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岁学吹鼓手

七十岁学吹鼓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老年生活
  • 兴趣爱好
  • 音乐
  • 乐器
  • 自娱自乐
  • 积极向上
  • 人生感悟
  • 成长
  • 励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为作者毕生随笔作品集,
  内容分为四部分:
  《念故乡》│述说生不逢时的辛酸,
  洋溢着对故乡魂牵梦萦之情。
  《忆保母生涯》│描述只身来台后,担任警察期间的轶闻趣事。
  《七十岁学吹鼓手》│说明学习电脑的心路历程与书名命名缘由,
  进而阐述「活到老学到老」的人生哲理。
  《生活点滴》│记录生活琐事与时事评论,
  借以传达豁达的人生观与对社会的关心。
  作者文笔诙谐幽默,
  值得读者在茶余饭后之时或午夜梦回之际,
  细细品味。人生在世
  不过数十寒暑,能名留于世者几何?
  然而,作者其人将长存于子孙心中,
  其名也将随着本书而留名于世人记忆中!
《七十岁学吹鼓手》图书简介 这是一部关于跨越年龄、追逐梦想的励志之作,它深入探讨了生命后半程的无限可能性,以及个体在追寻热爱时所展现出的惊人毅力与生命力。 --- 第一部分:破茧之声——“不可能”的序曲 故事背景:时光的回响与不甘的火焰 本书的主人公,林大爷,一位刚刚迈入古稀之年的退休老教师,过着许多人眼中“标准”的晚年生活:含饴弄孙,安享清闲。然而,在看似平静的表象下,涌动着一股强大的暗流——一种对逝去时光的追问,以及对内心深处未竟之梦的渴望。 林大爷的故乡,是一个被民俗音乐浸润的小镇。每年春节,热闹的“鼓乐队”总能将气氛推向高潮。鼓点的激昂、唢呐的穿透力,曾是林大爷童年最深刻的记忆之一。年轻时,因家庭变故和时代的局限,他不得不放弃了接触这些“民间乐器”的念头,转而投身于严肃的教育事业。他将自己对音乐的激情压抑了整整五十年。 直到七十岁生日那天,站在镜子前,看着斑驳的白发和略显佝偻的身影,一个强烈的念头攫住了他:“我还有多少时间可以用来‘等待’?” 这种对生命紧迫感的认知,促使他做出了一个让全家——甚至整个社区都感到震惊的决定:他要学习吹奏鼓乐队里的核心乐器——唢呐(或鼓)。 初遇挑战:指尖的僵硬与观念的束缚 故事的开篇,详尽地描绘了林大爷初次接触乐器时的窘境。他的手指关节因常年的伏案工作而略显僵硬,气孔的把握成了最大的难题。唢呐的哨嘴需要极高的气息控制力,对于一个从未进行过系统训练的老人来说,发出的声音往往是刺耳的、跑调的“杀鸡声”。 更难克服的是来自周围环境的压力。邻里间的窃窃私语、子孙辈的担忧与劝阻,构成了巨大的心理负担。“都这么大年纪了,学这个干什么?吵得人睡不着觉!”“还是好好带孙子吧,别折腾自己了。”这些话语,如同无形的枷锁,试图将他锁回“老年人应该有的样子”。 导师的出现:跨越代沟的传承 在林大爷几乎要放弃的边缘,他遇到了关键的引路人——一位名叫“小猛”的年轻民间艺人。小猛是镇上鼓乐队的新晋核心人物,一个浑身散发着不羁和才气的“90后”。两代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鸿沟:林大爷讲究规矩、节奏的规范性;小猛则更追求情感的爆发力和即兴的发挥。 本书细致刻画了他们之间从摩擦到理解的过程。小猛起初对这位“老古董”充满了不屑,认为他学得慢、思想保守。但林大爷的坚持、对每一次指点都如饥似渴的学习态度,以及他讲述的过往与音乐的关联,逐渐打动了小猛。小猛不仅教会了林大爷复杂的指法和吹奏技巧,更重要的是,他帮助林大爷理解了民间音乐中那种粗粝、真诚、不加修饰的情感表达方式。 --- 第二部分:乐章的打磨——技艺与心境的同步成长 枯燥的日常:七十岁的“苦行僧”生活 本书的中间部分,着重描绘了林大爷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这绝非一部浪漫化的老年学习记,而是充满了现实的细节与挣扎。 生理极限的挑战: 持续吹奏带来的唇部肌肉酸痛、肺活量的不足。他必须严格控制每天的练习时间,并结合他根据老中医理论设计的“养气功法”。 精神层面的搏斗: 如何在记忆力衰退的情况下,记住那些复杂多变的民间曲牌和板式?他发明了一套独特的“联想记忆法”,将乐谱与他教学生涯中的经典篇目相结合。 家庭角色的重塑: 妻子从最初的不解到后来的默默支持,为他准备了隔音材料,甚至开始研究鼓点的节奏,成为了他最忠实的听众和“节奏检测器”。家庭关系的微妙转变,是本书感人至深的一条暗线。 融入集体:鼓乐队的接纳与认可 当林大爷的技艺逐渐成熟,他开始被邀请参加一些非正式的排练。他必须面对的是一个由中年人为主、充满江湖气息的民间集体。最初,他作为“老人”被礼貌性地对待,但很快,他的认真和技艺开始赢得尊重。 书中描绘了几个关键的场景: 1. 第一次“救场”: 在一次镇上的庙会庆典上,一位主力鼓手突发疾病。林大爷临危受命,凭借扎实的功底和对传统节奏的深刻理解,不仅顶住了压力,还以一种沉稳、富有底蕴的演奏方式,为乐队增添了一种老派的厚重感。 2. 创新与融合: 林大爷将自己熟悉的古典乐理知识,巧妙地融入到对民间曲牌的理解中,提出了一些改进乐队配器的建议,引发了乐队成员关于“传承与发展”的激烈讨论。他不再仅仅是一个学习者,而成为了一个贡献者。 --- 第三部分:高潮迭起——生命舞台的华彩绽放 梦想的具象化:参加市级民间艺术节 故事的高潮,围绕着鼓乐队决定参加一年一度的市级民间艺术汇演展开。这对这支业余队伍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挑战。林大爷的加入,不仅带来了技艺上的提升,更带来了整个团队精神面貌的转变——一种对精益求精的共同追求。 本书细腻地捕捉了备赛期间的紧张氛围:乐队为了一个颤音、一个鼓点的力度差异,反复磨合数百次。林大爷在此时展现了他作为老教育者的组织能力和耐心,他成为了连接老一辈音乐审美与年轻一代创新活力的桥梁。 最后的独奏:七十年的蓄力与爆发 在艺术节的决赛舞台上,林大爷获得了展示个人技艺的机会——一段融合了传统和个人情感的唢呐独奏。 当他站上聚光灯下,他不再是那个被年龄束缚的退休老人,而是那个心中火焰从未熄灭的追梦人。乐声响起,不再是初学时的刺耳,而是充满了岁月的沉淀、生活的磨砺和对青春的致敬。他的演奏,是时间的凝固,是五十年压抑情感的集中释放。观众席上的家人,特别是他年迈的妻子,热泪盈眶。 尾声:超越年龄的价值 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这并不是故事的终点。《七十岁学吹鼓手》的真正价值,在于它揭示了学习的终极意义不在于“成为大师”,而在于“成为更好的自己”。 林大爷用他的行动证明了,生命的热情和学习的能力,与身份证上的数字无关。 本书的结尾,林大爷与小猛坐在夕阳下,讨论的已不再是技巧,而是如何将这种“不服老的精神”传递下去。他成为了社区里新的精神导师,鼓励着更多处于人生后半程的人们,去拾起那些因为“不切实际”而被搁置的爱好。 这是一本献给所有渴望“重启人生”的人的书,它告诉我们:只要心中有鼓点,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崔建侯


  山东省莒县人,民国十六年三月二日生。
  
  常用笔名:念莒、莒人、山佳仔等投稿。

  民国三十七年底由青岛乘「中兴轮」经上海再转乘最后一班「太平轮」来台,寄居亲戚家。翌年,考取警察学校「临训班」,两个星期的讲习后即派北市任职警员。

  四十九年司法官检定考试及格。(凿井九轫,未能及泉,废井也。)

  五十二年警察人员委任级升等考试及格评定优等。
  
  六十二年警察行政人员特考乙等考试及格。

  六十五年退休后,尝试写作,用多个笔名投稿各报副刊、杂志。

  曾任《古城阳》季刊杂志社编辑、总编辑。

图书目录

自 序    10

第一部 念故乡    18
煳里煳涂来了台湾     18
我与《古城阳》    27
同学会─四十八年后返乡参加「同学会」纪实    30
闪耀的「29」号门牌    38
探亲途中趣事二则    40
北游记(之一)    43
北游记(之二)    45
北游记(之三)    48
北游记(之四)    51
也谈我莒奇人徐剑超    53
东边在哪边?    56
那个大年夜里的小故事    57
我的二姐夫「皮笟篱」    59
记一个「刚毅木讷近于仁」的人走过的坎坷路    66
追忆「吾莒同乡联谊会」前后    72
读「弔古战场文」与「弔今战场文」    77
一封尚未寄出的 平安家书─母亲节感言    82

第二部 忆保母生涯    84
〈法曹解惑记〉    84
我也来一信,也请能照登    92
乌笼「抢案」侦破记    93
猎虎记    98
「借车者」戒─记一起计程车被劫案的侦破    103
往事趣谈(一)    109
往事趣谈(二)    111
往事趣谈(三)    113
难忘鸡贩泪    114
佳餚颂    118
我爱警声    119
老照片说故事    121
「其他现金给与」给欤?不给欤?    123
争取「其他现金给与」尚未成功    126
一语成谶悼王儿    128
我看「谁是兇手?」    131
恋恋台北圆环边的人和事    132
忆台北圆环边的巍巍「大中华」    134
说宿舍话沧桑    136
我所知道的杨传广     144
「保母」生涯原是梦    148

第三部 七十岁学吹鼓手    150
七十岁学吹鼓手    150
无心插柳柳成荫    153
经验分享    155
客乎?贼乎?必也正名乎?    157
走出「石器时代」    159
我与「中文输入」    163
年八十进「社大」    166
老人与电脑    169
「活到老还在学电脑」读后    171
从「不用电脑,苦啊!」说起    172
数字游戏    174
亡「国」恨─记「卫普电脑国」的建国与亡国    176
「呒虾米」你是我的巧克力,棒!棒!棒!    178
我的「头脑运动」    184
第四部 生活点滴    186
乡土卡拉OK    186
「广场」上 菜色已全    187
宁为玉碎    188
血案迷思    189
与「圣人」谈诚信    190
脱缰之马与孙悟空    192
淡淡的三月天    193
事急矣!市长候选人宜早敲定    195
加护病房里的老「古水」    196
病危通知    199
说明书说明了什么?    203
报纸恐惧症    205
我「看」武 侠 小 说    207
简体、繁体,孰得体?    209
阮某是个反对党    211
漫谈稿约、退稿,与一稿两投    213
阴错阳差乐透啦!    218
乐透解忧 平民乐    222
总有一天你会爱上我    224
医疗过失何其多?    226
我曾经「伍佰」    230
「典故」错用的联想─廉颇老矣    232
我们都该感谢上帝    240
「LP」无端端地被「诚信」二字阉割了    242
「世界末日」谣言记趣及其他    245
从日本大地震说起─论石原慎太郎的「天谴」说        248
放下牵挂  乐在当下    251
预言    254
我家的「红色中华」    258
「位高」权不重的「一家之主」    263
领悟与抉择    264
文章不厌千遍改    269
我也是「电话诈骗集团」的受害者    272
天上掉下来的礼物─3600元    275
戏迷、「说」戏    277
人生终点站    280
我们都是看「膨风」广告长大的    282
「老少配」的悲情,令人同情    284
读「鲁迅评传」并闲话他家的那「两株枣树」    286
小偏方治大病──盐水能克治贫血    289
台湾「民怨曲」    291
五千步羡万步    294
减压宝典话「摔角」    296
「食」难开口    301

后记    304

图书序言

自序
  
  平生最大的憾事,就是没有像在台湾的小朋友那般幸运,可以按部就班地完成完整的教育。只因生于战乱,那个年代的「富有」,是一种「罪过」。何不幸?我正出生在这样的家庭中,不能与同年龄的儿童玩耍在一起,因为我是匪徒觊觎的对象,若有活动,身后总有几个暗藏短枪的大人追随其后,是那样地不自在!躲土匪、躲「鬼子」,寝食不安!居无宁日!今天在这里读一段时日,明天又不知道要去哪里?十几岁时,就被父亲送到离家三百余里之遥的青岛市,寄居在亲戚家。读到四年级,就跳到「东文书院」,在那儿,除日文外,其他功课都跟不上。实在太想家了,等家乡稍有平静,借着回乡省亲的理由回家后,再也不想回到青岛了。于是,回到县城再回头从小学五年级读起,并完成小学毕业。之后,在县立中学读了不到三个月,学校又在隆隆的砲声中解散了!
  
  再去青岛,是以难民身分跑去的,家中传来的都是斗争得死去活来的坏消息,经济来源被切断,于是进入了流亡学校,开始了流浪生涯。我常对我的孩子说:「爸爸的最高学历是国民小学第一名毕业的」。其余的都是东鳞西爪,根本谈不上正经地读书。
  
  到了台湾,想再求学,已是痴人说梦了。为了填饱肚子,最实际的办法就是找个餬口的工作。翌年五月,考取了警察学校的「临训班」,其招考对象本来是先前曾当过警察的,短期讲习后即可派为警员。我没有当过一天警察,也去报名,也被录取了。有了工作后,工作之余就看书自修,还「未学吹鼓手」(即七十岁)之前,已尝试投稿,如早期警察学校的「树人」、「亲民」、「警民导报」、「警光杂志」,退休后的「退警之声」、「警友之声」以及各报章杂志等。后来有了「电脑」的出现,激起我的学习雄心。文中有篇「七十岁学吹鼓手」的短文,描述学习过程,发表于85年95期警声月刊,想不到十几年后即2012年4月8日为某报副刊所「借用」,虽未知会该月刊杂志及作者本人,我不以为意,反有种拙作被肯定的快慰。于是就以「七十岁学吹鼓手」为书名。
  
  出书,是受到三个儿女的鼓励、支持与从旁协助;这些都该给予谢谢。凡是文末没有註明刊于何处者,多为「退稿」或「用词尖锐」,自认难觅「园地」,不曾寄出者,也收录书内,以充篇幅。因为是想到就写的随笔,既不连贯,也就不同于实用书籍般的具有系统性,只是零零碎碎杂凑起来。至于刊出年、月、日的先后,虽有排列,或仍有误,虽是无关紧要的末节,仍请读者见谅、教正。谨此致谢!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七十岁学吹鼓手》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寒冷的冬日里,收到了一封来自远方友人充满温度的信。信中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只有作者最真实的心路历程,以及他对生命最真挚的热爱。我被书中那个年近七旬,却依然怀揣音乐梦想,并为之付诸行动的老者深深吸引。他没有因为年龄而妥协,没有因为困难而退缩。我看到了他一次又一次地拿起乐器,一次又一次地尝试,即使手指僵硬,即使气息不稳,即使记忆力稍显迟钝,他也没有放弃。书中所描绘的学习过程,细致入微,充满了生活气息。他会记录下每一次练习的细节,每一次指尖的疼痛,每一次对乐谱的理解。这些细节,让我看到了一个生命在逆境中顽强生长的力量。我尤其喜欢作者在书中对“坚持”的理解。他并没有把坚持描绘成一种苦行,而是将其视为一种乐趣,一种与自我对话,与音乐共鸣的过程。他享受着每一个小小的进步,享受着每一次对音乐的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学习”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为了掌握一项技能,更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为了体验生命带来的不同维度。它告诉我,无论年龄如何,我们都可以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对未知的好奇,并从中获得源源不断的生命活力。

评分

《七十岁学吹鼓手》这本书,在我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挑战着我的认知边界。我一直认为,学习新事物,特别是需要技巧和体力的技艺,是属于年轻人的专利。然而,作者用他七十岁的人生经历,彻底颠覆了我的这一观念。他没有选择在晚年享受安逸,而是选择了一条充满挑战但又意义非凡的道路。书中所记录的,不仅仅是一个学习吹鼓手的过程,更是一个关于生命觉醒、关于重新定义自我的壮丽篇章。我被作者在书中对每一个细节的专注所打动。他会详细地描述自己如何克服指尖的僵硬,如何调整呼吸的节奏,如何理解乐谱中的每一个符号。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努力,在他身上却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生命力量。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面对困难时的乐观态度。他并不掩饰自己的挫败感,但他总能在挫败中找到继续前进的动力。他会从每一次的错误中学习,从每一次的跌倒中汲取经验,然后更加坚定地走向目标。这种精神,对于任何年龄段的人来说,都是一种宝贵的财富。这本书让我明白,年龄从来都不是阻碍我们追求梦想的理由,真正阻碍我们的,往往是我们内心的恐惧和犹豫。它激励着我,去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去发现生命中更多的可能性,去活出那个更加精彩、更加丰盈的自己。

评分

这本《七十岁学吹鼓手》,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份弥足珍贵的精神食粮。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成长,无论年龄大小,都源于一种向外的探索和内向的挖掘。而这本书,恰恰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点。作者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去面对他选择的这项新事业——吹鼓手。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兴趣使然,更像是一种对生命潜能的极限挑战。我被书中描绘的那些日复一日的枯燥练习所震撼,也为作者在每一次挫折面前所展现出的坚韧感到由衷的敬佩。想象一下,一位七十岁的老人,在别人可能已经步履蹒跚、思维迟缓的时候,却依然能够克服身体的僵硬,去学习复杂的指法和气息控制,去理解乐谱的奥妙,去感受音乐的律动。这种精神,实在是太鼓舞人心了。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作者对于细节的观察和描述。他会细致地记录下每一次练习的感受,每一次指尖的疼痛,每一次呼吸的调整,以及最终在克服困难后,那种难以言喻的成就感。这些细节,让整个学习过程变得鲜活而真实,让我仿佛置身于作者的练习室,与他一同经历那些酸甜苦辣。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学吹鼓手”这件事本身,它更深入地探讨了“学习”的本质。它告诉我们,学习从来没有太晚的说法,只要心中有火,脚下有路,任何年纪都可以是追逐梦想的起点。它鼓励我们要勇敢地走出舒适区,去拥抱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去活出那个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更强大、更精彩的自己。

评分

《七十岁学吹鼓手》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是多方面的。首先,它打破了我对“老年生活”的固有认知。在我印象中,这个年纪的人,生活应该是平淡如水,是回忆过往,是享受宁静。然而,这本书却向我展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图景:一个充满活力、勇于探索、敢于挑战的晚年生活。作者没有选择安逸,而是选择了一条充满荆棘但又充满希望的道路。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生命不应该被年龄所限制,更不应该被惯性思维所禁锢。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书中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的坦诚记录。他并没有美化这个过程,而是真实地展现了作为一个初学者,特别是作为一个高龄初学者,所会面临的种种障碍。比如,手指的僵硬,记忆力的衰退,以及学习新知识的慢热。然而,正是这些真实的困境,才更显出作者克服它们时的伟大。每一次成功的背后,都凝聚着无数次的失败和不懈的努力。书中那些关于如何调整呼吸,如何找到正确的指法,如何与乐器建立联系的细节描写,都充满了智慧和经验的积累,让我受益匪浅。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学习吹鼓手的书,更是一本人生的教科书,一本关于勇气、毅力和自我超越的书。它让我重新思考了“坚持”的意义,思考了“梦想”的价值,思考了在每一个年龄段,我们都可以拥有怎样的可能性。

评分

很少有哪本书能像《七十岁学吹鼓手》这样,让我如此深刻地反思自己的人生观。当我看到作者年届七旬,却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学习吹鼓手之路时,我内心涌起的,除了敬佩,更多的是一种愧疚。愧疚于自己年轻时,面对一些稍有难度的挑战时,就轻易放弃;愧疚于自己常常以“忙碌”、“没时间”、“我做不到”为借口,而忽略了内心真正的渴望。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的惰性和胆怯。作者在书中对学习过程的描写,既写实又充满诗意。他没有回避那些因年迈而带来的生理上的不便,例如手指不够灵活,记忆力需要反复巩固。但更令人动容的是,他始终保持着一颗探索的心,一种对音乐艺术的纯粹热爱。他会记录下每一次成功的喜悦,哪怕只是一个音符的准确,一个乐句的流畅。这些微小的进步,在他的笔下,被放大成生命中最耀眼的光芒。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作者如何与乐器“对话”的描写。他不仅仅是在学习演奏技巧,更是在用心去感受乐器的声音,去理解它的“语言”,去与它建立一种深刻的连接。这种人与物之间的情感交流,让我看到了学习的更高境界。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学习的经验分享,更是一份关于生命活力的赞歌,它激励着我去审视自己的生活,去寻找那些被遗忘的热情,去勇敢地尝试那些曾经以为不可能的事情。

评分

《七十岁学吹鼓手》这本书,在我手中翻开的那一刻,我就被一股强大的生命力所吸引。我很难想象,一个七十岁的人,竟然会有如此旺盛的求知欲和如此坚定的行动力,去学习一门全新的、需要大量体力和技巧的技艺。作者在书中,用朴实而又充满力量的文字,记录了他学习吹鼓手的点点滴滴。他没有回避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例如年事已高带来的身体上的不便,记忆力的衰退,以及重新学习新事物的艰难。但更令人动容的是,他在每一次挫折面前所展现出的非凡毅力。我仿佛看到了他,在无数个寂静的夜晚,独自一人,对着乐谱,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克服着身体的僵硬,磨练着指尖的灵活。书中的许多细节,都让我感同身受。他对于每一个音符的精确度的追求,对于每一个节奏的把握,都体现了他对音乐艺术的敬畏之心。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书中对“当下”的专注。他并没有沉湎于过去的辉煌,也没有过分担忧未来的不确定,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眼前的学习中,享受着每一个时刻带来的成长和乐趣。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习的励志故事,它更是一份关于生命意义的深刻探讨。它鼓励着我们,无论身处人生的哪个阶段,都应该保持一颗好奇的心,勇敢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去拥抱那些曾经以为遥不可及的梦想。

评分

《七十岁学吹鼓手》这本书,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深刻地影响了我对人生和学习的看法。我一直以为,年龄的增长就意味着精力的衰退和视野的局限,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作者以他年近七旬的年龄,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学习吹鼓手,这本身就极具震撼力。他没有因为年老而选择安逸,而是选择了挑战,选择了成长。书中所描写的,并不是一个传奇的童话,而是充满了汗水、泪水和坚持的真实记录。我被作者在书中对学习过程的细致描绘所吸引。他会详细记录下每一次练习的感受,每一次克服困难的喜悦,以及每一次与乐器“对话”的过程。这些细节,让整个学习过程变得立体而鲜活,让我仿佛亲身经历了作者的成长。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面对挫折时的态度。他并没有因为年龄而自怨自艾,而是将每一次的失败都视为一次学习的机会,一次宝贵的经验。他用他的行动告诉我们,生命的精彩,不在于年龄的数字,而在于我们是否敢于去尝试,去挑战,去超越自我。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关于学习的经验分享,它更是一份关于生命态度的宣言。它鼓励着我们,无论身在何处,无论年龄几何,都应该拥有一颗年轻的心,永远对生活保持热情,永远不停止探索的脚步。

评分

《七十岁学吹鼓手》这本书,我拿到的时候,其实内心是有些忐忑的。毕竟,“七十岁”这个数字,对于很多人来说,似乎已经到了一个需要享受清福、安享晚年的年纪,学习新事物,特别是像吹鼓手这样需要体力和技巧的技艺,听起来就像是在挑战生命的极限。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作者那朴实而又充满热情的文字便如同一股暖流,瞬间融化了我所有的疑虑。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不屈不挠的老者,在生活的暮年,依旧燃烧着对艺术的热爱,对未知的好奇。书中所描绘的,不仅仅是一个学习过程,更是一种对生命的态度,一种对“为时已晚”的有力反驳。作者并没有回避学习过程中的艰辛,那些因为年事已高而带来的生理限制,那些因为基础薄弱而反复遭遇的瓶颈,都被坦诚地记录下来。然而,更让我动容的是,他在每一次跌倒后,都重新爬起,一次又一次地拿起乐器,一次又一次地对着谱子练习。这种毅力,这种对梦想的执着,对于我们这些在生活中被各种“不可能”束缚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我尤其喜欢作者在书中对于每一个小小的进步所流露出的那份纯粹的喜悦。当他第一次能吹响一个完整的音符,当他第一次能跟上节奏,当他第一次能演奏出一小段旋律,那种发自内心的欢欣,让我这个旁观者也忍不住跟着手舞足蹈起来。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年龄的意义,它不再是衰老的代名词,而是沉淀了岁月智慧的勋章,是积累了人生经验的宝藏。七十岁,并非终点,而可能是一个全新起点,一个重新定义自我的契机。

评分

《七十岁学吹鼓手》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我常常觉得,生活似乎被年龄、被习惯、被各种各样的“应该”所束缚,而作者却用他七十年的生命,为我们演绎了一场冲破束缚的华丽冒险。他没有选择在生命的晚年,安享晚年,而是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学习吹鼓手的道路。这种勇气,这种魄力,让我自愧不如。书中所描绘的学习过程,充满了真实的力量。作者没有回避因年事已高而带来的生理上的种种限制,例如手指的僵硬、气息的控制困难,以及学习新事物的缓慢。但他却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中,在一次又一次的坚持中,找到了突破口,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我特别喜欢作者在书中对“热爱”的解读。他学习吹鼓手,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源于内心深处对音乐艺术的纯粹热爱。正是这份热爱,支撑着他克服了无数的困难,让他能够乐在其中,享受着学习的过程。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了“学习”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为了掌握一项技能,更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为了体验生命带来的不同维度。它告诉我,生命的长短,并不决定其精彩的程度,而在于我们是否能够勇敢地去追逐自己的梦想,去活出那个更加闪耀的自己。

评分

《七十岁学吹鼓手》这本书,在我翻开扉页的那一刻,就被一股强大的生命能量所吸引。我一直认为,学习新技能,尤其是像吹鼓手这样需要精湛技艺和充沛体力的项目,似乎是属于年轻人的领域。然而,作者用他七十载的人生阅历,向我展示了一种截然不同的可能性。他没有选择在生命的晚年,享受宁静,而是选择了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去追逐他内心的音乐梦想。书中所描绘的学习过程,细致入微,充满了生活气息。他没有回避年事已高带来的生理上的不便,例如手指的僵硬、气息的控制难题,但他却在一次又一次的练习中,在一次又一次的跌倒后重新站起,最终克服了重重困难。我被作者在书中对“坚持”的理解所深深打动。他并没有将坚持描绘成一种痛苦的磨砺,而是将其视为一种与自我对话,与音乐共鸣的独特体验。他享受着每一个细微的进步,享受着每一次对音乐理解的加深。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学习的励志读物,它更是一份关于生命勇气的宣言。它鼓励着我们,无论年龄如何,都应该拥有探索未知的勇气,拥抱梦想的热情,并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