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千年的文明冲突、百年来的殖民创痛
民族复兴的渴望、天然资源的争夺
南海主权争议
不只是东南亚各国的军事外交斗争
不只是美中争霸的前哨
更考验着世人是否能够和平化解争议、合作迎向未来。
南海,英文名称为the South China Sea,意为南中国海。然而,同一片海域,位在越南之东,因此越南人称之为「东海」。它又位在菲律宾之西,因此菲律宾人称之为「西菲律宾海」。何以其英文名称的命名者独厚中国,以中国人的观点来为这片广袤的水域命名?其实,英国人也还没这个特权。五百多年前,为了寻找荳蔻与丁香的葡萄牙人来到了麻六甲海崃,意外发现通往传说中的「震旦国」(Cathay)的入口,于是就把麻六甲海崃以东的水域取名为「中国海」(Mare da China,即Sea of China)。后来,葡萄牙人继续往日本推进,才发现「中国海」太大,必须改名为「南中国海」,以有别于中国东海岸的广大水域。于是,尽管它就在越南与菲律宾人的家门口,它是南中国之海。
在这个命名的过程中,南海周边国家没有发声权。南中国海之所以是南中国海,反映的是一群远方的访客的观点。
随之而来的是侵略、殖民、帝国主义,与一种当时的东南亚居民不熟悉的「西发利亚体系」。无视于当地居民在地独特的生活习性,以及扶南、占城、三齐佛等曾经辉煌的文明传统,欧洲人在一五二九年签订了「萨拉戈札条约」,它大刀一砍,把东南亚各国切割为葡萄牙和西班牙两大势力范围。一八二四年,英国人和荷兰人又在麻六甲海崃的海上凭空画一条线,英国人得到北边,荷兰人只能待在南边。欧洲人依据他们的国家观念划清界线,但当地的本土马来人却被迫放弃千百年来的生活习惯。想依传统方式过活的人成了「走私客」,试图抵抗的人则沦为「海盗」。
历史的捉弄延续至近代。无论是中国、越南、菲律宾,他们所尊奉的「神圣的固有疆土」,其实多半是近代的殖民帝国为了自身的利益武断划分的界线。当中国与越南的民族主义为了西沙群岛的主权争议而爆发时,两国人民都忘了,两国以今天的越南和中国边界首次交战只不过是一九七九年的事。在汉、唐时,「华」、「越」不分。早期的冲突是地区性统治者、军阀和豪族之间的征战。对立双方的语言未必不同,也不是今天的越南话。迟至法国人殖民越南的时候,为了统治方便才划定了越南与中国的边界,并把各种姓氏二分为「中式」与「越式」。
左右过去历史的当然是今天的政治。中国人急于洗刷「百年屈辱」,绝不在主权议题上退让。越南共产党对「反中」又爱又恨,民族主义既可以用来打击党内异己,但又怕擦枪走火,伤及越共的统治合法性。菲律宾则徘徊在反美与拥美之间,不确定该何去何从。台湾呢?台湾该延续过去中华民国对南海的主权主张,还是另起炉灶,改弦更张?
偏偏,千百年来纠缠不清的历史与政治问题,撞上了21世纪最棘手的地缘政治热点。日本于二战投降之后,放弃了南沙群岛的主权。但一九五一年的「旧金山和约」没有指定这些群岛归属于谁,于是成了周边各国跃跃欲试的无主之地,导致无穷的纠纷。
然而,表面上的外交、法律争议都集中在几个岛屿、礁石的主权归属,但其实各政府觊觎的是背后更大的利益。南海不仅是世界上交通最繁忙的海上商业大道,本身更储藏了诱人的天然资源。全世界1/3的石油和1/2的天然气,以及50%以上的海上贸易要经过麻六甲海崃,运到中国、台湾、韩国和日本。谁控制了南海,就等于控制了东亚各国的经济咽喉。此外,南海地底储藏有一百一十亿桶石油和一百九十兆立方英尺的天然气,使它成了周边国家与跨国石油公司眼中的肥羊。
当然,在这一切的冲突、对立、盘根错节的背后,势力最大的影武者还是远在太平洋另一端的美国。然而,美国「重返亚洲」的战略可能重建它在东亚的威信吗?面对蓬勃发展的中国,经济持续低迷的美国的军事领先可以保持多久?近期中国在南海一连串的耀武扬威,是否象征着它即将背弃邓小平「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指导原则呢?还是这都只是中国在虚张声势,以防被人看穿它只是只「纸老虎」呢?东协各国一方面需要美国提供的安全保障,但又不能抗拒中国巨大的磁吸效力。他们将要如何选边?
漫长而复杂的历史纠葛、迫切而攸关发展的经济、军事难题,在在考验着菲律宾、越南、柬埔寨、汶莱、马来西亚、印尼、泰国,以及中国、美国的智慧。南海有可能是21世纪最危险的亚洲火药库,中美交锋的战场,但如果各方愿意捐弃成见,真正做到「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范下和平解决争议,其巨大的战略与能源价值将为亚洲与世界带来稳定的繁荣。
《南海:21世纪的亚洲火药库与中国称霸的第一步?》先从东南亚各国历史背景的铺陈开始,接着阐述国际法、油气利益、民族主义在南海争议中的角色,再次分析外交、军事与最终的解决之道。内容广博,涵盖南海问题的全部面貌。作者比尔•海顿是长期派驻东南亚的BBC资深记者,对于当地有深刻的理解,且写作风格深入浅出、简明流畅,立场公正客观。《南海》荣获《经济学人》2014年年度选书,是任何想要了解21世纪世界与东亚问题的读者不可错过的杰作。
认清七大矛盾,看穿南海迷雾 1.主权与领土是殖民者带来的新观念。
尽管南海周边各国都进行大量的考古研究并引经据典来主张南海诸岛是他们的「固有领土」,然而,千百年来东南亚的政治组织乃「曼达拉」体制,根本没有今日所谓的民族国家。今日越南与中国的国界,还是法国殖民政府划定的。
2.中华民国创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延续的「九段线」主张,理据薄弱。
民国初年时的中国民间与政府对南海地貌几乎一无所知,早期地图错误百出,暗沙曾被当作岛屿,如今的西沙群岛在当时竟被当作国境最南的南沙群岛。此外,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内容,主权的判定完全以地理条件为准,「历史权利」完全无关。
3.台湾有机会是最大赢家。
如果中国、越南、菲律宾都坚持目前的立场,即要求国际法庭将所有南沙群岛视为一整体并做出主权归属的裁判,那么,鑑于中华民国拥有南沙最大的太平岛长达70年,我们的胜算将会最大。
4.填海造陆无助于确立主权。
尽管南海周边各国都纷纷填海造陆,希望借此扩大领土范围,但实际上根据《海洋法公约》,在天然状态中不能支持人类居住或位在海面之下的地貌,本身无法享有领海或专属经济区。
5.石油藏量众说纷纭。
根据权威估计,南海只有110亿桶石油和190兆立方英尺的天然气是有商业价值的,但中国一年就需要用掉30亿桶的石油,因此南海的能源战略价值有限。然而,由于中共高干已经宣示势在必得,中下层官员无法改口,僵化的官僚政治导致南海石油梦越吹越大。
6.解放军虚张声势,美国坐享其利。
解放军鹰派将领经常语不惊人死不休,但其实色厉内荏。美国国防部与军火工业却乐见其成,因为中国威胁越被夸大,越能争取更高额的国防预算。
7.《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缺乏威信,美国本身就未签署。
1982年通过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163个国家签署,中国也签了,但美国参议院以有损美国主权而拒绝签署,以致该公约与华府有亏信誉。
本书特色 1.理解南海的战略意义、东南亚各国的历史情仇、重要岛礁争夺战,以及与21世纪的中美战略竞赛大棋盘。
2.理解台湾在南海问题中的角色与地位。
3.扩展国际观,掌握当前全球外交官、媒体、学界最关注的战略热点。
4.2014《经济学人》年度选书,作者比尔•海顿是BBC资深国际问题记者,公正客观地涵盖南海问题的历史、法律、能源、外交、军事各个面向,且以简驭繁、深入浅出,是理解南海问题的第一本也最具权威性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