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鹭:欧洲暨纽澳华文女作家文集

翔鹭:欧洲暨纽澳华文女作家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华文文学
  • 女作家
  • 欧洲文学
  • 澳大利亚文学
  • 新西兰文学
  • 散文
  • 小说
  • 诗歌
  • 海外华文
  • 文学创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西方有句名言:「移民便是文化的扩张。」

  在漫长的华文文学发展史上,直到二十世纪的下半期,中华文化呈现渐进性的向外扩张。异国生活寂寞思乡情切,能提笔为文的就以文学的方式,将他们的苦闷抒发出来,写成散文或小说发表。

  华人的足迹遍及全球,除了东南亚和北美以外,二十世纪八○年代,欧盟成立后,欧洲、澳大利亚和纽西兰等许多国家,更成为华族移民之所爱。他们带着专长和资金,为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也为满足对异国生活的好奇,自我选择去国外拼搏,受高科技所造成的全球世界观影响,他们没有了漂泊的感伤,只有迎接新生活挑战的心态,在当地社会形成了不容忽视的群体。

  尤其是新移民女性在家庭、职业或求学多方位的调适下,受中西文化传统的冲击,力求新的妇女定位,于是她们以揉合着东西方文明的艺术风格,把在异国的生活风貌和自我提升的心路历程,对自然生态,对许多人、事、物的洞察、关怀及省思,诉之文字,展现一种崭新的生命观和创作实力。在祖先文化母土之外,更创造了汉字文学另一朵绚丽的奇葩。

本书特色

  ★这本文集收集了欧纽澳地区华文女作家的49篇作品,概分为散文、小说,以及几篇论述文。

  ★除了少数议论性文字外,绝大多数篇章里,作者写的都是自己的外国生活情境、旅居地的文化,或和亲人、友人、工作伙伴相处的经验,可提供给打算移民「域外」者一些值得参考的讯息。

  ★这些作者不乏名家,即使有些名字还不广为人知,也都有很好的华文驾驭和观察析理的能力。

  ★这本文集见证的是,华文作者如今是站在世界公民的基点上写他/她的人生。

名人推荐

  黄碧端、赵淑侠
《岛屿回声:海峡两岸女性文学的交织与对话》 一部深入探讨二十世纪中后期至当代,以女性视角观察社会变迁、文化冲突与个体命运的文学精选集。 本书汇集了十余位活跃于不同地理疆域——包括但不限于台湾、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及北美地区——的女性作家作品。她们的创作跨越了散文、小说、诗歌等多种体裁,共同构建了一幅复杂而细腻的“她者”书写图景。本书的选篇与编排,旨在揭示这些长期生活在不同政治与文化场域下的女性书写者,如何通过文字处理“离散”、“身份认同”、“性别权力”与“母性书写”等核心母题。 一、 时代的侧影:身份的迁徙与重塑 本书的开篇部分,着重选取了那些带有强烈时代印记的作品。这些作品大多创作于全球化进程加速、冷战格局瓦解的特定历史时期。作家们以其敏锐的感知力,捕捉了时代洪流对个体命运的深刻冲击。 1. 边缘的倾听者:乡愁的地理学 选入的散文家们,如林蕙英(化名)和陈映真(笔名)的早期作品,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家国”叙事,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微观的“栖居地”概念。她们笔下的“乡愁”不再是单一指向故土的怀恋,而是一种多重性的存在状态:既是对母语环境的疏离感,也是在新土地上构建新型社群的挣扎。例如,一篇关于“唐人街的霓虹灯”的随笔,细腻描绘了移民女性在异域文化夹缝中,如何通过烹饪、家庭仪式来维系文化脐带,同时也反思了这些仪式在传承过程中所遭遇的异化与变形。这种书写,超越了简单的文化记忆,进入了身份构建的复杂层面。 2. 身体的政治学:性别与空间 小说部分则集中展现了女性身体在特定社会空间中的能动性与受限性。收录的数篇中短篇小说,如描写新加坡早期组屋生活的《高楼上的晾衣绳》,通过对日常家庭琐事的刻画,揭示了传统父权结构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松动与残留。女主角们不再是隐忍的符号,而是积极在厨房、职场、邻里之间斡旋的实践者。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其中几篇作品对“情欲书写”的处理,展现了成熟的自觉性——她们的欲望不再是为男性凝视服务,而是作为个体生命力本身被认真对待和剖析,即便这份欲望常常与社会禁忌和道德审判相伴。 二、 文化的交锋:书写传统的继承与颠覆 本书的第二部分,关注点转向了这些女性作家如何在面对西方文学传统和本土古典文学的遗产时,开创出属于自己的声音和方法论。 1. 语言的重塑:白话与古典的张力 诗歌部分是这一主题的最佳例证。一些来自香港和台湾的诗人,巧妙地将古典诗词的意象与现代主义的破碎语汇结合。她们从唐诗宋词中汲取意境,却以全然不同的句法和视角重新组织。比如,对于“月亮”这一古典意象的运用,不再是闺怨或思乡的载体,而可能成为对政治压抑、时间流逝的冷峻隐喻。这种书写实践,体现了作家在文化身份不稳定的状态下,对语言工具进行主动“再编码”的过程。 2. 神话与寓言的再生:女性视角的重述 在叙事文学中,多位作家选择了改编或重述古代神话及民间传说。这些重述并非简单的复述,而是带有强烈的批判性介入。例如,对传统“蛇妖”或“狐仙”形象的解构,不再将其视为迷惑男性的邪恶符号,而是将其塑造成拥有独立知识体系、拒绝被社会规范定义的生命体。这种对传统叙事的颠覆,是女性书写者在文学史上争取话语权的重要策略。 三、 私密性的拓展:母性、死亡与内在景观 本书的最后部分,聚焦于文学中最幽微、最私密的主题,展现了女性经验的深度与广度。 1. 母职的解构:非典型的生育书写 与传统文学中歌颂的母性光辉不同,本书收录的作品大胆触及了母职的困境、缺席与矛盾。有的作家探讨了“不育”带来的社会压力与自我认知危机;有的则直面了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平衡职业发展与育儿责任的撕裂感。文字冷静而克制,将母性从“天然美德”的框架中解放出来,还原为一种充满选择、挣扎与责任的生命实践。 2. 死亡的在场:身体的终极边界 在对死亡的书写上,这些女性作家展现了超越传统哀悼文学的洞察力。她们的书写,无论是对亲人的离去,还是对自身衰老的预感,都融入了对存在虚无的哲学思考。笔触往往聚焦于身体细节的消逝——指尖的纹路如何模糊、记忆如何断裂——使得死亡不再是一个宏大的概念,而是与日常生活紧密缠绕的、具象化的经验。 结语: 《岛屿回声》提供了一个多声部的对话场域,它不仅展示了女性书写在不同地域环境下的丰富面貌,更证明了她们的文学关怀,已从早期的“为女性发声”拓展到对人类普遍困境的深刻反思。通过这些文字,读者得以窥见一代女性作家如何在历史的风口浪尖,以坚韧的笔触,为自我与时代刻下永恒的印记。本书适合对当代华语文学史、性别研究及文化地理学感兴趣的广大读者。

著者信息

主编简介

林婷婷


  祖籍福建晋江,出生于菲律宾马尼拉,菲律宾国立大学文学硕士,曾任教于菲律宾拉剎大学,八○年代即活跃于菲华文坛,作品入选加华、菲华、台湾、中国大陆及北美文集三十多种。英文儿童故事曾收入菲律宾小学英文课本。

  散文集《推车的异乡人》曾获台湾侨联总会1993年「华文着述奖」散文类首奖,2010年获「冰心文学新作奖」佳作奖,已结集出版的着作尚有散文集《漫步枫林椰园》、《枫叶絮语》、英文儿童书及民间文学研究论述等。联合主编的书有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漂鸟—加拿大华文女作家选集》、《归雁—东南亚华文女作家选集》、《芳草萋萋—世界华文女作家选集》等。

  1993年移民加拿大后继续写作并热心文学活动,曾任加拿大华人笔会会长、加拿大华裔作家协会会长、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第12届会长、国际笔会菲律宾中心理事、加拿大华人文学学会副主任委员。

刘慧琴

  笔名阿木,加拿大华裔作家,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曾在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任职。

  移居加拿大前已在大陆发表文章、译作。移居加拿大后出版着作有《胡蝶回忆录》、《寻梦的人》、《被遗忘的角落》、及影视剧翻译《白求恩》、《宋庆龄的儿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项目)、《中国迈向21世纪》等,曾为《明报》、《星岛日报》专栏作家多年。参与编辑和主编多种文集。最近与林婷婷共同主编之文集有:《漂鸟—加拿大华文女作家选集》(2009年)、《归雁—东南亚华文女作家选集》(2011年)、《芳草萋萋—世界华文女作家选集》(2012年,参与共同主编的尚有王海伦)及本文集。

图书目录

欧洲篇

第一辑    入乡随俗
提乡村九号/方丽娜(奥地利)
书香飘飘的岛国/文俊雅(英国)
84画室与极品客人/丘彦明(荷兰)
回顾:中西婚姻四十载/池元莲(丹麦)
天地晖映契阔情/朱颂瑜(瑞士)
入境随俗 /林凯瑜(波兰)
三个女人的三句话/株株(德国)
五月,地中海风情/张琴(西班牙)
我的德国朋友/高蓓明(德国)
一只来访的猫/ 郭蕾(挪威)
土耳其掠影/蔡文琪(土耳其)
谁是好孩子?/刘瑛(德国)
绽放在德国山村的中国茉莉/卢晓宇(德国)
「红妆仕女」新年汉堡妇女会/谭绿屏(德国)

第二辑    说声再见情犹浓
面包和伏特加/田心(德国)
潮起潮落的时候/呢喃(德国)
心心相印/常晖(奥地利)
摩卡/梦娜(荷兰)
说声再见情犹浓/穆紫荆(德国)

第三辑    建起一座溢满书香的塔
欧洲华侨妇女的现况浅谈 -兼谈我家孩子的中文教育/凤西(比利时)
精通外语是华文作家融入当地社会之利器/杨翠屏(法国)
建起一座溢满古典书香的塔 ─ 论吕大明散文创作的特色/麦胜梅(德国)
爱情价,高不高?/颜敏如(瑞士)

澳大利亚篇

第四辑    遗憾不再有
窗外的「邻居」/立秋
洋女婿吃中餐/辛夷楣
心甘情愿做宅婆/林则
遗憾不再有/林键
团圆在望/萧光
侨民悲欢离合的故事 …交织母女的客旅人生
恭喜发财/李澍
忘记年龄  享受生活/吴爱珍
民国才女潘柳黛/周文杰
那里的圣诞静悄悄——怀旧篇章/唐飞鸣
滑雪的感觉,飞的体验/胡仄佳
那年春节/梁绮云
临时房客/海曙红
三世同堂的日子/曾湘平
牛奶泼了以后....../张月琴
为人之母/萧蔚

第五辑    心动如水
亚美尼亚幼儿园/山林
协议临终关怀/北笑笑
心动如水 /崖 青
名字叫「路」的餐厅服务生/庄雨

纽西兰篇

第六辑    寂寞紫园
从穷贫中走出来/安娜
猫狗这档事/林宝玉
牧羊犬的雕像/李蕴
黄昏恋歌——特别的生日礼物/冼锦燕
寂寞「紫园」/阿爽
浅议婚恋之今昔/瑞瑶
编后记:在迁徙中昇华/林婷婷、刘慧琴

图书序言

序《欧洲暨纽澳华文女作家选集》

世界公民的天涯写作


  「加拿大华人文学学会」显然是个非常有凝聚力和行动力的文学组织。几个月前,林婷婷女士为编就欧洲、澳洲和纽西兰等地女作家作品集,商我为之作序,我才知道这个学会近年已经陆续出版了加拿大及东南亚等地区的文集。婷婷女士和共同编者刘慧琴女士的辛劳可以想见,而学会的指导者诗人痖弦,想来也必以他的诗坛重镇加编辑高手的功力,给予不少协助。

  我的青少年期,是台湾的「留学生文学」蔚为文类的时候。当时的台湾,民生仍相当困蹇,观光更未开放,出国留学因而不仅是为深造知识、追求前程,事实上也是走出去看见世界的仅有管道。这些「看见世界」的知识份子,或所见所闻不吐不快,或乡思沉重只能借文字抒发,却因缘际会,为岛上的阅读者打开了一扇望向世界的窗,事实上对台湾日后的经济发展社会开放,也发挥了重大影响。

  当年的海外书写,当然,除了留学生,也有出自1949以后因大陆易帜而流亡海外的知识分子和其他外移人口。当时他们能一吐块垒的园地,只有台湾和少数香港报刊或侨报。回想起来,这些书写真是感时悲怀多于欢悦。家国之思、文化重负,和「江东父老」的期待,往往使书写者乡思如缕、笔触沉重。其中心绪,用唐君毅先生的话是「花果飘零」,陈之藩则喻之为「失根的兰花」,我们感受到的自多是无奈和感伤。

  是的,去国失乡之悲曾是民族的共同重负,使孔夫子迟迟其行,使屈原憔悴泽畔,使王粲叹息「虽信美而非吾土」。即使到了上世纪的九〇年初,大陆流亡法国的苏晓康还写下过题为「在美丽的巴黎的那种痛苦」的篇章。

  相对之下,我们才更能看出这册《欧洲暨纽澳华文女作家选集》的时空意义。这册文集里收了欧纽澳地区华文女作家的49篇作品,概分为散文小说和论述文。除了少数议论性文字,绝大多数篇章里,作者写的都是自己的生活情境、旅居地的文化,或和亲人友人、工作伙伴相处的经验……。偶有不谐的异国婚姻,或碰到了难处的工作主管、挑剔的居所房东,大致亦视之为人情之一环,并不引发身世的感怀。

  这些作者不乏名家,即使有些名字还不广为人知,也都有很好的华文驾驭和观察析理的能力;共同的是她们几乎都幸运地卸下了感时忧国、失根流离的重担。我读集里的作品,特别感觉到这些域外篇章,「域外」对作者只是诸多选择的一个,不是不得不;选择有其理由,但她们返家的路也畅通无阻;更重要的是,如果选择不回故土,异乡在感情上也可以成为故乡;……我们几乎可以说,这本文集见证的是,华文作者如今是站在世界公民的基点上写他/她的人生,异地也许吸引她久居或暂留,但家回得去,选择既不难,回首也无伤。

  我喜欢这样的文字里的欢悦阳光,虽然也追念曾经的,那离乱过后旅人浓重的乡思和百转的愁肠。

黄碧端

导读

评介《翔鹭-欧洲暨纽澳华文女作家文集》  


  加拿大的林婷婷女士来电说:她与老搭挡刘慧琴女士担纲主编的:欧洲,澳洲,及纽西兰华文女作家的选集,已完成作业,即将出版问世。选集的全名是《翔鹭─欧洲暨纽澳华文女作家文集》。与她俩此前编辑的《漂鸟─加拿大华文女作家选集》,《归雁─东南亚华文女作家选集》,恰好三足鼎立。以飞禽类象征作家们悠远的思维,翎毛美丽,用以形容女性的婉约和多姿多采,整个结构非常和谐完整。婷婷办事干练,待人的态度却是一脉谦虚,从组稿开始,就不断与我连系,向我「报告」,并请「指教」,着实令我感动。

  西方有句名言:「移民便是文化的扩张」。在漫长的华文文学发展史上,原本并没有「海外」这一块,直到二十世纪的下半期,中华文化才随着中国国情的的变动,呈现渐进性的向外扩张。六○年代初起始,台湾有大批青年前往美国留学。异国生活寂寞潦落思乡情切,能提笔为文的就以文学的方式,将他们的苦闷抒发出来,写成散文或小说,寄回台湾发表。造成一时的文学时尚,被称做「留学生文学」。

  那时的台湾青年最大的梦想是到美国留学,到欧洲去的少之又少,因此所谓「留学生文学」,其实就是美国的华人留学生,写他们在美国的生活。当「留学生文学」在美国和台湾,发展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欧洲的华文文学还停留在靠三五个人艰难的开疆拓土。至于澳洲和纽西兰,更是连华人的足迹亦难见到。但文化风潮是动态的,自七八○年代到如今,欧澳纽大地成了华人最喜选择的新乡。也成为海外华文文学发展得最快的区域。

  「翔鹭」,给我最明显的感觉是题材的转换,和作者们身份的转换。早期的海外华文文学,作者的身份主要是留学生,内容多是作者自身进行中的经历,不外乡愁,孤寂,经济困难,家国之思,漂泊无根,心情失落等等。气氛是忧伤且消极的。如今作者们的身份已转换为移民,书写的题材虽也离不开自身进行中的经历,相比之下,却已很少见到那种漂泊失根,寄身天涯的无奈。他们从一开始,就抱着到异乡打天下,择土而居,落地扎根的盘算,以平实的心情,轻松的笔触,道出在新乡的追求,立业立命的顺逆与悲喜。应属于海外华文文学中新移民文学的范畴。

  婷婷和慧琴是编辑熟手,巧妙的把《翔鹭》集中文章分为六辑。每个辑名,引用一篇文章的题目。其中除五分之一小说,两三篇评论之外,多是他乡生活,人物特写,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如何融入主流社会等类的随笔杂感式记实散文。如〈提乡村九号〉,〈遗憾不再有〉。〈恭喜发财〉。〈那里的圣诞静悄悄〉。写的都是生活实境。〈猫狗这档事〕。〈牧羊犬的雕像〕,〈一只来访的猫〉,显示出东方与西方对待家畜小动物观念的异同。〈为人之母〉,〈亚美尼亚幼儿园〉着眼在下一代的培育。郭凤西现身说法,谈她给孩子的中文教育,杨翠屏一针见血的指出:〈精通外语是华文作家融入当地社会之利器〉。刘瑛的〈谁是好孩子?〉,张月琴的〈牛奶泼了以后〉,讨论的是,同样的一件事,东西方社会对待的不同态度。谭绿屏是画家,「红妆仕女」题目就富色彩。瑞瑶在〈浅议婚恋之今昔〉中,对当前社会的贪婪,虚荣,性开放的问题,直言批评,唿吁「恢复人类应有的文明与圣洁,让世界真正充满爱」。这些作者忠实的介绍了他们寄命他乡,怎样安排适合自身,又不与当地文化冲突的生活方式。

  〈民国才女潘柳黛〉是篇很好的人物特写,潘柳黛在她的那个时代,还是有些代表性的。文俊雅的〈书香飘飘的岛国〉,描写英国的书香门第藏书之丰。胡仄佳记述了〈滑雪的感觉〉,有〈飞的体验〉,文字很是轻松幽默。〈团圆在望〉,描写侨民悲欢离合的故事,身不由己的客旅人生。〈三世同堂的日子〉道出了中华文化中老有所依的概念,但新乡不同于故园,我们该怎么办?是不易解决的问题。林凯瑜的〈波兰婆婆〉 ,蔡文琪的〈土耳其掠影〉,池元莲的〈中西婚姻四十载〉。张琴的〈五月,地中海风情〉。高蓓明的〈我的德国朋友〉。丘彦明写她的〈画室〉情趣,都文字简洁清丽,散发着淡淡的文化幽香,是非常耐读的小品文。

  瑞士的朱颂瑜是近几年才登文坛的新手,却是一出现就亮眼,已经得奖数次,2014年「首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举办的「文化中国•四海文馨」首届全球华文散文大赛。参赛者众,兢争激烈,最后第一名从缺,她以《挥春,游子红色的梦》,在多名竞争者中以第二名胜出,很是难得。〈天地晖映契阔情〉 是朱颂瑜怀念她的瑞士公公的温馨散文。阿爽写她的好邻居,住在「紫园」中的潘美拉的一家三口。初至「紫园」,只见「奼紫嫣红花儿」,还有「幽幽沁香的紫玉兰」以及鹅黄小草﹑碧绿大树。她的笔端色彩丰满,呈现出一园春色。奈何人世无常,七天之间,潘美拉失去了丈夫和婆婆,最后她选择了回英国老家去。黄昏笼罩下的「紫园」,只剩下空寂悽凉。这是一篇情文并茂的散文。

  其中文评两篇,麦胜梅介绍吕大明的散文创作特色,称她「建起一座溢满古典书香的塔」。颜敏如是位极有个性的作家,〈爱情价,高不高?〉算得是篇严肃的书评,她以前卫的女性视觉,尖锐的语言,犀利的笔锋,表达了她对「全是爱情故事」的小说集:《土豆也叫马铃薯》的看法。

  多篇小说:〈面包和伏特加〉,〈潮起潮落的时候〉写出婚姻中的无奈。〈心心相印〉,写情杀。〈协议临终关怀〉讴歌善良的人性。〈黄昏恋歌〉中两位配偶去世的老人,勇敢的追求相濡以沫的幸福生活。〈心动如水〉述说年轻夫妻感情的偶起涟漪。爱情与婚姻是六位女作家小说的主调。

  作者梦娜的名字对我很陌生,她的小说〈摩卡〉却引起我的注意。「摩卡」原是一种咖啡的名字,也是小说中男主角的名字。在义大利某个小镇的一家咖啡厅里,她邂逅过一位潇洒的男子,他自我介绍说:「我叫摩卡。自由作家。」他对自由作家的解释是「能够和时间、空间、宇宙讲话的人就是自由作家」。那之后的整个星期里,他们每天在那家咖啡店里相见,「交谈的密度只能是一杯咖啡。话题也只有一个:如何写作」。一星期后,离开义大利的前一天,她没去赴约。只因她无法回答摩卡先生的问题:「什么时候我们再见?」,因为「没有人知道将来」。但第二年,她又去了义大利,借故到了曾经邂逅摩卡的那个城市,当然也去了那家咖啡厅——那家他说天天要来的咖啡厅。

  咖啡依旧,唯不见故人。整个一星期,她每天一个人兴沖沖地去,怏怏地回。「第三年,还是这样。第四年,第五年……好多年过去了,她已经不想再去了。她老了,他当然更老了。」「一杯咖啡的时间早已过了,就像人生中最好的年华一晃而过一样。」直到很多年以后,她又去了那个义大利小镇,居然发现有家咖啡厅叫「摩卡」,她进去了,「习惯性地靠窗坐下后要了一杯摩卡咖啡。打开笔记本电脑,翻开她正在撰写的一部小说《摩卡》,敲击起中文字来。」这时有人来跟她相认。她却发现他:曾经磁性的声音里,满是沧桑气息,虽然掩盖不住惊喜的声浪,却透漏着老者的颓伤。而「他宽阔的肩背已经有些弯曲,但仍然看得出是屈服在一件褪色的褐色T恤里。一条洗旧了的橄榄色长裤将两条已经不太健美的长腿笼罩着,看上去只是一副支架把整个身体硬撑在那里」。他一头灰白的头髪,正像她的一头银丝。他说;「我叫摩卡」。她明白这家咖啡厅是他的!但她没与「摩卡」相认。摇摇头,「大步走出了咖啡厅」。虽然眼里充满泪光。

  最后她引用勃朗宁夫人的诗句来做为结束:「舍下我,走吧!可是我觉得,从此,我就一直徘徊在你的身影里。在那孤独的生命的边缘,从今再不能掌握自己的心灵,……」

  这个故事使我想起叔本华的那句:「曾经发生的事已过去,就像从来没发生过一样。」也使我想起清朝大才子纳兰性德的诗句:「为怕花残却怕开」。

  〈摩卡〉是一篇非常不写实的小说,但做到了委婉唯美,语言里透着诗的韵味,动人而不随流俗。  

  穆紫荆的小说〈说声再见情犹浓〉,故事其实很平常,在德国的某城。「一个是新来的上司,一个是出色的部下。从外调来新上任的阿东和公司的员工夏子彼此握手做自我介绍的时候,当彼此在对方的眼睛里看到一对同样的瞳孔以及从那同样的瞳孔里所映照出的自己的影子时,一次握手便成了从此相互吸引和关注的开始。」从这一段对两人的身份和相遇的叙述,就能看出作者经营文字的功力,她的写法是掌握重点,不离文学语言轨道。

  说到男女主角友谊变质,彼此有异样感觉时,她这样处理:「如此一点一点地延续着和扩展着,从上班到下班,从白天到晚上,从结束时的『祝你晚安!』到突然有一天变成了『祝你睡个好觉!』而当这第一个『祝你睡个好觉』从阿东那里传入夏子的眼里时, 那一夜,两个人不约而同地都失眠了。」这使读者已预感到即将天下大乱。作者说「这样的情景发生,用一句德语来说就是蠢。如果其中的一方或双方是有家的人,那甚至就是蠢到家了」。因此夏子为了彻底地不影响阿东的前途和其在公司里的威信,开始着手从阿东眼前消失的准备。

  几个月后,夏子在另一个州找到了新的工作,于是在最后的几周内便休假在家。夏子所面对的就是真正的冷清和寂寞了。只要自己不发出声音,整个世界就是一片寂静。就在这一片持续的寂静之中,夏子的生日那天,阿东来电话了。夏子表现出兴奋的样子向阿东描述自己是如何幸运地找到了新的工作又如何幸运地租到了新的房子之类的种种「幸运」,一句接着一句地,夏子说得有点上气不接下气,因为她「唯恐一停顿下来,两个人之间的通话就从此彻底结束。他们便永远也不会再听到对方的声音了」,看来两人之间情还是很深的。都在极力的控制着自己。

  几个星期以后,公司里的员工为夏子举行告别会的那天,很多其他部门所认识夏子的人都来了。大家在一起吃喝互相开着玩笑。到最后,她才从很多人头的后面,「瞥见了阿东的脸。他看上去汗津津地连大衣也没有脱。显然是刚刚赶到的样子。此时他正站在距离夏子很远的地方,但是夏子看到了他,却装作没看到的样子,把自己的目光抬高了半分,定到了阿东后面的墙上。然而,心却在那一刻把阿东那一副关注的模样,永远且生生地刻写了下来。」

  故事便这样结束了。从头到尾没提爱情两字,但浓情厚意力透纸背。爽利的语言,精巧的情节调度,意在言外的叙述,制成这篇三仟余字的精致小说。

  《翔鹭》集内共有49篇文章,出自48位作家之手。其中不乏佳品,可惜为篇幅所限,无法一一评介。在出书艰难的当今。历史悠久声名卓着的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这本包含三大洲女作家的选集,是富有意义的文坛盛事。

赵淑侠

图书试读

精通外语是华文作家融入当地社会之利器
杨翠屏(法国)


台湾省斗六市人。台湾政大外交系毕业, 巴黎第七大学文学博士。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会员, 欧华作协会员。译有《见证》(八位二十世纪法国文学巨擘评论)、》西蒙波娃回忆录》、着作有《看婚姻如何影响女人》、《活得更快乐》(一九九八年台北市政府新闻处推介为优良读物)、《名女作家的背后》、《谁说法国只有浪漫》、《忘了我是谁: 阿兹海默症的世纪危机》 (二○一一年侨联海外华文着述奖学术论着第二名)等。

欧华作协会员,大多数皆有一项职业,写作是业余。受到梦想与理想的驱策,离乡背井接受异国文化的激盪,丰富的新生活体验,更多的人生磨砺,秉持对文字爱好、文学与哲学热诚,勤于笔耕,调适生活。他们在部落格写生活感言、人生百态、教导食谱,或撰写人文历史、科幻小说、小说、散文、杂文、随笔、游记…等。以独特的个人观点,勾勒、挥洒他们的生活点滴、人生风貌、旅游经验、知识传承。宽阔、多采的视野,沉潜的思维,多了一份人文关怀,他们的文章或许成为文学作品。以创作来实现自我,肯定自己,获得社会认同。

异于一般华侨及中国、台湾的本土作家,海外作家与母语和故乡维系着深厚的联络。思乡念旧,以华文写作,在写作中还乡,跨域书写,纾解浓浓的乡愁。

他们具有第三只「慧眼」,脚踏东西方文化,一心抒情、评论宇宙文章。接触异域文化,他们的兴趣广泛,激情满腹,  世界观更宽阔、更包容,视角更敏锐、深刻。

欧华作协两位作家例子

麦胜梅,欧华作协副秘书长,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系毕业后,赴德留学,获得阿亨理工大学社会学硕士文凭。曾在德国社区大学成人班教授中文及烹饪课程,市立博物馆解说员,目前担任德国联邦政府翻译员。她居住的城市每年五月,在大教堂前面广场举办文化节,来自不同国家的居民摆摊位,展示各国手工艺品、食物,还有娱乐表演助兴,提供文化交流的同乐时光,胜梅曾安排华人妇女跳台湾山地舞。我总认为有机会到西方先进国家求学,是种幸运;体验不同的教育制度、教学方式,丰富我们的思考模式。胜梅在工作、理家之余,文字的梦想从未远离,文字情缘是其精神的归宿。她酷爱旅行,擅长书写旅游文学。数度编辑欧华作协集体作品,功不可没。

用户评价

评分

“翔鹭”,单听这个名字,就给我一种非常优雅、辽阔的感觉。我一直对海外的华人文学,尤其是那些以中文进行创作的作品,抱有极大的关注。总觉得在不同的文化环境熏陶下,她们的文字会呈现出一种别样的韵味和深度。这本书聚焦的是“欧洲暨纽澳华文女作家”,这两个地域本身就代表着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欧洲的古典、浪漫、历史悠久,纽澳的自由、奔放、自然风光壮丽,我非常好奇,这些女性作家们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用中文来书写她们的生活、情感、观察和思考。是会将欧洲的哲学思辨融入笔端,还是会展现出纽澳式的生活热情?“女作家”这个标签,更让我期待那些细腻入微的观察,以及对情感深处的挖掘。我设想,书中或许会有关于文化冲突与融合的深刻探讨,关于异乡生活的酸甜苦辣,关于女性在追寻自我过程中的挣扎与成长。而“文集”的形式,则意味着我可以一次性接触到多位作者,欣赏她们各自独特的写作风格和人生体验,就像是在一个精心布置的文学画廊中漫步,每一幅作品都蕴含着创作者的心血与智慧。我渴望在这本《翔鹭》中,找到那些跨越山海的声音,感受那些在异国他乡依然闪耀的华人女性的才华与魅力。

评分

“翔鹭”,这两个字自带一种轻盈而坚定的力量。我一直对海外华人文学抱持着一种特殊的关注,觉得那是一种在文化交融和碰撞中诞生的独特存在。而「翔鹭:欧洲暨纽澳华文女作家文集」,这个书名更是让我心生期待。欧洲,一个承载着厚重历史和浪漫情怀的大陆,纽澳,一片充满生机与自由的新兴之地。这两地孕育出的华文女作家,她们的笔触会是怎样的?我设想,或许会有在巴黎街头邂逅爱情的细腻描绘,也可能有在悉尼海边挥洒汗水的坚韧故事。她们的文字,是否会浸染着欧洲的哲学思考,或是纽澳的乐观精神?“女作家”这个限定,更是增添了一层我对细腻情感和深刻洞察的期待。我希望在书中看到她们如何处理文化上的差异,如何在异国他乡找到归属感,又如何将母语的根深深扎在新的土壤里。这本“文集”,则意味着我将有机会品尝到不同作者的独特“滋味”,体验她们各自的人生故事和艺术追求。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看到那些在遥远国度依然闪耀的华人女性才华,她们的故事,想必会带来意想不到的触动和启发。

评分

“翔鹭”——这个书名首先就给我一种非常轻盈、灵动的感觉,仿佛一群白色的身影在欧洲的古堡和纽澳的海岸线上自由翱翔。我一直对海外华人文学非常着迷,总觉得它们承载着一种独特的文化张力,是离散与融合的生动体现。而《翔鹭:欧洲暨纽澳华文女作家文集》这个书名,更是精准地击中了我的兴趣点。欧洲,一个充满历史沉淀、艺术气息和哲学思辨的大陆;纽澳,一片充满活力、自由精神和自然之美的土地。在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地域,有多少才华横溢的华文女作家,她们用中文书写着怎样的故事?我设想,或许会有在伦敦的雨巷中寻找灵感的,或许会在墨尔本的海边感受自由的,也可能有在阿尔卑斯山脚下沉思人生的。她们的文字,是否会融合了当地的文化特色,又保留了中华文化的底蕴?“女作家”这个身份,让我对细腻的情感表达、深刻的人生感悟以及独特的女性视角充满了期待。而“文集”的形式,则预示着这本书会呈现出多元化的风格和主题,就像是一场文学的盛宴,我可以一次性品尝到不同作者的智慧与才情。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在这本书里,找到那些关于坚韧、关于梦想、关于爱与失落的动人篇章,感受这些“翔鹭”们在异国他乡绽放出的独特光彩。

评分

「翔鹭:欧洲暨纽澳华文女作家文集」这个书名,光是听着就让人感觉一股清流扑面而来。我一直对那些身处异乡却依然坚持着用中文写作的华人作家充满敬意,尤其当她们是女性时,那种坚韧和细腻,总能让我心生赞叹。欧洲和纽澳,这两个概念本身就充满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欧洲的古老文明、深厚底蕴,与纽澳的清新自然、开阔自由,两种截然不同的地域风情,会碰撞出怎样的文学火花?我很好奇,生活在欧洲的华文女作家,她们的文字里是否会流露出对历史的沉思,对艺术的感悟,对生活细节的精致描摹?而那些身处纽澳的,是否会展现出更强的生命力,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自由的向往?“文集”这个词,则预示着这本书是一个多元化的集合,我将有机会阅读到不同作者的独立视角和独特声音。也许会有充满怀旧的情绪,也许会有对当下生活的深刻洞察,也许会有对未来发展的细腻畅想。我非常期待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这些女性作者们独特的经历和生命体验,她们是如何在跨越文化和地域的阻隔中,依然坚守着自己的母语,并用它来描绘出内心深处的世界。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打开了一扇扇窗口,让我得以窥探那些在遥远国度闪耀的华人女性的光芒。

评分

“翔鹭:欧洲暨纽澳华文女作家文集”——光是这个书名,就充满了诗意和画面感。我一直以来都对海外华人文学情有独钟,总觉得在不同文化背景的滋养下,中文创作会展现出一种别样的魅力。欧洲和纽澳,这两个概念本身就自带了丰富的联想:欧洲的厚重历史、艺术气息,与纽澳的自由奔放、壮丽自然。我非常好奇,生活在这两片土地上的华文女作家,她们的笔触会是怎样的?是会带着古典的韵味,细致地描摹异国风情?还是会充满现代的活力,展现出对生活的热情与探索?“女作家”的身份,更让我期待那些细腻的情感表达、深刻的人生洞察,以及独特的女性视角。我设想,书中或许会有关于文化身份的追寻,关于融入异域社会的种种体验,关于亲情、友情、爱情在跨越地域时的变化与坚守。而“文集”的形式,则意味着我将有机会一次性领略到多位作者的才华,就像是在一个精心策划的文学花园里,我可以遇见不同品种、不同色彩、不同香气的花朵,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美丽。我非常渴望在这本《翔鹭》中,找到那些在异国他乡依然闪耀的华人女性声音,感受她们用中文书写的独特故事和生命力量。

评分

「翔鹭:欧洲暨纽澳华文女作家文集」这本书,光是书名就勾起了我无数的遐想。首先,“翔鹭”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飘逸、辽阔的美感,仿佛一只展翅欲飞的白鹭,象征着这些女性作者们的心灵自由和创作空间。我一直对海外华文文学抱有浓厚的兴趣,总觉得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孕育出的文字,会有一种别样的芬芳。欧洲和纽澳,这两个地域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各自拥有独特的历史、风情和生活方式。而“华文女作家”这几个字,更是点燃了我内心的好奇。她们如何在异域的土地上,用中文书写自己的生活、情感、观察和思考?她们笔下的世界,会是怎样的色彩斑斓?我期待着她们的故事,能带我穿越时空,感受不同的文化冲击和融合。是会像欧洲古堡一样,沉淀着历史的厚重与浪漫?还是像纽澳的广袤原野,充满了自由与开阔的气息?又或者,是她们在夹缝中生存、在挑战中成长的坚韧身影?我想象着,这本书或许就像一扇扇小窗,透过它们,我可以窥见不同人生,理解不同视角,甚至在字里行间找到自己心底深处的共鸣。我非常期待能在这本书里,找到那些被忽略却同样璀璨的女性声音,她们的故事,或许比我们想象的更加精彩和深刻。

评分

读到「翔鹭:欧洲暨纽澳华文女作家文集」的书名,我脑海里瞬间浮现出一幅画面:一抹清丽的白色身影,在欧洲的古典建筑前翩然起舞,又或是掠过纽澳蔚蓝的天空。我一直认为,女性作家的文字,总是多了一份细腻、多了一份感性,而在远赴海外的华文女作家身上,这种特质又会叠加上一种独特的生命力。欧洲,一个充满历史、艺术和哲学底蕴的大陆,那些在异国他乡的华人女性,她们的笔触是否会沾染上古典的韵味?她们的生活是否会因此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抑或是充满了文化冲突与适应的挑战?而纽澳,那片广袤的新大陆,拥有着壮丽的自然风光和自由奔放的文化氛围,这些女性作家们又将如何在这片土地上扎根,她们的文字又会呈现出怎样的面貌?我尤其好奇她们在写作时,是否会面临语言的挑战,或是文化认同的困惑?而这些挑战,又如何转化成她们笔下动人的篇章?“文集”二字,则暗示着这本书汇集了多位作者的作品,这意味着我将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的写作风格、不同的叙事方式,以及对同一片土地截然不同的观察和解读。这就像是走进一个充满惊喜的百花园,每一朵花都有其独特的姿态和芬芳,等待着我去细细品味。我渴望在这本书里,能感受到那些跨越山海的文字力量,领略那些在异国他乡闪耀的华人女性的才华与智慧。

评分

“翔鹭”,这个名字听起来就有一种自由飞翔、不受拘束的意象,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勇敢地在海外追求创作的华文女作家们。我一直对海外华人文学抱有特别的兴趣,总觉得它们是连接不同文化、展现不同生命体验的桥梁。这本书聚焦于“欧洲暨纽澳”这两个地域,这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欧洲,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多元的大陆,那里孕育出的华文创作会是怎样一番景象?是充满古典的优雅,还是融合了现代的思潮?纽澳,那片广袤而充满活力的土地,那里的华文女作家们又会以怎样的笔触描绘她们的生活?是自由奔放,还是细腻敏锐?“女作家”这个标签,更是让我对书中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坚信女性的视角总能发掘出更深层次的情感和更细微的生活之处,而当她们身处异域,这种洞察力想必会更加丰富和深刻。我设想,这本书里可能会有关于跨文化适应的挑战,关于在异乡追寻梦想的故事,关于家国情怀的思念与连接,也可能包含着对当下社会现象的独特观察。而“文集”的形式,意味着我可以一次性接触到多位作者,体验不同风格、不同主题的精彩篇章,这对我来说,就像是一场丰富多元的文学旅行。我非常期待能在这本《翔鹭》中,找到那些在异域土地上闪耀的华人女性才华,感受她们用中文书写的独特魅力和生命力量。

评分

“翔鹭:欧洲暨纽澳华文女作家文集”——光是这个名字,就足以勾起我作为台湾读者的浓厚兴趣。我一直以来都对海外华人文学情有独钟,总觉得那些在不同文化土壤中孕育出来的文字,总会带着一种别样的芬芳和力量。欧洲和纽澳,这两个地理概念本身就充满了丰富的联想:欧洲的古典、浪漫、深邃,与纽澳的自由、开阔、活力,截然不同的风土人情,会碰撞出怎样的文学火花?而“华文女作家”这个定位,更是让我倍感期待。女性的视角,往往能更细腻地捕捉到生活的细微之处,更能深入地挖掘情感的深度。我设想,这本书里会收录那些关于跨越文化鸿沟的挑战与适应,关于在异国他乡追逐梦想的坚持与汗水,关于亲情、友情、爱情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独特展现。我很好奇,这些作家们是如何将母语的根深深扎在异国的土地上,她们的笔触又会是怎样一种风格?是带着欧洲特有的沉静与思辨,还是充满纽澳式的热情与活力?“文集”的形式,意味着我将有机会一次性品尝到多位作者的独特风格和人生故事,这对我而言,就像是开启了一场多元化的文学探索之旅。我非常渴望从这本书中,感受到那些在遥远国度依然闪耀的华人女性的才华,领略她们用中文书写的独特魅力。

评分

“翔鹭”,多么诗意的名字,它一下子就勾起了我作为台湾读者对海外华人世界的无限好奇。每次有机会接触到海外华人作家的作品,我都觉得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世界的大门。欧洲和纽澳,这两个遥远而又充满魅力的地域,孕育了怎样的华文文学风景?尤其让我感到兴奋的是,这是一本聚焦于“女作家”的文集。我一直相信,女性的视角往往能捕捉到生活中那些细微却动人的情感,而当她们身处异国他乡,这种观察和体验又会被赋予更深的层次。我设想,在这本《翔鹭》中,或许会有一篇篇关于初抵异乡的迷茫与新奇,关于融入当地生活的努力与趣事,关于与家人、朋友的情感羁绊,也可能关于她们在追寻梦想过程中的坚韧与挣扎。我很好奇,她们的文字会是怎样一种风格?是婉约的,如同欧洲古典小说的笔触?还是奔放的,带有纽澳自由的气息?又或者,是一种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精髓的独特表达?“文集”的形式,也意味着我可以一次性品尝到多种“味道”,体验不同作者对同一片土地,甚至是不同地域的独特理解和情感投射。这种多元的呈现,对我来说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吸引力。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些“翔鹭”般的女性,她们是如何在异国他乡,用中文编织出属于自己的美丽篇章,又将为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与感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