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话直说

有话直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沟通技巧
  • 人际关系
  • 职场沟通
  • 有效沟通
  • 表达能力
  • 情绪管理
  • 冲突解决
  • 心理学
  • 自我提升
  • 实用指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香港政局纷扰,未来何去何从?种种矛盾如何解决?

  叶刘淑仪敢言直说,针砭时弊,鞭辟入里。本书收录了不少关于法治、探讨民主发展的文章,希望关心香港民主的读者,对民主发展的相关理论、背景等有更深入认识。书中亦剖析香港近年推行教育改革所产生的问题,以及世界大国之间如何角力,香港应该怎样自处,谋求共赢。一切一切都值得香港深思、反思,也希望读者能有所启发。
穿行迷雾:一部关于古蜀文明与现代心灵的探寻之书 书名: 《蜀山遗踪与镜中人》 作者: 陆远 出版社: 墨石文化 页数: 580页 装帧: 精装,附赠手绘地图与古文字摹本 --- 内容简介: 《蜀山遗踪与镜中人》并非一部单纯的考古报告,也非一本晦涩难懂的学术专著。它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感官盛宴,一次深入古老灵魂与当代困境的对话。 本书以巴蜀大地深藏千年的迷雾为引,勾勒出一部波澜壮阔的文明史诗。作者陆远,一位致力于文化人类学与山地地理交叉研究的学者,耗费十年光阴,足迹踏遍岷江流域的深山老林、滩涂沼泽以及那些被世人遗忘的古蜀王墓葬群。他试图从那些沉默的青铜器、神秘的太阳神石像,以及那些被当地族群口口相传的创世神话中,解读出那个突然消失却又影响深远的古蜀文明留下的蛛丝马迹。 全书的结构巧妙地采用了“双线叙事”的手法。 主线——文明的追溯: 第一部分,聚焦于“天漏之国”的兴衰。陆远不满足于已有的三星堆、金沙遗址的发现,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偏远、更具争议性的“古蜀方国”——那些可能与古蜀王朝存在血缘或文化联系的部落聚落。他详细记录了他在高山峡谷中与当地彝族、羌族耆老的数次交谈,这些口述历史犹如一把把钥匙,开启了对古蜀人宇宙观、祭祀体系乃至其独特“纵目”崇拜的全新理解。书中详述了作者团队如何利用地质雷达技术,在岷江上游发现了一处可能是用于观测天文、举行“祭天礼仪”的巨型岩石阵,并尝试重建其复杂的声学结构,探究古蜀人如何“聆听”山川之灵。 特别是关于古蜀“蚕丛及鱼凫”的记载,作者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这些早期的蜀王可能并非单纯的图腾崇拜者,而是一批掌握了早期水利工程和气候预测知识的“技术精英”。书中用大量篇幅分析了古蜀青铜神树的形态学,认为它不仅仅是宗教符号,更可能是对特定地理环境(如垂直气候带的垂直迁徙路线)的抽象表达。 副线——心灵的折射: 在追寻远古的过程中,陆远坦诚地记录了自己的心路历程。他并非一个旁观者,而是一个深陷现代社会异化感的“镜中人”。在偏远山寨,他目睹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冲击的剧烈碰撞——古老的祭祀仪式如何被旅游开发所异化,山民的生存哲学如何在高速公路的轰鸣声中逐渐消散。 这种对“失落”的感知,投射到了他自身对当代人际关系的疏离和对“真实自我”的迷茫上。书中穿插了大量细腻的个人感悟和文学性的反思。当他在一个暴雨夜,面对着一盏摇曳的油灯,对着一篇晦涩的甲骨文拓片时,他问自己:我们今天所追求的效率与进步,是否让我们付出了更沉重的代价——那就是与大地和祖先的连结? 这种对现代性的批判是含蓄而深刻的。作者通过对比古蜀人对“自然秩序”的敬畏,来映照当代人在信息爆炸时代中的“认知超载”与“情感贫瘠”。他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哲思的场域:我们究竟是文明的继承者,还是被遗忘的断章? 本书的特色与价值: 《蜀山遗踪与镜中人》最大的魅力在于其跨学科的融合性。它糅合了考古学、民族志学、景观生态学乃至部分心理学的视角,使得对古蜀文明的探讨不再是冰冷的文物堆砌,而是有血有肉、充满生命力的探索。 1. 视觉震撼的呈现: 书中收录了数十张作者亲赴现场拍摄的珍贵照片,包括尚未被大众所知的岩画局部、高精度重建的古蜀祭坛模型图,以及一幅长达三米的“蜀道艰难”手绘长卷,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 2. 人与自然的对话: 本书深刻探讨了山地地理对文化塑造的决定性作用。岷山和邛崃山系如何造就了古蜀独特的“垂直社会结构”,以及这种结构如何影响了他们的权力运作和精神信仰。 3. 对“失语”的探讨: 结尾部分,作者回归到当代语境,探讨了现代社会中,我们如何重新找回“倾听”的能力——倾听历史的回响,倾听自然的低语,以及倾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声音。 这是一部献给所有对未知历史抱有好奇心,对现代生活感到困惑的读者的作品。它引领你走进巴蜀的迷雾,最终让你在迷雾散去后,更清晰地认识自己。它是一部关于“寻找”的书,而真正的宝藏,或许不在远古的青铜器中,而在我们对“寻找”本身的坚持里。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叶刘淑仪(Regina Ip)


  197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英文系,获一级荣誉学士学位。她求知若渴,分别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修读了三个硕士学位课程:格拉斯哥大学文学硕士(主修文艺复兴时期诗歌)、史丹福大学史隆管理课程硕士和史丹福大学东亚研究文学硕士。她在1975 年加入香港政府,其后晋升至保安局局长,于2003 年辞职。她从美国进修回港后,在2006年7月成立智库「汇贤智库政策研究中心」,2008年9月当选第四届立法会直选议员,2012年成功连任,同年获委任为行政会议非官守成员。2010年12月,叶刘淑仪创立「新民党」,并担任党主席。现时她把时间用于服务行会及立法会、发展「新民党」和「汇贤智库」、进行政策分析、撰写专栏文章及参与各式各样无偿的公共服务。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教育之路
读大学划算吗?   16
大学龙虎榜   20
大学也「执笠」   22
大学排名解构   24
大学之道   28
上大学到底为了甚么?   30
大学生应努力成为怎样的人?   32
文凭试放榜   34
新高中能否拔尖补底?   36
新高中学制无助打破文理分流   38
通识博学 小班教授   40
新高中通识陈义虽高 说易行难   42
英国学校制度改革   46
美国大学是香港学生的乐土吗?   50
境外奖学金   52
与其外访逐末,不如坐镇救本   56
创意与传统   59
经典与现代生活   62
职业教育新路向   64
与古哲神交,不亦说乎?   67
财富如何传给下一代?(一)   70
财富如何传给下一代?(二)   72
财富如何传给下一代?(三)   74

第二章 我看时局
公民提名非国际标准   78
学生运动与推动政治变革   86
有效运作的民主能否作全球输出?(上)   90
有效运作的民主能否作全球输出?(下)   92
港人移民是否出路   94
重建后佔中秩序 需加强一国两制论述   96
佔领行动与「狮子山精神」论争   100
民主时刻谈民主(上)   104
民主时刻谈民主(下)   107
为何要求特首爱国爱港?   110
政改的重点   114
两个制度的传说   116
创科局几经波折   119
孟子管治之道   122
常祕是怎样炼成的?   124
高铁延误暴露的结构问题   128
从多方面解决自由行问题   132
何谓香港的核心价值?   136
一签多行封顶便可赶绝水货客吗?   138
法治是怎样炼成的?(一)   140
法治是怎样炼成的?(二)   143
法治是怎样炼成的?(三)   146

第三章 世界新局势
新仇旧恨重燃伊国烟火   150
希腊悲剧   152
中国在非洲的绝招   155
狂人与狂热后的利比亚   158
寻找利比亚失踪国库   160
地利如何有助美国崛起?   162
美国扩张版图的历史   164
美国称霸之路   167
美国眼中的对手(上)   170
美国眼中的对手(下)   173
中国军事工业走出去   176
美国军备新趋势   178
美国酷刑风波   180
美国会否出现第一位女总统?   182
希拉莉计算过的低调   184
民主与金权   188
中国司法改革   190
法官也竞选   192
不可不知的国际大事   194

第四章 经济前瞻
全球经济前瞻   200
中国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吗?   206
有机农业在中国   210
谋求经济共赢 勿失时机   212
全民退保增市民负担 难聚共识   216
假如港元与美元脱钩   220

第五章 创意与科技
硅谷整容风   224
焊工,美国需要你   227
如何激发创意?   230
放空与专注   233
做局外人的好处   236
分歧和合作   238
都市生活与创意   241
重游湾区,漫谈变迁   244
消失的顾客   247
成瘾   250

图书序言

序言

  今年出版《有话直説》这本小书,主要把我在二〇一四至二〇一五年间,于《明报》「三言堂」及《经济日报》刊登的专栏文章,结集起来。

  整理这些文章的时候,彷彿重温了过去一年的香港大事。的而且确,过去一年,绝不平凡,香港史无前例地经历了七十九天逢法佔领。而这场运动的产生,正正是由于香港的民主化、市民对普选行政长官的追求,以及部份人士对《基本法》及人大「八‧三一」框架之间的认知及期望存在误差所致。

  中央政府根据《基本法》及人大「八‧三一」框架,以期让香港于二〇一七年以一人一票的方式,普选行政长官。中央政府以保障国家安全及香港稳定发展为大前提,希望能选出爱国爱港人士出任香港行政长官。然而,部份香港人并不透彻理解一国两制,甚至希望摆脱《基本法》,天马行空地坚持「公民提名」等《基本法》内没提及的要求。以往我苦口婆心地解释过很多次,其实,「公民提名」并不是甚么国际标准,绝大部份西方先进民主国家也没有公民提名,即使有,也只是聊备一格。

  中央政府当然不会接受这些架空《基本法》的建议,泛民议员则认为政改方案不能接受。香港政府提交立法会的政改方案,最终遭到否决,香港的普选梦──宣佈落空。而香港在二〇四七年前能否普选行政长官,真是未知之数。

  若我们把眼光放远一点,其实二〇一五年,也是人类发展的重要一年──《大宪章》(Magna Carta)签署达八百週年的大日子。《大宪章》于一二一五年签署,当时原意是以宪章限制英王王权,后来成为西方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宪文。着名政治学家塞缪尔‧P‧亨廷顿(Samuel. P. Huntington)不讳言,西方文明对人类的最大贡献,应该便是《大宪章》奠下的Rule Of Law,即法治的根基。

  八百年后的今天,法治对香港至为重要,是我们极需珍惜的核心价值。本书第二章「我看时局」及第三章「世界新局势」便分别收录了好些关于法治,探讨民主发展的文章,希望关心香港民主的读者,对民主发展的相关理论、背景等有更深入认识。

  众所周知,教育一直是我十分关心的范畴。一个社会能否向更理想、更繁荣的方向长远发展,人民能否拥有更高的品格和质素,教育是决定性因素!具备良好教育的社会,才会产出良好的公民,有良好品格,能明辨是非,甚至能培养出掌握世界知识及技能的世界公民。

  可惜,香港自从推行教育改革后,各种微调措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教育水平每下愈况,校方、老师、家长及同学苦不堪言。新高中学制下把通识科设定为必修科,间接使修读人文科目的同学少之又少,各种后遗症陆续浮现,让我痛心不已。我在第一章「教育之路」内,便阐述了我对香港教育的各种看法。

  此外,我在第四章「经济前瞻」及第五章「创意与科技」两章,分别探讨当今世界的经济及创新科技的发展。根据美国地缘政治智库Srartford的研究,解构美国如何借助地理优势而壮大、崛起,扩大版图而成霸权。到如今中国如何推动创新科技的发展,世界大国之间如何角力,香港应该怎样自处,谋求共赢。一切一切都值得香港深思、反思,也希望读者能有所启发。

  最后,心水清的读者应已发现,二〇一五年对我的另一层意义,是今年第一次和天地图书合作。谨感谢天地图书副总经理陈俭雯女士、总编辑孙立川博士,及本书编辑郭坤辉小姐,他们不辞劳苦,让本书得以顺利出版。

叶刘淑仪
二〇一五年六月

图书试读

第一章 教育之路

读大学划算吗?


若然要从金钱的角度分析,读大学是一项值得的投资吗?政经时事杂志《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的一篇文章探讨了这个问题。美国研调机构PayScale进行调查,利用大学生毕业后二十年来的收入、读大学的费用等数据,计算出「学位回报率」。一些学科的回报率远胜另一些学科,修读工程学科的回报利润最可观;文科生的收入则因他们入读的学府而异。「最抵读」的是学费比较相宜、不过教研质素优越的公立学府──维珍利亚大学(UVA),长二十年投资的年利率有17.6%,远高过二十年美国国债3.4%的息率!

不少人认为,读大学是进入中产阶层的一张入场券,是青年人向上流动的阶梯。的而且确,根据美国劳工部的数据,持学士学位在职人士的薪酬平均比起只有高中程度的多出64%。本港的情况也雷同,统计处资料显示大学毕业生的平均时薪九十四港元,远远高于中学毕业生的五十五元。

不过,美国高等教育费用(不论在公立抑或私立大学)昂贵的问题一直为人诟病。例如,要在着名的哥伦比亚大学完成一个四年的文学士课程,学费加生活费随时可高达二百万港元!即使学生入读一间同属本州的公立学府(如柏克莱大学UC Berkeley),亦需付上四十万港元作为四年的净学费!并非人人都有一个富爸爸,不少美国青年人都需要半工读,甚至借贷读书。因为贵得惊人的学费,他们毕业戴上四方帽的一刻已经负债累累,平均欠款约二十三万港元。

在美国,虽然高等学府林立,不过质素非常参差,加上每年都有大量毕业生投身职场,造成「高等教育泡沫化」及「学位贬值」等问题。文章引用的调查显示,只有四成受访的公司管理层满意刚毕业学生的表现,认为他们勉强具备工作所需的技能和知识。而且,由于大学生众多,职场竞争往往非常激烈,近四成毕业于全美顶尖大学的学生仍然不能在他们心目中的行业里找到工作。

随着香港自资院校的发展和大学学位的增加,我们会否遇到相同的问题呢?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标题《有话直说》就已经戳中了我的心窝。我是一个典型的不善于表达自己情感和需求的人,总是在事后后悔,觉得当初要是能把话说清楚就好了。我一直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很多误会和隔阂,都源于“不敢说”或者“不会说”。这本书,就好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一样。它没有讲什么高深的理论,而是用非常接地气的语言,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例子,让我看到了“直说”的魅力和力量。我最喜欢的是它对“为什么我们不敢直说”的深刻剖析。书中提到,我们害怕被拒绝、害怕引起冲突、害怕被评价,这些心理真的太真实了。我就是这样的,总是担心说出真实想法会惹恼别人,或者显得自己不够“情商高”。但这本书告诉我,真正的“情商高”并非圆滑世故,而是能够坦诚地表达自己,同时尊重他人。它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方法,比如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如何委婉地拒绝不合理的要求,以及如何在冲突中保持冷静和理性。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好像获得了一种“武功秘籍”,让我对接下来的沟通充满了信心。我开始尝试着用书中的方法去和身边的人交流,惊喜地发现,很多时候,对方的反应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糟糕,甚至会因为我的坦诚而感到惊讶和欣赏。

评分

读完《有话直说》,我最大的感触是,它让我重新认识了“勇气”的真正含义。我一直认为,勇气就是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挺身而出,但这本书却告诉我,在日常生活中,最需要勇气的,恰恰是那些最微小、最平凡的“直说”。我常常因为害怕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或者担心自己的意见不够成熟,而选择沉默,让很多问题悄悄地溜走,最终演变成难以挽回的局面。这本书,就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智者,它没有简单地鼓吹“有话就说”,而是深入地分析了我们为什么会害怕表达真实的想法。它揭示了那些深埋在我们心中的恐惧,比如对冲突的排斥,对他人评价的过度在意,以及对自身沟通能力的怀疑。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区分事实与感受”的论述,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无法有效沟通,是因为我们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当作客观事实来表达,从而引起了不必要的对抗。这本书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且具有操作性的沟通技巧,比如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如何委婉地拒绝不合理的要求,以及如何在表达不同意见时保持冷静和尊重。它让我明白,真正的“直说”,并非是一种鲁莽的表达,而是一种基于真诚、尊重和智慧的沟通方式,它能够化解误会,增进理解,最终构建更健康、更稳固的人际关系。

评分

这本书,真的是给我带来了一场思想上的“地震”。我长期以来都活在一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里,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总觉得能不开口就不开口,即使心里有意见,也宁愿默默消化。然而,这种“沉默是金”的哲学,在我身上并没有带来平静,反而让我觉得生活越来越压抑,很多事情都因为我的“不争不抢”而不了了之,或者被别人随意摆布。当我在书店看到《有话直说》这本书时,标题就深深地吸引了我。我迫切地想知道,到底是什么让我如此害怕表达真实的自己,又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能够勇敢地说出心里话。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原来我的“沉默”并非是一种成熟,而是一种恐惧。书中对我们为什么会害怕“直说”的分析,非常到位,比如对冲突的担忧,对被评判的恐惧,以及对他人反应的不确定。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给出了非常具体、可操作的建议。它教我如何区分“表达事实”和“表达感受”,如何用“我”开头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需求,以及如何设置健康的沟通边界。我开始尝试着用书中的方法去和同事、朋友沟通,惊喜地发现,很多时候,我的直接表达反而更容易被理解,也更能解决问题。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简直就像一场及时的甘霖。我一直以来都深受“报喜不报忧”的习惯困扰,总觉得在人际交往中,尤其是面对长辈或者上司时,表达负面情绪或者提出异议,是一件非常“不识时务”的事情。结果就是,很多问题积累下来,越积越多,最后演变成难以挽回的局面。我迫切地希望能够找到一种方法,一种力量,让我能够摆脱这种束缚,真正做到“有话直说”。《有话直说》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它没有空泛的理论,而是通过大量生动、贴近生活的案例,深刻地剖析了我们为什么会害怕表达真实的想法。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沟通的潜规则”的讨论所吸引,它揭示了那些隐藏在日常对话中的心理博弈,以及我们如何在这种博弈中迷失了自我。作者并没有鼓励我们成为一个尖牙利齿、咄咄逼人的人,而是倡导一种基于尊重和理解的坦诚沟通。书中的一些建议,比如如何区分“表达需求”和“抱怨指责”,如何运用“我”句式来减少对方的防御心理,都非常具有操作性。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看到了沟通的另一种可能性,一种更加健康、更加真实的可能性。

评分

读完《有话直说》,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彻底颠覆了我以往对“沟通”的认知。我曾经以为,沟通就是技巧,就是如何包装自己的语言,如何让对方更容易接受。但这本书却告诉我,沟通的本质,是“真诚”和“勇气”。它不仅仅是教你一套说话的公式,更是在引导你去审视内心,去理解为什么我们会害怕表达真实的自己。书中的一些例子,简直就像发生在身边一样,让我感同身受。比如,在职场中,面对不合理的安排,很多人选择默默承受,生怕自己表达不满会失去机会;在家庭中,遇到意见不合,我们常常选择息事宁人,用“都行”、“我没事”来搪塞,结果却累积了更多的矛盾。这本书通过层层剖析,揭示了这些“不敢说”背后的心理机制,比如对被拒绝的恐惧,对冲突的回避,以及对他人评价的过度在意。它并没有简单地鼓励我们“怼回去”,而是提供了一种更为成熟和有智慧的“直说”方式——既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需求,又要尊重对方,寻找共同点。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区分事实与感受”的部分,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无法有效沟通,是因为我们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当作客观事实来表达,引起了不必要的误会和对抗。这本书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朋友,它并没有高高在上地给你灌输道理,而是通过生动的案例和细腻的心理描写,让你自己去体会,去领悟。

评分

《有话直说》这本书,从书名开始就吸引了我,因为它触碰到了我内心深处一个长期存在的痛点。我一直认为,在人际交往中,能够直抒胸臆,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但同时也是一种极具挑战的技能。我常常看到一些人,他们说话直接、清晰,毫不拖泥带水,但却不会让人觉得被冒犯,反而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而我,很多时候却会陷入一种纠结:既想说出心里话,又害怕因为说得不够委婉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或者伤害到别人。书中的内容,与其说是在教我“怎么说”,不如说是在引导我“敢于说”。它深入探讨了那些阻碍我们直言不讳的心理障碍,比如对冲突的恐惧,对社会评价的担忧,以及对自身表达能力的怀疑。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分析,作者向我们展示了,许多我们以为会引发巨大麻烦的“直说”,实际上,只要运用得当,反而能够化解误会,增进理解,甚至创造更好的关系。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同理心”的论点,它强调了在直说时,既要坚持自己的立场,也要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沟通方式。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直说”并非粗暴的表达,而是一种建立在尊重和理解基础上的坦诚。

评分

《有话直说》这本书,就像是在我内心深处埋藏已久的一个炸弹,被它轻轻一点,就轰然炸开。我一直以来都认为,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尤其是工作场合,表达真实的意见和需求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总觉得,过于直接可能会显得鲁莽,不够圆滑,进而影响到自己的发展。因此,我常常会选择沉默,或者用一些模棱两可的语言来掩饰真实的意图。然而,这种长期的压抑和回避,并没有带来所谓的“和平”,反而让我在很多关键时刻错失了机会,或者因为沟通不畅而导致了不必要的麻烦。这本书,恰恰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重新定义了“直说”的意义。它不是鼓励我们去争吵或者抱怨,而是引导我们去理解,为什么我们会害怕表达真实的自我,以及如何才能在保持真诚的同时,又不伤害到他人。书中大量的案例分析,让我恍然大悟,原来很多时候,我们的“委婉”和“忍让”,反而更容易被误解,或者被视为一种软弱。作者提出的“清晰、具体、尊重”的沟通原则,就像是一盏明灯,指引我如何去构建一种更加健康、有效的沟通模式。我开始意识到,真正的“有话直说”,是一种智慧,一种勇气,更是一种对自我和他人负责任的态度。

评分

《有话直说》这本书,简直就像是我在人际交往中的一本“使用说明书”。我一直以来都觉得,自己是一个非常缺乏沟通技巧的人,总是不知道该如何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尤其是在面对一些比较敏感或者容易引起争议的话题时,我更是会陷入一种尴尬的沉默。这种沉默,虽然避免了眼前的冲突,但长此以往,却让我感觉自己越来越被动,很多事情都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发展。这本书,从一开始就点明了“直说”的重要性,并深入剖析了我们为什么会对“直说”感到恐惧。它详细地解释了那些阻碍我们坦诚表达的心理因素,比如对被拒绝的担忧,对他人负面评价的顾虑,以及对自身表达能力的怀疑。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区分事实与感受”的部分,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无法有效沟通,是因为我们混淆了客观事实和主观感受,从而引起了不必要的误会和对抗。作者并没有鼓励我们变成一个粗鲁或者不近人情的人,而是倡导一种基于尊重和理解的坦诚沟通。它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技巧,比如如何用“我”句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如何设置清晰的沟通边界,以及如何在表达不同意见时保持同理心。读了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好像获得了一种“沟通的超能力”,对接下来的各种社交场合充满了信心。

评分

我一直以来都觉得,在现代社会,很多时候我们都被“委婉”、“含蓄”、“顾全大局”这些词汇所裹挟,导致真正想要表达的真实想法,反而被层层包裹,最终淹没在人群中。我曾经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好好先生/小姐”,总觉得说出真实的想法会得罪人,或者显得自己不够成熟。然而,这种长期的压抑,并没有让我获得真正的安宁,反而让我在很多事情上感到力不从心,甚至被误解。当我看到《有话直说》这本书的时候,我内心深处就有一种强烈的共鸣。这本书,与其说是在教我说话的技巧,不如说是在鼓励我勇敢地面对自己,勇敢地表达真实的自我。它深入剖析了我们为什么会对“直说”感到恐惧,那些来自童年经历、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我们自身内心的不安全感,都被一一揭示。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直说不是争吵”的论点,它强调了在表达真实想法的同时,也要保持尊重和同理心,找到一种能够让双方都感到舒适的沟通方式。书中的案例非常丰富,既有职场上的沟通困境,也有家庭中的情感交流,让我看到了“直说”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沟通指南,更是一种自我解放的工具,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沟通,是建立在真诚的基础上的。

评分

这本《有话直说》,书名就足够吸引人,我一直觉得,在这个世界上,最宝贵也最稀缺的品质之一,就是“直率”和“真诚”。太多时候,我们被社会的规则、人际的顾虑,以及内心深处的胆怯所束缚,说出心里真正想说的话变成了一件需要极大勇气的事情。翻开这本书,我期待的不仅仅是关于“怎么说”的技巧,更希望它能触及到“为什么不直说”的根源,以及“直说”背后所蕴含的价值和力量。我一直认为,那些能够坦诚面对自己、坦诚面对他人的人,往往活得更通透,也更容易获得内心的平静和真正的尊重。书中的案例、论述,是否能帮助我打破那些无形的桎梏,让我不再因为担心得罪人、担心显得不够圆滑而选择沉默,或者说一些言不由衷的客套话?我希望能从中找到一种平衡,既能保持自己的立场和真实,又不至于变成一个不顾他人感受的莽夫。很多时候,我们宁愿选择委婉,选择隐忍,但长此以往,那些未说出口的话语会变成内心的负担,甚至影响我们的决策和生活质量。这本书,究竟能否提供一把钥匙,打开我内心深处那扇紧锁的“直说”之门?我对此充满了好奇和期待,渴望从中汲取力量,学习方法,最终能成为一个更勇敢、更真实的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