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嚮往清晰的夢:荷蘭現代主義的設計公司與視覺識彆1960-1975

一個嚮往清晰的夢:荷蘭現代主義的設計公司與視覺識彆1960-1975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荷蘭設計
  • 現代主義
  • 視覺識彆
  • 公司曆史
  • 設計史
  • 平麵設計
  • 品牌形象
  • 1960年代
  • 1970年代
  • 文化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獲得荷蘭35年來最佳藝術曆史研究奬
透過3大設計公司.6大識彆設計案
以及超過630幅珍貴照片、手稿和圖錶
見證現代主義設計的巔峰時期
重現視覺識彆的輝煌年代

  看Total Design、 Tel Design 、Allied International Designers
  如何為航空公司KLM、石油公司PAM、連鎖超市AH、鐵路公司NS、礦業公司DSM、郵電公司PTT
  在二戰後重新塑造齣有利的荷蘭現代商業形象?

  二次世界大戰後的荷蘭百廢待舉,經過十多年的重建,一躍成為現代化的工業國。1960年經濟趨於穩定發展,一股巨大的社會能量正在醞釀,不僅推動國內大興土木,更促使大型企業轉型,導入視覺識彆。

  英、美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齣現瞭擁有現代視覺識彆的企業,荷蘭直到1963年皇傢航空KLM成為史上第一傢成功導入視覺識彆的企業之後,石油公司PAM、連鎖超市AH、鐵路公司NS、礦業公司DSM等,纔相繼在60年代末期擁有瞭現代形象的視覺識彆係統。

  70年代這股風潮也吹到瞭政府機構,設計史學傢Kees Broos曾在文章中寫道:「那時所有的國傢部門、城市政府、大學都有瞭自己的Logo和識彆係統。」荷蘭政府的積極投入在世界上算是首屈一指,也將荷蘭的視覺識彆設計引嚮前所未有的高峰。

  這一路推動荷蘭視覺識彆發展的,是世界知名的三大設計公司,名氣最大的是Total Design,成立於1963年,由本・博思(Ben Bos)、維姆・剋羅威(Wim Crouwel)和本諾・威新(Benno Wissing)三大設計師領軍,其嚴謹的現代主義設計風格深受同業贊揚。其次是成立於1962、直至60年代末期纔嶄露頭角的Tel Design,雖然起步比TD晚,但是在創意總監登貝(Gert Dumbar)的帶領下,和TD難分伯仲。另一個團隊則是來自英國的國際設計師聯閤(Allied International Designers),總監詹姆斯・皮爾德奇(James Pilditch)主張以商業運作來經營公司,堪稱60~80年代最成功的外國設計公司。

  在設計師眼中,視覺識彆是一種對整個社會産生正能量、高品質的優秀設計,對視覺識彆設計也抱持著某種理想主義的情結——一個「清晰的夢」,可以用來提高溝通效能以及社會功能運轉的效率和秩序。設計師希望能夠通過視覺識彆明確錶現企業的結構,並且讓企業更有效率地營運。他們以現代主義的手法來促成有效的視覺傳達,進而為整個社會謀福祉;他們把現代主義的美學和方法融入設計中,把「追求明確」視為可以惠及眾人的「夢想」。

  當時受到瑞士國際設計學派的影響,荷蘭設計師將視覺用規則、簡潔、明確的結構傳達,企業的全套視覺識彆係統,則使用統一的版式、字體、標誌和色彩,設計上大量使用明亮的色彩、幾何形狀、無襯綫字體也成為那個時代最好的註腳。

  到瞭70年代,經濟蕭條導緻視覺識彆的業務量萎縮,荷蘭社會也經曆瞭巨大的社會變革。年輕人發起對政府權威的反抗,民眾也開始敵視企業。為瞭迴應社會召喚,設計界也發起對現代主義的批判。這在TD和Tel這兩傢公司內部造成瞭緊張的矛盾。一方麵,他們要重新讓自己的設計態度緊跟時代精神;另一方麵,他們又要掙紮地生存於蔓延於西方世界的經濟衰退中。尤其是維姆・剋羅威領導的TD受到瞭攻擊。而Tel在登貝帶領下,已經開始轉嚮後現代主義。

  20世紀荷蘭的現代主義藝術和設計為我們留下瞭寶貴的遺産,荷蘭平麵設計是世界平麵設計的重要一支,它的現代主義設計湧現瞭一大批優秀的設計師和設計機構。但對於它在此之前的現代主義發展曆程的研究,特彆是關於設計與社會、經濟、政治等文化背景之間的動態關係,世人所知甚少。

  本書全麵考察瞭1960-1975年荷蘭社會經濟的環境下視覺識彆的設計者(如設計公司、自由設計師)、客戶(如企業、政府、公共機構)、執行者(如印刷廠、執行製作商)以及更多相關的群體。作者通過600多幅珍貴的照片和手稿,嚮讀者展示瞭那一個鮮為人知的黃金時代,以及荷蘭設計師或企業在麵對具體設計問題時的種種思考及實踐。

  視覺識彆在曆史中是如何産生、如何發展,荷蘭的設計公司是怎樣利用視覺識彆麵對企業和社會的問題,荷蘭企業的需求怎樣影響設計公司以及視覺識彆的發展,以及視覺識彆本身內涵是什麼……這些問題很少人研究過,我試圖通過剖析視覺識彆在荷蘭從1960到1975那些年裏的探索過程,揭開問題的答案。——Wibo Bakker荷蘭設計學者、烏特勒支大學博士

國內外設計大師一緻推崇

  這本書剖析並展示設計師和企業是如何精誠協作來實現視覺識彆的。所以除瞭設計師,我還非常衷心地希望這本書能夠被政商界人士看到,因為這些曆史可以讓他們知道在視覺識彆的領域,設計師和客戶之間的協助能夠創造怎樣的可能性。

――Gert Dumbar,歐洲品牌視覺設計之父
被譽為1900年至今全世界80位具有最傑齣貢獻的設計師之一

  視覺識彆是一種訊息形式而不是像廣告那樣的銷售工具。如果視覺識彆是用來製造某種形象,它就一無是處。視覺識彆不會生成企業,而是企業生成視覺識彆。識彆必須是真實的反映,就算一個企業的效益不好,那麼識彆也要把這個情況反映齣來。

――Wim Crouwel
荷蘭設計的倡導者、網格係統的實踐者
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平麵設計師之一

  王誌弘 wangzhihong.com .....選書、設計
  龔維德 設計文化觀察者...........................審閱、導讀
  王明嘉 王明嘉字體修院修士
  許瀚文 Monotype高級字體設計師
  黃傢賢 洋蔥設計創辦人...........................推薦
圖書簡介:一個嚮往清晰的夢:荷蘭現代主義的設計公司與視覺識彆1960-1975 書籍名稱:一個嚮往清晰的夢:荷蘭現代主義的設計公司與視覺識彆1960-1975 導言:風格的熔爐與視覺的革新 本書深入剖析瞭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中期,荷蘭設計界經曆的一場深刻的、具有裏程碑意義的變革。這段時期,正值歐洲社會劇烈動蕩與文化覺醒的交匯點,荷蘭的設計師們以一種近乎烏托邦式的熱情,投身於對視覺傳達的係統化、理性化重構之中。他們不僅僅是在創造美學上的新風格,更是在構建一種全新的信息傳遞邏輯——一種根植於荷蘭本土現代主義傳統,卻又大膽吸納國際思潮,最終形成獨特“清晰”美學的過程。 本書聚焦於一個核心議題:在這段特定時期內,荷蘭的幾傢關鍵設計公司如何通過對企業視覺識彆(Corporate Identity,簡稱 CI)的係統性設計,不僅定義瞭自身的專業形象,也深刻影響瞭荷蘭乃至全球的平麵設計語言。我們探討的“清晰”並非僅僅指視覺上的簡潔明瞭,更是一種哲學立場: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設計應是消除歧義、引導認知的工具。 第一章:時代的背景與現代主義的遺承 要理解1960年代荷蘭設計的崛起,必須迴溯到其深厚的曆史根基。荷蘭現代主義設計在戰後即以其嚴謹的幾何結構、對功能主義的堅持以及對瑞士風格(International Typographic Style)的深刻理解而聞名。然而,到瞭六十年代,這種風格遭遇瞭挑戰:一方麵,戰後經濟的繁榮帶來瞭消費主義的興起,企業對品牌形象的需求日益迫切;另一方麵,青年文化與反主流思潮開始質疑既有秩序的僵硬。 本章首先梳理瞭荷蘭設計教育體係(如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和阿姆斯特丹藝術學院)在這一轉型期的作用,以及像格特魯德·阿普爾(Gertrud Arp)和雅各布·恩剋爾(Jacob Enkel)這樣的先驅是如何為後來的爆發積蓄力量的。我們著重分析瞭“係統化思維”如何從建築領域滲透到平麵設計中,為後續的CI設計提供瞭方法論的框架。 第二章:關鍵設計公司的崛起與組織結構 本書的核心部分,是對於數傢在這一時期具有決定性影響力的設計公司的細緻考察。這些公司往往不是鬆散的工作室,而是具備清晰分工、高度協作的項目製團隊。 我們詳述瞭諸如 Studio 70 和 Total Design 等機構的起源、創始人理念及其組織架構。這些公司打破瞭傳統“設計師即個人英雄”的敘事模式,強調團隊閤作和跨學科交流——設計師、傳播策略師、印刷專傢共同工作,以確保設計方案在從概念到最終實施的每一步都能保持其純粹性。 Studio 70 對色彩理論和網格係統的應用達到瞭新的高度,而 Total Design 則在信息層級和圖形簡化上展現瞭極強的控製力。本章通過對比分析,揭示瞭這些機構如何通過其內部運作方式,體現瞭他們對設計“清晰”的追求。 第三章:企業視覺識彆(CI)的係統化實踐 1960年代是全球企業開始認真對待“身份”的十年。在荷蘭,這種需求催生瞭一係列開創性的CI項目。本書深入剖析瞭這些項目的設計原則、實施過程和最終成果。 模塊化與網格的統治: 設計師們不再滿足於簡單的 Logo 創作,而是構建瞭一整套視覺詞匯錶。我們詳細分析瞭標誌(Logo)、標準字(Logotype)、色彩光譜、攝影風格指導和版式網格的相互關係。如何在一個龐大的企業體係中,確保傳單、年報、包裝乃至辦公用品都能擁有統一且可識彆的“麵孔”,是本章探討的重點。例如,對於某大型公共服務機構的CI項目,設計師如何通過調整字號的黃金比例和網格綫的間距,來平衡信息密度與可讀性。 字體的選擇與定製: 字體在這一時期的重要性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荷蘭設計師傾嚮於選擇或定製那些結構明確、清晰度極高的無襯綫字體。我們探討瞭定製字體如何成為企業身份的“無聲大使”,以及它們如何服務於視覺係統,而非僅僅作為裝飾元素。 第四章:清晰之下的張力:理性與實驗的對話 盡管本書的主題是“清晰”,但這段時期的設計並非一潭死水。它充滿瞭內在的張力:一方麵是追求完美的理性係統,另一方麵是對現有範式的實驗性突破。 本章探討瞭現代主義的“清晰”美學如何與波普藝術(Pop Art)和後現代主義的先聲進行微妙的互動。設計師們如何在嚴格的網格限製內,通過色彩的意外組閤、照片裁剪的銳利度或排版上的輕微打破平衡,注入活力和個性。我們分析瞭一些看似簡單卻極具革命性的圖形符號,它們如何通過最少的筆畫,傳達齣最復雜的概念。這種“嚮往清晰的夢”並非一味服從規則,而是通過對規則的深刻理解,達到更高的自由度。 第五章:遺産與影響:超越1975 1975年,全球經濟環境和設計思潮開始發生變化,荷蘭設計也隨之演進。然而,這段時期奠定的基礎卻産生瞭深遠的持久影響。 本書最後評估瞭“荷蘭清晰風格”對後世設計理念的貢獻。它不僅影響瞭後來的德國功能主義設計(如孟菲爾德學派),也為信息圖錶設計、用戶界麵設計(UI/UX)的早期發展提供瞭方法論基礎。那些被係統化、被幾何化、被精準控製的視覺語言,成為瞭現代品牌建設不可或缺的DNA。 結語: 《一個嚮往清晰的夢:荷蘭現代主義的設計公司與視覺識彆1960-1975》不僅是一部設計史迴顧,更是一份關於設計哲學的宣言。它展示瞭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一群富有遠見的設計師如何緻力於構建一個可以通過視覺手段實現的、更為有序和可理解的世界。他們的工作,至今仍提醒著我們:最偉大的設計,往往誕生於對清晰秩序的堅定追求。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Wibo Bakker


  荷蘭設計學者、設計顧問、教育工作者,烏特列支大學博士。

  曾任職於五角設計公司,先後服務過TNT/TPG Post, KPN和IND等多傢大企業。

  研究領域涉及信息設計、品牌設計、設計曆史以及平麵設計職業畫等。

  曾在法國、德國和英國專門考察研究圖標設計,同時還在阿旺斯應用科學大學進行研究。

譯者簡介

劉興華


  品牌設計師、設計研究者。現為中央美術學院博士、CDS中國設計師沙龍理事、清華大學城市品牌研究室資深設計師。

圖書目錄

01一個嚮往清晰的夢
緒論
視覺識彆在荷蘭的黃金時代 
視覺識彆、企業識彆、品牌、標誌和Logo 
設計師和客戶兩條綫索 
領導者的個人行為
嚮企業識彆進化
來自英國的“齣版社風格” 
來自瑞士的網頁風格 
國際共識 

02 KLM視覺識彆——從國傢形象到企業形象
戰後崛起 
領導識彆與設計水平
一份敲醒董事會的報告

03企業的形象——為産業而設計
趕超美國
設計為商業服務
設計界和廣告界的交鋒
打破失語狀態

04文字與圖像的效率——PAM石油的視覺識彆標準化
PA怎樣纔會優美的現代標誌
視覺識彆中的標準化
花瞭10年開發的視覺識彆
用設計幫客戶挺直腰桿

05.視覺識彆成為包裝——Albert Heijn超市的誘惑
自助服務興起與包裝設計
把任務交給誰呢
把任務交給AID
一個現代的包裝形象
外來的和尚念經

06.火車裏的顧客——荷蘭鐵路的標誌與視覺識彆
從“無法替代”到“失去地位” 
撕下僵化的臉譜
讓旅客自己幫自己
Tel:設計的實驗精神

07.由黑變白——荷蘭國傢礦業自行開發視覺識彆
名聲不響的大國企業
DSM的公共關係
不可能的任務
視覺識彆成為企業的製度

08.譴責現代主義——重審視覺識彆?
針對消費者的信息
蜂窩能解決問題嗎
為消費者而形式
TD與Tel的閤作

09.迎閤市場還是追求理想——AID、Tel與TD
AID 
Tel和TD設計公司
TD設計公司

10一個嚮往清晰的夢——走嚮現在
設計師和視覺識彆
企業和視覺識彆
設計公司的論據和藝術
設計公司的職業化和廣告
設計公司和他們的市場
設計公司和技術

圖書序言

專文導讀

龔維德(田田圈文創策展人、設計文化觀察者)


  1.荷蘭平麵設計的黃金年代

  在平麵設計的發展脈絡中,荷蘭、蘇俄、德國及瑞士有緊密的關係,自20世紀至21世紀初期,荷蘭平麵設計有三個黃金年代。第一個黃金年代在1910年初期.以Piet Zwart、濛德裏安(Piet Mondrian)及風格派發起人Theo van Doesnurg 為首,初期風格派De Stijl 的運動甚至影響德國1919年包浩斯的運動和學校的教學方嚮。第二個黃金年代在1955-1980年代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反戰的覺醒和百業的繁榮,商業間的往來流通需要平麵及視覺的傳達,為瞭趕上英美的潮流,造就企業識彆係統的戰國時代,主要為Tel Design (Tel)- 登貝(Gert Dumbar)、Total Design(TD) - 維姆・剋羅威 ( Wim Crouwel) 和本・博思(Ben Bos ),影響近30年,這個黃金年代正是此書想為大傢介紹的內容。第三個黃金年代還正在發生,自1995年荷蘭在德國及法國兩強競爭壓力下,運用天生幽默感和想像力形成一股力量,我們稱之為概念設計(Conceptual Design) , 此潮流從工業設計帶動平麵設計的發展,後相互影響,最具代錶性的平麵設計人物包含Irma Boom、Mevis en Van Deursen、Experimental Jetset、Thonik、LUST、Metahaven和Lave等。

  2.這本書主要想傳達的概念

  為瞭完整記錄荷蘭平麵設計第二個黃金年代,作者從不同的角度思維和訪談過程清楚的呈現視覺識彆在曆史上是如何産生和如何發展,荷蘭的設計公司是怎樣利用視覺識彆麵對企業和社會的問題,荷蘭企業的需求怎樣影響設計公司以及視覺識彆的發展,以及視覺識彆本身內涵是什麼。令人驚訝的是,這些曆史之前從未有人研究過,所以在這本書裏,作者試圖通過剖析視覺識彆在荷蘭從1960-1975那些年的探索過程,揭開問題的答案。

  3.視覺識彆和形象

  企業的視覺識彆係統正是幫助我們做選擇的重要工具,它們無處不在,大到建築和車廂廣告,小到我們錢包中的提款卡,都是視覺識彆的溝通物。今天的企業擁有一套專屬視覺識彆係統已是必然之事,但是對於剛剛走齣二戰陰霾,正邁嚮發展道路的荷蘭企業來說,視覺識彆仍然是個新事物。國際上到1960年纔逐漸形成對視覺識彆定義的共識,就是一個對標誌、字體和色彩統一化的視覺錶達運用係統。此時英、美的視覺識彆案例在歐洲設計雜誌上時有發錶,有的被翻譯成「形象」,有的被翻譯成「企業識彆」,視覺識彆對內部來說可以帶來效率並且提升機構和産品視覺設計,對外部來說可以幫助企業建立具有延續性、有活力的良好形象。

  4.1900-1960年代全球視覺識彆的概況

  我們可以在相關曆史文獻中找到一些在1900-1960年代間關於視覺識彆曆史的訊息。從第一次世界戰前的德國電器聯營公司(Allgemeine Elektricitäts Gesellschaft,AEG)到二戰後的倫敦地鐵公司(London Underground),另從美國集裝箱公司(CCA)到義大利打字機生産商奧利維地(Olivetti),再到1960年的美國IBM。以AEG為例從1907年到1914年,他們請來一位藝術傢彼得・貝倫斯(Pet Beherens)設計建築、産品和印刷品,彼得・貝倫斯利用這個機會在當時世界上最大企業展現自己的創意舞颱,成為視覺識彆曆史的第一例。

  以美國IBM的企業形象為例,IBM以穩固的視覺下功夫,所有的Logo及色彩設計元素保持一種相似性,也證明現代設計可以快速塑造企業形象和提升産品銷售。在荷蘭方麵,荷蘭皇傢航空(KLM)在1920年早期就在廣告版麵上使用統一的分隔缐,並對字體有嚴謹規範。民間組織荷蘭聯邦實用藝術工作者協會(Vereniging van beoefenaars van Gebonden Kunsten binnen de federatie, GKf)成立於1945年,GKf旗下的平麵設計師為很多企業設計印刷品,居於主導地位,其會員對戰後荷蘭高水平設計有極大貢獻。

  5.影響荷蘭視覺識彆三大設計公司

  荷蘭的設計公司一直以來對視覺識彆設計抱著某種理想主義情結,他們認為視覺識彆設計是他們所強調的現代主義的一種實踐。TD成立於1963年,創始設計師有本・博思、維姆・剋羅威和本諾・威新(Benno Wissing)。拜其嚴謹的現代主義設計風格所賜,TD深受設計界的贊揚,1980年之後TD越來越把業務轉嚮為政府和公共部門服務。

  其次是成立於1962年的Tel,Tel直到1960年末期纔嶄露頭角。比起TD成名稍晚,但到1970年Tel在創意總監登貝帶領下,形塑瞭無拘無束的形象,對於吸引潛在客戶是極為不利的。1976年登貝離開Tel,Tel隨後瓦解。同年登貝創立瞭登貝工作室(Studio Dumbar)。

  最後是來自英國的國際設計師聯閤(Allied International Designers,AID),他們的總監詹姆斯・皮爾德奇(James Pilditch)主張以商業運作來經營公司,AID是荷蘭1960-1980年代最成功的外國設計公司。

  6.荷蘭導入視覺識彆的背景

  二次世界大戰後的荷蘭瀕臨崩潰,百廢待舉,為瞭刺激經濟,政府強化效率、壓低工資。經過1945-1960年代的「重建」,荷蘭競爭力明顯提高,曾經依靠農業和殖民地起傢的荷蘭,一躍成為現代化的工業國。 1960年經濟趨於穩定發展,繁榮的景象展開 ,人民安居樂業,大眾幸福指數不斷攀升,一股巨大的社會能量正在荷蘭醞釀,這種能量不僅推動大興土木,更促使大型企業轉型,導入視覺識彆的開端。

  7.荷蘭第一個導入視覺識彆的 KLM

  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國際航空業一飛衝天,KLM也藉這大好時機躋身於大型盈利企業俱樂部,這絕非易事,因為當時KLM還隻是本土經營。經由調查硏究發現荷蘭給世人印象就是木鞋、堤壩、鬱金香、奶酪和風車。 外國乘客都覺得KLM的形象並不鮮明,KLM終於體認到自己形象老舊,這纔想到要以視覺的方式打造一個親切的、技術化的、現代的形象。 KLM執行一個「提升荷蘭」的計畫 ,1961年委託HDA設計公司的亨瑞設計視覺識彆以提升企業形象。

  1963年KLM成為荷蘭曆史上第一傢成功導入視覺識彆的本土企業。現代標誌(Emblem)成為聯係企業各個方麵的樞紐,KLM大大小小的物件,從飛機、地勤車輛、杯盤到信紙,都可以找到這個標誌的身影。 一種整體的氛圍隨之躍然而齣。標誌、色彩和字體成為視覺識彆重要的三項基本要素。1964年視覺識彆手冊問世,建立遊戲規則,現在從東京到都柏林的每一個KLM辦事處,都必須遵守這個規則,讓KLM相關的每一件東西都統一起來。

  8.瑞士國際風格造就標準化

  瑞士設計在1950年發展「瑞士設計學派」或是稱為「國際風格」(International Style),一群去個人風格的瑞士設計師,探索極簡和純粹的錶達形式,這些現代主義思維將訊息用規則、簡潔、明確的結構傳達,又稱為「網格」的結構,讓文字和圖形元素排列得井然有序。在相同年代,又掀起瞭無襯綫字體的第二波熱潮。其中最知名的就是1950年代推齣的Helvetica 和Univers。因為這兩款字體不僅具備優秀字體的品質,且適閤仼何一種商業錶現。

  瑞士現代主義改變瞭荷蘭平麵設計師的理念。最具代錶性人物為維姆・剋羅威,他把自己當成如工程師一般有著理性思維的設計師,在他的作品裏隨處可見幾何形狀和無襯綫字體的錶現。

  瑞士國際風格在麵對龐大企業視覺識彆係統,像信紙、帳單、名片和錶格之類的上百個項目,均使用統一的版式、字體、標誌和色彩。這不僅使企業的辨識度提升,對企業工作的效率也有助益。這統一化的特徵又稱為「標準化」或「規格化」。也在平麵設計史上創造標準化的世界潮流。

  9.視覺識彆在荷蘭的黃金時代

  荷蘭在視覺識彆發展初期並無一席之地。而英國、美國早已起步, 他們早在1950年代就齣現瞭擁有現代視覺識彆的企業。荷蘭直到KLM有瞭視覺識彆之後,纔陸續有荷蘭企業跟進,此時已是1960年代瞭。石油企業PAM和連鎖超市AH(Albert Heijn)於1966年、荷蘭鐵路公司(Nederlandse Spoorwegen,NS)和荷蘭國礦(De Staatsmijnen)相繼於1968年、1969年擁有瞭視覺識彆係統。它們的目的與KLM想法一緻,就是打造一個現代的形象。

  AH的創始人Albert Heijn於1887年在奧斯特贊(北荷蘭省)從一傢雜貨鋪起傢。1900年AH迅速拓展,1963年已達370傢分店,成為荷蘭第二大連鎖超市。為瞭要改善購物中心的形象,AID在1964年底嚮AH提交瞭一套讓他們印象深刻的「設計流程」,建立「設計平颱」階段就幫助客戶建立起願景和新的視覺識彆,到1967年AH開始擴張版圖,甚至進行店麵規畫標準化工程,終於創造齣獨特的荷蘭品牌形象。

  荷蘭鐵路公司(NS)在1968年導入視覺識彆,1960- 1970年間荷蘭的私傢車增加瞭5倍,人們越來越少搭乘火車。NS在1967年虧損瞭數韆萬,而數年來總虧損已上億。他們急切希望在1968年能夠來一個華麗轉身擺脫舊有形象。也同時發布由Tel設計的視覺識彆。就算到今天以視覺識彆規畫而論,NS仍是荷蘭最值得稱道的設計案例,那黃色的列車外殼,非常醒目,似乎永遠也不會褪色,在荷蘭像NS這種大型企業使用公共繪文字還是一件新鮮事,這也順應瞭世界發展趨勢,國際間越來越瞭解公共繪文字的重要性。

  10.結語

  早先的企業往往會用到幾個不同的標誌甚至不同的名字,這樣不僅讓顧客,連自己的員工都容易混淆,用統一的標誌有利於建立明確的、更有力量的形象。在1970年荷蘭大型企業已有設計經理的職位,所以企業也越來越重視自己的形象。市場行銷概念興起,使企業更加意識到要以市場為導嚮。讓他們知道視覺識彆是獲得現代企業識彆形象的一個途徑。

  視覺識彆的應用隨之而來應該是效率的提升。企業利用簡化多樣的印刷品和錶格來節省成本。標準化為信件和錶格排版帶來極大的便利,因此它們被方便的填寫、寄送、閱讀和存檔。視覺識彆就如同包裝一樣可以為企業帶來一緻及整體的形象,提升企業的視覺認知度。

  視覺識彆的需求伴隨而來設計公司的興起,平麵設計行業的規模也越做越大。設計師也有能力掌控大案子,這對設計公司的組織能力是個挑戰,新的設計方法要求更有效率的工作,分工閤作也不可避免,設計師開始團隊閤作,於是齣現瞭資深設計師、設計師和助理設計師不同的頭銜。設計公司的規模及製度在此漸漸建立起來,不同專業型設計公司也應運而生。

  1977年BRS成為第一傢為政府部門做識彆設計的公司。政府部門也越來越頻繁地使用外聘的設計師和設計公司,這也得益於政府機構傳播部門的壯大。1990年初期,幾乎所有的荷蘭政府部門都有自己的視覺識彆,促成瞭一個趨勢,而設計公司也深知這是一個大好商機。2007年整閤政府視覺識彆計畫誕生,主要是讓200個政府機構的識彆具有效率,另一方麵是政府機構有統一形象和窗口為民眾服務,過去50年視覺識彆演進的曆程,已在荷蘭民間企業和政府機構開花結果。

  本書中的案例,仍是這些企業崇尚工業進步的視覺錶徵。工業進步對於1960- 1970年代的荷蘭可謂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時代,隨之而來在設計上大量使用明亮的色彩、幾何形狀、無襯綫字體也成為那個時代最好的註腳。這所有的案例都見證瞭一群設計師和設計公司所造就的荷蘭視覺識彆光輝的年代。

龔維德(Sasson Kung)
田田圈文創策展人、設計文化觀察者, 以策畫歐洲各國書展及荷蘭、瑞士和德國設計展為主。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我一直認為,一個時代的精神風貌,往往能通過其視覺語言得到最直觀的體現。這本書正好提供瞭一個絕佳的觀察窗口,讓我得以深入瞭解1960-1975年間荷蘭現代主義設計公司是如何通過視覺識彆係統來塑造其身份認同,並試圖傳達一種清晰、有條理的溝通方式。作者對“清晰”的界定並非單一維度,而是涵蓋瞭視覺呈現、信息傳遞、以及某種程度上的理念傳達。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不同設計公司案例的細緻梳理,從它們最初的品牌構想到後來的發展演變,都展現瞭設計在商業和社會中的重要作用。那些被選用的字體、色彩、圖形以及整體排版風格,都仿佛是那個時代荷蘭社會某些內在價值觀的投射。書中的分析不僅僅停留在“是什麼”,更深入地探討瞭“為什麼”,探究瞭這些設計選擇背後的動因和可能産生的影響。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放慢腳步,反復品味圖文並茂的部分,試圖從中捕捉到那個年代特有的設計語匯和思維模式。

评分

這本書真是徹底顛覆瞭我過去對“設計”的狹隘理解。一直以來,我總覺得設計就是美學上的事,是色彩、構圖、字體的堆砌,是那些光鮮亮麗的包裝和海報。但《一個嚮往清晰的夢:荷蘭現代主義的設計公司與視覺識彆1960-1975》這本書,則把我帶進瞭一個更深邃、更具哲學意味的領域。它不僅僅是展示瞭一堆漂亮的設計作品,而是通過對1960-1975年間荷蘭現代主義設計公司及其視覺識彆係統的深入剖析,揭示瞭設計背後隱藏的社會思潮、文化變遷乃至哲學理念。我仿佛看到瞭一個時代在設計中的迴響,每一個Logo、每一個排版,都承載著那個年代特有的精神氣質。作者似乎並非僅僅是記錄者,更像是一位敏銳的觀察者,他用細緻入微的筆觸,捕捉瞭那些稍縱即逝的時代脈搏。特彆是關於“清晰”這個詞的解讀,貫穿全書,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思考,到底什麼是真正的清晰?是視覺上的簡潔明瞭,還是思想上的邏輯嚴謹?抑或是兩者兼而有之?這種對核心概念的反復審視和多維度解讀,讓這本書充滿瞭思想的張力,也讓我對“設計”這個詞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再僅僅是“看起來好不好看”,而是“有沒有傳達齣一種內在的秩序和價值”。

评分

作為一個對視覺文化頗感興趣的讀者,這本書給我帶來瞭意想不到的啓發。以往我對荷蘭設計的印象,可能更多停留在某些大師的名字或者標誌性的設計風格上,但《一個嚮往清晰的夢》這本書,則將我帶入瞭一個更廣闊的視野。它聚焦於1960-1975年這段時期,通過對荷蘭一些設計公司的案例進行深度挖掘,展現瞭那個時代設計思維的演變以及視覺識彆係統如何承載和傳播企業乃至社會的價值觀。我被書中對“清晰”的反復強調所吸引,這種清晰不僅僅體現在視覺上的簡潔和直觀,更可能是一種信息傳遞的精準性,是一種溝通方式的有效性,甚至是一種思考模式的理性化。作者似乎在探尋一種理想的設計狀態,一種能夠穿透雜亂,直抵本質的錶達方式。書中的分析邏輯性很強,能夠將具體的設計元素與更宏觀的時代背景、文化思潮聯係起來,這種跨領域的整閤能力,讓我看到瞭設計研究的深度和潛力。讀這本書,我不僅在看設計,更是在看一種思維方式,一種對世界秩序的構建和錶達。

评分

很少有一本書能讓我讀完後,對某個特定時期和地域的設計産生如此深刻的共鳴。這本書《一個嚮往清晰的夢:荷蘭現代主義的設計公司與視覺識彆1960-1975》,如同一場精心策劃的導覽,帶領我穿越迴瞭那個充滿變革與創造的年代。我特彆被書中對“清晰”二字的多層次解讀所吸引。它不僅僅是視覺層麵的簡潔明瞭,更是信息傳遞的精準有效,以及背後所蘊含的理性、秩序和進步的精神。作者似乎在試圖勾勒齣一種理想的設計形態,一種能夠穿透錶象,直達核心的設計理念。通過對荷蘭一些設計公司及其視覺識彆係統的深入剖析,我看到瞭那個時代設計師們是如何將這種對“清晰”的追求,融入到每一個字體、每一個圖形、每一個排版之中。書中的案例分析,讓我得以窺見設計決策背後的思考過程,以及這些視覺元素如何承載和傳播著公司的理念和價值觀。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閱讀一本關於設計史的書,更是在體驗一種思維方式,一種對秩序和邏輯的追求,一種對未來的憧憬。

评分

我一直對設計史,特彆是20世紀下半葉的設計發展充滿好奇,尤其是那些在設計領域留下深刻印記的國傢和地區。這本書就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1960-1975年這段時期荷蘭現代主義設計公司的獨特魅力。它並非那種流水綫式的作品集,而是以一種嚴謹而富有洞察力的視角,將那些公司的視覺識彆係統置於時代背景之下進行審視。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具體案例時所展現的細緻。從字體選擇的考量,到色彩搭配的邏輯,再到公司名稱和Logo的演變,每一個細節都被賦予瞭深刻的含義。它讓我意識到,一個成功的視覺識彆係統,絕非偶然,而是深思熟慮的産物,是公司精神和理念的具象化錶達。那些看似簡單的設計元素,背後可能蘊含著復雜的思考和前瞻性的規劃。書中的案例分析,讓我對“現代主義”這一風格有瞭更具體的感知,它不僅僅是形式上的簡化,更是一種對功能性、理性主義和普遍性的追求。當我翻閱書中的圖片和分析時,我仿佛能感受到那個年代荷蘭設計師們試圖用設計去構建一個清晰、有序、現代化的世界的雄心。這本書讓我對設計史的理解不再停留在錶麵的欣賞,而是深入到其內在的驅動力和時代精神。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