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我们都有过「不甘心就这样子」和想要改变、追寻的渴望 所有去过印度旅游的朋友,都说在印度有拉肚子。身为一个洁癖又怕吃苦的人,我感到非常困惑,为什么有人喜欢去会拉肚子的地方玩?而且这样的人还真不少,有些去完一次还想再去,印度究竟有什么魅力?我相信她有,但又不懂。
可是近年我开始怀疑,我们这辈子有缘的地方,应该有着上天命定的某种渊源。就是「人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的意思。
像我在香港出生,后来举家移民,再后来我又选择移居台湾,说是人为选择,又更像命运安排。旅游的话,我总是强烈感觉到日本的唿召。而看这本书的作者,似乎也是被印度唿召,刚好她的人生走到一个关口,渴望跳出日常舒适圈,她便勇敢回应这个唿召。
以 「天」计算的是旅行,以「月」计算的可算是生活了。作者一去,便在印度生活了几个月。一个人毅然去某个陌生的国度生活,无非是为着活出一个不同的自己。从 书里看到,作者借着往外探索,同时也努力往自己的内心发掘。像个渴求的孩子,拚命吸收文化冲击的养分,想要尽快脱变成长。
书中不乏让我停下来思考的段落和句子。例如她说「背包的重量,是上辈子的造业」,又细细剖释她行李里的所有物品,让我想起自己因为移居台湾,才开始要面对地震,学着去预备逃生包的心情。
一个人的行囊装载什么,其实反映了这个人的安全感、价值观和优先序。又例如她说,「旅行的本意或许就是不断向他人展现自己的信任感」,我也深感认同。在一个陌生的环境存活,信任是必须的,对陌生人的信任以及对自己的信心,在信赖与怀疑间拿捏分寸,日常才能运作。
作者自画的造型是一个青蛙小孩,但别被她童稚风格的插图骗了,其实她在探讨一些深刻的心事。她非常认真地,誓要在异国以陌生的眼光,寻找新的角度看待人生。 其实我觉得书中的漫画角色笔触稚嫩,却配上很「大人」的旁白,有一种违和感。但看下去又发觉,作者也会画「大人」的拟真插图,所以「幼稚」表象是刻意营造 的?
也许她想要稀释文字的严肃,又想让读者有充足的空间,随着她安排的节奏,慢慢陪她走完这趟旅程,和她的心路历程。
刚收到书稿的时候, 我找不到理由为何要看一个韩国女生谈印度,两者都似乎与我无关。但细读几页,这女生的认真勾起我的好奇,让我也认真的读毕全程。也许作者的国借身分并不重 要,她历险的国度也不是重点,重点是我们都有过「不甘心就这样子」和想要出走的时刻。我们都有过想要改变、追寻的渴望,有过把心一横豁出去的狠劲和冲动。 到幻想终于实现,便诚惶诚恐,惟怕错过任何大小事,段段路也睁大眼晴、牢牢记下沿途风光。最后把自己收集的所有宝贵心情,满腔热诚要与更多陌生人分享。这 本游历记事,大慨就是这样的故事。
《我爱陈明珠》作者 Emily
生于香港,移民澳洲,毕业后于香港工作多年。
2006年移居台北,现职插画设计师。
前言
就连印度微乎其微的小事物,
也想全部画下来⋯⋯ 印度的众多城市中,我唯独喜爱西孟加拉省的加尔各答。来到加尔各答沙德街上的肯德基消暑乘凉时,我大吃一惊。因为正当我要在柜台点餐时,才发现店员全是听障人士。站在前面的店员嫣然一笑,同时端详着我的脸完成点餐动作,然后他们再不慌不忙地赶紧用手进行沟通。他们互相传递的眼神与手语当中,想必一定有我无法体会的忙碌感。在这个由听障人士组成的场所里,店内的其他客人似乎不觉得哪里不对劲,只是吃着汉堡,度过各自拥有的时光。至于这里唯一听得见且会说话的经理,则是在必要时刻才会亲自给予支援。所有人都懂得察言观色,也能够理解彼此的立场与差异。那天,在加尔各答小卖场内所发生的这幕景象,不禁使我心生敬畏之心。
发旅行前,我对印度的了解就只有泰姬玛哈陵和甘地而已。然而,某天突然好奇心使然,于是我便在夏日踏上为期数个月的旅行。印度的夏天相当可怕,刚买的矿泉水会立即变得又温又热。就算勐灌开水,也无法消除口干舌燥的问题。一天之内也会因拉肚子而频繁进出洗手间数十次。仅只半天就被炙热太阳晒得红肿的后颈部。用湿纸巾擦脸,却沾上满满的黑色灰尘,令人难以置信。就算要过马路,却要为汽车、脚踏车、电动三轮车、行人还有牛和山羊等而绷紧神经。有那么一瞬间,背包沉重到让我心生怀疑,究竟我现在这样做是对的吗……
然而即使如此,这一切还是相当美好。随着日子一天一天流逝,我开始没完没了地放声大笑了。早上很晚起床,稍微洗个脸后便拖着鞋子离开下榻处,这时,我的头突然「咚」的一声,撞上某样陌生物品。而这一撞让我眼冒金星!我摸着隐隐作痛的额头,同时挤出几滴泪水,这时才发现有别于昨日的今日。我之所以会爱上印度,正是因为我能在日常习惯与一些挑战之中,与那些毫无起承转合可言的事件擦出火花的缘故。而且在印度发生的状况,几乎没有一件事能够加以预测,因此许多游客都被这些没有任何预告与征兆的荒唐无语事件,搞得束手无策。起初是气到脸红脖子粗,到后来则是累得自行放弃,最后才甘愿慢慢享受这一切。
某位旅伴对我说:「难道妳没有自己的想法吗?」听到我耳朵都要长茧了。他会说出这番话的原因在于,我经常会将要吃什么、想去怎样的城市、要搭火车还是公车等的选择权让给其他同伴。
「如果妳想要什么,那妳就跟A朋友一样坚持己见就好啦!」而这就是他的本意。可是,有件事他并不明白。这趟旅行的一开始,我就主张非印度不去,但A朋友则是主张不去印度也无所谓。选择的范围如此辽阔,然而不管怎样,选择印度的我相当满足。
因为在这样的条件下,不论吃什么、参观什么还是搭乘什么,我早已隶属于其中,所以根本无须再为那些微不足道的选择而坚持个人喜好。即使是一百次,那丁点小事我都能承让。然而,在印度找不到满足感的A朋友,虽然也想从其他附加因素中获得满足,可是却徒劳无功。对于自己喜好绝不与他人妥协的他,则是自始至终都没爱上印度。
我想要依循自己的步调和方式,适应印度这个国度,就连印度微乎其微的小事物,也想全部画下来,空气、热气、香气、语言、质感、视线、专注力、悸动、情感交流、友情,还有它的独一无二等一切。于是我再三思索,直到这趟个人旅行变成一篇普遍性读物为止。我重新思考每份喜怒哀乐的情绪;为了绘图而决定使用的色彩;为了书写文字而翻查单字,并多次核对事实。在许多人的帮助下,才将集结而来的故事编撰成这本书。
首先要向父母献上最深的谢意。「总有一天会有所作为吧?」他们不发一语地靠着这般耐心,支持那个总是无法好好安顿下来、时常仰望天空发愣的我。当然,他们也是会发一些像是「拜託妳也整理一下房间」这样的牢骚。不过託父母的福,就算在那遥远的地方迷路徘徊,但无论何时,总有个能让我放心回家的地方,他们让我感受到莫大的祝福。
另外,也要向接纳我所有个性的两个弟妹致上感谢之意。当我夜深人静在画画时,他们总会安静地送上点心再离去,并且试图刻意放轻脚步等的可爱行径,以致我偶尔会误以为自己才是妹妹。此外,我还要感谢愿意给予稚嫩又不足的我出版机会的承英兰代表以及出版社的同仁。
幸亏有他们当我牢靠的后盾,这趟印度漂泊岁月才不会沦为玩票性质的旅行。假使没有这些人的鼎力相助,《印度团团转》就不会诞生于世上,我更难以想像几年前初次踏上印度的那天。当我们自无从掌握的状况中踏出现在的第一步起,自己的未来便就此展开。借由旅行,我亲身体验,并如此相信着。但愿这本书今后能帮助到许多即将前往印度的朋友们。
朴惠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