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思在云:一个知识份子对二十一世纪的思考

高思在云:一个知识份子对二十一世纪的思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知识分子
  • 文化评论
  • 时代思潮
  • 社会观察
  • 中国社会
  • 公共知识分子
  • 高思
  • 二十一世纪
  • 思想
  • 人文社科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美国单极体系式微、第三波民主退潮、资本主义全球化陷入困境、西方中心世界没落――四重历史趋势的反转,造成全球政治势力大洗牌。

  人类的未来,会不会因资本主义反噬而步向毁灭深渊?
  失灵的「自由市场」与「民主政治」,会把人类文明发展带向何处?
  面对二十一世纪「巨变时代」的转折,台湾必须重新定义自身价值,才能在未来全球舞台走自己的路。

  我想透过这本书再度提醒台湾读者,人类社会在跨入二十一世纪之际,全球政治、经济与意识型态格局正在经历一场翻天覆地的秩序与结构重组。但是大多数台湾民众对于这场历史大变局的来临仍浑然不觉;台湾社会里大多数的意见领袖,还是紧紧拥抱着二十世纪后半叶形成的主流观念与思维模式,没有做好迎接二十一世纪变局的思想准备。这是今日台湾最大的危机所在。――摘自〈自序〉

  在历史洪流之中,台湾未来将何去何从?面对中、美两大势力的拉扯,台湾定位将如何界定?面对二十一世纪发展的种种疑问,《高思在云》以独特的「大历史观」概念,深入剖析全球三百年来的世局演变,试图釐清人类未来的下一步该何去何从。

  面对「巨变时代」的来临,作者朱云汉不只希望读者重视中国兴起带来的影响,更要思索人类该如何面对西方势力衰落,在合作的基础上重新建构一个「休戚与共」及「和而不同」的辉煌盛世。

名人推荐

  西方国家所熟知的世界,已一去不返了。自十九世纪中叶以来,以西方为中心的文明观,不仅认为西方国家的争夺霸权,追逐所谓的国家利益,原本就是历史进展的必然过程,而所主张的自由主义的民主,则更是人类意识型态的终点与政府的终结型式。
  在历史的大浪潮激盪出四个大反转的巨变后,今后人类的历史又将如何发展呢?朱院士认为:一方面全球秩序可能进入一个较长的崩解与重组时期,而在这一时期中,难免会产生某种程度的混乱与失序;另一面可能迎来一个无论在经济、文化、宗教、族群等方面,皆更能符合对等、互惠,多元、尊重以及公正、发展等原则的新世界,也就是更能建构一个体现「休戚与共」及「和而不同」理念的全球新秩序。――中央研究院院士 胡佛


好的,以下是一份为您的图书《高思在云:一个知识份子对二十一世纪的思考》量身定制的、不包含该书具体内容的、详细的图书简介。 --- 跨越时代的审视:现代性、信息洪流与未来图景 一卷深刻的时代病理学报告,一次对二十一世纪精神困境的坦诚对话。 我们正置身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变时代。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我们的认知结构、社会组织乃至个体存在的意义。数字鸿沟正在演化为意义的断裂,全球化的浪潮裹挟着文化身份的焦虑,而知识的爆炸性增长,非但没有带来清晰的理性之光,反而催生出信息过载的迷雾。 本书并非试图提供一站式的解决方案,也绝非是关于“如何使用新技术”的实用指南。相反,它是一份来自深思熟虑的知识分子的观察手记,是对我们这个时代核心矛盾的精准剖析与深刻反思。作者以其独特的跨学科视野,穿透商业宣传与意识形态的迷障,直抵二十一世纪文明的肌理,探讨在技术奇点临近的今天,人类的智慧、伦理与存在的根基所面临的真实挑战。 第一部:现代性的黄昏与数字黎明 二十世纪的宏大叙事——进步主义、启蒙理性、民族国家构建——正逐渐崩塌。我们如何理解这种“叙事危机”?作者首先将目光投向现代性自身的内在矛盾。技术的飞跃,本应是理性的胜利,却在实践中导向了异化与碎片化。 信息时代的本体论重构: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极大地改变了“在场”的概念。当现实被屏幕过滤、重组、并不断地被算法投喂时,何为真实?我们如何区分知识、信息与噪音?本书深入探讨了“注意力经济”如何将人的心智商品化,探讨了人类在海量数据面前,如何重新定义“理解”与“记忆”。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关乎人类心智边界的哲学命题。 速度与深度之间的张力: 二十一世纪的显著特征是“加速”。一切都在追求即时反馈和快速迭代。然而,深刻的洞察和成熟的判断恰恰需要时间、沉淀和冗余。作者犀利地指出,当社会系统性地奖励速度而非深度时,我们正在牺牲长远的智慧以换取短期的效率。这种紧张关系如何影响了教育、科学研究乃至政治决策的质量? 第二部:身份、社群与地缘政治的重塑 全球化并未带来一个统一的、透明的“地球村”,反而催生了新的边界、更隐蔽的隔阂以及身份认同的激烈回潮。 虚拟共同体与真实疏离: 虚拟空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连接可能性,但也造成了“社会性孤独”的悖论。当我们在数字世界中构建完美的自我投射时,真实的社群纽带正在被削弱。本书探讨了这种连接的质量——我们是更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还是只是被更大规模地分散开来?群体极化现象的兴起,并非偶然,而是技术结构与人类心理弱点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 权力的转移与监管的困境: 传统政治权力正面临来自跨国技术巨头和去中心化网络的双重挑战。谁来制定规则?数据的流动速度远超法律的制定速度。作者冷静地分析了在数据主权、隐私保护与全球协作之间,现代国家面临的无力感与选择的困境。这要求我们重新思考“主权”的疆域——它究竟是地理上的,还是数据流之上的? 第三部:知识分子的困境与未来的伦理指南 面对一个日益复杂、难以预测的未来,传统知识分子的角色正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 专业化与碎片化的鸿沟: 在专业知识爆炸的时代,跨学科的综合性理解变得尤为珍贵,但也越发稀缺。本书反思了当代教育体系如何培养出精通一隅的专家,却可能疏于培养具有总体观的思考者。知识分子如何在不陷入“万金油”的浅薄指责下,重新肩负起连接不同知识领域、提出批判性框架的责任? 人工智能与人类能动的边界: 机器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能力介入创造、决策乃至情感表达。本书避开科幻式的夸张,而是着重探讨在认知领域日益被算法辅助甚至替代的背景下,人类的独特性何在?我们如何保持“能动性”(Agency),确保技术服务于人类的价值观,而非反过来被技术定义?这涉及到对“智慧”、“创造力”和“目的性”的重新校准。 对“意义”的再发现: 在充斥着算法推荐和即时满足的时代,寻找长久、内在的意义成为一种反叛行为。本书鼓励读者超越对外部世界的即时反应,回归到对自身存在、伦理责任以及文化传承的严肃审视。它呼吁一种审慎的乐观主义——并非盲目相信技术会解决一切,而是相信人类在直面挑战时,仍保有通过深刻思考来塑造未来的能力。 本书适合谁阅读? 所有对技术浪潮下的社会变迁感到困惑,渴望获得更深层次理解的读者。 政策制定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文化机构的领导者,他们需要在快速变化的现实中锚定长期目标。 对哲学、社会学和传播学有兴趣,寻求跨学科分析框架的思辨者。 --- 这是一次对“我们是谁”和“我们将去向何方”的严肃追问。在数字世界的喧嚣之中,本书提供了一处宁静而坚实的思想避难所,帮助我们在信息洪流中,找回清晰的批判之光。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朱云汉


  中央研究院院士。目前担任中研院政治学所特聘研究员,台湾大学政治系合聘教授,兼任蒋经国国际学术交流基金会执行长。
 
  主要研究领域为民主化、东亚政治经济以及国际政治经济学。曾经担任中国政治学会理事长、美国政治学会理事,以及美国「民主研究国际论坛」学术委员。
 
  他领导的「亚洲民主动态调查」跨国团队,长期在亚洲十九个国家进行政治价值、政治参与与民主品质等议题的调查研究。

图书目录

导 读 人类社会的历史反转―――胡佛
自 序 迎接二十一世纪多元格局的挑战

前 言 四重历史趋势的反转

第一篇 反思市场与民主
新千禧年的迷惘/美国民主退化的始作俑者:新保守主义革命/资本集中加速贫富差距扩大/美国富豪政治的真相/利益团体与游说者占据民主殿堂/民主体制失灵的后果/被「反恐」绑架的「民主」/劣质民主散播全球/金融全球化在全球带来灾难/全球民主化退潮/新兴民主先天脆弱/民主成为空壳/资本主义对人类的威胁/为何自由民主理想很难落实/英国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大哉问/被遗忘的历史教训

第二篇 美国霸权的衰落
美国单极体系的式微/美元霸权摇摇欲坠/软实力大幅消退/帝国过度扩张/为何普丁敢放手一搏/美国对伊拉克始乱终弃/无止境的战争钱坑/欧巴马与林肯:重振美国领导威信/中国拒绝美国推销「两国集团」/美国的沉痾:医疗体系改革/改革契机昙花一现/美国政治的四月寒流/「大到不能倒」的后果/华尔街的如意算盘/多边贸易谈判已成鸡肋/全球化的裂解与再熔接/做好「脚踏两条船」的准备

第三篇 中国兴起与全球秩序重组
中国兴起的历史意涵/描绘中国未来的世界角色/全球性都市云集中国/如何理解中国的兴起/三个特殊优势条件/上海与孟买的对照/充分发挥大的优势/全球化时代后来居上/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体制/黄奇帆与重庆经验/善用内陆优势,打造全球电脑重镇/世界上最复杂的人力资源管理/探索中共执政基础/解读「中国兴起」要有大历史观/三百年未有之变局/多元现代性格局形成/非洲出现翻天覆地变化/撼动西方的话语权/金砖五国打破垄断局势/「德里宣言」撼动现存世界秩序/丝路经济带蓄势待发/台湾要脑袋急转弯/找出台湾在东亚的政经定位/「世界的中国」与「中国的世界」/大国崛起翻天覆地/剖析习李时代全球经济战略/习近平的甲午惊奇/勇敢面对二十一世纪新秩序

第四篇 为台湾民主把脉
台湾民主化经验的参照意义/台湾民主转型的特殊性/漫长又崎岖的解体与重组过程/民主为何让台湾民众失望/政党轮替背后的现实问题/变形民主耗损台湾治理品质/政党利益纠葛延宕社会发展/媒体是政治损耗的重要推手/台湾是富豪的乐土/南韩与台湾的薪资落差:与首尔论坛会长一席谈话/避免助纣为虐:矫正不公不义的第一步/二十一世纪是国家能力竞赛的世纪/台湾距离民主崩坏还有多远? /政务人才断层全民买单

第五篇 重温历史、鑑往知来
世博会见证中国百年沧桑/民国缔造与亚洲再兴/解放殖民地,否决帝国主义/辛亥革命的政治奇蹟/回首一战百年沧桑/被遗忘的末世预言家/悼念一位二十世纪伟大的历史学家

图书序言

导读

人类社会的历史反转 胡佛 国立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现任中央研究院院士。


  若干年来,我对台湾社会的扰攘,十分忧心,特别在舆论及知识界,也常出现价值错乱、颠倒是非,以及浮嚣、乖戾之气。在这种自以为是的偏执下,很容易将自我缩限在一方井底,看不到井外广袤的天地与风云变幻。我的忧虑,使我在若干场合禁不住提高嗓音唿唤—不要以为自己端坐在这里,地球就不会动啊!历史的巨浪已冲高到一个时代大翻转的转捩点了,我们岂能闭目不看这股巨大的推动力?当我慨叹我的嗓音究竟能震动多少人的耳鼓时,朱云汉院士的大着正映进眼帘,忽焉我有一种终于发觉有人身在最高层,不畏浮云遮望眼,既异样又欣慰的感动。
  
  朱院士最近完成新着《高思在云》,承他厚爱,让我能先睹原稿,并表示一些浅见。在细读之后,我岂只是感动而已,他若干突破流俗之见的胆识,直逼问题核心的洞见,通达贯穿的剖解,以及从中所流露出的人文关怀与正义情操,更使我不能不在心头感到震撼!这股震撼,使我进一步察觉到朱院士的整体构思,在空间上既着重「致广大」,也求取「尽精微」。在时间上,则放眼三百年来的中西历史,纵观所激盪的波涛及发展方向。「致广大」是一种「宏观」,而「尽精微」是所谓的「微观」,朱院士先将两者聚集在社会及价值体系的结构中,再巧妙地融入三百年来的历史波澜,从而得在历史的高处,巨细靡遗地观察政治、经济、社会及思想等各种因素在互动间,对人类发展所形成的动力。
  
  朱院士多年来在社会理论及实证研究上,累积了严谨而深厚的学养,再加上对人对事常能设身处地加以体认与设想的禀赋,使他可从容地摆脱特定立场与思维的牵绊与局限,发展出全盘观察人类社会脉动的科学历史观。在他「大历史观」方法论的引导下,从认证、析述、评判,直到道德的思维,逐步推演,条理分明,而能在不见凿痕下,一气呵成,完成他通盘而完整的论述。我在细读的过程中,时而满眼涌现不尽历史浪潮的湍急,也时而充耳听到两岸啼不住的猿声,但也有一种柳暗花明,轻舟已过,而前村在望的惊喜与感喟。
  
  且看朱院士如何「高思在云」,开启他对二十一世纪时局的探究。他首先用一篇〈序曲〉,语出惊人的为历史发展定调。他直言:当前是一个「巨变的时代」,人类社会正面临数百年来历史的分水岭,站在分水岭上,可同时看到四重历史的大反转。其一是以美国为核心的单极体系的式微,其二是第三波民主的退潮,其三是资本主义全球化陷入困境,其四是西方中心世界的没落。他指出,美国的单极体系从冷战结束迄今,不过二十余年,却正像一个历史空隙中出现的例外。至于西方中心世界的没落,相对的,也正显示「非西方世界」的全面崛起。这一反转,会造成最基本层次的结构性变化。
  
  朱院士的论断是:西方国家所熟知的世界,已一去不返了。自十九世纪中叶以来,以西方为中心的文明观,不仅认为西方国家的争夺霸权,追逐所谓的国家利益,原本就是历史进展的必然过程,而所主张的自由主义的民主,则更是人类意识型态的终点与政府的终结型式。不过,请试想:如人类社会的共同目的,是在公平与正义的基础上,促成人人过着美好的生活,很显然地,西方强行殖民主义及争取世界霸权的主要国家长年强取豪夺,何止是摧残公义,还成为世局纷乱与灾难之源。朱院士也毫不避讳地指出:过去以西方文明判定「进步」与「落后」的坐标,已受到相当质疑,亦即与西方文明接轨的未必是「进步」,而与自己文化传统重新接轨的,未必是「落后」。这真是对以西方为中心的种种说词,所做的当头棒喝!请清醒一下吧,我们岂能再习焉不察,任人摆佈,而自欺欺人?
  
  朱院士放声直言当前历史所面临的四大反转,如果他对近三百年整体历史的巨变,未能发展及运用他的科学史观全程细察、深究,那是说不出的。人类社会生活进展的过程中,近三百年的历史流向是极为曲折、汹涌而变幻莫测的,朱院士却能敏锐而精确地掌握其中主流,在大着中分用五个篇章,针对若干重点,进行多面向及多层次的析论。我不能尽述他通篇大着的精采内容,但可略举其要及我的一些随感。
  
  第一,朱院士首先紧握住关系到西方世界整体结构的两个核心要素:「市场」与「民主」,然后再进而剖析美国霸权的衰退。朱院士指出,「民主」与「市场」一向为西方世界发展的两大支柱。西方知识份子认为民主可带来和平及良好的治理,经济市场的自由化及全球化更可增进共同的富裕,而美国则是打造经济自由化与政治民主化的主力。因之,整个世界当然要以美国马首是瞻;美国也一向认为自己在争取及维护世界霸权,具有绝对的正当性,但实际的演变几乎是南辕北辙。在所谓的新保守主义,乃至新自由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主导下,市场机制造成的是「弱肉强食」与「劫贫济富」。少数富豪一面强势地操弄及掌控民主的过程,导致民众的意见与需求难以正确而公允地表达,一面则自利地影响及削弱国家机构的治理功能,使得公共福祉无法有效地加以维护。朱院士征引确切数据,说明美国贫富差距的悬殊,已极为严重。相当多数的民众沦为弱势贫穷阶级,而少数富豪则成为强势特权阶层。两极化的社会,造成阶级对立与抗争,进而破坏社会的安定、和谐与凝聚。

  再看社会风气,普遍流于放纵与拜金。朱院士异常忧心这样的发展,会「奖励自私」、「追求虚荣」,以及诱导「无止境的享乐与无节制的贪婪」。他的忧心实质上牵连到人类生活的社会道德及文化取向的根本问题。我也深感面对如此的「美国风」,已不能不提高警惕,加以深究,绝不可一味的盲从了。到了二○○八年,美国的「次贷危机」终于引爆金融大海啸,造成世界经济秩序混乱,若干欧洲国家更陷入金融困境。美国新自由主义所宣扬的「市场万能,自由化万灵」神话,也随之破产。
  
  美国在朱院士所指称的「变形市场」及「变形民主」的交互运作下,无论经济力、政治力及社会力皆趋向衰退。另一方面,若干传统及新兴民主国家在美国新自由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促动下,效行上述市场与民主的机制,终造成更严重的纷乱。向来被称为「终结价值」的民主,在这些国家却变成「劣质的民主」。所谓第三波民主的浪潮,已开始消退。朱院士更指出,就连美国若干倡导自由主义的重要知识份子,也主张美国的民主体制,必须加以改革。总之,美国在「九一一」事件后,虽仍强力地维护单极的世界霸权,但显然已力有未逮,且不再能颐指气使地掌控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秩序了。
  
  第二,现不妨做一设想:如「非西方世界」,仍像过去一般的「落后」,美国的国力纵然呈现衰退,也还能自做调整,弭平一些区域局部性的风暴,而在峰回路转后,也非无可能维持单极霸权于不坠。但这一设想,在中国以惊人的速度崛起后,恐怕已绝少具有可能性了。我完全同意朱院士所强调,中国的崛起与所发展的中国模式,对全世界而言,简直可称为历史上石破天惊的巨变。中国在一九七九年才进行「改革开放」,随即就以最快的速度,推动经济持续成长;以最广的幅员,进行全面工业化;以最大的规模,消灭普遍贫穷。朱院士根据多种研究资料指出,在短短三十余年间,中国在经济成长上的多项指标,皆一举超越美国。这种转变,已确切说明全球生产力与财富的重新分配,以及世界秩序在权力及价值结构上的质变。过去以西方为中心的「一元现代性」框架,已不能不为「多元现代性」所取代,美国单极体系的霸权,也自然趋于式微。朱院士更意味深长地认为:中国崛起要放在「非西方世界全面崛起」的历史大故事中了解。也就是说,人类世界的整体结构正面临进一步的重组。

  我们应如何理解中国如此震惊世界的发展呢?朱院士特别重视知识探究的态度,并提出发人深省的看法:对中国的观察,绝不可陷在过去所熟悉的历史知识与价值框架中,因过去的认知与观念基础,充满着以西方为中心的谬误与偏差。如不能调整先入为主的思维架构,就很容易做出选择性的评析,从而根本无法获致客观、公允及全面的理解。上述朱院士所强调的观念,真是诚哉斯言!试看许多「断言」中国所进行的现代化改革,必然会在短期内崩解等等的言论,往后将只是徒增历史的笑料而已。
  
  中国所造成翻天覆地的巨变,本质上,确实也不是轻易能从表层可以看得透澈的。朱院士在大历史观的视野下,对各种成因做严谨而客观的解析,因而能一面纵观世变,一面直指底蕴,使得所谓「社会主义的中国模式」真实而鲜明地呈现出来。他在这方面的解析,无论在学术上及对世局的理解上,皆具非凡贡献。长期以来,我对中国的快速发展,也有许多关切与思辨,但朱院士的许多突出之见,真是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未言,令我感触良深。现略举数端,以见一斑。
  
  其一,中国从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七九年的三十年间,实施社会主义革命,一般皆认为既付出极为高昂的社会代价,且浪费时间,造成当代中国历史上的「黑暗时期」。但从另一方面看,朱院士强调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建立了非常强大的国家意识,在民族复兴的大旗帜下,凝聚社会意志力于最优先发展的目标上。国家进而发挥最大的动员力及执行力,将全国重要的土地资源及工业资产全部转为国有化或集体化,构成「改革开放」发展目标的最庞大政治及社会资本。这种社会主义所构成的历史发展条件,当然是其他国家所难以想像与复制的。
  
  其二,朱院士认为中国所实施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另有思维,别具建制的。中国传统政治观念一向重视「民为邦本」的「民本主义」,在这一观念基础上,力求「民享」。至于「民享」的内涵及施政,则採行「精英主义」,亦即在民众整体福祉的考量下,运用科举制度,选贤与能,并集中国力进行精英治理。这种体制当然反对社会阶层的撕裂与对抗,以及代表个别利益的政党恶斗。朱院士进而指出,中国所强调的社会主义就是以民众整体利益做为「邦本」的进一步构思;共产党的一党专政,实质上仍是一种精英治理。不过,一党专政下的精英治理,在体制上则又融入若干现代民主与制衡的设计:如领导阶层的任期制、独立的纪检及问责制,党内与从政干部的培育、选拔、黜退,以及民意评鑑制等。这些制度一方面可避免独裁与滥权,一方面则能发挥精英的专业能力,提升施政效能,达到「民享」的主要目的。换句话说,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特别着重「民享」,而不採取有碍「民享」的「选举民主」或「民粹导向」的「民治」。中国所发展的这种体制,当然为久受西方霸权欺压而亟谋振兴的「落后」国家,提供另一种发展的参考模式。
  
  西方一向所倡导的自由民主理念,主要建立在个人理性的基础上,并依据公民主权及消费者主权的原则,达到保障多数人权益及满足多数人需求的目的。这一理念当然为朱院士所熟知,但在他检视西方主要民主国家,特别是美国,实际上的政治运作后,他发现在资本主义的操控下,一般民众常处在资讯、知识、权力极不对称,甚至有欠平等的地位,既难做独立与自主的理性抉择,也无法达到谋取自身权益与需求的目的,终于形成朱院士所痛惜的「变形市场」与「变形民主」。再进一步看,做为西方自由人权基础的个人主义,也不能是绝对放纵的。如任何个人或社群主张「只要喜欢,就可以做」,必定妨碍到其他个人或社群的自由人权。美国新自由主义绝对开放的观念,也在某种程度上催生绝对放纵的「变形自由」,或可称之为「新个人主义」,而加重「变形市场」与「变形民主」所造成的社会失序与冲突。
  
  其三,中国崛起是为了争霸吗?稍看近三百年来的历史即知,主要的西方国家皆是为了自利,不惜运用各种强制手段,包括武力,掠夺非西方落后地区的资源;为争取世界霸权及掌控所谓世界秩序,美国竟常自诩为「世界警察」。朱院士明确指称,这种西方中心的霸权观,从来不为中国所认可。中国领导阶层从来不主张称霸,且公开拒绝美国所推销的「中美共治」,也就是「两国集团」(G2)的倡议。中国明白强调「不结盟」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近年来,中国陆续提出有关上海合作组织、亚太地区、金砖五国,以及一路一带等等经济共同开发案。这些方案皆是超越西方中心的霸权观,并绕避西方所主控的世界秩序,重建和平、对等及互利的世界新秩序。这符合中国传统「和衷共济」的「天下观」精神,却也正标示着「非西方世界崛起」的历史巨变。
  
  其四,朱院士极为关怀台湾的情势与发展。他颇为困惑及忧虑,台湾舆论界对中国崛起所引发历史上翻天覆地的大反转,竟很少关注。他提醒:东亚经济共同体的贸易及政治活动正蓄势待发,而领导机制则已转换轨道到中国。如台湾不能做好知识上的准备,会在世局转变的关头,不知所措,进退失据。他于是唿吁:「台湾要脑袋急转弯」。但台湾的脑袋会看清历史波涛的流向而转弯吗?恐怕事实上并不容易做到。试看:为了反对两岸所签订的服贸协议,少数反对党立委不断霸占立法院主席台,学运学生与社运人士则攻占立法院与行政院,而执政党竟毫无有效对策。美国的「变形民主」至少还能维持代议制的形式规范:尊重讨论与表决,而台湾常引以为傲的自由民主政治,却一面误认「放纵」为自由,一面又曲解「民粹」为民主。这些皆使得国家机构的正常功能,几乎无法运作。
  
  朱院士对台湾的民主发展,曾深入加以检视,他察觉到,在一九八○年代对抗国民党威权统治及推动民主转型的「自由主义」论述,逐渐为主张台湾民族独立建国的「国族主义」诉求所取代。「自由主义」反沦为达到台湾建国过程中,用来推翻国民党威权统治的一种工具,并未被严肃地看成所谓的「终极价值」。我常言,台湾的选举在相当程度上,是在选一个「国家」,而不是选民主体制内的「政府机构」。由此可知,主张一个中国的国民党与赞成独立建国的民进党,在政治基本结构的「国族认同」上,尚存有差异与冲突。这种差异与冲突必然会撕裂国家结构的凝聚,及扭曲自由、民主的目的价值与规范。在反对人士,包括若干具特定立场的媒体,所煽动的强烈仇中情结下,执政的国民党政府又如何能正确地掌握舆情,并有效地因应世变呢?朱院士在为「台湾民主」把脉后,郑重唿吁「国家建设」比「民主建设」更重要,否则会导致整个政治的瘫痪。我想朱院士在这方面能说的也只能尽于此了。

  在历史的大浪潮激盪出四个大反转的巨变后,今后人类的历史又将如何发展呢?朱院士的看法是:一方面全球秩序可能进入一个较长的崩解与重组时期,而在这一时期中,难免会产生某种程度的混乱与失序;另一方面则可能迎来一个无论在经济、文化、宗教、族群等方面,皆更能符合对等、互惠,多元、尊重以及公正、发展等原则的新世界,也就是更能建构一个体现「休戚与共」及「和而不同」理念的全球新秩序。我个人则对这一全球新秩序持较乐观的期待。中国近年来与相关国家所进行的各种经济发展及文化交流等合作规划,大多皆能符合及体现上述原则与理念,因而受到这些国家的欢迎。二○一四年十月二十四日,在东协极具声望的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迪(Datuk SeriMahathir bin Mohamad),于香港的一场演讲中特别强调,中马有过上千年的贸易交往,都是在友好和平过程中进行,中国从来没有占据或殖民马来西亚的意识。两国在经济与文化交流中建立起友好睦邻关系,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关系也大致如此。但西方殖民主义则与中国完全不同。几百年前西班牙人拿着手枪来到麻六甲,登陆两星期后,就把麻六甲当做自己的殖民地占领了。马哈迪对美国「重返亚太」颇有微词,觉得不能不「小心应对」。
  
  由马哈迪讲词中可以看到,中国在「和衷共济」理念下所推展的「非西方世界崛起」的世界新秩序,会在东方随着太阳和煦的晨曦逐渐升起,光照大地。我忽忆起宋代名臣宋祁的〈木兰花〉词上阙:「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但望东来的春意能为世界新秩序的人类生活,带来盎然生气与不尽的繁盛。
  
  我与朱院士切磋问学,相知相惜逾数十年。他的博学、深思、睿智的识见与高尚的情怀,我常叹为当今难得。现细读他对「石破天惊」的历史巨变的完整论着,让我不禁对其一样是「石破天惊」的若干独特之见深为感佩。这真是难遇的知识机缘,可称是一生中的幸事与乐事。想关心历史变局的世人,在通解之后,定会与我同感!

二○一四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于大湖山庄

自序

迎接二十一世纪多元格局的挑战 朱云汉


  过去十年,我经常在各种演讲场合提醒听众:我们正处在一个百年不遇的历史大变局之中。如果想要看清楚这个剧烈变动的时代,想要掌握它的来龙去脉,就一定要跳脱过去习以为常,并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主流价值观与思考模式,因为这些价值观与思考模式只是一时一地的历史产物,从来就不是放诸四海皆准的金科玉律。这些思维窠臼不但无助于我们认识与理解二十一世纪历史巨轮的滚动轨迹,反而可能遮蔽我们的视野。
  
  我也经常提醒我的台大学生,面对这样一个历史巨变的时代,要有胆识试着回答几个根本性的大问题:今日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我们从哪里来,可能往哪里去?为什么过去信奉不疑的标准与制度会难以为继?新的秩序与结构又将如何产生,从哪里涌现?
  
  这本书反映了我对这些大问题的初步思考,其基本素材脱胎于过去十年我所做的几场演讲。我也曾经将这些演讲所提及的部分观点与某些例证,在《商业週刊》、《中国时报》以及《天下》杂志的专栏陆续发表过,但限于篇幅,都比较零星与短促。最近在远见天下文化出版公司高希均先生与王力行女士的催促下,总算设法在忙碌而繁重的作息中抽出一点时间,将这些素材重新衔接条理,以比较完整而流畅的面貌问世。
  
  我想透过这本书再度提醒台湾读者,人类社会在跨入二十一世纪之际,全球政治、经济与意识型态格局正在经历一场翻天覆地的秩序与结构重组。但是大多数台湾民众对于这场历史大变局的来临仍浑然不觉;台湾社会里大多数的意见领袖,还是紧紧拥抱着二十世纪后半叶形成的主流观念与思维模式,没有做好迎接二十一世纪变局的思想准备。这是今日台湾最大的危机所在。
  
  我也想透过这本书的出版,再次唿吁台湾年轻世代,我们必须在长程历史趋势转折、全球秩序重组的大脉络下,来思考台湾如何走出当前的政经困局;也只能在二十一世纪多元并起、非西方世界全面崛起的历史大格局中,找寻台湾何去何从的答案。从这个角度来思考自己的安身立命之道,就不会徬徨无助,更无须哀叹生不逢时,反可培育一种豁达而积极的心境,迎接未来的挑战。
  
  这本书的书名源自张佛千先生的一幅对联。十二年前承蒙佛千老的厚爱,在他九五高龄之际,还提笔为我这位后生晚辈撰制了十六字箴言:「高思在云时空俱远,青光有汉星斗皆文」,并请陈坤一先生书楷。我一直把这幅珍贵的楹联挂在玄关壁上,做为对自己的期许与鞭策。

甲午年冬伏案于北投大成堂

图书试读

南韩与台湾的薪资落差:与首尔论坛会长一席谈话
 
二○一三年南韩首尔论坛郑求炫会长来台访问,当时他心中有一个巨大的疑惑:为何南韩大学毕业生平均起薪是台湾的二点六倍?我与他花了一个多钟头探讨这个弔诡现象背后的主导因素。
 
二十年前南韩大学毕业生的平均起薪与台湾大致相当,经过了二十年,南韩的平均起薪远远超过台湾,这是因为他们的薪资成长幅度基本上跟得上经济成长速度,而台湾的大学生起薪二十年如一日。
 
在这段期间,南韩的物价指数成长速度比台湾快,造成南韩国民所得的实质购买力不如台湾。以二○一二年为例,在台湾一百美元的购买力,相当于南韩的一百三十六美元。台湾的薪资如果仅仅比南韩低百分之三十,在实质购买力上几乎没有差异。但也可就此推论,购买力的差异完全不足以解释,为何台湾与南韩大学生的起薪差距会演变成如此巨大的鸿沟。
 
另外两个可能原因也被我们排除在外。首先,两地薪资差距并不是因为南韩大学生素质比台湾大学生高。从各种比较劳动力素质的国际指标来看,台湾并不比南韩逊色。其次,起薪低也不是因为台湾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需失调问题更为严重;南韩的大学就学率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绝对不比台湾轻。
 
有一个流行的解释是,南韩与台湾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同。低薪资现象与台湾产业在全球供应链的竞争力有关,台湾出口企业选择以代工生产方式,抢食饼屑般的微利,自然只能不断追求生产效率提升和压低成本,这与南韩企业重视研发、建立品牌、扩大差异化和提高技术含量的策略不同,所以他们可以吸收劳动成本的上升。
 
这的确是很关键的原因,不过我们认为还要搭配「劳资博奕机制」因素,才足以解释两地薪资水准的巨大落差。理由如下:第一,在南韩,只有少数明星企业集团享有这种差异化竞争的市场优势,南韩仍有大量不具强势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尤其是服务业企业。他们占据劳动市场最大的板块,但也同样要付出比台湾雇主多两倍以上的薪水。反观台湾有不少中小型企业拥有独步全球的绝活,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关键位置,成为所谓「隐形冠军」,但这些隐形冠军并不需要付出南韩水准的薪资。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高思在云:一个知识分子对二十一世纪的思考》这本书,我脑海里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一位智者,身处信息洪流之中,却能岿然不动,以一种冷静而深刻的视角,审视着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书名中的“高思”,首先带给我的联想是那种不落俗套、超越表象的深层思考,它不是简单的碎片化信息堆砌,而是经过严谨论证、逻辑清晰的思想体系。而“在云”,则更像是一种姿态,一种将自己置身于宏观视野,从更高维度去审视人类文明发展轨迹的超然态度。我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理解“二十一世纪”这个概念的。这个世纪,充满了机遇,也伴随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从科技的飞速发展,到全球化带来的深刻变革,再到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的重塑,一切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演进。我特别关注作者如何解读这些变化,例如,他是否会探讨人工智能对人类工作、社会结构乃至生存意义的颠覆性影响?他会如何分析全球化进程中不同文化、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他是否会提出应对气候变化、资源枯竭等全球性挑战的独到见解?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其思考的价值在于其前瞻性和启示性,在于能否为我们指出前进的方向,提供化解困境的思路。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获得一些启发,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个复杂多变的时代,并以更成熟、更理性的态度去面对未来的种种可能性。

评分

《高思在云:一个知识分子对二十一世纪的思考》这个书名,立刻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极快的时代,我们似乎越来越缺乏深度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高思”,这个词语,在我看来,就是对那种不甘于平庸、致力于探究事物本质的思维方式的最好概括。而“在云”,则赋予了一种超脱现实、俯瞰全局的意境,仿佛作者正以一种冷静、客观的视角,审视着我们所处的二十一世纪。“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充满巨变的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的崛起,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与机遇,都让我们不禁对未来充满疑问。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作者对这些问题的深刻解读。他是否会深入探讨技术进步与人类自由意志之间的张力?他对于全球化背景下,如何维护文化多样性,避免同质化,是否有独到的策略?在信息泛滥的年代,我们又该如何建立自己的“信息过滤系统”,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其思考的价值在于其前瞻性和启发性,在于能否为我们指引方向,提供化解困境的思路。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带来一次思想上的启迪,让我能够以更成熟、更理性的态度,去理解和拥抱这个复杂而充满活力的二十一世纪。

评分

《高思在云:一个知识分子对二十一世纪的思考》这个书名,恰如其分地描绘了一种智识的姿态,让我对作者的思考内容充满了好奇。我常常觉得,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被表象所迷惑,被碎片化的信息所裹挟,而难以进行深入、系统的思考。“高思”,恰恰点出了这种深度与广度兼具的思维模式,它暗示着一种不流于表面、不随波逐流的独立思考精神。而“在云”,则更像是一种超脱尘世、置身事外的观察视角,从一个更高的维度去审视我们所处的二十一世纪。“二十一世纪”这个词本身就承载着无数的疑问和期待。科技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等领域的发展一日千里,它们正在如何重塑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社会,甚至我们对自身的认知?全球化进程的深化,带来了文化交流与碰撞,也伴随着冲突与挑战,我们该如何在这种复杂的交融中找到平衡?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他对这些重大议题的思考,凝聚在这本书中的。他是否会深入探讨数字鸿沟、贫富差距等社会不公问题?他是否会对后人类主义、技术乌托邦等未来思潮进行批判性审视?他是否会为我们提供一种应对信息茧房、虚假信息泛滥的“数字免疫力”?这本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次对未来的预演,一次对人类文明航向的导航。我期待它能给我带来深刻的启示,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当下,并以更成熟的心态,去迎接这个充满变革的二十一世纪。

评分

《高思在云:一个知识分子对二十一世纪的思考》这个书名,就像一股清流,在纷繁的信息洪流中,给我带来了一种对深度思考的渴望。我一直认为,在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最需要的是能够独立思考、具备前瞻性视角的头脑。“高思”,仿佛是一种精神境界,它指向的是一种超越表象、直抵本质的洞察力;而“在云”,则描绘了一种远离喧嚣、静观其变的审视态度。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理解“二十一世纪”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的。这个世纪,科技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人工智能、生物技术、互联网……这些力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甚至是我们的未来。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结构、伦理道德、人类文明的走向,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作者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他是否会深入探讨数字时代下的隐私问题,以及个人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他对于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实现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交流,是否有具体的思考?在信息茧房日益严重的今天,我们又该如何打破思维定势,保持开放的心态?这本书,对我而言,就像是一次与智者的对话,一次对时代命题的深刻追问。我希望它能带给我启发,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加成熟、更加理性的方式,去理解这个正在发生巨变的二十一世纪。

评分

《高思在云:一个知识分子对二十一世纪的思考》这个书名,就像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窗户。我一直对那些能够“看见”别人看不到的东西的知识分子充满敬意。“高思”,这个词语本身就带着一种非凡的气质,它暗示着作者拥有深厚的学识积淀,并且能够以一种更为宏观、更为深刻的视角去审视世界。“在云”,则让我联想到了一种超然的姿态,仿佛作者站在云端,冷静地观察着人类社会在二十一世纪的种种变迁。“二十一世纪”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是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爆炸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我非常好奇,作者会如何解读这些宏大的命题。他是否会深入剖析人工智能对社会结构、就业市场以及人类存在的意义所带来的颠覆性影响?他对于全球化浪潮下,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冲突,又会有怎样的独到见解?在信息传播日益便捷但真假难辨的今天,我们又该如何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被算法和偏见所裹挟?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不应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更应是主动地思考,并为社会提供前瞻性的洞见。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新的认知维度,让我能够以一种更为审慎、更为理性的态度,去理解和应对这个复杂而充满活力的二十一世纪。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叫做《高思在云:一个知识分子对二十一世纪的思考》,光是读到书名,就足以勾起我强烈的好奇心。在信息爆炸、技术飞速迭代的当下,我们每个人,尤其是那些长期沉浸在知识海洋中的知识分子,是如何看待这个瞬息万变的二十一世纪的呢?“高思”二字,不仅暗示了作者深邃的学识和审慎的思考,更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仿佛在云端俯瞰人间,将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看得透彻而清晰。“在云”则生动地描绘了知识分子特有的思考姿态——不随波逐流,不陷于琐碎,而是站在更高的维度,进行宏观的洞察和预测。我特别期待书中能看到作者如何剖析当下社会存在的种种现象,比如科技伦理的边界在哪里?人工智能对人类文明会带来怎样的冲击?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该如何理解?以及在信息泛滥的时代,我们如何才能辨别真伪,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不应仅仅是知识的储备者,更应是智慧的贡献者,是社会进步的引路人。因此,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给我一套审视世界的新视角,一种理性分析问题的工具,甚至是一种面对未来的勇气和智慧。这本书,仿佛是一场思想的盛宴,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品尝作者的智慧结晶,在“高思”的引领下,一起拨开迷雾,看清二十一世纪的真实面貌。

评分

《高思在云:一个知识分子对二十一世纪的思考》这个书名,着实勾起了我的浓厚兴趣。我常常觉得,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被表象所迷惑,被碎片化的信息所裹挟,而难以进行深入、系统的思考。书名中的“高思”,恰恰点出了这种深度与广度兼具的思维模式,它暗示着一种不流于表面、不随波逐流的独立思考精神。而“在云”,则仿佛是一种超脱尘世、置身事外的观察视角,从一个更高的层面去审视我们所处的二十一世纪。“二十一世纪”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与挑战,科技的飞跃、地缘政治的变动、社会结构的重塑……这一切都让我们不禁思考,我们究竟身处何方,又将走向何处?我特别期待在这本书中,能看到作者如何用他独特的知识分子的视角,去解读这些复杂而深刻的议题。例如,他会如何分析科技进步对人类社会伦理道德带来的挑战?他对于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如何相互理解与共存,是否会有独到的见解?在信息泛滥的时代,我们又该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进行独立自主的判断?一个优秀的知识分子,其价值在于他能够为我们提供一套思考的框架,一种认识世界的工具,甚至是一种面对未来的智慧。我深信,这本书会是一次思想上的深度对话,一次对二十一世纪的深刻洞察,让我能够以更开阔的视野,更理性的态度,去拥抱这个充满未知与可能的时代。

评分

翻开《高思在云:一个知识分子对二十一世纪的思考》这本书,我立刻被它的书名所吸引。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书名,更像是一种宣言,一种对时代精神的捕捉和解读。“高思”,意味着一种超越平庸、力求深邃的智慧;“在云”,则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俯瞰全局的视角。“二十一世纪”这个概念,本身就承载着无数的疑问和期待。科技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等领域的发展一日千里,它们正在如何重塑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社会,甚至我们对自身的认知?全球化进程的深化,带来了文化交流与碰撞,也伴随着冲突与挑战,我们该如何在这种复杂的交融中找到平衡?在快速变化的时代,知识分子的角色究竟是什么?他们是否应该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还是应该成为社会的瞭望者、思想的引领者?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他对这些重大议题的思考,凝聚在这本书中的。他是否会深入探讨数字鸿沟、贫富差距等社会不公问题?他是否会对后人类主义、技术乌托邦等未来思潮进行批判性审视?他是否会为我们提供一种应对信息茧房、虚假信息泛滥的“数字免疫力”?这本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次对未来的预演,一次对人类文明航向的导航。我期待它能给我带来深刻的启示,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当下,并以更成熟的心态,去迎接这个充满变革的二十一世纪。

评分

“高思在云:一个知识分子对二十一世纪的思考”,这本书的名字就足以让我心生向往。我一直认为,在信息爆炸、瞬息万变的二十一世纪,我们尤其需要能够站在高处、深邃思考的知识分子。“高思”二字,直接点出了作者思想的深度与高度,而“在云”则营造了一种超然物外、冷静观察的意境,仿佛作者正从云端俯瞰人间,洞悉着时代的脉搏。“二十一世纪”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无限的可能与挑战。科技的日新月异,全球化的深刻影响,社会结构的重塑,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伦理、哲学层面的问题,都亟待我们去深入思考。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解读这些复杂而宏大的议题。他是否会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对人类工作、社会公平乃至人类本体的潜在影响?他对于全球化进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是否会提出独到的见解?在信息泛滥的时代,我们又该如何培养辨别真伪、独立思考的能力?一个优秀的知识分子,其价值不仅在于其知识的广度,更在于其思想的穿透力,在于能否为我们提供一套理解世界的框架,一种应对未来的智慧。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获得一次思想的洗礼,一次对二十一世纪的深刻洞察,让我能够以更加清醒、更加理性的视角,去面对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

评分

《高思在云:一个知识分子对二十一世纪的思考》,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哲学的意味和思想的张力。我一直认为,真正的知识分子,应该具备一种超越时代局限的洞察力,能够为我们提供理解世界、认识自身的深刻视角。“高思”,这个词语,让我联想到的是一种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它暗示着作者的思考是深刻而有力的。“在云”,则像是在描绘一种高瞻远瞩的观察姿态,仿佛作者正以一种超然的、宏观的视角,审视着我们所处的二十一世纪。这个世纪,无疑是一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全球性问题的日益突出,都让我们不禁思考,人类文明将走向何方?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作者对这些重大议题的独到见解。他是否会深入探讨数字技术对人类思维方式、社交模式,乃至个体身份认同的冲击?他对于全球化浪潮下,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误读,又会提出怎样的分析?在信息泛滥的今天,我们又该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不被潮流所裹挟?一个伟大的知识分子,其思想的价值在于其前瞻性和启示性,在于能否为我们指出前行的方向。我深信,这本书将是一次深刻的思想之旅,一次对二十一世纪的全面扫描,让我能够以更广阔的视野,更深邃的思考,去拥抱这个充满未知与可能性的时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