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 東京漂流

新版 東京漂流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日本文學
  • 東京
  • 漂流
  • 小說
  • 當代文學
  • 社會
  • 文化
  • 青春
  • 都市
  • 生活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你要在墳前吐口水,還是獻上花束?
一本各界譽為「神準預測日本崩壞」的預言書

  「二十年後,我結束旅程,迴頭看到的日本,已經呈現一片《我在你的墳上吐口水》般的世界觀。日本人固有的『慈悲』血液,現在不都已經變成瞭『憎恨』的血液?街上的行人都張著憎恨的弓箭,有時會一齊射嚮選定的犧牲者,變成一場有益身心的血祭。

  為什麼他們的恨意這麼重?

  而我隻想仔細探究『慈悲』變成『憎恨』的二十年間,日本到底發生瞭什麼變化。

  『慈悲』能改變一個人,
  『憎恨』的話語則無法改變一個人。

  你要在墳前吐口水,
  還是獻上花束?」

-摘自本書後記

  日本當代攝影大師 藤原新也
  以攝影傢之眼洞察矯作清新的日本無菌社會
  以近乎私傢偵探辦案般解謎的挖掘
  令我們窺見繁榮背後的巨大空洞

  「對藤原新也而言,在恆河親眼目睹的死亡,沒有看不見的暴力可怕。而他筆下喧囂灼熱的東京,在高度科技化、商業化、快速代謝、大量生産、大量製造垃圾之餘,由於所有的汙穢、負麵情緒、黑暗都被排除、阻絕,繁榮背後那種看不見的空洞也跟著日益增大。
  生活變成從一個密室,移動到另一個密室的過程。十分鍾前在車站前廣場嚮過往行人募款的愛心傢庭,十分鍾後已經在連鎖餐廳排排坐好,用午後三點的下午茶,犒賞自己對非洲飢民的無私付齣。習慣電視節目脫口秀錶演的小孩,眼神中已經帶有(電視劇中常見)大人的狡詐。失去船的船夫,在商店街沿路殺瞭幾個幸福傢庭的主婦,然後衝進附近的中國餐館,上瞭樓上強姦老闆娘。重考生拿著可能是以考試成績換來的球棒,打爆有屋階級爸媽的頭。滿臉幸福的新世紀思想導師,侵吞公款插翅高飛。
  這本書裏有一張照片,最能顯現齣藤原新也對於這個世界與人生的看法:恆河邊兩隻野狗分食一具泡水屍體。他按下快門的當下是否猶豫,我們不得而知。這樣的照片在日本即使是當成藝術作品,裱框掛在藝廊一角,不難想像還是會引發爭議。追求藝術品味優越的買傢,寜可去收藏森山大道、荒木經惟或是藝術掮客村上隆認證的數位輸齣作品,不會把這樣的照片放在豪宅的客廳。這張照片,以及他的名言『人就像被狗吃掉一樣自由』,在《印度放浪》之後,仍然不斷以各種形式齣現於其他的文字作品之中。」

-摘自本書譯者序

  作者藤原新也自1969年起,以亞洲國傢為主,遍遊歐亞13年。迴國之初,日本發生一連串的冷血逆倫刑案與無差彆殺人事件,使作者驚然發現日本社會已有巨大改變,和他記憶中的故鄉大不相同。

  日本傢庭的中心從「神壇」轉變化「電視機」,「人對土地故鄉的執著」也轉變為「個人對個人的執著」;社會普遍的物質需求心態,從「對欲望的剋製」,演變為「鼓勵消費」。

  他比較瞭自己齣國前所認識的「60~70年代的日本」,和迴國後所見的「70~80年代」的日本,以旁觀者的警醒眼光,針對當下的社會問題提齣批判,對當局者迷的日本國民做齣提醒。

  最後兩章收錄瞭作者在雜誌《FOCUS》連載的爭議文章,以及後續引發的風波。

  〈莉卡娃娃奉經〉

  一九八八至八九年,一位名叫宮崎勤的青年,連續虐殺三名四至七歲女童,並姦屍、食用、分屍後遺棄。凶嫌再三反覆自己的犯案動機,至其被處死時仍無定論。這起事件成為當時日本媒體渲染犯罪最具代錶性的案例。

  〈豬要在晚上載走〉

  作者描寫自己公寓四周的人事風景──作者居住在東京芝浦,該地倉庫、廢棄工廠林立,惡臭運河穿梭,是東京少數不以人做主角的無人地帶。就連河裏遊魚都死氣沉沉,小孩無精打采。

  夜裏馬路上不時傳來尖銳聲響,作者一直以為那是飆車族的車輪摩擦聲,直到一天的深夜散步,他纔發現那聲響竟是齣自一車準備前往屠宰場的豬隻的嘶鳴。政府雖無明文禁止在白晝運送豬隻,但會散發惡臭的東西,就得在日常生活之外悄悄處理,這早已是都市人的潛規則……

  惡臭彌漫的汙水處理場的屋頂,竟有一座無人知曉的巨大公園,宛如都市裏難得的荒涼草原,是海市蜃樓,成為作者沉澱思緒的休憩所。一天傍晚,作者第一次在公園裏見到遊人──一名五、六歲的女童,卻有著老婦的苛薄眉頭,她衝著作者直嚷:「討厭,小優自己一個人玩得正開心……大叔你的傢在哪裏!快給我迴傢去!」作者不禁納悶,究竟是什麼樣的父母,會養齣一個這麼彆扭的小孩……

  〈兩種十誡〉

  因應60-80年代日本社會經濟高度成長,凡事講求效率的時代潮流,日本的傢屋形式也産生巨變,傢庭的中心從「神桌」轉變化「電視機」;佛祖勸人「剋製欲望」的教誨,變成不斷高呼「努力吧!買東西吧!」的電視廣告,社會價值觀齣現根本性的變革。佛教的十善戒不再是市民的信仰瞭,他們改信從欲望做齣發點、鼓勵消費的「新十誡」。

  〈旅程的冰點〉

  日本傢屋形態改變之前,日式屋宅多是獨門獨棟,是附有後門、簷廊,與鄰人互動頻繁的開放性建築。但在講求效率的新時代潮流運作下,日本人的屋宅主流漸漸轉為仿照英國監獄或日本兵捨、以使用率為第一考量的國宅形式封閉性建築。

  作者認為此為母體與土地價值崩壞的一種呈現,日本人對鄉裏的執著漸漸淡化。作者一傢原經營日式旅館,但因應都市改革計畫,旅館遭拆除,一傢人被迫遷離故裏。自此,作者再無鄉愁,選擇離開日本,齣國流浪。同時期,亦有大批青年選擇離開日本,他認為自己的行動並非個例,而是時代潮流的産物。

  〈小小的黑魔術〉

  迴到睽違十三年的故土,作者發現盡管日本國民看似健康明朗,市街清潔,生活便利富饒,但和他旅行過的東南亞國傢比起來,人民的臉上卻缺乏生氣,少見喜怒哀樂,人民的情感被某種力量封印起來,轉而在某些地下活動發洩。

  作者將那些活動稱做「密室」。不同世代有各自不同的「密室」,八○年代初期盛行的「密室」行為是「搞笑藝人秀」和「卡拉OK」。在此之前,則有「學生運動」、「摔角」、「異端宗教」等。在完善的管理社會的水麵下,人們各自大笑、歡唱、怒吼……,找地方發洩。然而各自的社群之間往往並無交流,人心也變得更加孤立。作者在本章分析瞭各社群的共通點與相異處,以及行動背後的成因。

  〈行善風潮〉

  迴到日本,作者發現社會已然巨變,一時無法適應,他擔心自己永遠會像個異鄉人,自覺像個失憶癥患者。但他發現,得瞭失憶癥的人不隻是他,八○年代的日本人可說全都等同患瞭失憶癥。

  作者在本章對他齣國前(60~70年代)和迴國後(70~80年代)所見的日本,做瞭整理比較,並預言瞭下一波的時代潮流──行善和文化活動。

  作者舉齣1982年5月的三件事──「日本國憲法成為暢銷書」、「全民反核運動」、「義工活動的普及」──為例,並在下一章闡述他的所見與觀感。

  〈青天白日〉

  齣版業的餐會酒席上,一位編輯將自己負責的新書校樣交給眾人傳閱,那本書便是後來成為暢銷書的《日本國憲法》。內容除瞭條文內容,還搭配瞭日本豐綠的田園山村風景照,作者不禁感到一絲諷刺,因為他隻覺得看到瞭日本的昔日幻影。書中照片顯然是將「反戰」的訴求視覺化,這或許是正確的做法,不容異議,但仍令作者心生無奈之感……

  作者接到攝影師同業的一通電話,要他捐款支持反核運動,他迴答「我參加,但這不是因為我『贊同』這個活動,而是因為『我不反對』」。反核,任誰看來都是絕對正確的舉動。但這「絕對善」的壓力,卻也令作者感到無所適從……

  這天是母親節,作者打算去享用一頓遲來的午餐,但一走齣車站,他突然感覺到幾道帶著「殺氣」的視綫,原來是來自現已司空見慣的募款集團。但這迴的募款人是一群傢庭主婦帶著幼子,在太陽底下為非洲的飢童募款,場麵十分溫馨。這「過度開朗的殺氣」令作者心生不解。自己無法理解的事情,就用相機拍下吧。作者匆匆返傢取相機,離傢前他瞥瞭一眼時鍾,三點七分,他腦中閃過一絲不安,「三點是吃點心時間……這活動該不會在三點結束吧」。當他趕到現場,果然早已人去樓空……

  〈飢渴前綫〉

  本章對照瞭三種「密室」──卡拉OK、摔角錶演、搞笑藝人秀,與三種「善行」──日本憲法的暢銷、反核、義工活動,發現這些行為的背後,其實都是源自於對正義的傾倒。

  但,捨棄瞭鼓吹良善的「舊十誡」二十年,人們的良心為何會在八○年代初期重新抬頭?作者認為,人們之所以渴望良善,是因為經過二十年「惡十誡」的洗禮,大傢都得瞭良心飢渴癥。人們之所以行善、無償付齣,其實是為瞭得到另一種型態的迴報──安撫良心的餌食。

  不過,在印度的旅行經驗,也使作者體會到:善行的「施與」,是比「接受」更需要謹慎看待的事,因為過剩的愛也可能害人。許多善行名義上是為瞭拯救他人,卻往往淪為用來拯救自己的僞善。而日本便是個對善行意識尚未成熟的社會。

  〈狂熱〉

  在本章,作者分享瞭他在印度旅行的私人經曆,進一步說明何謂「成熟的善行」。

  〈漫長的喜劇〉

  日本戰後二十年是經濟高度成長期,時代風氣鼓勵消費,人們以「性惡說」為本,一味追求名利,努力賺錢,好獲得「三種神器」(黑白電視、洗衣機、冰箱),帶動大環境經濟發展。這可說是一齣在浪費主義社會上演的幻想「喜劇」。

  然而喜劇也會演到盡頭,當人們飽食終日,三種神器的取得不再是難事,人們突然喪失瞭消費意欲,內需減低的結果是經濟的不景氣。在1952年的美國亦曾發生類似情況,當時不隻是經濟亮紅燈,人們也喪生瞭工作的意欲,當時美國的解決之道為軍事産業的發展。日本無法靠同樣的辦法解套,但所幸,盡管內需衰退,日本國民仍未喪失工作意欲,依然積極工作,因為他們猶在追求「最終神器」──獨門獨棟的傢。日本的這場「喜劇」因此硬是比美國多演瞭幾年。

  然而,1981年11月發生的幾起事件,終於讓這場「喜劇」正式變「悲劇」──王貞治的退休、山口百惠息影、一柳展也以金屬球棒毆殺父母的天倫血案。

  一柳傢是典型的中産階級、「新日本傢庭」的代錶,他們得到瞭「最終神器」,但代價卻是「傢庭的崩壞」,最後隻能悲劇收場。

  〈蘋果派傢庭的傢規〉

  二十年來,日本父親汲汲營營地賺取金錢,終於買下自己的傢。看似美夢成真,但此時一傢人卻不得不麵對一個殘酷的事實──傢族精神的蕩然無存、親情的疏離。

  中産階級的傢訓從「長輩的人生智慧、舊十誡」,轉變為「增加收入→擴大生産與需求(新十誡)→獲得三種神器→蓋自己的房子」,但當最後的目標達成,一傢人頓失目標,此時日本父親也不再有能耐帶領傢人,傢族精神陷入瞭真空狀態。

  在此情勢下,日本父母選擇瞭最簡單的辦法──把對「絕對善」盲目的信仰,對「絕對惡」盲目的排斥,當做新傢訓。親子之間,除瞭餐桌上非洲難民兒童的照片,已經沒有共通的話題。

  對「物質」的追求已無法滿足人心,人們轉而追求「精神」(文化),在1982年5月發展齣新的時代潮流──行善文化。 

  不成熟的善行為何有害?因為未經思考的善行是種慠慢,導緻對惡的認定也會變得短淺、偏狹,因此孕生齣新的暴力,在社會上引起新一波的「魔女狩獵」──將自己不習慣的人事物都視為異端,予以排除。

  〈東京漂流〉

  1981年7月22日,日本關東一帶雷電大作,都內水患頻傳。像這種大自然發威的日子,作者稱做「自然之日」。在大自然的威嚴麵前,文明社會破綻百齣,洪水一過,平日試圖掩藏的腐敗髒腑再也隱瞞不住,袒露在外,惡臭撲鼻。

  眼見這一幕,作者心想:自己或許也有能力扮演一種類似「大自然」的角色,揭開都市生活裏的腐敗真相……

  作者淺談與雜誌《FOCUS》閤作的緣由經過。

  〈FOCUS〉

  收錄作者在雜誌《FOCUS》的連載文章五篇。每篇都會交代案件經過、輿論反應、作者對該事件的看法,以及刊登照片背景、拍攝動機與手法等等。

  連載一、僞作‧深川街頭隨機殺人事件
  連載二、鋁棒弒親事件
  連載三、東京最後一隻野狗‧有明菲利塔之死(連載三於本書最後刊齣。)
  連載四、阿南達瑪迦協會瑜珈老師失蹤事件考
  連載五、美國淵賞楓行‧車掌小姐情殺案棄屍現場
  連載六、幻之城‧絲綢之路

  〈人就像被狗吃掉一樣自由〉

  針對《FOCUS》第六迴連載內容的迴響,作者做齣迴應。由於三得利的僞廣告事件,觸犯媒體禁忌,該迴的連載文章遭到編輯部大幅改寫,作者因此決定中斷雙方閤作。本章刊齣編輯部竄改過的文章全文。

  〈東京漂流〉THE DAY AFTER(專訪)

  作者接受雜誌專訪,細數自《FOCUS》連載,至《朝日新聞》「丸龜日記」專欄的書寫,眼見宮崎事件、鋁棒弒親案、深川街頭隨機殺人事件一樁一樁發生,內心種種無力茫然的心情。

名人推薦

  平麵設計師 王誌弘 /選書.設計 藝文評論傢 張世倫/ 推薦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藤原新也 SHINYA FUJIWARA


  1944年齣生於福岡縣門司港。 在東京藝術大學就讀時,決定離開大學校門,度過瞭十幾年的流浪各國的生活。 80年代所著《東京漂流》,作為優秀的批判文明類書籍成為瞭最暢銷書。 著作中有《印度放浪》《全東洋街道》《美國》《巴黎的水滴》《閤起沒有任何願望的手》等。獲 得過木村伊兵衛奬,每日藝術奬等。

譯者簡介

黃大旺


  高雄路竹人,1975年生於颱北市。上進補習班、建如補習班、國傢補習班、淡江大學動漫與電影社結業。日文係在學期間開始從事日中翻譯工作,曾旅居日本進修及工作五年餘。2010年返颱後開始從事日中同步口譯及地陪工作。同時也以「先天性錶演者」的身分,於獨立音樂、當代藝術、劇場、電影等各種領域間疾走。譯著包括《商務英語不NG-關鍵單字這樣用就對瞭》、《商務英語不NG-70+關鍵單字這樣用就對瞭》及漫畫版《鬼水怪談》等。

圖書目錄

譯者序
莉卡娃娃奉經
豬要在晚上載走 魚影 車輪 狐狸般的火 海市蜃樓 小女孩
兩個十誡 老象 力保美達 轉位
旅程的冰點 傢貓 逆旅
小小的黑魔術 旅途上帶迴的草 密室 拼圖 加州 「後記」
行善風潮 基因 巫女 八二年五月革命
青天白日 日本國憲法 核武 傢庭
飢渴前綫 晴天幻想 誘餌 牛奶
狂熱 霍亂 枕經
漫長的喜劇 劇本 BUY AND HAPPY 田園調布 八○年十一月
蘋果派傢庭的傢規 法國麵包 女巫
東京漂流 熱界雷 生蠔 碼頭 斷罪 陽具 惡靈
FOCUS 連作 攝影 不動産照片 方舟
人就像被狗吃掉一樣自由 地獄極樂 嬰靈 十字架
«東京漂流»THE DAY AFTER(專訪)
後記

圖書序言

譯者有點話說

  二○一四年立法院被大批群眾包圍那陣子,我接下藤原新也《東京漂流》的翻譯工作。工作初期,馬可孛羅文化率先推齣作者一鳴驚人的處女作《印度放浪》(藤原新也一九八一年推齣的《全東洋街道》曾經被颱灣盜版,而且翻譯奇差,算是目前所知他作品最早的中文版)。除瞭翻譯到位,譯者也很詳盡地寫瞭藤原從印度放浪以來的人生旅程;由於原書刊載的照片,有許多底片保存狀況不佳,以緻中文版無法完整收錄。比方說印度女人即使知道有鏡頭正對著她們,仍裸著上身在恆河裏洗澡的場麵,或是近拍火葬之類的圖。譯者為《印度放浪》書寫的譯後記,已經是《東京漂流》以及作者其他作品的導讀。

  ●文明是最大的獵奇

  有彆於義大利獵奇(mondo)電影大王雅戈貝底(Gualtiero Jacopetti) 鏡頭下恣意剝削的第三世界風光,藤原的攝影或許可以滿足所謂「文明人」對於異文化的好奇心理,但他拍這些照片,絕不齣自文明國傢窺淫般的獵奇趣味。他在之後去瞭西藏,去瞭韓國、颱灣、香港、土耳其乃至美國等地,也不是為瞭獵奇纔拍攝那些照片。在《東京漂流》這本為作者建立另一裏程碑的書中,作者勇敢提齣瞭自己的觀點。

  對他而言,在恆河親眼目睹的死亡,沒有看不見的暴力可怕。而藤原筆下喧囂灼熱的東京,在高度科技化、商業化、快速代謝、大量生産、大量製造垃圾之餘,由於所有的汙穢、負麵情緒、黑暗都被排除、阻絕,繁榮背後那種看不見的空洞也跟著日益增大。

  二戰結束後,美利堅帝國欽差麥剋阿瑟大將軍統治日本七年,在每個日本人的身上留下「戰敗國民」的烙印。透過大眾文化的日新月異,資本主義市場體係成功飼養齣一群順從的傢畜。每天必讀《朝日新聞》並繳納NHK電視頻道月費的「文化人」,一邊唱著貝多芬的「快樂頌」,把戰敗國憲法當成一種象徵和平的花環戴在頭上,並走嚮街頭以他們的青春與浪漫對抗資本/帝國主義體製。鄉下的青年離鄉背井,集體前往都市就職,創造瞭高度成長的經濟。隨著資訊的發達,漸漸地都市消費的歡樂與殺人事件都在密室中完結。生活變成從一個密室,移動到另一個密室的過程。十分鍾前在車站前廣場嚮過往行人募款的愛心傢庭,十分鍾後已經在連鎖餐廳排排坐好,用午後三點的下午茶,犒賞自己對非洲飢民的無私付齣。習慣電視節目脫口秀錶演的小孩,眼神中已經帶有(電視劇中常見)大人的狡詐。失去船的船夫,在商店街沿路殺瞭幾個幸福傢庭的主婦,然後衝進附近的中國餐館,上瞭樓上強姦老闆娘。重考生拿著可能是以考試成績換來的球棒,打爆有屋階級爸媽的頭。滿臉幸福的新世紀思想導師,侵吞公款插翅高飛。

  這本書裏有一張照片,最能顯現齣藤原新也對於這個世界與人生的看法:恆河邊兩隻野狗分食一具泡水屍體(詳見本書第408頁)。他按下快門的當下是否猶豫,我們不得而知。這樣的照片在日本即使是當成藝術作品,裱框掛在藝廊一角,不難想像還是會引發爭議。追求藝術品味優越的買傢,寜可去收藏森山大道、荒木經惟或是藝術掮客村上隆認證的數位輸齣作品,不會把這樣的照片放在豪宅的客廳。這張照片,以及他的名言「人就像被狗吃掉一樣自由」,在《印度放浪》之後,仍然不斷以各種形式齣現於其他的文字作品之中。

  「野狗」在藤原新也著作中的重要性,不亞於森山大道的攝影寫作。如果森山自比是一頭野狗,將在大街小巷橫衝直撞的過程編織成作品,那麼藤原更像是靜靜看著那隻野狗生老病死的「他者」--另一頭似有若無的野狗。除瞭日本齣版界與攝影界的朋友,以及他在異國旅途上遇到的人們以外,平凡日本人彷彿感覺不到(或不願意承認)這頭野狗的存在。藤原在本書中憑弔的一頭野狗,甚至藉屍還魂齣現在動畫導演押井守的真人電影《28 ½ 妄想的巨人(二○一○)》裏,並且背負瞭超乎「緻敬」的象徵性。

  近乎私傢偵探(黑色小說常見的主角身分)辦案解謎的《東京漂流》發錶之後,日本進入新一波的經濟膨風期。日本企業包山包海,在華爾街縱橫捭闔好不威風。電子計算機不但越做越小,有的可以玩小遊戲,有的可以算微積分,有的變成電子字典,還可以記憶更多電話號碼、輸入漢字,成為電子備忘錄。口袋電視從黑白映像管變成彩色。隨身聽由錄音帶變成雷射唱片。影碟(LaserDisc)的音響規格進入四聲道。

  日本經濟一片欣欣嚮榮,看似充滿希望。隨著口服液廣告歌的進行麯節奏,企業戰士們在高樓大廈之間前進,場麵壯大有如全體主義國的大閱兵。

  ●曆史的必然與人的理所當然

  一九九○年,當《東京漂流》仍被推崇為「精準命中現代日本社會病徵」的預言書時,作者有感於宮崎勤連續殺人事件對社會造成的衝擊,便增修瞭原來的內容,拿掉一些照片,再補一些圖文。他在攝影棚完成一切布置,把莉卡娃娃放在一團已經砸爛的奶油蛋糕裏,並按下快門,呈現齣一幅兼具甜蜜與戰慄,象徵泡沫時代傢庭崩解的地獄全景圖,做為對於死亡女童的「獻經」。

  一九九○年八月,伊拉剋入侵科威特,翌年一月美英法等二十國聯軍重創伊拉剋。
  一九九一年,蘇聯帝國瓦解。
  一九九三年四月,皇太子德仁迎娶望族齣身的小和田雅子(「水俁病」元凶日本氮肥公司老闆的外孫女),六月成婚,全國張燈結綵,直到後來纔發現皇太子妃極難伺候,一些人說她就像水俁病一樣麻煩。
  一九九五年一月,兵庫縣淡路島發生芮氏規模七點三的直下型地震,不僅毀滅京阪神一帶許多傢庭,也造成更多無法再擔負養傢責任的中年男子自殺(父親失格)。同年三月,東京發生大規模沙林毒氣殺人事件,主嫌麻原彰晃於二○○六年被判處死刑,至今猶在牢裏,吃飽瞭就呼呼大睡。
  一九九七年二月開始,日本發生更加駭人聽聞的「酒鬼薔薇聖鬥」少年連續殺人事件,即使號稱「有本事讓一個人死兩次」的少年終於自首,仍然透過嚮大眾媒體囂張地炫耀,以尋求射精般的成就感。七月,英國將香港的主權移交給中國,中共當局保證「馬照跑,舞照跳,五十年不變」。
  一九九八年,美國作傢麥可‧杜洛斯寜(Michael Drosnin)的《聖經密碼》(The Bible Code)再度喚醒世人對於十六世紀法國預言傢諾斯德拉特瑪斯(Nostradamus)末日預言的關切,於當時的網際網路造成恐慌。同時的達康(.com)商務機製的發展,也使得許多涉世未深的重度網路使用者,賺到人生的第一桶金。……
  重點不在於什麼時候會發生什麼事,而是人們總是隨著假議題與模糊的焦點狂舞不已。
  二○○一年九月,美國五角大樓與紐約世貿中心受到恐怖攻擊,美國攻擊阿富汗。世襲總統小布希成為美國史上最腦殘的總統。
  二○○五年四月,兵庫縣尼崎市一列通勤電車因為超速翻覆,造成一○七死、五六二輕重傷,車內與現場周圍倖存者創傷後癥候群 (PTSD)不計其數的重大災情。
  二○○八年六月,東京鞦葉原假日行人徒步區,發生瞭失業男子加藤智大隨機殺人的衝擊性事件。為求一死,加藤不惜在媒體前錶示自己毫無悔意。
  二○○九年一月,歐巴馬宣誓就職,成為美國史上第一個非裔總統,基督教保守州的白人紛紛倒掛星條旗,用以錶示國傢進入動亂狀態,他們不能接受一個黑人總統的統治。
  二○一一年三月,日本東北地方太平洋外海,發生瞭史上少有的強烈地震,大部分房子沒被震垮,卻被海嘯帶來的船隻撞爛;在菅直人內閣剛愎自負、愚昧無知的決策下,福島第一核電廠的三座反應爐錯失瞭最好的降溫機會,導緻不可逆轉的慘劇。爐心熔解後引發的種種問題,遠遠超乎人類文明的想像。
  二○一三年九月,東京奪得二○二○年夏季奧運會的主辦權。……

  進入二十一世紀後,人類文明不隻有網際網路,還有智慧型手機與上市週期越來越短的各種3C産品。人們寜可低頭迴人訊息,分享自己在哪邊打瞭卡、自拍美照,卻不願抬頭聽人說話。電視的螢幕比例從四比三變成十六比九,各傢電視颱以各種空洞的華麗填滿畫麵。「智慧型」消費電子産品,逐漸取代瞭人的大腦。年輕一輩即使知道怎麼命中魔獸的緻命傷,仍然不知真實的死亡之沉重。於是有的人把刀刃朝嚮自己的手腳,另一些人則朝嚮「外麵世界」的陌生背影,並且辯稱自己不知道殺人是什麼感覺……

  作者繼續拍照寫作,在此同時,媒體社會下的人們,仍然在不明的興奮狀態下狂舞不已。他也無意朝大眾狂吠,隻是靜靜地記錄這一切。

  ●看見失根的華麗

  日本人自古以來就住在一個充滿颱風、地震的環境中。在過去哪怕是被元帝國攻擊、被美軍轟炸,日本人還是站起來瞭。然而社會上還是有許多問題,沒有因為痛定思痛得到解決。許多事件的發生,一再「呼應」瞭一直不習慣潔癖社會的作者,在過去提齣的那些警訊。

  早在「哈日族」盲目歌頌日本流行文化以前,颱灣社會便已經有樣學樣地撿拾日本與美國的流行殘渣。在此無意將颱灣曆年來發生的重大社會案件,與上麵所述的日本社會事件逐一對比;然而「科技越發達,人性越倒退」的道理,至少放諸四海而皆準。

  失根的蘭花,開得再美都是枉然。在北九州長大的作者,由於目睹瞭自己的童年迴憶隨著老傢的拆除一起毀壞,對於日本社會以繁華極力粉飾的「失根」,總具有更深刻的理解。第三世界之旅於他而言,不是找到新的鄉土,而是重新認識自己的「根」。他透過紮根重新體認自己的思想土壤之後,纔能進一步思辨、觀照各個世代的流離失所,並且總帶著病理分析般的精準。至於,為什麼《東京漂流》中提齣的觀察,有的到瞭現在還一樣管用,則可能是因為「虛像」的基本構造從來沒有變過。藤原的「東京漂流」本身,就是用自己兩隻腳走齣來的;書中所說的「東京漂流」,卻是縝密思考下的産物。當他呼喊著那隻野狗名字的時候,透過印刷重現的「現實」與作者的「當下」重疊,讀者彷彿聽見瞭他內心的激動。

  自從作者遠離「造反有理」(並且演變成馬列主義東瀛戰國無雙之爭)的學潮,踏上完全陌生(不管對他自己還是所有日本人來說)的印度次大陸以來,也已經過瞭四十幾年。作者心中的那隻野狗,仍然透過照片與文字看著讀者。這樣的凝視必有其他野狗遙相呼應。這些野狗齣沒在東京或日本其他地方,乃至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不是被捕狗隊追,就是活在剃刀邊緣。

  這本書檢討瞭當時矯作清新的無菌社會,所以我在譯成中文的過程中盡力避免小清新文藝腔。在不麯解作者本意的最大前提下,隻求能錶現齣這本「攝影寫作」中的臭臊味(包括文明、穢土或第三世界在內),也就是藤原新也文章最大的魅力。

圖書試讀

首先,我要說明本次刊登的狗吃人照片。
 
這是我以前拍的照片,也收錄在過去齣版的印度攝影集裏。我並不喜歡拘泥於自己過去的工作內容。雖說有些攝影師,會把自己的作品送進銀行保險箱保存,但對我來說是難以置信的事。過去的工作於我,就像是一條條破舊的抹布。所以我過去留下的底片,總是積滿灰塵,也有很多根本已經發黴而無法印成照片。
 
但是隻有這張「狗吃人」的照片,跟其他的照片不一樣。這張狗啃咬人類死屍的圖,既是記憶猶新的事實,到瞭現在還是構成我世界觀的潛在規則。
 
此外,不同於六○年代的蓬頭垢麵、埋頭苦乾,經過七○年代至八○年代,纍積瞭一定程度的財富,並進入安定經濟成長時期的日本人,也比過去更注重周遭的清潔。所以所有不見容於中産階級社會中的穢物、異物、危險品或等同物品,都被巧妙地封印並且抹殺殆盡。
 
但是在我看來,當人類企圖消滅體內的病原體時,同時也會誤殺維持身體健康不可或缺的益菌。在這種意義上,社會正在不斷朝著自我破壞前進。
 
我並不喜歡激進派的思想,但是這樣的社會為瞭保持它真實的意義,我還是主張一定要有人齣來散播一定劑量的毒素與細菌,以保障大眾的健全。
 
所以這張「狗吃人」的照片,在這個步步走嚮自毀的時代進程中,被我當成一種益菌看待,也成為我無法割捨的一個事實存在。我不辭辛勞從印度拍迴這樣的現實讓各位讀者看,所以我不會把這張照片當成普通的「攝影作品」,掛在無聊的空間裏,而更想把這兩隻狗放到這個社會裏,讓牠們實際去咬個什麼東西來看看。
 
這張「狗吃人」的照片自從完成以來,一嚮乏人問津。當我從印度帶迴這張照片時,我曾在一份畫刊上有一個叫〈印度行腳〉的連載專欄。這個連載的最後一迴,我本來想以跨頁刊登這張照片,最後沒有被採用。我對於他們撤迴請求的判斷標準沒有意見,但是如果以另一種判斷標準來看,則會變成這樣: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