何以蒼勁的“捲雲皴”和“宿墨法”,描繪北方平原上蕭瑟、清冷的林木景象。李成的工作室——“鄴下文人集團”的形成,標誌著山水畫開始從宮廷院體嚮士大夫階層滲透,其畫風中蘊含的清高孤傲氣質,為後世南宋文人畫埋下瞭伏筆。 郭熙的“可遊、可居、可觀”與“論畫理論”: 詳細解讀郭熙的《早春圖》和《關山春雪圖》,分析他如何構建一個既真實可感又富於理想性的“可遊覽”空間。更重要的是,本部分將大量篇幅用於梳理《林泉高緻》一書,這是中國繪畫理論史上裏程碑式的著作。書中關於“神思”與“筆墨”關係的論述,確立瞭宋代山水畫“寫意”的理論基礎,即畫者須將胸中丘壑與天地精神相契閤。 第二部分:院體之精微:院畫傢對“格物緻知”的實踐 北宋中期的宮廷畫院,是技術高度集中的熔爐。畫院畫傢在皇帝的直接指導下,對自然萬物的描摹達到瞭登峰造極的精確性與技藝的規範化。 本部分考察瞭如王詵、翟院深等人的風格。重點分析畫院對“題目”的推崇,即要求畫傢根據一句詩或一個富有哲理的題目進行創作,這促使他們必須深入思考如何將文學意蘊轉化為視覺語言。探討“設色”技巧的精進,如對水汽、霧靄、光影的微妙處理,體現瞭宋代“格物緻知”的科學精神在藝術中的體現。例如,研究畫傢如何通過層層渲染,錶現齣山石的“肌理”而非僅僅是輪廓。 第三部分:南方轉型:湖光山色的清新與雅緻 進入南宋,政治重心的南移直接影響瞭藝術的主題與審美趣味。雄渾的北方山脈讓位於江南水鄉的溫潤秀美。 重點分析以李唐、劉鬆年為代錶的“南宋四傢”的風格變化。李唐雖然是北宋遺民,但其畫風中的斧劈皴越發簡練,強調筆墨的力度和結構感,為南渡後的畫風奠定瞭基調。劉鬆年的作品,如《溪山野趣圖》,則展現齣更為精緻、內斂的文人趣味,構圖更趨於“局部特寫”和“高遠”視角的結閤,將視野從全景收縮到某一處意境深遠的角落。 第四部分:文人山水的崛起:水墨的獨立與筆墨的自覺 南宋後期,文人畫(士大夫畫)的地位日益凸顯,山水畫從一種技藝提升為錶達個人性靈的媒介。水墨取代瞭重彩,成為錶達內心情感的首選語言。 馬遠與夏圭的“邊角式”構圖: 深入剖析馬遠“一角兩邊”和夏圭“半邊山水”的革新。這種構圖方式極大地強化瞭“留白”的藝術價值。留白不再僅僅是處理空白,而是成為“計白當黑”,象徵著煙雲迷濛、虛實相生的哲理空間,強迫觀者主動參與到意境的想象之中。 筆墨的本體論探討: 探討自董源、巨然一脈繼承而來的披麻皴、解凍皴在南宋文人畫傢手中的轉化。分析米芾、米友仁父子開創的“米點”和“米氏雲煙”,如何將水墨的濕潤性、暈染性發揮到極緻,追求“不著筆跡”的自然天成之趣,強調水墨的“寫性”而非“描摹性”。 第五部分:意境的構建與美學探源 本書的總結部分將超越技法和風格的羅列,迴到宋代山水畫的哲學根基——“意境”。 探討宋人如何理解“畫中有詩,詩中有畫”。山水畫的“意境”是儒傢“中和”之美、道傢“虛靜”之境、佛傢“空明”觀照的交匯點。分析蘇軾“論畫以形似,見與 শিশু 伍”的文學標準如何滲透入山水畫的創作,使畫傢追求的不是客觀對象的精確復現,而是主體精神與客體山水的精神相遇所産生的“情景交融”。通過對不同流派在處理“氣”、“韻”、“意”、“境”上的差異,最終確立宋代山水畫在中國藝術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它不僅是風景的再現,更是中國士人心靈棲居之所的構建。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係統、深入且富於思辨性的宋代山水畫研究框架,適閤藝術史學者、中國美學愛好者及所有對傳統筆墨精神感興趣的讀者研讀。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湛銓(1916-1986)


  少字青萍,號修竹園主人。廣東新會人。畢業於中山大學中文係,即獲張雲校長聘任校長室秘書兼講師。曆任中山大學、上海大夏大學、廣州珠海大學教授及香港聯閤、經緯、浸會、嶺南等書院中文係主任。曾與一眾友好創辦經緯書院,並任監督及校長。著有《周易講疏》、《莊學述要》、《陶淵明詩文述》、《詩品補注》、《杜詩編年選注》、《蘇東坡編年詩選講疏》、《元遺山論詩絕句講疏》、《修竹園詩前集》、《修竹園近詩》、《修竹園詩二集》、《修竹園詩三集》、《修竹園叢稿》、《香港學海書樓陳湛銓先生講學集》等。

圖書目錄

鄧昭祺教授序  ix

《論詩三十首》  1

其一 (論詩三十首總序及綱領)  6
其二 (論曹植、劉楨詩,旨意在褒揚劉琨詩)  8
其三 (總論晉詩、論張華詩)  11
其四 (專論陶潛詩)   16
其五 (專論阮籍詩)   23
其六 (評論潘嶽,不專論詩,實由論文辭而論人)   27
其七 (專論《勅勒歌》)   31
其八 (論瀋佺期、宋之問詩,推許陳子昂詩)  35
其九 (論雜遝散亂,漫羨無所歸心之病,非優潘而劣陸)  39
其十 (論元稹評杜甫詩未得杜之真精)  41
其十一 (論詩遇境而生,畧與第二十九首同義)  43
其十二 (專論李商隱詩)  44
其十三 (論盧仝詩,實貶天下之怪而無理者)  48
其十四 (謂隱逸者與仕宦者之詩,各具佳勝)  51
其十五 (藉李白詩以論杜甫詩,辨 《飯顆山》詩非李白作)  55
其十六 (論李白、李賀詩)  57
其十七 (論元結詩,為徒重聲色格律者,下一鍼砭)  62
其十八 (論韓愈、孟郊詩優劣,譏孟而頌韓)  65
其十九 (論陸龜濛詩。論遺世者所為詩,意內言外,旨遠辭微)  75
其二十 (論謝靈運、柳宗元山水詩)  78
其二十一 (譏世之為詩者不能彆開生麵,不脫前人窠臼)  90
其二十二 (論蘇軾、黃庭堅詩,為蘇、黃及己而發,非譏彈蘇、黃)  94
其二十三 (謂麯學虛荒,小說欺詐及俳諧怒罵,皆非詩之所宜)  99
其二十四 (論秦觀詩,嫌其筆力弱,無豪傑氣)  105
其二十五 (標舉劉禹錫詩,拈齣 《看花詩》以例其餘)  110
其二十六 (專論蘇軾其人其詩)  115
其二十七 (論開蘇軾、黃庭堅者,實歐陽修、梅堯臣、王安石)  124
其二十八 (譏評江西末流餘子,然拜手推服黃庭堅之作)  147
其二十九 (論陳師道詩,嫌其徒事苦吟,無特創天成之趣)  160
其三十 (論詩三十首總結)  165
《論詩三首》  167
《自題中州集》五首  172
《感興》七絕四首  180
《答俊書記學詩》七絕  185

圖書序言



  論詩絕句,濫觴於少陵,大備於遺山。遺山論詩三十首,上起曹劉,下迄黃陳,或量及後學步者繁多,其詩題或詩序注明仿遺山絕句以論詩之清代及近代詩人,計體裁,或審音節,或考論得失,或品第甲乙,均能平理若衡,深中窾會,遂成詩論圭臬。有王士禛、馬長海、袁枚、尹嘉年、謝啓昆、張晉、彭光禮、葉紹本、吳應奎、程恩澤、邵堂、況澄、潘德輿、楊秀鸞、汪士鐸、林昌彝、虞鈖、黃維申、廖鼎聲、唐仁壽、林楓、硃彭年、陳熾、蔡邦甸、蔣其章、宮爾鐸、謝章鋌、馮煦、楊深秀、李希聖、蘇念禮、秦錫田三十二傢,就中謝啓昆讀全唐詩仿元遺山論詩絕句一百首、讀全宋詩仿元遺山論詩絕句二百首、讀中州集仿元遺山論詩絕句六十首,都為三百六十首,規模最盛。仿作者雖多,闡釋者蓋寡。清代及近代箋注評論者,如今所見,僅查慎行、陶玉禾、翁方綱、施國祁、宗廷輔五傢,所論均片言隻字,語焉不詳,雖各照蹊徑,然鮮觀衢路。

  先師青萍先生,幼而警敏,少而好學,自六經之外,百氏之書,未有得而不披,觀而不吟者,讀書達旦,日記韆言,不為寒暑輟也。先生著有元遺山論詩絕句講疏,洋洋十萬言,援引賅博,考證詳晰,探賾以索隱,沿波而討源,補苴舊注,增益百倍於前,遺山論詩精義奧旨,靡不畢見。猶記四十年前,先生於學海書樓講授遺山詩及其論詩絕句,餘幸侍講席,聞先生之言,如飲醍醐,遂棄醫從文,重入香港大學中文係修讀中文學士、碩士課程,終以元遺山論詩絕句研究為題,考取哲學博士學位。

  今先生捐館捨二十餘年,其哲嗣收拾先生遺稿,補綴校定,將付剞劂,而屬餘為序。餘義不得辭,於是乎書,而忘其纔識之弗逮也。

癸巳深鞦受業鄧昭祺敬序於香港大學明德學院。

圖書試讀

元遺山論詩絕句講疏
 
元好問,字裕之,【《書‧仲虺之誥》:「好問則裕,自用則小。」兄弟三人,行三,長兄好古,字敏之;(《論語‧述而篇》:「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次兄好謙,字益之。(《易‧謙卦‧彖辭》:「天道虧盈而益謙。」又《書‧大禹謨》:「滿招損,謙受益。」)】彆號遺山真隱。金太原秀容人。【在今山西忻縣。遺山生於金章宗明昌元年(公元一一九零年宋光宗紹熙元年),卒於濛古憲宗七年(公元一二五七年宋理宗寶祐五年)。遺山之死,下距南宋之亡為二十二年,故遺山之詩,亦猶南宋之詩也。】四歲讀書,七歲能詩,太原王湯臣稱為神童。【湯臣名中立,先生《中州集》載其詩六首,入「異人」類,有小傳。末雲:「予嘗從先生學,問作詩究竟當如何?先生舉秦少遊《春雨》(原名《春日》)詩雲:『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曉枝。』(少遊七絕五首之二末句也。起雲:「一夕輕雷落萬絲,霽光浮瓦碧參差。」)此詩非不工,若以退之之『芭蕉葉大梔子肥』之句校之,則《春雨》為婦人語矣。破卻工夫,何至學婦人!」先生《論詩絕句三十首》之第二十四首即本之王湯臣也。詳下。】年十一,其叔父官於冀州,先生從焉。學士路宣叔賞其俊爽,教之為文。(路宣叔名鐸,《金史》有傳。由右拾遺,右補闕纍官至翰林侍製兼知登聞鼓院,終孟州防禦使。《金史》雲:「鐸剛正,曆官颱諫,有直臣之風。為文尚奇,詩篇溫潤精緻,號《虛舟居士集》雲。」《中州集》有詩二十六首。)年十四,從陵川(在山西)郝天挺學。【時先生在冀州。天挺字晉卿,《金史》入《隱逸傳》,雲:「元好問嘗從學進士業,天挺曰:『今人賦學,以速售為功,六經百傢,分磔緝綴,或篇章句讀不之知。幸而得之,不免為庸人。』又曰:『讀書不為藝文(科場製藝之時文),選官不為利養,唯通人能之。』又曰:『今之仕,多以貪敗,皆苦飢寒不能自持耳!丈夫不耐飢寒,一事不可為。子以吾言求之,科舉在其中矣。』或曰:『以此學進士,無乃戾乎?』天挺曰:『正欲渠不為舉子耳!』

用戶評價

评分

我一直對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各個時期和重要人物抱有濃厚的興趣,而元好問作為金末元初時期一位承前啓後的重要詩人,他的文學地位自然不言而喻。《元遺山論詩絕句講疏》這個書名,立刻就吸引瞭我的注意。我一直認為,要真正理解一個時代的文學風貌,就不能忽略那些對文學理論和批評有貢獻的大傢。元好問不僅是一位傑齣的詩人,他對於詩歌的評論和研究,也為我們提供瞭寶貴的視角。《元遺山論詩絕句講疏》這本書,很可能就是他關於詩歌理論的精華匯集。我好奇的是,他在論述絕句時,會采用怎樣的框架和邏輯?他會不會對唐人絕句、宋人絕句進行比較分析,從中看齣不同時代詩歌的演變和特點?我特彆想知道,他對於詩歌的“情”與“理”,是如何平衡和看待的?是更注重情感的抒發,還是更強調理性的思辨?對我而言,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元好問本人的研究,更是通過他,去窺探整個元代以前詩歌發展的軌跡,去理解一代代文人是如何繼承和發展詩歌傳統的。它提供瞭一個更加宏觀的視角,來審視詩歌藝術的流變。

评分

最近迷上古詩詞,偶然間在書店翻到這本《元遺山論詩絕句講疏》,封麵的書名就很有意思,感覺是一本很紮實的學術著作,但又帶著點古樸的韻味。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一首詩,光看字麵意思是不夠的,還需要瞭解作者的生平、創作背景,以及當時的曆史文化語境。《元遺山論詩絕句講疏》光是書名就點齣瞭“論詩”和“講疏”,這讓我對它充滿瞭期待。我很好奇,元遺山,也就是元好問,他論詩的角度會是什麼樣的?又是如何對這些絕句進行講解和疏通的?我特彆想知道,他會不會從詩歌的格律、意境、煉字、用典等方麵進行深入的剖析,會不會挖掘齣一些我們平時閱讀時容易忽略的深層含義。我平時閱讀詩詞,常常會遇到一些晦澀的詞語或者不理解的典故,如果這本書能提供詳細的解釋,那就太棒瞭。而且,如果能從元好問的視角,看到他對詩歌的評價和理解,想必也能拓寬我的詩詞視野,讓我對唐宋以來的詩歌發展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總的來說,我被這本書的書名所吸引,並對其中可能蘊含的深度解析和學術價值充滿瞭好奇,相信它會成為我詩詞學習道路上一本重要的參考書。

评分

平時工作生活節奏快,靜下心來讀本書,尤其是關於古詩詞的,對我來說是一種奢侈的享受。《元遺山論詩絕句講疏》這本書,光是書名就透著一股子沉靜和厚重感。我一直覺得,詩歌的美,不僅僅在於文字的堆砌,更在於文字背後所承載的情感、思想和時代印記。元遺山,作為一個經曆過亂世的文人,他對詩歌的理解,肯定會比常人更加深刻,更加觸及靈魂。《元遺山論詩絕句講疏》這個名字,讓我聯想到這是一本深入淺齣的講義,它會不會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帶領我們走進元好問的詩歌世界,去理解他為何這樣評價一首詩,為何這樣解讀一個典故?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詩歌創作的“秘訣”,比如如何纔能寫齣有“意境”的詩,如何纔能做到“言外之意”,如何纔能運用好“比興”手法。對我來說,讀詩和寫詩,是相輔相成的,如果能從元遺山的講解中獲得一些啓發,或許我自己的文字也能因此有所提升。總之,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是一本可以讓我沉下心來,好好品味詩歌之美的寶藏。

评分

我一直覺得,讀詩就像是和古人對話,而《元遺山論詩絕句講疏》這本書,就好像為我搭建瞭一座橋梁,讓我能夠直接“聽到”元好問這位纔子的聲音。元好問在金末元初的時代背景下,經曆瞭國破傢亡的悲痛,他的詩詞中自然帶有一種沉鬱頓挫的情感,而他對詩歌的論述,想必也脫離不開他對人生、對曆史的深刻體驗。我特彆想知道,他對於“絕句”這種形式的詩歌,會有什麼特彆的看法。絕句篇幅短小,卻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意境,如何在一二十個字內做到盡善盡美,這是很難的。我推測,《元遺山論詩絕句講疏》可能會選取一些有代錶性的絕句,然後逐字逐句地進行解讀,解釋其遣詞造句的妙處,分析其意象的選取,甚至探討其背後的哲學思想。我尤其期待書中能有一些關於“詩眼”的討論,畢竟“詩眼”往往是整首詩的靈魂所在。如果這本書能幫助我領悟到如何去捕捉詩歌的精髓,如何去感受詩人內心的情感律動,那我一定會受益匪淺。對我而言,這不僅僅是一本講書的書,更是一次與古代文人心靈的交流,一次對詩歌藝術的深度探索。

评分

近期,我對於中國古典詩歌的興趣日漸濃厚,特彆是那些曆久彌新、被後世反復傳誦的經典作品。而《元遺山論詩絕句講疏》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讓我眼前一亮。元遺山,也就是元好問,他的名字在我腦海中總是與飽學之士、纔情橫溢的詩人聯係在一起。這位經曆過王朝更迭的文人,他的詩歌創作和理論研究,定然蘊含著他對時代變遷的深刻體悟,以及他對詩歌藝術的獨到見解。我尤其好奇的是,他對於“論詩”這件事,會持有怎樣的態度和方法?這本書會不會涉及到他對詩歌創作的原則、評價的標準,甚至是對當時詩壇現象的評論?我常常在閱讀彆人的詩歌賞析時,感覺不過癮,總覺得少瞭些來自作者本人或其同時代大傢的真切聲音。《元遺山論詩絕句講疏》,聽起來就像是一本能夠填補這種空白的書。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看到,元好問是如何看待詩歌的“真”與“美”,他是如何去鑒賞一首詩的優劣,又是如何去指導後人進行詩歌創作的。對一個真心喜愛詩詞的人來說,能接觸到如此一位大師的論詩心得,絕對是彌足珍貴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