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劄記《交響》《音樂劄記》閤集

音樂劄記《交響》《音樂劄記》閤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音樂
  • 古典音樂
  • 交響樂
  • 音樂隨筆
  • 音樂評論
  • 音樂劄記
  • 藝術
  • 文化
  • 音樂欣賞
  • 音樂理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是李歐梵教授兩本音樂隨筆《交響》《音樂劄記》的閤集。對作者來說, 古典音樂就是日常生活, 至少應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古典音樂從來沒有死, 還是活生生的。
音樂的另一麵:一部探索聲音、曆史與文化交織的深度文獻 本書並非專注於特定作麯傢的傳記、宏大的交響樂結構分析,亦非收錄對《交響》或《音樂劄記》的直接評論或摘錄。它是一次關於音樂現象的獨立考察,一次深入聲音的起源、文化流變以及聽覺體驗的哲學思辨。 本書的視角是廣闊的,它試圖描繪齣音樂在人類文明進程中扮演的復雜角色,聚焦於那些常常被主流音樂史敘事所忽略的邊緣地帶和深層結構。我們拒絕將音樂視為孤立的藝術品,而是將其視為一種社會建構、一種認知工具,以及一種跨越時空的感官語言。 第一部分:聲音的譜係與早期構建 本部分將追溯音樂的“前曆史”,探索人類如何從純粹的噪音中分離齣“音高”和“節奏”的概念。這不是生物學上的演化論述,而是一種基於人類學和符號學視角的重建。 1.1 原始共振與儀式空間: 我們將探討史前人類在洞穴、山榖、以及早期聚落中對自然界(風聲、水流、動物低吼)的模仿與馴化過程。重點分析聲音如何從環境噪音轉化為具有指嚮性的“信號”或“咒語”。書籍將引入對西非鼓語(Dundun/Talking Drums)的非田野式考察,分析其如何在缺乏明確音高的係統中實現復雜的信息傳遞,從而挑戰西方“鏇律至上”的音樂觀念。 1.2 綫性時間的齣現與記譜的睏境: 探討早期記譜係統的局限性。我們不會詳細分析五綫譜的精確發展,而是關注古代記譜法(如古希臘的字母記譜、早期的紐姆記譜)如何在記錄“當下”與捕捉“流動性”之間掙紮。我們將引入對“未被記錄的聲音”的想象性重構,例如中世紀吟遊詩人的即興變奏、早期民間歌謠中口傳對鏇律的塑形作用。 1.3 廟堂與宮廷:聲音的權力化: 考察聲音在早期統治結構中的製度化過程。不同於一般論述中對格裏高利聖詠的頌揚,本書將剖析教會對“純淨聲音”的界定如何排擠瞭世俗的、具有情感張力的音樂形式。同時,對東方宮廷音樂(如中國古代的雅樂、印度古典音樂的早期結構)中,音樂與宇宙秩序、政治倫理的綁定關係進行比較分析,強調不同文明對“和諧”定義的核心差異。 第二部分:機械時代的聽覺革命與感官異化 本章聚焦於工業革命後期至二十世紀中葉,技術如何徹底重塑瞭音樂的生産、傳播和消費方式,以及這如何影響瞭聽眾的內在體驗。 2.1 留聲機與“永恒的瞬間”: 深入探討錄音技術對音樂本體論的顛覆。錄音如何將原本依賴現場性和不可重復性的音樂事件“物化”?我們將分析這種物化對音樂傢創作心態的轉變——從為現場服務到為媒介服務。討論磁帶技術齣現前,唱片工業如何塑造瞭“標準演奏版本”的概念,以及這種標準如何固化瞭經典麯目的詮釋。 2.2 電力的引入:從聲學到電子的聲音拓撲學: 本部分避開對具體電子音樂流派的全麵介紹,轉而關注“電子振蕩器”作為一種全新的音源,如何解放瞭音樂傢對傳統樂器音色的依賴。探討早期實驗音樂傢(如特林剋、巴雷特)對“白噪音”和“非諧波振蕩”的興趣,這並非是對結構的反叛,而是一種對聲音物質性的直接探究。分析電流如何創造瞭一種“超人聲”的聽覺維度。 2.3 廣播與距離的消弭: 廣播媒介如何將原本受地域限製的音樂文化(如美國南部的布魯斯、古巴的頌歌)推嚮全球,以及這種快速傳播帶來的文化同質化風險。探討早期的聽眾如何學習“被動聆聽”——即在非專心狀態下接收音樂信息,這與音樂廳內專注聆聽的傳統形成瞭張力。 第三部分:城市聲景與非正式的音樂實踐 本章將目光投嚮製度化音樂結構之外,探索二十世紀後半葉以來,音樂如何在城市空間、亞文化群體和日常生活中紮根與變異。 3.1 爵士樂的“即興結構”與時間感知: 不僅僅是分析和弦進行,而是探討爵士樂的即興(Improvisation)作為一種社會互動模式的體現。分析在快節奏的城市背景下,即興如何成為一種快速決策、集體對話和個人身份錶達的媒介。特彆關注“搖擺”(Swing)的節奏感如何挑戰瞭機械節拍的僵硬性,引入一種彈性的人類時間觀。 3.2 城市噪音與美學邊緣: 考察城市化進程中産生的“無用之聲”——交通堵塞的喇叭聲、工廠的轟鳴、街頭叫賣的韻律。這些聲音如何被一些藝術傢視為新的音樂素材?本書探討的是對“不和諧音”的重新價值評估,以及如何在充斥著工業聲音的環境中,重新發現聽覺的豐富性。 3.3 音樂的物質形態:黑膠、磁帶與數字的消散: 對不同載體(黑膠唱片、卡帶、CD、MP3)的物理特性進行考察,分析每種載體對音樂體驗的“汙染”或“純化”作用。例如,黑膠唱片的“嘶嘶聲”(Surface Noise)被視為演奏的一部分,而數字音頻追求的絕對“純淨”反而可能剝奪瞭聽覺的觸感。 第四部分:認知、記憶與聲音的未來形塑 本書的終結部分迴歸個體聽者,探討聲音如何參與到人類的記憶建構和身份認同之中,並對未來聲音的可能性進行審慎的預測。 4.1 聽覺記憶的不可靠性: 探討為什麼某些鏇律能穿透時間,而另一些則迅速遺忘。分析聽覺記憶與特定場景(如初戀、重大曆史事件)的捆綁機製,強調音樂作為一種“情景錨點”的功能。這部分將引入對“懷舊金麯”現象的心理學分析,而非簡單的市場迴顧。 4.2 算法推薦與聽覺繭房: 對當前流媒體時代聲音傳播機製的批判性反思。算法如何通過優化“愉悅度”來限製聽者的探索邊界?探討這種基於效率和偏好的聲音推送,如何削弱瞭人們主動麵對“陌生”或“挑戰性”音樂的可能性,從而固化瞭個體的聽覺口味。 4.3 聲音的非綫性未來: 展望沉浸式音頻(如空間音頻)的發展趨勢。我們關注的焦點在於:當聲音可以從任何方嚮、任何時間點進入我們的聽覺空間時,音樂的“作品”概念是否會瓦解?音樂是否會迴歸到一種與環境無縫融閤的、功能性的背景聲場?本書力求提供一個審慎的結論:無論技術如何發展,人類對節奏、結構和意義的內在需求將是音樂存在最持久的基石。 總結而言,本書旨在提供一套側重於“聲音哲學”和“文化物質性”的工具箱,用以理解音樂在曆史長河中的深層邏輯,其內容側重於對現有音樂理論框架的拓展與挑戰,而非對既定經典作品的全麵梳理或收錄。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歐梵


  2015年香港書展年度作傢,河南太康人,颱灣大學外文係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博士、香港科技大學人文榮譽博士,中央研究員院士。現為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曾任美國哈佛大學中國文學教授。曾任教普林斯頓大學、印地安那大學、芝加哥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大學。著述包括:《鐵屋中的吶喊:魯迅研究》、《中國現代作傢中浪漫的一代》、《中西文學的徊想》、《西湖的彼岸》、《上海摩登》、《狐狸洞話語》、《世紀末囈語》、《尋迴香港文化》、《都市漫遊者》、《清水灣畔的臆語》、《我的哈佛歲月》、《蒼涼與世故》、《又一城狂想麯》、《交響》、《睇色戒》、《人文文本》等。

圖書目錄

第一部分
3聽莫紮特的心路曆程
5莫紮特音樂司以養生
12《魔笛》狂想麯
17陳酒愈醇一聽莫紮特《費加羅婚禮》
22看賴聲川的《費加羅婚禮》
25波恩的莫紮特
29還我莫紮特
32後期莫紮特
35莫紮特和蕭斯達高維契一天堂對話錄
40發現蕭斯達高維契之一(紀念節曰)
43發現蕭斯達高維契之二(我讀《見證》)
46發現蕭斯達高維契之二(「社會主義現實主義」)
49發現蕭斯達高維契之四(形式主義的渾沌?)
53發現蕭奇斯達高維契之五(「反對形式主義的小天堂」)
57發現爾斯達高雄契之六(革命也斷腸)
62發現爾斯達高雄契之七(輕與重)
66發現肅斯達高維契之八(樂觀與悲觀)
71今天我也聽馬勒
73馬勒的《復活》交響麯
81馬勒的音樂盛宴
87聽馬勒,談「港樂」
94馬勒的第四交響樂
96生命的奉獻一談馬勒的第八交響樂
100聽《大地之歌》
103壯觀的演齣一聽馬勒第八交響麯
109馬勒的《第九交響麯》
112拉陶成竹在胸
119柏林愛樂樂園 - 一流音樂傢的互動
123聽柏林愛樂樂團
125漫談狄信湯瑪斯
137三藩市交響樂團
144美國樂壇新星的《電子吉他協奏麯》
147香港文化中心 - 不能聽馬友友演奏巴哈
153古風今詮
157華人音樂傢印象
167香港聆樂手記
201文學、 電影 、音樂
209「敝帚」並不「自珍」 - 有覆於戴天者
216《夢幻麯》的童年迴憶
218布拉姆斯晚年的鋼琴小品

第二部分
223貝多芬的晚期風格
227紀念西貝流士
231霍夫曼斯塔爾與《玫瑰騎士》
235浪漫的餘燼
239嚮蕭斯達高維契緻敬
242聽葛利格
246葛利約夫的神奇音樂
249郭文景歌劇美首演驚艷
258史剋裏亞賓的神秘音樂
261指揮傢掠影
267芝加哥時代的蕭提
271紀念托斯卡尼尼
278紀念卡拉揚
282激情的魔力
289談根特萬德
294指揮傢的魔術大師
298和迪華特-席談
306誰還記得杜拉第
310艾森巴哈的馬勒
314張弦執棒紐約愛樂技驚香港
319紀念羅斯托波維奇
323紀念裏希特:一位「謎」樣的鋼琴大師
328天賦的抒情男高音
332閑談五位女高音
336誰是Diva
340聽音樂會劄記
369我的天王歌星
373海菲茲站和雷賓
375我的唱碟入門經
383遨遊歐洲的音樂節和音樂景點
391我的音樂因緣與姻緣
李子玉

圖書序言


    
  近年來我不知不覺間寫瞭不少有關古典音樂的文章,並曾先後結集在颱灣、中國大陸和新加坡齣版。在香港齣版卻是第一次,也是最新結集的文章總匯,與以前的四個集子完全不同(除瞭兩三篇關於馬勒的文章)。
    
  我明知在香港這個商業社會,喜歡古典音樂的「樂迷」是小眾中的小眾,但正因為如此我纔寫音樂文章。沒想到竟然有人看,而且反應熱烈,我非但和幾位(極少數)樂評傢結為朋友,而且還交瞭不少知音,在電郵上談心,或在音樂會上打打招呼,真是不亦樂乎。名導演李安說:「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座斷背山」,而我的「斷背山」就是音樂!我也萬萬沒有料到香港的「音樂斷背山」的人數還相當可觀!有瞭這一個讀者群,我也樂意地寫下去,而且約稿的報刊也越來越多?令我應接不暇。本書中的文章大多已在《信報》《信報月刊》、《明報》、《明報月刊》和《AM Post藝術地圖》等處發錶。甚至連內地的權威音樂雜誌如《愛樂者》和《留聲機》也嚮我約稿。連我自己也覺得奇怪,怎麼不到兩三年我搖身一變,變成瞭一個樂評傢?甚至因年歲關係,往往被奉為「資深」!
    
  本書勉可算是個「樂迷」或「業餘樂評傢」(因為我沒有受過正式的音樂訓練,雖然傢父母都是音樂傢)對於香港樂壇的一個迴應。如果我的文章能夠激起這些小眾讀者和聆樂者的興趣,甚至間或普及到一部份喜歡音樂但無暇去聽音樂的人,則予願已足 。
    
  本書前半部的文章皆與二OO五至二OO六年樂季有關:柏林愛樂和三藩市交響樂團先後來港獻藝,我自願為文鼓吹,竟然見到兩位世界級的名指揮西濛﹒拉陶(Simon Rattle)和湯瑪斯(Michael Tilson Thomas),並與之交談或進餐,真是三生有幸。香港的兩個樂團「港樂」和「小交」的音樂會,我作為半個香港人,自當捧場,不知不覺也寫下不少評論文章。但我個人較重視的是今年(2006年)的兩位作麯傢的誕辰紀念:莫紮特的二百五十周年和蕭斯達高維契的一百周年。特彆是後者,我為之寫瞭一係列文章,內中至少一半尚未發錶過,這纔發現我的觀點又和以前不同,是一種新發現,在沾沾自喜之餘,也不揣淺陋,獻給小眾中的「蕭迷」。
    
  最後要在此聲明的是,這些文章絕非專業或學術作品,而是故意把音樂置於日常生活中的産物。如果有一件事我可以自豪,就是每天聽古典音樂,也不斷買唱碟和影碟,把自己浸淫在音樂天地之中,甚至把我妻每周給我的零用錢全數花在音樂上麵──Why not? 人生到此,我也該隨心所欲瞭吧!
    
  本書第二部分收集瞭近兩年來我在香港和颱北發錶的一部分音樂雜文,是繼《交響:音樂劄記》(牛津2006)的另一本音樂隨筆。原書名就叫《音樂劄記》。說來汗顔,我隻不過是一個樂迷,並非音樂傢或專業樂評傢,卻不知不覺地「炮製」齣大量此類文章,而且已經結集齣版瞭四五本書,如此「不務正業」,原因何在?
    
  第一當然是我太喜愛古典音樂瞭。雖說有「傢學淵源」(父母親都是專業音樂傢),但畢竟是個門外漠,從外行的角度看行內,自會養成一種習慣,有好的音樂會必到,忙得疲於奔命,但樂此不疲,結果文章越寫越多瞭。
    
  第二個原因是香港樂壇對我的厚愛,即使我批評待很嚴厲,也不以為杵,依然把我視為樂評傢。每年春季的的藝術節,主辦當局還願意邀請我以媒體身份參加各種發錶會和音樂會,使我受寵若驚。香港的港樂和小交,更加如此。
    
  第三,也許正因為我是個樂迷,所以也交上瞭不少樂迷間朋友,他們非但讀我的文章,偶爾還寫電郵來和我討論,甚至邀我喝咖啡、吃飯。我有一群「馬勒仔」的年輕朋友,更把我引為知己,毫無代構。我和他們在聽完音樂會後交換意見,有時。也把他們的意見寫在我的文章裏。更令我感動的是,偶然會在商場、音樂廳或街頭,碰到陌生人嚮我打招呼,有時還會拿著我的音樂書,指正我的錯誤,令我銘感於心。誰說香港是文化沙漠?連喜歡古典音樂的人都多有所在,雖然和流行歌迷的人數相比還是小眾。然而,我的所有文章和書,都是為瞭小眾讀者寫的,從來沒有想到要暢銷賺錢。
    
  還有一個原因,是颱北的《謬斯客》(Muzik)來雜誌,創辦人 鬍先生初見麵就嚮我約稿,盛情難卻,遂勉強每月供稿一篇。然而颱灣懂古典音樂的人很多,欣賞的水準也高,並非我這種外行樂迷可以「唬」得住的,看來我不久要鳴金收兵瞭。中國大陸的重量級音樂就雜誌《留聲機》和《音樂愛好者》,經友人 介紹,偶爾也願意刊登我的文章,令我不勝榮幸。承濛這幾位音樂大傢和編者的青睞,我隻能盡綿薄之力瞭。
    
  此書中的大部分文章,曾發錶於香港的《明報月刊》、《明報》世紀版、《信報》文化版和am post雜誌。我在此嚮以上的各刊物主編緻以衷誠的謝意。牛津為我齣書,當然更令我感激。除瞭以上的外在原因之外,我還應該作一點內在的自我辯解。作為研究文學和曆史學者和教書匠,多年來我養成一種習慣:必須事事講齣一番道理,否則似乎對不起我的學生。這本書當然不是學術著作,但我還是有一股講道理的衝動。我預設的一個主要問題就是:為甚麼在此時此地,我還要大力鼓吹古典音樂?且容我略抒己見。
    
  最近我買瞭一本英文書《其餘是噪音:聆聽二十世紀》,讀後心有戚戚焉。此書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音樂放在文化和日常生活之中。上個世紀已成瞭曆史,但我們怎麼迴顧這個舉世動盪不安的一百年?作者的迴答就是「聆聽」,因為音樂也是一種文化史的記錄,它和文學、藝術一樣,充滿瞭人的創意,是人類集體迴憶不可或缺的一環。所以我每吹在課堂上教文學和曆史,眼睛看的是文字和文本,腦海中湧現的卻是音樂和影靠(我認為電影藝術也是二十世紀文化最重要的元素之一)。現在香港大談創意工業,往往把內容先後倒置,把工業生産和消費放在創意之前,我卻和這本書的作者Alex Ross(他時常在New Yorker發錶音樂文章)一樣,把文化視為一波又一波的各種創意積纍,先有瞭創意,纔有工業和商機。
    
  然而創意文化需要人,音樂傢和聽原二者缺一不司,而且還要互動。我不相信與人的創意或時空環境無關的「文本」,即使「現代主義」的某些作麯傢或文學傢隻為自己而寫,心目中完全沒有讀者或聽者,他們依然有一種「曆史感」。就音樂而言,或為整個音樂傳統形式的創新而作,或為達到自己的某種藝術理想(如茍伯格的十二音律)。然而,二者仍然和人(創意者)分不間,否則乾脆用電腦或機器自動創作就司以瞭。除作者和聽者之外,當然還有演奏傢或演繹傢,音樂是經過這些演奏藝術傢傳給聽眾的。目前的流行音樂把這類人捧為明星偶像,聽眾成瞭盲目的「粉絲」,作麯傢和作詞傢幾乎成瞭明星的附庸,快被遺忘瞭,我不能荷同。如此繼續發展下去,音樂真的會變成包裝後的商品,甚至感官上的「噪音」。
    
  我絕對無意貶低流行麯,因為不少古典音樂都是當時的流行麯(如李察史特勞斯的華爾茲),有的卻傳瞭下來,或被忽視多年後纔被發掘齣來(如馬勒),而成為流行的經典。這是一個極淺顯的道理。因此我也把這個「鐵三角」作為全書組織分類的標準──作麯傢、演奏傢(特彆是指揮傢)和聽者。這聆聽的人當然是我,但也希望藉此把個人聆聽的感想和經驗和所有聆聽者共享。
    
  我欣賞古典音樂的方法,真的是先享受現場聆聽,聽後找唱片聽、再找書來看,由此而作心靈上的「自我增值」。從這種先聽後看的過程中,我不知不覺也會感受到一個時代和地方的文化風貌:世紀末的維也納、三十年代的德國、二戰後的美國。因此,聽西洋古典音樂也是一種心靈上的「神遊」,和西方古人交流,你不必懂外文(雖然我往往從唱諜和音樂會說明書上學到不少德文、法文和意大利文)就可以登堂入室,何樂而不為?音樂無國界,其實更沒有古今之彆,因為現場聽到的演奏傢都是今人,即使作瞭古,在唱片中依然有所謂的Living Presence,聽其音恍若見其人,比照片更真切,何況現在還有DVD。
   
  不少香港朋友說不懂古典音樂,要我指點迷津,我的迴答是:隻要多聽、亂聽,先養成一種聽的習慣,時日一久就入門瞭。不必把音樂當成一種專業知識,業餘的愛好就夠瞭,自然而然會感到精神生活的豐富。又有人說太忙,沒有時間聽音樂,怎麼辦?我的迴答是「肚子餓瞭,總有時間吃飯吧,心靈也會飢餓的,每天也需要音樂三餐」。拜科技之賜,有瞭耳機和音響,連返工放工坐車開車,甚至在傢睡覺前都可以聽。聽甚麼呢?聽你喜歡聽的鏇律,然後再多聽幾遍,哼不齣來不要緊,聽進耳裏,嵌在心襄就夠瞭。為此我還不揣淺陋,特彆寫瞭一篇唱片入門經。
    
  總而言之,音樂就是日常生活,至少應該成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就是我的信念。古典音樂是音樂的一種,它並沒有死,還是活生生的,因為每位樂師和演奏傢的詮釋和錶現都不同,所以耐聽,而現今大部分的流行麯唱起來幾乎韆篇一律,聽一遍就覺得夠瞭,除非演唱者本人如張國榮有涵養,又有個性。
    
  說瞭一大堆道理,可能仍未能打動你。即使如此,我也自得其樂,這本書獻給所有聆聽古典音樂而自得其樂的小眾讀者。我很幸運,在我的日常生活中,還有一個和我朝夕共享這種樂趣的老婆李子玉,她縱容我浸淫音樂世界,說可以調節緊張的情緒,減少心理壓力,在此我也請她為我寫一篇特稿。這本小書,我願意獻給她。

2008年4月20日於九龍塘

圖書試讀

聽莫劄特的心路曆程

年輕時候,我並不大喜歡聽莫紮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因為在中學時代,每天中午學校的播音器播齣都會莫紮特的歌劇序麯 《費加羅婚禮》、《魔笛》、《唐。喬望尼》。聽來聽去,似乎都差不多。但有時也禁不住聞聲起舞,獨自指揮起來。

多年後到美國留學,看瞭一部歐洲電影,名叫Elvira Madigan,片中的背景音樂是莫紮特的C大調第二十一鋼琴協奏麯(K467),就此迷上瞭。後來我自己拍瞭一部無聲小電影,靈機一動,也用他的第二十三號鋼琴協奏麯(K488)的第二樂章作配樂,自我陶醉,從此愛上瞭莫紮特的所有鋼琴協奏麯。每當課業壓力太大的時候,我必以此調劑心靈。

這兩年在香港任教,又異想天開,想以莫紮特的音樂來修身養性,特彆是他的弦樂五重奏(K516),並開始在《信報》寫文章,大力吹噓,自鳴得意。最近又發現:其實莫紮特的音樂中最動人的還是人聲,香港小交響樂團的指揮葉詠詩也曾提到:要把莫紮特的鋼琴協奏麯奏得好,必須把它的樂句彈得像歌唱一樣,纔能收到行雲流水之效。我的首選當然還是《費加羅婚禮》──還有三十多首詠嘆調,這些麯子,長短不一,真是美不勝收,有的很像莫紮特的歌劇選麯,有的卻單獨存在,供特殊場閤或演唱會之用。例如其中一首(K505),當然包括一段-段頗長的鋼琴伴奏──人聲、琴聲和樂隊閤成一體,猶如把鋼琴協奏麯放在歌劇詠嘆調之中,真是彆開生麵。還有一首是我的摯愛Vorrei Spiegarvi,O Dio! (上帝,我如何錶達,K418)》更是動人之至,中間那段「啊-啊」的花腔裝飾音,技巧甚難,技術到瞭極高的境界,也把我的心帶到九霄雲外,原來這是一首情歌。

「天若有情天亦老」──在歲月日長的時候聽莫紮特,真是彆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看來莫劄特的音樂將伴我足此生。

用戶評價

评分

《音樂劄記》的閱讀體驗,讓我對音樂的感知達到瞭一個新的高度。作者的視角非常獨特,他不僅僅是講述音樂的曆史,更是挖掘音樂背後的人文故事和哲學思考。書中對於一些相對冷門但同樣傑齣的作麯傢的介紹,讓我眼前一亮,也拓展瞭我對音樂世界的認知邊界。比如,對西貝柳斯《芬蘭頌》的解讀,讓我深刻體會到音樂是如何承載一個民族的身份認同和精神力量的。作者的文字充滿詩意,卻又不失嚴謹的學術性,他在分析音樂結構的同時,也融入瞭自己對生活、對藝術的感悟,使得整本書讀起來既有深度又不枯燥。我特彆喜歡書中對音樂傢們創作睏境和人生起伏的描寫,這些真實的經曆,讓音樂作品的誕生充滿瞭人性的光輝。這本書就像一本打開的寶藏,每次翻閱都能發現新的閃光點,它不僅提升瞭我的音樂素養,更豐富瞭我對藝術的理解。

评分

翻開《音樂劄記》,我便被深深吸引,仿佛走進瞭音樂的萬花筒,目不暇接,精彩紛呈。作者的敘述風格多變,有時嚴謹求實,如同音樂的解剖師,細緻入微地剖析樂章的每一部分;有時又充滿浪漫情懷,將音樂的意境用詩意的語言描繪得栩栩如生。書中對不同時期、不同風格交響作品的介紹,既有宏觀的梳理,又有微觀的深入。我尤其欣賞他對巴赫賦格麯中精妙結構的描述,以及對莫紮特歌劇角色的鮮活刻畫,這些都讓我對音樂有瞭更深的理解和體會。而且,作者並沒有停留在對已有作品的解讀,他還觸及到瞭音樂的未來發展趨勢,以及當代音樂所麵臨的挑戰,這使得本書更具前瞻性和思考價值。這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的書,每一次閱讀都會有新的發現,新的感悟,它如同一位良師益友,引領我不斷探索音樂的無限可能。

评分

我一直覺得,音樂是一門難以言說的藝術,但這本書卻做到瞭!《音樂劄記》用文字為我們搭建瞭一個傾聽音樂的平颱,讓我得以用一種全新的方式去理解和感受那些曾經隻是“聽過”的鏇律。作者的筆觸細膩且富有感染力,他能夠將抽象的音符轉化為具體的意象,讓那些復雜的和聲、變奏,以及麯式的演變,都變得清晰可見。尤其是在解析一些大型交響作品時,他能夠抓住作品的核心情感,並將其與作麯傢的創作意圖、曆史背景相結閤,形成一個完整的解讀鏈條。我從書中瞭解到,許多經典作品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作麯傢們在無數次的嘗試、修改和磨礪中纔最終定型的,這種對藝術創作過程的揭示,讓我對音樂傢們充滿瞭敬意。這本書讓我不再是被動地接收音樂,而是主動地去探索、去品味,去與音樂進行一場深刻的對話。

评分

這是一次充滿驚喜的閱讀之旅!當我翻開這本《音樂劄記》,仿佛置身於一個宏大的音樂殿堂,從巴洛剋時期的嚴謹與華麗,到浪漫主義時期澎湃的情感洪流,再到現代音樂的實驗與革新,每一個音符都仿佛在我眼前跳躍,在我耳邊迴響。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他不僅僅是枯燥地羅列音樂史上的事件,更是以一種極為細膩和充滿洞察力的方式,將音樂的靈魂展現得淋灕盡緻。尤其是在對交響樂的解讀部分,那些復雜的樂章結構、多變的織體、以及作麯傢們在不同時代背景下的創作心路,都被他描繪得如此生動,仿佛我親眼見證瞭貝多芬在創作《英雄》時的慷慨激昂,也感受到瞭馬勒在《大地之歌》中對生命哲學的深邃思考。即使是對音樂不太瞭解的讀者,也能從中感受到音樂的魅力,被其中蘊含的情感和故事所打動。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音樂評論集,更是一次對人類情感和智慧的探索,它讓我重新認識瞭音樂,也讓我更加熱愛生活。

评分

讀到這本《音樂劄記》,我仿佛被帶入瞭一個聲色的世界,每一個字句都充滿瞭畫麵感和聽覺衝擊。作者對於音樂的理解,已經超越瞭純粹的技術層麵,他觸及到瞭音樂的本質,那種能夠直擊心靈的力量。特彆是書中對某些著名交響作品的細緻分析,比如對德沃夏剋的《新世界》的解讀,讓我看到瞭這位作麯傢如何在異域的土地上,將斯拉夫民族的情感與美國的風情巧妙地融閤,那種濃鬱的鄉愁與對未來的憧憬交織在一起,被作者的文字描繪得感人至深。而且,書中對於不同音樂流派的梳理和比較,也讓我對音樂的發展脈絡有瞭更清晰的認識。從古典的優雅到浪漫的奔放,再到印象派的朦朧與色彩,每一種風格都有其獨特的魅力,作者能夠捕捉到這些細微之處,並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呈現齣來,實屬不易。這本書不僅是一本音樂知識的普及讀物,更是一份連接過去與現在的藝術橋梁,它讓古老的鏇律煥發新生,讓久遠的時代重新鮮活。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