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其实很爱我:当父亲永远离开之后,才理解「我爱您」这句话说不出口,是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

爸爸其实很爱我:当父亲永远离开之后,才理解「我爱您」这句话说不出口,是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父爱
  • 亲情
  • 遗憾
  • 失去
  • 成长
  • 家庭
  • 回忆
  • 情感
  • 治愈
  • 死亡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献给所有渴望与亲情对话的人们。

  这辈子……
  曾经有一个厚实的背影
  和一个小小的身影
  隔着心
  父亲与我,两端相望…….

  爸爸明明很爱我,我也很爱他,
  为什么从来没有机会正面表达我们对彼此的情感,
  留下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

  当我最终在眼泪中明白时,爸爸已经过世三年……

  …………

  也许曾经有一个女孩,在被窝里哭得伤心难过。
  也许曾经有一个父亲,在书桌前思量、微笑、蹙眉。

  每个人对爱的领悟与表达或许不同,
  但总是有那么多我们想说的话,
  却从未说出口,
  最后成了来不及说的痛。

  这是一个女儿想对父亲说的心事,
  也是拥有父爱的人都曾经遭遇过的故事,
  愿分享给还有痛楚的你,
  看见纠结、宽恕、原谅与支持背后,
  最深切的爱。

疗癒推荐

  身为「女儿」的角色,我在这本书的文字里读到了「孩子们」的心声和委屈;但故事里所映照出来的「父亲」角色,却重新赋予我们有勇气去寻找各种爱与不被爱的答案,…… 谁说我们不在乎呢?不管年纪攀爬了多少,我们总需要去了解:爸爸,其实真的很爱我。──心理谘商师,作家/许皓宜

  作者在这本书里,展现了极深的情感与极大的智慧,能走出自己,再走回家,令我感动又敬佩。我相信其他的孩子,也能从这本书的故事得到鼓舞,找到回家的路。──台北教育大学心理与谘商学系 副教授,谘商心理师/赵文滔

  这本书,是一本诚挚勇于承认悲伤的书写。在书写中,愿意历经及承接自己情感,同时,给予自己好的时间、好的空间,允许自己回望、觉察、洞察、理解自己的悲伤为何物的过程。这也是一趟自我追寻,及对爱的探究之旅。──心理谘商师,作家/苏绚慧

  小茹着力抒写的虽是父女亲情,却并非狭隘、孤立的一己之爱憎。作为长篇纪实散文,它处理的是「亲人之间的爱究竟该如何表达」、「父母和孩子究竟该如何相处」这样的社会话题。──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林彬

  尽管父亲不在了,但天上的父亲、心里的父亲依然存在,在爱的误解中所受的伤害,终有一天会在爱的信任中得到抚平与痊癒。──学校心理师/魏家瑜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小茹


  本名李红茹,生于内蒙古东部,现居北京。
  有过近十年编辑、记者经历,业余时间也为女性杂志撰稿,用消息、通讯、专栏谋生,用散文、小说、剧本追梦。

图书目录

推荐序
找回被爱的勇气
谘商心理师,作家/许皓宜
从离家到回家的感人旅程……
台北教育大学心理与谘商学系副教授,谘商心理师/赵文滔
走过失落,清晰看见的,是爱的存在
谘商心理师,作家/苏绚慧
爱到底有多远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艺学创作论硕士研究生导师/林杉

壹……爸爸去哪儿了
然然的问题
爸爸的肖像画
备受宠爱的「孩子」
文艺青年
自在「弥勒佛」
「范进」

贰……爸爸不爱我
爸爸是个城里人
我的心思他不懂
他只爱妹妹
为什么我和别人不一样
爱也只是一瞬间
我的心里有间漏风的屋
我能去哪里

参……后来这些年
我们变「好」了
爸爸病了
偷来的一年
最后的叮嘱
千里「奔丧」
我是逆子
最终的道别

肆……永别又重逢
一场戏
傻鸟撵飞禽
思念到底什么样
爸爸不在了,家就没了
也许爸爸真的回来过
爸爸的日记
两个相近的灵魂
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转眼已三年

伍……我终于在眼泪中明白
我是笨小孩
那些回不去的时光
北京北京
礼物
那个风雪夜
原来我一直都是他的骄傲
关键的路口,爸爸从未缺席
爸爸其实很爱我

后记……一程山,一程水,唯爱永恆

读后分享
在爱中所受的伤,唯有在爱中得以痊癒
学校心理师/魏家瑜

图书序言

推荐序    

找回被爱的勇气  

◎谘商心理师、作家/许皓宜


  「我和爸爸父女一场,直到生死相隔,我才真真切切体会到爸爸其实是如此爱我。」翻开《爸爸其实很爱我》一书,作者如是说着。

  即将步入中年如我,早已在父母渐白的发鬓上品尝到「有天可能会失去父母」的恐慌,看到这样的一句话,内心深处不免跟着揪紧,却又如遇知音般翻开这本书所写下的每个存在于父女之间的故事。

  这个故事起于一个大女孩和一个小女孩—同时也是一位母亲和一位女儿—的对话。小女孩问大女孩:「妈妈,你的爸爸呢?」

  事实上,这位大女孩的父亲已经过世了,而且从父亲过世前的好长一段时间,大女孩都觉得父亲其实不爱自己。小女孩天真的疑问重新打开大女孩对父亲的渴望,所以她在父亲过世几年后,开始从记忆中寻觅那熟悉的父亲身影,用文字描绘那个「不爱自己」的父亲的样貌:父亲的相貌端正、父亲是铁匠也是油漆工、父亲写得一手好文章、父亲聪明上进……可是为什么这样美好的父亲只爱妹妹、不爱我呢?

  于是她继续在记忆里头搜索。她想起父亲曾把年幼的自己放在自行车的横梁上,让她张开双手像在天上飞翔;她想起妹妹总是扑进父亲怀里撒娇的模样,想起自己在父亲晚归时的担心却又木讷地不知如何表达;她想起自己是如何在同学面前吹嘘父亲的才能,却没让父亲知道自己有多么以他为傲……直到父亲过世后的某天,她得到一本珍贵的「父亲的日记」,才发现原来自己和父亲的灵魂是多么相似,「她」和「他」用一种同样别扭的迂回,深爱着对方。

  即使一切是那么悄悄却又突然地进驻她的心坎里,但这迟来数十年的爱,对身为女儿来说,却是如此可贵。

  父亲的肉身也许已然毁灭,但「爱」的记忆,却让这段「关系」深刻地保留与存在着。

  身为「女儿」的角色,我在这本书的文字里读到了「孩子们」的心声和委屈;但故事里所映照出来的「父亲」角色,却重新赋予我们勇气去寻找各种爱与不被爱的答案,并且,以一种父亲的温柔眼光,重新将「爱」种回我们的心田。

  谁说我们不在乎呢?不管年纪攀爬了多少,我们总需要去了解:爸爸,其实真的很爱我。

从离家到回家的感人旅程

◎台北教育大学心理与谘商学系 副教授、谘商心理师/赵文滔


  做为一个家庭治疗师,我知道从离家到回家这条路,对有些孩子来说,轻松自然,对另一些孩子来说,却是千辛万苦,步步血泪。有些孩子从来没能真正离开家,有另一些,怎么也找不到回家的路,只能一生浪迹天涯。

  本书的作者,成功的离了家,最后也成功的回到家,令人心慰;只是中间过程辛苦,字字血泪,令人不舍,读时心里跟着文字起伏纠结。

  作者从小怀疑爸爸不爱她,这份心情也是许多孩子的心声,尤其是当爸爸发脾气、宠妹妹、在同事面前拿自己开玩笑,甚至在自己最需要父爱时,却被一把冷冷推开。在这些时刻,许多孩子心里都会怀疑:「爸爸究竟爱不爱我!」

  这个问题纠缠作者三十多年,害得她「一遍遍回想往事,苦苦追寻答案」,然而怎么回想,都是苦涩:

  「怎么办呢,就是这么一个烂爸爸,自私、懦弱、虚荣,而又不那么爱我的爸爸,我还是会不自觉地替他辩护,以他为骄傲,抓住他的优点不断扩大,寻找最细微的他爱我的痕迹。有时难免苦笑:分明像是一场单相思,爱上一个不那么优秀并且压根不爱你的人,却死活不愿意分手,可是,一生为父女,又如何分得了手?即便死亡来临将你们分开,你还是会无条件地爱他,并且,满怀期待,等着他终将爱你的那天。」

  如此苦涩,作者对父亲却仍一往情深,从小到大在心里默默等待父亲的关爱,然而这份「耿耿于怀」也开启一段追寻父亲之旅。当作者心里对父亲有怀疑和怒气时,回想起来的尽是不愉快的记忆,更不停地膨胀她对父亲的失望与不满。直到透过一连串机缘,包括离家求学、自己成为母亲、父亲失业、生病、年迈,使得作者对父亲的印象慢慢发生变化,作者开始能以成人的眼光,看见父亲在当年时空脉络下真实脆弱的一面,也开始回忆起过去父女相处中甜蜜的点点滴滴。于是「回想起爸爸,我眼前出现的都是些爱意弥漫的画面」!过去收到的礼物,突然历历在目。

  这样的心理转折,让作者最终能与父亲和解,也让自己能真实感受到父爱,令人动容。作者不但与父亲和解了,也和自己心里多年的苦涩孤单道别,得以放下纠缠多年的心里疙瘩,找回了内心平静。

  家庭心理学的分化理论指出,孩子从父母的照顾与影响,一步步发展出自己的独立人格,是成长的重要里程碑。然而离家的孩子还要能回家,与父母重新和好,在心境上才能真正成熟,脱离为叛逆而叛逆的自我宣告,和这个世界重新和解。

  只是在华人社会文化的种种牵绊下,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成功的离家、成功的回家。作者在这本书里,展现了极深的情感与极大的智慧,能走出自己,再走回家,令我感动又敬佩。我相信其他的孩子,也能从这本书的故事得到鼓舞,找到回家的路。

走过失落,清晰看见的,是爱的存在

◎谘商心理师、作家/苏绚慧


  我的爸爸在我十四岁那年过世。在他过世前,他一直在外地工作及生活,偶尔回家乡探望我。我们聚少离多,虽然相聚的记忆画面总是欢喜,但分离时刻的记忆画面,却也充满痛楚。无数分离的日子里,想念他的日子,总带给我许多困惑:为何他能说离开就离开?为何他能轻易的离开我身边?而我却是如此的痛苦、如此悲伤?他真的爱我、在乎我吗?还是,其实他不爱我?

  所以,在他逝世后,往后有非常长的日子,我陷落在不知道「他是爱我,还是不爱我」的念头中,受尽折磨。情绪更是在低落、哀伤、无助、沮丧、思念、困惑、愤怒、自责、罪恶感中,痛苦翻搅。这段经历,也使我的青春岁月蒙上厚重的灰暗阴影,总在叹气声中,无以解脱那笼罩在内心的阴暗。

  我和小茹的故事,失去父亲的脉络虽有不同,却都有一段让我们疑惑的父女情,也有着长期被压抑的,对爱的渴望。心中也隐藏着一份期待:想要确实感受、确实明白,爸爸,其实很爱我。

  没有哪个孩子,能无伤无痛的面对,那原本该给爱的父母亲,不爱自己。如果父母亲不爱我,那么我的存在,将会成为可笑的、难堪的记号。在这世界上,更失去了凭借自己是因爱存在的宝贝生命。

  小茹因为自己成为人母,在开始照顾孩子,以及回应孩子这一份爱的需求的体验中,开始了生命必须与伤痛对话的勇气。如果自己生命的内在尽是对爱的疑惑,尽是佈满累积多年的伤痕,她要如何肯定自己是有爱的生命?又要如何能够付出这一份爱丰盈她孩子的生命?

  这是一份了不起的勇气。真正的勇敢,并非是坚强,而是承认自己生命里的黑暗;也就是曾经的伤痛、不堪、脆弱,失落及许多难以安顿的混乱。然后,深入黑暗中,真正的揭开黑暗,看懂黑暗,也认识黑暗。当人认识了自己生命的黑暗,而不是尽是逃避及怨怼时,就是开始给自己,一份重新理解生命的行动。书写,正是小茹对自己生命重新理解的行动。

  这本书,是一本诚挚勇于承认悲伤的书写。在书写中,愿意历经及承接自己情感,同时,给予自己好的时间、好的空间,允许自己回望、觉察、洞察、理解自己的悲伤为何物的过程。这也是一趟自我追寻,及对爱的探究之旅。

  这样的过程,往往带来意想不到的领会及获得。因为真实体会悲伤,也如实走过情绪历程,会将许多过去认定的事,有一番不同的理解,这一份理解,将让人重新诠释他曾经以为的「事实」。而再理解的事实,不仅多了更多角度,也更能还原时空背景的影响因素,不再是只是个人归咎。

  而如实穿越这一趟失落探索的旅程,便会发现,走过失落,清晰看见的,是爱的曾经存在。即使,曾经否定、曾经迷惘、曾经摆盪,曾经看什么都不是什么,模煳难以定义。但终究是走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再看到的,是清晰的爱,一直存在着。

图书试读

爸爸去哪儿了
 
三年前的那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满,
那天过后,我再也找不到爸爸了。
 
然然的问题
 
这两三年,日子像长了脚,一刻不闲地从早跑到晚,而我也如同停不下来的陀螺, 手上总有做不完的事,心头却常被莫名的压抑困扰,但我从没仔细找过原因。直到有一天,这个「陀螺」被一颗突如其来的石子硌了一下,上幼稚园的女儿然然突然问我:「妈妈,你的爸爸呢?」
 
不知道这么大的孩子脑袋里都装了些什么,总会有些奇奇怪怪的念头。这样一个问题,就在我收拾房间时,突兀地从她粉嘟嘟的小嘴里脱口而出,没留给我丝毫提示和心理准备。我放下手上的拖把,直起腰,茫然四顾:然然正低头把一块积木当作小车在沙发的扶手上推来推去,彷彿刚才那句问话和她一点关系都没有。阳光透过玻璃打在地板上,光束中有细微的尘埃在浮动,花盆里的绿萝一如往常在电视机旁倾泻着一丛略带鹅黄的嫩绿。是啊,不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爸爸吗?在然然眼中,她同学的爸爸们每天在幼稚园门口接送他们,她的爸爸每天晚上会给她讲好听的故事,她爸爸的爸爸,也就是她的爷爷经常给她打来电话,甚至,她爸爸的爸爸的爸爸—她的太爷爷还抱过她哩,而我,我的爸爸在哪?
 
他应该就在我的身边,或许就在沙发上轻飘飘的空气里打盹?或许正站在窗外静静地凝视着我?可是,我看不到。这个新家,他只来过一次,是拿到钥匙的那天,开车带他和妈妈来看,由于不熟悉路,我把车停在了社区的西门,那天风很大,我抱着然然紧跑, 他在妈妈连牵带拽下也几乎一路小跑着,踉跄地穿过狭长的社区,终于来到位于东门附近的这栋楼。他在房间里东摸摸,西敲敲,晚上回去就给老家的姑姑们打电话炫耀我换了大房子。可是现在,我的爸爸呢?他到底在哪?只来过一次的他,还能找到这里吗?
 
我的爸爸呢?
 
房间里那么安静,能听到窗外叽叽喳喳的鸟叫声,院子里的白玉兰也开了,春天再度来临。我却看不到爸爸。
 
小人儿大概等得有点久,没得到答案,不甘心地抬头追问:「妈妈,你的爸爸到底去哪了?你怎么不说话?」然然的眼睛那么透亮纯净,同每次她问我各种海阔天空的问题时没什么两样。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