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與賞析
駕著收麥機的女孩 讀者細讀紐伯瑞奬的少年小說,一定會發現,描繪溫馨傢庭之愛的作品,一嚮是擔任這項奬項評委的資深評審者的最愛。近年來,藉由少數移民作者的細膩刻畫,展現齣百年來在美國討生活的移民們的種種睏境,這些深刻的感受便成為他們追求族群平等與社會正義的吶喊,這種逐漸纍積的共識與延伸則形成瞭一股無法抗拒的力量。盡管這股力量的前進步伐緩慢沉重,但隻要邁步,總有改善的可能。
亞裔美籍作傢先後得紐伯瑞奬的小說作品有華裔葉祥添(Laurence Yep)的《龍翼》(The Dragonwings, 1976)與《龍門》(Dragon’s Gate, 1994);韓裔的琳達•蘇•帕剋(Linda Sue Park)的《碎瓷片》(A Single Shard, 2002) ;日裔辛西亞•角畑(Cynthia Kadohada)的《閃亮閃亮》(Kira Kira, 2005)和颱裔林珮思(Grace Lin)的《月夜仙蹤》(Where the Mountain Meets the Moon, 2010)。其中的《碎瓷片》和《月夜仙蹤》是東方故國文化的傳遞;談論亞裔子孫在美國辛苦渡日的則有《龍翼》、《龍門》、《閃亮閃亮》以及辛西亞•角畑的這本新著《送走黴運那一年》(The Thing About Luck, 2014)。它們的內容都和原生的民族性格以及新生的現實交融有絕對關係。
雖是同一位作者,但這本書的時空不同於《閃亮閃亮》。時間較接近當代,空間則隨著書中描繪的收割麥子這件特殊工作而在廣大的麥田上移動。它描繪瞭臨時工的喜怒哀樂,但也降低瞭勞動者的悲情成分。一般來說,在農場上長大的孩子都瞭解辛苦工作的價值和責任。這本書裏的尚默傢人都必須努力工作,還得處理文化差異和改變中的傢族動力,以及成長的錯綜復雜;他們辛苦、認分,也得到應有的尊重。
十二歲的主角尚默永遠處在緊張的狀態,因為來自傢庭的壓力太大瞭:「我哭瞭齣來,可是馬上又驚嚇得不敢哭瞭,因為我的外公、外婆工作得那麼辛苦,因為傑誌在學校裏交不到朋友,因為我的父母多麼盼望他們能有自己的公司,而我不知道他們有沒有機會達成他們的願望。」作者就藉這些壓力來鋪陳尙默的成長。
這本書的角色個性刻劃十分齣色。全書透過女主角尚默的眼睛觀察周遭的一切。她想盡辦法去處理似乎蔓延在她全傢的黴運,既有七年級生的純真,又有移民子女的堅韌。她逐漸擺脫得過瘧疾的陰影,並澈底力行爸爸的口頭禪──做你能做的事。雖然眼裏所見的形形色色,在正值青春、叛逆的心思裏,有許多不可解,不過從外公的仁厚、外婆的刻薄中,她學會瞭誠實和反思。她的杜賓狗尙德咬死三隻農傢主人拉斯剋意先生養的雞,她誠實的嚮外婆訴說,又親自去道歉賠錢,求得心安,也得到外婆拐彎抹角的肯定。
尚默曾經說過:「我永遠都不會想做的工作,就是在榖倉裏操作升高機。」但整個大環境起瞭變化,為瞭協助生病的外公,和收割團隊對農傢的承諾,她必須承擔從來沒做過的工作,在烏雲湧起、天氣將變的夜裏,偷偷代理瞭外公的班,獨力開著收麥機收割麥子,好讓幾公頃的田地可以在雨前及時順利採割。這是她邁嚮成熟的一大步,獲得的迴報則是她體會到「做瞭應該做的事」的滿足感。可以想見,像她這樣的孩子,必要時,即便是在榖倉裏操作升高機這種工作,她也會一肩擔起。
尚默初次收麥,由於不小心,掉落瞭不少的麥子,也經由這件事,讓她認識瞭真正的米剋。她原先並不喜歡來自愛爾蘭的米剋,因為米剋批評過她外婆做的食物,也怪罪過她外公抱病工作影響進度;但在米剋協助她處理灑落在地上的麥子時,她終於懂得「日久見人心」的真義。米剋發現她認真想協助外公外婆解除睏境,頗為感動,於是伸齣援手。同是在異鄉掙紮求生的移民,各有不堪迴首的過去,卻在緊要關頭顯現瞭相濡以沫的情誼,對尚默而言,這就是生活中最值得的學習。
作者另一個重心是在凸顯東方長者的某些生活哲理。外公外婆身體欠佳,但個性堅強,自有他們的調適之道。譬如吉將批評鐵氟龍說:「發明鐵氟龍的人隻想到怎麼把事做得容易,沒有想到怎麼把事情做得好。」歐巴將給食物的好壞下瞭結論說:「廚子做飯時要是心懷惡意,吃的人就會不舒服;要是心懷感情,吃的人就會健康。」這些都是生活態度的顯露。外婆對尚默不斷的批評也許會令一些讀者感到煩躁、不舒服,而且不能接受,不過這也顯示瞭東西文化的差異。這位典型的東方強勢長輩,對晚輩要求較高,態度絕不妥協,即使生活在西方世界,依舊堅持用傳統的東方教養方式,隻要認為尙默說錯話、做錯事,立刻嚴厲的予以糾正,但對尚默患有情緒障礙的弟弟傑誌,又能全心包容,充滿慈愛。
故事大部分描繪尚默的成長經驗,但襯托部分的重心十分精準的刻劃瞭收割麥田者的生活方式。這些人並非屬於社會的高層,隻能做一些僅足以糊口的卑微工作。他們較晩踏上這片豐厚大地,以打零工的方式四處移動,盼望有朝一日能齣人頭地。新移民的辛酸故事永遠說不完。整本書敘述節奏相當緩慢,動作不多,但變化不少,頗具深度,讓讀者感覺既真實又閤乎當代的實況,值得青少年細讀,也可做為親子教育的好工具,的確是一本感人肺腑的作品。
兒童文學評論傢 閱讀推廣人 張子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