睜開你的雙眼,用不同的方式看世界
好的故事讓世界因此與眾不同
伊本.巴杜達:「能夠在大地上遊曆探索就是我今世所求。」
趣味盎然的冒險旅程,以穆斯林之眼記錄世界的脈動與吐息 十四世紀的傳奇旅人伊本‧巴杜達,最初為實踐伊斯蘭信仰前往麥加朝聖,二十一歲時從傢鄉摩洛哥的丹吉爾啓程。他僅靠步行、馬匹、駱駝和船筏旅行二十九年,足跡遍及阿拉伯半島、印度、蘇門答臘、中國、非洲、歐洲等地。
這本遊記由伊本‧巴杜達口述而成,涵納他飽覽的奇觀美景與遭遇的曆險故事。這是一趟波摺不斷的旅程,他曾因法學傢身分而受重用,享盡統治者贈與的金銀華衣,但也曾在海上被盜賊洗劫一空,隻剩一條褲子可穿。
他踏遍繁榮大城與荒蕪沙漠,親眼見證奇人異事,品嘗各地的美食佳果,以穆斯林的身分和異文化互動、交流。伊本‧巴杜達的抄寫員保留他饒富人性的語句,寫成中世紀世界各隅珍貴的風俗紀錄。
引進西方世界後引發熱潮,行腳裏程數長達馬可.波羅的三倍 《伊本‧巴杜達遊記》在十四世紀成書後,就在穆斯林世界廣受歡迎,但直到十九世紀初纔被引進西方。法文版上市後,西方學術界開始投入遊記內容的研究與考證,發覺其真實性與正確率超越馬可‧波羅遊記,裏程數更是馬可‧波羅的三倍。
本書已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另有許多相關研究或旅行文學的著作齣版,更被製成兒童讀物,伊本‧巴杜達的旅程成為精彩的床邊故事,世代激發孩子們的想像力與冒險精神。
此簡明版本的編者提姆‧麥金塔‧史密斯長年旅居葉門,熱愛旅行與世界文化,他去除全本中龐雜、零碎的段落,輯成這本完整呈現伊本‧巴杜達重要旅行見聞,又不失個性與溫度的遊記。
「所有的異鄉人都流著同樣的血液。」
盡管《伊本‧巴杜達遊記》距今已近七百年,書中所描繪的景物或消逝、或留存,旅行的樣貌卻從未改變。在旅途中,伊本‧巴杜達曾加入熱鬧非凡的商隊或行軍隊伍,也曾咀嚼著寂寞獨自前行。他滿懷熱忱地追尋信仰,探索未知的土地,卻又時時惦記傢鄉。他接觸與自身背景大相逕庭的文化習俗,卻又在其中看見認同的價值觀。
所有旅人都在異地麵臨拉扯,都共享近似的情感,而正是這份相同,將我們與這位真誠的旅行傢連接起來,使他有如你我的摯友。他曆久彌新的迷人旅程,每次閱讀,都是一趟心靈的齣走。
本書特色 ★作者行腳裏程數是馬可.波羅三倍之多;真實性與正確率更勝馬可‧波羅遊記。
★十四世紀旅人書代錶作,一部浪跡天涯二十九年、行腳四十多個城市、7,500英哩的遊記,深入伊斯蘭世界的最佳捷徑。
★前颱灣伊斯蘭研究學會理事長林長寬教授,專業導讀、審訂。
國際媒體推薦 「前所未有,既宏觀又詳盡地呈現中世紀文明樣貌……穆斯林地理巨著的極佳入門」──《衛報》
「奇特地揉雜傳說、幻想、曆史與神學,轉瞬讓讀者置身於駱駝之路走入從中國至坦尚尼亞的宮廷與華殿」──《大誌》
「毫無疑問,伊本‧巴杜達至今仍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旅行傢。」──《紐約時報》
「西方讀者長久以來對伊本‧巴杜達的關注程度不足,而麥金塔‧密斯正是他最佳的擁護者。」──《泰晤士報》
「一本十四世紀的遊記對現代讀者來說可能稍嫌過時,但已在葉門活餘十八年、阿拉伯文流利的淵博學者麥金塔‧史密斯,讓它變得易近人。」──《旁觀者週刊》
從迪姆亞特城齣發,我順著尼羅河而行直至眾城之母、殘暴的法老之居所、廣闊省份和豐饒土地之主:開羅(Misr,Cairo)。這裏有各式各樣的建築,散發無與倫比的光輝和美麗。這裏是往來商旅的必經之地,也是強人與弱者的駐足之處。在這裏,你能同時看見博學與愚鈍之人、憂鬱與喜悅之人、乾練與笨拙之人、卑賤與高貴之人並存,還有權貴與百姓、名聲廣播與默默無聞之人。那裏的人群如海浪般湧動,以其境遇與不絕的力量也幾乎難以容納所有人。即便曆經漫長的時日,她仍永保朝氣,其占蔔之星也從未離開好運的寓所。她以勝利之城(al-Qahirah)的美譽懾服所有民族,她的君王統治著阿拉伯人和非阿拉伯人之首。她擁有尼羅河這一得天獨厚的資産,使她的域土免於渴求淨化雨水之苦。加快腳步的旅人也得於此停留一個月的光景,這裏土壤豐沃,對異鄉人竭盡友善的款待。
據說在開羅,用駱駝運水的工人有一萬兩韆人,並有三萬名趕騾和趕驢人。在尼羅河上,有三萬六韆條船供蘇丹和其下屬使用,這些船載著各式各樣的商品,往上流航行可以到上埃及,若是順流直下則可到亞曆山卓和迪姆亞特。在尼羅河的對岸有個地方叫做「勞達」(al-Rawdah),那是一處可供散步的休閑公園,附帶大大小小的美麗庭院在其中。開羅人愛好遊樂,我有次在那裏參加一個為馬立剋‧納席爾蘇丹手部骨摺痊癒而舉行的慶祝活動。所有商人都在市集(bazzar)裏張燈結綵,擺上華美的裝飾,掛上絲綢布料達數日之久。
阿姆爾‧賓‧阿斯(Amr b. al-As)清真寺、學院、醫院以及修道中心
阿姆爾‧賓‧阿斯清真寺是座高貴、盛名遠播的清真寺。這座清真寺舉行週五的聚禮,有條東西嚮的大街貫穿其中。清真寺西邊的房間是教長阿布‧阿布杜拉‧夏菲儀(Abu Abdullah al-Shafi’i)曾經講學的地方。在開羅,有數不盡的經學院(madrasah),而那間位於「兩座城堡之間」、近馬立剋‧滿素爾‧嘎拉溫(al-Malik al-Mansur al-Qala’un)陵墓的醫院,其優點與美好之處是難以描述完全的,醫院裏的設施和藥品無以計數,且據說其經費每天有一韆迪納爾幣之多。至於修道中心,數量也是多到數不清,開羅的權貴都爭相建造修道中心。
開羅每一個修道中心的特色都受不同道團的靈修者影響,他們多數是受過良好教育、熟知蘇非靈性之道的波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