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本主义思想发微

中华民本主义思想发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民本主义
  • 中华思想史
  • 政治哲学
  • 中国近代思想
  • 思想史
  • 民权
  • 宪政
  • 文化史
  • 历史哲学
  • 国粹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国自古就有「民有」(of the poople)与「民享」(for the people)思想,独缺林肯所说「民治」(by the people)(註1)观念,因而只能称之为「民本主义」(註2)。

  何以中国古代没有民主思想?这个耐人寻味的问题,萨孟武主张是,「吾国自有历史以来,就是大国,而与希腊的城市国家不同。⋯⋯要在大领土之上,集合全体人民开会,是办不到的」。孙广德则归因于:1缺乏斗争精神,2报应说的信仰,3真命天子思想,4人治观念(註4);第1点中尚包含1. 无权利观念及2. 无固定的贵族阶级二因素(註5)。熊十力则认为是后世儒家背离或误读了六经,未能正确解读孔子「外王则以天下为公为宗,以人代天工为用」(註6)的要旨,才导致孔子已有的民主思想未能实现,开花结果。徐复观则归咎于儒家「总是站在统治者立场去求实施,而缺少站在被统治者的立场去争取实现」(註7)。并指出中国无法制服专制,开出民主,一方面缘于中国文化自身有结构上的缺陷,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面,是缘于专制政治持续不断的强力压制和歪曲。

  牟宗三则谓,西方能出现民主,系因西方文化「它是人类理性客观对社会阶级而发⋯⋯依阶级集团的方式争取权利平等」,而中国古代则否。翟志成则谓:「『圣君贤相』的模式,其实是一种『精英主义』和『替代主义』。它和民主政治并不吻合。⋯⋯儒家的民本主义理想,从来未在中国实行过」

  笔者认为古雅典或近代英国发轫的民主政治,主要先有强大的中产阶级或闲暇阶级(leisure class),他或她们经济能够自主,不愁吃穿,并且识字率高,知识水准高,经济与知识两大条件配合下,中产阶级比较有批判力,也较有自信,此类条件的民众甚多,尤其超过半数时,透过其组织力,团结起来,就敢于向上层阶级的君王或贵族争取权力分享、权力下放。只要民力超越上层的公权力,让对方俯首或授首,民主政治就能屹立不摇。而中国自从秦始皇统一中国,甚至更早以前,专制君主就不断消解中产阶级出现的经济与教育条件,横征暴敛使得民众被严重剥削,重农主义使得民众经济难有余裕;愚民政策使人民多数成为文盲,文化统制使菁英阶层顺从性高。因而中产阶级在中国总是在数量上微不足道,无法凝聚成推翻专制王朝的力量。政治是极实际的,没有权力就没有权利,老百姓被剥削了几千年,一直无法翻身,没有参政权,其间虽有改朝换代的机会,但是新王朝换下旧王朝,又是新瓶装旧酒,人民只能空欢喜。直到二十世纪八○年代,才在台湾岛上,初见民主曙光,人民可以选举国会议员甚至总统,贪腐的总统还被判坐牢定谳,发监执行。

  前文所引翟志成的发言,有两点值得置疑,第一,「圣君贤相」与民主政治不吻合,那君主立宪国家(constitutionalmonarchy)呢?虚位元首与内阁首相,不是圣君与贤相的组合吗?第二,「儒家的民本主义理想,从来未曾在中国实行过」,此话颇有「急速推广的谬误(fallacy of rapid inference)或「简单检验的谬误(fallacy of simple inspection),全盘否定古代中国曾中有的民本主义的措施。诚然,在君主主权的皇权时代,儒者非主权者,能做的事有限,但为臣子的儒者,有些对君王的建议,还是可能将民本主义的思想,做局部的实现的。例如:唐太宗勤政爱民,魏征的谏诤着有功效;耶律楚材力劝窝润台阻大将速不台屠杀汴京百姓,一百五十万人得免屠城之厄,类似儒臣为民请命,造福黎民的史事,二十六史的循吏传中,俯拾即是,不宜一语抹煞。

  本文拟将颇具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丛之一的「民本主义」进行研究,俾发微抉隐,以待后人予以发扬光大。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中华民本主义思想发微》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尽,旨在不提及原书具体内容的前提下,勾勒出一部具有相似主题深度和广度的历史/思想著作的轮廓。 --- 图书名称:《民本思潮:近代中国社会治理的深层逻辑与嬗变》 内容简介: 《民本思潮:近代中国社会治理的深层逻辑与嬗变》是一部旨在深度剖析近代中国社会思想结构、政治哲学演变及其与社会实践互动关系的学术专著。全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聚焦于“民本”观念在清末民初至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复杂嬗变过程,探究其如何从传统儒学语境下的“仁政”思想,逐步转轨为近代国家构建和政权合法性论述的核心基石。 本书并非简单地梳理某一特定学派或人物的观点,而是尝试构建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考察“民本”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内涵被重新定义的过程。我们关注的重点在于,在西学东渐、传统秩序瓦解的巨大冲击下,知识精英群体如何理解和实践“人民的力量”与“国家主权”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理解如何塑造了近代中国的政治蓝图和治理模式。 第一部分:传统基石与近代裂变(约 300 字) 开篇部分,本书追溯了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民”与“君”关系的古老源流。我们细致考察了先秦诸子百家,尤其是儒家学派中关于“安邦之本在于民富”、“爱民如己”等核心论述的文本细节。这种考察并非停留在概念的陈述,而是着重分析了在帝制时代,这些看似强调民意的思想是如何被纳入等级森严的宗法体系,并最终服务于皇权稳固的。 随后,本书将目光投向晚清,重点剖析了在面临列强侵略和内部危机时,传统“民本”叙事如何遭遇现代性的挑战。当“人民”不再仅仅是王朝统治的对象,而是开始被赋予拥有政治权利的近代公民概念时,传统的治理逻辑开始出现深刻的裂痕。这一部分详述了知识界对于“富强”与“民权”孰先孰后的争论,以及早期维新派和改良派在吸收西方学说时,对本土“民本”资源的选择性继承和改造。 第二部分:政治实践中的理念重塑(约 500 字) 本书的核心部分,集中探讨了辛亥革命前后的政治实践对“民本”内涵的剧烈冲击和重塑。革命的爆发,标志着君主专制被推翻,理论上将权力归还于民。然而,如何将这种抽象的“主权在民”原则转化为可操作的现代国家治理机制,成为摆在所有政治力量面前的严峻考验。 本章细致分析了民国初年不同政治团体(包括共和派、旧式官僚、以及新兴的军事强人)对“民意”的不同阐释。当宪政理想遭遇军阀割据的现实困境时,“民本”的概念不再统一,它被拆解为“地方自治”、“民众教育”乃至“强权政治下的稳定需要”等不同面向。 我们深入研究了这一时期,知识分子群体在五四运动前后的思想转向。他们开始反思“徒有其表的西化”与“灵魂深处的贫弱”,批判传统士大夫的“精英主义”倾向,并尝试建立一种植根于中国社会土壤的、更具能动性的民众政治参与模式。这一阶段的论述,揭示了“民本”思想从上层政治理念向基层社会动员转化的复杂路径,以及在这一转化过程中出现的失序与张力。 第三部分:现代国家建构中的思潮交锋(约 500 字) 进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随着民族主义思潮的高涨和新型政治力量的崛起,关于“民本”的讨论愈发聚焦于如何实现真正的“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本书将详细考察不同思想流派对“人民”的界定差异。对于某些团体而言,“人民”是需要被启蒙和引导的群体;而对于另一些团体而言,“人民”则是历史变革的根本动力和决定力量。 本部分尤其关注到,在社会经济结构剧变的大背景下,理论家们如何将阶级分析引入到对“民”的理解之中。他们试图回答:在一个贫富分化严重、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的社会中,如何保障最广大的底层民众的根本利益,并使他们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这一思辨过程,推动了对“民主”与“效率”之间平衡的深刻反思。 本书还审视了抗日战争期间,“民本”思想在构建全民抗战统一战线中的粘合剂作用。在民族危亡之际,超越地域、阶层差异的“人民”共同体概念,成为凝聚国家力量的重要精神支柱。我们通过对大量档案文献和同期宣传文本的分析,展现了这一概念是如何被广泛传播和实践的。 第四部分:深层逻辑的总结与历史遗产(约 200 字) 最后,本书对近代中国“民本”思想的整体脉络进行系统总结。我们认为,近代中国对“民”的关注,并非简单的引进了西方概念,而是传统政治哲学在现代语境下的浴火重生。这种思潮的核心遗产,在于它构建了一种持续的政治张力:即如何在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社会中,持续有效地将政府的行为与人民的福祉对齐。 《民本思潮:近代中国社会治理的深层逻辑与嬗变》力求提供一种细腻且富有批判性的历史解读,它揭示了中国在探索现代国家道路时,思想的艰辛跋涉和深刻的内在矛盾,为理解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发展脉络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史基础。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卢瑞钟


  台湾大学政治学博士
  文化大学政治系教授
  台湾大学政治系名誉教授

  着作:
  先秦天道观念之研究
  太平天国的神权思想
  韩非子郑政治思想新探
  诛杀暴君的权利
  选举学:通往权利之路
  内阁制优越权
  生物政治
  中国政治思想史分论(一):人性论、天命论与义利之辨
  正宗儒学拔萃:孔孟荀思想精华录
  政治学论文集-探索专制到民主

图书目录

自 序
前言

第一章 天下为公章

壹、部落联盟时代酋长会议推举共主的史事
贰、儒家高悬「天下为公」的价值与理想
参、「天下为公」理想,一脉相承
肆、与天下为公相似的主张
  一、反对天下为私
  二、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三、斥中国历代皇帝窃权于民
伍、与「天下为公」对立的见解
陆、天下为公思想平议
  一、政治组织系为族群的生存适应而演化出来
  二、天下为公的运作性定义
  三、原始的民主,异于现代的民主
  四、兼併战争结束,天下为公转为天下为私
  五、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的比较
  六、天下为公不同于天下一家
  七、天下为公仅儒道两家主张,法家则否

第二章 选贤与能章

壹、「选贤与能」古今不同的定义
贰、贤与能的差异
参、「选贤与能」的重要性
  一、对国家
    1. 关系到兴亡
    2. 影响治乱
    3. 国家安危所系
  二、对人民
    1. 人民服从
    2. 人民得福泽
  三、对士大夫
    1. 改邪归正
    2. 君子皆至
    3. 善人皆劝
肆、贤能的积极与消极条件
  一、积极条件
  二、消极条件
伍、贤否的辨别之法
  一、选拔者须远见卓识
  二、不可有固定成见
  三、重道德
  四、观言行
  五、防浮伪
  六、防嫉妬、诽谤、诬陷等蔽贤现象

陆、古代尚贤成功个案举隅
  一、尧禅舜
  二、舜禅禹
  三、汤用伊尹
  四、文王、武王
  五、周公
  六、齐桓公
  七、汉高祖刘邦
  八、汉武帝
  九、曹操
  十、唐太宗
柒、古代违反尚贤之道的流弊
捌、得贤之术的积极与消极做法
  一、积极得贤之术
    1. 谦恭礼贤
    2. 以公为心
    3. 得其心
    4. 赏进贤者
    5. 求贤令
    6. 开馆招贤
    7. 咨访察举
    8. 考功
  二、消极做法
    1. 去私
    2. 不疑
    3. 罚蔽赏者
    4. 防流弊
玖、用贤之道拔萃
  一、基本认知
    1. 「世不乏贤」
    2. 「有私人以财,无私人以官」
    3. 「德者,才之帅也」
    4. 「官在得人,不在员多」
    5. 「为官择人」
  二、尚贤重要性
    1. 「政在选臣」
    2. 「治生乎君子,乱生乎小人」
    3. 「成败在用人」
    4. 「百万之众,不如一贤」
  三、尚贤用能之原则
    1. 「无德不贵,无能不官」
    2. 「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3. 「小人退野,君子居朝」
    4. 「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5. 「先乱任贤」
    6. 先德后威
    7. 欲用贤良,必去奸佞 1
    8. 「量才受职」
    9. 「任能毋过其所长」
    10.「任贤勿贰、去邪勿疑」
    11.「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12. 蔽贤有罪
  四、贤能条件
    1. 「才行在先,不可纯以阀阅」
    2. 学识为准
    3. 「知前言往行」
    4. 「知贤之近途,莫急于考功」
    5. 「识拔奇才,不拘微贱」
  五、重要禁忌
    1. 士无世官
    2. 勿用憸人
  六、破格任贤
    1. 楚材晋用
    2. 「敌国之材臣,若为己用,进取之良资也」
    3. 「乱世惟求其才,不顾其行;太平之时必须才行俱兼」
拾、选贤与能思想平议
  一、菁英主义优于民粹主义
  二、优质菁英为演化奇葩,人类生存的利器
  三、反尚贤不利于族群或国家的适应
  四、功能菁英不同于邪恶菁英
  五、儒必论德易蒙泛道德主义之讥
  六、民主选举优劣参半
  七、古今尚贤思想优劣比较
    1. 选举与能可无缝接轨
    2. 能破格不次拔擢,让寒士出头
    3. 能避免平庸危机
    4. 能免政党对立
    5. 能免行政僵局
    6. 避免选举舞弊
    7. 免民粹主义
    8. 虚君、让王,是人性新发展,政治新猷

第三章 放伐暴君章

壹、三代时期的放伐暴君思想
  一、汤伐夏桀
  二、武王伐纣
  三、厉王流彘
  四、齐懿公被杀
  五、晋灵公暴虐被弒
  六、卫人出其君
  七、吴亡之祸
贰、儒家放伐暴君的理论架构
  一、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二、圣者为王,不仁者不宜在位
  三、君君臣臣,暴君非君
  四、政在养民,暴君为恶有君不如无
  五、人民主权,失民心则失政权
  六、反对暴政,以阻止其率兽食人
  七、暴君自伐,自取其僇
  八、弔民伐罪,非弒君
  九、暴政必亡,史有明鉴
  十、人权无国界
参、暴君的恶行与诛暴的目的
  一、暴君的恶行
    1. 暴虐臣民
    2. 残害忠良
    3. 用奸弃贤
    4. 严刑峻罚
    5. 荒淫奢侈
    6. 贪腐重敛
    7. 草菅民命
    8. 欺人太甚
  二、诛暴的目的
    1. 拯民于水火
    2. 终结暴政
    3. 伸张正义
肆、秦始皇以后放伐暴君的成功个案
  一、秦二世胡亥
  二、王莽
  三、董卓
  四、南朝宋废帝刘子业
  五、隋炀帝
  六、明思宗
伍、反对放伐暴君的主张
  一、法家
  二、政治儒家
  三、道家
  四、佛教
陆、放伐暴君思想平议

第四章 仁政利民章

壹、先秦仁政楷模的成功经验
  一、禹
  二、公刘
  三、古公亶父
  四、周文王
  五、郑子产
  六、李氷

贰、三纲时代仁政楷模盛举举隅
  一、 「七制之主」:汉高、文、武、宣、光武、明、章帝
  二、召信臣
  三、耿纯
  四、第五伦
  五、赵煚
  六、于义
  七、唐太宗
  八、司马光
  九、真德秀
  十、耶律楚材
  十一、陆在新
  十二、吴湛山
参、不行仁政而败亡的历史教训
  一、梁伯大兴土木而亡国
  二、智襄子筑美而亡
  三、石虎暴虐
  四、赫连勃勃
  五、梁武帝佞佛
  六 、宋文帝赋敛无度
  七、齐东昏侯扰民
  八、陈后主荒政
  九、唐玄宗重用聚敛之臣
  十、唐廷行虚估害民
  十一、宋徽宗用六贼蛀国
  十二、元末官吏贪残
  十三、张士诚肆情纵欲
  十四、明末横征暴敛农民起义
  十五、鳌拜换圈土地虐民
肆、「德厚足以服人」的政治哲理
  一、食马者三百人报秦穆公不杀之德
  二、吴起为将,吮疽之仁
  三、儿宽得吏民信爱,皆恐失之
  四、邓训以德感人胜于用兵
  五、王伽善待流囚,七十人依期而至无一背信
伍、仁政利民的实施对象
  一、全民之中,君与臣为施惠者,被排除在受施者之外
  二、四民之中,「士」应为施惠者,应排除在外
  三、十大困民,应优先照顾
  四、身体困民,应优先照顾
    1老
    2弱
    3疾病
  五、经济困民,须多予扶助
    1贫穷、困穷、困乏、饥寒
    2灾民
  六、社会困民,亟须协助
  七、富贵人家,不在受施者之列
陆、行政利民的措拖
(壹)、积极措施
  一、数字善政
    1三事
    2五美
    3保息六养
    4六兴
    5七修
    6八政
    7九惠之教
    8十二荒政
    9十八善政
  二、全民善政
    1富民裕民
    2教民
    3富国
  三、三民善政等
    1利农善政
    2利工善政
    3利商善政
    4合婚善政

(贰)、消极措施
  一、屏四恶
  二、屏四患
  三、禁八蠹
  四、戒奢崇俭
  五、反贪肃贪
  六、不课重税
  七、不夺农时
  八、消除冤抑
  九、限田政策
  十、禁止贩畜奴隶
柒、仁政利民的正功能
  一、民富
  二、爱国卫国
  三、归心服从
  四、忠爱君上
  五、团结
  六、易治
  七、国富兵强
  八、徕民
  九、民姣好
捌、仁政利民的负功能与法家道家反仁政之说
  一、法家反仁政学说
    1. 「夺力俭而与侈惰」
    2. 「无功者得赏」
    3. 「恃人以爱为我者危矣」
    4. 「积爱而令穷」
    5. 上推爱,民多败
    6. 「偷乐而后穷」
    7. 「姦不止」
    8. 「设民陷」
  二、道家反仁政学说
玖、仁政利民的要领
  一、目的方面
    1. 博爱主义,仁乎其类
    2. 以德服人
    3. 藏富于民
    4. 塞并兼之路,使富不至骄
    5. 制民之产,通民情欲
  二、顺序方面
    1. 非钱莫办
    2. 「人以食为命」
    3. 先富后教
    4. 先德后刑
  三、原则方面
    1. 「驭民如父母之爱子」
    2. 「仁必主于义」
    3. 六韬国务篇六原则
    4. 「为天下致利除害」
    5. 「财散则民聚」
    6. 「法令合于民心」
    7. 中庸之道
    8. 「富在编户,不在府库」

  四、执行方面
    1. 「择用仁厚士」
    2. 宽勐并济
    3. 「量入以为出」
    4. 因势利导
    5. 严防搭便车者
拾、仁政利民思想平议
  一、「爱则民心顺,公则民心服」
  二、利民政策有效,关键在人类的「自私性」和「智慧性」
  三、禹道、周道、鲁文化与儒术,皆德诱之术也
  四、应守中庸之道,过犹不及
  五、瞄准社会中第九第八阶层
  六、什一之税,为仁政极则
  七、义以行仁,仁不背义
  八、兼用赏罚,以推动仁政
  九、反仁政,极缺合理性
    1. 「夺力俭而与侈惰」不通
    2. 「恃人以爱为我者危矣」不通
    3. 「积爱而令穷」有误
    4. 上推爱,民多败,失准
    6. 「偷乐而后穷」不通
    7. 「姦不止」,不然
    8. 「设民陷」,不然

第五章 从民本到民主之路

壹、 民本主义富于民有及民享观念,独缺民治思想
贰、西方民主政治端赖中产阶级的壮大
参、中产阶级的产生须赖普及教育与民生富裕
肆、 普及教育犹如「民主之父」,民生富裕犹如「民主之母」
伍、 民主之父与民主之母结合,将孕育「民主儿女」即民主主义者
陆、儒家民本思想潜藏民主之父与民主之母
柒、 孔子「富之」政策仁政利民,会带来民生富裕
捌、 孔子「教之」政策有教无类,可以臻于普及教育
玖、仁政利民及普及教育必将壮大民主的力量
拾、 中国式民主刍议:「治强十策:一金二银三铜四铁」

代结论:此事可无有,此理不可无
註 译

参考书目
图1-1 政治发展曲线图
图2-1 德才优劣九宫格图
图4-1 中国主要朝代年数比较图
图5-1 治强十策金字塔图
表1-1 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比较表
表1-2 天下为公与天下一家差异比较表
表2-1 中国古代弃贤任佞显例表
表3-1 公然提倡三纲的宋明清代理学家举隅
表5-1 治强十策:1 金2 银3 铜4 铁说明表
图表目录

图书序言

政治学大师 先师萨孟武教授曾说:政治是一种生活,不是真理,它像柴米油盐酱醋茶一般,所以可以进行表决。既然不是真理,就不是对与错的问题,而只有好不好的问题;换言之,能够有助于生存适应的政治,就是好的政治;反之,不利于民众生存适应的政治,就是坏的政治。准此而论,近代中国沦为「中国的流血世纪」(China’s Bloody Century,书名,作者为Rummel 教授),外患内战不断,公民非自然死亡逾亿,国族浩劫,亘古未有。如何拨乱反治,终结「枪桿子出政权」的野蛮主义政治,成为正常化的国家,实行普世认同的民主政治──自由选举、三权分立、司法独立、人权保障等,臻于世界民主大国之林,洗净华人「内斗内行,外斗外行」噩运,厥惟现存华人的智慧考验。所幸人类文化富于「趋同性」(convergency),文化可互相学习,针对中西演化出来的政治智慧,可以去芜存菁,集各家之长,又兼顾维护中华文化优质成分,完成「创造性的转化」(creative transformation),以增益族群、国家生存适应之能力,迎接华人世界光明世纪的来临。

  本文深入典籍,探索中华民本主义之特色文化,末尾并结合西方行之数百年中具有高度政治智慧的结晶,企图寻觅民本到民主之路,提出一条具有中国式民主之模式「治强十策:1 金2 银3 铜4 铁」方案,完成书生报国之心愿,供各界菁英参採。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中华民本主义思想发微》这本书,像是一面清晰的镜子,照出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那份难能可贵的“民本”情怀。作者以极大的耐心和细致,为我揭示了“民本”并非是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而是贯穿于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一股强大精神力量。书中对“天道”与“人道”关系的探讨,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在古代,人们并非将“天命”视为一种虚无缥缈的交代,而是将其与人民的福祉紧密联系起来。当统治者背离了人民的利益,“天命”便会随之转移,这是一种多么深刻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作者对“大司空”等古代官职设置的分析,也让我看到,在古代并非没有对社会民生的高度重视。书中对“德政”与“仁政”的区分与联系,也让我对古代统治者的行为准则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仿佛看见了古代官员在制定政策时,是如何努力去理解和满足人民的各种需求的,这种对民情的关注,是古代政治能够得以延续的重要原因。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冲击,莫过于它所展现的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那种超越简单利害算计的深刻人文关怀。作者在《中华民本主义思想发微》中,并非仅仅将民本思想视为一种政治策略,而是将其上升到了道德和伦理的高度。他深入探讨了“仁政”和“礼治”如何构建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我特别欣赏作者对“民无恒产而有恒心者,鲜矣”这句话的解读,它深刻揭示了经济基础对于社会稳定和人民福祉的重要性,也体现了古代先贤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书中对“教化”在民本政治中的作用的论述,也让我看到了古代政治并非只有强制的手段,更注重通过道德教化来提升民众的素质,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我仿佛看到了古代士大夫们,在面对社会矛盾时,是如何试图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对民情的体察,来寻求解决方案。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智慧有了更深的敬意,也让我理解了为何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总有那么一群人,在为实现“天下太平”而孜孜不求。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本开启古老智慧宝库的钥匙,每一次翻阅,都仿佛能听见先贤们穿越时空的对话。我尤其着迷于作者对“民本”二字的深刻剖析,它并非简单的口号,而是根植于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土壤,渗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书中通过大量详实的史料,展现了历代仁人志士是如何实践和发展民本思想的。比如,从周公制礼作乐的“明德慎罚”,到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呐喊,再到顾炎武“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警醒,每一个历史节点都闪烁着民本之光。作者并非只是罗列史实,而是巧妙地将这些历史碎片串联起来,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本思想演进的长卷。读罢,我才真正理解,为何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尽管朝代更迭,政治形态有所变化,但“以民为本”的精神却始终未曾中断,成为中华文明得以绵延不绝的重要基石。书中对一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例如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地方治理的经验等,也进行了细致的梳理,这让我对民本思想的实践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它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是落实在具体制度和行动中的智慧结晶。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把精巧的钥匙,打开了我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另一扇窗户。《中华民本主义思想发微》让我看到了,在看似君权至上的古代社会,其实早已孕育了深刻的民本思想。作者并非简单地将民本思想等同于民主,而是深入挖掘了其在中国历史语境下的独特内涵。书中对“民之所欲,则行之;民之所恶,则改之”这种朴素的民意表达方式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人民在古代政治中的影响力。我特别对书中关于“郡县制”的论述印象深刻,作者将其解读为一种为了更好地管理国家、服务人民而采取的制度创新,而非仅仅是权力集中的工具。书中还深入探讨了“礼乐文明”在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人伦和谐方面的作用,它并非是压制性的,而是引导性的,最终是为了实现“天下为公”。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看到了古代思想家们的智慧与远见。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打破了我过去对中国古代政治的一些刻板印象。我曾以为,那些古代王朝终究是君权至上的,人民的地位微不足道。但《中华民本主义思想发微》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看法。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们是如何在“君权”与“民意”之间寻找平衡,又是如何努力将“民”的利益置于国家存亡的关键位置。书中对“公器”观的阐述,让我恍然大悟,原来在中国古代,“天下”并非某个家族的私产,而是需要为万民所共有的。作者对“贤者在位”的强调,也让我看到,古代对统治者能力的认可,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其能否为民谋福祉的基础之上的。书中对历代农民起义的分析,也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反抗,更是对统治者背离民本原则的一种警示和修正。这种对历史现象的多角度解读,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史学功底和批判性思维。我仿佛看到,在那些动荡不安的年代,民本思想如同黑暗中的一道光,指引着人们对更公平、更美好的社会秩序的追求。

评分

阅读《中华民本主义思想发微》的过程,就像是在与一位博学睿智的长者进行一场深入的灵魂对话。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最重要的是理解其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本主义思想发微》恰恰揭示了中华民族在政治思想层面最核心的价值取向之一——民本。作者并非停留在对传统文本的简单解读,而是深入挖掘了民本思想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动态性,以及它如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书中对“因民而治”理念的阐释,让我认识到,真正的善治,并非是自上而下的强加,而是要顺应民情,理解民意,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政策。作者对“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古语的深入剖析,让我看到了人民力量的强大,以及统治者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以民为镜。我尤其喜欢作者对古代官员选拔制度中“德才兼备”要求的解读,这背后体现的正是对“以民为本”的政治人才的重视。这本书让我对中国的政治传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对“德治”的内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翻开这本书,仿佛踏入了一个古老的思想迷宫,但庆幸的是,作者如同一位智慧的向导,为我指明了方向。我一直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哲学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很多时候,那些抽象的理论总是让我觉得难以把握。《中华民本主义思想发微》则以其独特的视角,将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思想,变得鲜活而触手可及。作者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民本”思想是如何贯穿于中国历史的始终,不仅仅体现在帝王的诏令中,更体现在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书中对“民”的理解,并非单一的群体,而是包含了不同阶层、不同角色的民众,而“本”的概念,则强调了人民在国家运行中的根本地位。我特别对书中关于“德政”和“仁政”的论述印象深刻,它们并非只是统治者空洞的承诺,而是需要通过具体的政策和行动来落实的。作者通过对历史案例的细致分析,展现了那些真正践行民本思想的统治者是如何赢得民心,如何实现长治久安的。例如,书中对唐朝“贞观之治”的解读,不仅仅局限于几个关键事件,更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蕴含的民本理念。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古代政治的评价体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为政以德”有了更具象的认识。

评分

读完《中华民本主义思想发微》,我感觉自己仿佛与古代中国的心灵进行了深刻的交流。《中华民本主义思想发微》并非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而是一本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历史智慧的杰作。作者以其独特的笔触,将“民本”思想的精髓,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被书中对“教化”与“德政”的论述所吸引,它展现了古代中国政治并非只是冰冷的权力运作,更是注重道德的感化和人民素质的提升。书中对“均贫富”等一些带有朴素社会主义色彩的理念的探讨,也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对社会公平的早期追求。我仿佛听到了古代的贤臣们,在为如何让百姓安居乐业而绞尽脑汁,如何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而殚精竭虑。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文明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看到了那份源远流长的“天下为公”的理想。

评分

《中华民本主义思想发微》这本书,为我重塑了对中国古代政治的认知。我曾以为,那些古代的统治者只关心权力,而忽视人民的疾苦。然而,作者以翔实的史料和深刻的洞察,向我展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图景——在中国历史的许多时刻,确实存在着一批以民为念、以民为本的仁人志士。书中对“无为而治”理念的解读,并非是消极的放任,而是强调顺应自然,尊重民情,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特别对书中关于“劝课农桑”和“兴修水利”等措施的论述印象深刻,这些都是直接关乎民生福祉的政策,而古代的统治者也确实在这些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书中还深入探讨了“监察制度”在保障民本思想落实方面的作用,它为防止官员腐败,维护人民利益提供了制度性的保障。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政治的另一面,那份深沉的人文关怀和对社会和谐的追求。

评分

初读《中华民本主义思想发微》,脑海中立刻涌现出无数关于“天下共治”的画面,那是一种超越个人私欲,追求共同福祉的宏大愿景。作者以一种极为严谨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剥离了那些浮于表面的政治术语,直击民本思想的核心——人民的安危与福祉才是政治的终极目标。书中对儒家、法家等不同思想流派在民本思想形成过程中的贡献,进行了别具一格的梳理。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礼”在维系社会秩序和保障民生方面的作用的阐述,它并非是僵化的教条,而是指导人们行为规范,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而法家思想中的“法治”精神,在作者的解读下,也并非冰冷的统治工具,而是为了“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而服务于民,这是多么令人振奋的解读!我仿佛看见了古代官员在制定政策时,是如何权衡利弊,是如何以百姓的生计为首要考量的。书中还深入探讨了“天命”思想在民本主义中的转化,从最初的神权观念,逐渐演变为对人民意志的尊重和顺应,这种思想的演变过程,充满了辩证的智慧。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深度和广度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中国文化中那份独特的“大同”情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