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乡

在他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世界各地穿梭行走的我,
是否也会在回忆中迷路? 
 
  ★当代华人摄影大师阮义忠,走出台湾,迎向世界,
  引领华人摄影潮流最真实的过程纪录。

  ★萨尔加多、麦库林、杜杰德、寇宁斯……,
  第一手贴身观察,亲炙摄影大师风范。

  ★水之堡摄影艺廊、佩皮尼昂与亚尔国际摄影节……,
  世界级摄影殿堂,借由照片一一呈现
 
  这是一位摄影家的「影像签证」

  一卷卷二十多年前拍完之后便束之高阁的底片,为一段他乡之旅,揭开序幕。法国、西班牙、葡萄牙、捷克、匈牙利……阮义忠造访「他乡」,并非为了美景,也不是为了美食,而是因为那里有一位想见的摄影家、一所着名的摄影机构或正在举办摄影节、研讨会……。这些海外影像纪录,除了是当代国际摄影潮流的珍贵回顾与展望,更替阮义忠在他乡中,找到自己与故乡更清晰的座标。
 
  「阮义忠是位百分之百的人文主义者,顽固地坚持着报导摄影。他还有一项在摄影家身上很难见到的特质,那就是能以批评的态度来整理、编辑自己的作品。」——Becky Cho《当代摄影家》,英国圣詹姆斯出版社(St. James Press)
 
  「要深入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对旅人来说,大概只有一种方式,那就是毫无目的的闲逛。像溪流中的一片落叶,随地形、水势时急时缓地漂,有时在漩涡中打转,有时在岸边搁浅,不预设立场,不盼望收获,让意外决定下一步。而想要真正了解她、欣赏她,就必须怀着几分失落感。」——阮义忠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阮义忠


  一九五○年出生于台湾宜兰。早年曾任《幼狮文艺》编辑,退伍后任职《汉声》杂志英文版,开始摄影生涯。一九七五年转任《家庭月刊》摄影,同时撰写本土摄影报导文章。一九八一年,由摄影跨行到电视节目制作,以纪录片《映象之旅》等广为人知。一九八八年起任教于台北艺术大学美术系长达二十五年。

  三十多年来,阮义忠跋山涉水,深入乡土民间,寻找动人细节,拍摄了大量以百姓日常生活为题材的珍贵照片,作品也成了台湾独一无二的民间生活史册。

  着作丰富,出版《想见,看见,听见:走出镜头之外》《想念亚美尼亚》《失落的优雅》《正方形的乡愁》《北埔》《八尺门》《人与土地》《台北谣言》《四季》……等;论着《当代摄影大师》《当代摄影新锐》被视为海崃两岸的摄影教育启蒙书;创办的《摄影家》杂志(1992-2004)被誉为摄影史上最具人文精神的刊物之一。阮义忠摄影作品为海内外重要机构展出及收藏。多年来深刻且广泛影响全球华人地区的摄影视野。

图书目录

自序

辑一  F
初访巴黎
世纪不变的旧与好
不同时代的共同追求
乞丐与天使
向大师致敬
爱与美的象征
不同时空的邂逅
在枫丹白露歇息
市政厅广场之吻
闹市中的落寞
吉普赛小孩
大阳台旅舍
欧洲摄影历史协会
我的贵人
理想中的世界
大蒜鄕的私房食谱
影像签证
萨赫登舞
出入梦境
精神流浪
超级巨星
求主垂怜
物质世界碎片
由不幸编成的旋律
斗牛场里的华丽屠杀
凑热闹的幻灯片秀
克拉格及赫贝尔
寇德卡与女儿
伊托碧黛与萨尔加多
卡马革的牧场午宴
至情至性的麦库林
亚尔的姑娘
 
辑二   S
辉煌历史伴随生活
直线属于人类,曲线属于上帝
哥德区的书店主人
蒙特塞拉特修道院
西班牙才有的灿烂
兰布拉的探戈
繁华大道的另一头
波布雷修道院
不同宗教的互敬与融合
流失的风情
斗牛粉丝
雍容华贵地面对死亡
逃亡的农民
安达鲁西亚的午睡
象征融合的大清真寺
阿兰布拉宫外的修女
 
辑三   P
里斯本故事
必须怀着失落感
有些是真理,有些是探索
奥古斯汀纽
迷宫与庇护所
苏达谛
里斯本电车
地之尽头,海之开端
泰瑞莎
从人与环境着手的建筑师
无法征服的城市
波特酒的家
吃牛肚的人
物换星移
扫心地
因缘不具足的摄影专辑
葡国的文化首都
阿尔巴诺
醒不过来的梦
文化先锋
平均年龄最年轻的城市
就像看了一场电影
 
辑四   C
追忆帕夫‧史特恰
母亲河的怀抱
查理大桥上的恋人
寒鸦
这才是布拉格
丹妮叶拉与瓦拉米
生命承受的重与轻
约瑟夫城的犹太教士
 
辑五   H
让世人了解匈牙利的摄影家
古堡与火炉的合併
十三号板车上的梦
无所不在的乐师
误打误撞进盖乐特酒店
见证动盪的马提亚斯教堂
匈牙利精神的象征
神话与现实

图书序言

自序

替自己与故乡找到更清晰的位置
 
  我的兴趣、工作、生活、理想都因摄影而聚焦在一起,办《摄影家》杂志的前后十年间,正是体力最好、事情最多的阶段,走访世界各地不仅是辛勤工作后的身心调剂,也是编务延伸。幸运的是,无论採访摄影节或邀稿,过程之中都掺和着友谊,以至于再琐碎的细节,都能让我领受到丝丝温情。

  那些年,有时半夜醒来会茫然一会儿,不知自己是在哪个国家、哪个城市。在家就绝不会搞混。但家只是一张睡惯的床、再黑也不会搞错的走位,以及无所不在的熟悉气味吗?我想,牵系人的,应该还是那份归属感。虽然经常旅行,异地却总给我家的感觉,在各个城市遇到的那些可爱的人,让我对他乡与故乡有了新的解读。

  拍照四十年,我所发表过的作品大多是关于台湾本岛的。在国外旅行捕捉的镜头,往往在回家把底片沖好、压出样片后就束之高阁,很少再去翻看。之所以会把这些照片后面的故事写出来,也是因为一个有趣的机缘。

  两年多前,杭州市民摄影节的负责人傅拥军找我去参展、讲座,顺便到《都市快报》摄影部看看记者们的作品。那些优秀的摄影工作者,有的拍乡村留守儿童,有的拍体育选手在荣耀、掌声过后的辛酸,也有的暴露社会底层人物的困境,或是用航拍记录都市与农村的变貌。

  每位记者的作品我都做了点评,鼓励他们长期经营心仪的主题,因为不断探索外在环境才能更了解自己,灵感的火花也会被点燃。我以自己为例,回忆向广东美术馆推荐郑森池的作品《觅金山鸿爪》。他长期拍摄旧金山铁路的华工遗迹,呈现了一个时代的一群人,以苦不堪言的劳役换取微薄工资寄回中国老家。许多人再也没能返回故土,终其一生只能锥心沥血地望乡。

  在广州参加展览开幕的那天,我灵机一动,向郑森池、陈传兴两位老友提议开个联展。陈传兴拍的台湾、我拍的外国以及郑森池拍的华工合在一起呈现,题目就定为《故乡,他乡,望乡》。大家都觉得这是个好主意,而我尤其开心,因为终于找到了整理国外照片的脉络。

  跟记者讲故事时,《南方都市报》〈视觉周刊〉的编辑郑梓煜在场旁听,并随即邀我写专栏,《在他乡》的照片故事因而开启。为了这个专栏,我可认真地去看照片档案了,没事就捧起一大本,用八倍的放大目镜贴在那一小格一小格24x36mm的影像中搜寻。

  每当看到某地的某人,一幕幕鲜活的画面又浮上脑海。那些朋友的脸孔,比当地名胜古蹟更让我难忘,想到他们就好像想到故乡的童年玩伴,彷彿是在看人生倒带。在他乡,竟让我对故乡、本土和家的感觉更真切;那些地方就像一个个座标,点出台湾在地球上的确切位置,也勾勒出我一路走过的痕迹。

  后来,联展因故无法推出,专栏也由于纸媒经营困难、版面缩减而未能长期刊登。但事情既然开了头,我便依自己的步调,继续放大一张张的照片、写就一篇篇的文章,按部就班地完成了这本书。

  《在他乡》中的图片故事,只是我造访过的部分城市。巴黎、土鲁斯、佩皮尼昂、亚尔、塞尔维亚、哥多华、巴塞隆纳、里斯本、波尔多、科英布拉、布拉格、布达佩斯⋯⋯大多数都不可能再回去了。事隔二十年再回忆,本来只是一卷卷底片中的一格格画面,加上文字,便彷彿将过去召唤到了现在。

  九二一地震发生后,我开始记录慈济援建灾区的希望工程,接着又随证严法师行脚,在国外的旅行为之中断,除了大陆地区,十多年来几乎不曾踏上别的土地。从那时到现在,台湾起了很大的变化。锁国心态萌起,大多数的媒体不是报导政坛乱象,就是岛上的芝麻小事,国际新闻少之又少。久而久之,一般民众几乎不关心世界大事,甚至有人产生台湾是地球中心的错觉。

  每个人的生命半径有限,任何事都以自我为中心,画出来的圆会小得可怜。关心旁人、了解世界,路就会愈走愈宽,世界也会大一些。人类文明史也就是移民史,为了各种原因,许多人不得不迁徙、流浪。如果身在这里,心却在别处,必定痛苦不堪,而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归属感,那么,所站之地就是故乡。

  每次旅行都是离家与返乡的过程,旅行使我对故乡与本土有新的定义。在世界各地行走,不但让我有机会与不同国家、民族、生活习俗广泛接触,也使我替自己与故乡找到更清晰的位置。

图书试读

【内文节选一】(选自辑一「F」)
初访巴黎
 
巴黎我去过不下十次,但第一次拍的胶卷压成样片后便束之高阁,二十多年没碰过。最近找出来,才发现连时间顺序都没整理,十二卷三十六格的影像交错混杂,如同我失准的记忆。没别的法子,只有静下心来,从每卷的第一张和最后一张找线索,一卷一卷慢慢衔接,才逐渐理出了头绪。传统摄影的好处就是,永远可从样片找回失去的记忆点滴。
 
我发现,在抵达巴黎之前,相机记录的是台湾宜兰四季村,望着一格格的画面思前想后,终于恍然大悟。《四季》早就出过书、开过展览,事隔多年重返,只因张大春主持的《纵横书海》电视节目想录制我下乡拍照的情况。巴黎街头的前一张景象,就是我在回程经过北宜公路,于九弯十八拐处俯瞰的兰阳平原;龟山岛在远远的海平面上,得用放大镜才能看清楚。
 
如今审视这些从没放大过的照片,觉得它们彷彿暗示着我的创作之路将从本土跨向国际。那年,巴黎现代美术馆收藏了《人与土地》中的十二张照片,法国摄影博物馆也刚好要为我举行个展。千里迢迢来到巴黎,一是为了参加展览开幕,二是要向收藏我作品的巴黎现代美术馆摄影部主任、也就是赵无极的夫人方丝华・马奎(Franscoise Marquet)致谢。
 
清晨踏上法兰西,老友刘俐与夫婿赵克明已在机场等我们了。时间太早,旅馆还不能办入住手续,刘俐帮忙把行李寄在门房,带着我们一家三口来到一个可远眺巴黎铁塔的广场。晨雾笼罩下的花都扑朔迷离,既神祕又罗曼蒂克,但这景点全球游客都喜欢拍,我也就无心经营,只顺手按了一张快门。没想到现在看来,竟比我认真拍的照片还要好,也算是神来之笔了!
 
【内文节选二】(选自辑二「S」)
不同宗教的互敬与融合
 
西班牙有句古语:「没到过塞维利亚的人,就是还没开眼界。」我与内人来开眼界,不到两天就完全被同化了:晚上十点用餐,凌晨听着路人的歌声入眠,早餐午餐一同享用。被艳阳烘得全身舒软后睡个午觉,再到街头巷尾任意找家小酒馆,点两杯雪莉酒、拿几小碟海鲜冷盘、瓦罐炖肉、醋渍野菇……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