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正民继《维梅尔的帽子》另一全球史力作
一幅被遗忘近350年的中国航海图
连结17世纪中国的海洋帝国及全球大航海时代
了解「亚洲火药库」南海主权争议的历史起源
从域外、从海洋,更从全球视野看中国
1659年,一份巨大且不同寻常的礼物送到牛津大学鲍德里氏图书馆,这是伦敦的商业律师、政治活动家及前国会议员约翰‧塞尔登(John Seldon)的遗物。塞尔登先生可说是伦敦第一位「东方通」,而他的遗物──一张长160公分、宽96公分的巨大中国古地图──却静静地沉睡在图书馆内长达350年。2008年,美国南乔治亚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罗伯特‧班切勒(Robert K. Batchelor)等人访问牛津大学时,发现这张地图不可思议地绘制了大面积的海域,将整个中国大陆挤到地图左上方,一半的图面绘满了中国南部沿海、东亚、东南亚海域和岛屿,还有一条条依稀可辨的黑色细线把中国福建沿海与东南亚各港口连接起来。长年研究全球史的班切勒立刻发现,这不是一般的中国古地图,而是一张珍贵的明代远洋航海图!
这张手工彩绘的地图,范围北起西伯利亚,南至今印尼爪哇岛和马鲁古群岛(香料群岛),东达北部的日本列岛和南部的菲律宾群岛,西抵缅甸和南印度。地图商清楚标示明朝福建海商在海外的活动范围、航海路线和主要港埠等资讯,绘制了中国帆船经常使用,从福建泉州延伸而出的6条东洋航路和12条西洋航路。作者卜正民借由这张地图,一步步呈现17世纪中国在东亚及东南亚地区的海外贸易,以及中国在亚洲海洋世界中的位置。
在书中,卜正民介绍了英国17世纪几位为中国着迷的学者,这些学者在早期现代历史中持续地强化着中英两种文化的联系,这其中就有塞尔登本人。透过这张地图,作者牵起塞尔登与沈福宗──一位改信天主教的中国人,之间的中英文化交流。书中还讲述了公海上的航行经验、早期法津如何定义领海概念、地图上如何出现方位刻度图,也比较了中国和西方地图表现之不同。全书来回穿梭于中英两帝国,横跨于传记、科学和两种文化之间,生动地讲述了谜一样的跨文化之旅。
全球媒体一致赞誉 《经济学人》:「一则迷人的故事……卜正民织绘了一篇绝妙的故事,描述不同世代的人们在一片国家主权未曾定义的土地上的探险。」
《出版人週刊》:「学者们会珍惜……这份对塞尔登地图的完整研究……其详尽的叙述、分析的广度,以及卜正民从单独一张地图就能呈现如此丰富历史的独创性。」
《西雅图时报》:「这本书规划了一场吸引人的飨宴……由对17世纪东亚深具了解的学者所提供的多元文化与丰富迷人的美食。」
《Kirkus》:「一本非凡的学术研究……具感染力、令人满意的知识上的坚持不懈。」
《Booklist》:「一本深入动人的着作,极具洞察力地展示认知与现实如何交织出过去与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