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向往清晰的梦:荷兰现代主义的设计公司与视觉识别1960-1975

一个向往清晰的梦:荷兰现代主义的设计公司与视觉识别1960-197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荷兰设计
  • 现代主义
  • 视觉识别
  • 公司历史
  • 设计史
  • 平面设计
  • 品牌形象
  • 1960年代
  • 1970年代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获得荷兰35年来最佳艺术历史研究奖
透过3大设计公司.6大识别设计案
以及超过630幅珍贵照片、手稿和图表
见证现代主义设计的巅峰时期
重现视觉识别的辉煌年代

  看Total Design、 Tel Design 、Allied International Designers
  如何为航空公司KLM、石油公司PAM、连锁超市AH、铁路公司NS、矿业公司DSM、邮电公司PTT
  在二战后重新塑造出有利的荷兰现代商业形象?

  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荷兰百废待举,经过十多年的重建,一跃成为现代化的工业国。1960年经济趋于稳定发展,一股巨大的社会能量正在酝酿,不仅推动国内大兴土木,更促使大型企业转型,导入视觉识别。

  英、美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出现了拥有现代视觉识别的企业,荷兰直到1963年皇家航空KLM成为史上第一家成功导入视觉识别的企业之后,石油公司PAM、连锁超市AH、铁路公司NS、矿业公司DSM等,才相继在60年代末期拥有了现代形象的视觉识别系统。

  70年代这股风潮也吹到了政府机构,设计史学家Kees Broos曾在文章中写道:「那时所有的国家部门、城市政府、大学都有了自己的Logo和识别系统。」荷兰政府的积极投入在世界上算是首屈一指,也将荷兰的视觉识别设计引向前所未有的高峰。

  这一路推动荷兰视觉识别发展的,是世界知名的三大设计公司,名气最大的是Total Design,成立于1963年,由本・博思(Ben Bos)、维姆・克罗威(Wim Crouwel)和本诺・威新(Benno Wissing)三大设计师领军,其严谨的现代主义设计风格深受同业赞扬。其次是成立于1962、直至60年代末期才崭露头角的Tel Design,虽然起步比TD晚,但是在创意总监登贝(Gert Dumbar)的带领下,和TD难分伯仲。另一个团队则是来自英国的国际设计师联合(Allied International Designers),总监詹姆斯・皮尔德奇(James Pilditch)主张以商业运作来经营公司,堪称60~80年代最成功的外国设计公司。

  在设计师眼中,视觉识别是一种对整个社会产生正能量、高品质的优秀设计,对视觉识别设计也抱持着某种理想主义的情结——一个「清晰的梦」,可以用来提高沟通效能以及社会功能运转的效率和秩序。设计师希望能够通过视觉识别明确表现企业的结构,并且让企业更有效率地营运。他们以现代主义的手法来促成有效的视觉传达,进而为整个社会谋福祉;他们把现代主义的美学和方法融入设计中,把「追求明确」视为可以惠及众人的「梦想」。

  当时受到瑞士国际设计学派的影响,荷兰设计师将视觉用规则、简洁、明确的结构传达,企业的全套视觉识别系统,则使用统一的版式、字体、标志和色彩,设计上大量使用明亮的色彩、几何形状、无衬线字体也成为那个时代最好的註脚。

  到了70年代,经济萧条导致视觉识别的业务量萎缩,荷兰社会也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年轻人发起对政府权威的反抗,民众也开始敌视企业。为了回应社会召唤,设计界也发起对现代主义的批判。这在TD和Tel这两家公司内部造成了紧张的矛盾。一方面,他们要重新让自己的设计态度紧跟时代精神;另一方面,他们又要挣扎地生存于蔓延于西方世界的经济衰退中。尤其是维姆・克罗威领导的TD受到了攻击。而Tel在登贝带领下,已经开始转向后现代主义。

  20世纪荷兰的现代主义艺术和设计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荷兰平面设计是世界平面设计的重要一支,它的现代主义设计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设计师和设计机构。但对于它在此之前的现代主义发展历程的研究,特别是关于设计与社会、经济、政治等文化背景之间的动态关系,世人所知甚少。

  本书全面考察了1960-1975年荷兰社会经济的环境下视觉识别的设计者(如设计公司、自由设计师)、客户(如企业、政府、公共机构)、执行者(如印刷厂、执行制作商)以及更多相关的群体。作者通过600多幅珍贵的照片和手稿,向读者展示了那一个鲜为人知的黄金时代,以及荷兰设计师或企业在面对具体设计问题时的种种思考及实践。

  视觉识别在历史中是如何产生、如何发展,荷兰的设计公司是怎样利用视觉识别面对企业和社会的问题,荷兰企业的需求怎样影响设计公司以及视觉识别的发展,以及视觉识别本身内涵是什么……这些问题很少人研究过,我试图通过剖析视觉识别在荷兰从1960到1975那些年里的探索过程,揭开问题的答案。——Wibo Bakker荷兰设计学者、乌特勒支大学博士

国内外设计大师一致推崇

  这本书剖析并展示设计师和企业是如何精诚协作来实现视觉识别的。所以除了设计师,我还非常衷心地希望这本书能够被政商界人士看到,因为这些历史可以让他们知道在视觉识别的领域,设计师和客户之间的协助能够创造怎样的可能性。

――Gert Dumbar,欧洲品牌视觉设计之父
被誉为1900年至今全世界80位具有最杰出贡献的设计师之一

  视觉识别是一种讯息形式而不是像广告那样的销售工具。如果视觉识别是用来制造某种形象,它就一无是处。视觉识别不会生成企业,而是企业生成视觉识别。识别必须是真实的反映,就算一个企业的效益不好,那么识别也要把这个情况反映出来。

――Wim Crouwel
荷兰设计的倡导者、网格系统的实践者
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平面设计师之一

  王志弘 wangzhihong.com .....选书、设计
  龚维德 设计文化观察者...........................审阅、导读
  王明嘉 王明嘉字体修院修士
  许瀚文 Monotype高级字体设计师
  黄家贤 洋葱设计创办人...........................推荐
图书简介:一个向往清晰的梦:荷兰现代主义的设计公司与视觉识别1960-1975 书籍名称:一个向往清晰的梦:荷兰现代主义的设计公司与视觉识别1960-1975 导言:风格的熔炉与视觉的革新 本书深入剖析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中期,荷兰设计界经历的一场深刻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变革。这段时期,正值欧洲社会剧烈动荡与文化觉醒的交汇点,荷兰的设计师们以一种近乎乌托邦式的热情,投身于对视觉传达的系统化、理性化重构之中。他们不仅仅是在创造美学上的新风格,更是在构建一种全新的信息传递逻辑——一种根植于荷兰本土现代主义传统,却又大胆吸纳国际思潮,最终形成独特“清晰”美学的过程。 本书聚焦于一个核心议题:在这段特定时期内,荷兰的几家关键设计公司如何通过对企业视觉识别(Corporate Identity,简称 CI)的系统性设计,不仅定义了自身的专业形象,也深刻影响了荷兰乃至全球的平面设计语言。我们探讨的“清晰”并非仅仅指视觉上的简洁明了,更是一种哲学立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设计应是消除歧义、引导认知的工具。 第一章:时代的背景与现代主义的遗承 要理解1960年代荷兰设计的崛起,必须回溯到其深厚的历史根基。荷兰现代主义设计在战后即以其严谨的几何结构、对功能主义的坚持以及对瑞士风格(International Typographic Style)的深刻理解而闻名。然而,到了六十年代,这种风格遭遇了挑战:一方面,战后经济的繁荣带来了消费主义的兴起,企业对品牌形象的需求日益迫切;另一方面,青年文化与反主流思潮开始质疑既有秩序的僵硬。 本章首先梳理了荷兰设计教育体系(如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和阿姆斯特丹艺术学院)在这一转型期的作用,以及像格特鲁德·阿普尔(Gertrud Arp)和雅各布·恩克尔(Jacob Enkel)这样的先驱是如何为后来的爆发积蓄力量的。我们着重分析了“系统化思维”如何从建筑领域渗透到平面设计中,为后续的CI设计提供了方法论的框架。 第二章:关键设计公司的崛起与组织结构 本书的核心部分,是对于数家在这一时期具有决定性影响力的设计公司的细致考察。这些公司往往不是松散的工作室,而是具备清晰分工、高度协作的项目制团队。 我们详述了诸如 Studio 70 和 Total Design 等机构的起源、创始人理念及其组织架构。这些公司打破了传统“设计师即个人英雄”的叙事模式,强调团队合作和跨学科交流——设计师、传播策略师、印刷专家共同工作,以确保设计方案在从概念到最终实施的每一步都能保持其纯粹性。 Studio 70 对色彩理论和网格系统的应用达到了新的高度,而 Total Design 则在信息层级和图形简化上展现了极强的控制力。本章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了这些机构如何通过其内部运作方式,体现了他们对设计“清晰”的追求。 第三章:企业视觉识别(CI)的系统化实践 1960年代是全球企业开始认真对待“身份”的十年。在荷兰,这种需求催生了一系列开创性的CI项目。本书深入剖析了这些项目的设计原则、实施过程和最终成果。 模块化与网格的统治: 设计师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 Logo 创作,而是构建了一整套视觉词汇表。我们详细分析了标志(Logo)、标准字(Logotype)、色彩光谱、摄影风格指导和版式网格的相互关系。如何在一个庞大的企业体系中,确保传单、年报、包装乃至办公用品都能拥有统一且可识别的“面孔”,是本章探讨的重点。例如,对于某大型公共服务机构的CI项目,设计师如何通过调整字号的黄金比例和网格线的间距,来平衡信息密度与可读性。 字体的选择与定制: 字体在这一时期的重要性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荷兰设计师倾向于选择或定制那些结构明确、清晰度极高的无衬线字体。我们探讨了定制字体如何成为企业身份的“无声大使”,以及它们如何服务于视觉系统,而非仅仅作为装饰元素。 第四章:清晰之下的张力:理性与实验的对话 尽管本书的主题是“清晰”,但这段时期的设计并非一潭死水。它充满了内在的张力:一方面是追求完美的理性系统,另一方面是对现有范式的实验性突破。 本章探讨了现代主义的“清晰”美学如何与波普艺术(Pop Art)和后现代主义的先声进行微妙的互动。设计师们如何在严格的网格限制内,通过色彩的意外组合、照片裁剪的锐利度或排版上的轻微打破平衡,注入活力和个性。我们分析了一些看似简单却极具革命性的图形符号,它们如何通过最少的笔画,传达出最复杂的概念。这种“向往清晰的梦”并非一味服从规则,而是通过对规则的深刻理解,达到更高的自由度。 第五章:遗产与影响:超越1975 1975年,全球经济环境和设计思潮开始发生变化,荷兰设计也随之演进。然而,这段时期奠定的基础却产生了深远的持久影响。 本书最后评估了“荷兰清晰风格”对后世设计理念的贡献。它不仅影响了后来的德国功能主义设计(如孟菲尔德学派),也为信息图表设计、用户界面设计(UI/UX)的早期发展提供了方法论基础。那些被系统化、被几何化、被精准控制的视觉语言,成为了现代品牌建设不可或缺的DNA。 结语: 《一个向往清晰的梦:荷兰现代主义的设计公司与视觉识别1960-1975》不仅是一部设计史回顾,更是一份关于设计哲学的宣言。它展示了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一群富有远见的设计师如何致力于构建一个可以通过视觉手段实现的、更为有序和可理解的世界。他们的工作,至今仍提醒着我们:最伟大的设计,往往诞生于对清晰秩序的坚定追求。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Wibo Bakker


  荷兰设计学者、设计顾问、教育工作者,乌特列支大学博士。

  曾任职于五角设计公司,先后服务过TNT/TPG Post, KPN和IND等多家大企业。

  研究领域涉及信息设计、品牌设计、设计历史以及平面设计职业画等。

  曾在法国、德国和英国专门考察研究图标设计,同时还在阿旺斯应用科学大学进行研究。

译者简介

刘兴华


  品牌设计师、设计研究者。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博士、CDS中国设计师沙龙理事、清华大学城市品牌研究室资深设计师。

图书目录

01一个向往清晰的梦
绪论
视觉识别在荷兰的黄金时代 
视觉识别、企业识别、品牌、标志和Logo 
设计师和客户两条线索 
领导者的个人行为
向企业识别进化
来自英国的“出版社风格” 
来自瑞士的网页风格 
国际共识 

02 KLM视觉识别——从国家形象到企业形象
战后崛起 
领导识别与设计水平
一份敲醒董事会的报告

03企业的形象——为产业而设计
赶超美国
设计为商业服务
设计界和广告界的交锋
打破失语状态

04文字与图像的效率——PAM石油的视觉识别标准化
PA怎样才会优美的现代标志
视觉识别中的标准化
花了10年开发的视觉识别
用设计帮客户挺直腰桿

05.视觉识别成为包装——Albert Heijn超市的诱惑
自助服务兴起与包装设计
把任务交给谁呢
把任务交给AID
一个现代的包装形象
外来的和尚念经

06.火车里的顾客——荷兰铁路的标志与视觉识别
从“无法替代”到“失去地位” 
撕下僵化的脸谱
让旅客自己帮自己
Tel:设计的实验精神

07.由黑变白——荷兰国家矿业自行开发视觉识别
名声不响的大国企业
DSM的公共关系
不可能的任务
视觉识别成为企业的制度

08.谴责现代主义——重审视觉识别?
针对消费者的信息
蜂窝能解决问题吗
为消费者而形式
TD与Tel的合作

09.迎合市场还是追求理想——AID、Tel与TD
AID 
Tel和TD设计公司
TD设计公司

10一个向往清晰的梦——走向现在
设计师和视觉识别
企业和视觉识别
设计公司的论据和艺术
设计公司的职业化和广告
设计公司和他们的市场
设计公司和技术

图书序言

专文导读

龚维德(田田圈文创策展人、设计文化观察者)


  1.荷兰平面设计的黄金年代

  在平面设计的发展脉络中,荷兰、苏俄、德国及瑞士有紧密的关系,自20世纪至21世纪初期,荷兰平面设计有三个黄金年代。第一个黄金年代在1910年初期.以Piet Zwart、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及风格派发起人Theo van Doesnurg 为首,初期风格派De Stijl 的运动甚至影响德国1919年包浩斯的运动和学校的教学方向。第二个黄金年代在1955-1980年代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反战的觉醒和百业的繁荣,商业间的往来流通需要平面及视觉的传达,为了赶上英美的潮流,造就企业识别系统的战国时代,主要为Tel Design (Tel)- 登贝(Gert Dumbar)、Total Design(TD) - 维姆・克罗威 ( Wim Crouwel) 和本・博思(Ben Bos ),影响近30年,这个黄金年代正是此书想为大家介绍的内容。第三个黄金年代还正在发生,自1995年荷兰在德国及法国两强竞争压力下,运用天生幽默感和想像力形成一股力量,我们称之为概念设计(Conceptual Design) , 此潮流从工业设计带动平面设计的发展,后相互影响,最具代表性的平面设计人物包含Irma Boom、Mevis en Van Deursen、Experimental Jetset、Thonik、LUST、Metahaven和Lave等。

  2.这本书主要想传达的概念

  为了完整记录荷兰平面设计第二个黄金年代,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思维和访谈过程清楚的呈现视觉识别在历史上是如何产生和如何发展,荷兰的设计公司是怎样利用视觉识别面对企业和社会的问题,荷兰企业的需求怎样影响设计公司以及视觉识别的发展,以及视觉识别本身内涵是什么。令人惊讶的是,这些历史之前从未有人研究过,所以在这本书里,作者试图通过剖析视觉识别在荷兰从1960-1975那些年的探索过程,揭开问题的答案。

  3.视觉识别和形象

  企业的视觉识别系统正是帮助我们做选择的重要工具,它们无处不在,大到建筑和车厢广告,小到我们钱包中的提款卡,都是视觉识别的沟通物。今天的企业拥有一套专属视觉识别系统已是必然之事,但是对于刚刚走出二战阴霾,正迈向发展道路的荷兰企业来说,视觉识别仍然是个新事物。国际上到1960年才逐渐形成对视觉识别定义的共识,就是一个对标志、字体和色彩统一化的视觉表达运用系统。此时英、美的视觉识别案例在欧洲设计杂志上时有发表,有的被翻译成「形象」,有的被翻译成「企业识别」,视觉识别对内部来说可以带来效率并且提升机构和产品视觉设计,对外部来说可以帮助企业建立具有延续性、有活力的良好形象。

  4.1900-1960年代全球视觉识别的概况

  我们可以在相关历史文献中找到一些在1900-1960年代间关于视觉识别历史的讯息。从第一次世界战前的德国电器联营公司(Allgemeine Elektricitäts Gesellschaft,AEG)到二战后的伦敦地铁公司(London Underground),另从美国集装箱公司(CCA)到义大利打字机生产商奥利维地(Olivetti),再到1960年的美国IBM。以AEG为例从1907年到1914年,他们请来一位艺术家彼得・贝伦斯(Pet Beherens)设计建筑、产品和印刷品,彼得・贝伦斯利用这个机会在当时世界上最大企业展现自己的创意舞台,成为视觉识别历史的第一例。

  以美国IBM的企业形象为例,IBM以稳固的视觉下功夫,所有的Logo及色彩设计元素保持一种相似性,也证明现代设计可以快速塑造企业形象和提升产品销售。在荷兰方面,荷兰皇家航空(KLM)在1920年早期就在广告版面上使用统一的分隔缐,并对字体有严谨规范。民间组织荷兰联邦实用艺术工作者协会(Vereniging van beoefenaars van Gebonden Kunsten binnen de federatie, GKf)成立于1945年,GKf旗下的平面设计师为很多企业设计印刷品,居于主导地位,其会员对战后荷兰高水平设计有极大贡献。

  5.影响荷兰视觉识别三大设计公司

  荷兰的设计公司一直以来对视觉识别设计抱着某种理想主义情结,他们认为视觉识别设计是他们所强调的现代主义的一种实践。TD成立于1963年,创始设计师有本・博思、维姆・克罗威和本诺・威新(Benno Wissing)。拜其严谨的现代主义设计风格所赐,TD深受设计界的赞扬,1980年之后TD越来越把业务转向为政府和公共部门服务。

  其次是成立于1962年的Tel,Tel直到1960年末期才崭露头角。比起TD成名稍晚,但到1970年Tel在创意总监登贝带领下,形塑了无拘无束的形象,对于吸引潜在客户是极为不利的。1976年登贝离开Tel,Tel随后瓦解。同年登贝创立了登贝工作室(Studio Dumbar)。

  最后是来自英国的国际设计师联合(Allied International Designers,AID),他们的总监詹姆斯・皮尔德奇(James Pilditch)主张以商业运作来经营公司,AID是荷兰1960-1980年代最成功的外国设计公司。

  6.荷兰导入视觉识别的背景

  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荷兰濒临崩溃,百废待举,为了刺激经济,政府强化效率、压低工资。经过1945-1960年代的「重建」,荷兰竞争力明显提高,曾经依靠农业和殖民地起家的荷兰,一跃成为现代化的工业国。 1960年经济趋于稳定发展,繁荣的景象展开 ,人民安居乐业,大众幸福指数不断攀升,一股巨大的社会能量正在荷兰酝酿,这种能量不仅推动大兴土木,更促使大型企业转型,导入视觉识别的开端。

  7.荷兰第一个导入视觉识别的 KLM

  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航空业一飞冲天,KLM也借这大好时机跻身于大型盈利企业俱乐部,这绝非易事,因为当时KLM还只是本土经营。经由调查硏究发现荷兰给世人印象就是木鞋、堤坝、郁金香、奶酪和风车。 外国乘客都觉得KLM的形象并不鲜明,KLM终于体认到自己形象老旧,这才想到要以视觉的方式打造一个亲切的、技术化的、现代的形象。 KLM执行一个「提升荷兰」的计画 ,1961年委託HDA设计公司的亨瑞设计视觉识别以提升企业形象。

  1963年KLM成为荷兰历史上第一家成功导入视觉识别的本土企业。现代标志(Emblem)成为联系企业各个方面的枢纽,KLM大大小小的物件,从飞机、地勤车辆、杯盘到信纸,都可以找到这个标志的身影。 一种整体的氛围随之跃然而出。标志、色彩和字体成为视觉识别重要的三项基本要素。1964年视觉识别手册问世,建立游戏规则,现在从东京到都柏林的每一个KLM办事处,都必须遵守这个规则,让KLM相关的每一件东西都统一起来。

  8.瑞士国际风格造就标准化

  瑞士设计在1950年发展「瑞士设计学派」或是称为「国际风格」(International Style),一群去个人风格的瑞士设计师,探索极简和纯粹的表达形式,这些现代主义思维将讯息用规则、简洁、明确的结构传达,又称为「网格」的结构,让文字和图形元素排列得井然有序。在相同年代,又掀起了无衬线字体的第二波热潮。其中最知名的就是1950年代推出的Helvetica 和Univers。因为这两款字体不仅具备优秀字体的品质,且适合仼何一种商业表现。

  瑞士现代主义改变了荷兰平面设计师的理念。最具代表性人物为维姆・克罗威,他把自己当成如工程师一般有着理性思维的设计师,在他的作品里随处可见几何形状和无衬线字体的表现。

  瑞士国际风格在面对庞大企业视觉识别系统,像信纸、帐单、名片和表格之类的上百个项目,均使用统一的版式、字体、标志和色彩。这不仅使企业的辨识度提升,对企业工作的效率也有助益。这统一化的特征又称为「标准化」或「规格化」。也在平面设计史上创造标准化的世界潮流。

  9.视觉识别在荷兰的黄金时代

  荷兰在视觉识别发展初期并无一席之地。而英国、美国早已起步, 他们早在1950年代就出现了拥有现代视觉识别的企业。荷兰直到KLM有了视觉识别之后,才陆续有荷兰企业跟进,此时已是1960年代了。石油企业PAM和连锁超市AH(Albert Heijn)于1966年、荷兰铁路公司(Nederlandse Spoorwegen,NS)和荷兰国矿(De Staatsmijnen)相继于1968年、1969年拥有了视觉识别系统。它们的目的与KLM想法一致,就是打造一个现代的形象。

  AH的创始人Albert Heijn于1887年在奥斯特赞(北荷兰省)从一家杂货铺起家。1900年AH迅速拓展,1963年已达370家分店,成为荷兰第二大连锁超市。为了要改善购物中心的形象,AID在1964年底向AH提交了一套让他们印象深刻的「设计流程」,建立「设计平台」阶段就帮助客户建立起愿景和新的视觉识别,到1967年AH开始扩张版图,甚至进行店面规画标准化工程,终于创造出独特的荷兰品牌形象。

  荷兰铁路公司(NS)在1968年导入视觉识别,1960- 1970年间荷兰的私家车增加了5倍,人们越来越少搭乘火车。NS在1967年亏损了数千万,而数年来总亏损已上亿。他们急切希望在1968年能够来一个华丽转身摆脱旧有形象。也同时发布由Tel设计的视觉识别。就算到今天以视觉识别规画而论,NS仍是荷兰最值得称道的设计案例,那黄色的列车外壳,非常醒目,似乎永远也不会褪色,在荷兰像NS这种大型企业使用公共绘文字还是一件新鲜事,这也顺应了世界发展趋势,国际间越来越了解公共绘文字的重要性。

  10.结语

  早先的企业往往会用到几个不同的标志甚至不同的名字,这样不仅让顾客,连自己的员工都容易混淆,用统一的标志有利于建立明确的、更有力量的形象。在1970年荷兰大型企业已有设计经理的职位,所以企业也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形象。市场行销概念兴起,使企业更加意识到要以市场为导向。让他们知道视觉识别是获得现代企业识别形象的一个途径。

  视觉识别的应用随之而来应该是效率的提升。企业利用简化多样的印刷品和表格来节省成本。标准化为信件和表格排版带来极大的便利,因此它们被方便的填写、寄送、阅读和存档。视觉识别就如同包装一样可以为企业带来一致及整体的形象,提升企业的视觉认知度。

  视觉识别的需求伴随而来设计公司的兴起,平面设计行业的规模也越做越大。设计师也有能力掌控大案子,这对设计公司的组织能力是个挑战,新的设计方法要求更有效率的工作,分工合作也不可避免,设计师开始团队合作,于是出现了资深设计师、设计师和助理设计师不同的头衔。设计公司的规模及制度在此渐渐建立起来,不同专业型设计公司也应运而生。

  1977年BRS成为第一家为政府部门做识别设计的公司。政府部门也越来越频繁地使用外聘的设计师和设计公司,这也得益于政府机构传播部门的壮大。1990年初期,几乎所有的荷兰政府部门都有自己的视觉识别,促成了一个趋势,而设计公司也深知这是一个大好商机。2007年整合政府视觉识别计画诞生,主要是让200个政府机构的识别具有效率,另一方面是政府机构有统一形象和窗口为民众服务,过去50年视觉识别演进的历程,已在荷兰民间企业和政府机构开花结果。

  本书中的案例,仍是这些企业崇尚工业进步的视觉表征。工业进步对于1960- 1970年代的荷兰可谓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代,随之而来在设计上大量使用明亮的色彩、几何形状、无衬线字体也成为那个时代最好的註脚。这所有的案例都见证了一群设计师和设计公司所造就的荷兰视觉识别光辉的年代。

龚维德(Sasson Kung)
田田圈文创策展人、设计文化观察者, 以策画欧洲各国书展及荷兰、瑞士和德国设计展为主。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很少有一本书能让我读完后,对某个特定时期和地域的设计产生如此深刻的共鸣。这本书《一个向往清晰的梦:荷兰现代主义的设计公司与视觉识别1960-1975》,如同一场精心策划的导览,带领我穿越回了那个充满变革与创造的年代。我特别被书中对“清晰”二字的多层次解读所吸引。它不仅仅是视觉层面的简洁明了,更是信息传递的精准有效,以及背后所蕴含的理性、秩序和进步的精神。作者似乎在试图勾勒出一种理想的设计形态,一种能够穿透表象,直达核心的设计理念。通过对荷兰一些设计公司及其视觉识别系统的深入剖析,我看到了那个时代设计师们是如何将这种对“清晰”的追求,融入到每一个字体、每一个图形、每一个排版之中。书中的案例分析,让我得以窥见设计决策背后的思考过程,以及这些视觉元素如何承载和传播着公司的理念和价值观。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关于设计史的书,更是在体验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对秩序和逻辑的追求,一种对未来的憧憬。

评分

我一直对设计史,特别是20世纪下半叶的设计发展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在设计领域留下深刻印记的国家和地区。这本书就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1960-1975年这段时期荷兰现代主义设计公司的独特魅力。它并非那种流水线式的作品集,而是以一种严谨而富有洞察力的视角,将那些公司的视觉识别系统置于时代背景之下进行审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具体案例时所展现的细致。从字体选择的考量,到色彩搭配的逻辑,再到公司名称和Logo的演变,每一个细节都被赋予了深刻的含义。它让我意识到,一个成功的视觉识别系统,绝非偶然,而是深思熟虑的产物,是公司精神和理念的具象化表达。那些看似简单的设计元素,背后可能蕴含着复杂的思考和前瞻性的规划。书中的案例分析,让我对“现代主义”这一风格有了更具体的感知,它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简化,更是一种对功能性、理性主义和普遍性的追求。当我翻阅书中的图片和分析时,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个年代荷兰设计师们试图用设计去构建一个清晰、有序、现代化的世界的雄心。这本书让我对设计史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的欣赏,而是深入到其内在的驱动力和时代精神。

评分

作为一个对视觉文化颇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启发。以往我对荷兰设计的印象,可能更多停留在某些大师的名字或者标志性的设计风格上,但《一个向往清晰的梦》这本书,则将我带入了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它聚焦于1960-1975年这段时期,通过对荷兰一些设计公司的案例进行深度挖掘,展现了那个时代设计思维的演变以及视觉识别系统如何承载和传播企业乃至社会的价值观。我被书中对“清晰”的反复强调所吸引,这种清晰不仅仅体现在视觉上的简洁和直观,更可能是一种信息传递的精准性,是一种沟通方式的有效性,甚至是一种思考模式的理性化。作者似乎在探寻一种理想的设计状态,一种能够穿透杂乱,直抵本质的表达方式。书中的分析逻辑性很强,能够将具体的设计元素与更宏观的时代背景、文化思潮联系起来,这种跨领域的整合能力,让我看到了设计研究的深度和潜力。读这本书,我不仅在看设计,更是在看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对世界秩序的构建和表达。

评分

这本书真是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设计”的狭隘理解。一直以来,我总觉得设计就是美学上的事,是色彩、构图、字体的堆砌,是那些光鲜亮丽的包装和海报。但《一个向往清晰的梦:荷兰现代主义的设计公司与视觉识别1960-1975》这本书,则把我带进了一个更深邃、更具哲学意味的领域。它不仅仅是展示了一堆漂亮的设计作品,而是通过对1960-1975年间荷兰现代主义设计公司及其视觉识别系统的深入剖析,揭示了设计背后隐藏的社会思潮、文化变迁乃至哲学理念。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时代在设计中的回响,每一个Logo、每一个排版,都承载着那个年代特有的精神气质。作者似乎并非仅仅是记录者,更像是一位敏锐的观察者,他用细致入微的笔触,捕捉了那些稍纵即逝的时代脉搏。特别是关于“清晰”这个词的解读,贯穿全书,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到底什么是真正的清晰?是视觉上的简洁明了,还是思想上的逻辑严谨?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这种对核心概念的反复审视和多维度解读,让这本书充满了思想的张力,也让我对“设计”这个词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仅仅是“看起来好不好看”,而是“有没有传达出一种内在的秩序和价值”。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往往能通过其视觉语言得到最直观的体现。这本书正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观察窗口,让我得以深入了解1960-1975年间荷兰现代主义设计公司是如何通过视觉识别系统来塑造其身份认同,并试图传达一种清晰、有条理的沟通方式。作者对“清晰”的界定并非单一维度,而是涵盖了视觉呈现、信息传递、以及某种程度上的理念传达。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设计公司案例的细致梳理,从它们最初的品牌构想到后来的发展演变,都展现了设计在商业和社会中的重要作用。那些被选用的字体、色彩、图形以及整体排版风格,都仿佛是那个时代荷兰社会某些内在价值观的投射。书中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是什么”,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探究了这些设计选择背后的动因和可能产生的影响。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放慢脚步,反复品味图文并茂的部分,试图从中捕捉到那个年代特有的设计语汇和思维模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