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关键的人做关键的事 刘兆玄先生在2008年5月20日就任马英九总统的第一任行政院院长,至2009年9月10日去职,共计478天。在这短短的期间内,台湾经历世界金融最激烈的动盪,他做了许多关键性的决策,对稳定经济有重大贡献。其荦荦大端者,尽在此书中。
在他卸任的前两星期左右,马英九总统告诉我行政院院长即将更迭的决定,我一时激动落泪。我落泪的原因有二:一是为友人伤心,一是为国伤心。我和兆玄兄交谊深厚,知其才华胆识,在这样的春秋鼎盛之年,正是大展鸿图、立功立业,为国家奠定百年大计的时候,怎会因一个突如其来的天然灾害而非下台不可?在八八风灾发生后的这段期间,我看到媒体观点的失焦、民粹的横流,一个国家长期培养的优秀政治人才,在暴言暴论下轻易折损,台湾未来还有什么人才可用?还有什么人才愿意为国奉献,站上公共政治的舞台?政府未来施政必更加艰难。我既不平老友的遭遇,复悲国运之不济,感慨殊深,迄今难以释怀。
其后兆玄兄来看我,阐述他之所以决定去职的心境,表示要维护政务官的尊严,决意要在卸任前把灾后重建的计画做好,给社会一个交代。今天这个重建工作都已依计画完成,国人应可肯定,他在卸任前念兹在兹的不是自己的职位,而是大众的福祉。这是读书人的风骨,进退有据,要做得风光、走得潇洒。
我得识兆玄兄,约于1982年左右,当时他任国科会副主任委员,我在经济部,行政业务上有所往来;当时只觉得他才华洋溢,倜傥不群,但相知尚浅。1993年后,他担任交通部长,我则任经建会主委,在业务上互动机会增多,相处时间亦久,因此更进一步认识他的学问能力,体会他掌握问题的快与准,而且做事有条有理,能对症下药,有效解决问题。这从他出席经建会委员会议时的表现,展露无遗。他对提案的说明都能提纲挈领,在简短发言中,让大家很快了解议案的精髓;遇有质问,则能快速釐清疑点,剖陈利弊得失。因此交通部的议案总能快速获得通过。
在这段期间内,我和他在立法院备询时比邻而坐。在台湾民主化的初期阶段,立法院的生态多彩多变、离奇难测。他经常对质询台上的言词交锋有出乎意表的解读和评论,展现超越现实的幽默感。这颇像武侠小说中大侠负手笑看意气昂扬的江湖高手比武的画面,在两人过招时,加上一点註脚,偶尔还随手画幅漫画,记录台上、台下的场景,使我在刀光剑影中的紧绷心情,突然获得释放,有众声鼎沸,但万籁俱静、光风霁月的感觉。
在这段期间,我负责「亚太营运中心」的规划,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推动电信事业的自由化。我国电信事业长期由国家经营,「政企合一」,已经不符时代的潮流。在「亚太营运中心」的计画中,要实施政企分离、民营化,并且引进私人企业进入电信市场。所谓「电信三法」的立法工作,就是由交通部负责。那时候,各界反对声浪很大,电信局的员工抗争、既得利益者施压、外国利益团体角逐,立法工作看起来困难重重。但兆玄兄率领他的同僚,缜密规划法案的内容并进行各方面的游说,终于克服万难,完成立法。他当时的主要助手毛治国和张家祝,经历这段历练,后来都在政府中担任重要的职务。
电信事业的自由化是「亚太营运中心」计画中指标性的工作,也是成效最为卓着的项目。电信市场自由化后,原来一机难求的行动电话市场变成激烈竞争的局面,昂贵又笨重的「大哥大」变成可零元入手的轻巧手机。自「电信三法」通过迄今的20年间,电信服务的品质提升、价格下降,而电信业者大量而持续的投资,对我国这些年来的经济成长也有重大贡献。
2008年大选,我有幸为马英九先生的竞选搭档。选后,马先生准备提名刘兆玄为行政院院长,问我的意见,我极力支持。毕竟在过去政府所培养的政务官当中,没有比兆玄兄有更多的历练、更好的才华、更前瞻的视野,足以主导一个亟需改革和重建的政府。虽然兆玄兄只担任了478天的行政院院长,但这段期间台湾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大的金融风暴,他在风雨中稳健掌舵,才能使台湾安然度过危机。他推动存款全额保障、三挺政策、消费券等政策,均对对抗金融风暴产生关键性的作用。在关键的时刻,有关键的人,为国家做了关键的事,是台湾之幸。兆玄兄的任期虽不长,已在历史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
兆玄兄所学是科学,但人文素养高,不拘泥形式,不阿世媚俗,固能见人所不能见,在混乱中找出方向。本书所记事件,均是乱中出招,但招招见真功夫。唯一遗漏的是他为台湾所擘划的「六大新兴产业」愿景,或许因为他没有时间亲手将之付诸实现,因此不加以记载,但我觉得「六大新兴产业」指引了台湾未来的道路。本书的出版,固有不让青史尽成灰的苦心,但我更期待,看完这本书的学者、企业家以及各界的精英们,也能像兆玄兄一样,不要把才华留给自己,能够勇于投入公共服务的领域,为子孙万代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萧万长
前中华民国副总统
后记
478天──天天是关键 二○一三年初,我在偶然机会碰到刘兆玄。他提起,几位《中国时报》集团的资深记者有感于刘内阁在一年三个多月任期内命运多舛,却能剑及履及,克服艰困,应该记载下来。他并提及,几位记者所蒐集的资料相当完备,但必须有一人汇总,问我愿否担纲。
我有些迟疑。新闻记者重视客观,不能为一党一派一人讲话;但是记者也有追求真相的责任。记得在二○○八年,刘院长刚组成内阁,国内媒体习惯地一味批评,却少有建言。每一个新阁的举动都被放在放大镜下审视,嘻笑怒骂,少有讨论正经政策。
从刘兆玄任交通部长后,我就开始採访他,算算也有二十年。他以敏锐聪慧着名,怎么想,也不至于如媒体所呈现的形象。这次经他一提,本着追求真相的好奇心,我真的想採访个水落石出;他那近十六个月的内阁团队到底如何运作?他们的建树在哪?有没有辜负当时投国民党一票的选民?于是有了这本书的诞生。
这四七八天的确关键。它是台湾二次政党轮替的起点,也开启台海两岸新的一页(两岸直航及ECFA的初拟)。更关键的是,经历了近年世界及台湾最大危机、也是天灾(八八风灾)及人祸(金融海啸)。我有深刻体验,相信全台湾人民也都有深层体验。
对身为台湾小市民来说,在金融海啸滔天巨浪中,刘内阁最让人有感的是存款全保的政策。也就是政府保障全体人民在银行里的存款。这一决策稳住了惶惶人心,安定了企业踉跄的脚步。我有几个在美国的朋友,本已买好机票,准备回台湾处理银行存款(因为原来的规定是每家银行只有存保一百五十万,超过此额度的存款户必须把钱疏散到其他银行,才能得到保障)。听了刘内阁的宣布后大为安心,赶紧退票,安心待在美国。
而新加坡、韩国、香港看到台湾如此做,一方面觉得有例可循,另方面害怕资金会流往台湾,也紧接着宣布存款全保,于是整个东南亚金融安定下来。在台湾的国际孤立中,能发挥此种作用,着实不易。
在八八风灾中,全台湾将近三分之二土地受到影响。刘兆玄率领阁员,驻守第八军团营区两个星期,展开他一天十六小时的筹划,执行救灾事宜,完成初步救灾工作。
刘兆玄不但要灾民安居,还要居民乐业。也就是不仅安顿他们的住,也要安顿他们创伤的心灵。五年后,我到高雄去採访当初的灾民,看见整洁可人的小小连排透天厝,旁边植着萋萋草木,枝叶葳蕤。他们说:「不要再叫我们灾民,我们已是此地的居民。」很多人感念当初是刘院长坚持要建永久屋,他们才能生根与此。永龄基金会投资的农场钟董事长拉着我,问刘院长的地址,他希望寄些那里种的有机蔬果,给刘兆玄尝尝。
这本书聚焦于因应全球金融海啸、振兴经济、两岸直航、莫拉克八八风灾等几件大事,可以当做历史(虽然有些短暂)来读,也可当做故事(因为这四七八天充满戏剧性)来读,更可当做公共政策来读,了解政府每做一个决定,是要多么谨慎、决策背后有些什么出发点?有什么不周全处,对人民未来影响如何?
在台湾普遍政治冷感的氛围下,德国政治学者汉娜.鄂兰早在一九六○年代就主张:政治参与不是民主社会中公民的消极负担,而是人们创造历史的积极权利。政治活动也不只是虚伪狡诈、合纵连横,而是人类显现一己真性的活动。
至今,刘兆玄与大部分阁员已云淡风轻,展开人生另一阶段。但我访问时,总是闻得出他们淡淡的失落感。
我这几年观察到,台湾很多精英都有此失落感:失落于缺乏建言的环境;失落于理性讨论空间的狭窄;失落于台湾无方向、无共识的空转。「精英失落时,或者不愿再为社会贡献己力时,随之而起的是民粹主义,政治秩序就可能崩溃,和平繁荣将付出代价,」《金融时报》专栏作家马丁.沃尔夫在纪念世界第一次大战一百週年的一篇文章里说,「复杂的社会依赖精英去运行,这种运行即使不正确,至少也不会错得太离谱。」
感谢前行政院长刘兆玄、内阁团队人员的大力相助,以及无数接受採访的农民、公务员、教师、上班族,他们是台湾的中坚力量。更感谢同行吕雪慧、江慧真、张怡文的相助,没有她们,此书不会如此顺利诞生。
杨艾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