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软实力论」和「文化产业论」的兴起,大力发展创意、文化和知识相结合的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中国国家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也是中国创造多元文化特色,建构新型的文化资产,借以提升国家竞争力进军全世界的重要指标。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文化创意产业主力之一的广告业备受关注。这是因为商业广告不仅创造经济价值,还富有宝贵的文化价值。一方面,广告可以通过具创意的形式、图案和文案修辞制造「富裕」的寓言,向消费者推销新产品、新的价值观和新的生活方式,从而促进商品的流通,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广告本身也以其丰富的内涵形成一种反映时代和地域特色的商业文化和都市消费文化。那么,如何适应全球化的要求,制定广告创意产业的发展战略,将广告转化成现代生产力和经济价值,并形塑新时代的广告商业文化呢?
不少学者认为若要发展广告创意产业,当前的首要任务是要认清中国广告产业的「根」,就是要思考探讨近代广告业及其商业文化如何在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及西风东渐下产生和发展起来,并寻找新的出路;对近代广告文化的传统进行研究、再诠释和精致化,并加入现代文化的元素进行有效的开发与创新。因此,中国广告近现代史和广告创意研究这两个历史学和广告学研究领域的交集,就成为学者研究的重点。
本书是一部尝试从文化和历史角度对中国近代商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加以分析的编着,由九篇精心挑选的论文组成。这些论文取材于中、日、英等不同语言的文献资料,从历史学、传播学、广告学、艺术史、政治宣传等跨学科硏究的视角出发,对近代报刊杂志广告和月份牌广告画等视觉图像进行了详尽的符号学及社会政治层面的解读,集中讨论了近代中国广告文化的特色,以及西方及日本近代商业广告在促进中国广告业的「本土化」、形塑中国近代都市消费文化和商业文化时所起到的关键作用。主要内容包括报刊广告的文化翻译问题、广告与商业竞争、南京路四大百货公司的广告媒体功能、外来广告技术的接受和「本土化」、上海和大坂印刷业的人才交流、女性作为「现代性」的文化符号和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宣传艺术。本书旨在向读者提供一些关于中国近代文化商业化的独创性见解。
不同于以往强调西方企业及其商业广告在中国近代商业文化发展过程中之重要性的研究,以及强调中国民族资本家、企业和商业网络在中国本土商业文化形成过程中所起作用的研究,本书探讨像日本这样的非西方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近代广告业及商业文化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开拓性。此外,本书也通过日本学者的文章以及多种语言的新史料,特别论述了日商广告在华宣传其东洋舶来品时,有别于西方企业的「本土化」战略特色和广告创意特色,以及在台湾、满洲等受日本殖民统治的地区日商广告的特征。
虽然本书的重点是民国时期的上海,但也论及日本殖民时期的台湾和满洲地区,以及社会主义时代的新中国。本书为我们理解商业的视觉世界怎样创造「东亚现代性」、如何与「殖民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结合、并怎样从地区间交流中形成近代中国的商业文化等问题提供了崭新的视点和方法。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我衷心希望这部跨学科编着可以在广告史、近代中国(包括上海、台湾和满洲地区)商业文化的发展、广告创意研究、中国政治宣传等学术领域作出贡献,能够对当今的文化创意产业品牌战略的制定有借鉴作用,也能帮助读者了解中国近代商业文化形成过程中广告媒体和外来广告文化的影响,以及外来商业机构在中国销售时的本土化特征,特别是日本帝国在台湾、上海和满洲所构建的广告文化和现代性问题。我也诚挚地希望得到历史学、传媒研究、文化研究、社会学、性别研究等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的批评和指正,亦请各位读者不吝赐教。
吴咏梅
2014年3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