蔔正民繼《維梅爾的帽子》另一全球史力作
一幅被遺忘近350年的中國航海圖
連結17世紀中國的海洋帝國及全球大航海時代
瞭解「亞洲火藥庫」南海主權爭議的曆史起源
從域外、從海洋,更從全球視野看中國
1659年,一份巨大且不同尋常的禮物送到牛津大學鮑德裏氏圖書館,這是倫敦的商業律師、政治活動傢及前國會議員約翰‧塞爾登(John Seldon)的遺物。塞爾登先生可說是倫敦第一位「東方通」,而他的遺物──一張長160公分、寬96公分的巨大中國古地圖──卻靜靜地沉睡在圖書館內長達350年。2008年,美國南喬治亞大學曆史係副教授羅伯特‧班切勒(Robert K. Batchelor)等人訪問牛津大學時,發現這張地圖不可思議地繪製瞭大麵積的海域,將整個中國大陸擠到地圖左上方,一半的圖麵繪滿瞭中國南部沿海、東亞、東南亞海域和島嶼,還有一條條依稀可辨的黑色細綫把中國福建沿海與東南亞各港口連接起來。長年研究全球史的班切勒立刻發現,這不是一般的中國古地圖,而是一張珍貴的明代遠洋航海圖!
這張手工彩繪的地圖,範圍北起西伯利亞,南至今印尼爪哇島和馬魯古群島(香料群島),東達北部的日本列島和南部的菲律賓群島,西抵緬甸和南印度。地圖商清楚標示明朝福建海商在海外的活動範圍、航海路綫和主要港埠等資訊,繪製瞭中國帆船經常使用,從福建泉州延伸而齣的6條東洋航路和12條西洋航路。作者蔔正民藉由這張地圖,一步步呈現17世紀中國在東亞及東南亞地區的海外貿易,以及中國在亞洲海洋世界中的位置。
在書中,蔔正民介紹瞭英國17世紀幾位為中國著迷的學者,這些學者在早期現代曆史中持續地強化著中英兩種文化的聯係,這其中就有塞爾登本人。透過這張地圖,作者牽起塞爾登與瀋福宗──一位改信天主教的中國人,之間的中英文化交流。書中還講述瞭公海上的航行經驗、早期法津如何定義領海概念、地圖上如何齣現方位刻度圖,也比較瞭中國和西方地圖錶現之不同。全書來迴穿梭於中英兩帝國,橫跨於傳記、科學和兩種文化之間,生動地講述瞭謎一樣的跨文化之旅。
全球媒體一緻贊譽 《經濟學人》:「一則迷人的故事……蔔正民織繪瞭一篇絕妙的故事,描述不同世代的人們在一片國傢主權未曾定義的土地上的探險。」
《齣版人週刊》:「學者們會珍惜……這份對塞爾登地圖的完整研究……其詳盡的敘述、分析的廣度,以及蔔正民從單獨一張地圖就能呈現如此豐富曆史的獨創性。」
《西雅圖時報》:「這本書規劃瞭一場吸引人的饗宴……由對17世紀東亞深具瞭解的學者所提供的多元文化與豐富迷人的美食。」
《Kirkus》:「一本非凡的學術研究……具感染力、令人滿意的知識上的堅持不懈。」
《Booklist》:「一本深入動人的著作,極具洞察力地展示認知與現實如何交織齣過去與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