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种生活风格,叫小镇:天空的院子:翻转地方的梦想、信念、价值

有种生活风格,叫小镇:天空的院子:翻转地方的梦想、信念、价值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小镇生活
  • 乡村振兴
  • 理想生活
  • 慢生活
  • 田园牧歌
  • 地方文化
  • 精神追求
  • 生活方式
  • 梦想
  • 信念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当你知道追逐梦影的百鍊艰辛与圆梦后的甘甜美味,
我想,你也会爱上有梦的感觉。

  我们始终相信,有一种信念,能够凝聚一群人,
  造就一个势,最后萌动了一座山城……

  梦想,从废墟里再生
 

  一切,都必须从遇到这座
  被遗落在山林间的百年古宅
  开始说起……
 
  十多年前,年轻的兄弟扛下鉅额贷款,
  誓言要让破落古宅重生。
  这座全台湾最美的民宿──天空的院子,
  开启了小镇的改变:
  人才、活力、创意逐渐涌进街弄,
  竹山从静默的乡镇,
  翻转成带着浓浓在地味的文创小镇。
  且来听听竹山小城的故事。
 
  小镇的天空,没有极限

  你拥有的梦想,比你想像的还巨大

  座落于竹山山上的古宅民宿「天空的院子」,十多年前由一位刚退伍的大学毕业生何培钧,与拥有建筑师魂的急诊室医师古孟伟一手改造、创建。

  十多年来,「天空的院子」不但成为一间热门的民宿,何培钧还继续创办了「小镇文创」,试图结合竹山小镇的各种在地特产、商家、人才……希望以众人之力为没落小镇注入活力,永续发展。他又陆续在竹山当地以「打工换宿」、「青创平台」、「竹艺复兴运动」、「竹马之友慢跑步」、「庙口分享」、「小镇未来行动平台」……等活动,吸引年轻人到小镇,创造在地生产与活力。

  他希望能将这些想法移植到其他台湾偏远小镇,一步一步将更多年轻人拉到乡镇,参与改变,也唤醒在地人对自己土地的爱。

  本书有何培钧自己的个人故事,也有许多珍贵的创业经验,及对乡镇文化与经济的独特看法与实践,是一本有热血故事,也有实务经验的实用书。

专文推荐

  王浩一    作家/浩克慢游主持人
  许毓仁    TEDxTaipei 策展人 & 共同创办人

名人推荐

  王文华    梦想学校创办人
  田定丰    丰文创创办人/摄影作家
  林以涵    社企流创办人
  陈文茜    「文茜的世界周报」主持人
  廖嘉展    新故乡文教基金会董事长

  两年多前,我第一次到竹山,培钧在他的车上跟我说着「天空的院子」,如何从一片废墟到成为台湾最美丽院子的故事。我到现在还记得,他当时说着从一砖一瓦开始动工的神情,有多么的耀眼和令人感动。

  他让自己的梦想从废墟里再生,他也让竹山从一个空城,翻转成带着浓浓在地味的文创小镇。

  他的故事,不只是成就自己的故事,而是启发更多无助徬徨的年轻人,愿意把梦想用挫折来种下,然后以汗水和泪水一起灌溉,让属于台湾这片土地的文化,能透过更多年轻人的创新和实践而遍地开花。

  如果,你还在怀疑自己,这本书将让你知道,你应该拥有的梦想,其实比你想像的还要巨大许多。

――田定丰/丰文创创办人、摄影作家

  认识培钧,是在一场数百人的论坛中。在那之前,已经从报章杂志、朋友前辈口中听过他的故事好多次。礼貌性递上名片、说明我来自社企流,培钧很有朝气的回道:「我知道你们,也很喜欢你们的理念,我们一起加油!」短短几句话,就是我跟培钧从陌生人变成好朋友的距离。

  遇见培钧,也总是在我们担任讲者的论坛中。虽然不常见面,但每回遇到他,除了问候,他总是跟我分享竹山更多新计画,也跟我说社企流可以有哪些新尝试,从来不曾喊累。在他身上,真的看到梦想「自」造家的特质──开创、真诚、热忱、分享,翻转了许多人对社区发展、青年返乡、社会企业等词汇的想像。

  很荣幸受邀担任这本书的推荐人,邀请您一起走进培钧精采的人生故事,认识他的梦想、信念与价值。

――林以涵/社企流创办人

  竹山,一个台湾地理上常遭忽略的名字,十年来因为有了「天空的院子」而彻底改观。台湾经济起飞的过程,把青壮人口挤压到工厂到都市,农村、渔村、部落失去活力,加上农业长期的衰败,犹如荒村的景象,到处可见。「天空的院子」所在地大鞍村就是典型的代表。

  而竹山的复甦,也像当年台湾经济的发展一样,是个「奇蹟」。这个奇蹟来自一位早熟、有自觉、有方法、敢行动的青年永无止境严格要求自我的实践;他同时掀起一波波难以形容的台湾城镇再造。

  何培钧集商业、NGO、社群跨域等治理模式,在网路与媒体引起关注后,顺势成功推出换宿等活动,吸纳热情的人力资源,转化成对竹山社会的贡献;且透过无数的演讲,感动更多的人,「何培钧世代」已然成形。

  这本书,让我们看见何培钧的背后,他的价值观,他的所有不可置信的拚命,期待这股力量的扎根,让台湾乡镇到处,遍地开花。

――廖嘉展/新故乡文教基金会董事长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何培钧


  「天空的院子」民宿、「小镇文创」创办人。希望培育更多青年朋友卷起袖子,到乡镇来参与改变。

  1979年出生,南投水里人,长荣大学医务管理学系毕业。大学二年级那年到竹山游玩,意外发现一座无人居住但形貌完整的三合院,对于传统文化建筑式微兴起感叹,进而保存文化的热血种籽在他心中悄悄萌芽。后历经一年整修,从举债创业、经营艰困考验,直到这座藏身山里的「天空的院子」民宿,被誉为台湾最美民宿。后来试图结合竹山小镇的各种在地特产、商家、人才……希望以众人之力为古有「前山第一城」之称的竹山小镇注入活力,永续发展。

  2010年创办「小镇文创股份有限公司」,推动「专长换宿」,拉年轻人进竹山。2012年创办「竹巢学堂」,让累积十年社区在地发展实务经验转化为学习课程,希望未来培育更多青年朋友卷起袖子,到乡镇来参与改变。

採访整理者简介

振鑫


  曾获第五届温世仁百万武侠小说赏评审奖。着有《格斗棋王:胜负手》(天下文化)、《八百鬼》等七十余部小说。

  画文字为饼,以梦想为食,云游四方的职业作家。曾获第五届温世仁百万武侠小说赏评审奖。着有《格斗棋王:胜负手》(天下文化)、《八百鬼》等七十余部小说。

  振鑫和柚臻的粉丝团
  www.facebook.com/3golden
  振鑫的握金阁
  berserkc.pixnet.net

林宜谆

  政大新闻系毕业,英国史特灵大学出版研究硕士。曾先后担任多家财经媒体记者及出版社主编多年,现为专职文字工作者。

  政大新闻系毕业,英国史特灵大学出版研究硕士。曾先后担任多家财经媒体记者及出版社主编多年,现为专职文字工作者。着有《企业社会责任入门手册》、《走进稻香的世界》、合着有《阅读的力量》、《我们都是大同宝宝II》等。喜爱文字工作,学习友善农耕,期待进入「半农半X」的耕读生活。

图书目录

推荐序──他是一位文创过动儿 王浩一/作家、浩克慢游主持人
推荐序──水牛精神的韧性创业家 许毓仁/TEDxTaipei 策展人 & 共同创办人
好评推荐──田定丰、林以涵、廖嘉展
作者序  乡镇最美的风景,是在地最动人的梦想 何培钧

我有一个梦
梦想,缘起
古老的宅院
关于追寻,你需要的是……
父亲,母亲
坚持
翻转人生心法1:态度
照着心底的热情去走!
翻转人生心法2:寻找自己的信念与价值

从民宿到社区
大鞍山城风味餐厅
联结过去与现在的大鞍古道
台湾乡镇的问题

我的小镇事业
饱岛,意外的波折
翻转人生心法3:莫忘初衷
青年回来了
找到自己的信念与价值
文凭与梦想
竹艺复兴运动
庙口路跑,竹山动起来
翻转人生心法4:运动
点亮地方的光点论坛
翻转人生心法5:愈分享,愈有热情
来竹山圆梦:青创平台
我从「创业」学到的几件事

小镇文创2.0
把游客变成社会学家
竹巢学堂:乡镇知识的累积转型
小镇知识库
翻转人生心法6:阅读
小镇梦想制造机
青年创业圆梦网

图书序言

推荐序

他是一位文创过动儿
王浩一/作家、浩克慢游主持人


  他很容易解读,因为没有什么心机,热情奔放。他也不容易解读,因为总有过度投入的旺盛热情,所为何来?

  去年,因为拍摄「浩克慢游」投宿了「天空的院子」,那次的录影主题是「山城」,先拍摄了埔里,再赶路夜奔竹山,准备隔天山上的竹林与茶园。盘桓山路到了「天空的院子」民宿,抵达的时候已经十点多了,山上的夜让人有些迷惘与兴奋,可是必须早起,拴起大门,上床时间已是近十二点了。半夜的山雨下得急,被惊醒然后再度沉沉睡去,在如此不真实地感受下,我怀疑那阵山雨是我的幻觉。清晨五点要起床了,因为待会要录影。

  为何要如此早起,因为民宿主人何培钧要赶着去远地演讲,他要早早动身,所以整个摄影团队空着肚子开始录影。刘克襄与我配合他的出发时间,算是抢拍吧。我终于遇见这位过动儿的毅力了,常常看见他的脸书说今天又去哪里演讲,昨天又参加了什么座谈会。一次的舟车劳累没有问题,五次也可以挺得过去,可是一年近百次的苦行僧南北奔波,那就蹊跷了,他在忙什么?他所为何来?

  他曾经邀约我回竹山,向在文创路上努力的一群年轻人,分享我在台南的文创经验。「回竹山」那是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某种惶恐」,也是重新检视我曾经熟悉的故乡小镇,有一种「雀跃的虚名」。然而这个约定,我还等着他的召唤。虽是如此,我已经环视了何培钧的「小镇文创」种种,隐然的喝采,讶然的惊喜。我是竹山人,何培钧不是;何培钧在竹山,而我不在。这种交换立场的观察,真是有趣。

  其实趣说他是过动儿,是钦佩,是高度肯定。现代很少人像他带有唐吉轲德的傻劲,前进,不成功,再试;效果不佳,再换个方法;挫折,再试一次……。当年他将一座半颓的老房子焕然新生,就是如此。从此「天空的院子」的晴亮,就像他清湛的眉宇,山林的云雨与雾霭,就成了他的心路写照。何培钧营造自在的山野生活形式,却是效率腾腾。他创建的悠闲山居空间,过程则成了年轻人的心灵鸡汤,里面蕴含了激发动力的启发。演讲中,年轻人专注地倾听他的山路与心路,甚至哲学式的生命价值与行销思考。

  我也喜欢听他说着那一段「天空的院子」从动心起念开始,一路奋起不懈的往事,故事总是如进行曲一般,有强烈的节奏,轻松中却又斗志昂扬。然而,我却更感兴趣他的「小镇文创」景色。

  文创,文化创意,而「文化」两字的精炼意涵,就如余秋雨所说的「精神价值,生活型态」。文创绝对不是华山、松菸那种财团公主所展示的型态,如果你知道了何培钧的小镇文创演化过程,你一定会同意我的说法,那是地方小镇特质与居民生活型态的创意呈现,精采而有质感,感动而有未来。

  竹山,是南投县西南隅的小镇,历史久远,也曾是中部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当然她没落许久了,九二一地震后更显小镇的寥落,人口外移的数量加剧。然而,这个小镇开始文创之后,年轻人回来了,怎么办到的?发生什么事?有无其他正在挣扎的小镇可以借镜的地方?

  让小镇动起来,这是大事。现在不流行大有为政府了,小镇要走出自己的希望,要有年轻人回来。然而要年轻人回来,要先让他们看到「活力与希望」,于是一些留守小镇的文青开始路跑、夜跑,他们从「改变安静」开始,揪人也揪心,小镇的街道跑动起来了。把小镇的资源仔细盘整,热心达人清单列出,明白「在地化与国际化」是不相悖的,接着「青创平台」建构出来了。

  这时,何培钧与一群人提出「把游客变成了社会学家:知识经济乡镇」,把小镇的问题变成资源,许多外地年轻人来此以工换宿,他们到了一个友善的小镇学习,也创新小镇的可能性,在地人与外来者一起把「小镇资料库」建立起来,开始向外传授经验。

  这是惊人的行动累积与成果,也清晰的宣告「方法比热情重要」。小镇的希望,看到了;青年的未来,可以碰触得到了。我明白何培钧是旗手,他真的是一位无可救药的文创过动儿,令人钦佩。我也期待台湾有更多的过动文创者在各地,起飞。

推荐序

水牛精神的韧性创业家
许毓仁/TEDxTaipei 策展人&共同创办人


  我跟培钧都是第一届行政院青年顾问团的成员,这个在318学运后应运而生的非正式团体,一共有二十七位来自各行各业的年轻人参与,定期开会,认养议题,扮演政府和人民沟通的角色。我认养的议题是教育和青年创业,培钧则是青年乡镇发展……等。因为青顾团的关系,我和培钧也常常有机会互动交换意见。每次青顾团开会他必定准时出席,准备充分,积极的参与,由于他住在南投竹山的山上,每次要发言时他总是会说:「今天我从海拔八百公尺的山上前来与各位见面。」

  前些时日,我终于有机会到培钧的「天空的院子」住上一晚。这个位于南投竹山的百年三合院,与其说是民宿,更是记载一个年轻人奋斗、展现生命力的最佳写照,而这个故事也是一个社会创新的实践。从竹山沿着山路缓缓上山,尽收眼底的是绿油油的竹林和层次分明的茶园,随着海拔线的上升,远方的山已经被山岚环绕,阳光透过云层若隐若现。我和太太抵达时已经是傍晚,车子驶入停车区,培钧已经在那儿招手,用他那招牌的微笑、永远不变的「小镇文创」白T-shirt和大圆框眼镜迎接我们。

  「天空的院子」是一个三合院建筑,座落在一个小山丘上,天气好的时候可以远眺南投,四周种满了栾树、松树,院子有六间房间,入住时已经有一个外国家庭在院子的中庭乘凉聊天。培钧在三合院的川堂(现为会客室)砌好一壶茶,细数当年如何创建这个心中的梦想。原来,他在大学时就邂逅这间房子,当时算是一个废墟。他借贷了上千万,修整这座废墟。从来没有经营民宿的经验,他从做中学,被拒绝过上百次,过程中还遇到了他的父亲病危,每天医院民宿两边跑。

  培钧的每一个故事都是真真实实的,他的眼睛充满热情和希望,我问他:「是否曾经想要放弃?」想想他遇到的困难,培钧说:「有啊,好几次都濒临绝望了……」我心想,是什么原因让他撑下去,让他走到今天?他说那段医院民宿两头跑的日子,所有人连医生都建议他拔管放弃治疗,但他坚持让父亲继续治疗,希望有一天他能看到「天空的院子」成功的样子。而奇蹟似的,父亲竟然慢慢有知觉,可以讲话,渐渐复原了!培钧的努力感动天,几年以后他在「天空的院子」举行婚礼,父亲也参加了。我依稀记得那天傍晚谈到这段往事,培钧的眼眶湿润了。

  夜里山上的凉风吹得竹林沙沙响,有种安详的气息,睡得也特别甜。隔天,用过早餐后,培钧邀请我到他的另外一个社会企业「小镇文创」参观。「小镇文创」是培钧在竹山建立的一个社会创新顾问公司,在于用社会观察以群众之力来解决社会问题。

  培钧的做法总是令人耳目一新,他与在地年轻人在庙口办路跑比赛,把竹山的年轻人凝聚起来;他租下一栋透天厝,用提案换宿的方式,一年吸引了数十个各路英雄好汉帮竹山提案,有些想法、做法也被实践了。他还带我去看正进行中的「台西客运转运站」活化案,他想把一个废弃的客运站,重新改装,成为社会创新的基地。我们穿过竹山镇的大街小巷,拜访竹子工艺工作坊、当地的打铁铺。每到一个地方,透过他的眼睛、理想和热情,看到未来的可能性。在他的眼里,困难是挑战,资源匮乏正好让他发挥创意,他是一个真正的翻转创业家。这是我认识的何培钧。

  我很开心也很荣幸替培钧的新书写推荐序。我觉得台湾需要多一点领袖,各行各业的领袖,需要更多人站出来承担责任。培钧就是一个这样的人,勇于承担责任。他的光芒不是光辉绚烂,稍纵即逝的,他是持续不疑的水牛精神。这一个世代的台湾需要有更多的韧性,而培钧已经做了最好的示范。

作者序

乡镇最美的风景,是在地最动人的梦想
何培钧
 
  十年的累积,一直受到社会各界持续的鼓励与照顾,今天终于完成了《有种生活风格,叫小镇》一书,我们都非常珍惜。这本书书写了我从家庭、学校教育,到社会创业等不同阶段的生活纪录与省思,期许能够提供台湾青年一种安定的力量与未来的向往。

  身为六年级生的我,出生在早已脱离贫穷的社会,是一个可以念大学、有劳健保、週休二日,还有机会出国旅游等的美好年代;相对的,这个年代,也是房价高、薪资低、物价高涨的压力年代。每个时代都在变动,每个时代都在包容,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矛盾与挣扎。

  九十三岁的外公,至今仍与我们同住。每当我看着白发苍苍的他,每天规律的看书、吃饭、运动跟休息,我总是难以想像他们那个年代所经历的一切。那是一个动盪不安与充满苦难的年代。小时候曾听外公回忆起他的孩童时期,我无法想像,如果是现在的我,可有那样的勇气与毅力,去经历那个年代的宿命与包袱?我经常问外公:「您在生活艰困的时候,如何让自己克服眼前一切考验?」外公淡淡的说:「当别人受不了,我可以忍耐;当别人放弃了,我可以坚持。」当下,我就决定把外公告诉我的话,放在内心,永远不忘记。

  尤其,从「天空的院子」到「小镇文创」,每个艰困经营的阶段,都是在许多伙伴与家人不间断的支持之下,才能一步一脚印,在乡镇里扎下了根,发出了芽,长出了叶,最后开出了花。至今,我们仍在竹山持续努力营造社会共好的发展生态。

  最近,我们承租下竹山镇上「台西客运站」闲置运输空间,预计用半年时间,将这个空间转化成一个从产地到餐桌、把竹子工艺融入餐饮空间的「竹光工艺咖啡馆」。「竹光工艺咖啡馆」除了象征交通客运站被活化的个案外,也支持农夫生产的在地食材,并且将竹编工艺导入建筑空间运用。很多第一次在地发想的理念,持续推动竹山的改变。

  为了鼓励更多在地居民持续改变、提升自己的能力,我们也同步建构「小镇未来行动平台」,与在地朋友一起打造自己的梦想计画、透过网路平台凝聚人气、邀请外地的旅客来支持参与,成为在地梦想的行动参与者,让「观光客成为社会学家」的观点,成为竹山小镇最具体的实践典范。如果可以,我们也期许「小镇未来行动平台」能带给台湾乡镇居民更多改变的动力,让乡镇最美的风景,是在地最动人的梦想。

  最后,我们把在竹山累积十年的发展实务经验,透过与云林科技大学张文山老师合作,整合归纳为「小镇文创」在地知识学习系统「竹巢聚落经理人」实务课程,让竹山从观光体验提升为知识学习的场域。期许未来能引领更多华人世界的青年朋友,到竹山「小镇文创」进行深度学习。

  青年朋友们,别轻易就让自己失去了人生理想。纵使现实生活经常要我们认输,我们的内心,也绝对不能输。我们一定要让竹山小镇恢复元气,一定要让台湾乡镇发展创新,一定要让国家社会充满朝气,只要我们愿意持续努力,就有翻转的契机。

图书试读

梦想,缘起
我开始懂得喜欢现在
喜欢现在就一直
充分准备的自己
 
记得,我大学时就曾盼望,毕业以后的生活,自己会喜欢。大二那年夏天,父母亲从故乡南投水里移居竹山镇大鞍里生活。我对这座海拔八百公尺的村庄很陌生,但或许因为怀有这样的信念,很快就被美丽的山林与平静自然深深吸引。
 
大学期间,只要是假日,我经常揹着背包坐上火车,满心期待能够上山感受繁华大城市所无法体会的感触,一个人沉浸在整片美丽的山景中,慢慢走完一段又一段的林间小路。每次在山路途中望见金色阳光,穿透竹叶叶缘洒落的光影,总是令人心境特别平和。
 
某天,突然在满山竹林环绕的山路夹缝中,发现一条由石板堆砌而成的阶梯,石阶表面布满绵密青苔而有些沧桑。我顺着石阶的方向走去,不知为何,当下内心也悄悄的感受到不安与期待。我踏着古老的石阶往上走,一阶接着一阶,然后加快了脚步。突然,出现在我眼前的,竟是一座看似雄伟壮观,却又残破不堪的古老废墟。
 
百年废墟似乎禁不起岁月的无情摧残,任凭时光流逝静静的沉潜着。我试图想像在这座百年废墟中曾经发生过的一切,心中突然涌起一阵很深的感触。我边走边想,看着远方山脚下城市筑起的高楼,那些繁华中的拥挤、热闹,与眼前颓圮的景象,存在着一种强烈对比。
 
这座百年古厝与我并无特别渊源,为何我却感觉难过与不舍?这种内心不舍的感触,是否因为传统文化被生活的冷漠所遗忘?我并不清楚。只是看着这些过往我们珍惜的风土文化,竟随着工业化而逐渐逝去,令人唏嘘。天色渐晚,我带着内心的激动下山。也就在大学二年级那年,我开始试图努力找回早已深存我们心中的古老记忆。于是,我立下了志愿。
 
冲破迷惘
 
骑着机车回家的路上,沿途两旁的山林茂密而安静无声,思绪却澎湃激昂格外清晰。虽然眼前的路,我还不清楚,对于未来的态度,却有一种笃定的激情与决心。
 
我念长荣大学医务管理学系。因为在山上的深刻体悟,回到学校后,我开始为自己由衷向往的未来着手准备。表面上看似一成不变的大学校园生活,内心深处却早已有一种说不出的迫切感,不断的期许自己,希望逝去的传统建筑文化,能在我们这代人的手中重新唤回。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