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课Ⅱ:偷故事的人

小说课Ⅱ:偷故事的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小说创作
  • 写作技巧
  • 故事结构
  • 人物塑造
  • 情节设计
  • 文学理论
  • 创意写作
  • 虚构文学
  • 写作指南
  • 小说技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完美融合「创作技艺」与「文学况味」的写作经典
最畅销的小说教战手册
《小说课:折磨读者的祕密》重炮再出击

  许荣哲的故事创作守则:
  观众爱看的是:事物危险的边缘。
  诚实的小偷,
  软心肠的刺客,
  疑惧天道的无神论者。
  ──偷自小说家葛林的墓志铭

  本书应该大大写着「献给所有苦难的文青魂」,就不会发生还没搞懂小说是什么就被折磨阵亡的悲剧了。  
                      
黄崇凯•文学杂志编辑、小说家

名人推荐

  作家.名师.资深出版人联合推荐


  甘耀明、伊格言、李志蔷、李洛克、李崇建、高翊峰、凌性杰、郝誉翔、骆以军
  陈美儒(建中资深国文名师)、吴岱颖(建中国文教师)、林丽雯(北一女国文教师)、朱亚君(宝瓶文化社长兼总编辑)、叶美瑶(新经典文化总编辑)

  《小说课》魅力横扫全台.受邀分享

  清大中文、成大台文、兴大中文、建中、政大附中、师大附中、成功高中、台中一中、台中女中、嘉义高中、台南一中、台南女中、屏东高中、花莲高中、台东高中……
《历史的褶皱:中古欧洲社会与思想变迁》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公元5世纪至15世纪的欧洲大陆,这一被传统史学界称为“中古时期”的千年画卷。我们不再将这段历史视为简单的“黑暗时代”,而是着力揭示其内部复杂的社会结构、经济模式的演变、精神信仰的深刻影响以及知识传承的韧性。全书以严谨的史料考证为基础,辅以最新的历史学研究视角,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立体、多维的中古欧洲图像。 第一部分:碎裂与重塑——蛮族王国的建立与早期中世纪的结构(约500-1000年) 本部分聚焦于西罗马帝国崩溃后,日耳曼诸族在原罗马疆域内建立的各个王国,特别是法兰克人的崛起。我们将细致分析墨洛温王朝和加洛林王朝的统治特点,探讨王权与教会之间复杂而动态的权力博弈。 蛮族法律与罗马遗产的融合: 考察《萨利克法典》等法律文本,分析日耳曼习俗法如何逐步吸收和改造罗马的成文法传统,塑造了早期封建关系的法律基础。 庄园制度的萌芽与巩固: 深入剖析加洛林帝国时期,随着贸易衰退和安全需求增加,庄园经济如何成为主要的生产与生活组织形式。详细描述领主、佃农、农奴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以及土地分配的复杂模式。 修道院的角色: 考察本尼狄克特修道院(Benedictine Orders)在保存古典知识、推动农业技术革新以及构建精神共同体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特别关注爱尔兰和不列颠群岛的修道士们,如何在大陆的混乱中充当了文化的灯塔。 拜占庭的延续与伊斯兰的冲击: 简要勾勒了东罗马帝国在查士丁尼之后的挣扎,以及倭马亚和阿拔斯王朝在伊比利亚半岛和地中海地区的扩张,这对于理解欧洲的地理和文化认同至关重要。 第二部分:繁荣与信仰——盛期中世纪的社会转型(约1000-1300年) 本部分是全书的核心,描绘了中古欧洲社会在人口增长、气候改善和技术进步驱动下所经历的深刻变革。 “中世纪经济革命”: 详述重犁、三圃制农业技术的推广如何大幅提高了粮食产量,支撑了人口激增。分析城市贸易的复苏,意大利城邦(威尼斯、热那亚)和汉萨同盟的兴起如何重建了跨区域的商业网络。 封建主义的成熟与骑士精神: 探讨封建契约关系(采邑、效忠宣誓)在法国、英格兰和德意志地区的不同表现形式。深入解析“骑士精神”的形成——它如何从单纯的军事阶层规范,演变为包含荣誉、虔诚和“保护弱者”的道德体系。 教皇权力的顶峰: 分析格里高利改革(Gregorian Reforms)如何确立了教会在世俗事务中的至高地位。通过对教皇英诺森三世的统治研究,揭示教权如何渗透到欧洲君主政体的各个层面。 学术与知识的复兴——大学的诞生: 重点考察博洛尼亚、巴黎和牛津等早期大学的结构、课程设置(七艺)以及经院哲学的兴起。详细阐述亚里士多德思想的重新发现,以及托马斯·阿奎那如何尝试调和信仰与理性。 十字军运动的复杂性: 不仅将其视为宗教狂热,更将其置于地缘政治、经济扩张和教会权力投射的宏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分析其对东西方交流产生的长期影响。 第三部分:危机与重构——晚期中世纪的阵痛(约1300-1500年) 本部分关注了14世纪以降,欧洲社会面临的空前危机,以及这些危机如何催生了向近代转型的契机。 人口过剩与气候变化: 探讨“大饥荒”的成因,分析气候恶化对农业体系造成的冲击。 黑死病的毁灭性影响: 详细记录1347年起席卷欧洲的鼠疫,分析其对劳动力市场、社会阶层流动性、宗教信仰乃至艺术表达(如“死亡之舞”主题)造成的颠覆性后果。 国家权力的兴起与冲突: 分析百年战争如何加速了英法两国民族意识的形成,以及君主制国家如何开始建立常备军和更有效的税收体系,逐渐侵蚀传统封建领主的军事和财政权力。 教会的大分裂与异端思潮: 考察阿维尼翁之囚和西方大分裂对教皇权威造成的永久性伤害。探讨威克里夫和胡斯的思想,这些挑战教廷统一性的运动预示了未来的宗教改革浪潮。 技术的变革与人文主义的先声: 简要介绍火药在军事上的应用,以及印刷术在信息传播上的突破性意义。讨论早期人文主义思想家(如彼特拉克)对古典文学的重新发掘,标志着对人类自身价值的关注开始超越纯粹的宗教框架。 结论:中古的遗产 本书最后总结道,中古欧洲并非一个停滞的阶段,而是一个充满创造力、冲突与深层结构性转变的时代。它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不可磨灭的社会、法律和知识基础。理解中世纪的褶皱,就是理解西方文明演进的深层肌理。 --- 本书特色: 跨学科视角: 结合了社会史、经济史、思想史和军事史的最新研究成果。 微观与宏观结合: 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穿插对具体庄园生活、大学课堂辩论等微观场景的描绘。 史料的审慎使用: 对一手史料的引用谨慎而精确,注重辨析不同时代和地域史料的局限性。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许荣哲


  小说家、编剧、导演。

  台南下营人。台大生工所、东华创英所双硕士。

  曾任《联合文学》杂志主编,现任「走电人」电影公司负责人,并于绿光表演学堂、台湾文学馆、台湾科技大学,担任小说 / 剧本 / 电影 / 桌游等讲师。

  文字作品有《迷藏》、《小说课》等十余种,被誉为「六年级世代最会说故事的人」,小说家九把刀奉为偶像。曾获中国时报 / 联合报文学奖、新闻局优良剧本奖等奖项,入选「二十位四十岁以下最受期待的华文小说家」。

  影视作品有公视《谁来晚餐》等,曾获最佳纪录片等奖项。

图书目录

【推荐文】雅贼指南    李洛克
【自序】偷故事的人
【环游世界八十天】一、故事/三分钟说一个完整的故事
【中外野的天空】二、原罪/梦想版的故事公式
【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三、情节/国王死了,王后因为伤心而死
【老太婆希望有一只鹅】四、想像力/一个吻换来一头羊
【美女还是老虎?】五、两难/周润发和梁朝伟落水,你要救谁?
【Reborn(重生)】六、双重的两难/别人不会落水,只有你妈才会
【余震】七、囚徒困境/我是一个被母亲杀死的孩子
【唐山大地震】八、结局/第三种选择
【圣经.约伯记】九、叙事者/我是唯一一个逃出来向你报信的人
【现代鲁宾逊】十、虚构/不能说的祕密
【少年Pi的奇幻漂流】十一、薛丁格的猫/有老虎的故事比较好
【东方快车谋杀案】十二、选择相信/真相从来不等于正义
【人间四月天】十三、借题发挥/告白的时候,不可以说我爱你
【二舍交谊厅】十四、场景与物件/可是阿徐,现在已经是夏天了
【圣诞礼物】十五、意外/欧亨利的绝招,相打电
【三条忠告】十六、多重意外/地下埋那么多管线,迟早会气爆
【伊底帕斯】十七、悲剧/两次弄巧反成拙
【后宫甄环传】十八、心机/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
【打赌】十九、打赌/没人在赌一块钱的,一定要梭哈
【赌注】二十、赌注/每次都输到脱裤子的赌徒,撒旦
【珊珊的月光】二十一、层次/洋葱有层次,妖怪也有层次
【犹太经典故事】二十二、问答/好问题问三遍,烂答案回答三次
【血字的研究】二十三、好奇心/福尔摩斯的第一次推理
【童谣谋杀案】二十四、悬疑/世界经典推理小说第一名
【汤姆历险记】二十五、敌人/想当英雄,先去买一条土虱
【唐吉诃德】二十六、象征/所有追梦者的敌人
【爱没有明天】二十七、答案/史上最准的心理测验
【金银岛】二十八、选择/魔鬼藏在选择里
【附录】《小说课》书评

图书序言

推荐文

雅贼指南  李洛克


  如果你没读过《小说课》,那我肯定你读完《小说课Ⅱ》后一定会买一本;如果你已经拜读过,那我肯定《小说课Ⅱ》一定让你苦等到差点上街暴动!

  《小说课Ⅱ》比之前作再升级、更进化,就像张无忌练成九阳神功已经够勐了,又再加上了干坤大挪移,而读过这两本书的你,只要勤于练笔,假以时日便能成为──写作界的张无忌!

  本书遍洒悬念、营造纠结,奇情诡事更胜推理、奇幻小说!我不免要说:嘿,有没有搞错哇,这是写作书吔!连教学都写这么精采是要逼死谁啊?

  我曾戏言:「好的小说家一定要会偷情。」看完作者序,果然荣哲老师也是个偷情高手。嘿!别误会,小说家偷的是「故事的情」,也就是看穿故事的核心,提炼成自己的招式!如同服下一枚大还丹,一口气增加了十年功力!

  二十八堂小说课,便如二十八记勐招,招招正中写作精要!

  起手式前四节便引领读者洞悉了「故事的本质」!不只讲编剧结构,更用「原罪」的概念加深动力和冲突,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气概。兼之递上小说家的两大武器:「逻辑」和「想像」,教你在三分钟内编出一个紧凑的故事。

  接着,本书突然拔了一个尖儿,连着四节聊起了「两难」,这是最让人目眩神迷的一段。连番出击的两难故事唿应了本书的主旨「偷故事的人」,荣哲老师完全看透故事、提取核心,从情感与理性抉择、双重两难、困境两难、第三条路,我保证你会在这见到生平最冲突矛盾的两难,但你该做的不是拍手喝采,而是快点偷起来!

  在两难之后本以为节奏可以稍歇,但紧接四节「虚构」,马上又把人扯进狂乱的故事风暴中激盪,从中提炼出「虚构的理由」,教我们看透祕密下的人性,有难堪的、有诡异的、有同情的,而小说家永远要早读者一步将「虚构的理由」找出来。

  挨了两记重拳的读者,这时场景一换,赫然从武打变成了文斗,<借题发挥>和<场景与物件>像是一堂数学课,用借喻、暗喻将创意剖析成逻辑,但最终又回归感性。遥遥唿应了前作《小说课》中援引数学创作的奇想,想知道文学跟数学逻辑、等式传递性、比例式有什么关联吗?嘿嘿,我才不告诉你,你得自己去看。

  接着,作者更是火力全开偷翻了!纵横经典故事中的精妙桥段:多重意外、弄巧成拙、深浅逆转的层次、多重答案的意义……这些故事的隐晦核心,作者都直接偷来献给你。每一节都让我不停反思:这里我该怎样才能偷得更多呢?
  
  本书后段再补上了小说创作的撒手锏「悬念」,并用「敌人与象征」唿应了前述「原罪与梦想」的一体两面,为本书深意再下一城,如同小说中的反高潮。

  收尾的「答案与选择」点明了选项代表思想,选择的理由便是角色(或你)的思想体现。而两难也是在选择间徘徊,尾声也为两难背后的哲理,做了完整总结。

  读到这里,《小说课》积下的心痒难耐,到《小说课Ⅱ》终于全数释放、畅快淋漓,但取而代之的却是更甚的奇痒之症!还痒上十倍不止。

  我在读《小说课Ⅱ》之时常常觉得冷汗直流,总觉得有把冰冷的尖刀抵在我的背嵴,有时如获至宝、有时搥胸顿足,皆因同为创作者的骄傲所致!「这样好的作品,我何时也能写得出来呢?」这种愤恼喜哀的复杂情绪,是我向《小说课Ⅱ》致上的最高敬意。

  但不免要批评一下,荣哲老师在《小说课》中犯下的严重缺失,在《小说课Ⅱ》依然故我、屡劝不听:你的书为什么总让人感觉那么薄哇?可恶,你这折磨读者的惯犯!

  套句作者说的——看完《小说课Ⅱ》,我的智慧之火都从屁股眼沖上天了!

李洛克
小说创业教学部落格作家。
曾获103年台湾餐饮老店故事行销微电影剧本佳作、2014全球华人阅读网路文学奖佳作。

自序

偷故事的人


  我有一种非常惊人的「脑补」能力,看到黑影就开枪。

  最初的时候,我为这样的脑补能力,感到莫名的惊慌。一听到故事的开头,就浮想联翩,最后从我口中说出来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有时还会不自觉的回头修改故事的源头)。那时我心想,这么一来,我不就成了一个无耻的偷故事的人?

  但在我内心深处,我无比喜欢自己的版本,它完完全全往自己喜欢的方向发展,并且最后在夜空中,开出一朵烟火的花,再仔细一看,那不是花,而是一张我自己的脸。例如底下这个例子——

  二○一三年,横扫全世界各大影展、最后还赢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的《寻找甜祕客》,说的是一个被人遗忘了二十多年的歌手,罗利葛斯的故事。

  罗利葛斯发行过两张专辑,但在美国却只卖出四张,然而神奇的是他的歌却飘洋过海,在几千公里外的南非红透半边天,他在南非的地位直逼猫王、披头四,但没有人知道这个歌手是谁。后来,南非一名唱片行老板和一名音乐记者,决定到美国寻找这个传奇歌手。听说他在舞台上演唱到一半时,突然掏出枪,射死自己……

  然而,就在《寻找甜祕客》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之后几个月,当时才三十六岁的瑞典导演(二十八岁开始拍片,这是他唯一的一部作品)就离奇过世了。彷彿他这一生就是为了这部影片,影片一完成,他的任务就结束了。

  《寻找甜祕客》给我很大的震撼和冲击,不是因为故事本身,而是我也经历过一个几乎一模一样的故事——小说版的「寻找甜祕客」。

  二○○五年,我在《联合文学》杂志担任主编,正在苦思如何为即将到来的第十九届「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做个创意宣传,这时有个灵感跑了进来,因为我听到了一个很棒的故事——

  有位美国纪录片导演,偶然在自己的书柜上看到一本满布灰麈的书,他随手翻出来看。这一看不得了,怎么写得那么好!看完之后,导演看了一眼作者的名字,赫然发现作者默默无闻,大概是个一书作家。把书放回柜子之前,他心中突然有个浪头涌了上来——这么好的作者为什么不再写作了?他的生命中是不是遇到了比写作更重要的事?

  这时,他突发奇想,既然我是纪录片导演,不如我就拿起摄影机拍我自己去寻找这位作家的过程。

  历经一番波折,纪录片导演真的找到这个消失的作家,并且追问他不再写作的原因,整个过程被完整纪录下来。纪录片推出之后,大受欢迎,这个封笔多年的作家,因为受到鼓励,又重新开始提笔写作。

  这个故事太激励人心了,我决定模仿它,于是我和同事策画了一个专题「小说新人奖之魔戒远征军」,派出五个年轻小说家,出发去寻找消失的小说家,挖掘他为何不再写作之谜。死了?抄袭?外遇?不名誉事件?……每一种可能都让我兴奋到脑血管滋滋作响。

  随后,我们锁定第一届小说新人奖首奖得主王湘琦,他被当年的评审白先勇盛赞为「乡土文学作家黄春明接班人」。得奖作品《没卵头家》后来被吴念真改编成电影,由当年最红的影星陆小芬、陈松勇主演,红透半边天。

  费尽心力找到王湘琦之后,赫然发现如今的他成了三崃一家精神疗养院的院长,以及一家古董店老板。人生为何有如此大的转折?深入採访之后,才知道当年为了写作,他任由四岁的儿子在门外敲门苦喊「爸爸、爸爸……」,而不应声。没想到同一年,他的儿子罹患癌症过世。深深自责的王湘琦,从此无法再写作,因为只要一提起笔,门外就会响起儿子的敲门声:「爸爸、爸爸……」

  採访完王湘琦,两个月后,我收到他寄来的挂号信,打开一看——两篇手写稿。十八年没写作的王湘琦,居然克服了心魔,重新提笔写下两篇小说〈抗争协奏曲〉、〈阿里布达的落日〉。从此,小说家王湘琦回来了。五年后,他写出震动文坛的长篇小说《俎豆同荣:纪顶下郊拚的先人们》,荣获台湾文学金典奖第二名、桃园一城一书奖,以及巫永福文学奖等多个奖项。

  以上是刊登在杂志上,不少人知道的故事,但以下是只有我一个人知道的故事——

  当年採访完王湘琦,作为杂志主编的我要帮这篇採访稿写一段编案,说明这个企画的来龙去脉,我试图回头去找当时给了我灵感的报导,〈美国纪录片导演寻找消失作家〉,但无论我怎么找,就是找不到这篇报导。难道,这一切都是我自己幻想出来的?

  近十年来,我在很多地方讲过作家王湘琦重新提笔写作的故事,并且当场播放自己剪接配乐的採访片段。一次、两次……将近百次之后,蝴蝶效应发生了,后来传回我耳里的是:有一个叫许荣哲的导演,有一次在自己的书架上,看到了一本叫《没卵头家》的书,他看完之后惊为天人,心想:这么好的作家为什么不再写作?于是突发奇想,扛起摄影机,开始拍摄自己去寻找这位作家的过程。

  呵,我有点错乱了。

  后来,我常常在各种演讲场合开玩笑的说,那是未来的我,穿越时空去告诉二○○五年的我:赶快去寻找王湘琦,因为日后他会成为传奇。

  慢慢的,我越讲越认真,于是玩笑不再是玩笑了。

  二○○五年,我是编辑,用文字报导王湘琦的故事。十年后,我开了电影公司,决定自己拍电影,最想拍的题材就是作家王湘琦的纪录片——《漂流人间十八年的小说家》。

  未来的我穿越时空,跑到过去告诉当时的我一个动人的故事,于是我展开了行动;而那一年的行动,成了我未来人生的伏笔。

  现在是二○一五年,我正着手拍王湘琦的纪录片。片子的开头是一个看不见脸的纪录片导演,他从书架上拿起一本书,惊为天人……影片的结尾回到这个看不见脸的纪录片导演。随着光影移动、时光流转,我发现躲在镜头后面的是——我自己的脸。

  你过去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将成为你人生未来的伏笔。
  小说因为这样而精采,人生因为这样而值得活。
  我越来越喜欢,我是一个偷故事的人。

  P.S.
  直到现在,还不时有读者问我《小说课Ⅰ》自序里的那一道数学问题。

  十二袋金币之中,只有一袋是伪币。真币每一枚重十公克,伪币重九公克。请问最少必须秤几次,才能找出哪一袋是伪币?

  我完全不想告诉你答案,我只想告诉你另一件事:

  《小说课Ⅱ》与上一本最大的差别是:它收录的大部分是我这些年演讲的主题,距离写作近一点,实用感更强一点。我敢保证,读完本书之后,你一定会有一种被雷打中、智慧的火从屁股眼冒出来的奇特感受(我知道你不想听这个,但我想讲),人生就要开始要往不可思议的意外走去了。

图书试读

【环游世界八十天】一、故事/三分钟说一个完整的故事
 
今天是十月二日星期三,所以呢,我应该在十二月二十一日星期六晚上八点四十五分,回到伦敦革新俱乐部的这间大厅,否则我存在霸菱的两万英镑便将正式属于你们。这里是两万英镑的支票。
——朱勒.凡尔纳《环游世界八十天》
 
一九九八年,我就读台大农工所(现改名「生工所」)。那一年,为了从枯燥的硕士论文里逃出来,我到台视编剧班上课,学「说故事」,没想到竟意外改写了自己的人生。
 
我永远记得,编剧班第一堂课上的是「故事的公式」。当时已经七十多岁,拥有三十多年编剧经验的老师自信满满的说:只要问自己「七个问题」,就可以在三分钟之内,立刻说出一个「有开头、有结尾、有冲突、有转折」的完整故事。
 
三分钟?一个完整的故事?怎么可能?也太神奇了吧!我在底下惊唿。
 
编剧老师还说,当他教完这个公式之后,每个人都要上台说三分钟的故事,如果说不出来,就直接到柜台去,把报名费领回去,从此不要再来了。「你想当编剧,我都告诉你公式了,你还不会用,那我们最好不要浪费彼此的时间。」
 
随后,编剧老师传授我们,三十多年编剧生涯教会他的「故事的公式」,以及「七个问题」:
 
问题一:主人翁的目标是什么?
问题二:他的阻碍是什么?
问题三:他如何努力?
问题四:结果如何?(通常是不好的结果)
问题五:如果结果不理想,代表努力无效,那么,有超越努力的意外可以改变这一切吗?
问题六:意外发生之后,主人翁的目标起了什么变化?
问题七: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把上面的七个问题简化之后,就可以得到故事的公式:
 
1.目标→2. 阻碍→3. 努力→4. 结果→5. 意外→6. 转弯→7. 结局

不管小说、电影还是漫画,只要它的核心是故事,大部分都有类似的戏剧结构。
 
真有这么神奇?真有这么神奇!不信,我们挑一部耳熟能详的小说来验证一下——科幻小说之父朱勒.凡尔纳的代表作《环游世界八十天》。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文学创作充满热情却又常常感到灵感枯竭的业余写作者,我一直渴望找到能够点燃我创作火花的火种。“偷故事”这个主题,立刻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那些伟大的作家,他们是如何从古老的传说、历史的尘埃、甚至是街头巷尾的闲谈中汲取灵感,最终创作出震撼人心的作品的?这本书的标题,让我产生了一种共鸣,仿佛它正在低语着一种秘密的创作方法论。我期待这本书能深入探讨“故事”的本质,以及它如何在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之间流转、变形,最终被赋予新的生命。我猜测,作者或许会通过描绘一些极具想象力的情节,来展现“偷故事”的艺术性,甚至是其必然性。也许,故事本身就是一种流动的生命体,它渴望被传播,被讲述,而“偷故事的人”正是这种流动的守护者和再造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观察世界、如何提炼素材、如何构建情节的实用技巧,更希望它能激发我对生活中那些被忽视的角落产生更敏锐的洞察力,从而让我能够“偷”到属于我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故事。

评分

我对于那种能够颠覆我认知,让我重新审视习以为常事物的书籍情有独钟。“偷故事的人”这个名字,就带着一种隐秘的、略带危险的诱惑力,让我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在我的理解里,“偷”往往带有负面的含义,但在这里,它似乎被赋予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解读。我好奇,在作者的笔下,“偷故事”是否会成为一种超越常规的艺术实践?那些“偷故事的人”,他们究竟是为了什么而行动?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欲望,还是肩负着某种更宏大的使命?我脑海里勾勒出一个画面:一个孤独的灵魂,在城市的角落里,悄无声息地收集着那些被遗忘的片段,那些破碎的记忆,那些未曾说出口的遗憾,然后,将它们串联起来,编织成一曲动人的挽歌,或者一首激昂的战歌。这种行为,在我看来,或许是一种对生命脆弱性的深刻体察,一种对人类共同情感的致敬。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进入一个充满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世界,在那里,故事不再是静态的存在,而是鲜活的生命,在不同的容器中跳跃、生长,而“偷故事的人”,则是这个奇妙循环的关键一环。

评分

我一直对“偷故事”这个概念非常着迷,它不仅仅是字面上的窃取,更像是一种对叙事本质的探索。读这本书之前,我脑海里浮现出各种各样的画面:可能是神出鬼没的盗贼,潜入别人的记忆,将那些珍贵的情感和经历化为己有;也可能是那些沉默的观察者,用敏感的触角捕捉着生活中的细微之处,然后将它们巧妙地编织成属于自己的篇章。这种“偷”的态度,在我看来,是一种极致的共情和创造力的体现。它需要极大的勇气去触碰他人的内心世界,同时又需要非凡的智慧将这些零碎的素材打磨成能够打动人心的故事。我特别好奇作者会如何处理这种“偷窃”行为的道德边界,是将其描绘成一种罪恶,还是一种艺术?又或者,在这个过程中,叙述者本身又会发生怎样的蜕变?我预想,这本书或许会揭示出,我们每个人在某种程度上都可能是“偷故事的人”,从生活、从书籍、从他人身上汲取养分,然后转化成我们自己的表达。这种解读让我对即将阅读的内容充满了期待,仿佛手里捧着的不是一本书,而是一扇通往无数未知心灵世界的门。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以“故事”为核心,同时又探讨“故事”本身的作品感到好奇。这本书的标题“小说课Ⅱ:偷故事的人”,让我立刻联想到了一种非常有趣的教学模式,仿佛作者是一位大师,在传授一种不为人知的、关于故事创作的精妙技艺。“偷故事”这个词,在我脑海中激荡起层层涟漪。我联想到的是那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它们是否也如同“偷”来的故事一样,在无数的讲述和改编中,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模样?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深入理解故事的“基因”,了解它们是如何从一个原始的种子,经过不断的“偷窃”和“融合”,最终长成参天大树。我希望作者能够剖析那些伟大的故事,揭示出它们背后“偷故事”的逻辑和艺术。也许,这本书会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明白,创作并非凭空而生,而是建立在对前人故事的深刻理解和巧妙运用之上。我期待从中获得关于如何“偷”得巧妙、如何“偷”得有价值的启示,从而提升我自身对故事的感知和驾驭能力。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关于“叙事”本身的反思性作品抱有浓厚的兴趣。当看到“偷故事的人”这个标题时,我的内心立刻涌起一股探索的冲动。“偷”这个字眼,似乎暗示了一种非传统的、甚至带有颠覆性的创作方式。我脑海中浮现的,不是简单的抄袭,而是更深层次的“故事的汲取”与“故事的再创作”。我好奇,在这个过程中,“偷故事的人”是否会面临伦理的拷问?他们如何处理他人的情感和经历,又不伤害到故事的源头?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故事”的生命周期,以及它如何在不同的讲述者手中焕发新的生命。我设想,这可能是一场关于“所有权”和“原创性”的深刻辩论,也可能是一种对“集体记忆”和“文化传承”的全新解读。我希望作者能够构建一个引人入胜的叙事框架,带领读者一同踏上这场关于故事本质的旅程,去发现那些隐藏在语言背后,关于人性、关于情感、关于存在的最深层的秘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