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地理封面故事

国家地理封面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Mark Collins Jenkins
图书标签:
  • 国家地理
  • 纪实摄影
  • 自然风光
  • 人文地理
  • 探索发现
  • 摄影艺术
  • 旅行
  • 地球科学
  • 文化
  • 纪录片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启发人心的经典影像•改变世界的传奇报导

  126 年以来,《国家地理》杂志每期所呈现的封面故事都带领我们到全球各地探索,更是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以黄色外框为招牌标志的《国家地理》杂志是全世界最多人一望即知的杂志封面,它那黄色方框里曾框取过地球上最令人啧啧称奇的地点、动物及人物:从木乃伊到长毛象、外太空到遥远的雨林、微生物到红杉神木、深海潜水人到挑战极限的攀岩高手、以及世界各地形形色色的人物。
 
  用影像改变世界!探索国家地理宝藏

  历时十年编纂的《国家地理杂志──封面的故事》向您呈现一幅寰宇生活万象。这些封面纪录了改写历史的惊人发现,并赞颂自然世界的永恆之美。
 
  曾共同打造《国家地理》杂志史的数十位摄影师、编辑分享这些影像背后精采但通常鲜为人知的故事,披露封面照片煞费苦心的拍摄、筛选过程。本书也蒐罗了逗趣、划时代、而且往往温暖人心的扛鼎之作,包括珍‧古德第一次登上《国家地理》杂志封面、搜寻铁达尼号、还有这本杂志史上赢得最多读者来函的一张母狮照片。

  《国家地理》杂志获奖的前主编、同时也是六期杂志封面影像的摄影师克里斯•强斯为本书撰写前言。《国家地理杂志──封面的故事》可说是一场移动的庆典,祝贺这本深受喜爱的杂志以及它对这个世界的不朽贡献。
 
  这本鉅着创下首例,汇集这些永志难忘的封面中之佼佼者,并公开它们背后触人心弦的真实故事。

本书特色

  ★今年最值得收藏的经典书籍
  ★126年来国家地理,超过600 幅最具代表性的精彩封面与影像一次呈现
  ★两张长达八页的撼人影像走廊折页
  ★历时十年编纂,揭示背后迷人的影像故事

名人推荐

  黄美秀 台湾黑熊保育协会理事长
  徐仁修 荒野保护协会 创办人
  江秀真 全华人女性首位完成圣母峰南北两侧路线登顶
  齐柏林 《看见台湾》导演/空中摄影师
  林添福  人文摄影师
  林义杰  极地冒险家
  陈文茜  「文茜的世界周报」主持人
  李家维   台湾中文版《科学人》杂志总编辑
好的,以下是一部名为《星辰与尘埃:宇宙的史诗之旅》的图书简介,全篇约1500字: --- 《星辰与尘埃:宇宙的史诗之旅》 浩瀚宇宙,微观生命:一次超越时空的求索 《星辰与尘埃:宇宙的史诗之旅》 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天文学的书籍,它是一部跨越了时间和尺度的史诗。本书带领读者从我们脚下最微小的粒子,一直追溯到宇宙的边界和其最初的萌芽。它试图回答那些最根本的问题:我们从何处来?宇宙如何演化?我们真的孤独吗? 本书的叙事结构巧妙地借鉴了宇宙本身的演化轨迹——从大爆炸的奇点,到恒星的诞生与消亡,再到生命在行星上的奇迹般涌现。作者以精湛的科学洞察力和富有感染力的文学笔触,将复杂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概念融入引人入胜的故事之中。 第一部分:创世的瞬间与基石(The Genesis) 本书的开篇,是对“零”的探讨。我们从对“大爆炸”那一刻的哲学与科学双重审视开始。作者并未止步于描述宇宙的快速膨胀,而是深入挖掘了暴胀理论、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本质。这些看不见的实体,构成了宇宙质量和能量的95%,它们如同沉默的建筑师,塑造着我们所见的一切。 我们将跟随光子穿越早期宇宙的等离子汤,见证第一批原子——氢和氦的形成。这是一个需要极度耐心和细致观测的领域,作者通过详尽的模拟和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数据的解读,为读者重现了宇宙“婴儿期”的景象。这部分不仅是物理学的教科书式展示,更是对人类认知极限的一次挑战。我们如何能“看见”一个已逝去138亿年的事件?答案在于那些微弱的、遍布天空的温度波动。 第二部分:恒星的熔炉与元素的锻造(The Stellar Forge) 一旦物质冷却下来,引力便开始发挥作用。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恒星——宇宙中最伟大的炼金术士。 恒星的生命周期被细致地剖析:从弥漫的气体和尘埃云的引力坍缩,到核聚变的点燃,再到主序星的漫长“中年”。书中详细解释了碳、氧、铁等构成我们身体的元素是如何在超新星爆发的极端条件下被锻造出来的。每一个铁原子,都曾是某颗垂死恒星的最后一口叹息。 作者带领我们“拜访”不同质量的恒星。红巨星的膨胀,白矮星的慢性死亡,以及中子星和黑洞的极致压缩。特别是对黑洞的描述,结合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和最新的观测证据(如引力波),揭示了时空弯曲的真正含义。读者将了解到,我们对引力的理解,仍然是人类探索的边界。 第三部分:行星的涌现与宜居带的探索(The Emergence of Worlds) 当恒星演化稳定后,围绕它们的星盘便开始凝结出新的世界。本书的叙事转向了我们自己的太阳系,并迅速扩展到系外行星的发现浪潮。 我们探索了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个人传记”:火星的失落海洋,木星的巨大磁场,土星光环的冰晶交响乐,以及气态巨行星深处甲烷雨的可能性。重点放在了行星的形成机制——吸积过程的随机性与必然性。 更令人振奋的是对系外行星的专题研究。从最初的“热木星”到如今利用开普勒和TESS望远镜发现的“超级地球”,作者展示了搜寻“第二地球”的艰辛与希望。宜居带的定义被重新审视,不再仅仅是液态水的存在,更包含了行星大气层的组成、板块构造的活动性,乃至其宿主恒星的稳定性。 第四部分:生命的奇迹与宇宙的未来(The Spark of Life and Destiny) 本书的高潮部分,探讨了从无机物到生命这个“最不可能的飞跃”。这部分是科学与哲学的交汇点。 我们审视了生命起源的几种主要假说:深海热液喷口理论、粘土催化作用、以及“胚种论”(Panspermia)。作者对氨基酸、核酸等生命基石的形成过程进行了细致的化学推演,强调了地球环境在特定时间窗内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随后,视角拉回到宇宙尺度的生命探索——SETI(搜寻地外文明计划)的进展,以及费米悖论的深度讨论。我们为什么还没有收到回音?是因为宇宙的尺度太大,还是因为文明的寿命太短? 最后,《星辰与尘埃》以一种既沉重又充满希望的基调收尾。我们探讨了宇宙的终极命运:热寂、大撕裂,还是循环往复?无论结局如何,本书的核心信息是明确的:构成我们身体的每一个原子,都曾是宇宙大戏的一部分。我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宇宙对自身最深刻的、最美丽的自我认知。 --- 《星辰与尘埃:宇宙的史诗之旅》 是一部为所有对真实世界怀有好奇心的人准备的地图。它将复杂的科学语言转化为可以触摸的景象,让你在仰望星空时,不再感到渺小,而是意识到自己是这场宏伟宇宙叙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是一次关于存在、时间与物质的深刻沉思,一次值得所有求知者踏上的旅程。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马克•柯林斯•詹金斯


  前国家地理学会历史学者,着有《国家地理125年》一书。另有《1812年之战与美国海军的崛起》(The War of 1812 and the Rise of the U.S. Navy)、《吸血鬼鑑识:一则不朽传奇的源起》(Vampire Forensics: Uncovering the Origins of an Enduring Legend),以及《惊世奇书:一位探险家的杂记》(The Book of Marvels: An Explorer’s Miscellany)等着作。

克里斯•强斯

  克里斯•强斯是国家地理杂志的首席内容执行长。他在2005到2014年间担任《国家地理》杂志的主编,该杂志在这段期间赢得包括21项美国国家杂志奖在内的无数赞誉。强斯在2008年被《广告年代》提名为年度最佳编辑。在接任主编之前,强斯有20多年的时间从事外地摄影师的工作。强斯曾为《国家地理》杂志的20多篇专文执行摄影工作,并出版过有关于夏威夷群岛、非洲大裂谷、南非野生动物议题的多本着作。

图书目录

前言:挑战极限 克里斯.强斯 
引言: 历年封面
让数字说话
1960–1969
1970–1979
1980–1989 
1990–1999
2000–2014
谢志
图片出处

图书序言

前言

挑战极限

克里斯.强斯《国家地理》杂志前任总编辑
 
  《国家地理》杂志的封面是一张邀请函,像是在和读者说:「来看呀!」看看这美妙的世界,去体验、去拥抱这世界。我们的封面不只带领读者进入这本杂志,也让他们见识到更辽阔的世界。
 
  在这本书里,可以看到《国家地理》杂志封面随着时间演变。1888 年的创刊号封面,只以黑色字体印在褐色包装纸上,不过就是一本98 页的单调科学刊物。从1957 年7 月号印了一面美国国旗的封面,到1960 年代以影像占满了整个版面,乃至今日震撼性的照片与插图,《国家地理》杂志封面经历一段实验过程,才定下现在的视觉效果。
 
  在担任总编辑期间,最令我挫败的是挑选每个月的封面影像。有时我以为这次封面选得很好,事后却目睹它的失败;有时则完全相反,得到的回响超乎我的预期,大为成功。
 
  除了令人惊艳,得奖封面还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如果用一个词来描述我理想中的封面影像,那就是「令人无法抗拒」。尤其在1998 年后,《国家地理》杂志开始在书报摊销售,此时封面就是关键,一张出色的封面必须在五秒内吸引你的视线。主题至上,经验告诉我们,以崭新面貌呈现古文明,或是与天文有关的封面通常都很成功。另一方面,除了宠物之外,以动物为主题的封面卖相不怎么好,这倒是始料未及,因为我们的自然历史摄影首屈一指。这和一张动物照片能否让人产生共鸣有关,摄影师文生.穆西(Vince Musi)曾为「动物心智」专文拍摄一张边境牧羊犬的照片,我敢打包票,看到这只可爱的不得了的牧羊犬,谁都会有股冲动想翻开那期杂志(2008 年3 月号),知道牠究竟在想什么。
 
  人像是另一个不那么叫好的封面选择,但同样地,总会有不适用这条铁律的例外出现。最叫人吃惊的例子,是阿富汗少女莎巴特.古拉(Sharbat Gula)的肖像,她曾三度登上杂志封面,事实上,她那双慑人的海绿色眼眸也正从这本书的封面向外凝望。这也证明了,和生命中绝大部分的事物一样,你才刚摸清楚状况,游戏规则又变了。
 
  「保持真实」是另一个信条。若有人说不能光凭封面评断一本书(这里或许要改为「一本杂志」),他铁定在说谎,而新闻报导可不能说假话。封面必须忠实呈现我们的定位,我们当然也可以让名人上封面,但杂志并不会因此热卖,那等于是背叛了我们的价值观和自我定位。
 
  有些摄影师说他们不在乎自己的作品是否能登上封面,但是在我担任《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师期间,每一天出任务都想着如何让照片登上封面。我怎么可能不想让我正在採访的故事接触到更多读者,尽可能提高曝光率呢?那么就来聊聊一张我花了十年才拍到的照片:这篇前言首页的布希曼人封面照片。
 
  我当时被大卫.连恩的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深深感动,爱极了奥马.雪瑞夫饰演的阿里骑着骆驼接近劳伦斯的那一幕:一开始,除了沙漠无垠的地平线上闪着微光的雾霭之外,什么也看不见。接着,一个小黑点逐渐放大,直到这个幻影化做人形。我把这幅景象记在脑海中,曾多次尝试重现这种效果,却没有一次成功。后来我去到纳米比亚。某一天,我让一群出外狩猎的布希曼人搭便车,望着他们踩着白色平底鞋走路的样子,我看见理想中的影像逐渐成形。于是我躺在盐田上,不断地按下快门,那天非常焖热,弄得我满头大汗。盐田反射了光线,热气从地面上升,看似粼粼微波,大气折射拉长了布希曼人迈开步伐的双腿。人物、地景和光线奇蹟似地构成了一幅完美影像,然后转瞬即逝,要不是我已将它捕捉在底片上,还以为那一剎那不过是幻影。
 
  这些年来,我们的封面上出现过全息图(1988 年12 月号)、绞尽脑汁重建的原始人样貌(2008 年10 月号),以及摄影无法表现的概念(2013 年4 月号)。别怀疑,《国家地理》杂志封面将继续以超乎想像的方式蜕变,不停地追求进步。封面也许会变,但我们的价值观、追求卓越的热情与努力却始终如一。
 
  克里斯强斯 Chris Johns

  国家地理杂志的首席内容执行长。他在2005到2014年间担任《国家地理》杂志的主编,该杂志在这段期间赢得包括21项美国国家杂志奖在内的无数赞誉。强斯在2008年被《广告年代》提名为年度最佳编辑。在接任主编之前,强斯有20多年的时间从事外地摄影师的工作。强斯曾为《国家地理》杂志的20多篇专文执行摄影工作,并出版过有关于夏威夷群岛、非洲大裂谷、南非野生动物议题的多本着作。
 
  在2014年4月,被提名为《国家地理》杂志的内容执行长以前,曾担任《国家地理》杂志的总编辑长达九年,也是这本杂志自1888年创刊以来的第九任总编辑。强斯在1985年成为《国家地理》杂志的特约摄影师,并在1995年成为正职人员,以摄影师的身分,在《国家地理》杂志发表过20多篇专文,其中八篇被选为封面故事。强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数非洲和非洲野生动物的摄影。他曾带读者沿尚比西河而下,调查布希曼人振兴文化的努力,并为濒临绝种的非洲野生动物提供重要的影像纪录。《美国摄影杂志》(American Photo)在2003年,将强斯列为全世界最重要的25位摄影师之一。

图书试读

1960年代的世界
 
他的生命如此璀璨,即使我们活到100岁,仍会记得他如何造福这个世界,辞世前又带来了什么样的改变。—梅尔维尔.贝尔.葛罗夫纳,《约翰.F.甘迺迪:倾尽全力》
 
约翰.F.甘迺迪对美国民众发誓,要在60 年代结束前将人类送上月球。但是当人们黏在电视机前,看着那只太空靴踏上月球表面时,他墓前那把「永恆之火」已经摇曳许久了。胜利和悲剧构成了两极化的1960 年代。那是一个希望的年代:和平工作队、马丁.路德.金恩宣读「我有一个梦」的演说、民权法案、大社会计画与太空计画;也是一个幻灭的年代: 1961 年筑起柏林围墙、1968 年苏联的坦克车辗碎布拉格之春,以及同一年发生的罗伯特.甘迺迪和金恩博士的遇刺事件。1960 年代见证了非洲殖民地的解放,32 个国家纷纷独立,其中多数国家的未来都充满了不确定性;还酝酿出1967 年的六日战争,改写了中东地图;1962 年,古巴飞弹危机的那13 天,还差点使冷战变为核武战争。然而,美国对越南事务的介入程度加深,才真正引发了60 年代美国国内最大的分歧。起初只有美军顾问团涉入,到了1965 年,演变为美军全面参战。随着死亡人数上升,民众的支持率逐渐下降。等到理查.尼克森入主白宫时,已经有3 万名美国人死于越战。
 
到了1960 年代中期,美国有一半的人口不到25 岁,世代间的鸿沟使分歧加剧。婴儿潮世代没有受过经济大萧条和二战之苦,他们看电视长大,而且看的不只是《摩登原始人》和《杰森一家》这些卡通,也会看民权运动、城市暴动、学运和越南问题的新闻片段,而且他们的意见通常不会和父母那一代一样。「反主流文化」因而诞生:拒绝上一个世代的平头发型、灰色法兰绒西装、蜂窝头发型和平顶筒状女帽,偏爱留爆炸头、蓄鬓角、穿迷你裙和扎染布料。美国年轻人亢奋激动、总是在收听或收看节目、辍学又设法逃避兵役;嬉皮头戴鲜花;披头四、滚石乐团、巴布.狄伦和吉米.亨德里克斯的声音盖过了法兰克.辛纳屈、咆勃爵士乐、嘟哇摇滚乐。迷幻药流入1967 年旧金山的嬉皮集会「爱之夏」、1969 年纽约上州的伍兹托克音乐节、电影、艺术圈、音乐界、冥想聚会、「自由性爱」集会,那就是「摇摆的60 年代」。

用户评价

评分

终于拿到了这本《国家地理封面故事》,简直就像是得到了一个宝藏。我一直以来都对《国家地理》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他们的照片,总有一种独特的魔力,能够穿透屏幕,触动人心。而那些封面,更是其中的精华,它们往往是话题的中心,是讨论的焦点,更是对一个时代、一个事件、一种现象的精准提炼。我设想,这本书的编者在整理这些封面时,一定经历了一番艰辛的“淘金”过程,从无数令人惊叹的照片中,挑选出那些最具代表性、最能引发共鸣的作品。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里,我能看到这些封面背后的更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比如,某个封面是如何在拍摄时就注定了它的不凡?某个封面背后的发现,又如何改变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展示图片,更能带领我进入到那个拍摄场景,去感受摄影师的艰辛,去理解编辑的选择,去体会每一个画面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意义。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关于“封面”的故事,更是关于“故事”的封面,是关于如何用最精炼的视觉语言,讲述最宏大的世界。

评分

这本书的到来,简直像是一场意料之外的惊喜。我一直是个《国家地理》的忠实读者,尤其钟爱他们那些充满视觉冲击力的封面。每一期,我都会在书报亭前驻足,被那些精美的画面所吸引,那些画面里,有最原始的自然之美,有最真实的人类情感,有最前沿的科学发现,也有最深刻的社会洞察。而《国家地理封面故事》这本书,就像是把我这些年来的珍藏回忆,一下子全部打包带回家了。我试着想象,当编辑们面对如山的照片时,他们是如何抉择出那一张张最终登上封面的“幸运儿”?是经过了多少次的讨论、修改、甚至争论?而那些摄影师们,他们是不是也和我们一样,在按下快门的那一刻,就预感到自己捕捉到了一个足以载入史册的瞬间?这本书,我预计会是一次深度解读,不仅仅是欣赏图片,更是去理解它们背后的故事,去感受那些在画面之外,摄影师的汗水,编辑的智慧,以及这个世界瞬息万变的脉络。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重温那些感动,也希望能让我用全新的视角,去理解那些曾经只是惊鸿一瞥的封面,它们是如何成为我们共同记忆的一部分。

评分

对于我来说,《国家地理封面故事》的出现,就像是把我多年来散落在记忆中的珍珠,串联成了一条闪耀的项链。那些曾经在杂志封面上一闪而过的画面,如今以一种更为完整、更为系统的方式呈现在我面前,这让我感到无比的惊喜和激动。我总觉得,《国家地理》的封面,不仅仅是一张照片,它更像是一扇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地球上最壮丽的风景,最奇特的生物,以及人类最深刻的情感。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来解读这些封面背后隐藏的奥秘?是会深入剖析每一张照片的拍摄技巧和故事背景?还是会从更宏观的角度,去探讨这些封面所反映的时代变迁和社会议题?我渴望能够通过这本书,重新审视那些曾经让我驻足的照片,去理解它们之所以能够成为封面的原因,去感受它们所传递的力量。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关于“封面”的集合,更是关于“发现”的篇章,关于如何通过一个精心挑选的画面,去开启一个关于我们世界、关于我们自身探索的无穷旅程。

评分

收到《国家地理封面故事》的那一刻,我的心跳都漏了一拍。这不是一本普通的画册,它更像是一本浓缩了人类文明和自然奇观的编年史,而封面,便是那最醒目的“标题”。我一直认为,《国家地理》的封面不仅仅是杂志的门面,更是它精神的集中体现。那些画面,往往能在一瞬间抓住读者的眼球,激发他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对地球生命的热爱,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思考。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组织这些曾经辉煌的封面?是以时间为线索,展现地球变迁的宏大叙事?还是以主题为划分,深入探讨人与自然、社会文化等不同层面的关系?我期待着,在文字的辅助下,我能了解到更多关于封面背后的故事,比如,一张照片是如何成为改变人们对某个议题认知的契机?一个看似简单的画面,背后又隐藏着怎样复杂的科学研究或社会调查?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对《国家地理》这本传奇杂志精神内核的深度挖掘,一次与那些定格了历史瞬间的伟大作品的对话。我准备好,与这本书一起,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视觉与思想的探索之旅。

评分

终于捧到了这本《国家地理封面故事》,光是封面就散发着一种沉甸甸的、仿佛承载了无数时光与故事的质感。翻开书页,映入眼帘的首先是那些熟悉又陌生的画面,它们曾是报刊亭里最吸引我目光的存在,如今被集结成册,感觉就像把那些曾经闪耀的瞬间重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部关于我们这个星球、关于人类探索精神的宏大史诗。我一直觉得《国家地理》的封面有一种魔力,它们不只是单纯的图片,更是凝固了一个时代的缩影,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那些照片里的人物、动物、风景,每一个眼神,每一次凝视,都仿佛在诉说着一段不为人知的经历。我期待着书中能够深入挖掘这些封面故事背后的更多细节,比如那些摄影师是如何捕捉到如此震撼人心的瞬间,他们又付出了怎样的努力与危险?编辑们又是如何从海量素材中遴选出最能代表一个主题、一个时代的画面?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图集,更像是一扇窗,透过它,我可以重新审视那些曾经让我心潮澎湃,又让我陷入沉思的时刻,并从中获得新的启发和感悟。我迫不及待地想沉浸在这视觉的盛宴,并在文字的引导下,走进那些封面背后更广阔的世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