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自由之路:一个诗人的台湾守望(2013-2014)

台湾,自由之路:一个诗人的台湾守望(2013-201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
  • 诗歌
  • 文化
  • 自由
  • 民主
  • 政治
  • 社会
  • 观察
  • 游记
  • 散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最重要的就是重建国家,要有复活的心。

  太阳花的革命性展现了台湾新新世代的荣光,重拾市民权、革命权,燃亮重建一个国家的光与热,复活曾经死灭的台湾的心。

  作为一个诗人,我在「铿锵集」专栏,长期以来对台湾的守望,在观照与批评中进行反思,以文明批评的视点留下见证,发出声音。因为我坚信人类文明的进步化是文化的展现,也是文化在经济基盘上方的憧憬和引领,牵动政治这种关系条件。政治的民主化、经济的福祉化、文化的优质化意味着文明性。我的观照与批评是一种文明批评,环绕政治、经济、文化课题,对台湾的国家重建和社会改造怀有积极参与的热诚。

  台湾,自由之路,既意味着一个新而独立,异于中国的正常国家,属于生活在台湾所有不分先来、后到的自由人共同体;也意味着持续努力寻觅的文明进程。在二○一五年春,继《文化窗景与历史镜像》、《寻觅家国愿景》、《文明之光,国家之影》之后,谨将《台湾,自由之路》这本收录二○一三年到二○一四年的台湾守望之书,献给关心台湾的人们,也谢谢长期以来持续与我一起在《自由时报》「铿锵集」共同巡梭我们尚未正常化国度的人们。
穿梭于光影与尘埃之间:近代台湾社会变迁的深度观察与个体记忆的交织 本书并非聚焦于特定年份(2013-2014)的事件记录或单一诗歌创作的选集,而是一部横跨数十年,旨在钩沉索隐台湾近代以来社会结构转型、身份认同的流变,以及普通个体在历史洪流中所展现的韧性与挣扎的综合性论述。它以一种近乎田野调查的细致入微,辅以历史学、社会学和文化研究的交叉视角,试图重构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台湾图景。 第一部分:岛屿的基底与底层的呼喊——从殖民遗产到战后重建的社会光谱 本书的开篇,将目光投向台湾社会最深层的肌理,探讨自十七世纪至今,不同治理模式(荷兰、明郑、清领、日治)留下的制度遗痕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今日的社会阶层与资源分配模式。作者深入分析了农业社会向工业化过渡过程中的权力结构重塑,尤其关注那些被主流史观所忽略的群体:渔民社群的迁移、客家族群在资源竞争中的边缘化,以及原住民部落在现代化浪潮下的生存困境与文化抵抗。 书中对日治时期留下的“现代化遗产”进行了审慎的批判性考察。它并非简单地赞颂或全然否定其建设成果,而是着重于探究这些建设(如铁道、水利设施、教育体系)在服务于殖民母体需求的同时,如何意外地催生了日后台湾本土知识分子和产业阶层的萌芽。例如,对早期台湾知识精英群体(如林献堂、蒋渭水等)思想脉络的梳理,侧重于他们如何在“皇民化”与本土自救之间艰难地寻找平衡点,以及这种内在的张力如何影响了战后国民政府初期的政治生态。 战后初期,特别是1940年代末至1950年代的剧烈动荡,是本书极为着墨的部分。它超越了单纯的政治事件叙事,转而关注“生命经验”的断裂。作者通过收集大量的口述历史片段,描绘了“外省人”初来乍到的不适应感与“本省人”在权力更迭中的不安与失落。书中不回避“二二八事件”及其后续白色恐怖对社会心理造成的长期创伤,将其视为理解台湾社会集体潜意识中“恐惧文化”形成的关键节点。这种恐惧,并非仅仅是政治高压的结果,更是人际信任体系瓦解的表征。 第二部分:经济奇迹的背面——劳动的汗水、家庭的牺牲与都市的扩张 本书的中间部分,聚焦于1960年代至1980年代台湾经济腾飞的内在机制与代价。作者挑战了将“经济奇迹”简单归功于政府英明决策的传统叙事,而是深入剖析了“加工出口区”模式下,劳动力被剥削的真实面貌。书中细致描绘了电子业、纺织业初期,大量女性工人的工作环境、薪资水平以及她们为家庭做出的个人牺牲。这种“父权制下的女性劳动参与”模式,是理解当代台湾社会性别关系的重要切口。 都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是本书另一个重点关注的议题。作者以几个典型的城乡结合部或新兴工业城镇为个案,探讨了土地征收、眷村改建、以及公共资源分配不均所引发的社会冲突。例如,对早期“违章建筑”现象的社会学解读,不再仅仅视为对法制的挑战,而是底层民众在有限的居住空间和快速城市化压力下的“生存智慧”与“空间政治”。书中穿插了对特定建筑风格(如早期水泥公寓、联排别墅)的文化符号分析,揭示了不同社会阶层对“现代生活”的想象与实践差异。 第三部分:认同的迷宫与公共领域的重塑——从威权解体到民主深化 本书的后半部分,转向对1980年代末至今,台湾社会在政治解严、本土意识觉醒以及全球化冲击下的复杂反应。作者认为,台湾的民主化过程,不仅仅是政治制度的更迭,更是一场深刻的“记忆政治”的角力。 书中详细分析了“本土化”议程如何从知识界走向街头,以及文化、语言政策在重塑“台湾人”身份认同中的作用。这包括对台语、客语等在地语言复兴运动的考察,以及新一代创作者如何通过文学、电影等媒介,重新诠释和建构历史叙事。作者敏锐地捕捉到,这种身份的建构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充满了内在的张力——是与中国历史叙事的切割,还是在承认多元影响下的融合? 最后,本书探讨了台湾社会在进入21世纪后,所面临的新兴挑战。包括全球化带来的产业外移与青年就业困境,以及信息技术爆炸对传统社会组织形式的瓦解。作者关注了民间社会力量的崛起,如环保运动、劳工权利倡议,以及知识分子在面对复杂国际局势时,如何超越党派之争,重新定位自身的“守望”职责。全书的基调是审慎乐观的,承认前行道路的曲折与矛盾,但强调台湾社会内在的活力与持续的自我修正能力。 总体而言,本书是一部旨在深入挖掘台湾社会肌理、探讨身份建构的学术性与人文关怀并重的作品,它通过历史的纵深与社会现实的广度,力图呈现一个复杂、多面、且不断在“过去”与“未来”之间进行对话的岛屿群像。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敏勇


  台湾屏东人,一九四七年在高雄县出生,成长于高高屏。大学时代修习历史,以文学为志业的人生历程,反映在主编《笠》诗刊、担任「台湾文艺」社长及「台湾笔会」会长的经历。而为了在诗中应许的社会改造与国家重建,参与许多社会运动与公共事务,曾为「郑南榕基金会」、「台湾和平基金会」、「现代学术研究基金会」董事长,并在许多报纸、杂志专栏从事文化与社会评论。出版过《人生风景》、《文化风景》、《彷彿看见蓝色的海与帆》、《漫步油桐花开的山林间》、《思慕与哀愁》、《自白书》、《颤慄的风景》、《台湾进行曲》、《自由启示录》、《革命之花》、《沈默抵抗》、《云的语言》、《暗房》、《镇魂歌》、《野生思考》、《戒严风景》、《倾斜的岛》、《心的奏鸣曲》、《青春腐蚀画》、《岛屿奏鸣曲》、《文化窗景与历史镜像》、《寻觅家国愿景》、《文明之光,国家之影》,并编集《听,台湾在吟唱》、《听,世界在吟唱》。除了诗创作外,也出版诗解说、研究,译读当代世界诗,并着有散文、小说、文学评论和社会评论集等约七十余册。

  曾获巫永福评论奖、吴浊流新诗奖、赖和文学奖、国家文艺奖、台北西区扶轮社台湾文化奖、2012王康陆博士人权奖(美国)。

图书目录

序 自由之路进行式

一、革命权
革命权
我们要……
觉醒,才能重建国家
恶形.恶状
孔枝泳现象
想想……
行春,走庙;问天,拜神
象征的记号,纪念的意义
废核四,新浪潮
枉费一片爱国心
迈向全面民主 争取自由独立
阅读贫困化,文化苍白症!
三不国家,四不政权
五六运动
文明之光 国家之影
面对台湾的国家重建
迷惘国度
市场至上,迷思重重
五月,历史与现实
这个党国没有救了
独立。于中国之外
什么历史?什么共业?
伪梦想家
这些人,那些人
文化觉醒,更胜其他

二、公民革命的号角响起了吗?
如果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
啥米主义?识字不卫生!
野火空烧,文化空转
揭竿起义,烽火四起
公民革命的号角响起了吗?
没有主体性的台湾历史
历史之痕,文学之花
恁敢有听着人民唱歌?
假国家,病社会
看看香港,想想台湾
政‧变
政治马戏,权力恶行
殖民焦虑,权力恐慌
尽心尽力,拔一条河。马呢?
马,天下围攻
穷途?末路?
邪恶,平庸性
什么「这一代人」
这面旗子,那面旗子
国不国?党不党?
恶灵
流亡的意义
归属或漂流
曼德拉荣光
屈从于恶
柯文哲现象

三、复活的心
二○一四年,祈愿
一起来重建国家
就让我们为自己命名
什么国家?什么发展?
殖民VS.反殖民
历史颠覆历史
片面的纪念,虚应的仪式
三月,政治洪水
破灭祖国论
如果是韩国人……
台湾之春
党国崩解,台湾新生
复活的心
肉身抗强权,良心对恶政
马,你不能……
五四三……
这就是历史
从祖国迷障觉醒
殖民遗害,权力病毒
台湾应先成为一个国家
孤臣、孽子
台湾,国家的视野
这种国家,这种政府,这种官
两国论,新视野

四、新历史视野
从台湾看香港
蒋毛了
连战连败连连看
以自主之身面对中国
恶劣殖民性

八一五省思
国特VS.共谍
轻浮艺人化
中国啊,民主那么难吗?
馊政府,馊企业
TAIWAN, Yes;CHINA, No
这款人,彼款人
新历史视野
迷惘国度,虚实国庆
国之贼也
「食」在不安
文化复权、重建国家
用选票救台湾
黄昭堂精神
市民革命
市民权振兴
苟国家之延,残政府之喘
这样的党,唉!
现象,如何成为价值
重建之路,改造之途

图书序言

【自序 】
自由之路进行式


  一九九九年五月,我开始在《自由时报》「鑑锵集」专栏,每週发表一篇以文明批评为视点的随笔。那时际,我以一位台湾的诗人,勤于时论,加上诗文每週曾在报刊杂志有五个篇幅发声。从那时至今,台湾和世界都有很大的变化,本土与全球的政经文化,课题层出不穷。

  历经后期李登辉、扁时代和马时代,台湾以宁静革命喻之的政权和平转移,从中国国民党和民进党八年,再复辟到马的中国国民党执政进入第七年期。我在「鑑锵集」专栏,已结集为《文化窗景与历史镜像》(一九九九∼二○○九,十一年间,每年选十篇)、《寻觅家国愿景》(二○一○∼二○一一,二年约百篇)、《文明之光,国家之影》(二○一二∼二○一三,二年约百篇)。《台湾,自由之路》是二○一三∼二○一四,二年间的约百篇结集。

  台湾自由之路,意味的是台湾迈向自由人共同体的历程。二○○○年,陈水扁以台湾人、非中国国民党之民进党人当选总统;二○○四年,连任。但二○○八年,民进党失去国家政权,中国国民党在马英九当选后复辟了政权,让台湾自由之路从宁静革命开拓的新路程受到破坏。《寻觅家国愿景》和《文明之光,国家之影》呈现的观照、守望,既有台湾的挫折,也有反思与追寻。而《台湾,自由之路》从二○一四年年初到二○一五年的巡梭,是从国家之影探看文明之光的踪迹。

  从二○一三年到二○一四年,在本书分辑的「革命权」、「公民革命的号角响起了吗?」到「复活的心」、「重建之路,改造之途」,是这段时间的旋律也是节奏。就在二○一四年年底,九合一地方选举,重挫了马英九复辟的政权,重新让台湾从挫败中站起来,而不是任由殖民性统治权力宰制。

  台湾的国家重建和社会改造是自由之路,是革命权行使的过程。面对中国国民党挟持的「中华民国」,也面对中国共产党挟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一虚一实中国的前后、甚至并行宰制。台湾在二战后脱离日本殖民统治,仍陷于原被殖民、类殖民以及不完全的后殖民际遇,虽经政治改革运动长期化努力,走向全面选举,并且在李登辉、陈水扁两位台湾人总统时代,经历以宁静革命形成的新历史,但因为「中华民国」主权条件与国家形式仍然陷于国共纠葛,导致中国国民党从反共、转而乞附中国共产党,冀求以一个中国框架之外,阻碍台湾自我重建的努力。台湾的国家重建因而不能仅是经由选举,参与巩固中华民国实为虚构、残余他者中国政权的政治工程,而应该是生活在这个岛屿及周边附属地域建构一个新国家的努力。对马英九复辟中国国民党政权的倒行逆施,革命权之行使更属必要。

  革命权之行使是天赋人权,是近代国民国家天经地义的权利也是责任。这需要公民意识的觉醒,而公民革命的号角响起了吗?从马英九连任以后,更多的不公不义,更严重的倾中现象,让台湾社会对于中国国民党的统治更形反感,原先受马虚情假意迷思的人们也从大梦中逐渐醒来。经济发展的困顿,阶级状况恶化更影响民生,在哀鸿中公民革命的号角鸣响,马竟成网路「十大恶人」票选之首。二○○八年到二○一三年成为「被偷走的那六年」,柯文哲现象因应而起,人民期待一种新政治。对中国国民党绝望,也对民主进步党鞭策。

  迈向二○一四年时,我在〈二○一○年,祈愿〉,以这样的话语诉说:

  ──祈愿市民(或说公民)社会能形成,摆脱长久以来封建社会仰仗权力高位的「老百姓」角色……
  ──祈愿不分先来后到的台湾人,解脱中华民国党国化的桎梏……
  ──祈愿对在台湾重建一个新而独立国家怀有梦想的人,从「拼经济」的成长主义觉醒过来……
  ──祈愿新文化、进步社会能够形成……
  ──祈愿地方县市首长的改选、各县市选民确实以施政表现衡量新的选择……
  ──祈愿台湾人民能够从看烟火,赏小鸭的斗闹热习性,稍稍沉静下来……

  最重要的就是重建国家,要有复活的心。二○一四年的三一八学运,太阳花的革命性展现了台湾新新世代的荣光,重拾市民权、革命权,燃亮重建一个国家的光与热,复活曾经死灭的台湾的心。台湾之春从立法院周边,蔓延到凯达格兰大道,新青年新新世代以新的视野掀起新的政治意识,新的政治改革动力,并召唤他(她)们的前行代,大声宣示TAIWAN,Yes;CHINA, No的主体性。一种从近现代世界进步潮流回映的力量,向世界昭告唿应新的声音,新历史视野揭开序幕。这样的力量重新将台湾唤醒,不只青年们要以自己的脚步追寻,生活在台湾的人们也戮力与共,在二○一四年十月二十九日的九合一地方选举,重挫中国国民党政权,迫使马英九辞去中国国民党主席,面对崩溃化的政治形势。

  作为一个诗人,我在「铿锵集」专栏,长期以来对台湾的守望,在观照与批评中进行反思,以文明批评的视点留下见证,发出声音。因为我坚信人类文明的进步化是文化的展现,也是文化在经济基盘上方的憧憬和引领,牵动政治这种关系条件。政治的民主化、经济的福祉化、文化的优质化意味着文明性。我的观照与批评是一种文明批评,环绕政治、经济、文化课题,对台湾的国家重建和社会改造怀有积极参与的热诚。

  台湾,自由之路,既意味着一个新而独立,异于中国的正常国家,属于生活在台湾所有不分先来、后到的自由人共同体;也意味着持续努力寻觅的文明进程。在二○一五年春,继《文化窗景与历史镜像》,《寻觅家国愿景》、《文明之光,国家之影》之后,谨将《台湾,自由之路》这本收录二○一三年到二○一四年的台湾守望之书,献给关心台湾的人们,也谢谢长期以来持续与我一起在《自由时报》「铿锵集」共同巡梭我们尚未正常化国度的人们。

图书试读

革命权
 
寒风中,许多大学生为反媒体垄断跨年守夜,走上街头;许多弱势团体迎风抗争。为什么?为了向不公、不义的统治权力走向,发出抵抗之声。这难道不是「革命权」行使的某种方式吗?
 
不要忘了:中国国民党常夸耀、宣称,它以武装革命推翻大清帝国。「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是它发动民族革命的口号。以汉族中心主义,它硬是把满人建立的帝国弄垮。
 
不要忘了:中国共产党以武装革命推翻了中华民国。它的造反有理是以社会革命为动力,并以贪污、腐败批判蒋介石体制的政权,建立了共产政权。
 
这两个中国,先后或一起影响了台湾。国民党中国以不实的「自由」和「民主」,借戒严统治长期垄断统治权力,倒行逆施数十年,本性难改;而共产党中国浮夸的「公平」、「正义」也曾不断迷惑生活在台湾的人们;现在则经由走资化,意图连结中国国民党网罗台湾。
 
从来没有过自己国家的台湾人,以及跟随国民党中国流亡来台的住民,在一个实际不属于中国的岛屿,应该要有一个共同归属的新国家。这样的愿景存在于这个岛屿对自由人共同体有憧憬的人们。
 
这样的人们,以宁静革命的方式而非武装革命,不断地诉求民主改革、真实正常国家的形塑。在上世纪末,李登辉在他的总统任期结束前,甚至留下台湾与中国特殊国与国关系的「两国论」务实、谦卑定位,并赢得国际肯定。
 
然而,台湾面对的是殖民性国民党中国独佔统治的野心和慾望。马英九清除了民进党执政的八年,将这段期间空窗化。他所控制的政权不公不义,并掏空国家,且视共产党中国为其「内地」。台湾的宁静革命不只停滞,而且走回头,再陷入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的旧时代阴影。台湾人民没有革命权吗?当然有!
 
生活在台湾的人们,如果憧憬公平、正义的真实、正常国家愿景,不要忘了革命权。无须使用暴力,无须武装革命,文明地用选票改变党国殖民体制,建构一个真实、正常的国家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露出一种别样的诗意,淡雅的色彩勾勒出台湾的地貌,又似乎蕴含着某种难以言喻的情感。当我翻开它,便被作者细腻的笔触深深吸引。那些文字,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也流淌着深沉的关怀。我仿佛跟随作者的脚步,走遍了台湾的每一个角落,从北部的繁华都市,到南部的静谧乡村,再到东部的壮丽海岸。他观察的视角是如此独特,能从寻常景物中发掘出不寻常的意义。比如,他描述一次偶然的街头偶遇,却能引申出关于人与人之间连接的深刻思考;他描绘一场突如其来的风雨,却能触及到台湾人民在逆境中展现出的坚韧与乐观。

评分

我曾以为,一本关于“守望”的书,会充斥着焦虑和不安,但《台湾,自由之路》却恰恰相反,它传递的是一种宁静而坚定的力量。作者并没有刻意煽情,他只是如实地记录,如实地思考,而正是这种真实,才显得尤为珍贵。我尤其欣赏他对于“诗意”的运用,它不是装饰,而是作者观察世界的一种方式,一种理解世界的方式。通过诗意的语言,那些原本可能枯燥的事件,变得生动而富有张力。

评分

这本书让我对台湾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我不再仅仅是通过新闻报道或旅游宣传来了解它,而是通过一位诗人的眼睛,去感受它的呼吸,去聆听它的心跳。作者对于社会现象的剖析,总是带着一种人文关怀的温度,他关注个体命运,关注社会公正,关注文化传承。他没有给出任何宏大的结论,但他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观察,都足以引发读者深入的思考。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温和的启迪。作者并没有试图说服读者接受某种观点,他只是分享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然而,正是这种开放的态度,反而更能打动人心。他用一种近乎哲学的方式,探讨着“自由”在当代台湾的意义,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个体如何实现内心的自由。我读完之后,脑海中充盈着许多新的想法,许多新的感受,甚至对自己的生活也有了新的审视。

评分

整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品一杯陈年的老酒,初入口时或许有些微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那醇厚的香气便在舌尖缓缓散开,留下悠长的回味。作者并非仅仅是在记录,他更像是一位心灵的守望者,用他的诗意目光,审视着这片土地上正在发生的一切。我尤其喜欢他对于“自由”的解读,那不是一种空泛的概念,而是渗透在台湾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态度,一种选择,一种对自我价值的坚持。他没有回避那些显而易见的挑战和困境,但总能从中找到希望的火种,传递出一种积极的力量。

评分

在阅读过程中,我反复被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能力所折服。他能从一张老照片,一首老歌,甚至一次寻常的对话中,挖掘出丰富的历史信息和人文情感。这些细节,如同散落在沙滩上的珍珠,被他一一拾起,串联成一幅幅生动而感人的画面。我仿佛能闻到台湾街头的独特气息,听到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感受到阳光洒在脸上的温度。

评分

这本书是一次关于“看见”的旅程。作者以他独特的视角,让我们“看见”了许多被我们忽略的美好,也让我们“看见”了许多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深刻。他对于台湾的“守望”,不仅仅是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更是对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的珍视。我感受到了一种跨越时空的连接,一种对生命、对自由、对美好未来的共同期盼。

评分

总而言之,《台湾,自由之路:一个诗人的台湾守望(2013-2014)》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每一次阅读,都能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它不是一本提供标准答案的书,而是一本引导你自我探索的书。作者用他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台湾图景,更重要的是,他触动了我们内心深处对于自由、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这是一种深沉而持久的影响,它会在你的心中留下印记,让你久久不能忘怀。

评分

读这本书的过程,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作者的文字极富感染力,他能用最朴素的语言,触动最深层的情感。我常常被他对于历史的追溯所打动,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那些被忽略的人物,在他的笔下重新焕发生机。他并没有停留在过去的辉煌或伤痛,而是将历史的经验融入当下,思考着台湾的未来走向。这种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深刻洞察,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散文集,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台湾这个岛屿的独特魅力,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的精神世界。

评分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处理一些敏感话题时,展现出的智慧和克制。他并没有回避争议,但他总是能以一种平和而尊重的姿态,去探讨问题,去寻求共识。这种态度,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观点极端的时代,显得尤为难能可贵。他让我们看到,即使在复杂的现实面前,我们依然可以保有理性思考和人文关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