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放浪:藏书记忆与装帧物语(书衣平装版)

读书放浪:藏书记忆与装帧物语(书衣平装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读书
  • 藏书
  • 书衣
  • 平装
  • 文化
  • 回忆
  • 装帧
  • 阅读
  • 文学
  • 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爱旧成痴,收书成爱
借由书的观察与装帧设计
聆听台湾旧书趣闻,探索书籍装帧来由
2011、2012、2014三届金鼎奖得主──李志铭
开启图书旧时光的阅读奥秘,掀起台湾新一波「读书」时代!

  《读书放浪:藏书记忆与装帧物语》是李志铭作为爱书人对于阅读与藏书风景的最新作品。本书以热爱的旧书为主题,进一步探索书籍隽永的装帧形式与艺术风华,除了年少孩提时代的阅读乐趣与早期台湾书籍版本,还有因恋物萌生的种种现象,暗藏书里、书外的文化观察,随书衍伸的趣事轶闻,与过去台湾书市的盗版岁月等,都涵括其中。诱发阅读者无穷尽的想像力,带领热爱阅读旧书的读者,一同进入耐人寻味的纸本书旧时光。

  《读书放浪》充满古早味的书香趣味,从翻开旧书回忆的话题,人物廖添丁、亚森‧罗苹、野台的戏尪仔彷彿跃然纸上,构成辑一「书话童年」的主轴。辑二「恋物执迷」谈爱书人的痴行偷盗之举,早期以未授权翻印作为振兴文化的必要手段,盗版竟也成了传布异端思想的有力媒介。而一本书有好的封面装帧往往能诱发想像力,辑三「装钉浪漫」所谈桥口五叶、杉浦非水、藤岛武二、竹久梦二等一批明治大正艺术家及文学家崭露锋芒的风云时代,深深影响早期日治台湾社会书籍出版,本书试图探索台湾早年书籍装帧发展史的开端,丰富的旧书故事,令人玩味!

名家推荐

  翻译家、作家邱振瑞、旧香居店主吴卡密 特别专文推荐


  李志铭借由绝版或散佚的文本,努力勾勒出时代的印记,重述往昔的台湾历史记忆,用文字为读者召唤流逝的美好时光。──邱振瑞(着名翻译家、作家)

  深信随着阅历、经验、际遇的积累,能让志铭开拓出更鲜明的观点,以更崭新的方式和行动力,将我们热爱的旧书、旧物,「旧是美好」的想法,介绍给更多人了解。──吴卡密(旧香居店主)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书籍装帧艺术、收藏故事以及阅读体验的深度探讨之作的简介,它不涉及您提到的那本具体的书。 --- 《纸上的千年回响:从泥板到数字时代的物性之书》 图书简介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似乎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文字,但我们却越来越少地去“触摸”书籍。本书旨在带领读者重新审视书籍的物质形态——从古老的泥板、莎草纸卷轴,到精装本、平装本,再到当代设计师如何运用纸张、油墨、装订技术与视觉艺术,为内容赋予独特的“身体”。这不是一本单纯介绍装帧史的教科书,而是一场关于阅读、记忆与物质载体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度漫游。 第一部:书之形,流变的历史画卷 书籍的形态演变,是人类文明记录方式变迁的缩影。我们追溯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楔形文字的印记,探讨羊皮纸卷轴如何承载古典智慧的重量。中世纪修道院的抄写室里,羊皮纸的珍贵与插图的繁复,塑造了一种神圣的阅读仪式。到了古腾堡的印刷革命之后,书籍开始走出修道院,成为可以普及的商品,其装帧也随之从贵族的奢华走向市民的实用。 本部分将深入剖析不同历史时期,装帧风格如何反映当时的社会阶层、审美趣味乃至意识形态。《阿尔卑斯之巅的珍本》一章,将详细考察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和法国的皮革烫金工艺,如何将书籍转化为彰显身份的艺术品;而随后的“大众阅读的诞生”章节,则聚焦于十九世纪英国和平装本的兴起,探讨工业化生产如何改变了书籍的触感与携带性。我们关注的焦点在于,每一个装帧的选择——无论是封面材料的厚度、书脊的弧度,还是字体与留白的比例——都是对文本内容的一种无声注解。 第二部:装帧的秘密语言:工艺与情感的交织 现代书籍设计远非简单的封面美化。它是一门融合了工程学、平面设计学和材料科学的综合艺术。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聚焦于当代书籍制作的精妙工艺,揭示那些隐藏在精美装帧背后的技术细节。 我们将详细介绍“烫印”、“压凹凸”、“丝网印刷”等技术如何创造出丰富的触觉体验。例如,如何通过精妙的对位和压印深度,使一个简单的图案也能在光线下展现出不同的层次感;或者,如何选择特定克重的纸张,以控制翻页时的“沙沙”声和翻页阻力,从而影响读者的阅读节奏。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装帧设计在“叙事”中扮演的角色。一本优秀的小说,其装帧设计往往预示了故事的基调。是采用冷峻的无衬线字体来暗示疏离感?还是采用温暖的复古衬线体来营造怀旧氛围?我们探讨了设计师如何利用色彩心理学和空间布局,在读者未开启书本之前,便已构建了一个微缩的情感世界。对于收藏家而言,装帧不仅关乎美观,更关乎书籍作为“物”的持久价值。 第三部:个人的书架与记忆的景观 书籍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我们生命轨迹的无声见证者。每一本被收藏、被阅读过的书,都带有独特的“使用痕迹”——被折叠的角、笔迹的印记、咖啡渍的斑点,甚至是从书页中遗落的票根。这些“不完美”的痕迹,构成了我们与书籍之间独一无二的私人记忆景观。 本部分鼓励读者重新审视自己的书架。我们邀请读者思考:你收藏的书籍,哪些是因为其内容让你难忘?哪些仅仅是因为其装帧之美让你驻足?我们深入探访了几位资深藏书人,他们的故事揭示了对“物”的依恋如何超越了单纯的信息获取。他们对版本学的执着、对特定印刷所的偏爱,实际上是对特定时代精神和匠人技艺的致敬。 书中特别讨论了“物性”的衰退与重估。在电子阅读器日益普及的今天,实体书的价值正从“信息的容器”转向“情感的锚点”和“审美的对象”。本书试图捕捉这种转变,探讨在数字化浪潮下,实体书如何通过其独特的物质性,重新确立其在人类文化生活中的不可替代性。 结语:阅读的未来,触感的延续 《纸上的千年回响》是一封写给书籍的深情情书,它邀请所有热爱阅读、关注设计、珍视物质文化的人们,停下脚步,重新审视我们手中捧着的这个由纸、墨、线、胶构成的奇妙世界。通过理解书籍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我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阅读本身的意义。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志铭


  1976年生于台北,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硕士。具有天秤座理性的冷淡与分析倾向,对人对事缺乏谄媚的热情,工作余暇偏嗜在旧书摊中窥探历史与人性,同时喜好蒐集黑胶唱片、聆听现代音乐以及台语老歌。

  着作获奖众多,备受肯定,《半世纪旧书回味》获2005年《中国时报》「开卷」十大好书、《装帧时代》获2011年金鼎奖,《装帧台湾:台湾现代书籍设计的诞生》获2012年金鼎奖、《单声道:城市的声音与记忆》获2014年金鼎奖,以及谈黑胶的《寻声记:我的黑胶时代》。目前专事写作。

图书目录

推荐序一──走出「放浪」的边境/邱振瑞
推荐序二──永不停歇的写作浪人/吴卡密

辑一:书话童年
侠魂义胆少年梦──台湾旧书尪仔册里的廖添丁传奇
久违了,怪盗与名侦探──闲话早期亚森‧罗苹与福尔摩斯在台湾的版本阅读史
台湾历史上的「海贼王」传说
那些年,在运动场上的民族记忆
怀念儿时学校音乐课本里的点点滴滴
戏尪仔、干乐、竹节蛇──台湾土俗玩具中的童玩文化
刻绘百步蛇的祖灵神话──茅野正名与《高砂族の彫刻》

辑二:恋物执迷
书商梦里不能说的秘密──关于偷书,我想说的是……
读书人不可承受之重──翻开台湾那一页书籍盗版史
我愿聆听朗读──从类比音轨到数位时代的有声读物(Audio-Book)
书与食物和爱情
五十年后犹唱《青春之歌》
台南旧书店行脚
台湾本土美术家的大河剧小说──我读《紫色大稻埕》

辑三:装钉浪漫:近代东洋装帧考
明治浪漫主义世纪末之梦──藤岛武二的装帧艺术
早夭的天才装帧家桥口五叶
孤舟一叶任逍遥──明治时期书道画家中村不折
日本近代商业美术设计先驱──大正、昭和时期图案画家杉浦非水
梦与爱情的殉道者──「大正浪漫」装帧家竹久梦二
雕刻时光与青春──版画诗人川上澄生
型绘纸染意匠心──芹沢銈介的手工艺装帧
构筑形象与色彩──近代日本装帧第一大家:恩地孝四郎
遍览骨董工艺之美的「人情装帧家」青山二郎
一笔入魂的朴拙风华──昭和时期文人画家中川一政
讴歌「创作版画」的装帧家山本鼎
梅原龙三郎与《雾社》装帧
后记──致谢/李志铭

图书序言

推荐序一

走出「放浪」的边境


  先谈点现今书籍的命运。

  在网路迅勐传播、娱乐至死的年代里,捧读纸质书似乎越来越变得不合时宜,这时代一切以讲求快速,工具理性地追求效率。以前读者出于阅读乐趣,逛书店掏钱购书,书店还能勉强经营下去。现在,情势风潮大不同,读书人口锐减,买书意愿大为降低,要不就向图书馆借阅,发挥快读快还的效能。比起安静的阅读,指滑智慧型手机乐趣无穷,它几乎已成了全民运动。于是,出版社印制编辑的好书,自然而然地被运回仓库,最后有的流入旧书店,有的被搅成了纸浆,通灵的爱书人彷彿都能听到这样的声音:书籍从莫名的深处发出悲凉的叹息。从这角度来看,我们把购书视为对出版事业施予的善行,对书店的热血救济,应该不算什么夸大之词。

  日本的读书及其出版状况又是如何?2001年1月,日本作家佐野真一写了两本奇书:《谁是扼杀书籍的真兇?》。他在书中,全方位考察和解析日本出版市场衰落的诸种原因。从「书店」的经营形态、流通经销、出版社的出书策略、编辑的角度、图书馆的功能、书评的作用、电子图书的兴起、如何拯救书市、读书时间的分配、如何为出版业开辟活路等等,堪称是对日本出版文化的总体检。由此看来,不只台湾的情况如此,更多有阅读习惯的日本人早就合上书本另觅其他乐趣了。这股情势几乎是无从抵挡的,但是日本出版文化界并未就此挥动白旗,而是付出更多作为来扭转局势,不信东风唤不回,如此气概同样令人感佩。

  所以,出于我褊狭的见解,我偶尔对明目书社和山外图书社的老板打趣说:要看台北知识人的读书状况,尤其在社会科学方面上,以每星期是否来贵店浏览光顾作为指标。他们认同这样的观察。是啊,来店内走逛和买书的人越来越少,几乎就那些固定的成员。多年来,在我的书友之中,李志铭便是其中一人,我经常看他出现在上述的书店里淘书,甚至比我走得更远,还到其他的旧书店寻找。借用现代的流行语,只凭这点我要给他按个赞呢。当然,我并不认为博览群书的人特别伟大,不过对于在当今社会里,有人愿意掏钱买书,并彻底实践阅读这种善行,阅卷后孜孜不倦写出感想,作为反潮流的抵抗,还是要致上些许敬意。因为在我看来,这个数量原本就比每年飞往日本北海道越冬的丹顶鹤还稀少,说什么都得保育支持。

  现在,他的付出终于获得成果了,结集成《读书放浪》一书。这本书内容分为三部分:书话童年;恋物执迷;装钉浪漫。与他之前出版的《单声道》相比,这本读书随笔看似较为随性,或许出于这个缘故,他以「放浪」自喻,意指不羁形式、没有固定方向,而是漫游般的拾读偶思。然而,综观全书的内容而言,他仍维持某种写作策略,不让其内容失去焦点。换句话说,在本质上,他是在呈示自己的阅读历程,呈显其装帧与收藏。他借由绝版或散佚的文本,努力勾勒出时代的印记,重述往昔的台湾历史记忆,用文字为读者召唤流逝的美好时光。撰写这类型的文化随笔,需要足够的外部条件。我始终认为,他在史料和旧籍的运用,比其他的写作同行幸运,这应该归功于旧香居店主的慷慨借阅,为他的阅读工程提供后援。因为没有厚实的经济基础,就无法购得珍稀古籍,如果你又要展现和阅读其收藏珍本的话。

  作者已写过多本着作,写作经验相当丰富,作为读者自然对他有更高的期待。正如书名所示,此书是以「放浪」为起始和终点的,因此,我们渴望看见的是,他在文思上的狂放与激扬情感,不仅止于平铺直述,不只是资料的展示,更想知道他如何见解独到地诠释每个文本,引导我们迎向阅读的妙乐境地中。基于善良的解释,或许他已做好准备,即将走出「放浪」的边境,就要往「探险」的路途上进发了。我衷心期待,下次撰写新书的时候,他已经练就出探险家的英勇胆识,并以比考古学家更出色的文字回应读者的目光,彻底逃离「放浪」的束缚,又成就「内在精神」的茁壮。

邱振瑞

推荐序二

永不停歇的写作浪人


  犹记得去年大约也是这段时间,在编辑制作《本事‧青春:台湾旧书风景》时,给了志铭一个大题目,邀请他就上个世纪末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书、杂志、书系、对谈录,从时代、生活、阅读的观点加以联系,简洁扼要地串联起来,作一次总回顾。志铭当然爽快答应,几天后他笑笑的对我说:「嗯,这是个有难度的题目。」当时我还调皮的回应他:「哇!这是我头一次听你这么说耶!」

  龙泉店十周年,恰巧也是志铭经过旧书震撼最剧烈的十年,再次翻看此文,从他为文章下的题目来看:「旧书世代──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与时代记忆」,相信我们都认同,这是我们这个世代回头看最辉煌的美好时代!虽然说是为我们而写,但也像是一起玩书、热爱旧书的我们,对这些经典和前辈致上的敬意和掌声。

  记忆的开关一开启,过往的画面温柔凶勐来袭,一晃眼,志铭跌入旧书的花花世界也已超过十年了!我和他因旧书而起的友谊也已有十年之久。今年是第三次,在台下陪着他领奖,望着台上他感性的发表谢词,说旧香居对他而言,如同他的「心灵后花园」。在台下的我,不自觉地浮现初识的午后,那时他只是为了硕士论文而来访的研究生,当时他肯定不曾思考自己即将会踏出以创作、写作为主的人生,会和旧香居累积如此深厚情感。

  旧香居在2005年5月首开先例,在旧书店办新书发表会,志铭的《半世纪旧书回味:从牯岭街到光华商场》(群学出版),打破新旧之间的隔阂,是一次大胆串联的尝试,如同在志铭木讷寡言外表下,却有勇于尝新、不拘泥于传统的表现,他坦率直言:自己对旧书和文学的喜爱、热切是从进行硕士论文,由旧书店踏查才开始的。他百无禁忌、大量吸取,越沉越浸,因为这样投入,也开启了他的写作人生。

  他一直如此乐在其中,欲罢不能,让我想到,电影《征服情海》(Jerry Maguire)里的经典台词「You complete me」,旧书的世界让他变得完整,不仅给予他创作的动力和方向,更丰富了他的人生,让他始终保持追求的热情,走访全台书肆,积极在网上搜索素材,挖掘旧书、旧物所蕴藏的更多、更美好的可能性,不断积极写作、尝试新的题材,而同时长期沉浸旧书、旧物的美丽世界的他,在美的薰陶下,也感染到更多浪漫的思绪。在文体的蜕变上、情绪的掌握和文字表达都更加富有情意和个人气息。写作初期,志铭对于情绪的释放是比较保守和容易却步的,行文间并不习惯释放和面对,近年来他能更自在自信的挥洒,感性的抒发,而他的文字有一种特有的草根性,避免了轻愁无重量的情绪,让他的文字相对饱满有力。

  在新旧事物的激盪下,想像和创造力也同时形成和延伸,让他更积极的挑战自己,从装帧、书人书事、黑胶,从西川满、颜水龙、廖未林……到桥口五叶、竹久梦二、中村不折。他开始拉大创作视野和格局,日常生命、淘书读书、与人交流都能拉进他写作的题材中。长期出现在明目书社、旧香居的木椅沙发,絶不止是闲谈八卦,谈话中的人情世故和生活分享都能赋予他源源不断的灵感,因为他对题材的蒐罗和积极努力,也常见识到他的穷追不舍和认真态度,孜孜不倦的活跃程度,遂使周边朋友也都愿意无私的支持他。

  比起一些资深书虫,这十年的积累不算长,但有些异于常人的执着和好运,经过十年探索和学习的海绵吸收期,让他能更自在挥洒,论述更为深广地,求新求变的企图心和源源不断的活力则引领他朝向更多元的发展。

  不久前因他想要更深入撰写凌明声先生,我也陪同他去採访郭英声老师,志铭始终处于沸腾状态,希望能以更接近真实的访谈,去呈现前辈们的样貌、点滴,努力寻求可能的线索去还原时空背景和周遭的人事物。

  追寻人的动线和轨迹、重述前人的美好与成就,不是评论姿态,更不歌功颂德,理性的表达、滙入恰到好处的主观性和虚拟性,情境和氛围随即成立,他重新给予一种说法,如本书中,在分享上个世纪日本几位大师所构成的〈装钉浪漫:近代东洋装帧考〉,没有如教科书的干涩,在看似知识的传递下,更如同是和长辈、朋友间乐趣的交流、喜好的分享,而这样的创作形式开启了一种风格,不再是专家权威才能谈知识历史,横跨多领域能连结交融,经过个人的诠释,就能是一个愉快的阅读、对话状态。

  这是第四次为志铭写序,也像是为我们超过十年的友谊写一篇小回顾,尽管常常见面、谈天说地,却少有真心话大冒险,从《装帧时代》、《装帧台湾》、《寻声记》到这本《读书放浪》,篇篇都是画面,有着在旧香居的无数个午后美好时光,与书友间滔滔不絶的交流分享。身为书友伙伴,除了打气加油,我深信随着阅历、经验、际遇的积累,能让志铭开拓出更鲜明的观点,以更崭新的方式和行动力,将我们热爱的旧书、旧物,「旧是美好」的想法,介绍给更多人了解。拥着梦想、带着热情和渲染力,也期待和志铭创造出更多的花火!

吴卡密(旧香居店主)

图书试读

台湾历史上的「海贼王」传说

童年时,总是特别憧憬着奔放的大海以及追求冒险生活。


还记得小时候有一部很喜欢看的电视卡通影集-叫做「金银岛」,剧情改编自十九世纪英国作家史蒂文生(Robert Louis Stevenson,1850-1894)的同名小说《Treasure Island》(金银岛),故事内容主要描述一位从小就和母亲相依为命的少年主角吉姆(Jim Hawkins)如何离家出走、继而经历了一连串航海探险及与海盗搏斗的寻宝之旅。在这部「金银岛」里既有充满神秘感的未知海洋国度,以及个性狡猾却又深具领导魅力、能言善道的大海盗西渥弗(Long John Silver)(如同电影《加勒比海盗-神鬼奇航》里头那位性情飘忽不定、亦正亦邪的杰克船长化身),也有面临现实世界严酷斗争的人性考验与道德挣扎,甚至更有不断出现一幕幕海上叛变与谋杀事件之下无辜的牺牲者。想当年,只要一放学回家,写完了家庭作业,便是守在电视机前等待「金银岛」的片头主题曲:

勇敢的孩子
乘风破浪去找梦里的金银岛
在那梦里的世界,充满希望
我们要去寻找它
充满信心,一片真诚
为了理想,不怕困难
勇敢的孩子
乘风破浪去找
梦里的理想金银岛

诸如此类似曾相识的歌声印象迄今仍不时缭绕、余音未绝,彷彿老早就存在于咱那一代台湾小孩的童年岁月当中,一个消失了的岛屿幻梦又再从记忆深处讶然跃出,而深埋在那岛上某处角落的宝藏无疑则是全世界孩子们共同守护的秘密。

诚如作家马克吐温曾在《汤姆历险记》描述:海盗的宝藏都是装在破木箱里,埋在老枯树下,半夜时,这棵树的树枝阴影所落下的地方就是藏宝地。毫无疑问,那是令每个少年召唤想像、热血沸腾的大航海时代,同时也是人类东西方交流发展史上着名的海盗黄金年代。

于此,所谓「海盗」(Pirate,意即「海上劫掠者」),从很久以前就开始出现,乃至今日仍然有部分海盗在某些海上活跃着。话说三百多年前,十七、十八世纪西班牙佔领统治加勒比群岛海域期间,一群来自荷兰、英国及法国的亡命之徒(包括奴隶、罪犯)组成了一股海盗势力横行于大西洋海岸,并且经常攻击掠夺从新大陆回航的西班牙商船,其中较为恶名昭彰的主要有「海盗之王」基德船长(Captain Kidd)以及蓝胡子(Bluebeard)等。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见这本《读书放浪:藏书记忆与装帧物语》,便被它书名中“放浪”二字所吸引。这不禁让我想起那些在书海中沉浮,不拘泥于固定书单,随性而为的阅读时光。我尤其珍视那些伴随我多年,封面已有些许磨损,书页泛黄的书籍,它们承载着我成长的印记,每一次翻阅,都能勾起一段尘封的记忆。这本书的副标题“藏书记忆与装帧物语”更是精准地捕捉到了我心中的那份情怀。我一直觉得,一本好书不仅仅是内容本身,它的装帧也是其灵魂的一部分,是作者与读者之间无声的对话。一本精心设计的书衣,一页触感温润的纸张,都可能在不经意间触动内心深处的情感,成为收藏的理由。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那些不为人知的藏书故事,或许是关于某位藏书家与他心爱的书籍之间缠绵悱恻的情感,又或许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装帧风格演变,如何反映当时的社会文化与审美观念。我希望它能唤醒我内心深处对书籍的珍视,让我重新审视我那些静静躺在书架上的“老朋友”,发现它们不曾被我留意过的故事与美。

评分

这本《读书放浪:藏书记忆与装帧物语(书衣平装版)》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不羁的艺术感,与书名本身所传递的“放浪”精神相得益彰。我一直认为,书籍不仅仅是文字的载体,更是承载着情感、记忆和历史的“物”。尤其是我那些被岁月打磨过的藏书,它们的外在形态——书衣的磨损、书页的泛黄、甚至是某些旧书特有的气味——都构成了一部部无声的“装帧物语”,诉说着它们在不同主人手中的流转和我在阅读过程中留下的痕迹。我渴望通过这本书,去深入了解那些关于书籍本身的“前世今生”,或许是某个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藏书家的癖好,又或者是某本稀世珍籍在不同历史时期被精心装裱的故事。我希望它能让我重新审视我自己的藏书,去发现那些被我忽略的细节,去挖掘它们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与过去的自己和与书籍相关的无数个“过去”对话,这种感觉是如此的奇妙且令人着迷。

评分

当我拿到这本《读书放浪:藏书记忆与装帧物语》的书衣平装版时,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温润的手感。不同于硬壳精装的隆重,平装的亲切感更能拉近人与书之间的距离,仿佛一位老友递过来的,饱含故事的手。书名本身就带有一种探索的意味,“放浪”二字暗示着一种不拘泥于传统、随性而为的姿态,这与我对待阅读的态度不谋而合。我总是习惯在不同的领域之间跳跃,从历史的尘埃中挖掘故事,又被现代科学的奇妙所吸引,偶尔还会沉醉于诗歌的韵律。而“藏书记忆”则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我至今还珍藏着几本我童年时读过的书,它们的封面也许已经褪色,但书页上童稚的涂鸦和标注,都仿佛在低语着我成长的点滴。我想,这本书或许会讲述一些关于书籍背后的人生故事,关于那些将毕生心力倾注于收藏和整理书籍的人们,他们的故事本身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而“装帧物语”更是点睛之笔,我一直觉得,一本书的装帧是其外在的表情,是它向世界展示的姿态,它能够诉说着时代的审美、工艺的变迁,甚至作者的心境。

评分

拿起《读书放浪:藏书记忆与装帧物语》的平装版,一种久违的亲切感油然而生。我喜欢平装书的随意感,它不像硬壳精装那样带有一丝庄重,更像是一个可以随身携带的朋友,随时随地都能翻开它,与它进行一场心灵的交流。书名中的“放浪”二字,似乎在召唤我摆脱那些条条框框的阅读限制,去野性地、自由地探索书的海洋。我一直觉得,我的书架上堆积的不仅仅是书籍,更是我走过的路,我爱过的梦。每一本书都有它自己的“藏书记忆”,我记得我为了凑齐一套心仪的书籍,曾付出了多少时间和精力;我也记得,当我第一次读到一本让我潸然泪下的书时,我的内心是如何被深深触动。而“装帧物语”更是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坚信,一本精美的书籍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它的封面设计、排版风格、纸张的触感,都蕴含着创作者的心血和时代的印记。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领略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书籍美学,让我对“物”的喜爱,也能延伸到对“书”的喜爱,从而更好地理解阅读的本质。

评分

说实话,最先吸引我的是《读书放浪:藏书记忆与装帧物语》这个充满诗意的书名。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常常匆忙地吞咽着信息,却很少有机会静下心来,去感受一本书带给我们的“慢”时光。“放浪”二字,仿佛在鼓励我挣脱束缚,去拥抱那些看似“无用”却能滋养心灵的阅读体验。我脑海中浮现出无数个在午后阳光下,捧着一本旧书,指尖划过泛黄纸页的画面。而“藏书记忆”则让我联想到那些堆满了房间的书架,每一本书背后都藏着一段属于我自己的故事,它们是我生命轨迹的见证。我记得为了找到一本绝版的旧书,我曾跑遍了城市的每一个旧书店;我也记得,在某个失眠的夜晚,翻开一本母亲年轻时读过的诗集,感受着跨越时空的共鸣。这本书,或许能带我进入一个更广阔的藏书世界,去了解那些不为人知的收藏故事,那些书籍是如何穿越历史的洪流,最终来到我们手中的。而“装帧物语”,更是让我充满期待。一本精美的书,它的封面设计、字体选择、纸张质地,都如同精心谱写的乐章,能引发我内心深处的共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