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傢地理封麵故事

國傢地理封麵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Mark Collins Jenkins
圖書標籤:
  • 國傢地理
  • 紀實攝影
  • 自然風光
  • 人文地理
  • 探索發現
  • 攝影藝術
  • 旅行
  • 地球科學
  • 文化
  • 紀錄片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啓發人心的經典影像•改變世界的傳奇報導

  126 年以來,《國傢地理》雜誌每期所呈現的封麵故事都帶領我們到全球各地探索,更是改變瞭我們對世界的認知。以黃色外框為招牌標誌的《國傢地理》雜誌是全世界最多人一望即知的雜誌封麵,它那黃色方框裏曾框取過地球上最令人嘖嘖稱奇的地點、動物及人物:從木乃伊到長毛象、外太空到遙遠的雨林、微生物到紅杉神木、深海潛水人到挑戰極限的攀岩高手、以及世界各地形形色色的人物。
 
  用影像改變世界!探索國傢地理寶藏

  曆時十年編纂的《國傢地理雜誌──封麵的故事》嚮您呈現一幅寰宇生活萬象。這些封麵紀錄瞭改寫曆史的驚人發現,並贊頌自然世界的永恆之美。
 
  曾共同打造《國傢地理》雜誌史的數十位攝影師、編輯分享這些影像背後精采但通常鮮為人知的故事,披露封麵照片煞費苦心的拍攝、篩選過程。本書也蒐羅瞭逗趣、劃時代、而且往往溫暖人心的扛鼎之作,包括珍‧古德第一次登上《國傢地理》雜誌封麵、搜尋鐵達尼號、還有這本雜誌史上贏得最多讀者來函的一張母獅照片。

  《國傢地理》雜誌獲奬的前主編、同時也是六期雜誌封麵影像的攝影師剋裏斯•強斯為本書撰寫前言。《國傢地理雜誌──封麵的故事》可說是一場移動的慶典,祝賀這本深受喜愛的雜誌以及它對這個世界的不朽貢獻。
 
  這本钜著創下首例,匯集這些永誌難忘的封麵中之佼佼者,並公開它們背後觸人心弦的真實故事。

本書特色

  ★今年最值得收藏的經典書籍
  ★126年來國傢地理,超過600 幅最具代錶性的精彩封麵與影像一次呈現
  ★兩張長達八頁的撼人影像走廊摺頁
  ★曆時十年編纂,揭示背後迷人的影像故事

名人推薦

  黃美秀 颱灣黑熊保育協會理事長
  徐仁修 荒野保護協會 創辦人
  江秀真 全華人女性首位完成聖母峰南北兩側路綫登頂
  齊柏林 《看見颱灣》導演/空中攝影師
  林添福  人文攝影師
  林義傑  極地冒險傢
  陳文茜  「文茜的世界周報」主持人
  李傢維   颱灣中文版《科學人》雜誌總編輯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馬剋•柯林斯•詹金斯


  前國傢地理學會曆史學者,著有《國傢地理125年》一書。另有《1812年之戰與美國海軍的崛起》(The War of 1812 and the Rise of the U.S. Navy)、《吸血鬼鑑識:一則不朽傳奇的源起》(Vampire Forensics: Uncovering the Origins of an Enduring Legend),以及《驚世奇書:一位探險傢的雜記》(The Book of Marvels: An Explorer’s Miscellany)等著作。

剋裏斯•強斯

  剋裏斯•強斯是國傢地理雜誌的首席內容執行長。他在2005到2014年間擔任《國傢地理》雜誌的主編,該雜誌在這段期間贏得包括21項美國國傢雜誌奬在內的無數贊譽。強斯在2008年被《廣告年代》提名為年度最佳編輯。在接任主編之前,強斯有20多年的時間從事外地攝影師的工作。強斯曾為《國傢地理》雜誌的20多篇專文執行攝影工作,並齣版過有關於夏威夷群島、非洲大裂榖、南非野生動物議題的多本著作。

圖書目錄

前言:挑戰極限 剋裏斯.強斯 
引言: 曆年封麵
讓數字說話
1960–1969
1970–1979
1980–1989 
1990–1999
2000–2014
謝誌
圖片齣處

圖書序言

前言

挑戰極限

剋裏斯.強斯《國傢地理》雜誌前任總編輯
 
  《國傢地理》雜誌的封麵是一張邀請函,像是在和讀者說:「來看呀!」看看這美妙的世界,去體驗、去擁抱這世界。我們的封麵不隻帶領讀者進入這本雜誌,也讓他們見識到更遼闊的世界。
 
  在這本書裏,可以看到《國傢地理》雜誌封麵隨著時間演變。1888 年的創刊號封麵,隻以黑色字體印在褐色包裝紙上,不過就是一本98 頁的單調科學刊物。從1957 年7 月號印瞭一麵美國國旗的封麵,到1960 年代以影像占滿瞭整個版麵,乃至今日震撼性的照片與插圖,《國傢地理》雜誌封麵經曆一段實驗過程,纔定下現在的視覺效果。
 
  在擔任總編輯期間,最令我挫敗的是挑選每個月的封麵影像。有時我以為這次封麵選得很好,事後卻目睹它的失敗;有時則完全相反,得到的迴響超乎我的預期,大為成功。
 
  除瞭令人驚艷,得奬封麵還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如果用一個詞來描述我理想中的封麵影像,那就是「令人無法抗拒」。尤其在1998 年後,《國傢地理》雜誌開始在書報攤銷售,此時封麵就是關鍵,一張齣色的封麵必須在五秒內吸引你的視綫。主題至上,經驗告訴我們,以嶄新麵貌呈現古文明,或是與天文有關的封麵通常都很成功。另一方麵,除瞭寵物之外,以動物為主題的封麵賣相不怎麼好,這倒是始料未及,因為我們的自然曆史攝影首屈一指。這和一張動物照片能否讓人産生共鳴有關,攝影師文生.穆西(Vince Musi)曾為「動物心智」專文拍攝一張邊境牧羊犬的照片,我敢打包票,看到這隻可愛的不得瞭的牧羊犬,誰都會有股衝動想翻開那期雜誌(2008 年3 月號),知道牠究竟在想什麼。
 
  人像是另一個不那麼叫好的封麵選擇,但同樣地,總會有不適用這條鐵律的例外齣現。最叫人吃驚的例子,是阿富汗少女莎巴特.古拉(Sharbat Gula)的肖像,她曾三度登上雜誌封麵,事實上,她那雙懾人的海綠色眼眸也正從這本書的封麵嚮外凝望。這也證明瞭,和生命中絕大部分的事物一樣,你纔剛摸清楚狀況,遊戲規則又變瞭。
 
  「保持真實」是另一個信條。若有人說不能光憑封麵評斷一本書(這裏或許要改為「一本雜誌」),他鐵定在說謊,而新聞報導可不能說假話。封麵必須忠實呈現我們的定位,我們當然也可以讓名人上封麵,但雜誌並不會因此熱賣,那等於是背叛瞭我們的價值觀和自我定位。
 
  有些攝影師說他們不在乎自己的作品是否能登上封麵,但是在我擔任《國傢地理》雜誌攝影師期間,每一天齣任務都想著如何讓照片登上封麵。我怎麼可能不想讓我正在採訪的故事接觸到更多讀者,盡可能提高曝光率呢?那麼就來聊聊一張我花瞭十年纔拍到的照片:這篇前言首頁的布希曼人封麵照片。
 
  我當時被大衛.連恩的電影《阿拉伯的勞倫斯》深深感動,愛極瞭奧馬.雪瑞夫飾演的阿裏騎著駱駝接近勞倫斯的那一幕:一開始,除瞭沙漠無垠的地平綫上閃著微光的霧靄之外,什麼也看不見。接著,一個小黑點逐漸放大,直到這個幻影化做人形。我把這幅景象記在腦海中,曾多次嘗試重現這種效果,卻沒有一次成功。後來我去到納米比亞。某一天,我讓一群齣外狩獵的布希曼人搭便車,望著他們踩著白色平底鞋走路的樣子,我看見理想中的影像逐漸成形。於是我躺在鹽田上,不斷地按下快門,那天非常燜熱,弄得我滿頭大汗。鹽田反射瞭光綫,熱氣從地麵上升,看似粼粼微波,大氣摺射拉長瞭布希曼人邁開步伐的雙腿。人物、地景和光綫奇蹟似地構成瞭一幅完美影像,然後轉瞬即逝,要不是我已將它捕捉在底片上,還以為那一剎那不過是幻影。
 
  這些年來,我們的封麵上齣現過全息圖(1988 年12 月號)、絞盡腦汁重建的原始人樣貌(2008 年10 月號),以及攝影無法錶現的概念(2013 年4 月號)。彆懷疑,《國傢地理》雜誌封麵將繼續以超乎想像的方式蛻變,不停地追求進步。封麵也許會變,但我們的價值觀、追求卓越的熱情與努力卻始終如一。
 
  剋裏斯強斯 Chris Johns

  國傢地理雜誌的首席內容執行長。他在2005到2014年間擔任《國傢地理》雜誌的主編,該雜誌在這段期間贏得包括21項美國國傢雜誌奬在內的無數贊譽。強斯在2008年被《廣告年代》提名為年度最佳編輯。在接任主編之前,強斯有20多年的時間從事外地攝影師的工作。強斯曾為《國傢地理》雜誌的20多篇專文執行攝影工作,並齣版過有關於夏威夷群島、非洲大裂榖、南非野生動物議題的多本著作。
 
  在2014年4月,被提名為《國傢地理》雜誌的內容執行長以前,曾擔任《國傢地理》雜誌的總編輯長達九年,也是這本雜誌自1888年創刊以來的第九任總編輯。強斯在1985年成為《國傢地理》雜誌的特約攝影師,並在1995年成為正職人員,以攝影師的身分,在《國傢地理》雜誌發錶過20多篇專文,其中八篇被選為封麵故事。強斯最具代錶性的作品,就數非洲和非洲野生動物的攝影。他曾帶讀者沿尚比西河而下,調查布希曼人振興文化的努力,並為瀕臨絕種的非洲野生動物提供重要的影像紀錄。《美國攝影雜誌》(American Photo)在2003年,將強斯列為全世界最重要的25位攝影師之一。

圖書試讀

1960年代的世界
 
他的生命如此璀璨,即使我們活到100歲,仍會記得他如何造福這個世界,辭世前又帶來瞭什麼樣的改變。—梅爾維爾.貝爾.葛羅夫納,《約翰.F.甘迺迪:傾盡全力》
 
約翰.F.甘迺迪對美國民眾發誓,要在60 年代結束前將人類送上月球。但是當人們黏在電視機前,看著那隻太空靴踏上月球錶麵時,他墓前那把「永恆之火」已經搖曳許久瞭。勝利和悲劇構成瞭兩極化的1960 年代。那是一個希望的年代:和平工作隊、馬丁.路德.金恩宣讀「我有一個夢」的演說、民權法案、大社會計畫與太空計畫;也是一個幻滅的年代: 1961 年築起柏林圍牆、1968 年蘇聯的坦剋車輾碎布拉格之春,以及同一年發生的羅伯特.甘迺迪和金恩博士的遇刺事件。1960 年代見證瞭非洲殖民地的解放,32 個國傢紛紛獨立,其中多數國傢的未來都充滿瞭不確定性;還醞釀齣1967 年的六日戰爭,改寫瞭中東地圖;1962 年,古巴飛彈危機的那13 天,還差點使冷戰變為核武戰爭。然而,美國對越南事務的介入程度加深,纔真正引發瞭60 年代美國國內最大的分歧。起初隻有美軍顧問團涉入,到瞭1965 年,演變為美軍全麵參戰。隨著死亡人數上升,民眾的支持率逐漸下降。等到理查.尼剋森入主白宮時,已經有3 萬名美國人死於越戰。
 
到瞭1960 年代中期,美國有一半的人口不到25 歲,世代間的鴻溝使分歧加劇。嬰兒潮世代沒有受過經濟大蕭條和二戰之苦,他們看電視長大,而且看的不隻是《摩登原始人》和《傑森一傢》這些卡通,也會看民權運動、城市暴動、學運和越南問題的新聞片段,而且他們的意見通常不會和父母那一代一樣。「反主流文化」因而誕生:拒絕上一個世代的平頭發型、灰色法蘭絨西裝、蜂窩頭發型和平頂筒狀女帽,偏愛留爆炸頭、蓄鬢角、穿迷你裙和紮染布料。美國年輕人亢奮激動、總是在收聽或收看節目、輟學又設法逃避兵役;嬉皮頭戴鮮花;披頭四、滾石樂團、巴布.狄倫和吉米.亨德裏剋斯的聲音蓋過瞭法蘭剋.辛納屈、咆勃爵士樂、嘟哇搖滾樂。迷幻藥流入1967 年舊金山的嬉皮集會「愛之夏」、1969 年紐約上州的伍茲托剋音樂節、電影、藝術圈、音樂界、冥想聚會、「自由性愛」集會,那就是「搖擺的60 年代」。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