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序言
想賺錢,不能隻是乖乖等領薪水
民國 97 年,我還是元智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學係大學三年級的學生,那一年,我買下瞭人生第一間房子,那是一間位於中壢市興仁路二段,32 坪的三樓公寓,當時我以 250 萬元入手,後來轉手扣掉投資成本,賺瞭 94 萬元,那一年我纔 20 歲。
之後短短三年內,我一共看過上韆間房子,曾同時擁有 22間套房,市價約 2,500萬元。到民國 104 年 4 月為止,我擁有 30 間套房,市價約 4,000 萬元,接觸過的房屋仲介已超過 500位,買賣紀錄超過 20 間,而這個結果,是學生時代的我無法想像的。
大二時,我在校園內看到一張活動宣傳海報,是由元智大學證券研習社舉辦的讀書會活動,導讀被翻譯成多國語言的暢銷書《富爸爸,窮爸爸》(Rich Dad, Poor Dad),在這場活動中,我得到一個非常重要的財務觀念─財富的本質,是創造價值給大傢,而企業生存的本質,則是對社會做齣貢獻與迴饋。
因為這個因緣際會,打開瞭我對投資理財的好奇心,也對財富的觀念有更多想法,於是我開始大量尋找相關的知識與教材,努力充實自我。當時,我的腦袋好像被重重地敲瞭一下,纔驚覺原來這世上,居然有「除瞭乖乖等領薪水」也能賺錢的正當方法,這是以前父母及老師都沒告訴過我的事。
參加完讀書會後,我立刻實踐《富爸爸,窮爸爸》書裏的建議,專讀這五大領域的書:
一、房地産。
二、股票、期貨等紙上證券類。
三、業務銷售。
四、創業商學院。
五、黃金、原物料。
從那時起,我養成每周閱讀的習慣,平均一個月看 6 本書以上,直到畢業。此外,還會看一些商業雜誌、周刊。在我大量涉略各種投資方法時,我碰巧在圖書館的角落看到王派宏老師寫的《房地産賺錢筆記》,我隻花兩個小時就把整本書看完。突然湧上莫名的興奮,覺得房地産的世界如此奇妙、好玩,期許自己在大學畢業前,就能買下人生的第一間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