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俱乐部,招生中!:抒情时代的感性编辑手记

杂志俱乐部,招生中!:抒情时代的感性编辑手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杂志
  • 俱乐部
  • 编辑
  • 手记
  • 抒情时代
  • 感性
  • 文化
  • 阅读
  • 生活
  • 文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Shopping Design&小日子创刊总编辑 黄威融
  从广告文案→畅销作家→杂志总编
  集体创意×图文创作×生活编辑法

  过去十年,他参与创办了三本杂志,
  从设计消费、生活风格到内容行销,
  杂志不仅是杂志,更是时代变动的观察点,
  欢迎加入抒情时代的杂志俱乐部。

  「喜欢看杂志的人,通常都是比较有趣的人,这当然是一个偏见,不过对我而言,却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偏见。我认识的搞创意做设计的朋友们几乎没有不爱看杂志的。在成为真正的杂志编辑之后,我才发现杂志编辑除了是一门专业的技艺,也是感受台湾时代演变的最前线。」

  作者回首十年杂志编辑人生,观察杂志演变,从设计美学崛起,小日子和小确幸的贩售,杂志本身就是唿应时代需求的刊物。他也从这杂志编辑的身份分享所谓的编辑技术,因为我们需要编辑的从来不只是一份刊物,可能是一场展览,一个节目,一场旅行,甚至是你的整个人生。

  特别收录:
  •关于设计杂志.关于生活风格.关于黄威融那个总编辑
  •编辑摄影美术的三角战术.诚品讲堂现场珍稀版
  •生活风格杂志的创刊.内容行销时代的书店刊物

联名推荐

  .王文欣(中国无印良品董事总经理).张嘉行(蘑菇T恤袋包创办人)
  .詹伟雄(数位时代创刊总编辑).杜祖业(台湾GQ全媒体总编辑)
  .冯宇(IF OFFICE负责人).李政宜(和硕联合科技设计总监)
  .孙明华(台中实心美术创办人).高耀威(台南彩红来了创办人)
  .马世芳(写作者广播人乐评人).姚瑞中(艺术家艺评人策展人)

  关于黄威融那个总编辑,他们这样说:

  詹伟雄(数位时代创刊总编辑)
  在现代性每个时代中,最fashion的人都是读杂志的人。
 
  姚瑞中(艺术家艺评人策展人)
  杂志总编兼具感性与理智在所多有,但黄式企划耐人寻味、文案暧昧蹊跷、落版清新绝妙,能出其右者或有几人,若论引领风骚者,再不做第二人想。
 
  张嘉行(蘑菇手帖总编辑)
  这个人简直就是一本丰富的杂志,从文史哲学小说到日本连续剧、从欧美名牌跑车到职业篮球网球、从户外生活品牌到台港流行音乐,他都能扯。
 
  孙明华(实心美术创办人)
  杂志编辑者解构每个时代最真实的现下,再结构。所幸,这个时代有了威融的观察与创造,我们的阅读得以更有味。
 
  刘扬铭(前杂志主编)
  这位总编辑从你怎么选日剧、听音乐、点卤味来面试,我觉得实在很有趣。讲到编杂志,他可以讲到昏天暗地日月无光,他对他做的事情,真的很有爱。
 
  倪玼瑜(诚品企划编辑)
  这个总编很靠北,他会以深入浅出、丰富华丽的词藻、充满剧情与故事性的独创形容语法告诉你,编辑这堂课整个是学海无涯啊。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黄威融


  在台北出生长大的五年级后段班,90年代中期在广告公司当过文案,2000年前后出过几本畅销书,2004年起进入台湾杂志圈工作至今。2006年担任《Shopping Design》创刊总编辑,2012年担任《小日子 》创刊总编辑,2013年起参与诚品书店免费刊物《提案 on the Desk》,并协助不同杂志和品牌提供编辑创意服务。

  代表作品:
  《在台北生存的一百个理由》
  《Shopping Design》
  《小日子》
  《提案 on the desk》
  《无印良品台湾十周年专刊》
 

图书目录

Introduction/ 抒情编辑的时代
The Era of Emotion Editing

 
•    抒情时代的感性编辑手记
•    黄威融成为杂志编辑的几个转折
•    一百理由之后的各自长征
 
Part 01 设计杂志与台湾社会
The Era of Design Magazine
 

1-1 生活风格编辑法=图文整合+集体创作
1-2 设计杂志的诞生反映台湾社会的变化
1-3-1买设计,学设计,享受设计
1-3-2独立制片工作方法的确认
1-3-3生活形态才是一切
1-3-4享受工作伙伴才华洋溢的激情与亢奋
1-3-5这本杂志有很浓的在地生活气味
1-3-6每家杂志的Best 100都是独一无二的路线表态
1-3-7二〇〇八年夏末,我们在宜兰遇到一群热情工作的家伙
1-3-8日本精彩事物太多,这次我们先作入门
1-3-7多跟好朋友吃喝,多逛各地市场和商店
1-3-8我们根本不想过帝X人生,只想多看一些真实诚恳的住宅
1-3-9我们想找一个编辑一起工作
1-3-10对有趣事物的「无动于衷」,是内容贫乏的根本病灶。
1-3-11从《旅行就是一种Shopping》说起
1-3-12「设计」在台湾变得重要的几个转折
1-3-13从恰似你的温柔到The Joshua Tree
 
P02 设计杂志教我的事
Editor’s Techniques

 
2-1 传递生活感的画面才能打动人
2-2 图文整合思考增加可读性
2-3 选择有戏剧张力的对谈场景
2-4 杂志内容诉说品牌故事
2-5 制作过程决定作品呈现的水平
2-6 桥段串接呈现诗意的叙事趣味
2-7 制作团队到现场
2-8 费心安排通告创造原本不可能的内容
2-9 企划力+勘景力+通告力+执行力+编辑力
2-10 用不同的方式作自己想看的内容
2-11 编辑+美术+摄影.诚品讲堂开讲.现场珍稀版
2-12 连续三年作日本设计专题的感想
2-13那些年我们和无印良品创造了感人作品
2-14 台湾写实抒情的田野现场习作
2-15写採访提问清单就已经开始创作了
2-16 曾经开过的六堂编辑课大纲
 
Part 03 生活风格时代的杂志
The Era of Lifestyle Magazine

 
3-1 创办生活风格杂志的必要性
3-2 创办新杂志很重要的技术问题
3-3外部写作者是这本杂志的灵魂人物
3-4 感谢台湾有这些小店我们的杂志才会这么好看
3-5 内容想像启发我很多的松浦先生
3-6 詹大哥黄社长和我在诚品信义店那晚聊的事
 
Part 04 内容行销时代的书店刊物
The Era of Content Marketing

 
4-1 诚品书店《提案 on the desk》的编辑经验分享
4-2 《提案 on the desk》二〇一三到二〇一四年内容介绍
4-3 跟总编学的10件小事(作者倪玼瑜)
 
Part 5 她/他们眼中的黄总编
Editor-in-Chief in Their Points of View

 
5-1 用挑音乐、看日剧、点卤味来面试我的总编辑(作者刘扬铭)
5-2 这个总编很靠北(作者倪玼瑜)
5-3 公开场合的黄威融最精华的地方都被剪掉了(作者陈敏佳)
5-4 台湾〈关键评论网〉访问一百理由创作回顾字(作者吴象元)
5-5 北京〈日和手帖〉访问老台北人黄威融 (作者小山Hitomi)
5-6 中年    男子    酒友    来相会(作者张嘉行)
 
Back
编辑工作这些年感谢许多人与事

图书序言

抒情时代的感性编辑手记

  「杂志俱乐部,招生中」这个主张,是我二〇一一年夏天在诚品讲堂每週四晚的生活风格馆策划课程时提出的概念,当时的状况蛮戏剧性的,我准备离开工作多年的《Shopping Design》,但我必须替这本亲手创办接生餵奶养育的设计杂志规划创刊总编退场的工作方式(註一),就在极度混乱的状况之下,我接到诚品讲堂的邀约,问我有没有可能六月起开十堂关于杂志编辑的课。当时我的第一个反应,觉得应该是搞错了吧,找我开一个人讲十堂课,别闹了吧。

  跟诚品讲堂的同事见面后,我心中有了底,长期以来诚品讲堂在文学经典、古典音乐、建筑思想⋯⋯等专业人文知识领域有着很好的评价和学员基础,他们想尝试在生活风格系列推出杂志课的试试水温。这个意图我并不陌生,二〇〇六年底我在巨思文化跟同事们一起创办《Shopping Design》之前,超商通路主动建议我们尝试做本软杂志(相对于财经科技的硬杂志),意思是差不多的。

  于是,我跟讲堂同事提出我的要求,我非常乐意「策划」和「主持」这十堂课,但是光靠我一个人是完成不了这个任务的,我希望每次上课是「我主持+一个讲师」的方式进行;然后我会找的讲师,绝对不会是拥有国外名校学位的专业教授,我找得都是我在工作场域合作过、觉得有料、跟我谈得来的好卡,如果能接受这样的规划,我就做。

  这系列课程应该就是后来我的编辑生涯的重要转折点,朋友情义相挺(註二)和学员们的捧场(事前我们都没想到一整个系列的每堂课场场爆满)。因为那堂课,让我决定应该要好好写本跟我自己编辑工作有关的书,而我最欢迎、最希望的读者并不是杂志编辑,而是那些在大中小企业担任企划行销工作和公部门里面参与外发各种案子的承办专员和长官们,因为台湾哪需要那么多杂志编辑啊,但是如何看懂杂志的结构、欣赏杂志的创意表现,这是做创意工作最基本的功课。我在诚品讲堂的招生传单上这么写着:

  喜欢看杂志的人,通常都是比较有趣的人,这当然是一个偏见,不过对我而言,却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偏见。我认识的搞创意做设计的朋友们几乎没有不爱看杂志的,在这些人的劝败之下,过去二十多年我每个月都买了一堆杂志(请不要逼我计算到底花了多少钱),没想到会有这么一天,因为我乱买杂志爱看杂志,在二〇一一年的夏天我可以在诚品讲堂这个「严肃而正经」的知识场合,策划这一系列杂志讲座,和这羣热爱杂志的好朋友们,一起聊聊我们为什么如此喜爱杂志,到底这些杂志有什么学问,让我们这群人愿意花大把大把的钱买杂志,即使房间塞满了、就算十几年没拿出来摸过仍然不舍得丢掉⋯⋯

  这一次的杂志讲座,身策划者的我以「生活风格」类杂志为主轴,原因有二──第一,我们这群人就是比较喜欢看这类东西,如果你对财经、八卦、影视娱乐⋯⋯等畅销主流杂志类型比较感兴趣的话,拜託你不要来,你会听不懂我们在讲什么;第二,根据带我入杂志这一行的老板詹伟雄大哥的看法,台湾在整个华文杂志圈最有竞争力的,就是生活风格这一块,如果你想听听台湾这群有创意和实践力的编辑者,他们如何在本地市场做出有意思的「小杂志」,还有深深影响他们的外国杂志是什么,那你一定要来。

  所以「杂志俱乐部」谈得其实不只是杂志这件事,它跟台湾社会的变动有关,它和消费市场有联系,它牵涉生活风格,它当然会谈到编辑技艺,它一定离不开杂志上瘾这件事。过去十年,我参与了《 Shopping Design》(二〇〇六至二〇一一)、《小日子》(二〇一二)和二〇一三年四月诚品书店《提案on the desk》这三个不同类型杂志的创刊过程,经历了许多有趣有用的事,催促我一定要写出这本「抒情时代的感性编辑手记」。

  为何强调抒情时代呢?这些年从事编辑工作,深刻体会杂志是料里情绪的事业,如何运用理性的编辑技术传达感性的画面和故事,是生活风格编辑一定要会的基本功。我在这本日本编辑书──〈The Edit of Tokyo / Visionary Tokyo Editors : Their Lives and Works〉看到他们对编辑这件事的诠释,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Edit is war
  Edit is magical
  Edit is fiction(poetic)
  Edit is Rock’Roll
  Edit is package
  Edit is innovation
  Edit is extension of sense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进入杂志俱乐部吧,在这抒情的时代,找到属于自己的感性手记。

  (註一)
  《Shopping Design》从二〇一一年九月起由李惠贞小姐接手担任总编辑,因为她的加入,设计杂志有了更丰富的题目规划和优雅的杂志气味。一切都是命运安排,我和Jenny初次相识是一九九八年《在台北生存的一百个理由》要出版的时候,当时她在大块文化任职;二〇一一年夏天她正打算告别出版工作,在巨思文化社长陈素兰的鼓励下,她加入《Shopping Design》担任总编辑。二〇一一年底当我有了写这本书的念头,我立刻跟Jenny约喝咖啡,她的支持和鼓励,常在我心。

  (註二)
  那十堂课的主题和讲者名单如下:
  L01生活风格杂志编辑术 by 黄威融
  L02《Shopping Design》编辑.摄影.美术的三角战术 by 摄影师陈敏佳+美术黄昭文
  L03向《Brutus》和CAP藤本大师致敬 by 前《ppaper》、《2535》美术指导冯宇
  L04日本建筑类杂志流派分析 by亚洲大学助理教授谢宗哲
  L05日本生活风格杂志和台湾蘑菇之间的小小关连 by《Mogu手帖》总编辑张嘉行
  L06看人家的音乐杂志有多酷 by StreetVoice音乐频道总监小树
  L07二〇〇一至二〇一一中国生活风格杂志观察 by创意人欧阳应霁
  L08欧洲生活风格杂志导览 by许育华,曾任Shopping Design报导总监
  L09后PC时代读iPad杂志的两(百)种方法 by前《GQ》杂志资深编辑李扩
  L10过去我喜欢的几本杂志和未来我想创办的几本杂志 by《数位时代》创刊总编辑詹伟雄

图书试读

设计杂志与台湾社会
The Era of Design Magazine in 2004-2014
 
1-1生活风格编辑法
=图文整合+集体创作
 
八〇年代末期我在台北念大学时花了很多时间编辑校园刊物,应该上的课几乎都不会去上,而是拼命去寻找任何对刊物编辑有帮助的事物。那个时候的台湾有不少认真上进的杂志,例如《当代》、《人间》、复刊的《文星》⋯⋯此外两大报纸(中国时报和联合报)的副刊和文化相关版面也相当好看。不过我比较有兴趣的一直是娱乐价值比较高的软性杂志(用当时的说法,我这种卡就是不够有政治意识和社会实践力),我在九〇年代初期看到来自香港的《号外》杂志(那几年它还在曾经发行台湾版本),惊为天人,对于他们的内容如此的资本主义和商业流行,却同时存在强烈的编辑风格和生活主张,深深影响了我后来的编辑思考。
 
影响我这辈的进口杂志们
 
进入九〇年代,身在台湾的我们眼界大开,与其说是因为台湾出现了有趣的杂志,其实是我们可以在大型书店或某些唱品行(好比说当年西门町成都路口的Tower Record进口了一堆跟音乐其实并不是直接相关的奇怪杂志),看让我们看到过去从未见过的欧美日杂志。
 
如果要挑出这个阶段影响我最深的进口杂志,我会说是日本次文化杂志《Studio Voice》和运动杂志《Number》,这两本杂志我收集了一大堆,每次整理房间或搬家,都曾经动念把它们丢掉,不过目前它们都还在身边,每次看到它们就好像回到那段青春岁月。多补充两本,九〇年代末我去香港最爱买《武刚车纪》,它的英文是「Men’s Machines」,内容锁定汽车相机音响,比起另外香港另外几本主流汽车杂志,它的文笔和意见都酷得多;另一本是一九九六年创刊的《Wallpaper》,它创造了一个新的类型和编辑态度,前几年的《Wallpaper》即使现在看都还是觉得很前卫。(《Wallpaper》的创刊总编辑在二〇〇七年新创办了《Monocle》)。

用户评价

评分

看到“抒情时代”这几个字,我立刻联想到的是,这本书会不会是一本关于特定历史时期文化思潮的书籍?我可能以为会涉及到某个文学流派的兴衰,或者某个艺术家群体的创作理念,甚至是对某个时代文学艺术作品的梳理和解读。我准备好要进入一段可能充斥着学术术语和历史年代的阅读体验。然而,这本书的内容却以一种非常出人意料的方式,将“抒情时代”的概念融入到了一个更加日常和贴近生活的主题中。作者并没有直接进行历史的溯源,而是通过对“杂志俱乐部”这样一种社群形态的观察和感悟,巧妙地展现了“抒情时代”在当下生活中的回响。她笔下的“感性”,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而微的体验,是生活中的细枝末节,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流淌。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在看似物质至上、效率至上的现代社会,我们是否还有空间去保留那份属于“抒情时代”的细腻情感和精神追求。它以一种温和而有力的方式,提醒我们关注内心,珍视那些能够触动我们灵魂的点滴。

评分

当我在书店里看到这本书,书名“杂志俱乐部,招生中!:抒情时代的感性编辑手记”时,第一反应是这会不会是一本关于如何创建和运营一个线上或线下的阅读社群的书?我当时正好在思考如何组织一些同好一起交流读书心得,因此“俱乐部”和“招生中”这两个词立刻吸引了我。我以为会看到一些关于社群建设的理论、活动组织的方法、吸引会员的技巧,甚至是一些成功的社群案例分析。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提供一些实操性的指导,帮助我解决在社群运营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然而,这本书的内容却让我惊喜地偏离了我的预设。它并没有提供具体的社群运营手册,而是以一种更加哲学和诗意的方式,探讨了“俱乐部”的本质,以及在“抒情时代”背景下,人与人之间通过共享阅读体验所能建立的深层连接。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她描绘的并非是冰冷的规则和流程,而是温暖的情感交流,是思想碰撞的火花。这本书更像是一次对阅读与社群关系的美妙隐喻,它提醒我,真正的连接,源于共同的情感共鸣和精神追求。

评分

读这本书之前,我脑海中对“编辑”这个职业的印象,大多停留在理性、客观、严谨的层面。我以为编辑的工作就是审校稿件、调整字句、确保信息准确无误。因此,当看到“感性编辑手记”这样的字眼时,我感到有些新奇,也有些疑惑,一个如此注重逻辑和事实的行业,如何能与“感性”联系起来?我抱着一种探索“感性”如何在严谨的编辑工作中发挥作用的好奇心来翻阅。这本书所呈现的,远远超出了我原有的认知。作者的文字,将编辑工作描绘成了一场与文字、与读者、与时代进行深度对话的旅程。她笔下的“感性”,并非是无的放矢的情绪宣泄,而是对文字背后情感力量的深刻理解,是对读者内心需求的敏锐捕捉,是对时代变迁下人们情感脉络的细腻体察。我看到了她如何在文字中注入温度,如何在版式设计中传递情绪,如何在选题策划中触及人心。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编辑,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功底,更需要一颗能够感受、能够共情的心。它让我对这个曾经被我视为纯粹理性的职业,充满了新的敬意和理解。

评分

乍看书名,“杂志俱乐部”和“感性编辑手记”的组合,我曾设想过这是一本关于媒体行业内部观察的读物,或者是一本分享杂志选题策划、内容创作心得的行业秘辛。脑海中浮现出的是编辑们如何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有吸引力的内容,如何在文字的世界里雕琢出能够打动人心的篇章。因此,我带着一种探索行业奥秘的心态去阅读。然而,它所展现的远比我预期的更为宽广和深刻。作者并没有沉溺于技术层面的分析,而是将编辑的工作视为一种与读者建立情感连接的艺术。她笔下的“感性”,并非是空泛的抒情,而是根植于对人性、对时代脉搏的敏锐洞察。那些看似普通的杂志内容,在她的笔下焕发出生机,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和人们内心的起伏。我仿佛看到了她如何在文字中注入灵魂,如何在排版设计中传达情绪。这种对内容背后情感力量的挖掘,让我对“编辑”这个职业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对那些承载着时代记忆的杂志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它让我明白,真正优秀的编辑,不仅仅是内容的搬运工,更是情感的引导者,是思想的传播者。

评分

这本书像是夏日午后,阳光透过树叶洒下的斑驳光影,也像秋日黄昏,一杯热茶在手,暖意缓缓流淌。初翻开时,以为是某种新兴的阅读社群指南,或是关于如何组织一次成功读书会的实用手册,毕竟书名就带着“俱乐部”和“招生中”这样充满号召力的字眼。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它远远超出了这个简单的定义。它更像是一位老朋友,在深夜里,为你娓娓道来那些藏在字里行间、流淌在时光中的感性片段。作者的文字带着一种独特的温度,仿佛能穿透纸张,触碰到内心最柔软的地方。那些关于“抒情时代”的描绘,并非是对过去某个具体年代的怀旧,而是一种对情感丰富、内心细腻的价值的肯定。它让我开始反思,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是否丢失了那份对细微之处的体察,对情感真实的追求。书中的一些章节,即使只是寥寥数语,也能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我身临其境,仿佛与作者一同经历了那些触动心弦的时刻。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很多同类书籍难以给予的。它不是强行灌输观点,而是通过细腻的叙述,引导读者自行感悟,去发现属于自己的那片情感天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