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悲伤中还有光:失去珍爱的人事物,找回重新连结的希望

在悲伤中还有光:失去珍爱的人事物,找回重新连结的希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悲伤
  • 失落
  • 疗愈
  • 希望
  • 亲情
  • 友情
  • 生命
  • 成长
  • 重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也许还需要再多一点时间,知道他离开之后,我该如何生活,
  但我在试着相信,即使失去了珍爱的人事物,
  生命仍有一些祝福,会因消逝而来……


  跌倒膝盖破皮时,我们知道要消毒后贴上绷带。擦伤破皮虽然有点痛,但知道了应变处理伤口的方法,大家就会觉得比较安心。然而,在经历「失去了重要的人事物」时,我们却因为不知道如何处理而惶惑不安。

  跟偶尔跌倒破皮一样,在我们的人生当中,失去什么人事物的经验也是迟早会遇到的。然而,我们却要在没学过「应付心灵受创的方法」的状态下度过一生。

  ●悲伤的开关就像地雷,不知道埋藏在哪里,不小心碰到就会释放悲伤,且多半是在我们没留意到的地方……

  人只要活着,多少都会有些艰苦的经验,有时候也可能会想要一死了之,或者宁可自己从来没出生。失去了重要的人更是痛心:至亲好友离开人世、失恋……,甚至可能会痛到希望自己根本没开始过这段关系。

  其实,我们可以接受自己的真实感觉,不必否定自己的负面想法,也不逃避。只要老老实实地接触自己的情绪,就能够从中看见希望之光。

  ●我们啊,不需要靠什么伟大的人来拯救,与他人之间产生的牵绊、关联就能拯救我们……

  作者尾角光美在十几岁、还不满二十岁的时候,父亲便因事业打击而离家出走、没了踪影,忧郁症的母亲也接连轻生;二十多岁还不到三十岁时,又失去了哥哥。自此,成为孤单一人。

  本书37篇小文所呈现的便是作者每天一点一点地练习,彷彿为活下去而做的「心灵举重」:浸泡在伤恸中的那段时光,自己是如何与人互动?内心有怎样的感触?每天都会遇到做举重训练的机会。

  身体肌肉无法立刻锻鍊出来,心灵肌肉也一样,悲伤也不是一瞬间就能克服的。但作者却从自身的经验中体认到,人的心就是能在痛苦当中,在生命中最黑暗的地方找到光芒。当我们发现了这个秘密,就能发觉到自己身体中涌现出的、活下去的力量!
逝者的回响:爱、记忆与未竟的告别 作者: [此处留空,或填入一个虚构的作者名,例如:艾丽西亚·文森特] 出版日期: [虚构日期,例如:2024年秋季] 字数: 约15万字 --- 章节导览与核心主题: 本书并非一部关于哀悼的指南,也不是提供“快速痊愈”的疗愈手册。它深入探讨了人类经验中最深刻的裂痕——“缺失”本身,以及我们如何学会与这种缺失共存,而非试图将其抹除。全书以一种近乎哲学思辨的笔触,结合细致入微的个人观察,构建了一座关于记忆、身份重塑和时间流逝的迷宫。 全书共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从对逝去事物的“凝视”,转向“共振”,最终达到一种“重构”的生活状态。 --- 第一部分:虚空之境——当世界失去锚点 本部分专注于描述失去发生时,个体经验到的那种世界观的崩塌。它探讨的“失落”范畴极为广泛,超越了单纯的人际关系死亡。 第一章:存在的错位感: 详细描绘了“空位效应”——当我们习惯于某人在场,其缺席所留下的物理和心理空间如何以一种几乎有形的重量压迫着幸存者。这包括对家中特定物品的过度关注,对以往共同地点的回避或痴迷,以及日常生活中那些原本微不足道的例行公事如何突然变得难以承受。章节中穿插了对“习惯性陪伴”的心理学分析,指出许多行为模式是我们与所爱之人建立的无声契约,契约破碎后,我们必须重新学习如何独自行走。 第二章:语言的失效与重塑: 探讨了在巨大的失落面前,传统慰藉性语言的局限性。那些“时间会治愈一切”、“他/她去了更好的地方”之类的陈词滥调,在真实的痛苦面前显得苍白无力。本书主张,真正的理解并非来自言语,而是来自对“不可言说之物”的共同承认。本章特别分析了“未竟的对话”,即那些来不及说出口的感激、道歉或爱意,如何固着在我们的内在叙事中,成为一种持续的心理拉扯。 第三章:时间线的断裂: 不同于线性时间观,本书认为重大失落会造成时间的“褶皱”。过去、现在和未来似乎不再按既定顺序排列。未来规划变得模糊不清,因为它们通常是与那个“缺席者”共同构建的蓝图。本章通过对特定节日的描述,展现了记忆如何作为一种强大的、有时是破坏性的力量,将我们拉回那个“本应如此”的过去时刻。 --- 第二部分:连接的碎片——如何在不朽中寻觅意义 第二部分将焦点从“失去的痛苦”转移到“留下的证据”。它探索了那些看似微弱、却具有强大维系力的连接点。 第四章:物件的灵魂与记忆的容器: 深入研究了“纪念物”的复杂性。这些物件并非简单的替代品,它们是物理化的情感锚点。本章探讨了“留存”与“放手”之间的伦理困境:保留太多会让人停滞不前,放手太多则像是背叛。通过分析几件具体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例如,一双旧鞋、一张未寄出的明信片),探讨它们如何承载了我们身份的碎片。 第五章:在他人身上寻找回声: 这一章关注人际网络的支持功能,但侧重于一个更细微的层面:“间接记忆的传递”。当我们向新认识的人讲述逝者的故事,或在新的社交场景中不经意地模仿逝者的一种行为习惯时,我们是如何在无意识中延续他们的影响力的。这是一种“活着的纪念”,它不要求我们缅怀,而是在日常行动中自然流露。 第六章:创造性的转化:从内耗到外显: 本书提出,无法被解决的情感能量必须找到一个出口。本章聚焦于艺术、写作、园艺或任何形式的创造性实践,如何成为一种“无害的替代行动”。通过将无形的痛苦转化为可见的作品,个体得以在外部世界中对失去进行一次“重演”或“重新编辑”,从而夺回叙事的主动权。 --- 第三部分:重构的基石——在开放的结构中生活 最后一部分探讨了如何将“缺席”融入一个向前发展的生命结构中,而不是将其视为一个需要被填满的空洞。 第七章:接受“不完整的美学”: 本书挑战了“完整性”作为目标的生活观。它主张,生命在经历重大失落后,其结构必然是带有缺口和修补痕迹的。这种“不完整”并非缺陷,而是一种新的、更具韧性的形态。本章引入了对日本“金缮”(Kintsugi)哲学的探讨,将其作为一种隐喻:裂缝不应被隐藏,而是应该被凸显,因为它记录了发生过的一切,并且展示了修复的努力。 第八章:新的“在场”与“缺席”的共存法则: 这不是要求读者“放下”过去,而是学习如何与“过去的存在”一起,在“现在的空间”中建立新的关系。这涉及到重新定义“亲密关系”的含义。爱并非必须依赖物理接触才能持续,它可以在理解、尊敬和持续学习逝者留下的智慧中继续存在。 第九章:前瞻性记忆与未来身份的构建: 最后,本书探讨了如何将对逝者的记忆转化为驱动未来行动的动力。这是一种“继承式责任”——不是继承某项财产,而是继承某种价值观、某种未竟的愿景。通过为自己设定目标,即使这些目标是逝者可能赞同或鼓励的,我们也为自己的未来锚定了一个新的方向,使失落成为一个起点,而非终点。本书以一种开放式的结尾结束,没有提供任何保证,只提供了一种探索路径:生活将继续,而我们带着我们所爱之人的回响,以全新的姿态,继续书写自己的篇章。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尾角光美


  生于1983年。2003年,满19岁时,她的母亲自杀身亡,翌年开始参与「长脚叔叔育英会」,针对因疾病、自杀、恐怖攻击而丧失亲人的孤儿们举办疗癒活动。

  2006年起,她巡回日本各地乡镇、学校、寺庙等,演讲关于预防自杀、照顾遗族等相关课题。

  2009年,她组织了名为「Live On」的团体,编着《第102个母亲节》,此后每年都举办「写给亡母的信」征文活动,并集结成书。透过电视节目、报纸新闻的介绍,其书收录范围包含了来自全日本各地、为逝去的母亲所写的信件,来信人从11岁到92岁都有,引起了极大的回响。同一年,也开始进行各种活动来援助亲人自杀的孤儿。

  她曾在净土宗第五届表扬合作寺院与NPO团体的「共存/社区文化奖」中,获得「共存优秀奖」。2013年则在东京增上寺举办「达赖喇嘛与百名青年宗教家对话」活动,创造出跨越门派与宗教的鸿沟、相互连结的新领域。她在京都与东北石卷地区开设「生命学校」讲座,正积极推广伤恸疗癒(Grief Care)。

译者简介

李道道


  日本中央大学法学部毕业,以文字为业。

  从成年后到目前为止的生命中,刚好一半时间住在台湾,另一半时间住日本。住日本时想念台湾、住台湾时想念日本,因此无法确定自己是哪里人,也常不确定自己在说中文或是日文。是个讲中文时的相貌跟讲日文时完全不同的双面人。

图书目录

自序

第一章 看见
眼睛的温度

问候
注视自己
分界线
折衣服

第二章 祈祷
饭前的感谢
不得已
戒名
理所当然
合掌
罪与赎

第三章 遗忘
维持连结
不同
主导权
痂疤
折衷

第四章 抚触
相互体谅
杯汤
水菓子
揹负
紧急联络人

第五章 原谅

失恋
嫉妒
天空、颜色与心
萧邦的夜曲
罪恶感的背后
悲伤的开关

第六章 相信
拜託
没理由
希望
名字

第七章 存活着
打气
母亲节的原点
礼物
背影
番茄鸡肉饭
曲终

图书序言

自序

  各位读者,大家好,我的名字是尾角光美(Terumi Okaku)。

  非常感谢您,愿意伸手拿起这本书来读。

  会跟这本书结缘,可能是因为您也曾失去很重要的人。或者,可能是跟你很亲近的人失去了什么,您不忍看着他受苦的样子,伸手拿起这本书,希望能找到一些线索让你帮助他。

  我现在设立了一个称为「Live On」的团体,所从事的主要活动是所谓的Grief Care(伤恸疗癒),不仅为因死亡而失去身边亲友的人提供各种支援,并且也培养提供支援的人与提供支援的团体。

  英文的Grief意思是「失去了重要的人或事物时,油然而生的个人感情、自然反应、或过程」。

  虽然我们时常将Grief翻译成「悲叹」,但在经历生离死别的时候,心里生出的情绪并不仅止于悲伤而已,还有后悔、愤怒……有时甚至会出现放心的感觉。例如,长期以来一直因照护而疲于奔命的遗族,有时会因为死亡而出现「如释重负」的安心感。或许,也可能因太过震惊而什么都感觉不到,变成一种「无感」状态。

  经历了「失去」,并不仅引起心灵的反应,也会引起身体反应。有时候可能出现例如头痛、胃痛、失眠等症状。我通常将这些反应全部整合起来,总称为Grief。

  因为欧美各地对于Grief Care的认知度很高,「三一一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后不久,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常出现类似「日本现在的Grief Care进展如何」这样的对话。不仅是心理方面的专家,宗教家、葬仪社、医院、学校……等等,都为遗族提供支援资讯,或设置一些提供Grief Care的场所。据说单是为失去父母的孩子们提供帮助的团体,就有两百到三百个左右。

  而日本的现况是,大家对Grief Care还很陌生,能提供支援的团体也还很少。不过二〇〇六年《自杀对策基本法》成立之后,在日本全国已经出现了超过一百个组织,帮助自杀死亡者的遗族相互理解、彼此安慰。「三一一东日本大地震」之后,也出现许多唿吁东北地方的灾区需要Grief Care制度的声音。

  从事僧侣或与葬仪等相关工作的业者学习Grief Care的精神、设法帮助遗族的动向也逐渐增加。全国各地方政府、各宗派的寺庙等各单位请我去演讲、研习的机会,这几年增加得很快。而近年来霸凌造成的自杀,以及体罚等问题也逐渐受到重视,学校教学现场也尽量开设「生命学习」课程,教导学生们学习如何面对自己的Grief,以及如何帮助朋友度过Grief。

  例如,跌倒膝盖破皮时,我们知道要消毒后贴上绷带,应该每个人都曾在学校或家庭学到类似的外伤应急措施。擦伤破皮虽然有点痛,但知道了应变处理伤口的方法,大家就会觉得比较安心。

  然而,在经历「失去了重要的人」时,我们却因为不知道如何处理而惶惑不安。跟偶尔跌倒破皮一样,在我们的人生当中,失去什么人的经验,也是迟早会遇到的。然而,我们却要在没学过「应付心灵受创的方法」的状态下度过一生。

  因此我觉得「Live On」的使命,就是要告诉大家,我们有办法可以去修复,所以不要害怕。

  为什么我会开始进行这种活动呢?

  我想将自己的Grief化为少许的语言,设法来传达给大家。

  §

  十几岁还不满二十岁的时候,我接连失去了父亲和母亲,而二十多岁还不到三十岁时,又失去了哥哥。

  二〇〇三年,我十九岁的时候,母亲了结了他自己的生命,撒手而去。

  当时经济状况不好,失业率、企业破产率都逐年上升,大概因为事业受到波及而失败,父亲离家出走了。

  从此之后,我每天生活在母亲「好想死」的叹息当中,我也陷入充满无力感的状态,觉得自己唯一的选择就是跟母亲一起走上绝路,根本无法帮助母亲。

  母亲死后,哥哥的身心健康也逐渐恶化。

  哥哥不时因为饮酒过度、损害了肝脏而入院治疗,虽然他自己也很痛苦,却仍挣扎着想要帮助我。去年,他倒在自己家里过了几个星期才被发现,我接到警察的死亡连络,说他的死因推定是病死。

  这样一来,我在即将满三十岁之前,失去了所有的家人,成为孤单一人。

  有时候我会想,为什么只有我要受这么多苦呢?好多次我都在想:活得这么苦,搞不好死了还比较痛快。

  然而,我还能够活到现在,都是因为遇见许多在背后默默支持着我的人,他们经历过重大的失去而活了下来,有他们与我相伴真是我的福气。

  人我之间的连结,给了我活下去的力量。

  当我发觉,这个连结的起点竟然是「死亡」时,对于「失去」的意义有更深刻的理解。原来,死亡并不是终结,因为也有些连结是因死亡而「出现」的。

  人只要活着,多少都会有些艰苦的经验,有时候也可能会想要死了就一了百了,或者宁可自己从来没出生。其实,我们可以接受自己的真实感觉,不必否定自己的负面想法。这是我从自己的亲身体验发觉到的,对于怀抱着痛苦的心灵而言,这点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只要尽可能小心翼翼地对待自己的感觉,就能够从中看见希望之光。

  当我们眺望自己的人生,就能体会到:即使面对的是死亡,我们都能够从中发现光芒。死亡为我带来新的缘份,因此才有今天、站在这里的「我」存在。

  为了能够幸福快乐地活下去,我们所需要的东西其实并不很多,也不需要学会什么特别的知识或技术。

  只要认真地过好每一天的生活,珍视现在眼前的生命。

  我就是这样每天一点一点地练习,感觉好像在为活下去而做心灵的「举重训练」。只要稍微偷懒,心灵肌肉就会变得软弱。每天都会遇到做举重训练的机会,身体肌肉无法立刻锻鍊出来,心灵肌肉也一样,悲伤也不是一瞬间就能克服的。我们的人生一路上都有痛苦伴随,挣扎着活下去的念头,就在这些日常生活中自然地泉涌而出。

  §

  这本书的日文书名直译是《找回失物的连结》。

  我们总有一天会失去最珍视最亲近的人。我为了传递「生离死别并非结束」这个讯息而写下这本书。里面所写的每句话,都是我自己亲身走过而获得的生命智慧。

  失去了最重要的人之后,很多人都会想:「就算在梦中也好,希望能够再度相会。」可能就是因为我们想要找回与逝者之间的连系,才会有这样的期望。的确,我们已经不可能在这个世界再见面了,然而,感觉上似乎已经断掉的连系,是有可能再重新连结上的。

  就算肉眼无法见到,也无法伸手触摸到,但我们仍是连结在一起的,这也是我从死亡当中学到的事情之一。

  活着的时候互相憎恨,可能双方还没有机会和解,就送走了对方。然而,即使在这种情形下失去对方,在失去之后也能够发现对方活着的时候自己还没懂的事情。然后,因为某个契机而改变了对逝者的想法。

  活着的时候所没有的连结,有时候反而会以死亡为起点,重新建立起崭新的连结。

  死亡,并不是结束。

  §

  重要的人,就在我们面前。

  失去了这个重要的人,是非常令人心痛的,甚至可能会痛到希望自己根本没开始过这段关系。

  但是,确实存在的悲伤与痛苦的感觉都直接照单全收,不否定也不逃避,老老实实地接触自己的情绪,就能够重新建立起所失去的连结。

  人的心就是能在痛苦当中,在生命中最黑暗的地方找到光芒。当你发现了这个秘密,就能发觉到自己身体当中涌现出活下去的力量。

  每个人都拥有找到光的力量。

  由于期待自己能成为某种契机,帮助大家发觉自己的力量,因此我将自己所经历过的、感受到的悲伤、活下来的过程,都原原本本写在这本书里。

  我在「Live On」的活动中非常重视分享。

  互相分享悲伤心情,就会注意到自己内心深处所拥有的力量。当悲伤遇到另一个悲伤的时候,就会生出新的希望。

  「从悲伤生出希望──」

  正是我对这个世界所怀抱的愿望,也是支撑着我活下来的想法。

  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个相遇的场域,让我的思考与您的一起,相互分享,那就再好不过了。祈愿您也能够从自己内心深处,找到自己的力量。

  若您现在沉浸在痛苦中,祝愿您的人生当中,能够找到松一口气的、安稳的片刻。

图书试读

折衣服
 
哥哥跟我说母亲的过世消息时,第一个浮出来的念头是,害怕哥哥也要跟着离去的不安。
 
在火葬场时哥哥看起来好像随时都会崩溃倒下似的,我紧紧地握着他的手,生怕一放手就连哥哥都要失去了,那股恐惧,即使过了十年后,现在仍记忆清晰。
 
那天,我觉得必须在旁边撑住哥哥,一直憋着不敢哭出来。
 
母亲过世后大概过了三天的那个下午。
 
我跟哥哥一起折叠晒好的衣服。
 
到那天之前,这一直是妈妈撑着病弱的身体在做的事情。平凡到理所当然的事情,平常根本没有意识到是妈妈在帮我们做的。那天在窄小的房间里,我和哥哥在折叠衣服里感觉到母亲的存在。
 
「真的,妈妈已经不在了啊……」
 
第一次,眼泪像断了线似的啪答啪答落了下来。跟哥哥一起痛哭着,同时确实感受到母亲已死的现实。
 
「我们已经不是孩子了。在失去了母亲的那一瞬间,孩子再也不能当孩子了。」
 
折着一件一件的衣服,心里这样想着。
 
紧急联络人
 
地震发生那一天,你的直觉反应是先联络谁?
 
首先要确认的是谁的安全?
 
「想尽办法要跟家人联络。」
 
那天,每个人都拼命设法确认家人是否平安无事。
 
二〇一一年三月十一日,东日本大地震发生的时候,我刚好在福岛车站,坐在停着没开动的新干线车中。不久后车站前的饭店开放给大家避难,我跟着大部份乘客一起走去饭店。一踏进饭店,每个人都直接冲向公共电话,前面排了一列好长好长的人龙。
 
「家人都没事吧?」
 
「想要赶快给家里报平安。」
 
在间续不断的余震之中,每个人脸上流露出不安与焦急的表情,安静地在队伍中等待轮到自己打电话。手上紧握着无法通话的手机,心中唯一的念头就是要赶快确认家人是否都平安。
 
然而这时候,我只是茫然地看着那长长的队伍,突然撞见「我没有一个家人可以联络」的残酷现实,让我感到混乱,呆站在那里不知所措。
 
第二天,我坐上飞机回到当时居住的京都去,但是那天感到的震惊,到现在都还会在无意中想起。
 
填写表格的时候需要填入「紧急联络人」,我常常看着眼前的文件,感到胸口好像被什么压住似的发疼。
 
在医院做检查的时候、去旅行要坐独木舟的时候……在各种不同的场所都需要填写「紧急联络人」,而大部份人都毫无犹豫、不假思索地在那格子里填入家人的名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章节安排,就像一次精心设计的旅程,从最深的悲伤开始,一步步地引导读者走向光明。我曾经以为,悲伤就像一个无法逾越的高墙,将我与幸福彻底隔绝。然而,书中关于“接纳不完美”和“拥抱新的自己”的观点,让我看到了不同的可能性。它告诉我,即使带着伤痕,我们依然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它鼓励我去接纳那个在悲伤中蜕变的自己,去拥抱那个更加坚韧,更加有智慧的自己。这本书让我明白,生命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拥有的多少,更在于我们如何去面对失去,如何去重新寻找连结,如何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光芒。它不仅仅是给我带来了安慰,更给了我力量,让我相信,即使在悲伤中,也永远有光,永远有希望。

评分

当我读到书中关于“寻找内心的力量”的部分时,我仿佛被一股暖流包裹。我一直以为,我的力量来自于外界的支持,来自于他人的肯定。然而,当失去发生时,我发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和无助。这本书却告诉我,真正的力量,其实一直都在我们内心深处,只是被悲伤和绝望所掩盖。它提供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我去发掘和唤醒那份潜藏的力量。例如,通过记录感恩,通过正念练习,通过与自然连接,我开始慢慢地找回对生活的主导权。我不再是被动的承受者,而是主动的探索者。书中关于“重新定义幸福”的章节,也让我豁然开朗。我曾经将幸福与那些失去的事物紧密相连,一旦失去,就觉得幸福也随之消失。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幸福并非只能存在于某种特定的状态,它也可以是一种内在的平和,一种对生命微小美好的感知,一种与他人建立有意义连接的能力。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幸福”的定义,并发现,即使在悲伤之中,我们依然可以体验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评分

我一直认为,走出悲伤是一个人必须独自完成的、孤独的战斗。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这个认知。它让我明白,即便是在最私密的悲伤中,我们也可以找到共鸣,找到支持,找到力量。作者用她真诚的笔触,描绘了人类在面对巨大失落时的脆弱,以及在脆弱中迸发出的惊人韧性。她并没有把悲伤描绘成一种需要被“战胜”的敌人,而是将其看作生命旅程中一部分,一种可以被理解、被接纳、甚至被转化为成长的经历。书中的案例,那些真实的人们的故事,就像一面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的挣扎和渴望。我看到他们在失去后,也曾跌入谷底,也曾怀疑人生,但最终,他们都凭借着内心深处的力量,一点点地爬了出来。这种力量,并非来自于某种外在的奇迹,而是源于对生命的重新定义,对情感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人与人之间联结的渴望。它让我不再感到孤单,因为我知道,我的悲伤,我的困惑,都有人能够理解,并且愿意伸出援手。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像一种温润的泉水,缓缓地流淌过我干涸的心田。我曾经以为,失去了爱的人,生命的光芒也就随之熄灭,整个世界都变得灰暗无边。我尝试过用各种方法去驱散那种阴霾,却收效甚微,因为我始终无法填补内心的那个巨大的空缺。然而,这本书并没有试图去填补那个空缺,而是引导我去理解,去接纳那个空缺的存在,并从中寻找新的意义。它让我意识到,那些失去的,虽然永远无法替代,但它们留下的印记,却可以转化为一种力量,一种让我们变得更加坚韧,更加有同情心的力量。书中关于“怀念”与“放下”的平衡,让我受益匪浅。我曾经纠结于是否应该继续沉浸在过去的回忆中,是否应该遗忘那些美好的时光。这本书告诉我,怀念可以成为一种力量,一种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更加懂得爱与被爱的力量,只要我们能够找到一个健康的平衡点。它让我不再害怕回忆,而是学会如何与回忆和平共处,如何让那些美好的过去,成为照亮未来的灯塔。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耐心地引导我穿越痛苦的迷雾,去寻找重新连结的希望。我曾经被一种无力感所吞噬,仿佛自己的人生已经失去了方向,再也无法掌控。然而,书中关于“设定小目标”和“庆祝微小的进步”的章节,却给了我巨大的鼓舞。它告诉我,走出悲伤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值得被庆祝,它们是我们在黑暗中前行的动力。我开始尝试去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哪怕只是整理一下房间,或是读一页书。每一次完成,都让我感到一丝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一点点地驱散了内心的阴霾。它让我重新找回了对生活的掌控感,让我明白,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我们依然有能力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

评分

在经历失去的痛苦时,我常常感到自己与世界隔绝,仿佛置身于一个透明的泡泡中,能够看到外面的世界,却无法真正融入。这本书,却像一根柔软的羽毛,轻轻地戳破了我心中的泡泡,让我重新感受到了与世界的连结。它让我明白,悲伤并不会让我们失去与他人的互动能力,相反,它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他人的情感,更加渴望真诚的交流。书中关于“建立新的社交圈”和“寻求专业帮助”的建议,为我打开了新的视野。我曾经认为,我的悲伤只有我自己能承受,也只有我自己能解决。但这本书告诉我,寻求帮助并非软弱的表现,而是智慧和勇气的体现。与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听取专业的意见,都能为我们提供新的视角和支持,帮助我们走出困境。它让我不再害怕暴露自己的脆弱,而是学会在信任的人面前,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从中获得力量。

评分

我承认,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于“希望”这个词,已经产生了深深的怀疑。悲伤就像一个巨大的黑洞,吞噬了我所有的快乐和期待,我甚至不敢去想未来,因为未来在我看来,只是一片更深的黑暗。这本书,却以一种近乎奇迹的方式,重新点燃了我心中那微弱的火苗。它不是那种空洞的打鸡血式的励志,而是深入到悲伤的根源,去分析它,去理解它,然后,一步一步地引导读者去寻找走出阴影的路径。它让我意识到,失去并不仅仅是结束,它也可能是新的开始,只是这个开始,需要我们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书中关于“重新连结”的探讨,尤其让我感到震撼。我曾经以为,失去了某些人,某些事物,生命就变得残缺不全,永远无法弥补。但这本书告诉我,我们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与生命中美好的一切重新建立联系,无论是对过去的怀念,还是对未来的憧憬,亦或是对当下细微美好的感知。它提供了一些非常具体的方法,让我可以尝试去实践,去一点点地找回被悲伤掩埋的自己。这种感觉,就像在荒漠中跋涉了很久,终于看到了一片绿洲,虽然还很遥远,但至少,我知道了方向。

评分

我曾经以为,失去最珍爱的人事物,就意味着生命中永远留下了一块空白。但这本书,却以一种温柔而坚定的力量,告诉我,空白并非虚无,它也可以被新的生命填充。它让我明白,失去的,虽然无法重现,但它们在我们心中留下的爱与回忆,却可以转化为一种继续前行的力量。书中关于“创造新的意义”的探讨,让我深受启发。它鼓励我去思考,如何在失去后,重新找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可能是在新的领域有所建树,也可能是在帮助他人中实现自我,更可能是在更深层次地理解爱与生命。它让我不再沉溺于过去的痛苦,而是将目光投向未来,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悲伤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生命的书,一本关于希望的书。

评分

当生活突然被巨变袭来,当熟悉的世界瞬间崩塌,那种深入骨髓的疼痛,仿佛能将人彻底淹没。我曾在黑暗的深渊里挣扎,四周是无边无际的绝望,每一次呼吸都带着刺痛,每一寸肌肤都似乎在燃烧。在那个时期,我感觉自己被全世界抛弃,仿佛孤独地漂浮在宇宙的孤岛上,听不到任何回响,看不到任何希望。我试着抓住些什么,却只抓到虚无;我试着呐喊,却只有哽咽。日子变得模糊不清,时间失去了意义,我只是麻木地存在着,等待着一种虚无的结束。身边的人或许给予了安慰,但那种深沉的、个体化的悲伤,旁人很难真正理解,更难真正触及。我开始质疑一切,质疑生命的意义,质疑那些曾经引以为傲的坚强,因为它们在如此巨大的痛苦面前,显得如此不堪一击。那些曾经支撑着我的信念,那些曾经照亮我前路的灯塔,似乎都一一熄灭。我像一个被遗弃的孩子,在混乱和痛苦中无助地哭泣,找不到方向,也找不到依靠。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还有能力再次站起来,再次去感受阳光的温暖,再次去相信人与人之间的美好。那种感受,就像被剥夺了所有的保护层,赤裸裸地暴露在寒风中,无处躲藏,无处可逃。每一次从睡梦中醒来,都伴随着一次心碎,因为现实的残酷会瞬间将我拉回那个悲伤的深渊。我曾以为,这种痛苦会永远伴随着我,直到生命的尽头。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以为它只是又一本关于悲伤的书,一本陈述失去如何痛苦的书。然而,它却像一束不期而遇的光,悄悄地穿透了我层层堆叠的阴霾。这本书没有回避悲伤的重量,它诚实地描绘了那种撕心裂肺的感觉,那种仿佛世界静止,只剩下自己独自承受巨大失落的孤寂。它让我明白,我的痛苦并非孤例,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也有着和我一样在经历相似煎熬的人。它用一种极其细腻和富有同情心的笔触,触碰了那些最隐秘的伤口,那些连自己都难以启齿的委屈和不甘。我仿佛看到作者也在曾经的黑暗中跋涉,她用自己的经历,为我点亮了一盏微弱的灯。这本书的语言,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它像一位温柔的朋友,在我耳边低语,告诉我,即便是在最深的黑暗中,也总有一丝光线可以被捕捉。它没有强迫我立即走出悲伤,而是允许我沉浸其中,理解它,拥抱它,甚至从中学习。这种接纳,比任何“加油”“坚强”的鼓励都来得更重要。它让我意识到,悲伤并非终点,而是一个漫长的旅程,在这个旅程中,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重新认识世界。它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即使在泪水模糊的双眼背后,依然有远方的风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