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日刻《兰亭序》的由来和流变 世人不乏歌颂兰亭序者,但兰亭序有八个版本,俗称「兰亭八柱」。
八柱第一是张金界奴本,他是张九思长子。父做过成宗时代的宰相(1294年),其子介奴也做过河南省右丞(1330年),所以在帖尾上有「臣张金界奴进上」之语。这是贡于元朝成宗皇帝者。董其昌说,此帖是虞世南临本。实际是双钩填墨而成。而且诸研究家认为它是汤普彻、冯承业等搨书人所制摩本传下来的,大观录作者吴升即持此看法。
第二是三希堂所藏第三册,称为兰亭八柱第二。帖后有米芾所写的「永和九年暮春云云」七言诗。又有十数跋文。《笔缘汇观》作者安麓村说,跋文是后加的,但在前隔水题有「褚遂良摩王羲之兰亭序」语。却是字体没有褚遂良风格。「俗说纷纷何有是」(米芾语),意思是说真伪不明。乱题和乱盖图章造成三希堂也有假货──不但字体有瑕疵(字多贼毫)连间距也不对称,让人百思不解。问题发生在董其昌在题跋中说:「此本甚似虞世南所临」;这就成为后来的金科玉律了。但是对此说批判者大有人在。(见《书道全集》第四卷),余不多赘。
兰亭八柱第三,字甚浮俗,专家说是第二等工匠翻制的。字划尖锋外露,文体没有古意,可以说无一字笔力敦实,与右军字相差太远。但是上面盖有干隆御览等七、八个名人的印章,所以,就印章论真伪是不可靠的──翁方纲说,诸印都是后人所加。
王羲之书法在当时即受赞赏,不过在南朝时代仍有争议,一般认为要到唐太宗(568-649)的极力推重,始定为书圣地位,并影响一两千年的中国书法流变。另方面,在贞观年间,唐太宗的搜罗民间所藏,并命魏征(586-643)、虞世南(558-634)、褚遂良(596~658)等鑑定王书,可见那时就有鱼目混珠,真伪难辨的事。
第四该说「定武兰亭序」,由于刻石在定武发现(今河北真定县),因此以定武为名。鑑赏家从笔法风格推测,可能是根据欧阳询的临摩上石的,故宫方面说它是兰亭序传下来最好的本子。意外的是还有更好的一本在国外。
一般而言,从石碑上墨拓下来的,字迹最差。因为年久石残,石面不平,刻字漫涣不清。但是在其他本子已经失去由母体做靠山情形下,石拓本还有原来的框架和真实老成的精神,虽然不无残角残笔之憾,它还是有些真传意味─由唐太宗敕命欧阳询榻后上石,奉献于宫中。此后因改朝换代,在咸宁年间,移至定武太守薛珦处。从此才有墨拓未损本,以及多种乱拓派生本出现。其中有一件,由明末唐荆川致赠给日本已故元老政治家曾任首相的犬养毅了(号称木堂先生)。从各种角度来看,定武本较前述各版本为佳,颇有古人笔意。
至于八柱中的其他,在故宫的特展中也未出现,例如陆东之的《五言兰亭诗》,郁冈斋《墨抄帖》等或因没有看头,或因勉强凑数,未被重视,这里从略。
第五,此外要特别介绍世间殊少见到的褚遂良临摩的《兰亭序》(用黄绢所写)。帖有米芾的跋,因为在北宋时期他从丞相王随的孙子王瓛手里购得,时在1101年。这在米芾着书史中记载很清楚。又米芾在跋文中说:他临王书,全是用的自己笔法。这点可佩。故帖中表现了王书的雅韵、真髓、楷则。这本《兰亭序》在米芾以后的明代,一度去向不明,后来知道由黄熊之手转到王世贞的名下了。并有名人之跋可证。到了清代,有王鸿绪收藏记录,后归梁章鉅,有翁方纲等跋文记其事。遗憾的是,最后由梁章鉅卖给日本斋藤堇盦氏了。在博文堂影印时增有内藤湖南(已故京大教授、汉学泰斗)的题跋,他说有力而纤细的笔法,有初唐书法家笔意,足证其为真。由此可知《兰亭序》,世有唯一唐代临本尚在人间。
最后说这本柳公权书兰亭序。
柳书兰亭序,购得于日本古书店,从木板封面上看,有某博物馆编号,这证明是在战乱的非常时期流出的。其次在封底上标明是明治七年官许摹刻。刻文精细,与原本无差。日本在明治初期还沿袭着江户时代遗风,注重汉学,特别是高级官吏莫不如此。所以,搜集中国古书古帖,不遗余力。
世有柳公权的兰亭序,我是从这个本子出现得知的,因台北与北京故宫博物院,都未见藏此物,所以说它是孤本也不为过。
柳公权是唐代书法大家早被公认。他12岁就能辞赋,31岁(808年)登进士科,并首冠诸生。从此仕途大进,曾任翰林书诏学士,工部侍郎等要职。为官清正,敢于直言,在朝甚受皇室礼遇。他的书法,素为当代所尊,他的玄秘塔碑,久存于西安碑林,为人所仰。在书法界素有欧、柳、颜、赵四大家之说,因他的字,风格独竖,极其规整有力,入门者多以柳书为范本,因书法的正宗化,实由此起。
在唐代他写兰亭序,一改其他书家作风,完全以自己面貌出现,不摩、不仿,以真实的柳书来表达王羲之兰亭雅聚的风情和精神。我认为这是很伟大的。这次承台湾商务印书馆的厚意付梓发行,感谢之余,尚请诸贤珍视,以补书法界之遗,尤为感幸。谨序。
典藏者齐涛敬书二○一三年六月吉日二○一三年六月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